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2

主办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会议文集: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近年来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兼具泛在性与便捷性的微博屡屡发挥出"先觉先发"的作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挑战,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影响力,并运用微博进一步提高传播能力,成为微博时代传统媒体亟须研究的新课题.目前一些传统媒体借用微博提升影响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若要更好地运用微博,仍需平衡好利用商业网站微博服务与打造自身微博平台等三种关系。处理好借用商业网站微博服务提升影响力和建设传统媒体微博平台的关系。平衡好坚持“中国式”报道和尊重自媒体时代舆情特点的关系。解决好活泼亲近吸引网民和坚守传统维护形象的关系。
  • 摘要:随着中国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钓鱼岛受到世界关注,成为外媒近期主要关注点.仅以2012年9月14日为例,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香港《明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都对钓鱼岛相关问题进行了报道.目前来看,钓鱼岛争端还将持续,且敏感而复杂,在事涉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电视媒体应当更加引人瞩目地作为.rn 领土争端报道,中国电视当有所作为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电视国际传播是国家外交的重要手段;其次,做好领土争端报道是扩大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契机。领土争端报道的原则包括:时效性强、权威度高、准确性强、角度巧妙。除了以上的几个基本原则,还有几个要点是中国电视媒体在下一步报道中应该切实加以关注和加强准备的。建立应急机制,做好直播准备。以我为主.主动设置议程。借船出海,利用国外主流媒体发出中国声音。把跟踪外媒舆情,有的放矢组织报道纳入常态机制。利用不同电视媒体优势,打好“组合拳”。
  •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全球传播格局、传播手段、受众市场和传播效能正发生重大改变,已经处在了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让中国新闻超越传统、实现更有效的对外传播,从而在世界上塑造一个真实、立体、正面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占据主动,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rn 国家形象塑造的受众群体,是国际社会和全世界的民众。传播效果的良好实现,必须取决于受众的接受方式。在新媒体的语境中,传统的强势传播或硬性传播,只能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的传播首先必须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还必须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方式,贴近国外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贴近国外受众的互动意愿。国家形象的传播内容只有与海外受众兴趣点和关注点相吻合,才能发生共振。通过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全球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国际社交网络,可以放大传播效果。rn 高质量的媒体内容以及多渠道的分发只是吸引用户的保证,完美的用户体验则是留住用户的重要法宝。国家形象传播更需要界面友好、互动性强、体验完美的终端载体。同时,只有自有的终端才能保证新华社不受任何牵制地开展对外传播。
  • 摘要: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屏幕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大行其道,中国正在悄然迈入"微时代".新华社的视频报道如何在新媒体领域中占据鳌头,抢得先机,引领舆论?用"微电影"的理念拓展视频报道,抓取受众眼球,与百姓互动,无疑会为新华社搭建"微时代"的推介和运营平台.微电影是视频报道最容易嵌入的新领域“微电影”的优势正符合新华社党组近年提出的“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的战略转型举措,符合“走转改”活动的要求,符合加强新兴媒体建设的思维方式。关注时事热点,以故事性拓展微电影内容。以电影般的专业和精良制作,打造高质量的微电影。改文风,创新风,以不同创意组合设计微电影。走基层,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草根文化。新华社视频应该抢占先机,占领微电影市场。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新闻纪实为主,打造微电影品牌。开发衍生产品,实现规模盈利。
  • 摘要:美国《新闻周刊》停办纸质版把一道紧迫的选择题摆在了面前:是全面转向数字传播形态,还是坚守纸质期刊尚有可为?如果坚信纸质媒体在中国尚有发展空间,那就需要给出一个答案:纸质期刊当下的生存乃至发展的理由在哪里?或者说,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纸质期刊还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力和竞争力,可以给受众"一个购买刊物的理由"?只有通过创新优化并张扬纸质期刊相对于新媒体的比较优势,才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维系乃至拓展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为品牌的传播形态转换和形成新的盈利模式创造条件。纸质期刊发挥比较优势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是发挥品牌刊物的内容优势,二是发挥纸质刊物的文本优势。这也正是《嘹望东方周刊》将在内容建设和品质提升、持续增强刊物价值力和竞争力方面选择的方向。rn 当前新媒体正深度影响传统媒体、全面改变传播方式以及读者接受习惯,纸质期刊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内容和文本形态的表达创新,在找准并满足碎片化传播时代读者对静态化、思索式、学习型的“深阅读”需求上下功夫。重点是通过优化表达形式、突出文本元素、确立报道规范,将纸质期刊不易替代的文本元素做到极致,用“美文美版”实现思维创新与呈现创新、传播创新的相得益彰。美国《新闻周刊》的历史性举措提醒人们,面对新媒体传播环境,需要及早考虑嫁接新媒体传播优势的问题,特别是要千方百计找到建立在新媒体业态传播链上的品牌盈利模式。
  • 摘要:报网转型的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它的第一个10年,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10年。更不客气地说,是传统报刊在数字化市场上被商业门户、搜索引擎乃至SNS社交网站全面击败的10年。即使是《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这些在传统报刊领域的佼佼者,也无法把它们的品牌效应延续到新媒体市场。rn 内容收不收费,是报网转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对于读者来说,增值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对于门户网站授权转载而言,是打包销售还是分拆销售,如何利用中国门户网站的竞争格局获取报纸网站的最大利益、保证自身的运营主导权,值得思考。rn 用户是谁,是报网转型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二次传播,围绕“不读报的一代”这个目标用户设计传播策略,对报纸发行的冲击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新媒体创造的新用户,还会有一部分转化成报纸读者。rn 用户在哪里,是报网转型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因此,报网转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用户的互联网行为习惯出发,渠道先行,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用户接口,渗透每一个可能的用户生活圈。寻找到那些“为王”的渠道后,报网转型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清晰渠道合作的原则和思路,提前想明白“我们要什么、怎么要”的问题。最基本的原则,是你控制渠道,而不是渠道控制你。在内容提供方面,传统媒体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你给渠道的只是一个人口,只是宝藏的闪光,而不能是宝藏的全部。rn 还做内容供应商吗,是报网转型面临的第四个问题。结合自己现有的内容资源优势,找好自身在价值链上的定位,实现“内容供应商→内容加工商→平台提供商”的转化。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时说,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传统的要发展,现代的要构筑.前者给主流报刊以动力,后者给传统主流报刊以挑战.这都不能不让人们认真思考主流报刊的传播力和竞争力的问题.rn 新华社的报刊,尤其时政类报刊,当然都归属于主流报刊(尽管发行上享受不到最高机关颁文支持)。新华社的职能,决定了这些主流报刊的喉舌职能。这些报刊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体系、党的方针政策;就是要宣传党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言论、重要活动;就是要讲大局、讲政治、讲责任。无此,便不能存在于此列。rn 必要条件只是主流报刊的最基本条件,没有充分条件的参与和共同作用,便行而不通,或其行不远。主流报刊应该大做充分条件的文章,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主流报刊正在努力寻求党心与民意间的“最大公约数”,敢于直面、回应,理性分析。如果新华社主流报刊的内容更全面地贴近实际,如果摒弃选择性的过于单一,如果更有智慧和勇气,更充分地直面和切入热难点的话,即使全媒体时代,我报刊仍会被相当大的一个读者群感兴趣和喜欢。因为它独有的特势,也是新媒体所没有的。假如有朝一日主流报刊也舍得大投入大制作真正以人为本、深层次触及人类终极关怀命题的题材,便可能会与即时性、情绪性、碎片化的微博、段子等形成新的竞争。因为这些都是新媒体传播的弱项。
  • 摘要:近年来,广东几大报业集团通过业态创新、媒体融合,在传统和新兴媒体两个方面均对新华社的业务形成了冲击.可以说,新华社在珠三角正面临着"多方夹击"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当前新旧媒体起承转合的代际交替实际,新华社布局南方亟需找到一条符合时代规律、媒体规律及自身规律的科学发展道路.当前,珠三角各大报业集团的业态创新、媒介融合之路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向“类通讯社化”方向发展,为地方媒体、网络媒体供稿。二是发力布局户外优质传播资源,建成户外联播网络体系。三是参与电子商务运作,细分新媒体盈利渠道,谋求业务多元化发展。新华社珠三角突围需认真思索,新旧媒体交替法则问题。媒体“全流通时代”的特征问题。强势广众区域性载体缺位问题。
  • 摘要:纸媒在传统出版发行领域遭遇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严重挤压的同时,还面临着数字化语境带来的更大威胁。全球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的道路并不平坦。rn 面对严峻的媒体形势,深入分析新华社报刊的优势与劣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冲破平面媒体困局,实现平稳转型,是社办报刊的当务之急。社办报刊应从开拓既有传统媒体市场空间和加快向新媒体传播转型两方面同步推进,分三期实现转型目标。rn 短期目标:在充分享受政策资源红利的前提下,社办报刊应当利用既有传播平台,在传统平面媒体领域抓住市场尚存的发展空间,制作真正赢得市场青睐的优质平面内容,从图文两方面优化报刊“卖相”、增加“卖点”,使社办报刊成为满足读者需求、社会影响力大的报刊。rn 中期目标:借助较大发行量和经营收益形成的保护期,彻底转变观念,向IT行业学习包括内容制作、发布方式和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经验;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与新技术紧密结合,加快新媒体化转型与开拓。rn 最终目标:社办报刊利用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开展内容建设,进行有效传播,最终在新媒体环境中建立可持续的、健康且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在平面媒体最终走向没落之前,平稳转型,获得新生。
  • 摘要:时逢《新华每日电讯》(以下简称《电讯》)创刊20周年,发行量突破120万份,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电讯》创立20周年座谈会上就《电讯》事业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目前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挤压,全球报业普遍走向衰弱",要提高《电讯》市场份额、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就必须探索新路径.另一方面,新媒体崛起对媒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成长型受众、支柱性广告、投入资本、专业人才等被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到挑战,报刊经营的"后危机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落实从军社长的要求,《电讯》就要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一报多型"运营模式,继续加大力度开拓新媒体市场.rn 传统媒体无论如何转型,都要继续做好内容,内容为本。《电讯》在进军新媒体前,应当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固本求新。“报刊零售是报刊发行渠道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灵活性强、分布广泛、方便快捷等特点,更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得到重视。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纸张、油墨价格上涨的压力,需经营好网络版《电讯》,在过去的基础上向前迈进,逐渐打造独立、有个性的网站,抢占新兴媒体市场。丰富报纸网站内容,完善其赢利模式。创建微博等新媒体营销传播平台,开拓移动版报纸,实现内容第三次销售。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提升报纸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
  • 摘要:对报纸失去信心的人普遍认为,报纸就是现时代即将灭亡的恐龙,它曾经繁荣过,基本上统治了整个传媒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但由于环境的改变与新的竞争性产品——新媒体的出现,它不可避免地将走向灭亡的道路.但根据笔者的观察,报纸这种媒介形态不会灭亡,它正在快速地进化,并逐渐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报纸.在这个世界上甚至还没有找到一种真正死掉的媒介。任何媒介在面临新的媒介冲击时都会或早或晚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以新的模式来重塑价值。从传媒演变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报纸永远不会死亡,它们可能会改变,事实上它们也正在改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竞争形势,报纸的变革之道应是加速进化,变得更适应人们的阅读需求,更适应这个环境。传媒在竞争中,强化自身独特优势,摒弃某些缺陷,实现改良式的进化:当进化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质变,开始分化成新的传媒种类。报纸的进化也正在如也注定不是最终结果,它还在不断地进化与分化。当变革到一定程度时,进化的量变逐步成为了质变,报纸也就不是原来的模样了,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种类.比如现在盛行的免费报纸。如果报纸的部分分支无论怎么量变,都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量变无法冲破“透明的天花板”,那么它将消亡。报业是以报纸为依托的产业,它正在进行深刻转型,以应对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
  • 摘要:近两年来,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的以微博为主的"微传播"渠道,由于爆炸式的传播速度、数以亿计的传播互动用户、不经意即能迅速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传播特性,越来越受到我社和其他传统媒体的重视.2012年以来,各地方分社纷纷尝试微博发稿等"微传播"报道,并在新浪、腾讯、搜狐、新华网等微博平台上注册开通了自己的账户.其中一些分社微博已在区域性传媒微博中独树一帜,吸引了大量的忠实粉丝,较大提高了分社的社会影响力.但也有一些分社的微博活力不足.如何利用好这一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分社的报道水平,同时通过把新闻产品直接迅速传播到终端受众面前,提高分社在地方的影响力,以及能否借此创新分社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已成为分社落实"三个拓展"需要考虑的新问题.rn 微博让分社获得了更多的新闻线索来源,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分社报道借助“中国网事”“新华视点”“新华体育”等微博发稿渠道,提高了报道时效性,扩充了报道内容,新闻素材更能物尽其用。通过自身的专业特长和调查能力,分社记者通过对微博上散布的许多热点信息进行真相核实和缘由追踪,增强了分社的报道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并对网络谣言起到了澄清的作用。rn 主管部门在微博日常运营中严格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严格规范的发稿流程,从业务管理制度上防范差错;二是要设计好多重防堵关口,做好周到严密的发稿审签工作;三是做好对微博编辑的业务培训工作,让他们熟悉新华社的采编规章制度和各种规范报道要求,更要熟悉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四是严格杜绝微博涉及有关敏感内容;五是使用网言网语时,亲近平和但不能低俗;六是设立纠错和应急处理规程;七是建立业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改进相关工作。
  • 摘要: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今,这一栏目已走过整整十个年头.在央视的带动下,感动评选类栏目在国内遍地开花.2010年,新华社推出"中国网事·感动"年度网络人物评选,再次引发公众热烈关注.本文就十年来,感动类栏目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挑战、在类型、形式、内容、理念上出现了哪些变化、人们从评选活动中能够读出哪些东西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当前媒体感动评选活动的质疑表现在推荐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评选标准的争议性、商业味、评选的公正性几方面。网络版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平民色彩浓厚,注重平凡人事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日益引起重视、网民对候选人的称谓值得细细咀嚼、网络版感动评选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 摘要:当前传媒行业正在进行一场大变革,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节节败退.当人们逐渐习惯了在指尖滑动中获取信息时,纸媒也在一步一步地被边缘化.在新媒体挤压下,传统报刊如何摆脱困境、突出重围,成为一个现实急迫的课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报刊的彻底消亡,而是报刊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rn 在未来传媒竞争中,新媒体依靠传播渠道和用户规模优势,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体量大且实力强的报刊可以依托品牌优势,突破传统业务边界,加快多媒介融合,投身数字化改造,实现华丽转身,升级为全媒体集团。体量小但专业性强的报刊则可以突出特色,纵深挖掘,提高在专业领域或地理区域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锁定目标用户,求得一席之地。而至于其他无体量、无资金、无特点的“三无”报刊就只能在大浪淘沙中默默地衰亡。新华社社办报刊战略转型,走特色定位之路:个性化生产,锁定目标群体。走业务拓展之路:多媒介互动,形成开放式循环。走模式创新之路:多渠道创收,培育新利润增长点。走体制改革之路:市场化运作,加快产业化、集团化进程。
  • 摘要:现代快报全媒体技术平台一期工程于2011年12月初步建成,经过测试和全报社培训,于2012年6月试运行.自试运行以来,先后有广州日报、北京出版社、无锡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多家媒体来考察学习.现代快报全媒体技术平台建成之后,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生产需要,报社对现有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调整,并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再造.rn 现代快报全媒体技术平台分两期打造,目前建设完成的是第一期,即全媒体采编发生产平台和全媒体资源库;第二期包括全媒体用户数据库和全媒体考核模块,目前正在规划之中。这两期加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全媒体生产经营平台。现代快报全媒体技术平台在技术上支持大数据量,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在管理维度上,引领了报社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和生产流程的再造,部分解决了报社内部资源割裂的问题。现代快报全媒体平台的二期将完成全媒体用户数据库及全媒体考核模块的开发和建设,这样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全媒体生产、经营平台。现代快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用户数据,建设动态数据库将是媒体融合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终端用户也是新华社的一笔重要财富。
  •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重大突发性新闻电视节目的采编发流程中,微博贡献的线索、证据、现场、观点的份额越来越大,对传统电视节目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深,作用越来越不可小视。通过近年来的电视实践和微博应用,笔者通过微博发现重大突发性事件,抢占“第一线索”“第一现场”“第一落点”,并及时进行现场观察、做出研判,及时反馈跟踪,受益匪浅。rn 在日常微博“潜水”中,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笔者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百度“贴吧”、当地论坛等进行汇聚、分析信息,和微博信息相互印证。rn 在实践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乃至整个网络舆论场声音混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但在“嘈嘈切切错杂弹”中,电视记者保持理性、客观,进行核实调查,并及时通过微博、网络发布核实后的一手信息,越来越重要。rn 真实的现场图像,笔者暂称之为“真像”。“真像”不一定完全反映真相,“有图不一定有真相”,但至少呈现了真实的现场和情势,包含和裹挟了丰富的信息量,为对事件进行观察和研判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微博是个“观点晾场”“评论卖场”“思想聚散地”,突发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作为“调音台”上的操盘手,应识别、综合、辨析各方声音,做出综合梳理、初步判断。rn 在突发事件电视报道中提炼“真金”,即探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大区间、大格局、大趋势中的客观真实、整体真实、历史真实,而减少片面性真实、应景式真实、暂时性真实,就显得格外重要了。rn 有人戏言,“新闻不是独幕剧,新闻就像连续剧”,这有一定道理。在持续性的重大事件报道中,后续跟踪和反馈不可或缺。如持续数月的乌坎事件、轮番进行的反日游行报道等,“余音绕梁不绝”,时时关注事件进展、动态、节点性转折等,将使报道者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摘要:手机电视在国内发展好几年了,除了北京奥运期间昙花一现外,总体上不温不火.跟其他媒体形式相比,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本该很主流的手机电视成了补充性媒体,发展得比较缓慢.但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技术、资费的变化调整,特别是用户观看手机电视习惯的逐步养成,都给手机电视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rn 新华社提前布局手机电视业务已经获得良好开局,目前应当抓住机遇,加紧突破政策壁垒,优化产品形态,做足市场营销,抢占移动视频市场的发展先机.把握手机电视的收看习惯正在形成的重大机遇。突破政策壁垒全力打造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优化产品形态,应当重点关注手机视频主力和潜在用户的需求,贴合他们的生活形态,打造市场覆盖面广、盈利清晰的产品。手机电视内容应当面向业务的主力用户.进行精确定位。内容应当适应用户生活形态的转变。直播、点播之外的新型产品形态——“视频手机报”。做足市场营销:把独特的看点和利益带给用户提高事件营销的水准和力度,吸引用户并培养其使用习惯,夯实与运营商的合作,强化用户的消费体验和品牌认知。
  • 摘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服务的传播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最大区别在于: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用户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能够构造起"双向""互动""即时反馈"式的新一代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的主要有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博客(互联网)播客(互联网、电信增值)等形态。新媒体时代新华社电视报道中具有政策、创作、资源优势。新华社电视报道与新媒体融合要提高节目内容质量,做到“内容为王”根据不同媒体特点,改变内容收看方式与传播方式,实现资源增值。把互联网变成新的节目反应渠道,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使电视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
  • 摘要:2012年以来,总社党组接连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新兴媒体建设作为新华社的核心战略和当前的主要工作,实现阶段性突破.从军同志在2012年的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强大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增强新华社报道力和整体实力、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社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当前尤其要突出重点,推动新兴媒体建设尽快取得阶段性突破.rn IPTV(Internet Protocol TV or Interactive Personal TV)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虽说是互联网电视,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但它终归还是“电视”,因此,在现阶段还是将它纳入意识形态工具范畴进行管理,新华社要尽快将自己打造成中国最大的IPTV内容集成商。新华社要加深对IPTV在新媒体发展中龙头地位的认识。发展新华社IPTV,既要“以我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又要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会资源。从功利角度讲,自己封闭式做平台,不仅投入大,而且效率低;开放式整合社会资源,则可以立马将现有资源变现,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利用社会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迅速做大做强平台,蛋糕做大了,分得也多了。领导要足够重视,选派得力骨干,举全社之力抓好此项目;要运用新华社政治、人脉、品牌资源等,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对文创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获得多项资金。此项目一旦成熟和运行正常,就会迅速形成盈利模式,几年之内就可以形成亿万级营收项目。
  • 摘要:纵观人类出版发展史,新的出版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媒介造成冲击。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业态开始没落,一些曾经不被重视的业态正在崛起;一批鼎鼎有名的业界先锋慢慢“老去”,一批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新贵迅速走红……但是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以取代旧媒介为前提和条件,新媒介只是迫使旧媒介改造自己并寻找更合适的表现方式。新旧媒介在交锋中融合重组,并不断改变着现代出版的格局。rn 纸质出版——大众传播的源泉。相比之后兴起的音像电子出版、网络数字出版,无论是从媒介载体,还是从发展历史来看,图书报刊出版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出版,而后起的每种媒介都是新媒介。rn 音像出版——视听时代的弄潮儿。尽管从录音带、录像带、唱片,到VCD、DVD,再到激光唱盘、激光视盘、蓝光光盘等,高科技不断催生着新的音像出版介质,但是随着新的出版媒介和传播渠道的出现,音像出版业还是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rn 电子出版——开启多媒体时代。进入90年代后,视频技术得到开发,数据压缩技术进一步成熟,使小容量存储大量数据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于一体的大数据容量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rn 数字出版——从互联网到移动终端。与电子出版的没落相伴随,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迎来了春天。互联网强势改变着传统产业。高新科技的发展将使出版媒介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从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到终端融合,现代出版也正逐步形成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大出版产业生态。
  • 摘要:"乐活南京"新闻客户端描述"现代快报·乐活南京"(也称作掌上快报)新闻客户端将网站的时效和报纸的深度进行了有效结合,适用于苹果iOS系统、谷歌安卓系统和手机Wap登陆.速度、精度、深度,三度合一,是南京和江苏用户随身携带的信息管家和时事顾问,甚至成为全国与全球用户看南京、看江苏的一扇"窗口"."乐活南京"新闻客户端还存在尚未找到赢利模式、技术开发与推广亟需资金投入、用户数据无法获取,广告效果评估难等问题。新闻客户端需要调整设想,优化发展思路。明确具有新华特色的客户端发展路径。着力构建“全媒体集群”、精准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倚重“应用工具”粘住用户。引入“UGC”和“聚合法”生产内容。
  • 摘要:探索新的世界观,这是社领导周树春同志在创办《国际先驱导报》之初就确定下的远大目标.创刊十年来,导报既有一定作为,但又不可谓不曲折;既令人们更深切感受到知易行难,同时也更深切领悟"探索新世界观"的高瞻远瞩.未来十年,探索新世界观依然是国际先驱导报继续秉承和践行的路线,也是导报的品牌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崛起时代,要求中国的国际时政类媒体有所作为。rn 网络时代,深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依然是传统周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扎实全面的报道是探求热点事件真相、引导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根基。以中国立场观天下,探索和塑造以洋为师但并不挟洋自重、勇于自我批评但并不妄自菲薄的世界观。在一些涉华的重要议题上,国际时政类周报应该更主动地发声,做立场鲜明的观点性报刊,主动设置议题和话题,为中国外交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舆论的建设性参与。“大国际观”始终是国际先驱导报坚守的品牌定位。应摒弃“美国中心主义”,更广阔地覆盖美国之外的世界,以放眼全球的真正的“国际”报道,探索和塑造更全面而非局限的世界观。摒弃一些国际报道上的思维定势,探索和塑造更理性而非偏颇的世界观。对国际大势做更多趋势性的总结梳理甚至预判性报道,探索和塑造更具前瞻性而非短视的世界观。
  • 摘要:为进一步探索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理顺决策机制,整合社内外资源,实现新华社新媒体事业发展中产业与资本的对接、技术与市场的对接,音视频部于2011年着手创建全媒体实验室,力争打造一个集内容、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推广为一体,针对新媒体和各类终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全媒体实验室。rn 全媒体实验室将依托新华社丰富的内容资源,借助新华社品牌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创新等方式,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拥有前瞻性、独创性和开放性的,包括新媒体内容与技术应用的研究、推广和孵化平台。全媒体实验室的发展将致力于打造“四个平台”,即以资本运作平台为纽带,以技术集成平台和人才培育平台为两翼,以品牌推广平台为引擎。rn 新华社正面临着新媒体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转型成功与否,固然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形势的变化等外因有关,但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内因。新媒体发展战略的制订、顶层架构的设计、制度特区的设立等方面才是决定新华社在加强新媒体建设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的根本因素。希望,通过创建全媒体实验室,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将它打造成为集技术前瞻性、资本多元化、人才高地为一体的开放与合作的新媒体创新工场,为新华社新媒体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