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8-05-04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厦门大学

会议文集: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引流术在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实时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引流较传统多次穿刺抽液更能迅速、有效的引流渗出型结核性腹水,能引流出更多内毒素及纤维蛋白,更有效的治疗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
  • 摘要:本研究拟对比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中三种不同类型的感兴趣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SWE弹性成像的三种ROI绘制方法应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均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不同位置和形态的甲状腺结节采用不同的ROI描记方法有助于提高SWE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准确性。
  • 摘要: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中早期慢性肾病中无创诊断的应用价值.对比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11例CKD1-3期患者及6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肾脏皮质回声、肾脏长经、肾动脉血流参数及肾实质杨氏模量(YM)值变化.结果表明:SWE技术可量化肾脏组织硬度,为临床早期无创诊断慢性肾脏病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多基因,多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围绕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标志物、乳腺癌分子分型、细胞基质胶原纤维、淋巴结转移、组织分级以及肿物大小的关系展开探索.乳腺癌的剪切波定量弹性参数与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Ki-67表达情况,以及胶原纤维排列和形态有显著的相关性,剪切波定量弹性参数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乳腺癌的预后以及生物学行为,胶原排列紊乱、细直的形态以及不规则分布可能是导致乳腺恶性病变高硬度以及硬度分布不均匀的病理学基础。
  • 摘要:探讨经阴囊超声联合经直肠超声在梗阻性无精子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经阴囊联合经直肠超声检查无创且灵敏度高,适用性好,可以重复操作,且价格低廉,适于临床普及。经阴囊超声可以很好的显示睾丸,附睾及输精管的睾丸部及精索部,对于生殖系统的先天异常灵敏度及准确度较高,并能够观察到较细微的结构,如扩张的细小附睾管、睾丸输出小管等结构。对于经阴囊超声不能观察到盆腔内的生殖器官,经直肠超声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经直肠超声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输精管的壶腹部和盆部末段、精囊、前列腺和射精管等结构,解决了阴囊超声无法检测盆腔内结构的弊端,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详尽的检查资料。所以经阴囊超声联合经直肠超声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经济的检查方法在诊断梗阻性无精子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
  • 摘要:粘液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在心脏的各房、室腔内,最常见于左心房。心脏粘液瘤的表现形式多样,可无症状或造成心源性猝死,这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一个典型描述,包括阻塞性、栓塞性、构成性症状。文中探讨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后心脏粘液瘤,与之前化疗、放疗、骨髓移植之间的潜在关系.
  • 摘要:目的: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房(LA)功能和同步性. 方法: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S患者分成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20例.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2D-STI测量所有受试者收缩期和舒张晚期的LA应变和应变率(LASs、LASa、LASRs、LASRa),分别计算LA12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晚期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SDs、SDa)及各自最大和最小达峰时间的差值(TPDs、TPDa).Simpson法测量LA容积指数(LAVI)并计算总排空分数(TEF)和主动排空分数(AEF). 结果:轻度组LA功能和同步性与对照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中重度组LASs、LASRs和TEF减低,LASa、LASRa和AEF增强,SDs和TPDs增大;各组OSAS患者SDa和TPDa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LAVI<34ml/m2的OSA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ASs、LASRs和TEF减低,LASRa增强,SDs和TPDs增大。LASs、LASRs、SDs和TPDs与AHI相关。 结论:中重度OSAS患者LA储器功能减低,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储器时相LA心肌整体机械运动存在不同步,这些变化先于LA形态学改变。LA储器功能和储器时相同步性变化与OSAS严重性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300例(男165例,女135例)不同病因引起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的患者声像图改变,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慢性肾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上及瓣下狭窄因病因不同,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的超声心动图声像图改变各不相同。慢性肾炎因肾脏组织受到了损伤,影响了肾功能,水钠排泄障碍,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左室重构,导致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对称性增厚。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组主要以编码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以心室肌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超声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非对称性增厚,以室间隔增厚为主,多>15mm,也可表现为心肌向心性对称性肥厚,左室壁均增厚,心腔多变小。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上及瓣下狭窄致左室压力负荷增加,通过进行性室壁向心性心肌肥厚来平衡左心室收缩压升高,维持正常收缩期室壁应力和左心室心排血量,超声表现为主动脉瓣、瓣上或瓣下异常改变及室间隔、左室后壁对称性增厚。在本研究中,89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对称性增厚患者为高血压常引起,部分15例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非称性增厚。37例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增厚患者,室间隔明显增厚,内成斑点样改变,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壁弥漫性增厚,呈强斑点样改变,左室明显压小。157例慢性肾炎患者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增厚,肌层回声减低,部分心包伴积液。130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上及瓣下狭窄患者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壁对称性增厚。 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重建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19例进行主动脉瓣重建术患者的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成像方法,超声表现特征. 结果:新生主动脉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表现:瓣叶略增厚,回声稍强,以瓣叶交界处和三个瓣叶的汇合点最为明显.主动脉瓣反流微量反流9例,轻度反流1例,10例未见反流信号。2例术后即刻超声评价主动脉瓣流速增快。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流速175cm/s,3个月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平均流速165cm/s。1例于术后15天出现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其术后即刻为轻度反流;2例术后1年时出现重度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评价主动脉瓣重建术的术后效果,经胃底深部切面为术后即刻评价主动脉瓣最大流速和压差的理想切面。
  • 摘要:目的:胎儿先天性血管环是产前超声诊断的难点,常常被漏诊和误诊.完全性血管环可在胎儿生后压迫食管和气管产生一系列的临床变现,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联合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HDFI)诊断胎儿先天性血管环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医院诊断的先天性血管环的病例资料共50例。所有病例均有二维扫查所获取的四腔心切面(4CV)、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气管(3VT)切面及矢状面扫查的图像资料,另外包含3VT切面及矢状面的HDFI图像资料。所有胎儿均保留了主动脉弓切面为初始面,开启HDFI后所获取的三维容积数据。分析对比应用传统二维超声技术(2D)及STIC结合HDFI技术(4D-HDFI)对胎儿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情况。 结果:本研究中的38例胎儿包含21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迷走(RAA-ALSA)、5例RAA合并左无名动脉(L-INA)、1例RAA合并食管后左降主动脉(RAA-L-DAO)、3例双主动脉弓(DAA)、8例左位主动脉弓合并右锁骨下动脉迷走(LAA-ARSA)。部分病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其中30例病例经产后超声心动图及(或)CTA证实,余8例病例引产后尸检证实产前诊断。DAA呈现典型的"O"型完整血管环,RAA-ALSA及RAA-L-DAO呈现"U"型血管环,LAA-ARSA呈现"C"型血管环。4D-HDFI仅在1例RAA病例中未能检测到ALSA。2D法在12例RAA病例中未能检测到ALSA,1例RAA-L-INA误诊为DAA,1例RAA-L-DAO误诊为单纯RAA。4D-HDFI方法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率显著高于2D(98%vs.70%,P<0.01)。此外,4D-HDFI能更加立体、直观地显示大血管的空间关系及血管环病变中参与成环的血管及血管环的形态等信息。 结论: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超声技术,时间-空间关联成像结合高分辨率血流成像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诊断胎儿先天性血管环,更加直观地显示大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提高该畸形的产前诊断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糖尿病条件下孕产妇罹患心血管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糖尿病条件下,胎盘外泌体对妊娠期母体心脏功能生理性调节作用及机制. 方法: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每只50mg/kg,5days)低剂量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C57BL/6雌鼠模型,在受孕后E16.5通过胎鼠超声评价孕鼠心功能.方法通过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每只50mg/kg,5days)低剂量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C57BL/6雌鼠模型,在受孕后E16.5通过胎鼠超声评价孕鼠心功能。提取正常及糖尿病孕鼠胎盘外泌体,通过电镜、粒径测量仪及组织特异性表面抗原标记对其进行分析鉴定;通过外泌体标记及示踪实验探讨外泌体在母体各脏器的分布;通过RNA-seq分析不同胎盘外泌体内的miRNA的表达差异。将正常孕鼠来源胎盘外泌体与糖尿病孕鼠胎盘外泌体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分别注射糖尿病及正常雌鼠,通过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学分析不同处理组小鼠的心脏功能,并通过组织学和qPCR分析脂肪炎症基因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孕鼠组心脏功能受损,脂肪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多。正常及糖尿病条件下,胎盘均分泌大量外泌体。RNA-seq分析显示糖尿病孕鼠胎盘外泌体多个与免疫调节、血管生成相关的miRNA发生改变。外泌体示踪实验发现胎盘外泌体能够进入母体肝脏、脂肪组织等组织。正常胎盘外泌体可以显著抑制脂肪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并改善心脏功能。相反,糖尿病胎盘外泌体上述功能异常。 结论:正常胎盘外泌体具有抑制脂肪炎症、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而糖尿病导致胎盘外泌体miRNA成分改变,特别是miRNAs丧失了对脂肪炎症的和心脏功能的调控功能,可能是妊娠合并糖尿病心脏损伤的重要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儿童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及儿童LVNC合并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LVNC患儿(A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并选取此期间LVNC合并EFE患儿(B组)作对比.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并做出归纳和总结. 结果:两组患儿在发病时心内膜厚度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随访,两组患儿心内膜厚度恢复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LVNC患儿LVEF较LVNC合并EFE患儿恢复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儿童LVNC及儿童LVNC合并EFE具有诊断价值并为首选检查手段。LVNC合并EFE患儿中远期预后较单纯LVNC患儿差。
  • 摘要:目的:探讨西北地区单中心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检出率、病种类型、合并畸形及预后,为研究胎儿CHD流行病学特征及胎儿CHD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提供数据研究基础. 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45015例经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与会诊中明确诊断的2725例CHD,应用Excel和SPSS软件计算各病种类型的检出率,单纯与复杂心脏畸形发生比例、心内合并畸形的病种类型及不同分型CHD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本中心胎儿CHD检出率达6.1%,其中复杂性CHD1589例,检出率占58.3%,其中单心室发生率最高,依次为法洛四联症、房室间隔缺损及右室双出口;单纯性CHD1136例,占41.7%,以室间隔缺损最常见。胎儿CHD引产、宫内及出生后自然死亡占随访总数60.3%(1357/2251),以复杂性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为主;68例CHD出生后接受手术治疗,以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复杂型CHD为主;37例单纯性CHD自愈,27例单纯性CHD遗传学检查结果异常。 结论:西北地区胎儿CHD检出率较高,可能与中心会诊量大有关;胎儿复杂性CHD较单纯性多见且预后较差,但部分复杂性CHD经孕期监测与评估可以通过手术矫治;胎儿CHD的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对早期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左室-右房通道(ventricular-right atrium communication,LVRAC)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并分析造成LVRAC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2年12月至2017年10月间诊断的21例LVRAC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 结果:21例中,20例行膜周部VSD修补术,VSD范围5-15mm;1例行右室双出口根治术。右侧腋下小切口手术修补者11例,10例采用正中开胸手术修补。21例患者中2例已行LVRAC矫治术,其余19例患者继续随访观察中。本病超声心动图表现:(1)心尖旁四腔及剑下旁四腔心切面显示三尖瓣隔瓣与二尖瓣前瓣之间可见回声中断区,中断范围1-4mm,其缺损位于三尖瓣环上方,心尖及剑下旁四腔心切面是显示LVRAC的最主要切面;(2)CDFI显示收缩期左室流出道与右房之间的异常高速射流分流信号,高速射流范围395-491cm/s,PG:62-97mmHg,分流位于三尖瓣环上方;(3)当三尖瓣反流靠近三尖瓣瓣环时,不容易与LVRAC分流区分。 结论:VSD及LVRAC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彩色多普勒显像,术前无论是何种部位的VSD,其分流均位于心室水平,而LVRAC的分流位于左室与右房之间,因此,超声心动图对经典型LVRAC可做出准确诊断;行VSD修补术时,如在此处不加心包或涤纶垫片,缝合时极易撕脱三尖瓣瓣环或者膜部间隔心房部,从而造成LVRAC;此外,如靠近三尖瓣环处缝合张力过大VSD及LVRAC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彩色多普勒显像,术前无论是何种部位的VSD,其分流均位于心室水平,而LVRAC的分流位于左室与右房之间,因此,超声心动图对经典型LVRAC可做出准确诊断;行VSD修补术时,如在此处不加心包或涤纶垫片,缝合时极易撕脱三尖瓣瓣环或者膜部间隔心房部,从而造成LVRAC;此外,如靠近三尖瓣环处缝合张力过大,亦可撕脱三尖瓣瓣环或膜部间隔心房部,造成LVRAC。CDFI可显示血流由左室分流入右房,由于左心室和右心房之间压力阶差大故分流速度较快,心尖及剑下旁四腔心切面、彩色多普勒对准确诊断本病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要密切结合患者病史;本研究中,手术路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并不是造成LVRAC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碎裂QRS波对冠心病患者不良临床预后和心脏猝死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尽管心肌纤维化、瘢痕形成及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产生fQRS波的最重要原因,但是大约只在1/3左右冠心病患者中发现fQRS波,其与心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尚未明确.而且fQRS波与心肌力学特征的关系还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超声分层应变、四维应变等技术结合血清学心肌纤维化标志物进一步明确fQRS波形成机制,确定心肌纤维化与fQRS波的关系。探索fQRS波对心肌力学、心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入选左室收缩功能接近正常和心电图窄QRS波的冠心病患者192例,根据其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fQRS阳性组59例和fQRS阴性组133例。应用二维斑点追踪分层应变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左室心肌内层、中层、外层心肌的纵向应变峰值、圆周应变峰值;应用四维应变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左室四维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及面积应变(GAS),并与心肌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研究发现fQRS阳性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fQRS阴性组,且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fQRS阳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末内径明显大于fQRS阴性组,而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二维分层应变显示,无论有无fQRS其相应供血左心室心肌节段LSendo、LSmid、LSepi和CSendo、CSmid、CSepi均呈梯度递减;与fQRS阴性组比较,fQRS阳性组LSendo、LSmid、CSmid及纵向应变跨壁梯度(△LS)均显著减低(P<0.05),而LSepi、CSendo、CSepi及圆周应变跨壁梯度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阳性组四维应变指标GLS、GCS、GAS较fQRS阴性组均明显减低(P<0.05)。fQRS阳性组心肌纤维化血清标志物PIIINP、PICP及HA明显高于阴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四维应变指标(GLS、GAS)及△LS与PIIINP、PICP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冠脉多支病变、△LS、GAS、GLS、PIIINP、PICP是fQR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接近正常fQRS冠心病患者四维应变及二维分层应变的相关应变参数可用来预测fQRS的发生,并能作为新的超声诊断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心肌纤维化程度。
  • 摘要:目的:心肌声学造影(MCE)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冠脉搭桥局心肌血流灌变化,探讨其在评估缺血性心肌血运重建后随访中的价值. 方法:45例心肌声学造影患者,单支病变15例,2支病变(狭窄>75)15例,3支病变15例.45例患者分别予以介入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搭桥术进行血运重建术前、术后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将其结果按左室壁16节段法进行分段。45例患者720个节段中,运动异常节段543个。心肌造影检查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运动节段异常吻合率达98.6%;心肌造影检查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内膜边界显示率达100%;冠脉血管再通术后1个月内复查195个节段有运动改善,与支架或搭桥靶血管供血支配区吻合率达85.6%,血运重建术后自身对照灌注明显改善,血运重建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 结论: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可随访观察冠状动脉再通血运重建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的情况,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相比更能清楚的显示心内膜,对于冠心病血管重建术后的临床随访有着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因心肌肥厚不典型或患者透声条件差而易漏诊,本研究对比了典型与早期AHCM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上的心尖顶角及局部射血速度等形态与动力学参数,探讨其在AHCM早期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连续51例临床上诊断或疑诊为AHCM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深于5mm),分为早期AHCM(P-AHCM组,21例)和典型AHCM(T-AHCM组,30例)。另选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C组)。超声心动图重点观察左室心尖部局部形态与动力学参数,包括舒张末与收缩末心内膜心尖顶角(θap)及其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率(△θap),收缩期心尖射血速度(Vp)等。 结果:(1)与NC组比较,P-AHCM组与T-AHCM组心尖舒张末与收缩末顶角均缩小,以收缩末为著[θap:NC组:(86.30±8.91)°比P-AHCM:(23.70±21.32)°和T-AHCM:(15.23±27.55)°,均P<0.001],顶角变化率△θap也显著增高[NC:(0.16±0.08)%比P-AHCM:(0.74±0.23)%和T-AHCM:(0.82±0.31)%,均P<0.001],但AHCM组间无统计学显差异;(2)与NC组比较,AHCM组心尖局部射血Vp增高[NC组:(0.25±0.06)m/s比P-AHCM:(0.49±0.25)m/s和T-AHCM:(0.87±0.57)m/s,均P<0.001],AHCM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检出AHCM患者甚至在早期阶段就已出现心尖顶角及动力学上的变化,这些参数结合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有望协助AHCM的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心脏肿瘤发生率低,因术前难以明确良恶性、手术风险大等原因,其诊断及治疗面临着重要的挑战.超声心动图为心脏肿瘤诊断的首要筛查手段,如何提高心脏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协助外科手术风险及预后评估,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医院确诊的心脏肿瘤患者影像和临床资料,探讨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影像、超声造影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医院超声确断为心脏肿瘤的276例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不同病理心脏肿瘤的发生率、超声特征及其在心脏不同部位分布情况;并对其中63例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总结不同类型肿瘤的造影特征。 结果:(1)手术率及超声诊断准确率: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超声诊断心脏肿瘤患者388例,手术率72.35%(280/387),手术病理确诊肿瘤为276例(4例非肿瘤分别为血栓、钙化、心包囊肿及炎性肉芽肿)。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肿瘤的准确率为98.57%(276/280)。(2)病理类型:良性心脏肿瘤最常见类型依次为:黏液瘤(87.32%)、脂肪瘤(2.64%),血管瘤(1.51%);恶性心脏肿瘤最常见类型依次为:肉瘤(45.45%)、淋巴瘤(27.3%)、转移瘤(18.2%)。(3)不同病理类型超声心动图表现:①黏液瘤大部分形态多样,多数为极不规则(72.6%,175/241),基底部较窄,活动度大。回声多数为中等或偏强回声(92.5%,223/241),分布不均匀。部分可见钙化(4.1%,10/241)及不规则液性暗区(10.4%,25/241),1例左房内黏液瘤大部分为不规则囊性液区,仅基底附着部为薄层中等回声,该例黏液瘤其病理为透明胶冻状。②脂肪瘤大部分发生于右心系统(5/7),超声心动图表现多数为均质的较强回声,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可见完整线样强回声包膜。③肉瘤多数呈均质的较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基底部均较宽,与周围心肌界限不清,侵袭性较高。(4)心脏肿瘤典型超声造影特征:良性肿瘤中左心黏液瘤多为乏血供型,右室黏液瘤则富血供型常见,容易误诊为恶性;血管瘤和成人型横纹肌瘤表现为富血供型,其他良性肿瘤多为乏血供型;恶性肿瘤多数为富血供型。造影除了可明确肿瘤的血供状态,还可有助于观察基底部位宽窄,为手术入路和策略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 结论:心脏肿瘤以良性居多,应尽可能接受手术提高治愈率;黏液瘤最为多见,但部分黏液瘤增殖活性高,表现为宽基底、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容易误诊为恶性;不同病理类型的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具有各自典型特征,超声造影可进一步协助鉴别,提供血供及基底部位等重要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超声评估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伴E/A与e'/a'比值正常范围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并探讨这一少见超声表现的形成机制. 方法:病例组(A组)16例,对照组(93例)按舒张功能受损程度分为正常组(B0组)、松弛性降低组(B1组)、假性正常化充盈组(B2组)和限制性充盈障碍组(B3组).二维超声测量Tei指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参数、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参数和肺静脉血流参数,实时三维超声描绘左房/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并测量不同时相左室/左房容积指数、左房排空分数等。 结果:①A组患者Tei指数和多个舒张功能参数(IVRT、EDT、E/e'、e'、PVS、PVD等)异常,左室及左房各时相容积指数均较B0组显著增大(均P<0.001);②左房容积-时间曲线B0、B1、B2组呈双峰状,A组和B3组第二峰低平或消失;③多个左室舒张功能参数(E/e'、EDT、PVS/(PVS+PVD)比值)测值按B1、B2、A、B3组顺序呈依次增大或减小趋势;④左室及左房容积指数A组较B1、B2组显著增加,而低于B3组,左房排空分数A组较B1、B2组显著减低,而高于B3组(均P<0.01),SV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病例组患者存在左室舒张功能受损,E/A和e'/a'比值均为假性正常,其损伤程度极大可能介于假性正常化充盈与限制性充盈障碍之间,形成机制与左室松弛性及顺应性降低、左房收缩功能受损及左房、左室持续高压等有关。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测量系统性硬化病伴肺动脉高压(SSc-PAH)患者右室收缩功能指标,评价2D-STI在监测右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3月来医院就诊的60例伴有三尖瓣反流的SSc-PAH患者.仪器:美国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M3S探头,频率1.5-4.0MHz。测量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Vmax),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根据PASP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肺动脉高压(PH)组[35-59mmHg(1mmHg=0.133kPa)]和中重度PH组(PASP≥60mmHg);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行2D-STI检查,2D-STI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纵向收缩峰值应变(LS)和纵向收缩峰值应变率(LSR)。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节段LS、LSR的差异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轻度PH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LS均减低,右室游离壁心尖段及室间隔基底段LSR均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中间段、心尖段L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PH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LS、LSR均减低,与对照组、轻度P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 结论:2D-STI能较早且准确地评估SSc-PAH患者右室各节段的收缩功能,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二尖瓣成形术中,开胸前与开胸后观察二尖瓣结构及功能变化。 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于术前(开胸前)和术后(体外循环结束后)行实时三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取二尖瓣的三维图像供分析。在术前与术后分别测量二尖瓣反流口面积(EAO)、二尖瓣环内外侧径、面积、高度、瓣环最大位移,二尖瓣叶面积、长度、穹隆容积、瓣叶-瓣环面积比值等参数,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40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在术前与术后的二尖瓣环及二尖瓣膜的测量参数均有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量的二尖瓣反流口面积大小,在术前与二尖瓣穹窿容积、前叶长度、瓣叶-瓣环面积比值呈负相关(r=-0.482;r=-0.334;r=-0.824;P<0.05),术后与二尖瓣穹窿容积、后叶长度、瓣叶-瓣环面积比值呈负相关(r=-0.333;r=-0.442;r=-0.357;P<0.05)。 结论: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在心脏手术中对二尖瓣成形术后即刻观察二尖瓣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应用实时三维定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大小、瓣膜穹隆容积及瓣叶-瓣环面积比值等参数,有望作为评估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四维容积超声(STIC)联合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I)在观察胎儿肺静脉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产前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正常胎儿150胎及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10胎.孕妇年龄22-39岁,平均(27.2±2.4)岁,孕周20-36周,平均(26.4±2.7)周,均为单胎妊娠,无先心病家族史及孕早期病毒感染等致胎儿先心病高危因素等病史,无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及肾病等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所有胎儿均经过产后超声心动图证实。于胎儿四腔心切面分别应用彩色多普勒(CDFI)技术和HDFI技术观察并计数肺静脉的显示数目。随后,在开启HDFI技术状态下,于胎儿四腔心切面采集心脏三维容积数据,通过图像后处理分析软件对容积数据分析重建,获取胎儿肺静脉的三维图像,观察并计数肺静脉的显示数目。对比三种方法在正常150例胎儿肺静脉的显示情况。对于10例TAPVC胎儿,采用STIC联合HDFI技术对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肺静脉的异常走形情况。 结果:正常组胎儿中,HDFI技术肺静脉显示率高于CDFI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C联合HDFI技术在20-32周内肺静脉的显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C联合HDFI技术清楚的显示了TAPVC的异常肺静脉走形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 结论:STIC联合HDFI技术直观、立体,更有助于理解空间关系,能够提高胎儿肺静脉的显示率,提高胎儿肺静脉异常走形的诊断率,有助于产前TAPVC的诊断,可以作为产前观察胎儿肺静脉的辅助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人左心室舒张期室壁剪应力的特点. 方法:健康志愿者30例,心尖四腔切面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应用VFM技术分析左室舒张期室壁剪应力特点,观察左室壁剪应力分布变化情况. 结果:①舒张早期左室壁剪应力峰值分布情况:50%志愿者在室间隔中间段-基底段,37%志愿者在左室侧壁心尖段-中间段,10%志愿者在左室侧壁基底段,3%志愿者在室间隔心尖段;舒张末期左室室壁剪应力峰值分布情况:67%志愿者在左室侧壁心尖段-中间段,23%志愿者在室间隔中间段-基底段,7%志愿者在左室侧壁基底段,3%志愿者在室间隔心尖段。②舒张早期左室壁剪应力峰值(2.55±0.70)N/m2大于舒张末期室壁剪应力峰值(1.96±0.77)N/m2③舒张早期左室壁剪应力均值(0.92±0.37)N/m2大于舒张末期室壁剪应力均值(0.63±0.28)N/m2。 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左室壁剪应力特点,有望在分析病变心脏左室壁剪应力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旨在对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比较右室非心尖部(RVNA)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中远期影响. 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01.纳入用于比较RVNA起搏与RVA起搏的RCT并且随访时间在2个月以上。数据合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根据Cochrane Handbook5.1.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二十七项研究,涉及1926例患者。其中RVNA起搏患者981例(RVNA组),RVA起搏患者945例(RVA组)。与随机分配到RVA起搏的患者相比,RVNA组患者随访结束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大[26个随机对照试验:(加权平均差异WMD=2.46,95%置信区间CI:1.03~3.89,P=0.0008)],其中随访时间为12个月(WMD=2.72,95%CI:0.16-5.28,P=0.04),大于12个月(WMD=3.07,95%CI:0.83~5.31,P=0.007),以及基线LVEF≤40-45%的患者(WMD=5.03,95%CI:4.38~5.69,P<0.00001),RVNA在LVEF方面高于R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LVEF基线被保留的患者(WMD=0.91,95%CI:-0.73~2.55,P=0.28),以及随访时间小于12个月时(WMD=1.07,95%CI:-0.24~2.39,P=0.11),两组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结论:虽然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右室非心尖部起搏相对于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影响较小;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及样本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进行大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RCT以便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医院行确诊为肺动脉高压并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SE)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53.0±16.4)岁.对比运动前、术后超声心动图参数.测量右室功能参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组织多普勒测定的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s')、右室心肌做功指数(RIMP). 结果:运动后,TAPSE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IMP减低,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应用SE评估运动状态下右室功能的改变情况能够揭示PH患者右心结构功能状况,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评价PH疾病程度、预测预后,为临床疾病的管理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最终使患者获益。
  • 摘要:目的: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舒张功能评价是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提出的2016年LV舒张功能评价指南基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二尖瓣平均E/e',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和三尖瓣返流峰速。然而,由于国内医院的门诊量巨大,且基层医院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无法自动获得LAVI,在中国医疗形势下LAVI的测量显得耗时且复杂。本研究旨在分析在中国医疗形势下运用LAVI替代左心房前后径(LAAP)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196例窦性心律患者,根据LAVI(>34ml/m2)和LAAP(女性>38mm;男性>40mm)并结合其他三个参数分别评估LV舒张功能及分级。运用Kappa值表示一致性。 结果:1.196例患者中,40.2%的患者伴有高血压,20.1%伴有糖尿病,20.6%有冠心病病史和5.7%伴有扩张型心肌病。2.根据LAVI和LAAP分别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分别为20.4%和22.4%3.根据LAVI和LAAP分别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及分级,一致性良好(Kappa:0.72,0.73)。4.196例患者中,23.5%的患者LV射血分数减低。5.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LAAP可以代替LAVI评估LV舒张功能和分级(Kappa:1.00,0.88)。6.对于LV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单个参数e'(室间隔<7cm/s,外侧<10cm/s),E/e'(>14)或三尖瓣返流(>2.8m/s)异常时,运用LAAP代替LAVI评估LV舒张功能和分级的一致性不佳。7.对于LV射血分数正常的患者,如果E/e'>14且三尖瓣返流峰速>2.8m/s时,则LAAP可以代替LAVI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及分级(Kappa:0.79,0.94)。 结论:在中国医疗形势下,用LAAP代替LAVI评价LV舒张功能有潜在的运用价值。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了解不同分型下脏器血流与功能变化及术前术后死亡原因,为提高AD治愈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连续收集2007~2015年医院临床确诊的1220例AD患者资料,对其临床发病特征、重要脏器受累情况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国内AD临床发病特征:DeBakeyⅢ居多(42.70%),其次为Ⅰ型(38.77%)和Ⅱ型(9.59%);高血压发生率为79.59%;AD患者2天以内死亡人数明显多于2天以后就诊死亡人数(P<0.05)。2、重要脏器及血管:颈部血管最易受累,以累及无名动脉最常见(43.06%);腹部血管和髂血管最高累及率分别为20.20%和12.37%;AD患者的心脏改变主要累及左心,肾功能异常者高达57.14%,且96.62%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3、死亡原因:AD患者术前死亡原因主要为夹层破裂(47.37%);术后死亡原因主要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衰心律失常(38.60%)。 结论:我国AD患者临床特征明显,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术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诊治需综合考虑重要脏器受累对预后的影响,并据此提出适于我国人群特点的主动脉夹层疾病防控方案,用以指导疾病防控和治疗。
  • 摘要: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置入起搏器前后心房内及心房间的同步性. 方法:选取SSS患者38例作为SSS组,于起搏器置入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超声测量左右心房径线.于心尖四腔切面,将TDI取样容积分别置于三尖瓣环右心房侧、房间隔侧及二尖瓣环左心房侧.测量舒张早期波(E波)及舒张晚期波(A波)的间隔时间(E-AR、E-AI、E-AL)、A波持续时间(AR、AI、AL);同时测量其电机械偶联时间,即同步心电图P波起点至A波起点时间(P-A0R、P-A0I、P-A0L),P波起点至A波峰值时间(P-AR、P-AI、P-AL);并计算右心房内电机械延迟时间:P-A0I与P-A0R差值(T0IR)、P-AI与P-AR差值(TIR);左心房内电机械延迟时间:P-A0L与P-A0I差值(T0LI)、P-AL与P-AI差值(TLI);左右心房间电机械延迟时间:P-A0L与P-A0R差值(T0LR)、P-AL与P-AR差值(TLR)。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SS组术前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右心房左右径和上下径均增大,E-AR、E-AI、E-AL,P-A0R、P-A0I、P-AR、P-AL均延长,而T0LI、T0LR缩短(均P<0.05)。与术前比较,SSS组术后E-AR、E-AI、E-AL缩短,T0LI、T0LR延长(均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SSS组术后左右心房径线仍增大,P-A0I、P-AR、P-AL仍延长(均P<0.05)。对照组及SSS组术后组内AR、AI、AL均依次缩短(P<0.05)。 结论:SSS患者心房内及心房间电机械活动存在不同步,置入起搏器治疗有助于改善部分心房的电机械活动同步性。
  •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频谱特征在单纯机械性和动力性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ventricularoutflow obstruction,LVOTO)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医院就诊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LVOTO患者84例,根据病因分为4组:Ⅰ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38例;Ⅱ组,老年性增龄性室间隔基底部增厚,11例;Ⅲ组,高血压左室肥厚,26例;Ⅳ组,主动脉瓣下隔膜,9例。整理并记录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资料: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基底部厚度(IVST-b)及二者的比值(IVST-b/LVPWT)和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并记录频谱形态特征及有无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征)。 结果:Ⅰ组患者IVST-b、IVST-b/LVPWT和峰值压差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Ⅳ组患者IVST-b、IVST-b/LVPWT和峰值压差均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患者超声频谱形态特征为匕首征、均可出现SAM征,Ⅳ组患者频谱形态特征为三角形征、无SAM征。Ⅰ组患者IVST-b/LVPWT>1.5和SAM征阳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Pearson's相关性分析表明,Ⅰ组+Ⅱ组+Ⅲ组患者IVST-b、IVST-b/LVPWT与峰值压差均呈正相关(R2=0.4064,P<0.0001;R2=0.5522,P<0.0001)。 结论:超声频谱特征在单纯机械性和动力性LVOTO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妊娠晚期便秘孕妇的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重塑及功能改变.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医院妇产科定期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晚孕足月的初产孕妇140例(妊娠晚期组),其中有便秘症状者48例(便秘孕妇),无便秘症状者92例(非便秘孕妇);同期选取无便秘的未育健康妇女100例(对照组).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并测量各组妇女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大小及耻骨直肠肌厚度。 结果:妊娠晚期组孕妇盆底组织结构疏松,对照组妇女肛提肌裂孔结构完整紧凑。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3种状态下,妊娠晚期组孕妇的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组中便秘孕妇肛提肌裂孔周长、面积均明显大于非便秘孕妇(P<0.05);在缩肛动作时,除便秘孕妇的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薄于非便秘孕妇(P<0.05)外,其余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厚度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盆底解剖结构发生重塑,经会阴三维超声能有效观察妊娠晚期女性尤其便秘孕妇盆底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 摘要:目的:重点比较三维超声与常规螺旋CT平扫在定位盆腔肿块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自2011年8月-2016年8月于哈尔滨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盆腔肿块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三维超声与CT诊断资料完整,比较超声及CT定位盆腔肿块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89例盆腔肿块患者,三维超声定位检出卵巢囊肿、膀胱、子宫肿块及肠道,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6%、93%、93%、87%。螺旋CT平扫定位检出卵巢囊肿、膀胱、子宫肿块及肠道,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9%、80%、83%、81%。三维超声对盆腔病变的定位检出正确率及定位准确率均高于螺旋16排诊断。 结论:在定位盆腔肿块病变的诊断中采用三维超声检查,其诊断定位精准,价值高,优于常规螺旋CT平扫诊断,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高分辨率血流技术(3D-HDflow)联合超声断层显像(TUI)观察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MCDA)双胎胎盘血管吻合支,探讨3D-HDflow联合TUI对胎盘血管吻合支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来医院产前超声检查的MCDA双胎22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为纵向研究,孕妇年龄19-36岁,首次来诊孕周为16-27周,所有研究对象从第一次检查开始每4周做一次超声检查,直到32周,以确认是否有双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寻找胎盘表面血管吻合支。首先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探测胎盘表面血管吻合支,然后应用3D-HDflow采集该范围胎盘的三维容积数据,应用表面成像显示胎盘表面血管吻合支走行、汇合角度及其周围组织图像。随后进入TUI模式,显示吻合支胎盘内部及其周围血管的一系列平行切面图像,观察不同血管吻合支胎盘内部的变化。所有研究对象产后胎盘制作浅表血管灌注标本,和产前超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22例MCDA双胎,5例发生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4例发生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13例超声检查及生后正常。产后2例正常双胎因分娩过程胎盘撕裂无法灌注,2例TTTS产前接受胎儿镜手术确定血管吻合支,18例制作胎盘浅表血管灌注标本,确定双胎有动脉动脉吻合支(AAAs)18例,动脉静脉吻合支(AVAs)19例。超声对血管吻合支的探查率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确探查胎盘表面AAAs吻合支10例(检出率55.6%),AVAs3例(检出率15.8%)。3D-HDflow联合TUI技术共探查胎盘表面AAAs13例(检出率72.2%),AVAs7例(检出率36.8%),在二维基础上运用3D-HDflow联合TUI技术,血管吻合支产前检出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 结论:3D-HDflow联合TUI技术观察MCDA双胎胎盘表面血管吻合支具有特征性的图像特点,可提供血管吻合支的更多信息,包括血管吻合支的走行、汇合的角度以及和周围血管的连接关系。应用3D-HDflow联合TUI技术可以寻找到MCDA双胎胎盘表面更多的血管吻合支,为双胎预后判定及宫内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 摘要:目的:这是一个关于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 PDUS)血流在宫颈高度磷状上皮病变(HGSIL)的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为了评估3DPDUS对女性HGSIL的临床价值及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141名疑似宫颈病变患者。经阴道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来检测子宫颈病变的血流特征。3DPDUS指数包括VI,FI和VFI。用VOCAL软件计算。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接收操作特征(ROC)曲线被用来找到最好的截止值。ROC曲线查找最佳的截断值。 结果与结论:根据有经验的超声医师主观评价,约85%的HGSIL患者被归类为I型。其中百分之的HGSIL患者没有检测到血流信号,百分之四的HGSIL患者检测到适中的血流信号。HGSIL患者的VI、FIVFI值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曲线下的面积(AUC)是0.858,95%可信区间(0.788--0.927)。最好的VFI截止值为1.18。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分界点是69%,94%。
  • 摘要:目的:采用VCI显示器(3D US VCI)评估经阴道三维超声在浸润肌层和宫颈受累的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 方法:在组织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计划进行初步手术治疗的60名患者中经阴道对子宫的进行容积采集.使用3D US VCI的多平面模式评估子宫肌层浸润的深度和是否存在宫颈受累。随后将结果与最终的手中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排除组织学高危细胞类型的患者,包括3级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和癌肉瘤。 结果:分析了40名患者,3D US VCI评估单阶段子宫肌层浸润(浅表或深层)的准确性为92.5%。对于深部肌层浸润,3DUSVCI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100%、89.7%、78.6%和100%。3DUSVCI评估宫颈受累的准确性为90.0%。3D US VCI预测是否存在宫颈受累的准确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100%、86.2%、73.3%和100%。 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容积造影成像是一种简单地方法,可以很好地预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深度和宫颈受累的程度。
  •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特点,以及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并利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软件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甲状腺12~14s造影剂开始灌注,19~20s达峰,70s左右完全廓清。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超声造影结果大部分12~13s开始灌注,18~19s达峰,29s左右基本廓清。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造影增强为低灌注不均匀增强或无灌注增强,低灌注增强模式为"快进快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符合上述结果。
  • 摘要: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因生食或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肉而感染的胆道寄生虫病。临床表现: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腹胀、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厌油腻、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虽然肝吸虫的确诊主要是涂片查虫卵,因为卵小便检易于漏检,造成临床误诊,超声可以直接检查出慢性肝损害的声像图改变,操作简便并且重复性强,经济适用,患者便于接受。
  • 摘要:超声显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认可,成为当前首选的诊断工具.但是超声显像中有部分良恶性结节出现特征重叠,给鉴别产生一定的困难,易出现漏诊误诊.本文探讨甲状腺癌的常见漏误诊原因,以提高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水平.小的甲状腺癌多无声晕,无钙化,后方无衰减,内无明显血流信号,主要根据内部回声、边界、边缘做出诊断、甲状腺滤泡癌和髓样癌因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边缘规则,后方无衰减,在无钙化的情况下没有经验的医生易误诊为良性结节,对这两种癌要提高诊断水平,主要鉴别的是声晕和内部血流信号;甲状腺良性结节出现声晕一般是包绕的血管,彩超显示为包绕血流,周边血流多于内部,而癌肿声晕不完全是包绕血管,主要是水肿、粘液变性等,以内部血流供应为主,多可测到高阻力频谱。甲状腺癌出现内部暗区,除囊性乳头状癌外,多为较大乳头状癌,形态不规则,边缘边界等都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易做出诊断。
  • 摘要: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好发于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病程多迁延,不易根治。本病例仅局限于阑尾,非常少见。本病超声诊断应与急性阑尾炎及阑尾肿瘤鉴别,急性阑尾炎超声图像多样,一般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阑尾腔可见积液,阑尾壁稍增厚伴血流信号丰富等;阑尾肿瘤一般可见局灶性实性或囊性团块;本病例阑尾壁均匀增厚,边界清晰,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可与之鉴别。超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诊断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超声造影是对传统超声成像领域的拓展,其能灵敏反映组织及肿瘤的血管、微血管,超声造影动态全程能够实时地反映胰腺病灶的血管微灌注特征.近年来随着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性病变已有一些研究和报道.本研究的目标是应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及MRI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进行诊断,探讨CEUS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及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CEUS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与增强CT、MRI接近。CEUS对造影剂非常敏感,小剂量的造影剂对血流多普勒信号增强效果显著高于CT和MRI造影剂。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实时超声造影或将成为除CT、MRI以外另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技术,对于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及术前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 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在白血病误诊肝脏浸润患者中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5月入住本院病理明确诊断白血病,常规超声和或其他影像学资料怀疑白血病肝浸润患者3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 结果:患者年龄15-52岁,男性2例,女性1例,病程3-6个月,病理类型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其中前2病例穿刺前常规影像学均为误诊,考虑肝脏多发浸润病灶。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提供组织学证实,为临床及声像图提供诊断金标准,同时对于白血病肝内浸润的患者病理分期及下一步诊疗方案的设定,起了决定性意义。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为我们提供了简单、准确的诊疗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对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血管内导管留置术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和传统对照组,分别为125例和115例,对比两种静脉穿刺置管方式的穿刺效果,并着重观察两组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异. 结果:在穿刺时间上,超声引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1.3min和9.8±4.1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超声引导组颈内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和总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8.9%,89.6%,而对照组的分别为64.6%,62.0%,63.5%,其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能显著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能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腹水在辅助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人工腹水下对60例(共115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60例成功建立人工腹水,3例曾行肝癌切除术,腹腔内局部粘连可能,液体引流不畅,在注入适量液体后未能见到明显的液性暗区,最终选择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所有病灶均完全清晰暴露,或成功建立合适的消融针进针路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血胸、气胸、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显示所有病灶消融完全,无局部残留、术后复发等不良后果。 结论:人工腹水可安全有效辅助邻近肝边缘、邻近胃肠道、近膈肌受肺脏遮盖肝癌病灶的射频消融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人工腹水下射频消融,优化消融针的进针路径,拓宽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使消融治疗更加准确、安全、有效,减低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率。
  • 摘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在小隐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价值已被公认,目前超声在小隐静脉曲张的治疗及随访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治疗小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观察.术前使用超声评估小隐静脉曲张程度及瓣膜情况,术中超声监测来确认小隐静脉主干,使操作直观,完整闭合小隐静脉是手术所要求的,盲穿置入导管是不安全的,置入过短则小隐静脉闭合不完全,置入过长有破坏深静脉的危险,故术中彩超确认隐胭交界位置,安全地置入射频导管可有效避免深静脉损伤。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小隐静脉曲张,可使损伤减少、疼痛减轻、恢复快、具备微创的特点。但目前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 摘要:目的:对17例肠结核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超声在肠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PHILIPS公司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使用频率3.5~5MHz,5~12MHz.患者551平卧位,于腹部大范围扫查肠管各段,记录肠壁厚度,蠕动情况,结合高频超声,观察肠壁内膜面的连续性及周围网膜、淋巴结情况. 结果:根据肠结核的超声表现,分为4型:1、肠壁增厚型(8例):主要表现右下腹回盲部及升结肠部,肠壁明显增厚的低回声,可呈不规则增厚,肠管蠕动差,肠管狭窄,肠壁内可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合并周边淋巴结肿大,合并腹腔积液;2、包块型(5例):肠管壁与网膜结构模糊,显示不清,呈混合回声包块,探头挤压腹部硬实感强,患者无明显压痛,包块内血流信号杂乱,点状分布。5例患者均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梗阻型(2例):肠管明显增宽,肠间隙可见不规则低回声(为腹水吸收期改变),肠管壁未见明显增厚,蠕动消失,肠管之间粘连严重;4、溃疡窦道型(2例):增厚的肠管壁内膜面可见明显凹陷,并内可见管状低回声,与腹腔相连,周围网膜与之关系紧密,可合并脓肿性包块,合并腹水1例。 结论:肠结核在肺外结核中发病率较低,其病理变化是渗出、干酪样坏死、增生,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常穿孔,致死性高,预后不佳。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超声能容易显示肠管壁增厚,肠管蠕动差等表现,结合高频超声,能显示肠管壁各层的连续性,结合病史,超声能明显提高肠结核的诊断率。
  •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乳腺癌的患者120例,共120个病灶,于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根据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分成TNBC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组.分析比较2组病灶常规超声的形状(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生长方位(纵横比>1、纵横比<1)、边缘(光整、微分叶、成角/毛刺)、边界(高回声晕、清晰)、内部回声(低回声、混合回声、极低回声)、微钙化(有、无)、后方回声(无变化、增强、衰减)、彩色多普勒的血管血流Alder半定量分级、阻力指数以及SWE的图像特征(病灶硬度的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与正常腺体组织比值Eratio),选取同一病灶最大直径切面及相应垂直切面,测得2组数据,取平均值。 结果:①二维超声:TNBC组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呈微分叶、边界清晰,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较non-TNBC组少见,生长方位和内部回声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多普勒超声:TNBC组与non-TNBC组内部血流的分级、阻力指数表现相似(P>0.05)。③剪切波弹性成像:Emax、Emean及Eratio在2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者诊断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1、0.781、0.770,取分界值为127.0kPa(灵敏度79%,特异度71%)、77.8kPa(灵敏度55%,特异度96%)、8.7(灵敏度72%,特异度76%)。 结论:常规超声联合SWE乳腺检查可以为TNBC与non-TNBC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综合分析乳腺病灶的形态、血流及硬度特征,有助于减少TNBC的漏诊与误诊。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微小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为BI-RADS3~5级的158例微小乳腺病灶的超声征象描述、分级结果与病理结果. 结果:158例病灶经病理证实良性118例,恶性40例。超声BI-RADS诊断微小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8.86%、78.21%、80.69%、61.23%、95.48%。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内部有微钙化、内部血流阻力指数(RI)≥0.7、后方回声衰减、周围组织改变等7个超声征象在良恶性病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灵敏性较高的有边缘不光整(80.22%)、形态不规则(83.41%),特异性较高的有纵横比>1(85.43%)、内部有微钙化(91.06%)、内部血流RI≥0.7(90.52%)、后方回声衰减(94.36%)、周围组织改变(99.12%)。 结论:超声BI-RADS能较准确的评估微小乳腺病灶的良恶性。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评估中的应用,比较桥本氏甲状腺炎与正常对照组弹性图评分的不同,从而得出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了解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程的进展情况.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院诊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60例,其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15-76岁不等。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弹性成像检查,并且临床经手术病理或检验已经证实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正常对照组:选取60例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及超声图像正常的健康者,男18例,女42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9±9岁。排除异常病变,如桥本氏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甲低、Graves病、甲状腺肿瘤等。 结果:60例桥本氏甲状腺炎超声弹性成像图中显示局限型以1分或2分为主,弥漫型以2分或3分为主;60例正常对照组弹性图像主要为1分。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提供一定信息,但必须结合声像图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