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芩汤

黄芩汤

黄芩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81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一届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讨会、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等;黄芩汤的相关文献由407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延龄、杨伟鹏、王彦礼等。

黄芩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1.7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819 占比:98.19%

总计:7963篇

黄芩汤—发文趋势图

黄芩汤

-研究学者

  • 傅延龄
  • 杨伟鹏
  • 王彦礼
  • 周钟鸣
  • 李涛
  • 迟宏罡
  • 叶磊
  • 吕圭源
  • 罗小敏
  • 郑学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鑫淼; 崔悦; 朱鹤云; 安仁波; 冯波
    • 摘要: 黄芩汤是我国中药传统方剂之一,组方药材为黄芩、甘草、白芍和大枣.文献报道,黄芩汤中含有黄酮、三萜皂苷、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抑菌、解痉、解热、镇痛等药理作用.本文对黄芩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黄芩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崔兴; 孙小琪; 郑伟; 马德欣
    • 摘要: 背景:如何应用中药干预肠黏膜屏障损伤后的自噬失衡状态,从而最终干预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黄芩汤干预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具体机制.方法:CB6F1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芩汤低剂量组、黄芩汤中剂量组、黄芩汤高剂量组,每组16只.模型对照组及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在60Co全身照射后4 h内(照射总剂量8 Gy),经尾静脉输注Balb/c H-2d小鼠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细胞8×107/只+脾细胞8×107/只).造模后当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黄芩汤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应用15 d.最后一次灌胃后8 h取材,每组取6只小鼠小肠组织,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C3Ⅱ/Ⅰ、Beclin 1、P62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自噬泡结构;每组剩余1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进行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级并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与结论:①应用黄芩汤后,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显著降低,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显著下降,黄芩汤中、高剂量组评分较模型对照组下降最显著,且黄芩汤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②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组织自噬相关指标LC3Ⅱ/Ⅰ、Beclin 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6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黄芩汤可以促进LC3Ⅱ/Ⅰ、Beclin1水平的恢复并下调P62水平(P<0.01);③透射电镜观察黄芩汤治疗组的自噬泡明显比模型对照组增多,且伴有如线粒体等重要细胞器形态的恢复;④结果表明,黄芩汤通过干预自噬相关蛋白,促进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自噬稳态的恢复,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减轻了移植后肠道的排异,有望成为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方法.
    • 崔兴; 孙小琪; 郑伟; 马德欣
    • 摘要: 背景:如何应用中药干预肠黏膜屏障损伤后的自噬失衡状态,从而最终干预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亟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黄芩汤干预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具体机制。方法:CB6F1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芩汤低剂量组、黄芩汤中剂量组、黄芩汤高剂量组,每组16只。模型对照组及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在60Co全身照射后4 h内(照射总剂量8 Gy),经尾静脉输注Balb/c H-2d小鼠单个核细胞悬液(骨髓细胞8×107/只+脾细胞8×107/只)。造模后当天开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黄芩汤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应用15 d。最后一次灌胃后8 h取材,每组取6只小鼠小肠组织,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C3Ⅱ/Ⅰ、Beclin 1、P62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自噬泡结构;每组剩余1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进行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级并记录生存时间。结果与结论:(1)应用黄芩汤后,小鼠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评分显著降低,小肠黏膜病理分级评分显著下降,黄芩汤中、高剂量组评分较模型对照组下降最显著,且黄芩汤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组织自噬相关指标LC3Ⅱ/Ⅰ、Beclin 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6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黄芩汤可以促进LC3Ⅱ/Ⅰ、Beclin1水平的恢复并下调P62水平(P<0.01);(3)透射电镜观察黄芩汤治疗组的自噬泡明显比模型对照组增多,且伴有如线粒体等重要细胞器形态的恢复;(4)结果表明,黄芩汤通过干预自噬相关蛋白,促进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自噬稳态的恢复,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减轻了移植后肠道的排异,有望成为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新方法。
    • 王晓芳; 吴涛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汤辅助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NF-κB、HIF-1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行TACE治疗,中西医组患者术后给予黄芩汤辅助治疗,连续中药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AFP、CEA、CA19-9、NF-κB、VEGF、HI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患者ORR高于西医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FP、CEA、CA19-9、NF-κB、VEGF、HIF-1α水平均降低,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TACE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中药黄芩汤可更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NF-κB、HIF-1α水平,降低肿瘤细胞转移率,效果较TACE单独治疗更为突出。
    • 王德芳; 赵明; 李晓艳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黄芩汤化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蕴结证)的疗效。方法:将134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蕴结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治疗组(n=67),对照组患者予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联合黄芩汤化裁方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肠黏膜镜像Baro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BDQ)评分,测定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相关因子含量,并评价安全性。结果:对照组脱落、剔除共3例,治疗组脱落、剔除共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6%(58/6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黄芩汤化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湿热蕴结证)效果确切,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损伤。
    • 唐思; 陈双扣; 谭小庆; 徐明鑫; 秦齐刚; 徐曦; 郭耘牧; 管天冰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汤治疗细菌感染的潜在机制及药效物质。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黄芩汤抗细菌感染的活性成分及基因集。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V3.8.3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靶点–靶点相互作用(PPI)以及成分–靶点–通路(C-T-P)网络图。采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借助体外抑菌实验,验证核心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共筛选出黄芩汤抗细菌感染的43个潜在靶点和11个活性成分。网络分析表明,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和β-胡萝卜素可能作用于TNF、CASP3、IL6和JUN 4个核心靶点,并通过Toll-like receptor、NOD-like receptor、NF-kappa B和RIG-I-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抗细菌感染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4个核心成分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体外抑菌实验验证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和β-胡萝卜素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网络药理学方法整合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表明黄芩汤治疗细菌感染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特点,本文揭示了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为开发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型联合药物提供了途径。
    • 崔悦; 汤鑫淼; 范琢玉; 关皎; 朱鹤云; 冯波
    • 摘要: 目的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汤中3个有效成分(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梯度洗脱,以Shim-Pack XR ODS柱为分离柱分离样品,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检测波长274 nm,柱温35°C。结果上述3个成分均在1~50 mg/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黄芩汤中的含量分别为0.128~0.134、0.242~0.267、0.138~0.146 g/L。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黄芩汤中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可为黄芩汤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周一多; 易浩然; 贾明艳; 张全辉; 晏燕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腹泻、便下黏液和脓血,并伴有里急后重感为主要临床症状,还有30%的患者伴有关节、肝胆、眼部等肠外表现[1],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肠、直肠。在临床上任何程度的轻中度UC,氨基水杨酸制剂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案[2],也可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度UC患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3]。但是以上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存在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治疗费用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差等。
    • 王晓东; 朱兴; 李东屿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汤联合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NF-κB、HIF-1α、AFP水平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芩汤,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核因子-κ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甲胎蛋白(AF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汤联合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及肝功能,降低患者血清NF-κB、HIF-1α、AFP水平,缓解炎症。
    • 莫晓玮; 唐凯锐; 王静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芩汤对溃疡性湿热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模型(DSS)组、黄芩汤(HQD)组,每组7只。除NC组正常饲养外,其余2组均给予高脂高糖饮食,同时暴露在温度32°C、湿度90%环境中,每天持续16 h,连续15 d后,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水7 d。HQD组给予黄芩汤(9.1 mg/kg),NC组、DSS组均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7 d,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评价其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处死小鼠后,取中段结肠评价小鼠病理改变,取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与NC组比较,DSS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增高,结肠黏膜结构受损,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变形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 torques)相对丰度显著提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相对丰度显著下降;经黄芩汤治疗后,能显著减轻模型小鼠的疾病活动,修复其结肠的病理损伤,逆转肠道菌群的紊乱。结论黄芩汤可能通过提高菌群多样性及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小鼠菌群丰度,提升肠黏膜的完整性以发挥生物屏障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