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0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45817篇;相关期刊525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第六届微创外科论坛、2013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学术年会等;肝血管瘤的相关文献由3571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勇、尹玉成、王怀禄等。

肝血管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0 占比:3.31%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5817 占比:96.61%

总计:47423篇

肝血管瘤—发文趋势图

肝血管瘤

-研究学者

  • 唐勇
  • 尹玉成
  • 王怀禄
  • 夏锋
  • 熊俊
  • 马宽生
  • 马曾辰
  • 万赤丹
  • 孙文兵
  • 张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宾开扬; 周静; 邱雨霖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Embosphere微球联合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行肝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对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62例患者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以粒径为100~300μm的Embosphere微球联合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作为栓塞方案;记录术前肿瘤直径大小、肝功能生化指标值,观察患者术后表现与并发症情况,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瘤体直径大小变化,术后7天和1个月复查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62例入组患者TAE成功率为100%。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可见瘤体直径较术前显著减少,平均下降率分别为55.4%、56.8%和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bosphere微球联合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中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伍锦香; 王贵福; 吴青松; 缪辉来
    • 摘要: 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5%[1]。肝原发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占结外淋巴瘤的0.4%,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016%[2]。肝血管瘤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外暂无相关病例报道,当临床上遇到该疾病时,容易漏诊、误诊,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一例肝血管瘤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现将诊治经过及经验体会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肝血管瘤半年”入院。
    • 范会娟
    • 摘要: 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HHE)与肝血管肉瘤(PH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PHA患者作为PHA组,30例HHE患者作为HHE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腹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早期CT增强图像的强化位置,早期CT增强图像的强化形态,早期强化CT值及伴瘤周动静脉短路情况,占位病灶实质区域早期CT增强图像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结果 PHA组早期CT增强图像的非周边强化位置占比66.67%高于HHE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强化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A组伴瘤周动静脉短路占比53.33%高于HHE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组的占位病灶实质区域早期CT增强图像的HBF(417.05±103.10)ml/(100 ml·min)、HBV(32.18±15.98)ml/100 ml、PS(40.86±25.87)ml/(100 ml·min)、HAF(0.76±0.20)高于HHE组的(153.21±83.38)ml/(100 ml·min)、(23.54±13.64)ml/100 ml、(27.68±23.26)ml/(100 ml·min)、(0.35±0.21),MTT(4.81±1.65)s短于HHE组的(16.48±7.98)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A的早期CT增强图像特征是非周边强化伴有动静脉短路的图像,而HHE的早期CT增强图像特征是周边强化,而动静脉短路却不多见。所以,处理早期CT增强图像为非周边强化与动静脉短路,这样的强化模式可以明显鉴别PHA和HHE,对临床诊断拥有显著价值。
    • 叶钢; 张涛; 周学刚; 谢海川; 黄灵容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试验组实施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可有效治疗肝血管瘤,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引流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乔斐; 郑宵阳; 赵丽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测定肝血管瘤(HH)容积的价值。方法2020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88例,接受64层螺旋CT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经后处理系统,测定瘤体容积和增强容积,计算动脉期强化比率,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意义。结果在88例HH患者中,CT平扫检出12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54例(61.4%),多发病灶34例(38.6%);肝右叶95例(77.9%),肝左叶27例(22.1%);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0个(82.0%),边界清楚,不规则22个(18.0%);病灶直径为2~10 cm者87个(71.3%),>10 cm者35个(28.7%);CT平扫显示111个(91.0%)为低密度灶,7个(5.7%)为等密度灶,4个(3.3%)为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102个(83.6%)存在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其中轻度强化灶25例(24.5%),中等强化灶37例(36.3%),明显强化灶40例(39.2%);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98个(80.3%)存在造影剂向病灶内部填充,密度逐渐下降,另24个(19.7%)病灶未观察到增强;在增强扫描后经3D后处理,发现直径大于10 cm的HH病灶瘤体容积和强化容积分别为(370.1±52.8)cm^(3)和(50.7±10.9)cm^(3),均显著大于【分别为(118.8±24.6)cm^(3)和(42.3±10.6)cm^(3),P<0.05】,而动脉期强化比率为(13.7±4.3)%,显著小于直径≤10 cm的HH【(35.6±10.2)%,P<0.05】。结论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明确肝血管瘤的形态、大小和密度,测定HH动脉期强化比率可准确地反映病变的血供特征。
    • 高举; 于晶晶; 钱立霞; 刘占兵; 王幼黎; 张国鑫; 周爱梅; 王文化; 李春燕; 张伟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Ⅶ、Ⅷ段大血管瘤的疗效、安全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43例肝Ⅶ、Ⅷ段大血管瘤(直径≥5.0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1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腹腔镜组(14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和开腹组(17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开腹组(52.9%)和腹腔镜组(42.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Ⅶ、Ⅷ段大血管瘤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第二肝门附近,邻近下腔静脉或门静脉主干的肝Ⅶ、Ⅷ段血管瘤,可作为临床首选方案。
    • 金莹; 祁利花; 时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应用于肝血管瘤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行肝血管瘤腹腔镜切除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及康复锻炼,实验组实施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早期下床活动情况均逐渐改善(P<0.01),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1),且实验组术后2 d、3 d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肝血管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康复。
    • 雷欣博鹏; 董伟; 高芬; 雷陵
    • 摘要: 雷陵主任医师为十堰市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首届中青年知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应用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尤其是肝脏肿瘤,在鄂渝豫陕毗邻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兹介绍雷陵治疗肝巨大血管瘤1例经验,以飨同道。1病史资料患者,女,65岁,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2017年9月14日初诊。
    • 颜政
    • 摘要: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CEUS)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HH)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200例HH患者,均给予CEUS检查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HH的诊断符合率、不同直径(≥4 cm、0.05)。两种检查方法对直径≥4 cm HH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直径<4 cm HH的检出率为94.8%,高于增强CT的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和CEUS检查均能有效检出HH,但对于直径小的病灶,CEUS更有优势。因此将增强CT和CEUS检查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HH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崔金涛; 许建生
    • 摘要: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对肝血管瘤腹腔镜肝切除术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131例肝血管瘤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92例)和验证集(39例),分别用于构建和验证预测模型效能。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将训练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5折交叉验证方法筛选训练集临床和影像组学特征,得到最优特征子集。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价各模型对肝血管瘤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中预后良好64例,预后不良28例,两组在慢性疾病、肝血管瘤最大径、血管瘤数、血管瘤供血动脉支数、肝切除大小、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ASSO回归中的最佳λ取值筛选出14个非零系数特征构成的最优特征子集,其中包括12个组学特征和2个临床特征。利用训练集筛选出的最优特征子集构建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模型的AUC分别为0.820、0.722、0.784、0.693。验证集构建的Logistic回归、CatBoost、XGBoost和LightGBM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0.706、0.785、0.684。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其中Logistic回归的预测效果优于其他3种。结论血管瘤最大径和血管瘤数目,结合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以此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肝血管瘤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疗效,其中Logistic回归算法构建的模型更加精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