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轻型汽油车

轻型汽油车

轻型汽油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28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炼油技术与工程、车用发动机、内燃机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北京)、第十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等;轻型汽油车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铁强、余梦洁、毛尉等。

轻型汽油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2285 占比:99.62%

总计:32407篇

轻型汽油车—发文趋势图

轻型汽油车

-研究学者

  • 付铁强
  • 余梦洁
  • 毛尉
  • 胡海光
  • 陆红雨
  • 刘乐
  • 孟庆阔
  • 戴春蓓
  • 窦汝鹏
  • 葛蕴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庆功; 刘俊女; 赵笑春; 罗佳鑫
    • 摘要: 通过实际测试得到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热浸和昼间排放因子,结合北京市轻型汽油车保有量和车辆使用情况,基于MOVES模型评估北京市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国五和国六标准车辆的平均蒸发排放因子分为1.03,0.37g/test;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随行驶里程增加未出现明显劣化趋势;北京市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总量为8299.7t,约为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中THC的68.3%;若北京市国三车型全部置换为国六车型后,蒸发排放总量将降低13.7%.
    • 鲁君; 黄成; 修光利; 马东翔; 李勇志; 梁兆锋; 赖勇生
    • 摘要: 在某特大城市机动车检验站筛选了123台轻型汽油车,依据《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8285—2018)开展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泄漏测试,定量研究典型车型的燃油蒸发系统的现状及泄漏原因。结果表明,由于燃油系统硬管连接或碳罐遮挡造成无法进行后续泄漏测试的车辆约占14%;油箱盖加压测试合格率为95%;不合格车辆主要为10 a以上老旧车辆,合格车辆中加压损失与年均行驶里程(VKT)呈正相关,VKT每增加1000 km,油箱盖压力损失约为9.9 Pa;加油口加压测试显示,各排放阶段(除国六外)的合格率为44%~75%。
    • 陈凌建; 杜宝程; 彭竟德; 徐划龙; 王彬; 张力
    • 摘要: 为更全面、真实反映轻型车的排放水平,在实际行驶排放(real driving emission,RDE)试验中考虑车辆冷启动排放有其必要性。为此,选择1辆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完成8次RDE试验,并将其冷启动排放纳入市区总排放中评估。结果表明:冷启动行程的CO、NO_(x)和PN排放对市区总排放的平均贡献率分别高达28.3%,31.9%和39.8%。从冷启动全程来看,CO和CO_(2)排放与平均冷却液温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NO_(x)和PN排放则与平均车速明显相关。此外,8次试验冷启动排放结果差异较大,这与冷启动最开始50 s内动力学参数v·a_(pos)(速度与正向加速度乘积)密切相关。建议在完善考虑冷启动排放的RDE测试程序时对冷启动初始阶段(如冷启动的前50 s)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严格限定。
    • 王欣; 葛蕴珊; 蒋平; 王显刚; 曾军; 辜冬林; 徐长健; 李家琛
    • 摘要: 以一辆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测量了不同环境温度和测试海拔对于RDE试验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温(23°C)测试,更高的测试环境温度(30°C)增加了后处理装置的热负荷,更易触发燃油加浓,使试验车辆的CO和PN排放增加、NO_(x)排放略有降低.试验发现在30°C温度下,测试海拔的增加使车辆的道路阻力需求降低,从而降低燃油加浓频率,导致CO和PN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此外,CO和市区阶段的PN排放对于RDE边界测试条件的变化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表明车辆在排放标定时仍有进一步精细化的必要.
    • 唐为义; 李树宇; 李权
    • 摘要: 在0m、700m、1300m和2400m等不同海拔的情况下,对一辆气道喷射轻型汽油车进行了实际行驶工况的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PN)排放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密度降低,发动机负荷减小,PN排放结果呈降低趋势,中高速及超高速工况仍是PN排放控制优化的重点。
    • 于谦; 肖雄; 杨鸣鹏; 刘海海
    • 摘要: 为了量化驾驶行为多维度特性及对应路段排放特征,基于车载排放测试系统,采集了实时排放数据及对应微观驾驶行为数据,分析了驾驶行为及轻型汽油车排放之间的关联关系.将驾驶片段划分为生态驾驶和非生态驾驶2种类别,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基于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的5种生态驾驶行为辨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道路交通趋于饱和状态或者强制状态时,驾驶员驾驶行为及车辆运行状态会发生显著变化,车辆运行状态的改变导致排放因子在饱和流和强制流时有显著增加;除了驾驶操作强度外,驾驶模式转移频度及驾驶状态持续长度都会对污染物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决策树建立的模型准确率较高,可以达到94.00%.
    • 吉江林; 赵海光; 郑丰; 尹航; 丁焰; 何超
    • 摘要: 为掌握轻型汽油车NH_(3)排放实际状况,以一辆配备三元催化转化器(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TWC)的国Ⅵ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全球轻型汽车驾驶工况(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CLTC)和美国联邦测试规程(federal test procedure,FTP-75)下进行NH_(3)排放测试,分析WLTC工况下的瞬时NH_(3)排放特征,以及不同环境温度(-7、0、23、35°C)对NH_(3)排放的影响,并对比3种测试工况下的NH_(3)排放因子.结果表明:①在WLTC工况下,车辆冷起动前50 s未检测到NH_(3),NH_(3)排放主要集中在低速段和中速段(前900 s),在高速段和超高速段,仅有极少量的NH_(3)生成.轻型汽油车在低速(v中速段>高速段>超高速段;在3种工况下,轻型汽油车的NH_(3)排放因子差异较大.其中,测试车辆在WLTC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最小.研究显示,在低温(-7°C)环境下轻型汽油车NH_(3)的排放量相对较高.
    • 武鑫; 邓蛟; 钱超; 吴凯亮
    • 摘要: 基于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一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在整车底盘测功机上进行3组型式排放认证试验,对比PEMS与实验室测试系统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第1、第2、第3组试验,PEMS的CO_(2)质量排放分别比实验室测试系统低32.97%、28.25%、33.73%;第1组试验,PEMS的NO_(x)质量排放比实验室测试系统高7.43%,第2、第3组试验,PEMS的NO_(x)质量排放分别比实验室测试系统低1.66%、9.06%;第1、第2、第3组试验,PEMS的PN排放分别比实验室测试系统高40.67%、45.86%、51.72%,而3组试验,PEMS的CO_(2)质量排放与实验室测试系统相差甚微。PEMS与CVS的排气流量相关性较好,第1、第2、第3组试验,PEMS与CVS的排气流量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937、0.9498、0.9365。
    • 黄万友; 谷成婕; 唐向臣; 于明进; 田雪松
    • 摘要: 为保证轻型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检测结果真实、准确,测试和分析汽车底盘测功机、气体分析仪、气体流量分析仪等排放检测设备对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检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并给出应对策略。实车测试结果表明:测功机加载功率、排气取样探头深度和氧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NO;、CO、HC污染物排放随加载功率增大而增加;排气取样探头深度由100 mm减小至50 mm时,CO排放增加106%,HC排放增加239%,NO;排放增加98%;气体流量分析仪氧传感器所测环境氧气的体积分数由20.52%变化至20.79%时,CO排放增加124%,HC排放增加138%,NO;排放增加54%;改变气体分析仪取样管样气流量及长度、气体流量分析仪集气软管长度,NO;、CO、HC污染物排放呈波动式变化。
    • 王志红; 董阿山; 张远军; 丁玲
    • 摘要: 选取3辆国Ⅵ轻型汽油车和3辆轻型纯电动汽车在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WLTC)、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Passenger,CLTC-P)及实际道路工况下进行能耗试验,将电耗折算为电力生产端的CO_(2)排放量,研究了两类车辆在不同测试工况下,车速、加速度、车辆瞬时比功率(Vehicle Specific Power,VSP)、行程动力学参数v.a_(pos)和相对正加速度(Relative Positive Acceleration,RPA)对CO_(2)排放的影响及两类车辆CO_(2)排放特性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两类车辆CO_(2)排放因子均随车速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汽油车CO_(2)排放因子在≥30 km/h的车速区间随加速度增大波动较小,0~30 km/h低速段均有很高的值,且在>1 m/s^(2)的低速急加速区间取得最大值,低速段平均CO_(2)排放因子达到纯电动汽车的2.06~2.2倍;纯电动汽车CO_(2)排放因子在减速区间维持稳定低值,匀速及加速区间随加速度增大急剧上升;汽油车CO_(2)排放率随VSP增大先下降后上升,纯电动汽车CO_(2)排放率只在VSP>0时随VSP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长,且在VSP>20的高速急加速区间反超汽油车;v.a_(pos)和RPA与两类车辆在各行驶路段的CO_(2)排放因子具有强正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