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1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201274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循证医学、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由35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会来、朱军、王华庆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1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01274 占比:99.47%

总计:202339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文趋势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研究学者

  • 张会来
  • 朱军
  • 王华庆
  • 石远凯
  • 张明智
  • 赵维莅
  • 刘鹏
  • 李志铭
  • 付凯
  • 姜文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柯维强; 陈祥慧; 陈小玲; 孟杰; 马燕琳
    •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已有较多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报道,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明确。目的:对比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与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9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20-75岁。4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另4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试验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期,治疗前、化疗6个疗程后及移植后6个月,检测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患者均采集到了足够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CD34+细胞数为(3.6±0.6)×106/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1.1±1.2)d,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2.3±2.4)d;②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56%,P0.05);⑤治疗前与化疗6个疗程后,两组间3种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化疗6个疗程后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0.05);与化疗6个疗程后比较,试验组移植后6个月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3种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⑥结果表明,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其作用途径可能与调控白细胞介素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有关。
    • 赵慧明; 邓海孝; 俞泽元; 刘苗苗; 焦作义
    • 摘要: 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在恶性淋巴瘤中所占比例<1%,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其他类型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2]。PHL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016%,MALT淋巴瘤占PHL的2%~4%[3]。MALT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瘤,1983年由Isaacson和Wright首次描述[4],最常发生于胃,其他常见发病部位包括唾液腺、皮肤、眼眶、结膜、肺、甲状腺[5]。
    • 马志萍; 曹燕珍; 李新霞
    • 摘要: 目的探讨AMD3100、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SU-DHL-2增殖、凋亡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DHL-2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AMD3100组(加入1μmol/L AMD3100)、Rituximab组(加入10μg/mLRituximab)、联合用药组(加入1μmol/LAMD3100,孵育1 h后加入10μg/mLRituximab)。采用细胞计数(Cellcountingkit-8,CCK-8)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blot法检测SU-DHL-2细胞株中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质表达情况及外源性AMD3100、Rituximab及联合用药后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AMD3100组、Rituximab组均可显著抑制SU-DHL-2细胞株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具有协同作用,使用后细胞存活率(59.431%)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AMD1300组、Rituximab组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与AMD3100组、Rituximab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穿膜相对细胞数(100.000±0.526、100.000±0.432)高于AMD3100组(85.253±0.530、86.943±0.592)、Rituximab组(79.743±0.531、81.073±0.433)、联合用药组(61.860±0.526、63.477±0.592),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AMD3100组、Rituximab组CXCR4、AKT、p-AKT、MMP-9、MMP-2表达水平降低,联合用药后作用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D3100与Rituximab可能通过调节MMP-9、MMP-2及AKT信号通路,对SU-DHL-2细胞株的增殖、促进、迁移和侵袭起调节作用,并具有协同效应。
    • 田珂凡
    • 摘要: 文章介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的治疗方法和病理生理学特点,特别是核转录因子-κB复合物及其靶基因Gadd45β如何在抑制JNK介导的凋亡通路中发挥作用,这与目前对DTP3的研究有关。DTP3是一种新型的Gadd45β靶向药物,其对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特殊的安全性。
    • 孙颖颖
    • 摘要: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80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治疗3个周期,统计3个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治疗无效情况,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并分析DLBCL患者治疗无效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66例(82.50%),治疗无效14例(17.50%);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在Ⅲ~Ⅳ期、B症状、腺苷脱氨酶(ADA)水平高均是DLBCL患者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DLBCL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存在一定治疗无效风险,可能与患者Ann arbor分期、B症状、ADA等因素有关,临床针对存在治疗无效风险的患者应尽早干预。
    • 刘小红; 刘会; 陈彪; 徐细明
    • 摘要: 目的:对原发胃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与原发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N-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中心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确诊为PGI-DLBCL 70例和PN-DLBCL 80例,卡方检验比较原发胃肠与结内的DLBCL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点,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PGI-DLBCL较PN-DLBCL分期偏晚,LDH增高多,联合有手术治疗多,放疗相对较少。单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LDH、IPI积分这3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内DLBCL患者组年龄、双表达、LDH、IPI积分、KI67%值、分期这6项是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GI-DLBCL的年龄≥60岁、LDH升高是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3分、KI67≥70%是影响结内DLBCL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I-DLBCL患者应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可根据年龄、LDH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目标超过结内DLBCL的预后。
    • 李璐; 刘雨晴; 张树鹏; 丁宝琪
    • 摘要: 目的探究CD5^(+)、CD21^(+)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62例DLBCL初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检测CD5、CD21的表达,并根据CD5、CD21是否阳性表达、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累及部位、B症状(发热、乏力、消瘦和盗汗等全身症状)有无对患者进行分组,然后比较各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62例DLBCL患者中,CD5阳性表达者9例(14.52%),CD21阳性表达者15例(24.19%)。CD5的表达与性别、临床分期、累及部位有关,与年龄、病理分型、B症状无关;CD21的表达与累及部位有关,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及病理分型均无关。CD5阳性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显著低于CD5阴性组;CD21阳性组PFS显著高于CD21阴性组。结论CD5表达阳性的DLBCL患者的预后较差;CD21表达阳性的DLBCL患者的预后较好。
    • 刘茂艳; 詹学
    • 摘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属嗜人类B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儿童普遍易感。一旦感染后可在人体B淋巴细胞建立潜伏性感染,终生携带病毒。在免疫力低下者体内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复杂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瘤等。对儿童EB病毒原发性感染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帮助实现患儿的早期诊治、合理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邓翠兰; 傅馨艺; 陈盛亭
    •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以血钙升高、肾功能不全、贫血及骨痛为主要表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以淋巴结肿大、发热、消瘦、贫血为主要症状。但合并两种肿瘤的相关报道较少,容易漏诊误诊,耽误治疗时机。故笔者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期收治的1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加深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合并这两种肿瘤的认识。
    • 缪小兵; 徐小红; 周颖; 吉莉莉; 陶赟; 何松
    • 摘要: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5A(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A,STAT5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DLBCL中STAT5及磷酸化STAT5A^(Tyr694)(pSTAT5A^(Y694))的表达,分析STAT5核表达水平及pSTAT5A^(Y694)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TAT5核表达与骨髓浸润(P=0.004)、治疗反应(P=0.001)相关,其在有骨髓浸润、疾病进展/稳定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骨髓浸润、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pSTAT5A^(Y694)表达水平与Ki-67增殖指数(P=0.022)、治疗反应(P=0.003)相关,其在Ki-67增殖指数≥75%、疾病进展/稳定患者中的表达高于Ki-67增殖指数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AT5核阳性DLBCL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阴性患者(P=0.0117);且pSTAT5A^(Y694)阳性患者的OS低于阴性患者(P=0.0102)。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AT5核表达水平(P=0.243)、pSTAT5A^(Y694)表达水平(P=0.093)是影响OS的相关因素,但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TAT5核表达以及pSTAT5A^(Y694)表达与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相关。STAT5核阳性、pSTAT5A^(Y694)阳性DLBCL患者的OS比阴性患者缩短;STAT5核表达水平、pSTAT5A^(Y694)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相关因素,但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