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4-09-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选取13例肝癌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术前均经胃镜证实),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51.2岁,术前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病情稳定,无绝对介入禁忌症.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引入导管造影后根据情况选用不同规格的弹簧圈进行胃冠状静脉栓塞(PTVE),并进一步证实有无其他迂曲的食管胃底静脉或脾静脉分支,如有一并进行栓塞。同时经股动脉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借助微导管超选择进入脾脏下极供血动脉,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至脾脏实质显影明显缩小。用测压管对术前术后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压力进行测量,术后随访观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减少再次出血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放疗技师工作的压力,针对性的提出缓解放疗技师压力的对策;方法:调查研究分析放疗技师工作中来在患者、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利用技师自身调节,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等方面,缓解技师的压力;结果:采取针对性对此后,技师们可有效地缓解所面对的各方面的压力;结论:有效缓解技师工作的压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评价TRAIL通路在胃癌中诱导凋亡的敏感性。rn 方法:选取9株胃癌细胞系和1株永生化胃上皮细胞系进行实验,qRT-PCR检测TRAIL相关受体(TRAIL-R1, TRAIL-R2, DcRl, DcR2)转录本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RAIL-R1,TRAIL-R2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TRAIL的生长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8,-9的激活;构建裸鼠胃癌皮下成瘤模型,瘤周注射TRAIL,观察TRAIL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rn 结果:CCK-8结果显示,TRAIL对9株胃癌细胞系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对永生化胃上皮细胞系GES-1则无此作用。rn 结论:TRAIL对部分胃癌细胞系具有极强的凋亡诱导能力,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有效途径。
  • 摘要:目的:比较紫杉醇与替吉奥胶囊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52例病理为胃腺癌的Ⅳ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紫杉醇-顺铂(TP)组27例,替吉奥胶囊-顺铂(SP)组25例。每三周重复。每2周期进行疗效及毒副作用评价,并进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统计。rn 结果:TP组完全缓解率(CR)2例(7.4%),部分缓解(PR)12例(44.4%,总有效率51.8%, PFS6.3个月。SP组完全缓解率(CR)2例(8.0%),部分缓解(PR)11例(44.0%,总有效率52.0%,PFS7.1个月,总有效率、PFS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级血液毒性不良反应TP组40.1%, SP组32%,有显著差异,3-4级非血液毒性主要为恶心/呕吐,TP组5例(18.5%),SP组4例(16%),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少见毒性包括TP组周围神经毒性4例。SP组腹泻2例。rn 结论:紫杉醇与替吉奥胶囊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相近,毒性不尽相同,但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讨论混合谱系白血病2(MLL2)基因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趋势及其在淋巴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影响.rn 方法:随机收集2008年至今年我院所收治经病理证实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切片37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5例,及作为对照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HL)4例,应用MLL2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免疫反应积分(IRS)法评价免疫组化结果,比较各类B细胞淋巴瘤中ML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L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Dohh-2)中的表达情况,并用MLL2 siRNA抑制Dohh-2中该基因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LL2siRNA转染后细胞的调亡、细胞周期,RT-PCR检测转染前后VEGF mRNA、R-catenin mRNA的表达程度。rn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病理切片中,MLL2蛋白这一在细胞核内表达的蛋白,在细胞核外表达增多。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增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所检测到的MLL2蛋白量以及MLL2蛋白核外移现象明显多于滤泡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且染色强度逐渐加深。所有病理切片中,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均见染色。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均可以在Dohh-2细胞株中检测到MLL2的表达,且MLL2 siRNA转染后可检测到ML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MLL2 siRNA转染后,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6.MLL2 siRNA转染后,VEGF mRNA、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减少,而阴性对照组则没有上述效应。rn 结论:在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于细胞核的MLL2蛋白,随肿瘤的发生逐渐发生核外移,表明MLL2蛋白可能在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MLL2蛋白在DLBCL中核外移增多且细胞浆中比FL细胞浆中表达增多,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而FL是惰性淋巴瘤,提示MLL2蛋白的表达可能与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程度成正相关。在B细胞淋巴瘤还是反应性增生组织中发现了MLL2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说明MLL2可能与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转染MLL2 siRNA24小时,检测MLL2 mRNA的表达水平,发现了其明显的表达下降。同时在转染MLL2 siRNA 24小时后,检测到VEGF mRNA表达减低,提示MLL2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是与VEGF相互作用达到的。转染MLL2 siRNA24小时后Dohh-2细胞调亡略有增多,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增加,表明MLL2蛋白有抗调亡作用并且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
  • 摘要:本研究拟通过干扰Snail表达阻断辐射通过EMT诱导耐受的CSCs,明确CSCs在放疗过程中诱生的机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辐射处理的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培养条件下对放疗的敏感性变化,为消灭辐射耐受的CSCs、实现非小细胞肺癌的根治性放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筛选的稳定干扰表达的A549/snailC)细胞株,snail表达较A549明显下降;对A549和A549/snailC)细胞株通过流式细胞检测干细胞标记ALDH+的表达,A549-ALDH+的表达为0.66%,而A549/snail(-)-ALDH'的表达仅为0.02%,显示干扰慢病毒细胞组中ALDH'干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实A549/snail(-)对辐射的敏感性增强。snail基因沉默提高了NSCLCs的放疗敏感性。
  • 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疗效.rn 方法:选择某院2007-01-2008-12进展期胃上部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的患者40例,设为PG组,行根治性全胃切除的患者60例,设为T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预后等,为术式选择提供相关依据.rn 结果:两组在年龄、住院时间、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G组优于TG组(P<0.05)、在防止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形成、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3, 5年生存率方面TG组优于PG组(P<0.05)。rn 结论:进展期胃上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较近端胃切除能明显改善术后生存率。
  • 摘要:建立药物富集肿瘤干细胞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用化疗药物5-fu处理获得了稳定耐受氟尿嘧啶的SGC-7901耐药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性、细胞粘附性,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法检测成球生长比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药物筛选后的细胞中含有大量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细胞,成功富集了胃癌干细胞,为胃癌干细胞的筛选提供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的效果.rn 方法:将12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介入治疗肿瘤疾病健康教育.统计分析两组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对患者治疗、疗效和康复的影响.rn 结果:观察组实施介入治疗肿瘤疾病健康教育前后其知晓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在术中配合程度、恶心、呕吐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对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实施疾病健康教育,可缩短介入治疗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 摘要:目的:胆道支架置入为治疗肝门部恶性肿瘤所致高位梗阻性黄疸的必要手段,本文探讨胆道单支架植入与双支架植入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rn 方法:肝门部胆管梗阻BismuthⅡ型以上69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右侧单通道双支架放置38例,左右双通道双支架放置12例,因肝内病变影响穿刺途径或一侧胆管狭窄范围较大行单侧放置单支架19例,其中右侧胆道单支架放置13例,左侧胆道单支架放置6例.rn 结果:所有病例综合术前CT,部分病例MRCP及经皮穿肝胆道造影(PTC)结果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Ⅱ型29例,Ⅲa型14例,Ⅲb型12例,Ⅳ型14例。双支架组术前总胆红素为(351.4±221.1)μmol/L、直接胆红素为(208.1±73.0)μmol/L,单支架组术前总胆红素为(337.2±171.8)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92.3±81.0)μmol/L。全组病例术后1个月有效率为92.8%,术后双支架组总胆红素为(71. 4±21.1)μmol/L、直接胆红素(38.1±15.3)μmol/L,术后单支架组总胆红素为(141.4±81.1)μmol/L、直接胆红素(58.8±38.3) μmol/L,两组对比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高位胆管梗阻性黄疽减黄效果明显优于单支架置入术,具有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D24在晚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6例晚期神经母细胞瘤蜡块,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二步法检测晚期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CD24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D24阳性表达率为71.4%(40/56),其表达与年龄、原发部位、INSS分期、病理类型、是否术前化疗及复发有关(均P<0.05).CD24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较阳性组显著延长(P=0.003)。结论:CD24与晚期神经母细胞瘤不良预后因素有关,有望成为神经母细胞瘤评估疗效及监测复发的指标。
  • 摘要:目的:儿童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总体预后较好.然而,对于根治术后无影像学和病理肿瘤残留,但肿瘤标记物未在合适的半衰期内降至正常的Ⅱ期患者单纯手术治疗的疗效极少文献报道.本研究分析这一类患者单纯根治性手术的复发率和生存率,探讨辅助化疗对该部分患者的价值.rn 方法:收集2003年9月-2011年5月期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Ⅱ期儿童睾丸恶性生殖细胞瘤患者资料,对比分析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未在合适的半衰期内降至正常的Ⅱ期患儿单纯根治手术治疗和手术联合化疗的复发率和生存率。rn 结果:共24例患者纳入分析,中位年龄20个月(4-48个月);20例(83.3%)为卵黄囊瘤,另外4例病理类型分别为精原细胞瘤、胚胎癌、伴恶性上皮成分的畸胎瘤和混合生殖细胞瘤(卵黄囊瘤与胚胎性癌并存)。21例行单纯根治性手术,3例行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6-109个月)。单纯手术患者中16/21(76.2%)复发转移,经PEB方案挽救化疗后14例存活,2例死亡。单纯根治术患儿与手术联合化疗患儿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22.9%和100%(P=0.04);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8.4%和100%(P=0.05)。rn 结论:对于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未在半衰期内降至正常的Ⅱ期患者,尽管影像学和病理无肿瘤残留证据,仍须行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转移率。
  • 摘要:目的:已经在多种淋巴瘤中报道了CD30表达的临床和预后意义,但其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尚有待探索.rn 方法:对我中心131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31例患者中,71例为CD30阴性,60例为CD30阳性.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在131例患者中,71例为CD30阴性,60例为CD30阳性。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与CD30阴性患者相比,CD30阳性者中穿孔素(83.9%vs64.1%,P=0.065)、CD8(52.2% vs28.1%,P=0.070)的表达率偏高,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较多见(80.0% vs16.70%,P=0.080).对于所有Ann Arbor分期患者而言,CD30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相近65.5%vs 57.4%,P=0.793。但是,在工期患者中,CD30阴性病例的3年总生存显著高于CD30阳性病例(92.1% vs 67.0%,P=0.023)。在全组患者中发现的大多数生存预测因了(包括年龄、分期、淋巴结受累、局部侵犯、结外病变数≥2等)并不适用于CD30阳性病例,但在CD30阴性病例中仍然能够预测生存。rn 结论:CD30阴性和阳性NK/T细胞淋巴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与CD30阴性NK/T细胞淋巴瘤相比,CD30阳性NK/T细胞淋巴瘤更多地表达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标志物,工期患者的预后更差,且缺少预后因了。
  • 摘要:本文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基因状态和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663例乳腺癌组织的HER-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其中IHC++标本的HER-2基因扩增状态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663例患者分为五组(IHCO、IHC+、IHC++/FISH-、IHC++/FISH+、IHC+++),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他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联合检测HER-2基因状态和蛋白表达能更好指导乳腺癌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对HER-2基因无扩增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能更准确反应其生物特性。IHC++/FISH-组是一组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湖北省肿瘤医院自2009年以来,较早开展结直肠癌等病种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本文拟介绍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诊疗的临床实践经验,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为结直肠癌MDT发展提供借鉴.rn 方法:分析医院近年来开展MDT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情况,总结MDT经验,分析MDT医疗效果和管理效益.rn 结果:合理的组织架构是结直肠癌MDT良好运作的基础,团队领导者和秘书的工作非常重要,各学科专家组需要分工明确。其次,MDT还需要根据医院具体情况确定结直肠癌诊治指南,通过综合和细化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诊治流程,并且建立相关学科规范。然后,对全院从事结直肠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十分必要。多学科团队的工作在医院制度保障下,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和执行。对于患者达到治疗的个体化,缩短了诊疗的时间,对于医生提高了个人诊疗水平和技能,对于医院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和交流。MDT的发展使医患双方同时获益。rn 结论:MDT是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合理的组织和运作将会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最终将会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患者。
  • 摘要:目的:研究miR-29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确定miR-29b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rn 方法: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miR-29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而通过在宫颈癌细胞中过表达miR-29b的方法确定其对于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报告基因实验以及Western Blot方法确定了miR-29b在宫颈癌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靶基因,同时实时定量PCR检测了其靶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n 结果:miR-29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明显下降,且miR-29b的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iR-29b是通过靶基因细胞周期素D2(Cyclin-D2,CCND2)发挥其在宫颈癌中的抑癌功能的。rn 结论:miR-29b在宫颈癌组织中显著下调,初步的体外实验提示,它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因此miR-29b可能将作为宫颈癌诊断和治疗新的靶点。
  • 摘要:应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Latex-enhanced turbidimetric immunoassay),测定不同部位的胃癌患者术前、术后、术后复发测得PGⅠ、PGⅡ和PGⅠ/PGⅡ(PGⅠ/PGⅡ ratio PGR)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Serum pepsinogen PG)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胃癌发生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肿瘤部位、不同术式后PG含量及其复发后PG含量的改变,探讨血清PG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的标记物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比较脉冲和连续激光对离体猪肝消融的差异.方法:对离体猪肝分别应用脉冲和连续激光进行消融.每组分别以输出功率为5、10、20、30 W的激光分别消融3、5、10、20 min.比较各组消融灶的大体形态、消融灶大小及病理改变.结果:脉冲激光组消融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连续激光组消融灶呈类椭圆形和长椭圆形.结论:脉冲和连续激光消融对离体猪肝均能造成快速、精准、有效、安全的凝固性坏死,消融灶的大小与功率和时间呈正相关。脉冲激光对比连续激光消融灶形态更加稳定可靠,连续激光在相同功率下可获得更大的消融范围。
  • 摘要:采用代谢组学、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模式动物等手段交叉,系统研究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代谢重排调控化疗抵抗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丝氨酸代谢重排是肿瘤细胞化疗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SHMT2和MTHFD2是调控肿瘤细胞丝氨酸代谢重排的关键药物靶点。抑制SHMT2或MTHFD2的活性,显著增加化疗药物的肿瘤杀伤作用。
  • 摘要:采用MTT法、中性红比色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测定NG对MGC-80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等观察凋亡细胞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变化;同时运用ELISA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Ⅱ、Ⅲ、Ⅳ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等多种方法测定MDA、SOD、GSH-PX、GSH和ATP含量.研究新型NO 供体(NG)对MGC803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NO供体NG可通过增加ROS产生,造成线粒体氧化损伤和功能障碍而诱导的MGC803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近年来恶性实体瘤脑膜转移发生率快速上升.尽管医学影像设备、细胞学检查技术极大进步,本病诊断仍是一种挑战.本研究旨在提高对实体瘤脑膜转移的认识程度,综合分析本病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综合分析,寻找高效的检查方法及诊断策略.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本院收治的94例恶性实体肿瘤脑膜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患者病理类型分为:腺癌(61)、小细胞癌(24)、鳞癌(6)、大细胞癌(1)、黑色素瘤(1)、肝细胞癌(1);中位年龄58 (37-75)岁;中位KPS评分40(10-80)分;98.9% (93/94)患者具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84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敏感性为88.1%(74/84);85例患者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88.2(75/85);85例行脑脊液生化检查,敏感性为90.6%(77/85)。腺癌细胞学敏感性高于小细胞癌(96.6%vs80%,P=0.056);小细胞癌影像学敏感性高于腺癌095.8%vs83.3%,P=0.409);鳞癌细胞学及影像学敏感性均低,诊断需要综合分析。腺癌及小细胞癌患者的头痛及脊神经症状、室管膜瘤强化及椎管内种植转移发生率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神经影像检查及脑脊液检查仍是恶性实体瘤脑膜转移的主要诊断依据;部分患者的诊断较困难,需要多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 摘要: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贝伐单抗一线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汇总,采用MetaAnalyst Beta 3.13进行数据分析.rn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篇,排除66篇,最终纳入12项临床试验,共计8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84.5%(CI:78.1-89.3),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55.1%(CI:48.0-61.9),1年生存率:76.0%(CI:62.5-85.7),2年生存率:38.4(CI:32.5-44.7)。经比较分析示:贝伐单抗联合RT+TMZ组与再此基础上增加其他药物组之间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常见副作用为:血小板减少、血栓/栓塞、疲劳、脑卒中、粒细胞减少、感染等,不同治疗组织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n 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标准方案能够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并不能改善病人的总生存期。在贝伐单抗联合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用药,未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 摘要:目的:通过对脑胶质瘤患者在术前和放疗前进行18F-FLT PET/CT显像研究,探讨18F-FLT摄取与胶质瘤级别和增殖指数Ki-67的关系.应用18F-FLT PET/CT显像进行靶区勾画,观察其对胶质瘤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rn 方法:对12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18F-FLT PET/CT显像研究,其中9例进行了术前显像,并与术后病理和Ki-67指数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所有12例患者均进行了放疗前18F-FLTPET/CT显像,并分别在增强CT图像和18F-FLT PET/CT融合显像上进行靶区勾画,之后应用计划系统进行两种影像的靶区比较。rn 结果:18F-FLT PET/CT的SUVmax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增加而明显增加(P=0.007) ,T/N比值也有随胶质瘤级别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本组研究中,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10F-FLT PET/CT的SUVmax(P=0.03)、T/N比值(P
  • 摘要:目的:筛选出NSCLC放射抵抗细胞并对其抵抗特性的进行初步研究.rn 方法:体外培养NSCLC细胞系A549,分别给予2Gy*17次,5次/周和4Gy*7次,3次/周的6MV-X线照射筛选,对最后获取的抵抗细胞进行克隆形成能力的检测;制作抵抗细胞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芯片结果;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NA修复相关通路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中蛋白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抵抗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并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检测结果。rn 结果:A549-NC、A549-2GyR、A549-4GyR对射线的抵抗能力依次增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分析显示多种DNA损伤修复蛋白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抵抗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NHEJ和HR通路中某些蛋白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表达量降低;三组细胞在凋亡水平分别为4.6%、5.0%、4.0%;抵抗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更多的细胞被阻滞在G1期;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与流式细胞术的结果相互一致。rn 结论:通过多次反复放疗筛选获取放射抵抗的细胞,此方法是可行的;常规分割抵抗细胞A549-2GyR和大分割放疗抵抗细胞A549-4GyR发生放射抵抗的原因并非由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所致,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关系更加密切。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宫颈小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rn 方法:多中心回顾性分析中国地区8家研究机构共计205例SCCC患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Log-rank test检验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rn 结果:205例SCCC患者的1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OS)和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2%和62%,3年OS和PFS分别为38%和27%,5年OS和PFS分别为16%和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采用化学治疗可能是影响SCCC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CD56、NSE阳性可能提示SCCC的良好预后。分层分析提示EP或EP+VAC方案化疗可改善患者OS及PFS,而TP化疗方案可能降低患者OS及PFS。rn 结论:多个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宫颈小细胞癌的预后,其中FIGO分期和采用化学治疗可能是影响SCCC患者预后的立危险因素,而CgA和NSE阳性可能提示SCCC有良好预后,化疗可改善SCCC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术后联合放化疗对比单独放疗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是否提高.rn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以及CNKI中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13年1月研究间变性胶质瘤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对比单独放疗的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4个RCT,总共963个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术后放疗相比,术后联合放化疗总生存时间有显著性提高(HR=0.84,95%CI0.72-0.98,P=0.031),无进展生存期也有显著性提高(HR=0.68,95%CI0.57-0.80,P=0.000)。亚组分析显示:AA组术后放化疗联合治疗与术后单独放疗相比,总生存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HR=0.79,95%CI0.61-1.02,P=0.072) , AO/AOA组的结果与AA组相似(HR=0.87,95%CI0.71-1.07,P=0.183).伴有lp/19q染色体杂合了缺失的患者与不伴有lp/19q缺失的患者相比,总生存时间有显著性提高(HR=0.299,95%CI0.207-0.433,P=0.000)。rn 结论:通过本次meta分析表明,间变性胶质瘤的辅助化疗在治疗方案中扮演了有益的角色,联合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但伴随较大的毒副反应;伴有lp/19q染色体杂合了缺失的患者对化疗更敏感,是间变性胶质瘤有利的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进行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局部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研究,并对治疗后MRI特点进行了分析.rn 方法:神经外科显微镜下尽量彻底切除肿瘤,术中行快速冰冻,对病理为恶性(WHOⅢ级以上)并符合其它条件的病例埋置Ommaya储液囊;术后患者常规先行放射治疗;实施给予用术中留取的人脑胶质瘤标本,行体外细胞培养,用MTT法对临床常用化疗药进行细胞毒试验。rn 结果:有6例患者共接受10个疗程CIK细胞局部治疗术后患者头痛及肢体活动好转,随访至今无复发。rn 结论:脑恶性胶质瘤CIK细胞局部免疫治疗后,早期MRI复查所见的囊壁环周明显强化、肿块占位效应及周围白质水肿不一定是肿瘤进展,需严密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应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4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全部由同组手术者施行D2式胃癌根治术,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示踪剂组,示踪剂组术中肿瘤周围注射淋巴结示踪剂纳米炭混悬液,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黑染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rn 结果:对照组共检获淋巴结551枚,平均每例检获(39.36士3.65)枚,示踪剂组共检获淋巴结700枚,平均每例检获(53.84士5.07)枚,后者检获数量明显高于前者(P<0.05)。示踪剂组黑染淋巴结为378枚,黑染度为54%,黑染淋巴结中发生癌细胞转移的阳性率28.6%,高于未黑染淋巴结21.7%,同时高于对照组13.24%。rn 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指导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清扫中,对于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有着显著的作用,对术后病理正确分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新的双膦酸盐类药物CP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体内抗胃癌作用的相关机制。rn 方法:应用胃癌SGC-7901细胞建立胃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中PCNA、Ki67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Western blot-ECL法检测移植瘤ERK1/2、pERK1/2、JNK、pJNK、p38、p-p38蛋白表达。rn 结果:成功构建了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CP处理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CP处理组PCNA和Ki-67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CP组明显增多(P<0.05);TUNEL染色分析,CP处理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P移植瘤组pERKl/2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而MAPK其他两条通路的相关蛋白JNK,pJNK,p38,p-p38的表达无明显改变。rn 结论:新的双麟酸盐类药物CP可以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ERK1/2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EGFR表达与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靶向联合放疗的治疗,病理标本均做EGFR表达的检测.rn 结果:全组中位年龄62岁,男:女为44:8.病理均为鳞癌.原发灶中位长度6cm,中位直径2.2cm,转移淋巴结中位直径1.3cm.EGFR表达(+)、(++)、(+++)分别3(5.8%);23(44.2%);26(50%).胸上、中、下段分别有19(36.5%),27(51.9%),6(11.5%).Ⅱ、Ⅲ和Ⅳ期分别有8(15.4%)、30(57.7%) ,中位放疗剂量60Gvo靶向治疗中C225、h-R3、特罗凯分别5(9. 8%),42(80.7%)(9.8%)。疗效评价:CR3(5.7%),PR35(67.3%),SD12(23.1%)PD2(3.8%)。3级的消化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分别2(3.8%),8(ll.5%),5(9.6%),5(9.8%),3级皮疹1例(1.9%),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3例(5.7%)。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36例(89.2%)疾病进展中,局部复发、远地转移、局部远地进展各18(30.8%),18(34.6%)2(3.8%)。37例(71.2%)死亡患者中,放射性肺炎、远地转移、局部进展各1(1.9%),19(36.5%),16(30.8%)。全组MST 16个月,1、2、3和4年OS分别为65%, 43.1%、30.9%和22.6%。全组中位无进展时间10个月1、2和3年的PFS分别为46%、17.9%和10.3%。根据EGFR过表达分成A组即(++)组23例,B组即(+++)组26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放疗剂量、有无化疗、靶向药物、疗效评价上无差异。两组MST分别为A组16,B组19个月。1、2、3年和4年的OS在A组分别为56.5%、43%、27.9%和22.3%;B组为76.6%、47.8%、37.2%和25.5%(P=0.403)。两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9和12个月,1、2和3年PFS为A组33.3%、11.1%和5. 6%; B组47.4%、26.3%和15.8%(P=0.135)0在OS和PFS的多因素分析中,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rn 结论:在食管癌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中,EGFR表达(++)和(+++)比较,在OS和PFS方面(+++)组优于(++)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放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与累及野照射后局部或/和区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评估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在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中的价值.rn 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245例食管癌患者,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lective nodal prophylactic irradiation ENI)者126例,仅累及野照射(involved-field irradiation IFI)者119例.Ⅲ期其中男160例,女85例,鳞癌229例,其他类型癌16例,临床分期Ⅰ期53例,Ⅱ期124例。全组中104例接受放化综合治疗,141例仅单纯放疗。每例患者均经详细复查、登记随访资料,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其中区域失败包括食管局部未控或复发及区域淋巴结复发或转移,远处转移包括远处脏器转移及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生存相关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生存时间以放疗开始之日计算。rn 结果:1)截止2013年11月底,随访率为95.1%。全组患者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5.4%、44.4%、39.5%;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3%、36.7%、21.3%;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7.3%、34.8%、20.1%。2)治疗后失败模式分析:全组共163例出现治疗后失败,其中局部区域失败92例,单纯远处转移36例,区域失败伴远处转移35例。ENI组与IFI组疗后1、3、5年总失败率分别为35.4%、62.5%、69.0%和46.5%、71.5%、81.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 2=4.402,P=0.036);两组1、3、5年局部区域失败率分别为29.9%、48.4%、50.0%和39.6%、62.1%、71.4%,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x2=8.638,P=0.003);两组1、3、5年食管病变局部失败率分别为26.7%、43.7%、45.6%和37.0%、55.5%、66.4%,两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x2=7.860,P=0.005);两组1、3、5年区域淋巴结失败率分别为6.4%、10.6%、10.6%和10.7%、22.0%、31.4%,两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x2=5.408,P=0.020)。两组1、3、5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5.4%、30.7%、46.2%和21.1%、37.2%、45.1%,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x2=0.072 ,P=0.789)。(3)≥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在ENI组和IFI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x2=0.100,P=0.752),(x2=0.437,P=0.509)。rn 结论:食管癌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可明显降低局部区域失败,提高局部控制率,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联合化疗可使早期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获益。
  •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YH-16,恩度)持续泵入联合化疗治疗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副反应。rn 方法:6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恩度持续泵入联合化疗治疗(恩度先15mg滴注,紧接着给予恩度150mg持续泵入240 h),对照组30例恩度常规滴注联合化疗(其中恩度15mg/次,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匀速缓慢静脉滴注,第1~14天),均每3周重复使用,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二线化疗方案均给予既往未使用或既往治疗无交叉耐药的化疗药物。rn 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2到4个周期的治疗,治疗组获得PR9例,SD11例,PD10例;对照组获得PR8例,SD11例,PD11例。两组的客观有效率(RR)分别为9/30及8/30;两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0/30及19/30。生活质量改善分别为22/30及20/300 G3/4级的毒性反应,治疗组有4例骨髓抑制,恶心呕吐3例,腹泻1例;对照组有5例骨髓抑制,恶性呕吐3例,腹泻2例。rn 结论:结果提示,恩度联合化疗二线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疗效,毒副反应未加重;恩度持续泵入和常规滴注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副反应无差异。
  • 摘要: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榄香烯脂质体靶向制剂特点、抗肿瘤作用机理及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和论述。金港榄香烯脂质体(注射液、口服乳)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抗转移复发、逆转多药耐药、提高病人受益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摘要:目的:胃癌术后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SOX基因是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其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研究胃癌术后复发、远处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中Sox-2、β-catenin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作用。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1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中Sox-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无病生存时间( DFS )的关系。rn 结果:Sox-2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复发转移、淋巴结浸润及分化程度有关(P值分别为0.011,0.036和0.034),与患者性别、年龄及T分期无关。β-catenin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复发转移、淋巴结浸润及T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25,0.014和0.026),与患者分化程度、性别及年龄无关。且二者均阳性表达者其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任意单阳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4% (21/25)和88.7% (24/38,二者均阴性表达者其复发转移率最低30%(3/10)。生存分析显示Sox-2和β-catenin的表达与患者DFS相关。rn 结论:Sox-2,β-catenin表达可能是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有效的预测因子,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
  • 摘要:H.pylori感染是否通过影响FAF1表达及其相应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本课题需验证的设想.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胃勃膜上皮细胞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FAF1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不同浓度H.pylori感染后细胞的形态及活力、凋亡改变及FAF1表达的变化。构建FAF1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HGC-27细胞,分为Lenti-FAF1/HGC-27组(转染Lenti-FAF1)及Lenti-NC/HGC-27组(转染阴性对照病毒Lenti-NC)及HGC-27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MTT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成瘤能力。结果表明,FAF1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低于正常胃勃膜上皮细胞;其表达水平可能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H.pylori感染可以下调FAF1的表达水平。转染Lenti-FAF1后,胃癌细胞HGC-27 FAF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FAF1高表达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克隆形成率,导致胃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FAF1高表达可以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减低胃癌细胞的异型性及恶性程度,FAF1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AF1高表达能减少H.pylori感染后IL-8及TNF-α的表达水平,减少NF- κB信号通路p65及Iκκβ的表达,H.pylori感染通过降低FAF1的表达,上调p65及Iκκβ的表达,提示H.pylori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负调节基因FAF1的表达发挥其致癌作用。
  • 摘要: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及化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最近研究表明,肿瘤的切除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且影响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疗效.然而,胶质瘤是一种侵袭性脑肿瘤,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边界不清,传统显微手术很难准确判定肿瘤的实际边界,并且80%肿瘤复发约在肿瘤切除后距离瘤腔壁2~3cm的范围.荧光引导手术可以术中实时判定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高级别胶质瘤切除率,但是,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及残存于边缘区域的侵袭性肿瘤细胞荧光强度不足,呈现明显的弱荧光或无荧光,降低了荧光引导手术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给荧光引导手术切除胶质瘤带来了困难与挑战。rn 方法: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胶质瘤细胞和正常星型胶质细胞给予低剂量的维生素D预处理48小时,然后给予ALA,最后检测荧光强度及光动力学治疗效果,同时分析维生素D处理后血红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变化情况。rn 结果:无毒剂量的维生素D可以选择性地提高ALA诱导的原叶琳IX的水平以及荧光强度。同时,维生素D预处理增加ALA介导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明维生素D处理后提高了血红素合成途径中CPOX在mRNA水平的表达。rn 结论:首次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以选择性提高胶质瘤细胞内原叶琳IX的荧光强度及AL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效果。研究成果有助于荧光引导手术术中客观地判定肿瘤组织的边界,为改善荧光引导手术效果提供了新的方向。
  • 摘要: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现有的研究表明miR-106a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发挥着致癌性作用,但miR-106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和作用却并不清楚.rn 方法: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内的miR-106a水平.转染miRNA寡聚核葺酸后,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iR-106a对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的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并通过Westen Blot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06a对E2F1的调控关系。miR-106a对E2F1的调控关系。rn 结果:qRT-PCR分别检测了不同级别胶质瘤(WHOⅡ级4例、Ⅲ级4例和Ⅳ级4例)中miR-106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miR-106a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内表达水平相对正常脑组织显著下降,并且miR-106a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级别负相关。胶质瘤细胞转染miR-106a后,通过MTT比色法连续监测4d,结果显示miR-106a模拟体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其中最大细胞增殖抑制率出现在miR-106a模拟体转染后48h。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发现,细胞系过表达miR-106a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同时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胶质瘤细胞中过表达miR-106a可显著抑制E2F1蛋白。进一步通过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106a可特异性的结合E2F1的3'UTR区,而对突变型的E2F1的3'UTR没有作用,这表明miR-106a是通过特异性的抑制E2F1蛋白而发挥抑制胶质瘤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的。rn 结论:本研究的数据表明miR-106a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系内显著下调,并与胶质瘤级别负相关。并且上调miR-106a可明显对胶质瘤细胞产生阻滞细胞周期、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而miR-106a的作用是通过抑制E2F1而发挥的。本研究对认识胶质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SH3BGRL3基因在NB4细胞增殖及分化中的作用.rn 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SH3BGRL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收集、纯化慢病毒,感染人早幼粒细胞系NB4细胞株,使NB4细胞稳定过表达该基因,观察过表达SH3BGRL3基因的NB4细胞在ATRA作用下增殖及分化的改变,从来探讨SH3BGRL3基因与NB4增殖及分化的关系.rn 结果:成功构建pLV-CXIH-SH3BGRL3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过表达SH3BGRL3的NB4细胞株。CCK-8结果显示,NB4细胞过表达SH3BGRL3后NB4细胞的增殖较NB4-blank明显受到抑制(P<0.05)。过表达SH3BGRL3的NB4细胞在ATRA处理后CD11b的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NB4细胞过表达SH3BGRL3过表达能明显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并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成熟,因而SH3BGRL3有望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及指导预后的新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miR-206对乳腺癌细胞MCF-7中ERα表达水平以及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rn 方法:将miR-206 mimic、miR-206 inhibitor及相应阴性对照(miR-206 mimic NC、miR-206 inhibitor NC)分别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中,用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乳腺癌细胞中miR-206和ERα mRNA的表达量的变化,用5 ug/ml他莫昔芬处理MCF-7细胞24 h后,MTT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增殖情况.rn 结果:与miR-206 mimic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6 mimic组中乳腺癌细胞miR-206表达升高,ERαmRNA表达降低;与miR-206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6 inhibitor组中乳腺癌细胞miR-206表达降低,ERαmRNA表达升高。在他莫昔芬作用24 h后,miR-206 mimic组的乳腺癌细胞增殖不明显,(t=2.252,P=0.0544);miR-206 inhibitor组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t=4.856,P=0.0013)。rn 结论:下调miR-206表达可以增加ERα阳性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比较曲妥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及两药联合应用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联合方案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SK-BR3细胞系建立HER2过表达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曲妥珠单抗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组及联合治疗组(曲妥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过程中,每隔3天测量瘤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治疗后第21天处死裸鼠,称取瘤重,流式细胞术检测瘤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CD34及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磷酸化Akt及DrPl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联合治疗对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在联合治疗组中,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最高,Ki-67表达最低,微血管密度、VEGF表达水平、Akt磷酸化水平均降低最明显,而DrPl表达水平上调。rn 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以有效抑制HER2过表达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血管生成。
  • 摘要:恶性胶质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肿瘤,其恶性增殖和侵袭性生长特性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预后差以及生存期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重点是探讨抗肿瘤血管生成对脑胶质细胞瘤的作用.单纯疱疹病毒具有在肿瘤组织内部扩散的潜能,它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并可作为携带抗肿瘤因子的载体.Angiostatin是一种抗血管生成的多肽,IL-12是一种具有强效抗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由于给药方式和在体副作用的影响,它们各自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本研究中,通过构建可表达Angiostatin(G47△-mAngio)和可表达IL-12的溶瘤1型单纯疤疹病毒(G47△-mIL12),并将其进行联合使用,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其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的杀伤作用。本研究首次阐明经改良的溶瘤1型单纯疤疹病毒对胶质瘤细胞具有强而有效的杀伤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胶质细胞瘤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前景确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临床意义。
  • 摘要:胶质瘤肿瘤间质中源于宿主的细胞可被胶质瘤干细胞诱导恶变,本文旨在初步探索这些恶变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提出双色荧光示踪的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在肿瘤活体成像及研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周边微环境中宿主固有细胞被激活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在胶质瘤微环境中,肿瘤间质恶变的宿主少突胶质细胞ihBTC2对射线更加抵抗,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这对进一步研究肿瘤间质细胞与肿瘤放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探索胶质瘤耐辐射的新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初步分析、探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而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于体外培养人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通过台盼蓝据染法、MMT法、流式、TUNEL法及透射电镜等方法,从形态学以及增殖等方面,分析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生长的作用特点.rn 结果:1)细胞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细胞相比,U266细胞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药物浓度为100μg/ml)作用24h后,细胞就出现胞膜皱缩现象,同时细胞的折光性也明显降低,胞浆内颗粒明显增多;随时问推移,上述现象有加重趋势;2)台盼兰活细胞计数测定细胞存活情况: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作用24h后,U266活细胞计数明显偏低(P<O.05),随时间推移,两组间活细胞计数差值呈增加趋势;3)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药72小时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的细胞增殖受抑程度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U266细胞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药物浓度为100μg/ml)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为38.6%,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的自然凋亡率(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U266细胞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药物浓度为100μg/ml)作用72h后,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以看到有DNA“梯”状条纹的出现,而对照组不明显;5) 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数的结果:U266细胞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药物浓度为100μg/ml)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为40.6%,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的自然凋亡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rn 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在体外具有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的特性,其作用机制是诱导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matinib治疗处于加速或急变期CM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rn 方法:分离CML患者骨髓源白血病干细胞(CML-LSC);体外培养时间为18天,体外诱导造血集落(CFU-GM及BFU-E)的前48h、96h或前120h内,培养体系中含rhEndostatin(100μg/ml)+Imatinib(5μM)、单独rhEndostatin (100μg/ml)或单独Imatinib(5μM);rhEndostatin(100μg/ml)+Imatinib(5μM)、单独rhEndostatin(100μg/ml)或单独Imatinib(5μM)对CML-LS细胞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样结构影响的检测.rn 结果:抗血管新生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应用,效果良好。rn 结论:1)通过诱导CML-LSC分化而增强其对Imatinib敏感性可能有助于克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2)在靶向杀伤CML细胞(包括耐药CML-LSC同时,靶向抑制CML患者骨髓血管新生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增强Imatinib疗效、靶向清除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克服耐药的一个新策略。
  • 摘要:目的:从肝细胞癌的各种临床特点入手,得到肝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比较五种临床上常用分期系统(BCLC分期、Okuda分期、JIS评分、国内2001分期、TNM分期)的预后评估能力和指导治疗价值,找出适合我国的分期系统.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首次确诊肝细胞癌病例,共376例,所有病例随访至2014年3月1日。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对各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然后将上述影响因素导入Cox回归分析,建立Cox风险比例,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因素。使用ROC曲线对各分期系统进行单一趋势性分析,比较其预后评估能力。对各分期系统内部,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各分期治疗指导价值。rn 结果:至2014年3月1日,共251例患者死亡,125例患者生存,删失比例33.2%。中位生存期为(16±1.72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8±2.6)%,(39.9±2.5)%、(32.6±2.5)%。根据对各临床因素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肿瘤因素中,肿瘤的数目、肿瘤是否位于一叶、肿瘤范围、肿瘤最大径、有无血管侵犯、有无血管或胆管栓、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病理分级、AFP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肝脏背景中,HBeAg,HBV-DNA、腹水程度、TB,ALT,AST,ALP,GGT,ALB,PT,Child-Pugh分级,与患者的生存期相关。治疗因素中,主要的治疗方式选择也会导致生存期的差异。Cox回归分析,发现有无血管或胆管栓、肿瘤最大径、ALT、治疗方式为独立预后因素。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五种分期系统均和患者生存期相关,分期越晚,预后越差(P<0.0001)。对各个系统的预后评估能力进行单一趋势性分析,发现2001分期系统具有最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82,P<0.0001),其次是BCLC分期和JIS评分,Okuda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小。在指导治疗方面,2001分期Ⅲa期,JIS评分3分,BCLC分期C期、Okuda分期Ⅱ期的患者,如身体情况允许,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比这些分期更早期的患者应该仍然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rn 结论:现行的5种分期系统中,国内2001分期预后评估能力最优,其次是BCLC分期和JIS评分。BCLC分期的治疗建议在指导我国肝癌的治疗上过于严苛,在我国的临床治疗上尚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国内2001分期和JIS评分均可指导治疗。
  • 摘要:目的:CXCL-1又被称作GRO-α,属CXC趋化因子家族,早期研究发现CXCL-1在很多肿瘤的的发生、生长、发展、增殖、侵袭、迁移、血管新生、淋巴管新生、淋巴转移、转化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目前CXCL-1及其受体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报道甚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目的基因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以探讨趋化因子CXCL-1与正常肝细胞的相关性,并为下一步研究其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实验基础.rn 方法:构建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建立携带GFP荧光标记并过度表达CXCL-1的正常肝细胞株。在此细胞系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单克隆形成实验、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来研究CXCL-1对正常肝细胞体外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板实验检测目的基因CXCL-1对正常肝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CXCL-1对正常肝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实验所得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转染前后细胞正常肝细胞株细胞功能试验(包括MTT、胞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ranswell迁移实验)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P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成功构建目的基因CXCL-1慢病毒表达系统,病毒滴度检测结果为2.00E+8TU/ml;2)转染48h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三质粒比例为4:3:2时转染率最高,达95%左右;3)CXCL-1/7702组克隆形成数量及克隆形成率也显著高于其余两对照组(非参数秩和检验得出P<0.05);4)MTT比色法结果显示,CXCL-1/7702组分别与空载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生长速度明显较快(区组方差分析得出P<0.05);5)Transwell实验显示,正常肝细胞系7702无迁移能力,CXCL-1对正常肝细胞系7702迁移能力没有影响。rn 结论:趋化因子CXCL-1对正常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细胞生长功能,但无促进正常肝细胞迁移的功能。
  • 摘要:新单抗ZCH(Zhejiang Children's Hospital)-2B8a(简称2B8a)也是本研究室采用经典杂交瘤技术自行研制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前期研究鉴定出该抗体识别的抗原为冠蛋白coronin-1a,可能对白血病的治疗有一定价值.本研究拟进一步明确该抗体性质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该抗原在正常组织细胞和白血病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通过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木瓜酶酶切法检测了2B8a抗体内化进入靶细胞的情况,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实验(CDC)分析了2B8a单抗对B系白血病细胞株Raji细胞的靶向杀伤活性。结果表明,coronin-1a抗原主要表达于淋巴器官和正常白细胞表面,但在B系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抗coronin-1a抗体可快速内化进入靶细胞,并能通过CDC作用杀伤靶细胞,具有开发成为靶向治疗B系肿瘤的单抗药物的潜能。
  • 摘要: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区域人群分布偏倚,病例多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随着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及局部晚期NPC放化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NPC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少部分病人治疗后出现局部残留、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癌细胞对放射抗拒可能是局部残留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放射抗拒机制将为鼻咽癌临床放疗增敏提供理论指导.鼻咽癌放射抗拒性涉及多种调控通路和多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采用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分析已经成为研究肿瘤放射抗拒性的重要手段。在蛋白质组学水平,液相色谱分离一质谱鉴定技术体系作为蛋白质组学主流技术,具备通量高、检测丰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大多数研究大多集中在细胞上,主要是避免组织异质性排除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将鼻咽癌细胞株移植裸鼠体内成瘤的目的是模拟体内环境,考虑体内代谢等影响因素,由前期实验的体外细胞株过渡到体内移植瘤并逐步应用于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鼻咽癌的放射抗拒机制。本实验以移植瘤组织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的蛋白组学研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eneOntology生物功能分类。旨在模拟体内环境下探寻与鼻咽癌放射抗拒机制相关的蛋白质表达变化,为临床鼻咽癌放射治疗中预测放疗敏感性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探寻放射敏感性分了标记物提供实验基础。rn 方法:1、建立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并提取瘤体组织蛋白。2,提取瘤体组织总蛋白质并酶解成肤段,运用iTRAQ标记技术与二维液相色谱联用LTQ-Orbitrap质谱分离技术,在LTQ-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仪上鉴定并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3、对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ene Ontology生物功能分类。rn 结果:质谱共鉴定分析出、PDIA3, Ubiquitin,2762种蛋白质。14-3-38/屯、差异表达蛋白质61个,其中上调17个,下调44个,ANXA2NLRC4可能与鼻咽癌放射抗拒性相关。rn 结论:CKAP4.HSPA8应用iTRAQ干个重要的差异表达蛋白,ANXA2、PDIA3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筛选出若14-3-3δ/ζ、CKAP4、HSPAB、NLRC4可能与鼻咽癌放射抗拒性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在肢体软组织肉瘤中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对12例ⅡB期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行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术后14~21d行原发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价肿瘤坏死情况,术后11例行6周期AⅠ方案的辅助化疗,1例行局部放射治疗.rn 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问为6-144个月,平均随访50.31月,1例患者术后3月局部复发后行截肢术,1例患者术后8月局部复发后行截肢术,5例患者在随访期问出现远处转移(肺、骨、脑、胸膜)。术后病理学检查肿瘤坏死率在91-100%者5例,61%-90%者5例,小于60%者2例。rn 结论: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是治疗局部晚期软组织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摘要:目的:儿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成人,仅有部分需要外科干预,通过对于北京儿童医院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进行总结,提高诊疗水平.rn 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6例甲状腺肿瘤患儿,总结其临床病例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rn 结果:在46例甲状腺患儿中,27例为良性,术后病理回报均为甲状腺腺瘤,19例为恶性,其中1例为不成熟畸胎瘤,14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甲状腺滤泡状癌,另有3例未明确分型.在46例患儿中,年龄最小为6小时,术后病理回报为不成熟畸胎瘤,年龄最大为15.75岁,中位年龄为9.75岁,在所有患儿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33例,男:女=1:2.54,病变部位分别为:左叶10例,右叶25例,双叶9例,峡部1例,其他1例。46例患儿中,有2例发生肺转移,1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例伴发脊柱侧弯,1例伴糖尿病,1例伴发躯体多发血管瘤,1例为髓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术后,1例为小肠息肉术后,在治疗方面:46例患儿中,有2例未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自主性高功能腺瘤,44例行手术治疗,27例行肿瘤摘除术,17例为甲状腺肿瘤根治术(主要为甲状腺癌)。术后随访期限为6个月-7年,未见有复发病例。rn 结论:儿童甲状腺肿瘤中,女性为主,良性肿瘤以单纯肿瘤剥除为主,恶性肿瘤以肿瘤根治为主,远期预后良好,随访未见有复发病例。
  • 摘要:论文综述了2002-2012年发布的临床报告.结果显示中医药可明显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已经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部分较高级别的可信的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目的:通过用Western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MS-q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平滑肌22α(smooth muscle 22 alpha,SM22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二科采集了从2010年7月-2013年12月5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用Western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MS-qPCR)方法分析SM22α基因蛋白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M22α蛋白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差异,分析SM22α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1)67.31%的患者(35/52)SM22α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53.85%(28/52)肿瘤组织中SM22α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升高(P>0.05)。3)SM22α基因的甲基化情况与蛋白表达水平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与MS-qPCR分析结果显示,SM22α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在肿瘤的Dukes A,B期与Dukes C,D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不同浸润深度(T1,T2与T3,T4)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SM22α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部位无关(结肠、直肠)(P>0.05),在结肠癌中SM22α基因启动了甲基化水平较直肠癌中升高(P<0.05)。4)SM22α蛋白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24例肿瘤组织中SM22α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高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而蛋白表达增高者13例,两者均高者为4例,均低者为11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424,P<0.01)。rn 结论:1)结直肠癌组织中SM22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增高。2)SM22α表达水平与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均与肿瘤进展无关;表达水平亦与发生部位(结肠与直肠)无关,但甲基化水平在结肠癌中较在直肠癌中高。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M22α的: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呈负相关。
  • 摘要:通过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串联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加巴喷丁(GBP)对长春新碱(VCR)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大脑皮层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探讨和分析GBP 对VCR致NPP的大脑皮层蛋白质表达的影响.36只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Ns组):奇数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偶数日灌胃生理盐水;②疼痛模型对照组(Pc组):奇数日腹腔注射VCR、偶数日灌胃生理盐水;③GBP治疗组(Gt组):奇数日腹腔注射VCR、偶数日灌胃GBP.共给药16日.给药期问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体重和热痛阑变化;给药完后第二日留取各组坐骨神经和大脑皮层组织,光、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双向凝胶电泳各组大脑皮层蛋白质,质谱鉴定并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加巴喷丁对长春新碱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大脑皮层蛋白质的表达有影响,可能存在中枢层面蛋白水平的调控机制。
  • 摘要:通过在腹腔镜盆腔手术麻醉过程中对患者实施肺复张手法后对潮气量(VT)、呼吸频率(f)、吸气呼气时间比(I:E)、呼气末正压(PEEP)四项呼吸参数进行不同水平的组合设定,观察其对患者术中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腹腔镜盆腔手术麻醉时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最佳通气参数组合.选择36例行择期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手术患者,于气腹开始前及气腹后60min分别抽取挠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结论全身麻醉下腹腔镜盆腔手术患者行肺复张手法后的理想术中通气组合模式为VT=6ml/kg,f=18次/min,I:E=1:2,PEEP=4cmH2O.
  • 摘要: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前后血清中钙结合蛋白S100A8(Calcium binding protein S100A8,S100A8)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PS-binding protein,LBP)表达的变化,了解它们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VALI)的关系,为找出早期诊断VALI的特异性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1)将入选行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的20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病例研究方法,将每两例手术部位及术式相同患者分别纳入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 TLV)组和单肺通气。nelung ventilation,OLV)组,每组10例。2)入选标准:患者肺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的通气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无异常;心功能Ⅰ-Ⅱ级、ASA分级Ⅰ-Ⅱ级。病例收集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需剔除:肺通气过程中任何原因导致血氧饱和度无法维持在90%以上的,如:双腔气管导管对位不良及体位限制等;OLV时问不足2h或者大于4h;术中出血过多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的。术中使用了激素或者血管活性药的;麻醉复苏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不能顺利拔管的。3)每例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麻醉机和监护设备,由相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4)每例患者分别于以下四个时点抽取5m1中心静脉血:麻醉开始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h(T2)和术后48h (T3)取得的血静置于促凝管内,待凝集后,在40°C恒温离心机内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20min,取上层血清,置于-800°C保存。5)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血清中的S100A8和LBP.rn 结果:S100A8在两组中各时点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各时点分别与T0比较,T1、T2、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两组中S100A8升高的幅度不同,OLV组较TLV组上升幅度大。 LBP在两组中各时点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T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即两组LBP升高的幅度不同,OLV组较TLV组上升幅度大。rn 结论:S100A8和LBP可能参与了VAL工的过程;OLV对肺功能的影响并不比TLV对肺功能的影响大,OLV仍然是一项安全的通气方式。
  • 摘要:目的:通过对气道联合舌下的解剖通路、层次及毗邻结构的实验研究,为经此入路完全内镜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可行性提供解剖学依据.rn 方法:在5例(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受捐) 结构完整经防腐固定的头颈部成年标本上参照气道联合舌下入路行口腔底、咽部及颈前部解剖,确定经此入路的解剖路径及层次.15例结构完整未经防腐固定的新鲜头颈部成年标本,运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丁酮溶液行左右颈总动脉预灌注,分别作血管铸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及薄层冰冻铣切等方法,对甲状腺及毗邻术区的解剖结构作定性和定量研究,并运用Autodesk 3ds Max2010(32位)对喉部动脉进行三维重建。在5例结构完整未经防腐固定的新鲜头颈部成年标本上模拟经气道联合舌下解剖路径完全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rn 结果:经舌下的内镜通道为自舌下正中区,依次穿行颏舌骨肌、下领舌骨缝、颏下三角区至颈阔肌深面,经封套筋膜、舌骨体前缘、舌骨下肌群至甲状腺术区。经气道的操作通道为自固有口腔,依次经咽峡、会厌下缘、喉咽、喉中间腔,移行至气管颈部,在气管软骨环前壁作矢状切口至甲状腺术区。rn 结论:完全内镜气道联合舌下入路行甲状腺切除术在解剖上有其安全操作层次和范围可循,在临床上对甲状腺外科领域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预后差、异质性高的乳腺癌亚型,本研究拟筛选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筛选出可预测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的具有血液样本及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n=235),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无病生存组(n=167)和复发转移组(n=68).充分整合利用现有GWAS研究成果,通过Nextbio、ensemble、NCBI、MirSNP筛选出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遗传变异(MAF≥1%)作为候选SNP。利用高通量MassARRAY时间时示质谱生物芯片系统检测入组患者的候选SNP,通过病例一对照的方法比较复发转移组与无病生存组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资料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计算HR及95%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三阴性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对危险度。研究表明,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3`UTR的遗传变异可能通过与miRNA差异结合调控该基因的表达,并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可以起源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c-kit或PDGFRα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被认为是GIST发病的主要机制,但约有5%~15%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应用目前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不到c-kit/PDGFRα基因突变.甲磺酸伊马替尼(Mesylate Imatinib,STI571,Glivec)已成为GIST的标准一线用药,但大部分患者在用药2-3年后会出现伊马替尼耐药,目前认为c-kit/PDGFRα基因继发突变是导致伊马替尼耐药的主要原因,但约一半的患者耐药后检测不到继发突变.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技术为胃肠间质瘤驱动基因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提供大量数据,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依据;KRAS基因突变也可发生在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其突变率可能高于既往文献报道;c-kit基因突变的多克隆性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已经存在;一部分既往诊断的“野生型”GIST并非真正的野生型GIST。
  • 摘要: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吉非替尼治疗失败晚期肺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rn 方法:2007年1月-2011年6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吉非替尼治疗失败晚期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具体方法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10~30min,d1;顺铂30mg/m2,静滴,d1~d3;每21d为1个化疗周期.每位患者化疗直至其发生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或者发生肿瘤进展,化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并对患者进行随访。rn 结果:近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13例(17.57%),疾病稳定30例(0.54%),疾病进展31例(41.89%)。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42例(58.78%)患者发生骨髓抑制,23例(31.08%)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7例(22.97%)患者心律失常,15例(20.27%)患者发生脱发,12例(18.22%)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10例(13.51%)患者发生肢端麻木,4例(5.41%)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远期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1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2.4-3.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1.8个月,95%CI为8.2-14.8个月;1年生存率为41.89%(31/74)。rn 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可以使吉非替尼治疗失败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获益.
  • 摘要:观察丙泊酚对BACL/C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olon 26肺转移模型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将结肠癌细胞株Colon 26从BACL/C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鼠结肠癌肺转移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A-C组,每组10只,24小时后经腹腔注射:A组生理盐水5ml/kg,B组英脱利匹特5ml/kg,C组丙泊酚50mg/kg,1次/天,2周后观察肺转移情况,计算肺转移结节数;高效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外周血中IL-6、MCP-1、TNF-a的含量.得到结论:在BALB/c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olon 26肺转移模型中,丙泊酚能通过降低IL-6、MCP-1的分泌,从而抑制肺转移结节的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1%,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八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由于其对于放射线较敏感等特点,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革新及各种治疗手段的应用,鼻咽癌治疗疗效及预后有所改善,但放疗后残留的一定比例的放疗抗拒性细胞仍然是制约其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NPC放射抗拒的分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寻找NPC放射抗拒相关的蛋白,不仅有助于揭示NPC放疗抗拒的机制,而能为NPC放疗敏感性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NPC的疗效、改善NPC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前期诱导出来的放射抗拒性细胞,建立GFP标记的鼻咽癌放射抗拒裸鼠移植瘤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rn 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建立稳定表达GFP标记的鼻咽癌细胞系GFP-CNE2和GFP-CNE-2R,克隆形成实验检验所建立细胞系是否具备放射抗拒性,接种至裸鼠体内,建立皮下移植的肿瘤模型。肿瘤直径约lcm时给予相同剂量lOGy-X线一次性照射,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取出移植瘤进行病理学检测,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细胞形态。rn 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GFP标记的放射抗拒及放射敏感的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系GFP-CNE-2R和GFP-CNE2,克隆形成实验显示GFP-CNE-2R细胞系具有放射抗拒性;GFP-CNE-2R和GFP-CNE-2细胞的皮下成瘤率均为100%,并移植瘤细胞与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来源形态学特征一致,建模成功;相对于GFP-CNE-2移植瘤,GFP-CNE-2R移植瘤生长受照射抑制不明显。rn 结论:相对于GFP-CNE2裸鼠移植瘤,GFP-CNE-2R裸鼠移植瘤具有更强的放射抗拒性。
  • 摘要:目的:肿瘤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反应不一,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本研究旨在通过从化疗反应差异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寻找差异蛋白分子,以期能够获得可用于胃癌化疗疗效预测的标记物,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选取对多烯紫杉醇和卡倍他滨联合化疗敏感与不敏感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各4例,应用iTRAQ结合ESI-QUAD-TOF/MS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疗前外周血血清的蛋白丰度差异,并用ELISA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对有关差异蛋白进行检测验证.rn 结果:在4对不同疗效反应的患者血清中,鉴定获得了211个差异蛋白,其中17个候选差异蛋白在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组中具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及ELISA和免疫印迹验证,微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前体(Alpha-l-Microglobulin/Bikunin Precursor,AMBP)蛋白的含量在PD组血清中明显升高(ELISA:9.13士0.45 vs. 8.11±0.26ag/mL,P=0.06;免疫印迹相对灰度值:396.4±39.1 vs.275.0±34.76,P=0.03) , ROC预算进展期胃癌患者对多烯紫杉醇和卡倍他滨联合化疗疾病进展的特异性为75%时,敏感性为75%。rn 结论:血清中高水平的AMBP能够预测进展期胃癌患者对多烯紫杉醇和卡倍他滨联合化疗的疗效较差,提示 AMBP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预测进展期胃癌化疗疗效的标志物。
  • 摘要:目的:对原发性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8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围术期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的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斯钙素-1(STC-1)在肝癌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的差异表达,探讨STC-1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rn 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和ELISA等方法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对肝癌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STC-1表达分析,并结合患者病理指标、病理分型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通过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发现STC-1在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血清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STC-1表达与AFP等肝癌血清学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肝癌的大小、Admenson分期等密切。rn 结论:首次发现STC-1在肝癌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分子分型及AFP水平密切相关,是肝癌潜在的早期诊断预警指标物。
  • 摘要:本文以MYCN基因低表达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K-N-SH为研究对象,增强MYCN基因表达,观察其对MDM2-p53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改变.应用MYCN质粒对SK-N-SH细胞进行细胞瞬时转染,以增强MYCN基因表达.转染后,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DM2及p53的表达变化.对转染后细胞进行长春新碱及表柔比星药物干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MYCN基因表达增强使得SK-N-SH细胞MDM2及p53的表达增高;使该细胞对于长春新碱及表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增加;在人神经母细胞瘤中,MYCN基因的增强可能通过激活并增强MDM2-p53通路来增加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摘要:在大多数儿童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瘤-神经母细胞瘤(NB)尤其是晚期病例治疗效果仍不满意.为改进中国儿童NB诊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小儿专业委员会儿童肿瘤协作组于2009年推荐了NB的危险度分层诊疗方案,经多家单位应用,于2013年汇总了部分单位的资料.与欧美发达国家(COD、SIOP)等协作组方案进行比较,以期找到能够在国内广泛认可并推广的危险度分层综合治疗方案.CCCG-2009-NB方案是基于年龄、INSS分期、MYCN基因状况参数将NB患者分低、中、高和极高4个危险度层次,相应的治疗为手术加观察、中等强度化疗加手术、高强度化疗+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放疗+诱导分化治疗等综合治疗。研究表明,CCCG-2009-NB方案在临床上是切实可行的,在临床实施时应强调规范诊治,为提高疗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可能需要引进更多的预后参数改进危险度分层,对预后不佳病例推广干细胞移植并改进预处理方案或引进其它治疗方法,比如靶向放疗、免疫生物治疗等。
  •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明确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对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按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在pubmed、Ebsco、MD Consult和CNKI、维普、万方、CBM.检索截至2014年6月的所有关于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文献,由3个独立评估者进行筛选及数据的提取后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R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可以明显减小婴幼儿血管瘤的体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和安慰剂组。其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无明显差异,但是噻吗洛尔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全身不良反应远少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加以推广。
  • 摘要:本研究评价HBV X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研究的10个HBx基因区域突变位点是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关于乙型肝炎病毒DNA突变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预后不良的原发性肝癌亚组,并且有助于完善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案。
  •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影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富集出相关生物学通路;通过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高发家系人群和正常对照家系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黏附斑通路与细胞周期通路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erphisms,SNPs)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研究咖啡酸在治疗血液肿瘤儿童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选取1~12岁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平均年龄4.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一组为骨髓抑制Ⅰ、Ⅱ度组,单纯给予咖啡酸;一组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组,同时给予咖啡酸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组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组,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n 结果:120例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单独应用咖啡酸组患儿粒细胞、血小板数目恢复时问均较同期对照组缩短(P<0.O1);发展为重度骨髓抑制为16例,较同期对照组减少(P<O.05);在骨髓抑制Ⅲ、Ⅳ度组中,联合应用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O.05);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均较同期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在用药期间均为出现与咖啡酸有关的不良反应。rn 结论:咖啡酸在儿童血液中化疗后骨髓抑制治疗中安全、有效。它降低了骨髓抑制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减少了因感染而导致的死亡,提高了血液肿瘤患儿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在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策略中,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引导切除术(FGR)及光动力疗法(PDT)被认为是有效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新方法.然而,细胞内不充足的原卟啉IX堆积限制PDT及FGR在低级别胶质瘤与侵袭区域的应用.rn 方法: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评估了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ATO)处理胶质瘤细胞及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后,细胞内的原卟啉IX堆积水平及光动力学治疗效果.进一步研究三氧化二砷处理后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表达情况。rn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ATO增加胶质瘤细胞中5-ALA诱导Pp工X堆积。而同样条件处理的正常大鼠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荧光强度未发生变化,同时低剂量的ATO处理增加光动力治疗效果。实验中发现低剂量的ATO处理胶质瘤细胞后血红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POX表达上调。rn 结论:首次证明了一种简单、无毒的ATO可以选择性提高胶质瘤细胞内原卟啉IX荧光强度以及光动力治疗作用,有助于荧光引导手术术中客观地判定肿瘤组织的边界、改善荧光引导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蛋白酶体抑制剂能影响肿瘤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PS-341作为第一个经研究证实并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通过JNK通路诱导体外胶质瘤细胞凋亡.然而,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还将促进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的激活,进而通过诱导热休克蛋白(HSPs)的表达来保护细胞对抗应激.表达来保护细胞对抗应激。本研究中,将探索HSF1是否能诱导HSPs的高表达,以及抑制HSF1是否能够增强PS-341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rn 方法:30例胶质瘤标本均来自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特征全部基于WHO分级确定(Ⅱ-Ⅳ级)。标本取材后,立即置于液氮罐中速冻,随后转至一800C的冰箱储存。人源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及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 HSF1+/+, HSF1-/-来自于Japanese Cancer Research Resources Banko Western检测HSP70, HSF1的表达,以及JNK的磷酸化。转染siRNA敲除HSF1,胎盘蓝染色及sub-G1检测细胞凋亡。rn 结果:胶质瘤细胞中HSP70及HSF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敲除HSF1能通过抑制HSP70明显增强PS-341诱导的胶质瘤细凋亡,并能增强及延长JNK通路的活化。在HSF1+/+细胞中,PS-341能够强烈诱导HSP70的表达;而在HSF1-/-细胞中,PS-341诱导并延长了JNK通路的激活。热休克预处理对两种细胞活性都没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增强HSF1+/+细胞对抗PS-341诱导凋亡的能力。rn 结论:胶质瘤细胞中,HSF1的激活能促进HSPs的表达,进而对抗PS-341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HSF-1能增强PS-341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胶质瘤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对人胶质瘤细胞株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T98、SKMG4、U373,测定计算榄香烯、替莫唑胺不同浓度单药及固定榄香烯浓度(10%抑制率所对应浓度)联合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U87,U251,T98,SKMG4,U373细胞株在固定低浓度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可降低替莫唑胺的IC50,其降低的比例分别65.04%,37.08%,38.3%,50.06%,61.1%。结论:榄香烯具有抗胶质瘤作用,榄香烯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可提高替莫吟胺抗胶质瘤细胞增殖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在骨髓瘤细胞中调控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为姜黄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rn 方法:分别采用绘制生长曲线、MTT法、Real一time PCR、Elisa法,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1)生长曲线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的增殖变慢,在浓度)15μmol/L时,细胞儿乎看不到增殖。2)MTT结果示:姜黄素可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各实验组与对照组O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Real-time PCR:姜黄素处理后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48小时后,p53,bax基因表达上调,MDM2基因表达下调,实验组与对照组表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4)Elisa法结果显示:用10μmol/L和15μmol/L姜黄素处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细胞48h后,p5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15μmol/L姜黄素实验组的p53蛋白表达高于10μmol/L姜黄素实验组的P53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p53蛋白的表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rn 结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之内,姜黄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上调P53蛋白表达促进骨髓瘤细胞凋亡。
  • 摘要:本文研究儿童中高危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对比分析医院淋巴母细胞淋巴瘤-08方案、GZ2002 ALL方案和GD2008 ALL方案的治疗效果.回顾性研究自2002年至2012年,在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病区首诊并接受化疗的30例中高危T-LBL/ALL患儿的疗效及预后,患儿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复发率和死亡率评估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患儿OS和EFS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表明,儿童中高危T-LBL/ALL中的高危、MLL基因阳性、初诊时LDH水平≥400U/L,强的松试验不敏感和诱导化疗第33天骨髓象不缓解者生存率低。
  • 摘要:本文探索分子诊断技术在难治型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中的实际应用.对31例复发难治型恶性儿童肿瘤病例进行了基因药敏检测以指导用药.借鉴于国际上已有的一些使用成人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儿童的案例(美国COG组织),选择了一些较为成熟的靶点,作为初期选择开始实施,检测方法为免疫组化及测序技术.结果显示,早期肿瘤基因检测与药物敏感试验初见端倪,但尚局限于复发难治性肿瘤,确切而可信的结论有待适应症的放宽和样本量的持续扩大。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本院东院区自2010年至今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观察单腔气管插管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手术的优势.rn 方法:排除标准术前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呼吸道疾病者,纳入标准年龄40~70岁,ASA分级Ⅱ~Ⅲ级,术前肺功能基本正常(FEV1、FEV1/FVC实际值/预计值>60%),将纳入研究范围的病例分为双腔气管插管组(S组)和单腔气管插管组(D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游离上段食管及解剖喉返神经时术野暴露情况(本院全腔镜手术均有录像资料)、术后咽痛、胸部X线、血气分析、术后再次转入ICU病房、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而比较双腔气管插管与单腔气管插管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手术在术野暴露及术后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等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rn 结果:D组患者术后咽痛、肺部并发症较S组少,因呼吸功能衰竭转入ICU病房率更低,但住院时问两组没有明显差异。rn 结论:单腔气管插管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手术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空问,利于手术操作,并且术后气道并发症及因此转入ICU病房机率较低,因而降低住院治疗费用。
  • 摘要:研究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rs1800796C/G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广西地区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探讨IL-6rs1800796C/G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关系.采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99例广西健康体检人群和152例脓毒症患者的IL-6基因启动子区rs1800796C/G多态性,并分析其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得到结论:广西人群的IL-6基因启动了区rs1800796C/G存在基因多态性,其他种族人群相比存在明显差异。IL-6 rs其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性别无相关性,但与1800796C/G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和血清IL-6水平无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0月1日-2013年10月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论:1)ICC具有AFP阳性率低,CEA及CA199阳性率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最常见症状为腹痛。2)ICC的治疗首选根治性切除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3)根治性切除术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CA199,CEA是影响预后不良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不同表达模式组合与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肝细胞癌并行肝癌根治术的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不同表达模式及不同模式组对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rn 结果与结论:1) HBV相关性HCC术后患者血清中HBV标记物组合模式以乙肝小三阳、HBsAg和HBcAb阳性和乙肝大三阳最常见,其中乙肝小三阳最多,HBsAg和HBcAb阳性次之,乙肝大三阳居第三位。2)各HBV标记物模式组HCC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3)乙肝小三阳、HBsAg和HBcAb阳性和乙肝大三阳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分布不同,影响各模式组中位生存时问与中位无瘤生存时问的临床病理因素也不尽相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回顾分析33例肝细胞腺瘤患者(其中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12例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2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的诊治经验,探讨HC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通过Meta分析比较实时CEUS、CT及MRI对HCA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Ⅲ型Ⅵ型巨大神经源性肿瘤综合治疗策略.rn 方法:2000-2012年期间在本院治疗的Ⅲ型Ⅵ型骶前神经源性肿瘤2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开放手术组19例和非开放手术组5例,Ⅲ型14例,Ⅵ型10例,其中神经鞘瘤10例,3例保守治疗,神经纤维瘤8例,2例保守治疗,恶性神经纤维瘤6例,均采取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有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受损导致感觉运动受损,失血性体克。随访中5例失随访,6例死亡,8例均得到随访;5例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手术患者,最长时问随访10年,给射频、粒了、介入相关治疗方案,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rn 结果:2例保守治疗患者长期随访未见到明显肿瘤进展,带瘤生存期长达10年。19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肿瘤不复发,长期生存效果良好。rn 结论:髓前巨大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护理困难,应根据患者综合因素,进行评估是否一定需要手术,手术需要慎重,需要综合治疗方案来代瘤生存。
  • 摘要:目的:总结横窦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2014年我院17例横窦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手术入路的选择与疗效.rn 结果:17例横窦区脑膜瘤中,窦汇区型1例,横窦骑跨型3例,乙状窦区型4例,横窦上下缘型9例.肿瘤直径2-5cm有11例,肿瘤直径大于5cm有6例。手术方法: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12例,枕下小脑幕上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2例。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2. 35%,部分切除率为17.65%,死亡率0%。术后恢复:优14例,良2例,差1例,无手术死亡。rn 结论:术前应行DSA或MRA明确横窦及乙状窦静脉回流情况,对判断血供来源和手术处理方式有重要意义;采取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为主要手术方式,手术暴露范围大,可直视肿瘤并处理基底,便于阻断及切除横窦内及侵及小脑幕肿瘤,减少脑组织的牵拉,减少经幕下手术可能造成的后组颅神经损伤及脑积水,肿瘤全切率明显增大,并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摘要:目的:介绍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后口腔不良反应的防护措施,指导患者有效应用亚叶酸钙溶液漱口,可以预防或减轻因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所致的口腔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n 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1月,将科40例应用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与2.5%碳酸氢钠溶液交替漱口,B组为观察组,联合应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溶液、亚叶酸钙溶液三种漱口液交替漱口,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变化.rn 结果: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口腔溃疡发生的等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大剂量甲氨喋吟化疗前后有效的护理,及时加用亚叶酸钙溶液漱口,可减少口腔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存质量,使治疗顺利进行。而目_方法简单,患者易接受,可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软组织肉瘤综合治疗的结果,探讨软组织肉瘤的综合规范化治疗策略.软组织肉瘤预后和肿瘤大小、AJCC分期、肿瘤深度、放疗对预后影响有意义,这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发病年龄和肿瘤复发病史对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单因素分析发现既往有复发病史会增加未来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手术是成人型、局限型ST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直径大于5cm的深部STS的治疗倾向于进行广泛的切除并且在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对于较大或者和重要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的STS可以进行术前放疗和供瘤血管栓塞术,增加手术的RO切除率。术前化疗和术后化疗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化疗可以降低或者至少可以延迟高危患者的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6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肺转移特点.回顾性分析了1962年5月-2012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诊治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4例,全部病例均有病理证实,分析数据包括治疗情况,肺转移特点,以及肺转移的可能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转移发生率较高,性别、年龄和原发肿瘤大小是影响肺转移的重要因素,化疗对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转移缺少疗效。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转移呈现惰性病程,肺部转移灶少且身体状况良好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肺部转移灶。
  • 摘要:目的:通过多方面改进胸大肌皮瓣的制备及修复方法,探讨改良的胸大肌皮瓣在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时的应用.方法:在皮瓣设计方案及制备方法等多方面改进胸大肌皮瓣,修复头颈部晚期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患者51例.结果:51例改良胸大肌皮瓣全部存活,缺损区修复后外形、供区外形情况满意,缺损区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供区术后功能损伤最小化。结论:胸大肌皮瓣在设计及制备方法等多方面的改良,提高了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修复的范围及修复的距离,减少皮瓣坏死的几率,术后供区和受区外形、功能效果满意,目前仍然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之一。
  • 摘要:耳廓复合组织移植被证明是修复鼻翼缺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由于游离移植缺乏足够的血供营养,它的应用在组织瓣的大小上受到限制,一般宽度不超过1.5cm.本文探讨采用吻合血管的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外鼻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经验.2006-12-2013-12,对12例外鼻肿瘤术后缺损的病例应用了吻合血管的耳廓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的手术方法进行一期修复。鼻肿瘤病理类型:基底细胞癌6例,鳞癌5例,毛母质细胞瘤1例。鼻缺损的类型包括单侧鼻翼缺损1例,鼻翼合并鼻侧壁缺损2例,鼻翼合并鼻尖、软三角5例,鼻翼合并鼻小柱、软三角缺损2例,鼻翼合并面部组织缺损2例。10例采用了旋股外侧血管降支(长约12~14 cm)作为血管桥通过皮下隧道与同侧面动静脉吻合移植,1例鼻缺损合并大面积面颊及上唇缺损的病例采用前臂皮瓣修复上唇及面颊缺损、耳廓复合组织瓣桥接于前臂皮瓣供血血管远端。12例病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2例失访,1例术后半年复发再次手术。术后的外形及功能获得较满意效果。认为,对外鼻肿瘤术后的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耳廓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重建是一个临床上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 摘要:探讨双能量碘图对肺部病变的鉴别能力及比较肺癌不同类型及不同分化程度间的差异.回顾性分析双能量CT双期扫描的经病理证实的肺部病变113例,根据病理及HE染色将病变分为恶性组,良性富血供组,良性乏血供组.将90s双能图像,经"Liver VNC"模式得到双能量碘图,测定病变内部的碘含量及同层面主动脉的碘含量,根据病变碘含量/同层面主动脉碘含量得出病变的标准化碘含量值.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时采用t检验。绘制ROC曲线图,分析该参数对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双源CT碘图对肺内良恶性病变区分能力较强,当病变的标准化碘含量阑值小于0.408时,其诊断为肺癌的灵敏度较高;对于肺癌不同类型及不同分化程度间虽然标准化碘含量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各种病变类型的碘含量问存在差异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病变支气管充气征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支气管充气征阳性且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部病变患者,观察并分析支气管充气征的细微征象.按充气支气管的形态、密度表现分为以下四型:Ⅰ型(青枝型)、Ⅱ型(扩张型)、Ⅲ型(枯枝型)、Ⅳ型(混合型).rn 结果:Ⅰ型63例:细菌性肺炎31例,真菌性肺炎13例,浸润性肺结核6例,肺淋巴瘤浸润5例,肺水肿3例,病毒性肺炎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2例,肺梗塞1例; Ⅱ型9例:支气管扩张3例,陈旧性肺结核2例,肺癌2例,结核球合并空洞1例,曲霉菌球合并空洞1例; Ⅲ型1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9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5例,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瘤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 Ⅳ型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4例,肺癌4例。rn 结论:肺部多种病变可表现为支气管充气征阳性,深入观察、全面分析支气管充气征的细微征象,有助于提高肺部病变诊断准确性。
  • 摘要:骨肉瘤为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多发于青少年,易发生血行转移,且缺乏有效的预防、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段,所以患者预后极差.为探讨骨肉瘤的发病及其演进过程中重要的分子遗传学事件,采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检测手段及生物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骨肉瘤发病及演进相关的生物标记及治疗靶点.研究表明,WWOX基因的缺失在人骨肉瘤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其基因缺失及WWOX蛋白表达降低是骨肉瘤发病中的早期事件,且这些表型的改变短期内不会导致骨肉瘤患者的死亡。本研究第一次发现人骨肉瘤中APEX1基因的扩增且其蛋白的表达是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子,APEX1可能成为人骨肉瘤预后判断因子及潜在的靶向治疗目标。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骨肉瘤中VEGF信号通路的遗传学遗传,并首次报道VEGFA基因的扩增方式,VEGFA基因扩增及VEGFA蛋白表达的组合生物标记更为有效的筛选抗血管生成患者,为骨肉瘤的抗血管治疗及其患者筛选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探讨微小RNA-183(microRNA-183)靶向EGR1对人滑膜肉瘤细胞株SW982耐药、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microRNA-183 mimics/inhibitors/N.C转染技术上调/下调人滑膜肉瘤细胞株SW982细胞中microRNA-183的表达;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后24h-96hSW982细胞增值率;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转染24h、48h、72h后10μM多柔比星对SW982 滑膜肉瘤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及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比较转染前后SW98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各组中EGR1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icroRNA-183表达增加时,EGR1表达减低,SW982细胞耐药、侵袭及迁移能力均增强。因此microRNA-183可能作为致癌因素通过靶向EGR1参与调控SW982滑膜肉瘤的耐药、侵袭及迁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99Tcm-SC(硫胶体)盆腔淋巴显像在宫颈癌诊疗中的价值.rn 方法:15例早期(Ⅰ~Ⅱ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显像后行手术治疗,淋巴结做好标记送病理检查,并与显像结果进行比较.24例晚期宫颈癌放疗前及放疗结束一月后行盆腔淋巴显像,并比较两次核素检查结果.显像方法如下:为避免图像干扰,先于坐骨直肠窝注射显像剂,1小时后行前后及左右侧位显像,待闭孔或髂内淋巴显像后再于两足第1-2趾间皮下注射显像剂行髂外、髂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显像.阳性淋巴结作正侧位体表标记,显像结束后由2-3位有经验医生集体读片。rn 结果:早期宫颈癌淋巴显像阳性率为28.7%(4/15),敏感性为80%(3/5),特异性为90% (9/10),准确性为80% (12/15),假阳性为40%(2/5),假阴性为10%(1/10)。晚期宫颈癌放疗前显像提示淋巴结转移率为83.3%(20/24) ,放疗结束后17例转阴,有效率为85%(17/20)。rn 结论:99Tcm-SC盆腔淋巴显像作为了宫颈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标准,敏感性强,特异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评估方法,可为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有无盆腔淋巴转移提供参考,并可作为宫颈癌放疗疗效的观察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低千伏管电压和低浓度造影剂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肺栓塞的检出能力.rn 方法:家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3.5kg~4kg,麻醉后分离出颈外静脉,栓塞后,使用第二代双源CT先进行第一次扫描,使用方案A,扫描参数80kV,50mAs,造影剂浓度42.8mg/ml,使用bolus traking技术进行肺动脉造影扫描.随后利用迭代重建技术重建薄层图像,迭代强度选择3,优化图像质量。2-4小时后待造影剂在家兔体内代谢后,再行第二次扫描,方案B扫描参数120kV,50mAs,造影剂浓度75mg/ml,用量1.5ml/kg,使用bolus traking技术进行肺动脉造影扫描。记录两种不同方案的CTDIvol, DLP值,再计算出其有效剂量值ED。随后处死家兔,取肺脏切片,送病理,镜下对栓了进行定位和计数。由两名医师对CT图像进行审阅,对栓了的位置、数目进行确定。最后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次扫描对栓了检测的能力。计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剂量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案是否有差别,界值α=0.05。对两种方案和病理结果对肺栓塞的检出率使用行乘列表的x2检验检测,界值α=0.05,并计算方案A和方案B与病理结果的二值。rn 结果:10只家兔中,一只死于麻醉过量,另外一只在栓塞过程中操作不当死亡。造模成功8只家兔,共40个肺叶。病理结果显示有27个肺叶中存在明胶海绵栓了。方案A 80kV, 50mAs条件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27个病理诊断存在肺栓塞的肺叶中,正确诊断了25个肺叶中存在明胶海绵栓了,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5% (25/27),92.3%(12/13)。与病理结果的关联二值为0.639。方案B120kV,50mAs条件下,27个病理结果诊断存在肺栓塞的肺叶中,共正确诊断了26个肺叶中存在明胶海绵栓了,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2%(26/27),92.3%(12/13),与病理结果的关联二值为0.813。X2检验结果P>0.05,两种方案对肺栓塞检出率无差别。方案A有效剂量为0.2816±0.0099 mSv,方案B有效剂量为0.7146±0.0133mSvo配对t检验的结果,P
  • 摘要:探讨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和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67(nuclear-associated antigen 67,Ki-6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了解TK1可否作为膀胱癌的预后因素.研究表明,过表达的TK1和Ki-67可能与膀胱黏膜过度增殖和恶性转化有关。在病理分化越差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其Ki-67表达水平越高。TK1和Ki-67在与膀胱尿路上皮癌肿瘤分期的关系方面表现出相关性:在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TK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期密切相关,但在膀胱癌的不同病理分级中表达差异性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K1是否能作为膀胱癌的预后评估因素,尚需扩大样本及对病人生存期等方面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颊脂垫瓣修复口腔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2006-03-2012-12采用带蒂颊脂垫瓣转移修复18例口腔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口腔粘膜缺损部位、程度、颊脂垫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外观和语言、吞咽功能、肿瘤复发等方面.rn 结果:18例颊脂垫瓣中全成活,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2~6周颊脂垫瓣完全上皮化,2月后上皮化粘膜类似正常口腔粘膜。术后有6例接受放射性治疗,肿瘤量5000~6000 cGy,颊脂垫瓣无坏死,可耐受放疗。随访3个月~6年,无肿瘤复发和死亡。患者术区外观良好,语言和吞咽功能基本正常。rn 结论:颊脂垫瓣与口咽及磨牙后区邻近,血供可靠,切取方便,应用颊脂垫瓣修复口腔内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修复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是修复口腔肿瘤切除术后中小型组织缺损(5*3 cm)较实用的组织瓣;并可以接受术后放疗,降低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结直肠转移瘤的MS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形态学的关系,提高对胃癌结直肠转移瘤的认识.rn 方法:分析52例胃癌结直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rn 结果:1)胃癌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或印戒细胞癌及两者混合者45例;Ⅲ型及Ⅳ型48例.2)转移瘤表现为均匀增厚型39处,非均匀增厚型21处,管腔内生肿块型6处,管腔外突肿块型4处.3)转移瘤表现为均匀性强化16处;不均匀性强化10处;分层样强化44处。4)12例(52.2%)女性患者伴卵巢转移。rn 结论:发生结直肠转移的胃癌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Borrmann分型以Ⅲ,Ⅳ型为主。结直肠转移瘤最具特征性的CT征象为肠壁呈靶样同心圆样改变。女性患者常伴卵巢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躯干四肢软组织肉瘤术前术后放疗的优缺点.方法:国内外近期文献复习综述.结果:术后放疗能够防止局部复发,对于高危患者还能延长生存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但长期纤维化、水肿、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较高.术前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与术后放疗相似,但手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术前和术后放疗中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后的并发症,维持良好的肢体功能。结论:保留功能的手术结合放疗是躯干四肢软组织肉瘤标准的综合治疗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恶性淋巴瘤诊疗中的价值.rn 方法:55例经病理确诊的骨恶性淋巴瘤患者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同时行相应部位CT或MRI检查,其中35例行X线或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rn 结果:55例骨恶性淋巴瘤中SPECT检查阳性率83.6%(46/55),X线或CT检查阳性率60.0%(21/35),MRI检查阳性率80%(16/20).SPECT与X线或CT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x2=6.28,P0.05);X线或CT与MRI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45,p>0.05)。9例骨显像正常的病人其中CT显示异常的6例,MRI异常的3例,均表现为融骨性破坏,而CT及MRI正常的15例患者SPECT骨显像均见核素异常浓聚。rn 结论:骨恶性淋巴瘤检查中全身骨显像阳性率最高,且一次全身显像,能弥补X-CT及MRI检查的不足,宜常规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无线平板移动DR在新生儿床边胸部摄片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优化方案,提高照片质量.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及无线平板移动DR的新技术的学习,优化参数及图像处理曲线,以获取较高质量的X线图像.结果:实施质量管理和控制后,随机抽取质量控制前、后新生儿床边胸片各30例进行对比对比分析,图像甲片率由原来的40%上升为53%.结论:无线平板移动DR通过质量管理与控制,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了重拍率,减少了患者接受剂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