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期面临的各种国内外风险因素入手,结合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的风险因素,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正处于迫切但又需谨慎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预测,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提出建立“有限财政”责任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应用数理人口学、精算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到2050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中涉及的制度覆盖率、缴费水平、保障水平和财政投入进行了政策仿真和实证研究。指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在有限财政的理念下,采取分区域分群体的差异性非均衡推进政策。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省份根据本省省情,对养老保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根据权力构架体系和组织构架体系这两重构架体系的不同,从我国各地不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中提取了三类截然不同的体制:分散管理模式、五险合一模式、垂直管理模式。为了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这三种典型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模式进行比较。本文构建了一套基本养老保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选择了选择中国养老保险管理地区差异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的湖南省、南部的广东省、东北部的吉林省,分别作为分散管理、五险合一、垂直管理模式的代表进行实证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总体上看,垂直管理更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适合发展的管理模式。从三种模式的实证分析看,垂直管理的评估得分最高,体现了制度的公平性、社会化的本质要求,在经办机构的管理成本项的比较上,成本最低,是富有管理效能的管理模式。但是五险合一模式在降低参保单位管理成本、强化地方政府养老保险责任方面却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劳动力跨地区正常流动的障碍。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假设相关行为主体理性,分析现行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不能有效运行的原因;并通过理清现行制度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明确相应主体的养老金支付责任;进而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认为现行政策出现制度困境的原因在于违背了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使保险关系接收地区承担了本不应由其承担的养老金支付义务,造成基金损失,劳动者权益受损,进而影响该地方政府的财政、政治表现,使其具有抵制政策的动机,进而以设计繁杂手续为手段,增大劳动者的接续成本,迫使劳动者放弃接续,造成转移接续失败。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权利与义务对应原则明确相应主体的养老金给付义务,消除地方政府抵制动机。基于此种理解,本文提出依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明确相应主体(地区和政府)养老金支付义务,进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日益加剧,参保人员异地就医需求不断增长,国内各统筹地区相应出台了有关的办法和措施,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属地化管理,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管理政策,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得管理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文以上海、四川眉山、福建三明、新疆克拉玛依以及山东等多个统筹地区的调查情况及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异地就医管理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并对现有各方提出的多个解决观点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指出了其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解决我国异地就医管理中的现有问题,必须将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情况,与今后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解决问题的根本性与现实性和有限性相协调的观点。并据此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实施原则及建议措施。具体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当前现状应建立异地就医管理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立足于现有条件,通过国家组织指导、统筹地区自愿参与、同省优先开展的思路,建立统筹地区之间的异地就医托管的协作关系;远期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情况,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省级统筹,完善托管机制,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异地就医人员托管制度。并提出细化方案时,要充分体现公平待遇、合作互利、有效操作、服务便利的原则。提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制定异地就医管理的指导意见;通过先试点再推广的方法,逐步建立各统筹地区之间以自愿合作为原则的异地就医托管网络;明确以建立异地就医人员登记管理、受理异地定居人员报销申请、审核医疗费收据及病史资料真实性以及配合异地就医调查工作等为主的托管内容;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最终建立全国范围的异地就医管理托管体系等建议措施。
  • 摘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上,致使城乡保障水平差距过大,经济不公平导致社会公平的认可度低。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保障应满足城市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客观上应该存在一个“适度”公平区间。本文通过对比测度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城乡社会保障弹性、城乡社会保障财政弹性、财政负担水平、财政贡献率等经济变量,提出城乡社会保障公平指数、城乡社会保障公平差距指数的衡量标准,判别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差距的适度公平“度”。
  •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市某区8个街道428个样本“应保未保”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着重分析了城镇社会保障“扩面”政策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未参保人群保护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影响“应保未保”人员参保的因素包括:部分企业不愿为职工缴费、部分个人缺乏缴费能力、非正式部门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缺陷以及社会保险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低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城镇缴费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工薪税为缴费基础,制度的出发点主要是面向正式部门劳动者,这样就很容易将非正式部门劳动者排除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缴费与待遇给付之间的关联程度的改革方向,也对未参保人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扩大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会面临逃避缴费、现有制度不能有效地满足非正式部门劳动者的需求以及非正式部门劳动者参保会给现有制度的财务稳定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等问题。因此。短期内不能期望通过扩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对城镇从业人员的全面覆盖,必须拓展新思路、新视野,考虑通过建立单独的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式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基于家计调查的社会救助制度来为未参保人群提供保障。最后就推进城镇未参保人群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 摘要:目前我国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从制度上说基本覆盖了城乡不同阶层的人群,但存在不同人群保险制度模式相对独立,不同保险模式下的保险关系没有转移通道或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转移衔接方式,影响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制约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通过对城乡不同人群收入和缴费关系的分析,测算出城乡不同制度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缴费年限的折算,从而确定一个城乡不同人群社会保险转移的衔接点,对现行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微调,实现统筹区域内城乡不同人群社会保险关系相互转移。
  • 摘要: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就社会保险信息披露模式而言,政府在完善“点对面”模式的同时大力推进“点对点”的模式的建设,而企业则在传统的“点对点”基础上实现了“点对面”模式的突破。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社会保险信息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全部842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度报告为样本,从社会保险会计政策的披露状况、社会保险数据披露的总体状况、社会保险各明细项目数据的披露状况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社会保险信息披露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上市公司社会保险数据披露质量进行了量化和评价,并且对各地区、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社会保险各明细项目数据的披露状况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 摘要:为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服务良性互动的运作模式,本研究以高血压、糖尿病作为主要干预病种,通过建立和规范医保部门一社区卫生机构的风险管理合同和一系列激励机制设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展主要疾病风险的社区管理(前馈式调节),进而达到降低主要疾病风险的发生概率、住院率和住院费用,合理和有效地控制统筹基金的医疗支出。本研究在四川省南充市选取部分社区作为试点社区,以市本级其他社区作为对照社区。研究内容分为组织社区干预和效果评估两部分,其中干预活动主要包括一系列合同、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等社会基础建设和社区风险管理活动。社区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两个主要的社区慢病患者进行强化管理。通过比较干预人群与参保总人群的住院情况、住院费用控制情况、血压、血糖控制等指标,对试点社区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借鉴重复博弈论,对医保部门和社区卫生机构(医师)的委托一代理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随着试点研究的进展,签约社区和人数有所增长。在签约人群中,高血压的人群控制率逐步升高,但糖尿病的人群控制效果不佳。签约参保人员的不同级别医院的住院率构成有向一、二级医院转移的趋势,说明项目对于住院患者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同时与参保人群横向比较,签约人员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日均有所下降。试点签约人群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年住院率和次均费用自身前后比较,两病的住院率均降低了1/4左右;高血压痛患者的次均住院费也降低了650元左右,但糖尿病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日均没有下降,这与社区糖尿病人群控制工作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关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主要风险来自老年参保人员的主要慢性病住院率和住院费用,因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实施和开展对主要住院疾病风险管理,其不失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管理医疗模式。在医疗服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可以找到一种次优的医保部门和社区定点卫生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激励兼容机制,并且在委托一代理重复博弈中,只要合作的阶段足够长,尤其在信息化管理等条件下,其合作之关系变得有记忆时,就可以使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院的合作获得一种对双方来讲都是帕累托更优的结果。
  •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和迫切需求,笔者提出了一种“家庭储蓄+银行优惠利率+国家均等贴息补助”的农村综合补充社会保险模式。即以家庭储蓄为基础,以银行优惠利率及国家均等贴息补助为吸引力,建立家庭名义储蓄账户,委托银行管理.实行比例支付,为家庭教育、医疗和养老提供综合补充保障。该模式定位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的补充层次,能满足农民居民家多层次社会保障需求,在操作上具有成本低、易管理、可行性强、兼具公平和效率等优势,尤其是国家均等贴息补助,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间农民因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具有较理想的调节作用。
  • 摘要:本文在shavell and Weiss(1979)失业保险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工作创造补贴参数和工作匹配函数,运用青岛市失业登记数据,模拟失业保险金随时间固定支付、递减支付和引入工作创造补贴的递减支付三种模式,将结果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我国目前施行的固定支付失业保险制度远不是最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得到改进和突破;从节约政府成本、促进就业和失业者福利角度,引入工作创造补贴的递减支付模式要绝对优于固定和递减失业保险支付模式。
  • 摘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和救命工程。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情况的调查分析,理清了浙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的现状,分析了问题,研究了原因,荽而提出了四大对策。这对加快推进浙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促进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已扩大至所有城镇从业人员。但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非单位就业人员(简称“两非”)参保率却很低。为深入了解“两非”人员有关情况,促进“两非”人员扩面参保,本文以走访式问卷调查为手段,分别从企业、职工双方视角视野开展调查,对参保对象的参保意识、参保现状及参保群体呈现出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分别从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力、法律强制力、制度吸引力、公平缴费费率及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五举并重,促进“两非”人员参保,实现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对策建议。尤其是提出了对企业职工要加强法律强制力,对个体身份参保主要依靠制度吸引力的核心建议。
  • 摘要: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系设置从横向看由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监管机构组成,纵向上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层管理;从而决定了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作目前的现状与特点。当前,我国“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基金模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原则指导下逐步建立起来的。从中国的国情来看,这种模式则具有深刻的阶段合理性,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在治理和监管等方面的内在缺陷,造成了历史债务沉重、社会保障实施弱化、资金违规使用、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因此,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构建法律、行政、监管和投资规范的社保基金管理体系是当前的题中之意。
  • 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相应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发放养老保险的基数,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准确的统计职工工资,对正确核算社会保险的各项指标和正确评价社会保险的分配政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社会平均工资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影响。首先,分析社会平均工资的特点,由于我国的区域、行业、隶属关系等的差异,社会平均工资有着很大的不同。各地也都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条例、规定来因地制宜,所以本文仅以北京市为例来说明问题。其次,分析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影响,分别从社会保险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出发,找出以社会平均工资作为基数的依据,分析它的不足特别是对困难企业及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造成的影响,找出目前存在的困难。最后,由两者的相互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如何完善的参考性建议。
  • 摘要:社会保险法在社会保障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社会保险立法不能满足社会保险实践的需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立足于中国国情但过于迁就现实;体现了行政优位的理念但欠缺公民社会保险权保障的理念;立法的总体思路明确但不具有完整的基本原则;立足于职权立法但过于频繁地授权立法;奠定了社会保险各方主体的关系框架但疏于对法律关系的梳理;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但缺乏可操作性;追求利于权力运行的秩序但公平与效率价值缺失。立法先行是社会保险得以产生的明显特征。选择立法体例的关键是看其是否适合该国的需要。单行立法是社会保险立法体例的主流。社会保险法理想的立法体例应为综合立法体例,但我国制定综合性《社会保险法》的条件尚不成熟。我国可以继续《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对于《社会保险法》之外的五个社会保险项目的单项立法次序安排,应以养老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法为先,医疗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和生育保险法为后。
  • 摘要: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之一,也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制度设计和待遇标准确定等方面存在缺陷是造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差距调节不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甚至是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了失业保险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在失业保险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并以“制度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建立“预防失业一失业救济一再就业”三位一体的、以就业保障为导向的、制度功能的重点在于“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有机结合的、就业保障充分和失业救济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并在该思路的指导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型失业保险制度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边疆民族地区与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失业保险制度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欠发达地区失业保险制度效率的总体思路及具体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提供新的视角和改革方向。
  • 摘要:失业保险政策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其“输血”的同时,更应有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其“造血”的功能。本文从我国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培训政策现状及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的效果,并且对参加失业保险培训人员进行预测。最后提出完善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政策对促进就业功能对策和建议。
  • 摘要:养老金替代率是反映退休后养老金维持退休前生活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根据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结构,对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进行结构分析。本文分别对第一支柱“统账结合”的养老金替代率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养老金替代率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各种参数进行了敏感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养老金制度能够给退休人员带来80%左右的替代率,基本实现制度目标,但其实现的途径和效率却有待优化调整,这也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下一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基于以上比较和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在总缴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第一支柱的缴费率,提高第二支柱的缴费率等政策建议,从而达到降低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提高第二支柱养老金替代率的目标,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的结构优化,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
  • 摘要: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经办效率,保障基金的安全稳健运行。降低社会保险管理成本,五险合一模式只在部分省市得到应用。目前的经办模式处于“审核一复核”制的专管员模式,五险合一管理模式下柜员制经办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管理学的科层理论、经济学效率原理和社会学个案管理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柜员制的必要性,从经办能力建设上论证了实施的可能性,设计出了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管理模式下柜员制的制度框架及管理办法,突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了以业务险种、岗位进行的条块分割,提出了柜员制实现扁平化流程培训、共同操作、临柜全权受理的三个阶段,以及实现单险种柜员向五险合一收支分离的柜员、五险合一收支统一的柜员迈进的三个目标。重点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设、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出了前台有临柜柜员受理申报,后台有后台柜员进行事中、事后集中复核,外有稽核检查队伍进行内部、外部审计稽核,柜员靠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管理系统靠信息系统强大的逐笔记录、智能专家系统,构建起立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提出了实施柜员制的必要条件。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恰当确定社会保险费率水平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费率水平关系到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待遇的正常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阐述了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费率水平及其特点。通过对世界125个国家社会保险费率水平的比较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国家费率水平的基本特征。本文明确揭示比较研究各国费率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指出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同设计、政府财政投入、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等都会对费率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深入评估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险费率水平,并指出了导致我国社会保险费率水平偏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问题。本文探索提出了合理确定我国社会保险费率水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方法。
  • 摘要:自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至今,已经过20年的实践和发展。源于社区服务理念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也在相关文件指导下逐步推广,笔者通过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不高,存有较高期望,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主要在于离家较近,方便就诊,而问题则主要存在于对医生的医疗水平缺乏信任、机构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备以及药品不齐,服务面窄等,并通过问题的揭示查找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更加完善。
  • 摘要:户籍制度使得大中城市享有的行政垄断性与城乡区隔性的户籍红利极为丰厚,导致城市居民集团与城市政府为保护既得利益而在很大程度上反对推行以公平、平等与流动为原则的覆盖整个社会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关键是政府职能从直接主导经济建设转变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平与公正,将所有公民从行政区划性户籍人转变为社会人,消除户籍红利,以累积户籍红利为基础,筹措社会保障资金以覆盖城乡。
  • 摘要:本文从社会保障对乡城迁移和城镇化影响的理论分析出发,利用“中国17省农户社会保障调查”有关资料,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用韩国的资料对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国际经验的验证。研究表明,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果迅速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会阻碍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韩国经验也表明,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实减缓了城镇化速度。建议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盲目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缩小要循序渐进,当前重点应放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
  • 摘要:本文首先从社会保障支出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进行考察,然后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系数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弹性系数,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相关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的绝对支出水平在不断上升,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从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水平看,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呈波浪式上升状态,但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财政支出已经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来源,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支出与GDP水平、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也有较强的相关性;社会保障支出弹性系数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弹性系数均大于1,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提高太快,而是对制度转型所需成本的反映。
  • 摘要:二元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也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然而,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与规模的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衔接中的障碍,提出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科学管理,并从农村和城镇两方面提出了有利于衔接的改进方案,为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的角度,根据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来探索我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策略。在理论界业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的概念,建立了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的测度模型,同时对我国1998-2006年的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进行了测度,且进一步将我国1998-2006年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和人均社会保障实际结构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一定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近年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出发,对我国社会保障科学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包括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宏观发展的“新切线渐进式发展”模式、“外联内促发展”模式和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的“均衡结构发展”模式的社会保障发展策略系统。
  •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保基金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将面临严峻的保值增值压力。在现有投资工具不能取得稳定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从长远来看,尽早找到未来适合社保基金投资的新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以及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现状,总结了美国社保基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探讨了我国社保基金可作为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潜在投资者的原因,研究了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条件,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新阶段,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时机日益成熟。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成本要比城市低得多,但边际效用却很高。作者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只要把每年财政收入增长额的一个百分点用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即把每年增收的60亿~100亿元资金投入到农保方面,将极大地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摘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阶段性现象,最终必将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完成而消失,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不宜通过单独建立一套长时效的、固化的制度来解决。本文设想通过降低个人缴费基数的下限对现行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农民工特点与需求,以“融入式”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在政策设计上给农民工更大的选择权,同时避免了制度的碎片化趋势,有利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和最终定型。
  •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东中西地区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条件下和各地人口老龄化差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符合各地条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文中将建立保险的条件、政府责任、保险模式等问题归纳到对我国地区差异的判别与评估中。针对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传统意义的东中西划分难以真实反映各地农村的经济条件,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产业布局、收入能力、生命结构等参数对我国地区差异做进一步的划分,以此作为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起点。文章还对三大类别地区的农村居民缴费能力进行评估,说明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同时利用人口学、精算学的技术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鉴生成三大类别的农村国民生命表和未来农村人口预测,以供养比的比较强调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的紧迫性。文章利用精算学的技术对重点推进的第二类地区进行了精算仿真、缴费参数、领取参数、预期寿命、月除数设定,为我国未来农村养老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并提出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到基金运行中,探索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本化,实现基金的良性积累。
  • 摘要:本研究以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2004年开始执行的住院医保费用分科定额管理办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分科定额管理办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从医保费用的微观分析中找到影响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费用上涨的关键环节,研究定点医疗机构医保费用控制的方法和策略,为定点医疗机构建立起一套符合现行医保制度,同时兼顾医院和患者利益的费用控制管理体系,提供一点思路。收集2004-2007年四年期间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医保病人月报表数据。通过对住院医保病人的平均人次费用分析,了解自2004年以来该院实行的分科定额管理办法以来,医院各科室住院医保病人的费用控制效果。运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住院医保病人的费用从科室和医疗服务项目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找出影响住院医保病人平均人次费用高低的主要因素。①2004—2005年度,费用上涨幅度较大,2005年平均人次费用比2004年上升了8.64%。2006年后,平均人次费用下降明显,2006年平均人次费用比2005年下降9.32%,2007年与2006年的平均人次费用基本持平。2006年与2007年相对于前两年的平均人次费用普遍有所下降。说明在实行分科定额管理办法后,各科室的平均人次费用在近两年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费用由迅速上涨转为平稳或下降。灰色预测分析显示,2008—2009年绝大部分科室的平均人次费用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②所研究的23个科室中,平均人次费用较大的几个科室。依次为脑外科、心外科、心内科、胸外科和血液内科。科室聚类分析显示(样本聚类),23个临床科室可以按照费用高低分为4类。所有48个医疗收费项目的聚类分析显示(指标聚类),进口特材费在医疗收费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分科定额管理办法实行后,医保费用得到了初步控制,分科定额管理的近期效果和远期预测结果显示,分科定额管理办法是目前各定点医疗机构对内部各科室进行管理,控制医保费用上涨的有效工具。由聚类分析结果得知,平均人次费用较高科室为脑外科、心外科等,各收费项目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西药费、化验费等,针对这些科室和服务项目调整今后费用控制的重心。
  • 摘要:贫困线是衡量人们在年老、疾病残疾、失业或其他缺少固定收入的情况下,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关键在于计算出科学合理的贫困线标准。我们利用调研数据测算了农村贫困线及贫困率,测算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到那些满足生存所需之后的农户而进行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扶贫政策也要瞄准这一部分低收入农户。
  • 摘要:国务院于2007年提出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联系这一实际,文章在综合分析各种贫困线理论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和弹性理论等方法、通过改进的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思路。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区分消费品细类,避免了扩展线性支出模型中因价格与边际消费倾向单一化而导致的失真性;通过划分基本消费品和非必需品,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微调。文章选取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北京农村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测算了2004-2006年北京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对所需的资金进行估计。有针对性地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恩格尔系数及资金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次提出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替代水平这一指标来衡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性,并分基本层和发展层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趋势进行初步预测。
  • 摘要:本文从“偿还历史欠账”和“增进社会福利”两个角度,分别论证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以解决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和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支付能力充足的相关问题。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养老契约变更成本,研究国有资产与养老契约变更成本的历史性联系,得出国有资产对养老契约变更成本负债的基本结论,并作定量测算;通过构建引入国有资产的代际交叠模型,分析利用国有资产及收益解决养老金缺口的方式对经济均衡时社会福利水平不同的影响作用,得出政府提供国有资产能力的强弱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差的大小是国有资产福利增进效应关键因素的基本结论,并对国有资产确保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充足的可能效果进行测算,进一步提出利用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是十分混乱和不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被分割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大块,资金的收与支之间缺乏严格对应的制度保证,同时缺乏规范的、权威的统计指标体系,这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本文利用1998-2005年的数据,通过对小、中、大不同口径下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许多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虽逐年增加但增长率波动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虽逐年提高但总体偏低;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虽多但面临结构失衡和城乡断裂问题;社会保障支出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 摘要:当前我国社保基金已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如何管理和使用好这笔基金,如果避免社保基金出现损失,还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障,本文通过对审计报告暴露的违规资金进行分析,探寻其深层的制度风险根源,找出社保基金违规案的某种必然性,进而给出规避违规风险的若干对策。
  • 摘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在与现有城乡社保体系保持“适当连同”基础上,走“第三条道路”,构建普惠制生活保障与差别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普惠制社会保障是一种普遍保障的非缴费保险计划,由国家财政负责,重在保障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根据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对财政压力所作的评估表明,我国财政具备实施普惠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与现有保障体系相比,这种模式具有操作简单、保障到位等优点。
  •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可避免受到严重影响。认真分析这一影响,积极应对灾后出现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20世纪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健康问题,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因贫致病”·t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问题,政府相继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的试点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借鉴他国先进的经验,为建立健全我国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献力。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医疗援助制度(Medicaid),分析这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力求为解决我国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 摘要:中国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退休人员待遇、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队伍、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单位保险的性质未变、碎片化倾向严重、政企待遇差过大、财政负担沉重等。本文提出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即从新入职的人员开始,逐步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年金,以避免其待遇下降。最后,本文测算了改革和不改革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支出对财政负担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发现,虽然改革初期会增加财政负担,但是到了2053年开始会大大降低财政负担。
  • 摘要:我国目前应调整社会保险立法的整体思路,改综合立法模式为分散立法模式。在具体的社会保险立法进程中,应搁置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的制定,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保险各险种的成熟程度和现实需求,分别制定《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生育保险法》《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等法律。同时,社会保险立法应尽量采用正式法律的形式,以提高社会保险的立法层次,强化其规范性和强制力。在条文的拟定上,应打破原有立法中普遍存在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尽可能使制定出来的法律内容详细、明确、具体,便于适用。
  • 摘要:养老金的给付是社会保障支出中的重点,直接左右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大背景下,以年龄因素作为切入点时养老金进行精算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着力于研究年龄因素对我国职工退休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产生的影响,是从量化的角度来确定在我国实际退休年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年限不同的职工享受养老金的差异状况。“年龄因素”主要是指加入养老保险的初始工作年龄与开始享受养老金的实际退休年龄两大方面,并将对实际退休年龄的研究作为关键点。运用社会保障精算技术,并在社会保障精算理论指导下,根据养老金缴费与养老金收益的关系,未来给付精算现值与未来缴费精算现值在“退休时的年龄”这个时点平衡,由此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平衡模型,并通过运算和分析得出一系列结论。
  • 摘要:本文以Grossman的健康生产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生产模型,并运用1990-2005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农村主要健康要素的生产弹性,从中发现影响中国农村健康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了旨在改进农村健康生产状况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供给方面,法定退休年龄一是影响人们制度性退休(办理退休手续,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间,二是通过“制度性退休”导致“是否离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显著性差异;在需求方面,一是通过劳动力成本间接影响劳动需求,二是在劳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法定退休年龄通过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劳动的替代程度来影响需求。
  • 摘要:近几年触目惊心的社保案例促使部分国内学者开始了对社保基金监管立法的研究。通过这些案例分析以及对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我们认为中国在社保基金监管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对社保基金的监管都集中在行政法规和规章层面,缺乏上位法——全国人大层面的法律作为依据;由于投资渠道不畅,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很低,保值增值难以实现;社保基金社会监督缺失,行政管理不规范,缺乏内控机制;由于政府、企业、个人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和各种自身困难,社保基金欠缴、漏缴、拒缴情况在有的地方比较严重。在上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论是:应当提高立法层次,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即在全国人大《社会保险渚》加快审议修改进程的同时,应尽快准备《社保基金监管条例》的起草,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的预算、审计、决算制度;在各省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独立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对社保基金的监管以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作为主要手段,使得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法规成为“阳光法”。
  •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社保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经济制度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也存在服务分享不公与供给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社保的服务性质及对公平性的要求认识不足,没有将公平服务作为社保发展起点和目标,更没有将其看成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在发展思路和体制设计上都存在偏差,对社保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导致服务能力不足,无论是基本的政策与法律供给,还是组织体系、技术手段、服务网络、人力资源等的建设,都无法满足劳动者尤其是三亿五千万农村劳动者对社保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严重制约服务公平的实现,使社保这一促进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反而成了新的社会不公产生的根源。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对社保服务性的认识,以实现服务公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转变社保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社保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 摘要:人的生命,蕴涵着深厚的本体意义和崇高的道德价值。生命伦理学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条件下应用伦理学方法探讨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中的伦理问题的一门学科。以生命伦理学的视角看待医疗保障的战略发展,正是“以一个公正无私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我们自己的行为”。从而确定医疗保障发展的公正、合乎道德规范的行动路线。医疗保障制度本质是一种社会的或经济的制度安排。其目标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目标是相同的,是救治疾病,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进而促进人类的发展。没有健康的肉体和灵魂,就没有美妙的人生。而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是医疗保障的宗旨,也是公共卫生的宗旨。
  •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约在2.1亿人左右,他们经常往返于农村与城市之间,随着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流动会愈加频繁。疾病是农民工外出最担心的事,就制度安排来说,农民工完全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任何一种,似乎农民工应该无医疗保障之忧。本文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出发,对农民工参加上述三种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利弊分析,找到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实基础,更倾向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机构建设、约束机制、服务能力、信息共享、基金结余五个层面挖掘两者衔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最后论述了只有统一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才能根本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为分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奠定基础,从而也为农民工选择医疗保险制度时提供一些思路。
  • 摘要:本文分析了浙江、湖北、陕西3省9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参保范围、缴费标准与水平、政府补助、保障范围、最高支付限额、止损机制、费用控制、基金管理以及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九个方面的异同点,考察了各地不同做法背后的原因,并基于制度比较的视角考察了不同制度安排的绩效。研究表明,城居医保政策设计必须坚持“统一制度框架与分散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将制度的自然演进和人为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散决策形成的多样化制度结构在相互学习、借鉴和竞争中进行“优胜劣汰”和“收敛”的自发演进。政府在“统一制度框架”下的人为制度设计则能够加快城居医保的制度演进过程,弥补仅靠制度自发演进难以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需求的缺陷。
  • 摘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个沿海发达省份出台关于省级如何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和办法,其原因在于,其欠发达区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终是构筑其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点和难点。本文正是基于此视角,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作为发达省份之欠发达区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以“有限财政”责任理念做支撑,运用国民生命表技术、保险精算技术、人口预测技术、基金运营平衡与风险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来探讨当前丽水市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其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切入点的可行性,进行了问卷调查、现状与问题分析、宏微观社会经济与人口变量的关联特征挖掘、制度设计与安排、有限财政责任界定、政策路径仿真与基金运营风险评估等定性和定量的论证研究,最终提出了具有普遍特征意义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发达省份寻求到2020年动态型的构筑和推进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范例。也为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一套集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政策仿真技术与制度设计安排、参数识别于一体的链式研究框架体系。
  •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得社会保障在重大灾难面前的重要性凸显,然而针对灾区居民生存安全和就业援助这一基本诉求的制度还有待完善。论文基于对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分析了地震对四川灾区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冲击和面临的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最佳方式。社区医生与患者之间保持着长期关系(即重复博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约束社区医生的行为,可以提供合理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而吸引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最终双方实现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博弈重复的次数越多,重复博弈的环境越稳定,社区医患之间的合作就更有可能实现。但是社区医患合作的实现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保持社区医生的稳定性,使医生不能随意退出社区卫生服务市场:限制患者就医的选择权,确保患者能更多地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了该两条件则有可能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合作,即社区医生主动为居民提供优质、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居民也会主动选择这种服务。
  • 摘要: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已将该问题提到国策的层面,但在全社会参保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却出现了农民工频频退保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民工作为流动的群体,面对的却是各自独立运作的社保统筹单位(城市),很难对应;二是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前如累计缴费不足15年,不能享受退休待遇,从而很大程度削弱该人群的缴费积极性;三是部分农民工的现实困境促使他们在离开单位后立即退保以获取急需的现金。对策:①农民工养老保险可实行低费率,自由流动可转移;②给农民工提供在城市生存的基本条件;③设定分段享受社保养老待遇。
  • 摘要: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的执行能力是当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属性、发展阶段等特征研究,总结了各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实践,提出要提升社保经办执行能力。关键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社保经办的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的特征决定了社保经办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全面风险管理正是运用不确定性的框架去考虑社保经办管理问题,它不仅代表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当代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更以风险为管理对象,把社保经办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不确定性这一共性而统一整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覆盖了从战略管理到各种业务经办环节。社保经办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利用组合方法去管理社保经办中面临的所有风险,是通过建立实施控制系统和选用适合的人才及营造风险文化去实现社保经办目标,其核心理念是将风险管理融入组织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各个环节,将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锁定在业务活动的第一行为人。风险一词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已不再是一个负面含义的词,它更多地意味着去增加良机或收获前景。
  • 摘要: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道德风险对于社会保险发挥其正常功能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国内外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道德风险,分析了社会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社会保险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提出防治社会保险道德风险的思路和对策。
  • 摘要:本文基于国务院提出的“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政策精神,依据分群体非均衡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整合农村现有有限的养老资源、有限财政责任的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将现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转化为对计生夫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即变现有的“到龄扶助”为“即期投入”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基于模型测算与仿真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与推动农村整体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 摘要:中国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至今已有十余年。目前的个人账户分散管理模式已经出现诸多问题,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透支风险、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不足、个人账户需求与制度结构失调、社会保障综合缴费率过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改变目前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分散管理的模式,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与住房公积金账户实现对接,盘活社会保障类个人账户基金,并适度放宽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本文利用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精算模型比较现行的个人账户制度与个人账户一体化制度,并重点分析了制度改革后可以带来的住房公积金缴费率的下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个人账户一体化可降低住房公积金缴费率。
  • 摘要: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众多,而农村外出务工劳动群体又是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关于西部地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稀缺状态。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样本地区重庆市和陕西省的2057位农民工的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筹资水平、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三方面分析西部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障的筹资模式中问题。首先,在描述西部农民工一定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状况。其次,从筹资水平测算入手。计算了对西部农民工不同保障范围、保障水平下筹资额度;然后阐述了在筹资渠道设计中,政府参与西部地区农民工筹资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在理论和各地实践基础上,探讨了缴费制作为筹资方式的合理性。最后,在总结西部地区医疗保障筹资模式设计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存在若干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 摘要:养老金调整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是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养老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确保广大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此而降低。同时也让他们能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我国养老金调整机制从无到有,逐步成长,对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还很不成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①进一步明确责任范围,为新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定好位;②制定合理的养老保险政策,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③采取有效方式多渠道筹资,增强基金的自我平衡能力;④创造条件,早日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调整指数化机制;⑤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明确固定养老金调整机制,等等。
  • 摘要:社会保险执行机构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现行机构执行力不强,体制不顺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宏伟目标,必须按照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构建城乡统一、集散结合、高效便民的新体制。鉴于此目的,本文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经办机构实际,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研究典型国家的管理模式,借鉴国际经验,围绕构建新体制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技术条件、实施策略、法律制度和理论创新等提出改革设想和建议,以图实现体制创新。作者提出的中央集中管理和省市两级分层分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创新目标以及为了构建新体制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实施加快制度定型、规范基层政府决策权力保持机构独立性、率先整合中央和省级机构、引进市场机制、强化社区平台等策略以及加快机构立法和加强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设想和建议,希望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自从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制度又进入了新时期。本文从比较我国医疗制度在80年代前后异同出发,采用CHNS2006年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以两部模型(TPM)分别研究了对我国农村人口患病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患病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大小的影响因素,识别出教育、每日睡眠时间、有无参加保险等因素对农村人口医疗需求影响的大小,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实证基础,具有一定的社会政策价值。
  • 摘要:如同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一样,中国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也体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的特点,这造成了社会保障这一正式社会经济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再分配功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依据区域经济学中地区差异的相关度量指标和方法,对分税制改革以来十年间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包括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地区差异、社会保障财政人均支出的地区差异,以及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作归纳性描述.并对其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差异之间的关系作对比分析,探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地区差异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势头迅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不可避免要遇到社会保障问题,跨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同时被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存在双重缴费的现象,如何妥善解决劳动者在跨国流动中社会保险费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解决此问题,发达国家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探索。各国通常的做法是国与国之间签署社会保障双边互免协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 000多个社会保障协议,其中欧洲国家就签署了2 500多个。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较为匮乏,目前只与德国和韩国签署了社会保障双边互免协议,数量少且执行不规范。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欧盟成员国、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与其他国家开展双边合作情况的了解,与我国目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我国今后在此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维护我们国家和驻外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员国际间的交流与经贸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