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173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9篇、会议论文105篇、专利文献21272篇;相关期刊639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9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全军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暨牡丹江市肾脏病学分会学术年会、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等;病理类型的相关文献由4697位作者贡献,包括廖蕴华、周柱亮、等等。

病理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9 占比:7.04%

会议论文>

论文:105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21272 占比:92.50%

总计:22996篇

病理类型—发文趋势图

病理类型

-研究学者

  • 廖蕴华
  • 周柱亮
  • 刘刚
  • 岳华
  • 张勇
  • 张涛
  • 杨鹏
  • 王慧
  • 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原发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临床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等。国内报道显示,IMN占肾小球疾病的24.9%,且局部地区占比高达51%。近年来,我国IMN的发病率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康锋; 杨喜佳
    •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四项指标与乳腺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2019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23例乳腺癌患者为对象,以同期8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四项指标,记录乳腺癌组病理类型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乳腺癌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aPTT、PT、TT水平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无差异(P>0.05),而血清Fbg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较乳腺良性肿瘤表现出更明显的高凝状态,临床可根据其凝血功能评估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
    • 潘银梅; 洪志友; 汪保平; 江河利; 姚孝应
    • 摘要: 目的分析MSCT征象诊断不同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8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MSCT检查。对18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阑尾炎的CT征象;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基准,计算MSCT诊断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准确率。结果MSCT对单纯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为100%,化脓性阑尾炎为98.06%,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患者在阑尾周围渗出情况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无回盲部淋巴结增大情况。结论MSCT可为急性阑尾炎诊断提供全面参考依据,MSCT征象中有无阑尾周围渗出对不同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鉴别有较大参考价值。
    • 冯晓星
    • 摘要: 目的:研究HPV感染亚型和病毒负荷载量与阴道癌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阴道癌患者,行HPV分型和病毒负荷载量检测,比较不同HPV类型和不同病毒负荷载量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病灶位置及年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经检测感染了HPV。80例患者根据HPV类型和病毒载量进行分组,分别分为低危组(21例)和高危组(59例),低载组(28例)和高载组(52例)。低危组和高危组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V亚型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病毒载量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阴道癌HPV感染亚型、HPV病毒负荷载量与阴道癌的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病毒载量与病理类型呈正相关。
    • 徐娟; 赵国政; 刘晓璐; 王谦; 吴枫; 田立斌; 李利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 Mastitis,NLM)不同病理类型和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Ultrasound,BI-RADS-US)分类偏差的原因,以加深超声医师对NLM诊断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穿刺或手术证实为NLM的患者84例,记录病灶的BI-RADS分类、病理类型和超声分型,统计各组BI-RADS分类的准确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患者的NLM病理类型为急慢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小叶炎以及慢性炎;根据NLM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将NLM分为导管扩张型、结节型、弥散型。不同病理类型的NLM的BI-RADS分类的准确度分别为急慢性炎65.0%、化脓性炎100%、慢性炎61.1%、肉芽肿性小叶炎85.7%,不同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超声分型的NLM的BI-RADS分类准确度为导管扩张型100%、结节型44.8%,弥散型90.9%,不同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LM的不同病理类型和超声分型是造成BI-RADS分类偏差的主要原因,病灶内出现的弥散分布的有流动感的点状回声可能是NLM的特征性超声表现。
    • 牛婷婷; 刘会会; 丁晓勇; 彭鹏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特征与术前钼靶X线征象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老年乳腺癌患者100例。分析术前钼靶X线征象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中表现为肿块83例(83.00%),肿块伴毛刺征61例(73.49%),肿块合并钙化63例(75.90%);表现为钙化者77例(77.00%),表现为结构紊乱25例(25.00%),表现为血管征阳性33例(33.00%),表现为乳头或乳晕改变33例(33.00%)。合并有钙化的患者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无钙化患者(P0.05);肿块直径>5 cm的患者ER及PR阳性率高于其他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表现出不同X线征象,且X线征象与免疫组化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对患者疾病的内分泌治疗及预后的预测中提供重要价值。
    • 孟莉; 杜嘉宁; 沙仁高娃; 鲍海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于MRI显示为短T1信号的卵巢良恶性病变患者病例共42例,分析其T1WI图像,观察影像征象并测量病变的最大径、ADC值、肿瘤位置、边界、囊实性、囊壁/分隔、T1信号均匀性,比较两组指标之间差异。结果 42例患者共52个T1高信号病灶。其中39个病灶为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6个、成熟囊性畸胎瘤10个、黄体囊肿7个、黏液性囊腺瘤4个、白体1个及滤泡囊肿伴出血1个;13个病灶为恶性病变,包括浆液性囊腺癌11个、透明卵巢细胞癌1个及颗粒细胞瘤1个。良恶性病灶的最大径、ADC值、囊壁/分隔、囊实性及T1信号均匀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对短T1信号卵巢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掌握其MR特点,可提高卵巢病变术前定性的准确率。
    • 汪星城; 蔡佳佳; 湛陵丽; 陈巧玲
    • 摘要: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一些罕见疾病的报道日益增多,这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骨髓未见浸润,临床上罕见,易误诊、漏诊,并且对于此类复杂病理类型的患者,发病机制未明确,缺乏足够的治疗经验.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20年收治的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 唐文静; 韦玉亚; 方静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类非哺乳阶段乳腺炎(Non-lactating mastitis,NLM)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NLM 78例患者,结合病理分为浆细胞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肿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LM),统计上述两类NLM患者特征,分析区分两者的主要特征因素。结果78例NLM患者中PCM60例,占76.92%(60/78);GLM 18例,占23.08%(18/78)。两组患者在有无显著诱因、有无乳头溢液、有无包块、有无触痛、有无皮肤损害、病灶位置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差异项目行logistic回归计算后得出,诱因、乳房存在包块、乳头溢液、触痛、皮肤受损、病灶位置以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均是区分PCM、GLM的主要指标。结论PCM、GLM超声声像图表现较为相似,临床可结合患者的疾病诱因、症状以及腋窝淋巴结状态等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 叶春荣; 廖春丽; 付肖岩; 黄灵姗
    • 摘要: 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1年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42例,根据辨证标准将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电子胃镜下确认胃黏膜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类型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M癌)及黏膜下癌(SM癌),分析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变部位、病灶形态、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多发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弱证其次,在胃角部多发以肝胃不和证为主(P均0.05)。结论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胃黏膜病变在胃窦部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在胃角部发生率高。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隆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高,肝胃不和证隆起型、凹陷型胃黏膜病变发生率相当,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黏膜病变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