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1-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会议文集: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对68例超声直接征象提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腰大肌-腹壁夹角进行测量、分析,旨在研究腰大肌腹壁夹角与阑尾炎病变相关关系,以提高超声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方法:1、研究对象:68例超声诊断为阑尾炎并经手术证实为急性阑尾炎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18~65岁;2、仪器与方法:应用GELOG9、GELOG5及GELOG3超声仪,探头频率3. 5-10.0MHz,采用凸阵探头与线阵探头结合。3.腰大肌-腹壁夹角测量:探头轻放于右下腹,纵切清楚显示腹直肌及腰大肌时,冻结图像,于腹直肌后缘描绘一直线a,于腰大肌前缘描绘另一直线b,两线向下延续,交汇成角,即为腰大肌-腹壁夹角。对于腰大肌前缘不光滑者,取经过其最低点到腹壁与腰大肌交叉点的直线成角。4、统计学结果:采用SPSS 12.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 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68例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患者均在检查后入院,3天内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单纯性阑尾炎18例,化脓性阑尾炎34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结论:腰大肌-腹壁夹角大小与阑尾病变程度相关密切。
  • 摘要:目的:随机选择79例冻结肩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液压扩张手法松解(UGMDA)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术后采取相同的康复锻炼。随访观察患者盂肱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患肩活动度来综合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并探讨影响UGMDA术疗效的因素。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标准:病史3个月以上,肩痛,进行性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少伴有肌萎缩,肩关节活动范围:被动活动均受限,内、外旋<30°;经保守治疗6个月患肩外展仍<70°;治疗前常规内旋位、外旋位和零位别(zero position)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患肩活动度,初步明确患肩的粘连情况,对患者进行筛选。2、技术和方法(1)超声设备及常规肩部超声检查方法:西门子G-5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 5~7.0mHZ。超声检查的方法:病人取坐位,曲肘90度,上臂中立位,检查者坐于患者后方,一手持病人前臂,一手持探头。(2)液压扩张,动态观察:患者坐位,患肢上臂内收置于胸前,掌心向内。(3)手法松解:对肩关节进行屈曲、外展、上举、后伸、内收、旋转6个功能位的松解,彻底松解粘连组织。(4)对照组治疗方法:外用扶他林乳膏外涂,tid,持续用药4~6周。(5)功能锻炼:UGMDA组患者治疗后即刻、药物组患者治疗开始后每天进行患肩环转运动、棒操或攀墙等功能锻炼,10组/小时,每组3 min,每天3次。(6)肩关节的疗效评定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评定治疗肩关节疾患疗效的统一标准,我们根据刘继军等引提出的方法随访观察患者每天日常活动和患肩活动度,综合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7)统计分析:用SPSS13. 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检验,P<0. 05两者有显著差异。结果:两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3. 64%和29. 41%,两者间差异显著(P<0. 05);治疗组注入液量≤15ml、15~50ml, ≥50ml组,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25. 00%, 86. 36%、100. 00%,三者间差异显著(P<0. 05);胧二头肌肉肌长头健滑囊不显示和显示组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0. 00%和91. 49%,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 05).结论:根据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冻结肩主要粘连部位,可以有侧重的进行扩张松解,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粘连,恢复患肩活动度;分层次的逐步扩张,不仅可以增加注入液量,最大限度地稀释肩关节内致炎物质,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加松解过程中关节内液体对粘连部位扩张松解的压力。UGMDA治疗冻结肩创伤小、疗程短、无需住院、疗效可靠、患者容易接受。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非暴力下顺序按矢状位、冠状位、轴位依次松解,术后早期配合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一般患者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术者手法松解的熟练程度、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患者全身的情况均会对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 摘要:重症肺炎可造成患儿多脏器的损害,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与能量多普勒相结合的方法对重症肺炎患儿及正常儿童进行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进行定量测定分析,探讨此病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达到改善患儿的预后及评价疗效的目的。通过对病例资料的介绍及诊断结果的综述,指出重症肺炎患儿可引起严重低氧、酸中毒,在常规心肺功能检测的同时,儿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晚期产后出血的应用。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7年1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的晚期产后出血病人门诊88例,住院20例,其中自然分娩53例,侧切分娩20例,剖宫产35例。2、仪器与方法采用飞利浦飞凡和日本东芝纳米2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 5MHZ。结果:本组108例产后晚期出血患者中,超声显示子宫均较正常大,子宫体最大为136*98*78mm,最小为68*61*58mm。剖宫产者子宫颈相对较长。结论:超声检查对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能明确诊断,且检查方便、快捷,能及时为临床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还能显示血管的分布与走向,显示器官和组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水平,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对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患者能提供较准确的感染部位和出血情况,应作为晚期产后出血患者首选的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将18胡桃夹现象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查前病人空腹8-12小时,充分暴露上腹部,取仰卧位、坐位、立位,直立试验(脊柱后伸位)15-20 min及俯位下跪位等各种不同体位,经上腹部横断面,配合纵断面扫查,观察左肾静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有无受压情况及受压后扩张情况,选择最宽处进行测量并行彩色多普勒。结果:本组18例患者直立试验前,双肾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仰卧位时,左肾静脉均有不同程度扩张,扩张部位内径比狭窄部位宽2倍以上,直立实验15-20 min后宽4倍以上。彩色血流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左肾静脉血流变细,呈五色花彩样。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高于90cm/s,而扩张部位见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低,均低于16cm/s。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胡桃夹现象具有方法简单、无创、安全、实用,可重复性强,能迅速作出诊断,并可作动态观察,易被患者接受,对本病的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摘要:腹股沟区肿物来源、性质较复杂,但肿物位置表浅,使用高频探头图像结构清晰,加上应用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观察局部血流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对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2~2005年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经手术病理、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后证实的腹股沟肿物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超声显像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彩超对腹股沟肿块的疝气、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正常与异常的淋巴结容易区别,但恶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炎难以区别,需与临床结合或考虑活检,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对胃癌的诊断,具有准确率高,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无创伤性,对于临床手术治疗胃癌,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此进行探讨。方法:本组39例胃癌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24-73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进食梗塞感,黑便,贫血,消瘦等。检查前病人禁食空腹8小时,体位:取平卧位或坐位,首先扫查胃及周围脏器,了解肝、胆、胰、结肠内有否转移病灶,然后分区重点探查。结果:1、本组胃窦癌12例,图像显示,胃窦管壁增厚,管壁回声减低,其厚径最小均大于2. 5cm,一般大于3. 0cm。2、本组胃体癌11例,多发生在胃体部的大小弯壁,胃内肿块呈隆起型、双峰型或浸润型。3.贲门癌16例,贲门壁局部性增厚,僵硬,呈低回声向四周伸展,与外周的浆膜层及中央的强回声气体团块,形成“假肾征”。结论:彩超检查胃癌较X线钡餐,胃镜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也有存在一些不足,有时易将良性肿瘤误诊为胃癌,较小的肿瘤易漏诊,肥胖、胃肠胀气患者会影响超声诊断,所以,操作者应有高度负责的态度,仔细地探查病灶,如能与X线钡餐,胃镜结合,取长补短,则能使胃癌诊断更加准确、完善。
  • 摘要:目的:评价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以最好的效能价格比选择对比剂。方法:分别观察60%泛影葡胺和碘海醇于螺旋CT增强扫描各200例,比较其不良反应和图像质量,结果:60%泛影葡胺轻、中度、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 5%、1.7%和0. 5%。碘海醇仅发生轻度反应2例,发生率为1%。应用二种对比剂所获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碘海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60%;泛影葡胺,60%泛影葡胺应用于非高危人群是相对安全的。
  •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少量气胸患者进行动、静态X线征象分析,旨在提出和评估膈下液平征在X线诊断少量气胸中的价值。方法:21例患者中男17例,女4例。年龄:19-67岁。右侧气胸14例,左侧气胸6例,双侧气胸l例。外伤性气胸10例,21例患者均摄有立位胸部正侧位片,胸片显示其肺野外侧密度减低带最大宽度均小于1厘米。笔者对21例患者均摄片后结果:胸部透视X线表现:1、膈下液平征,21例。膈肌宽度大体相同,随呼吸上下移动。2、肺野外缘充气的透亮带,19例。3、肺表面纤细的脏层胸膜影,17例。胸部正侧位片X线表现:1、膈下液平征,4例。2、肋膈角尖部变平,14例。3、密度减低带,21例。4、肺表面纤细的脏层胸膜,22例。结论:气胸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疾病之一,主要依靠普通X线确诊。胸部摄片检查对其做出准确诊断并不困难。但气胸患者多症状较急,因此临床多选择胸部透视检查。少量气胸在胸透检查中,膈下液平征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是透视诊断少量气胸一个很有价值的X线征象;但此征象在胸片中却不容易显示。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工作站后处理,如何能够及时准确的显示下肢深静脉及静脉瓣。方法:1、一般资料:9例无下肢浅静脉曲张病史无糖尿病病史的病人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男女比例为8∶1,年龄32~76岁。2、检查方法:检查设备为TOSHIBAAquillion 64排螺旋CT扫描机。受检者检查前半小时常规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进行检查。3、图像处理和分析:将容积图像传输至工作站(Vitra 2),以三维血管分析,选取3D MIP模式,通过去除床板及去骨等操作得到3D MIP图像,自由旋转获得三维诊断图像:然后选取3D Color模式获得彩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9例受检中者12条血管分别由3位高年资诊断医生独立观察评分并行一致性检验,其中8条血管得5分,2条血管得4分,2条血管得3分。结论:64排螺旋CT在技术上的改进主要有两点,一是以高空间分辨率(TOSHIBAAquillion探测器为0.5mm)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大幅度增加,可以同时采集64层亚毫米层厚的图像,旋转一周的覆盖范围最长达32mm。二是时间分辨率的空前提高,每周旋转可缩短至0. 40s,扫描明显缩短检查时间,本研究扫描时间约20~24秒,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各向同性扫描,为特殊角度的观察创造了有利条件。静脉病的检查趋势是由有创向无创发展,间接和直接结合,不但重视病变的解剖和形态学异常,而且强调血管功能检查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后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曲面重组(CPR)和血管探针技术影像处理CTV既有选择性静脉成像的优势,又可克服普通静脉造影、超声的不足,所以64排CT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应该作为临床下肢深静脉造影的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脑梗死组:2008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及住院非脑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2、仪器与方法,采用ACUSONX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 5MHz。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向对侧转动。3、统计方法,数据以x±s表示,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 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比较;脑梗死组80例中检出斑块69例(86. 25%);正常对照组50例中检出斑块23例(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是致人类残疾或病死的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直接发病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超声条件好,可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而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应用超声检查,可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重复应用的常规检查项目,它不仅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以进行预防和有效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57例肝细胞癌(HCC)不同临床分期和螺旋CT增强后的影像学表现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率的关系,以探讨检测肝癌组织VEGF表达对肝癌生物学行为、预后判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1.选择2007年01月10日~2009年08月30日我院(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57例,其中男51例,女6例。2.螺旋CT检查方法和观察指标,(1)设备及对比剂:使用PHILIPS16排螺旋CT机扫描,经肘前静脉用压力注射器单相注入,注射速度3ml/s。(2) CT扫描技术和参数:①患者准备: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使用腹带,以减少因呼吸运动造成的层面变化。②三期扫描:造影前常规上腹部扫描,注入造影剂后分三期扫描(动脉期延迟18~25s,静脉期延迟50~60s,平衡期延迟120s)。采集螺距为1,层厚0. 5cm,层间距0. 5cm。(3)螺旋CT观察项目:观察病灶分型、大小、形态、包膜、有无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影像学特征。3、组织VEGF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组织中YEGF的表达,并对VEGF阳性结果进行判断。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包处理,等级资料用卡方检验,样本率的比较用方差检验,P<0. 05两者有显著差异。结果:Ⅰ期、Ⅱ期、Ⅲ期肝癌患者其组织VEGF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3. 9%, 78. 6%,100. 0%三期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染色强度Ⅰ期<Ⅱ期<Ⅲ期(P<0. 05 );巨块型、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弥漫型和包膜完整、不完整、无包膜和环状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有癌栓、无癌栓和有淋巴转移、无淋巴转移者组织Y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 74.2%, 100.0%, 100.0%和25.0%, 80.0%, 100.0%和25.0%, 54.5%,90. 5%和100. 0%, 75. 0%、和100. 0%, 70. 7%。结论:VEGFR在肝癌细胞和组织中的内皮表面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为正常肝组织的7倍,VEGF由肝癌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分泌,是调节局部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肝癌不同形状、包膜、强化特征、有无癌栓、转移与组织VEGF表达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 05 ),检测组织VEGF可更早的发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随机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数据库资料完整,符合诊断标准,并进行颅脑CT检查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2例,分析不同分级和危险分层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理选择颅脑CT检查提高参考。方法:1.选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2例。2.颅脑CT检查和诊断,采用Philips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3.统计分析:借用SPSS13. 0软件,运用方差检验分析,P<0.05两者有显著差异。结果:CT检查脑发现脑卒中92例/582例(15.81%);1级、2级、3级、单纯收缩压高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15.26%, 16.54%, 17.07%,三者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 ):结论:统计发现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与血压分级不存在相关性(P>0. 05 ),与不同危险分层存在明显相关性(P<0. 05 ),危险因素女>55岁男>60岁、高血脂、CRP高、糖尿病、靶器官损伤、并发症存在和不存在者脑卒中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 05 );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劳动存在与不存在者脑卒中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
  • 摘要:目的:肺癌CT征象与Survivin表达关系的探讨。方法:1.收集近3年来我院经CT检查诊断为肺癌共108例,其中周围型肺癌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36~78岁,平均60. 2岁)、中央型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8~80岁,平均62. 3岁)。2.检查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survivin蛋白表达检测。3、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及计数方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urvivin阳性显色为细胞质染色呈淡黄至棕黄色,呈现粗细不等、深浅不一的颗粒状。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 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x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以P≤0. 05作为差异显著性的判定标准。结果:1、临床肺癌病人螺旋CT影像特征检查结果,108例临床肺癌病人均在治疗前使用CT机检查:有42例诊断为中央型,66例诊断为周围型(发生在右肺上叶22例,中叶3例,右下叶9例,左上叶16例,左下叶16例)。2、肺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本研究108例肺癌组织样本,经病理学检查均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鳞癌73例,腺癌35例。3、肺癌病理特征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无关((P>0. 05);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相关(P ≤0. 05)。4、肺癌CT征象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对肺癌口征象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分析可知;在42例临床中央型、66例临床周围型肺癌的病人,经病理学诊断为肺腺癌时,其CT影像特征观察内容:影像直径、深浅分叶征、棘突征、毛刺征、集中征、胸膜凹陷征、偏心空洞、强化程度等指标变化与Survivin蛋白表达状况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肺癌病人螺旋CT影像特征检查的意义,CT检查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很重要价值,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肺癌时,通过三维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特点和边缘征象具有较大的优势,根据病变大小的不同,所要观察分析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2、肺癌病理特征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相关(P≤0.05)。3、肺癌CT征象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本研究肺癌CT征象有深分叶征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与无深分叶征之间差异有区别(P≤0. 05),可认为CT征象有无深分叶征改变与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上调,提示,TNM分期愈晚,Survivin阳性表达率越强,预示肺癌有侵袭性和不良的生物学行为,易于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Survivin可作为临床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标志。其在预后的价值可在以后的临床随访中加以证实。至于不同病理类型由研究结果提示:与Survivin表达无关;而单独对肺腺癌或肺鳞癌进行分析,可能由于样本例数较少原因没能显示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证实之。
  • 摘要:目的:对近期128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CT和MRI对颅底骨质侵犯检出率的对比研究,以探讨CT与MRI对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对临床分期的指导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6月到2010年6月128例鼻咽癌初诊病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9例。2.检查方法,MRI扫描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MR扫描机,行横断面、冠状面T1WI序列及对应T2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T1WI序列及对应T2WI序列。3.统计学方法用EPIInfo. 6. 0软件包进行X2检验,P值<0. 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表示用精确检验法校正。结果:鼻咽癌初诊患者128例中,颅底骨质受侵CT检出25例占19. 53%, MRI检出63例占49. 22%。CT, MRT对颅底骨质受侵部位的观察对比,12个观察部位中MRI均有阳性检出,10个部位CT有阳性检出。MRI明显提高了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尤其是CT表现为阴性的骨髓浸润型,使按照CT分期的T分期发生了改变。在本组病例中,由T2期升至T3期的30例,T2期升至T4期的1例,T3期升至T4期的5例。在T2, T3期的分期中,CT与MRI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首选MRI对鼻咽癌进行常规检查,再结合CT,全方位了解肿瘤侵犯范围,有利于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探讨炫速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临床确诊或疑似泌尿系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使用炫速双源CT中的双能量成像技术,尤其是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的应用,加上合适的碘对比剂量和延时扫描时间,就能重建出良好的特异性的虚拟平扫图像,对尿路结石的诊断有非常好的敏感性。同时由于只要排泄期-期扫描,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而病人所受剂量成倍的降低,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有关结石的诊断信息。同时指出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所研究的对象均为临床上高度怀疑或已经证实的尿路结石的患者。本研究中碘对比剂量的减少且只有排泄期-期扫描,容易造成尿路其他疾病的无法确定性甚至漏诊,需再次按照常规方法检查。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86例CBD的临床和CT资料,着重分析CBD相关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2000-01~2010-12期间经CT检查发现CBD186例,其中,男53例,女129例。应用Siemense SOMATOM AR. Star全身型螺旋CT扫描机,常规仰卧位平静呼吸状态下,一次完成上腹部容积扫描,重建原始二维图像,利用MPR重建冠状及胆总管长轴斜面像。对8例平扫表现为肝内型CBD中的5例进行了增强扫描。观察LBD累及胆管的范围、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分析肝脏、胆管胆囊、胰腺等继发损害情况。结果:本组157例CT诊断的肝外型和肝内外混合型CBD施行了手术治疗,按Todani分型方法,Ⅰa型77例,Ⅰc型48例,Ⅲ型2例,Ⅳa型32例。结论:CBD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先天性胆管发育不良、胰胆管异常合流(APBJ)学说、炎症学说,胆总管囊状扩张型与梭形扩张型比较,囊内压力高,胆总管远端狭窄重,胰胆管合流共同管长,而淀粉酶浓度低。因胆汁淤积,易导致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功能损害;而梭形扩张型胆管内淀粉酶浓度高,引起胆管炎、胆管穿孔,胆汁逆流入胰管引起胰腺炎。往往数种继发性损害同时并发。
  • 摘要:目的:为提高捕捉滑脱前期腰椎弓峡部裂(SPLS)常规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敏感性,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延、漏诊,收集69例诊断明确的SPLS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69例,男43例,女26例,年龄15~66岁,平均35±13. 8岁,均有或轻或重的腰部劳累史或外伤史。2、检查方法,69例中31例拍摄腰椎X线正侧位,5例同时加摄45°双斜位片,余26例中10例补摄了45°双斜位片并全部作了MSCT常规检查。3、评判指标与统计分析,腰椎峡部X线双斜位显示透亮线和MSCT显示低密度裂隙影为确定椎弓峡部崩裂的诊断依据,如脊柱后椎缘线连续光滑无扭曲则判断为SPLS。结果:SPLS的X线、MSCT和MRI首诊率依次为:51.6% (16/31), 72.7% (24/33)和20. 0% (1/5 ),总诊断率59.4% (41/69)。X线双斜位、MSCT容积扫描和反机架层面扫描SPLS的诊断率依次为:77. 3% (17/22 ),97. 1% (34/35)和100. 0% (29/29 ) 。结论:多数SPLS患者临床症状以下腰部疼痛为主,腿痛不明显,即使腰部外伤多不严重,体检时多没有腰椎棘突间的“台阶征”,临床医生往往想不到峡部裂,而笼统地诊断为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织炎等病症,因此,开具影像学检查单时多没有提醒影像科医生,这是SPLS漏延诊的首要原因。X线正侧位平片SPLS可表现为峡部变细,密度不均匀,出现可疑短条状透亮影,由于裂隙更倾向于冠状面,侧位片显示率高,本组侧位片显示率58. 1%,正位30. 6% ( t=4.18, p<0. 05 );因此,只要侧位峡部出现可疑透亮细线影,都应进一步作斜位或CT检查。
  • 摘要:目的:通过对138例胸片和CT和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完整的粉尘作业者的肺部影像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了解二种不同影像技术在尘肺病诊断的优缺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率。方法:对138例HRCT和胸片资料完整的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男性126例,女性12例。分别在30天内进行了高千伏胸片和HRCT检查。所有胸片和HRCT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对胸片和HRCT所显示的肺部各区及总体密集度采用SPSS 11. 5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胸片上50例未见小阴影,其余的表现为p/s、 s/p、 p、 s等;HRCT上小阴影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的磨玻璃密度结节、分支状细线影。结论:本组资料138例粉尘作业工人肺部病变较小,胸片上主要表现为小阴影,胸片上密集度主要在1/1以下;HRCT以上病变主要位于小叶内和小叶中心,粉尘沉着于小叶支气管周围间质内或周围肺泡内形成小叶中心的分支状细线影和磨玻璃密度的结节,而胸片上由于密集度较高时病变重叠、肺间质的异常重构等可形成p影或p/s、 s/p等复杂的影像,本组资料中HRCT上主要以小叶中心分支状细线影为主的S影,在胸片上可能表现为类圆形p影。
  • 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在本院行CTA检查的患者完整资料。男39例,女61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3.19岁。64排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ME-DRAD双筒高压往射器,PHILIPS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自带Mxvisw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先平扫得到常规图像,再切换至CTA程序,在定位像上选取主动脉弓稍上水平作为触发水平定位线,感兴趣区选在降主动脉(弓下),触发域值设为200Hu。 CT扫描完毕后将采集数据输入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包括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 VR),再内的CTVIEW软件进行图象重建。结果:100例患者中CTA共发现118个瘤体,其中18例患者多发,82例患者单发,4例患者动脉窟合并动一静脉畸形,1例患者合并烟雾病,1例患者合并静脉瘤。结论:MSCTA对瘤体的大小形态,瘤体的生长方向及瘤颈、载瘤动脉等情况可以清楚显示,与DSA检查结果及手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符合率98%。认为64排以上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完全可以替代DSA。
  • 摘要:目的:搜集我院2004.12~2007.6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胚胎瘤并行螺旋CT检查的3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CT对肾胚胎瘤的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32例肾胚胎瘤中,男17例( 53%)女15例(47%);年龄1月~8岁,平均2. 35岁。临床表现为腹胀或无痛性腹部包块、发热、血尿为主。使用Philips CT Aura螺旋CT机进行扫描,32例全部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剂量为1. 5~2. 0 ml/kg。结果:1、肿瘤表现肿瘤部位:左肾15例,右肾14例,双肾肿瘤3例。肿瘤发生于肾中、上极19例( 59. 4%);肿瘤瘤发生于中、下极5例(15. 6%)累及全肾9例(28. 0%)。2.残肾形态所有32例均有肾脏增大、变形,肾实质变薄,残肾受压、扭转、移位。3、其他改变腹膜后大血管受压移位15例(46. 9%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8例(56. 2%),肿瘤包绕腹主动脉2例(6. 2%);结论:本组上极肿瘤明显多于下极,与国内报道相同。男女性别几无差别。个别病例发生于成人。CT平扫表现为肾区甚至一侧腹部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常有低密度的坏死囊变区,坏死区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少数可见高密度的出血灶。
  • 摘要:目的:收集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0例,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用螺旋CT三维重建平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一般材料:本文收集胫骨平台骨折病人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0~40岁。2、扫描方法:采用东芝CT/i扫描机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图像处理在ADW3. 1(Advantage Windows3. 1)工作站进行。结果:本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的三维重建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胫骨平台轴位俯视图像,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四象限分型:前外象限,前内象限,后内象限,后外象限。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胫骨平台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关节面,能较全面,直观和立体地认识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这样不仅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分型,而且补充了胫骨平台再三维空间的新分型,为骨科医院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骨折复位,内固定和植骨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肝癌患者执行TACE+PEI/PII手术,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CT引导下PEI治疗TACE术后原发性肝癌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2005-2007年因肝癌行TACE+PEI/PII治疗的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64岁。TACE术后2周复查MRI或增强CT,了解肿瘤残余存活区,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层螺旋CT定位;在螺旋CT机引导下行PEI术。用导管栅条法选好最佳穿刺点,确定进针方向,深度,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用22G千叶针在CT引导下分步穿入肿瘤,注入无水酒精加碘油漫润残存肿瘤,注入酒精前应回吸无血液和胆汁,以确认针尖未位于血管或胆管内,肿瘤较大时作多点注射,多个病灶,可分次注射。结果:PEI/PII术后4-6周复查MR工或增强CT,观察肿瘤坏死情况,15例20个残存活灶,12例15个病灶直径≤3cm, 12个病灶完全坏死,3个病灶坏死大于75% ; 2例3个病灶5cm≥病灶直径>3cm者,2个坏死范围≥75%, 1个坏死范围≥50%, 1例病灶直径>5cm,病灶坏死范围<50%。结论:PEI/PII是指经皮穿刺至肿瘤体内,注射化学灭活剂将肿瘤细胞杀死,乙醇可引起肝癌组织蛋白凝固、脱水和血管内血栓形成,以达到治疗目的。PEI/PII具有简便、安全、疗效好、副作用小、不易复发、利于随访及减少治疗次数的优点,对于<3cm的小癌灶可单独应用PEI/PII治疗,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对收治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本病的X线检查频率问题作一探讨。方法:选择2009年11月10日至12月10日收治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26例,其中本院收治21例,由外院转入者5例;男11例,女性15例;所有患者均经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学检查确定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均经X线胸部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5例。结果:疗效和住院病程:治愈20例,好转5例,死亡1例。住院病程5d~19d,平均8d。胸部X线表现、潜伏期多无异常X线表现;发病2~3d后,X线出现支气管炎改变者9例,表现为两肺纹理增浓、增粗,肺门增大,两肺透亮度减低,肺野模糊,呈毛玻璃样改变,并出现1~2mm小点状影。两肺中、下部支气管束增粗,呈大小不同的结节状及片状阴影,边缘模糊,有些呈多个小片状阴影,并可融合成为大片状影;有时在小片状影间,可见1~2cm的类圆形透亮阴影。结论:本组26例患者均具有较典型的胸部影像学改变,充实了该方面的依据。在诊断、观察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情演变及疗效过程中,胸部影像学检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X线毕竟是对机体有损害的检查,甲型H1N1流感患者又是特殊病种,均需进行床旁摄片,若防护不到位,尚可影响邻床的患者和工作人员,因此临床医师应掌握好摄片频率,以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进行诊治,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性价比。
  • 摘要:目的:随着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术(PTA)以及血管内支架(EMS)置入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Budd-Chiari综合症(BCS),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了其中11例BCS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性11例年龄28-68岁,平均45~46岁,病程2个月至20年(平均5, 6年),2、方法:所用的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之导管,导丝等器材为COOK公司产品,血管内支架为国产Z型支架,采用Seldinger技术自股静脉穿刺插管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完全闭塞者,再经右颈内静脉插管行双向造影,以确定闭塞的范围和长度。结果:本组11例中,7例节段性狭窄过膜性闭塞者行穿刺术皆获成功,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存在,并依据病变长度或扩张的效果适当地在PTA同时予以EMS置入1-2组EMS,另例于1年前只作下腔静脉单纯性PTA术,而再度发生狭窄本次予以PTA同时并给予EMS置入,另3例下腔静脉闭塞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因侧支循环形成较好只单纯性地行肝静穿通术,PTA及Tipss下腔静脉未作处理,以免发生并发症(肺栓塞),1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胃冠状静脉粗大而置入2枚钢圈予以栓塞,术后症状得到了控制。结论:对于BCS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是行穿刺贯通闭塞段,主要是穿刺前的手术定位,解剖位置及其毗邻关系,穿刺时先将“丁”型Brockenbrough穿刺系统送入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在监控系统的帮助下边穿刺边手推少许造影剂,证实穿刺针在血管内而不至于穿出血管外,切不可盲目穿刺与扩张。在穿刺通道建立后,随后依次从小到大地行球囊扩张且要反复多次,使其充分扩张,直到压迹消失,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 摘要:目的:总结大咯血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与体会,以供参考。方法:1.本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0-80岁,2.介入治疗方法术前评试包括影像检查,凝血功能的测定,在数字减影摁管选影(DSA)影视透视下,局麻后用selling技术,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5F选影导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支气管动脉内,进行超选择支气管动脉选影,明确靶血管:将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微球等先后在DSA监视下和选影剂一起缓慢注入靶血管进行栓塞治疗。操作完毕拔管,穿刺点压迫15分钟后加压包扎。结果:58例患者即刻止血,6例患者栓塞后咯血明显减少,24小时咯血量<50ml,并在4~5天内停止咯血。结论:1、大咯血是临床常见症状,是呼吸道疾病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皮穿刺支气管动脉选影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手术安全,创伤少,适应症广,并发症少,效果明显,本组病例,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咯血。2、配合体会,(1)由于大咯血是急症,情况紧急,手术台上医先精力集中。所以介入室护士一定要熟悉手术步骤,备齐所有用物,一并检查器材是否完好,仪器是否工作正常;(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手术记录;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中的应用。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0年11月期间,经平片诊断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患者17例,行盆部CfA检查,男11例,女4例,年龄29-65岁,平均40. 5岁。2、设备及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螺旋CT, CTA扫描方向自头向足侧,扫描范围保全整个盆腔。3、图像后处理: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均采用1.0mm的层厚和50%的重建间隔分别重建成软组织窗和骨窗,然后将图像传至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 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后处理。4、图像评价与分析:采用双盲法,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别独自在工作站上根据原始图像、CPR、MIP及VR重组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及分析骨盆骨折周围血管走行及损伤情况。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使用SPSS16. 0软件,2名诊断医师间采用一致性检验,以Kappa值作为一致性程度指标。结果:本组病例均为髂内动脉壁支损伤,21处骨折周围血肿内见对比剂外渗。利用MPR、VR等后处理技术清晰显示出10处臀上动脉受损,其中5处被嵌夹于骨折断端之间;5处能外侧动脉损伤;3处髂腰动脉损伤;2处臀下动脉受压;1处闭孔动脉受损。3例病人显示髂外动脉受压移位,其周围未见对比剂外渗,2例病人未见血管损伤。结论:应用64层CT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进行骨盆骨折动脉损伤检查是可行的,图像令人满意,足以满足动脉损伤诊断需要。
  • 摘要:目的:通过多级图像对比度放大技术(MUSICA)的运用,提高口腔曲面全景摄影的影像质量。方法:MUSICA综合了空间频率处理和谐调处理,包括边缘增强( Edge contrast ),降噪(Noise reduction)、动态范围调节、窗宽左扩、窗宽右扩。对统计数据应用SPSS12. 0进行分析,P<0. 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统计数据应用SPSS 12. 0进行分析,x2=6. 797, P=0. 033<0. 05,说明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牙列区与下颌骨区细微结构的清晰显示比率高,这两个区是标准牙列全景片的最佳显示区。2. MUSICA是一种基于细节扩充或加强的原理,使图像特征变得更加显著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局部对比度增强的技术。3. MUSICA并非万能。处理组中,有三例影像较差。分析原因,是IP老化,信息转化效率下降了。
  • 摘要:目的:肺弥漫性纤维化疾病繁多,病因未明,X线与临床诊断较困难,常易误漏诊。对此进行探讨。方法:例1:女性41岁,年轻曾患哮喘病,近二年来反复咳嗽、咳痰,与季节性变化明显,胸闷气喘伴呼吸困难入院。X线检查:98年2月至98年6月见两肺上中下细小网织紊乱,纹理呈间质性模糊,依次增加发展阴影融合成斑、片状以肺门区周围为甚,其中见大小不等网状小结节及约3-10mm直径不规则,肺泡壁硬化,肺门影增深模糊,双肺隔面模糊伴胸膜反应幕状粘连。例2:女性,48岁,因反复咳嗽,胸闷气喘伴呼吸困难入院。X线检查:自96年12月至97年1月,胸片见两上中下肺网状紊乱,纹理呈间质模糊增多,依次增加发展,以内带为甚,融合成片。结果:对于例1进行CT诊断:两肺慢性弥漫性间质性炎症伴肺泡壁硬化。对于例2进行支气管镜检查:肺泡型水肿,琳巴嗜酸粒细胞渗出,肺泡变硬。病理诊断:隐原性致纤维性肺泡炎。结论:2例从发病(其中1例死亡)1年8个多月,主要临床漏诊、误诊,治疗欠妥当。病人自己不重视其危害性。肺部弥漫性纤维化影像技术诊断较困难,常易误漏诊。总结本二例误诊原因:(1)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临床早期治疗不当,特别肺广泛间质纤维病应加以重视:(2)对病人应细心解释,让病人积极配合各种检查与治疗,短期随访,细致分析长期临床症状及各种检查变化,确保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需引起同道共同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了排粪造影对便秘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接受排粪造影检查者30例,异常者28例,其中男1例、女27例。2、检查方法:用GE ps800+数字胃肠机,自行设计造影架。分别摄取静坐、力排、提肛、粘膜相各时期侧位相。3、测量指标:直肠前突为力排相直肠前壁向前呈囊状突出,测盆正常直肠前壁边界最远垂直距离,根据前突的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5~15mm,中度为16~30mm、重度为31mm以上。结果:接受排粪造影检查的30例患者中有28例有影像学改变,依照2006年罗马Ⅲ推出的功能性胃肠病8大类共45种疾病诊断标准并结合卢任华等报道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诊断:其中单纯直肠前突10例、合并直肠枯膜脱垂7例、合并横结肠下垂3例、合并乙状结肠冗长4例、合并耻骨直肠肌综合征2例,单纯乙状结肠冗长1例、单纯巨直肠1例。结论:1、便秘的原因:便秘是一个症状学名词,指与粪便排出障碍有关的一组症状。缺乏便意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内括约肌迟缓功能障碍或盆底横纹肌及外括约肌排便时不能松弛是造成出口梗阻的常见原因。2、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排粪造影是一种专门用于研究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的X线检查方法。排粪造影检查方法简便,病人痛苦少,尤其是对多种疾病合并存在的便秘可以作出完整的诊断,故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对螺旋CT检查、彩色B超检查诊断“引起梗阻性黄疸疾病”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行性。方法:从05年-10年住院病历中抽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且CT检查,彩色B超检查资料齐全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60例中,男24例,女36例。结果:1.螺旋CT检查,在手术病检证实的60例患者中,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CT平扫18例,其中诊断胆总管结石12例,胆总管结石并炎症2例,胆总管占位病变4例,诊断准确率77%。2、彩色B超检查,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手术患者中,其中手术诊断胆总管结石18例,B超意见;胆总管结石8例,胆总管扩张6例,胆总管炎症4例,诊断符合率44%。结论:1、梗阻性黄疸病人,一般都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包括过去采用的胆道系统造影,现己很少应用。螺旋CT扫描,彩色B超检查,MR水成像己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是临床医生诊治“梗阻性黄疸疾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2、为了弥补各自检查的优缺点,我们总结了60例手术证实梗阻性黄疽病人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从本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胆总管病变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病人中,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彩色B超。螺旋CT检查,彩色B超检查都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二者互相结合分析,诊断准确性会明显提高,给临床医生提供的诊断治疗信息会更全面。
  • 摘要:目的:探讨了吞咽障碍X线诊断,提高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法:1、一般资料本文资料选正常和异常障碍各2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2.临床症状:异常组的主要症状为咽部烧灼感,异物感。严重者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部分病人有多次食道镜检史。3、常规钡餐X线检查:本组病例全部用国产东方红500mA机器,配国产电视系统和青岛产对比硫酸钡,FTV拍咽部正,侧,斜位片。结果: 正常组,患者吞钡后,咽部迅速排空,而且较彻底,仅见会厌溪和梨状窝上蛋壳样钡影。余处无钡剂,咽部两侧对称,轮廓光整清晰。异常组:有如下主要X线表现:1.咽部滞留19例。2.咽部弛张10例。3.咽部不对称8例。4.小口吞钡5例。5.钡剂漏溢2例。结论:以上几种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最多见的是咽部滞留,虽然这种表现普遍,但笔认为并不可靠,因为此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钡剂粘稠度的影响,所以不单凭这一条就诊断为本病,只能作为参考:咽部弛张和咽部不对称,虽不如咽部滞留多见,但非常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两条表现无论是哪一条出现,都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而钡剂漏溢和小口吞钡是非常少见的征象,但对本病的诊断很有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了乳腺钼靶X线检查结合乳腺CT检查对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病例资料与方法本院80例女性患者,年龄30-79岁。其中常规体检发现3例,乳房胀痛17例,可触到明显肿块43例,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变11例,乳头溢液6例。在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双乳轴位和侧位、乳腺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本组病例80人,乳腺癌发生于双乳者极少,左乳较右乳多。术后病理证实,术前正确诊断69例,误诊8例,漏诊3例。结论: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CT征象均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这两种检查的征象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CT增强扫描可发现隐形乳腺癌,可清楚显示病灶全貌,对淋巴结及肺部转移由很大帮助;钼靶X线检查整体感较好,假阳性结果较少。误诊及漏诊病例主要原因为肿块微小不明显,缺乏特异性征象和间接征象。肿块型、肿块伴钙化型、钙化型表现及特征明确,以肿块型为著,乳腺钼靶X线对诊断乳腺癌准确率较高。对于部分诊断困难的病例,仍需结合乳腺CT及其他检查来完善诊断,使诊断更加准确。
  • 摘要:目的:探讨了CT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52例(06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男29,女23例,仪器使用Siemens Somatom Emomtion螺旋CT扫描仪。结果:52例(56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右眼31例,左眼25例,CT表现为眼球内肿块52例(56只眼),多表现为边缘不整,轮廓模糊,肿物内发现钙化灶50例(53只眼),钙化率达95%,其中团块状钙化灶9例(10只眼),砂砾状钙化灶41 (43只眼)例。视网膜脱离者42例(45只眼)。结论:CT检查是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对肿瘤钙化灶的显示率达95%,比B超、MR优越。CT检查要注重影像学分期,这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对比分析了传统X线体层摄影及其劣势和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及其优势,概述了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的临床应用,指出其对骨折的显示优于平片,解除了解剖结构的重叠,不仅仅降低了骨折的漏误诊率,而且可以指导骨折的治疗;辐射剂量低:数字融合X线连续体层摄影作为X线平片的重要补充,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总结7例经病理证实的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结合文献,旨在探讨其核磁共振平扫及LAVA增强扫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一、材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我院从2007年10月至今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病例共7例,其中男2例,女5例。2、检查方法:采用GE Signa HD 3.0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仪,8通道相共振线圈。结果:7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的直径约为6CM,最小的直径约为2CM,病灶分布于右叶的有6个病灶,在左叶的有1个病灶。LAVA增强扫描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且强化较均匀,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下降,延迟期较周围肝组织为低信号。7例中有6例中心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延迟期呈星状中等程度及轻度强化。1例未见中心瘢痕病灶被误诊为为肝癌。结论:本组7个FNH病灶强化程度下降有3个发生在门静脉期第2时相,就是说,造影剂从FNH清除速度要较肝癌慢。当然鉴别还可以结合肝癌患病史、AFP增高、病灶包膜等方面进行考察。有时FNH还要与纤维板层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消除胃肠道中水分的影响,改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的质量。方法:1、临床资料共30例,健康志愿者组10例,年龄25-65岁,男6例,女4例。临床病人20例,年龄33-70岁,男性12例,女性8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例。所有10例志愿者先进行常规的T2W/T1W及MRCP成像扫描,然后口服100ml浓度为0.025mmol/mlGD-DTPA稀释溶液,15分钟后再进行一次MRCP成像扫描。(2) 20例病人MRCP检查。A组10例病人直接进行常规的T2W/T1W及MRCP成像扫描,B组10例病人口服100ml浓度为0.025mmol/ml的GD-DTPA稀释液5-10分钟后进行常规T1W/T2W成像扫描,约15分钟后进行MRCP成像扫描。结果:在志愿者组,同一志愿者口服GD-DTPA稀释液后的MRCP图像的背景更干净,信噪比更好,图像也更清晰。在病人组中,口服GD-DTPA稀释液的B组的10例病人的MRCP图像全部优于A组的病人的MRCP图像。结论:影响MRCP成像质量的因素有许多,胃肠道内的液体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检查前口服100ml浓度为0.025mmol/ml的GD-DTPA稀释溶液可墓本消除这个因素的影响,较大地提高MRCP图像的质量,有着较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搜集我院4例艾滋病(AIDS)并发结核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中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AIDS并发结核在HAART中发生IRIS的患者4例,男1例,女3例。2、检查方法:4例患者于入院及IRIS发生时均摄X线胸片;1例行颈部、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头颅MR增强检查;1例行颈部CT及MR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胸部、腹部CT平扫及腹部MR平扫及增强检查,腹部及盆腔B超检查;1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临床表现:4例患者均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6℃,此外,乏力及体重减轻3例,腹痛2例,咳嗽、咯痰1例,胸闷、喘憋1例。2、胸部X线平片:4例患者中,X线胸片正常、异常各2例。异常胸片中,1例首次胸片正常,IRIS发生时表现为双侧上纵隔增宽,右上肺出现结节样病灶;3、CT表现:1例颈部及胸部CT扫描表现为左颈部及纵隔多组肿大淋巴结,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同时右上肺出现结节样病灶;1例颈部及胸部CT示右颈部皮4、MRI表现;3例患者行MR检查,1例颈部及纵隔MRI示左锁骨上区及气管、主支气管周围多组增大淋巴结。5、B超检查:1例腹部及盆腔B超表现为肝、脾增大,肝实质内散在多发低回声结节,腹、盆腔内可见少量积液。结论:HAART能有效抑制HIV复制,重建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其生存质量并显著降低AIDS指征性疾病(AD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摘要:目的:为了配合临床做出准确的诊断,我们开展了肾盂造影加CT扫描三维重建的诊断方法。即补充了CT扫描时输尿管显示的问题,也解决了泌尿系造影时输尿管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不明的问题,很好地为输尿管病变提供明确的术前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典型病例1:患者,男性,16岁,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背部疼痛,无发热、盗汗,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门诊彩超示: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中段变细,以“右肾积水”收入院,初步诊断:右肾积水。为明确右肾及右输尿管情况,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再行膀胱镜检查+右侧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术,逆插管沿右侧输尿管逆行,结果:术中沿精索静脉找到右侧输尿管,向上游离右侧输尿管,发现输尿管从下腔静脉前面向左上跨过下腔静脉,然后从下腔静脉后向右上方绕出。将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离断,裁剪多余的输尿管约后,行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结论: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如果静脉肾盂造影可较好地显示输尿管时,就直接做CT平扫加三维重建。如果静脉肾盂造影输尿管显示差时,则做逆行肾盂造影,待输尿管显影后,马上做CT平扫并三维重建。这样就可在输尿管清晰显示的情况下,找到输尿管病变的原因,及周围组织与输尿管病变的因果关系。三维重建图像可以从前后左右上下任意方位、任意角度观察输尿管,从而使临床术者在术前就对术区解剖心中有数,对手术方法胸有成竹。
  •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05年3月~2010年3月58例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螺旋CT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认识,旨在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应用三维重建成像,以期更好的显示眼眶内侧壁。同时依据影像征象结合临床症状确定出伤残等级。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58例CT检查发现眼眶内侧壁骨拆患者,其中单侧47例,双侧11例。2. CT扫描:采用西门子欢悦双螺旋CT扫描机,48例做轴位螺旋扫描,10例做冠状位螺旋扫描。结果:本组58例中,共有69只眼眶内侧壁发生骨折,其中左侧37例,右侧10例,双侧11例。新鲜骨折44例,其中单侧39例,双侧5例。结论:眼眶内侧壁骨折是眼眶爆裂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系眼眶前部遭受暴力,使眼眶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眶内壁向外爆裂,常伴眶内容物疝出和嵌顿,可产生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内陷等临床表现。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的应用于眼外伤的无创检查方法.不仅可以确定骨折大小、位置及移位情况,显示眼肌嵌入的程度,眶内脂肪、出血、气肿及视神经的改变,还可以显示表面形态及周围毗邻关系,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优于X线和MRI,是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最精确的方法,同时,笔者制定的标准对于决定是否手术及制定最佳手术方案、评估预后和司法伤残的鉴定具有一定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低KV-CT扫描在肺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科做CT肺癌普查的对象60例,随机分成两组A、B组,每组30例,都登记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A组为高KV低毫安组,B组为低KV低毫安组。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机(Sensation 16),可自动显示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CTDL),可显示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开启Care Dose。结果:1、主观评价:A组图像全部符合诊断要求,无“一般”和“差”图像;B组有2例“一般”图像,无“差”图像。2、客观评价:B组图像噪声高于A组,但可以诊断:B组辐射剂量比A组少,只有A组的66.96%。结论:1、体重指数BMI<29时,低KV-CT扫描图像符合诊断要求:BMI>29时,图像不理想,必须调整扫描参数,增加管电压。2、低KV-CT扫描产生的辐射剂量比高KV扫描减少约30%。
  • 摘要:目的:运用背向散射技术与Tei指数对不同程度扩张性舒张功能降低病例的测定,并探讨其与血清胶原代谢的标志物1型前胶原梭基端肤(PICP), 3型前胶原氨基端肤(PIIINP)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在评判左室的舒张功能方面的价值及优缺点。方法:将88例E/A<1并且,EF>=50的原发性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分为无心衰组和心衰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方法测定两组的IBS参数,ACVIB,以及Tei指数,应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血清P1CP,PIIINP。结果:心衰组的IBS参数及Tei指数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CVIB心衰组则明显低于无心衰组(P<0. 01 ),并且IBS参数及Tei指数与血清P1CP, PIIIN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IBS参数与Tei指数,都具有很好的识别心力衰竭及衰竭程度的功能。结合血清P1CP, PIIINP,能较好地反应心肌纤维化的程度。IBS参数与Tei指数,在测量方面,又各有优缺点,两者可结合应用。
  • 摘要:目的:就我院2000年1月-201O年1月来自门诊或夜间急腹症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的381例患者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探讨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的超声诊断手法及技巧,并论述超声对全程输尿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以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81例,其中,男282例(74% ),女99例(26%),男女病例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年龄10-70岁,平均40岁。2、仪器和方法,使用仪器GE-LOGIQ400CL型彩超诊断仪和GE-180型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 5-9.0MHz。结果:1、诊断结果,381例输尿管结石中,右侧192例( 50. 4%),左侧158例(41. 5%),双侧31例(<8.1%),合并肾结石者109例,其中排入膀胱中嵌顿在后尿道者45例,嵌顿在前尿道者11例,上段输尿管结石126例( 33.1% ),中下段输尿管结石85例( 22. 3% ),末端输尿管结石I70例(44. 6% )合并输尿管结石者321例(84. 3%),无肾积水者60例(15. 7%),可能是结石较小或对输尿管乳头部未引起梗阻所致。2、声像图特征,输尿管结石均为梗阻部位的强回声光团伴后方声影,并使有近端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急性梗阻者肾孟积水情况较轻,慢性梗阻者肾盂、肾盏积水明显,有部分患者可合并感染的征象和症状,无肾积水者可看到输尿管内或输尿管乳头部的小结石(一般<5mm)及后伴淡声影的回声。结论:中、下段由于肥胖或肠气等因素的存在检查较为困难,影响诊断结果,我们可多角度多切面加压仔细查找,或采用口服利尿剂增加输尿管的充盈度以利于提高远端梗阻部位结石的检查率。总之,超声对X线阳性结石及微小结石的检出,并随着高精密仪器及分辨率的提高,有经验的超声工作者对全程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己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基本无误诊漏诊的发生,在临床急诊工作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我院自2005年以来应用对睾丸肿瘤、外血性血肿、急性睾丸炎、睾丸扭转、急性附睾炎共67例进行检查研究,发现各疾病的血供特点有较明显的不同。在对各疾病鉴别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进行综述,分别概述了睾丸肿瘤、外血性血肿、急性睾丸炎、睾丸扭转、急性附睾炎的相关症状。
  • 摘要:射频消融(PRFA)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治疗肝脏肿瘤的有效手段。本治疗对病人创伤小、痛苦小、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肝癌治疗效果。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治疗前的健康教育、治疗过程中与操作医生的配合、治疗后的护理观察是阶段性护理工作的重点。通过综述临床治疗过程,分析治疗结果,认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治疗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术后避免了放置尿管、胃管及腹腔引流管、大剂量静脉补液等操作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护士术后观察患者各种引流管及长时间监测生命体征、雾化吸入等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充分休息及活动。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易于被患者接受。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护理工作者一定要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其个体素质差异、肿瘤大小、数量、位置等,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心理干预、术中细致观察与密切的配合、术后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才能保障手术治疗的成功。
  • 摘要:目的:将我院自2005年1月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腺瘤(89例)及结节性甲状腺肿(48例)的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避免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误诊。方法:1、一般资料:137例均在我院住院手术的患者,甲状腺腺瘤89例,男16例,女7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8例,男9例,女39例。2.采用仪器:美国ATL,探头频率7. 5-10MHz。3、方法:取仰卧位,颈部垫枕,头向后仰,充分暴露检查区,先作水平扫查,双侧对比,以了解左右侧叶、峡部及其周围结构的概貌,再分侧作纵横扫查,并测量各叶大小及峡部厚度,若发现结节,则仔细观察结节的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结节间组织回声,结节边缘有无低回声晕环,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结节的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分布情况并作记录。结果:4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的11例,符合率为72. 9%,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的13例。89例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的82例,符合率92.1%,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7例。结论:通过二维高频超声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对比肿块的数目、大小、边界、包膜回声、声晕、内部回声、周围甲状腺组织、周边血流及肿块内部血流,能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作出较明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通过对124例绝经2年以上妇女骨密度T值与腰3椎体骨皮质和松质CT值的测量,评估腰3椎体CT值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临床价值,以提高CT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方法:124例绝经2年以上妇女,年龄47~68岁,经双能X线诊断仪检测,67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32例诊断为骨量减少,25例骨密度正常。①骨密度T值检测:应用美国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腰1~5椎体、粗隆间、挠骨远端的BMD值;②腰椎体CT值的测量:用Siemens AR-Nove机,选腰3椎体,横断位扫描(与腰椎间隙平衡),层厚3mm,层间距3mm, 130 KV, 60mAs,测量骨皮质和松质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点位的CT值,取4个位置的平均值。借用SPSS13. 0软件,均数用(x)±s,用SNK-q检验和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P<0. 05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三组骨皮质和骨松质CT值分别为:287. 82±96.35, 296.06±92. 14, 316. 34±81. 18和5. 72±35.64, 99.76±23. 10,189. 09±37. 03,三组间骨皮质CT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 05),而骨松质CT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 05):三组间骨密度T值和腰3椎体骨皮质CT值无相关性(r=0.019, t=0.151, P>0.05),和骨松质CT值存在相关性(r=0.914,t=18. 127,P<0.05 )。结论:本组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量减少和正常人三组腰3椎体骨皮质CT值无明显差异((P>0. 0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T值和腰3椎体骨皮质CT值无相关性(r=0.019,t=0.151, P>0. 05);由此可见测量腰椎体骨皮质的CT值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没有临床价值。对于其它类型的骨质疏松症骨和上终板骨皮质CT值检测的临床价值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采用MSCT MPR倾斜法、测量法及线段法三种方法比较观察TDH破口显示情况及形态特征,拓展TDH影像成像视角,为临床提供TDH破口直观影像形态。MSCT显示的隔肌破口即“颈圈征”是诊断隔疝的有力证据之一,对TDH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后者几达100%;对局限性隔膨与隔疝鉴别具有决定意义;直观显示隔肌破口形态特征、大小及位置,能帮助临床医生客观评估病情并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做到术前成竹在胸。
  • 摘要: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畸形、脑梗死、脑肿瘤、静脉窦血栓等疾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的影像表现,探讨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行MR检查,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37例脑部疾病患者咨料,男23例,女14例。2.使用Philips ACHIEVA 3·0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采用16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3、图像后处理:通过机器的SWI后处理软件自动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和强度图,再对得到的强度图进行最小密度投影得到MinIP图像。结果:1、海绵状血管瘤6例,病变大部分在T29PI和T1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血管瘤呈中度或显著强化,SWI显示出血灶呈极低信号,病变显示范围较T2WI明显增大,边界更清楚,血管瘤体呈高信号此外在SWI上多发现3个小病灶。2.静脉畸形2例,1例T2WI和T1WI表现为部分呈流空信号,境界不清楚,SWI上可见几根较细的静脉向增粗的引流静脉集中汇聚,SWI显示病变呈“蜘蛛样”改变,丛状细如发丝的髓静脉向增粗的引流静脉汇聚,较增强T1WI发现更多细小的髓静脉向粗大的引流静脉集中。另外1例SWI上可见扭曲堆积静脉,病变范围较T2WI和T1WI明显的增大。结论:由于SWI对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成分敏感,因此在小静脉的显示上具有独到的优势。MR对脑血管的显像通常通过MRA或MRV来显示,往往需要使用对比剂来更好的显示血管和区分动、静脉,但是SWI可以更有效地显示小血管。SWI作为新的成像技术,为MR成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 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心率变化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的患者3895例,从中随机抽选489例患者,其中男376例,女113例。2.检查方法:25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扫描模式,后处理技术: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均传输至EX-tended BrillianceWorkspace(EBW)工作站进行影像质量评估。3.影像质量评估,按照改良后的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分类办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7段。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三组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及One-Way ANOVA检验。结果:376例患者中所显示的冠状动脉总计5641节,CT图像能够满足管胜评价的有5235节段(92.8%);不能满足管腔评价价的有406节段(<7.19%)。结论:256排CT由于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了34 ms,绝大多数患者可以不用口服药物降低心率,减少了检查前的等待时间,这极大方便了患者,特别是怀疑急性心梗的患者。
  • 摘要:目的:周围型小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搜集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其CT征象的认识,并对其CT检查方法进行讨论。方法:1、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完整CT资料,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范围30-82岁,平均59岁。2、扫描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DX/I型螺旋CT扫描机,增强扫描用300mgI/mL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为2.5-3mL/s,分别在注药开始60-70s和2-3min采集静脉期图像及平衡期图像,层厚、层距分别为5mm。结果: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28例。鳞癌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小细胞瘤2例。病灶分布在两肺上叶者20例,两肺下叶者16例,右肺中叶者2例,左肺舌叶者2例。结论:本组有10例行高分辨CT扫描后边缘分叶,毛刺、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显示比普通层厚明显清楚。本组22例深分叶加毛刺术前均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术后病理分析显示这两种征象以腺癌为高,空泡征、血管聚集征出现的几率虽较低,但也有一定的特征性。腺癌病例易坏死,中心坏死的组织与支气管相通排出,空洞出现率较高,约为10-15%,本组中有5例癌性空洞,4例为鳞癌,与文献报道相等。周围型小肺癌通常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征象为肺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这些征象并不是肺癌所特有的,不能根据一种或两种征象就作出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方法:1、一般资料:对高度怀疑颅脑病变的足月新生儿90例,随机分成6组行常规(150 mAs)及低剂量(足月新生儿100-30mAS)颅脑口扫描,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3-17d,平均4. 5 d 。2、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64层螺旋CT。3、研究指标:表述受检者接受X射线剂量参数有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1)和剂量长度乘积DLP。4、图像质量评价:评价方法参考多篇文献制定,选择相同扫描范围及相应显示同一结构的层面的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图像,随机地在CTAW工作站的同一屏上显示,调节窗宽、窗位至最佳状态显示图像。结果:(1)低剂量扫描组的50mAsCFDIw吸收剂量比常规剂量减少66. 67% ; (2)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以较好为主,较常规剂量组稍差,但未出现不合格图像,不影响对新生儿HIE诊断。结论:一般而言,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是相伴而行的,在不影响CT诊断的前提下减少受检者的X射线吸收剂量。低剂量可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并降低了X射线球管的损耗,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总之,低剂量MSCT扫描虽然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及影像信息完全可以满足诊断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对新生儿是非常有诊断价值的技术,值得提倡与推广。
  • 摘要:CT检查是射线剂量相对较高的技术,CT的放射剂量很少被关注,低剂量CT检查非常有必要。简要分析了剂量增加的原因,概述了如何合理使用低剂量,并总结了减少射线剂量的方法,将CT放射剂量降到最小,使CT检查技术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机进行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的特征进行描述,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和数目、位置和载瘤动脉、动脉瘤长径(自发出部位至瘤顶的直线距离)、瘤体最宽径、瘤颈宽度和走向,以及动脉瘤与视神经、前床突等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等。并以DSA的诊断为金标准来评价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双源CT脑血管造影26例患者检出27个动脉瘤灶,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25例为单发动脉瘤。24例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区。22例瘤体直径<20mm,最大者直径33mm,最小者直径仅2mm.双源CT脑血管造影与DSA对照,2例动脉瘤瘤颈DSA显示不清,而双源CTA显示清楚,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及前交通动脉。结论:双源CT脑血管造影技术:CT脑血管造影对于扫描技术有较高要求:(1)扫描层厚要薄,图像的空间分辨力才高,便于颅内细微血管的显示。本研究用双源CT机扫描层厚最薄可达0. 6mm,显示大血管及细微血管均非常细腻。(2)扫描速度越快越好,才能在脑血管动脉期内完成扫描,减少静脉血管的干扰,并且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比较这几种重建方式,提示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对动脉瘤显示最为清晰和可靠。
  • 摘要:目的:我院自5年前配置了GE HISPEED DX/1螺旋CT后,开始将CT作为胃癌的一种补充检查手段,在进展期胃癌腔内和腔外肿块的鉴别、胃壁受浸润的程度、浆膜外侵犯的程度、远处及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术前分期与评估、手术后复发的判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方法:53例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31-67岁,检查前6-8小时禁食,检查前20min口服清水1000-1200ml,扫描前10min肌注654-210mg。扫描范围从剑突至脐部,部分病人根据具体情况向下扩大扫描范围,甚至一直扫完盆腔。对全部病例均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其CT、胃肠钡餐、纤维胃镜、B超表现,并与手术所见病理结果相对照,观察CT诊断进展期胃癌的可靠征象,分析CT显示病变的优势与局限性,判断其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的指导价值。结果:1.直接征象:胃壁不规则增厚39例,其中胃底部局限性增厚11例,胃窦部局限性增厚19例,胃底及胃体弥漫性增厚9例。2.胃癌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征象:扫描可见胃的轮廓不清,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或消失,部分病例胃的病变部位甚至与临近器官完全融合在一起,找不到分界处,受侵器官出现影像学改变。3.胃癌的转移征象:本组转移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其中以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最多见,达1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及胃脾韧带区淋巴结转移各2例。远处转移有:肝转移5例,肾转移1例,腹膜种植4例。结论:CT检查作为胃癌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可提高早期复发的检出率。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为淋巴结和脾脏转移,而吻合口复发较少,因此对术后复发钡餐及内镜检查的局限性很大,而CT检查在胃癌术后随访中的意义也就显得更为重大了。本组有5例为胃癌手术半年以后复查,CT检查见腹腔淋巴结肿大,虽残胃未见明显肿块,但均诊断为胃癌术后复发。对这类复发病人,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差,可考虑选择保守疗法。
  • 摘要:目的:探讨了腹股沟疝20例首诊漏诊原因并进行回顾分析。方法:1、资料来源: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全腹部CT检查病例。2、一般资料:20例中男性16例,女性4例,3、检查方法:均行全腹部平扫,从隔顶平扫至耻骨联合下缘,12例采用西门子公司EMOTION 16层螺旋CT机层厚8mm,螺距0.75, 8例采用GE Hispeed NX/I双层螺旋CT机 层厚10mm,螺距1.5。结果:20例临床没有发现腹股沟疝中,骨科1例,内科10例,外科9例。包括股骨粗隆骨折1例,脑梗塞1例,胆囊、胆管结石2例,输尿管结石5例,肝硬化、肝占位、腹水5例,肠梗阻或可疑肠梗阻2例,直肠占位1例,腹痛待查3例.回顾腹部检查申请单发现:腹部体检阴性11例,腹部压痛4例,移动性浊1例,肾区叩击痛2例,腹部症状没有描写及记录2例。结论:1.本组20例腹部体检记录中均未发现或提及腹股沟疝区病变,因此临床医生采集病史不全面,体格检查不仔细,漏查腹股沟区,是导致腹股沟疝漏诊主要原因。2、腹股沟疝临床症状、体症典型,通常不需要做CT检查,笔者认为,腹部CT对腹股沟区病变有鉴别诊断意义,如脂肪瘤、髂窝寒性脓肿、腹股沟区淋巴结鉴别。3、防范漏诊措施:增强医生责任心,临床医生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对急腹症,应进行全面腹部体检,特别腹股沟区检查,以排除腹股沟疝嵌绞窄可能,腹股沟痛诊断并不难,关键在于全面腹部体格检查。
  • 摘要:目的:对64层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对380例患者行64SCTA,临床可疑冠心病125例,确诊冠心病74例,胸痛64例,冠状A支架置入术后72例,冠脉搭桥术后22例,正常体检23例,上述病例中因各种原因检查失败28例,其中男13例,女子15例,频发早搏、心律失常18例(经临床医生用药调整后顺利完成检查)。2、设备与检查方法采用64层德国产SIEMENS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SIEMENS-syngo工作站,德国产Missouri型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结果:对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按3个等级进行评价,本组病例中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图像质量判定为3级28例,其中心律不齐、心率过快16例,屏气不好6例,(因造影剂外渗3例、高压注射器及技术原因失败3例)使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不足。结论:1、因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当患者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时,生理变化表现在循环系统方面是心率和血压改变。2、屏气不到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要求患者能很好的掌握屏气时间,在扫描前要求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屏气训练,并观察屏气时患者的心率变化.3、主动脉根部造影剂浓度不足对图像质量的影响,64层C冠状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由肘静脉注入经体循环回流到右心,再经肺动脉回流到左心,经主动脉窦最后到达冠状动脉。各种原因引起的造影剂注入量不足,致血管强化程度降低,影响图像质量。所以在检查前对患者要进行控制心率和屏气的训练并要保证主动脉根部所需造影剂浓度。
  • 摘要:在疑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运用循证医学(EBM)这一科学手段,以CT(西门子双排螺旋spritl)为主线,综合其他相关影像学检查,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运用EBM对疑难病的诊断中体会到,基层医院与科研实力较强的大医院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循证影像学,应包括三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判定结果。EBM是遵循证据的科学,是医生诊疗行为的依据。如何将这一先进模式引进基层医院的医学影像工作中去,是我们基层影像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运用EBM,把握证据,就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就能够提升影像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地位。目前EBM正在渗透到各领域,但在实践中还缺乏对EBM本质思想,即以“证据”为中心指导临床的认识。
  • 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发病初期、治疗过程、治愈后的CT表现及其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ST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1、材料,本例患者,男性,56岁。病程2个月。2、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常规仰卧轴位平扫,层厚5mm,间距5mm,窗位40HU,窗宽250HU,矩阵512 × 512,扫描范围包括整个甲状腺。结果:1、CT表现,为左侧甲状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内见不均匀低密度区,CT值48HU,肿大的甲状腺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2、声像图表现B超表现为甲状腺右叶大小约1. 7cm ×1. 2cm,峡部厚约0. 2cm。3、实验室及病理检查表现甲状腺肿物针吸病理报告:亚急性甲状腺炎。结论:1.STA的病理和临床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发病一般较急。本例患者56岁,符合文献报道。典型表现为有感冒史,低热,短期甲状腺肿大触痛。2. CT的特征与诊断,SA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甲状腺多肿大,病变处甲状腺边缘模糊,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低密度区GT值一般在45HU左右,密度低于骨骼肌,腺体边缘轮廓清晰。3.鉴别诊断,SAT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流行性腮腺炎,多有发热、乏力、头痛、咽喉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应与急性甲状腺炎等疾病进行区分。
  • 摘要:目的:总结中晚期贲门胃底癌介入灌注化疗的临床体会,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9-77岁,平均61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不适,吞咽困难,贫血,呕吐,黑便及逐渐消瘦。采用seldingers' s法,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选择腹腔干及胃左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血动脉,定性诊断后经导管注入化疗药物至肿瘤供血血管内。结果:1.36例病人选择性胃左动脉及腹腔千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肿瘤血管增多、增粗、变形,走行不规则,呈结构紊乱状态,分布于增厚的胃底及贲门软组织内,肿瘤染色明显者占95%。2、介入灌注化疗后疗效评价(1)全部病例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月中瘤病灶的改变,36例中30例治疗后造影显示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3例造影显示缩小不明显,3例未做钡餐造影。3.副反应36例98次介入治疗后4例无明显不良反应,85%有轻微的上腹胀饱、恶心、呕吐、低热等副作用,在对症处理下2-7日均缓解、消失。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不同程度下降,30天左右大多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胃左动脉和腹腔动脉内导管介入灌注化疗术是治疗中晚期贲门胃底癌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在影像学中的表现,探讨X线对血源性金葡菌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70岁,以50-70岁居多。2、检查方法,胸部常规正侧位平片及螺旋CT平扫。常规胸片能动态观察本病变化过程,CT平扫能发现早期肺气囊的产生。结果:12例由身体其它部位金葡菌感染引起的血源性金葡菌肺炎,根据X线表现及临床病史可作出准确诊断.原发病灶不明之患者,早期不易诊断,直至有肺气囊产生,则可定性。结论: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临床表现也多样化,早期X线表现无特异性,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后期随着病变的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则不难作出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诊断肾上腺血肿的意义。方法:一、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和右背区不适。近1月出现阵发性钝疼,既往身体健康,无结核和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半年前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本例使用phlips Brilliane 64排螺旋CT机扫描检查,常规使用了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图像,CT平扫横断位见右肾上腺区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结果:本例血肿无明显外伤史,血肿较大,直径9. 8cm,囊壁见有点状钙化,囊内以低密度为主,增强扫描囊内病变无强化。结论:本例鉴别诊断主要肾上腺肿瘤鉴别,肾上腺肿瘤呈圆形,增强CT扫描肿瘤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而慢性血肿不强化,有外伤史对血肿诊断有很大帮助。
  • 摘要: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BMSCs,进行体外MR扫描,以探索1.5TMR用于干细胞示踪研究的可行性,为标记干细胞移植活体内MR示踪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材料,实验对象:单位容积内不同数量SPI0标记的BMSCs(5×106, 1×106, 2×106)和未经SPI0标记的BMSCs2×106分装于不同EP管中,以1%的琼脂糖作为细胞混悬介质,行不同序列的MR扫描。2.方法,BMSCs的混悬:将琼脂糖粉剂溶于蒸馏水中,配成1%浓度的溶液,加热溶解。MR扫描:将装有SPI0标记和未标记的BMSCs的EP管固定于Microscopy 4.7cm显微线圈,调整高度确保EP管位于磁体中心位置。后处理:于图形处理工作站上,使用MR自带软件分别测量SPI0标记和未标记BMSCs各不同序列的信号强度。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别对标记组和未标组,以及标记组各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1%的琼脂搪液作为混悬液,可配制成不同细胞浓度的细胞悬液,细胞在混悬介质中分布均匀,1%的琼脂糖液可作为较理想的细胞混悬介质,磁共振成像效果满意。结论:干细胞经磁粒子标记后,使MR信号发生改变是干细胞MR活体示踪的基础。但信号变化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抓检测移植的磁粒子标记细胞的敏感性随磁场强度的增高而增加,与MR硬件、空间分辨率、细胞对磁粒子的吸收能力、对比剂类型、细胞标记效率、细胞数量和扫描序列等因素有关。
  • 摘要:目的:采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方法研究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X线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病的放射学认知程度。方法:1.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针灸理疗科50例慢性颈痛、头晕的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34~63岁,2、检查设备和方法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IconosR100型X线机,采用600mA, 61. 5KV为条件的自动点片,片-焦距115cm,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技术。结果: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可清楚显示关节突关节受累椎节的类型和部位。本组病例中病变关节突关节X线表现为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关节突关节错位或半脱位,关节间隙不对称,呈“V”字形改变,关节面硬化,部分模糊;本组病例中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在不同椎节中兼而出现,颈5~6关节突关节病变发生率最高,最严重,其骨赘形成、关节突肥大以及关节囊钙化。结论:本组研究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投照并与常规颈椎斜位对比观察了50例,在采用以往常规颈椎斜位片上未见异常表现,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显示早期病变的X线表现为关节突错位或关节半脱位,上关节突增生,关节间隙呈,“V”字形改变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而晚期病变的X线表现为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关节面硬化,部分模糊,椎间孔变形变小即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投照,较客观地观察到颈椎关节突关节及关节间隙,清楚地显示出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X线特征,对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的放射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肾囊肿的介入治疗。方法:本组100例患者中,年龄范围是27-68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男76例,女24例。1.体位与定位:患者取合适体位,般取俯卧位。用废旧的导管制作的定位尺贴在体表作好标记。2.直接穿刺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穿刺针,穿刺时令患者屏住呼吸,进入囊腔时会有落空感,行CT扫描确认,并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结果:抽吸硬化后均行CT扫描,囊肿明显缩小、无水乙醇在囊肿内滞留良好。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采用直接穿刺方法的患者随访复查,直接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后的囊肿消失率为87.15,与文献报道的65. 096,72.1%相接近。CT导引下经皮穿刺置入穿刺针外鞘管硬化治疗肾囊肿有以下的优点:1.充分引流囊液。2.保证足量无水乙醇快速进入囊腔和充分引流。3,减少对肾脏以及临近器官的损伤。4.CT导引可以有效的控制无水乙醇的量。5、降低无水乙醇外渗的发生率。
  • 摘要:如何更好的应用现有设备,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使放射科诊断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不仅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更在于思想上、观念上的更新,这就要求诊断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放射科诊断质量管理涉及到人员素质、设备、材料等因素,与此同时,防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分别从质量管理规范化、提高人员素质、合理应用设备以及提高防护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摘要:目的:探讨了超声引导内镜在梗阻性黄疸诊治中的应用,避免医务人员和患者遭受X线辐射,减少患者痛苦。方法: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20例梗阻性黄疸均为住院患者,男81例,女39例。2、仪器与方法:应用Siemens SonolinePrima(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及东芝SSA-240A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产品),结果:本组良性梗阻性黄疸90例,病情危重者仅插入了不同管径的鼻胆引流管18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一步治疗。超声引导行EST术70例,取石成功率为95.7% (67/70), 3例由于结石太大,碎石网囊无法通过而放弃。结论:超声引导内镜诊治梗阻性黄疸,简便、安全、有效、无辐射,可达到与X线同样定位效果。超声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可在病房和手术室进行急诊操作,为危重、老年患者提供安全保证,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方法对北京地区3289例老年体检患者进行检查,以探讨本地区老年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超声检查:采用经直肠超声检查方法,仪器为PHLIIPS iU2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9MHZ。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 5统计学软件,所有数据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1、疾病分布:老年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前列腺炎分别有2324例(70. 7%)、1022例(31. 1%)、468例(14. 2%)和49例(1. 5%),中年组分别为549例(33. 7%)、212例(13. 0%)、73例(4. 5%)和148例(9. 1%),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2、年龄分布:前列腺增生、结石和前列腺炎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前列腺囊肿和前列腺癌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疾病的筛选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具有无创伤、精确、患者无需充盈膀胧等特点,不受肥胖影响,尤其适用于前列腺增生的诊断,通过测定宽、纵和前后径的长度,对前列腺增生分级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但对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则需借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者病理检查。
  • 摘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小儿急腹症病例189例。全部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其它影像学诊断证实。结果表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腹症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小儿急性腹痛是儿科门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病症,快速、准确地诊断尤为重要,临床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进行初步诊断,但确切的诊断则需要借助于影像学的检查。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小儿急腹症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比如上述的肠套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炎,因具特有的声像图表现可明确诊断。另因超声检查具有方便、无损伤性及可重复性好,所以超声检查对小儿急腹症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总结了221例因ALT, BIL异常而住院的患者,经超声、生化等检查后,均进行肝脏穿刺术,病理结果显示,大部与穿刺前超声诊断结果相符,但也有部分病例,超声检查显示正常,经肝穿刺活检后,予以最后确诊。通过相关方法及结果研究表明,本组资料显示,221例病人中,均因ALT升高或胆红素异常而收住院。经超声检查,超声多显示回声异常,提示有肝脏损伤存在,只是损伤程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显示常规超声检查在初筛肝损害原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超声提示脂肪肝组中,病理证实有肝糖原用积症及血色病患者存在,提示在超声显示为脂肪肝患者中,应联想到可胎有其它疾病引起脂肪肝的可能,而非单纯性或酒精性脂肪肝。在超声提示肝硬化组,肝豆状核变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占有相当比例,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超声影像学显示多呈纤维化表现,从而提示我们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的肝硬化患者中,不能仅靠超声检查,还应结合临床其他结果综合判断。在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组,超声结果多为正常,提示在此类病人中,超声检查对确定诊断仅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应变的超声特征。方法:取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门诊就医及住院且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1~67岁,平均54±2岁。采用PhilipsIE33彩超仪。受检测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同步记录心电图,常规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左室射血分数,由脉冲多普勒获得二尖瓣口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频谱,测得等容舒张时间(IVRT),TDI频谱检测室间隔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Ve)、房缩期速度(Va)。结果:对照组与LVR组及NLVH组比较左心室EF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 Va和IVRT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VH组SRs较对照组后壁、下壁、前壁降低(P<0.05), NLVH组与对照组间各壁SRs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LYH组及NLVH组各壁SRe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LYH组及NLVH组之间各壁SRe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前间隔SRa对照组与LVH组及NLVH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室壁SRa三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和SR显像技术,由于帧频、时间和空间分辨力高,为研究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信息;在心尖多切面、多部位同步取样分析方面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能早期真实反映左心室长轴方向局部心肌收缩、舒张特性,为临床心功能评价和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 摘要:回顾分析近3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9例乳腺癌声像图特征、回声强度与组织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超声误诊病例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提高乳腺癌超声定性诊断的水平。彩色多普勒诊断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基础是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增生因子,刺激血管生长,血管形态不规则。本组病例瘤内血流检出率高,有的可见穿支血流,文献报道恶性肿瘤血流信号明显高于良性肿块。乳腺肿块的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是判定乳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当遇到可疑病变时必须加倍仔细地扫查乳腺本身病变区域,亦可加扫腋下淋巴结,并借助临床表现及其它有关检测措施紧密结合超声物理特性,认真分析图像,周密思考,并尽量使用高频探头,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等措施从而达到尽量尽早确诊减少漏误诊。
  • 摘要:报道了我院在胎儿系统超声检查中筛查出的2例阴茎阴囊转位病例,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该畸形的声像图特征,以及发生该畸形的胚胎学基础、治疗和预后。产前超声诊断阴茎阴囊转位合并尿道下裂及阴茎短小畸形典型的超声表现为“郁金香”征,表示下弯短小的阴茎位于分裂的阴囊中间,胎儿排尿时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可见“射尿”现象,显示尿道开口部位,据此可确定尿道下裂的分型。产前诊断该畸形应注意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阴蒂肥大鉴别,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利于鉴别诊断。
  • 摘要:对葡萄胎与胎儿共存并孕妇双侧胸腔积液及左肾积水超声表现进行了探讨,结合临床实例,葡萄胎与胎儿共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诊断完全相符合。葡萄胎系滋养叶妊娠疾病,由绒毛膜滋养叶增殖而来,其特点:病变局限于子宫腔内,不侵入肌层,也不转移到远处,分为完全性葡萄胎、部分性葡萄胎、葡萄胎与胎儿共存、胎盘水泡变性。实时超声能及时发现病变所在,为临床提供了正确有力的佐证,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漏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1、一般资料:男55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2. 62∶ 1。2、临床表现:面色青紫或发灰57例,气促、鼻翼扇动52例,呻吟40例,呼吸节律不整23例,烦躁22例。3.检查方法:76例均摄仰卧胸部正侧位或胸腹连片,其中6例摄腹部立位片。结果:肺间质气肿24例,纵隔积气6例,气胸38例,气腹3例,皮下气肿3例,阴囊积气2例。结论:新生儿气漏是由于肺过度充气,压力增高引起。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以是医源性的,新生儿气漏是新生儿期的急症,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其表现因漏出的气体所在部位不同和气量多少而表现各异。X线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炎性乳腺癌14例患者的钼靶X线表现、高频超声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旨在确定炎性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8月-2010年11月份乳腺癌患者116例,其中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乳腺癌,均为女性,单侧发病,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5岁)。2.影像检查:14例患者分别行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结果:在临床检查时,11例有皮肤改变(78%) ,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例可以摸到肿块(64% ), 10例有腋窝淋巴结肿大(71%)。结论:1、炎性乳腺癌的钼靶表现与其病理基础:炎性乳腺癌的最常见影像表现为皮肤增厚(本组84%),增厚程度不一,通常是乳房越小,增厚比较明显。2、超声表现及其优越性:在本组病例中,超声显示6例有不同程度患侧乳房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淋巴管有扩张、腺体结构紊乱、增厚、层次不清、回声不均。3、炎性乳腺癌最需与乳腺炎相鉴别,前者发生于任何年龄。一呈肿块和浸润型,局部结构扭曲,可有分叶状毛刺状改变,病变密度较炎症更高,周围组织与腺体呈渐移性改变,边缘不清晰,无水肿环,乳腺疼痛明显,后者多见于年轻女性,常发生在哺乳期,多发于乳晕后中央大导管区,常伴有皮温升高,白细胞升高,抗炎治疗效果明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