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通量散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7344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浙江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水汽通量散度的相关文献由50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杰、单铁良、吴海英等。

水汽通量散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3447 占比:99.89%

总计:173646篇

水汽通量散度—发文趋势图

水汽通量散度

-研究学者

  • 赵杰
  • 单铁良
  • 吴海英
  • 季致建
  • 张雪波
  • 惠付梅
  • 李国平
  • 杨睿敏
  • 潘杰丽
  • 潘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玲; 潘灵杰; 左骏; 桑明慧; 章丽娜
    • 摘要: 利用浙江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对2020年6月3日、6月30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6月3日暴雨过程(简称“6·03”过程)发生在季风槽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 hPa为暖切变;而6月30日过程(简称“6.30”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浙江省500 hPa处于冷暖气流交汇中,850 hPa为冷切变。两次过程降水落区相似,均集中在浙西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6·30”过程暴雨区范围更广,暴雨中心雨量和过程雨量更大,小时雨强更强,强降水持续时间更长。(2)两次过程均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但强降水落区发生在急流的不同位置。“6·03”过程为暖切变型暖区暴雨,对流云团“列车效应”显著,降水落区位于急流前方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而“6·30”过程梅雨锋为西风辐合型锋生,对流云团为后向传播路径,降水落区位于急流轴附近的水汽通量强辐合区内。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及强度与未来6 h强降水落区、强度相对应,这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有一定参考性。(3)降水类型不同,对应锋生作用不同,对1 h强降水有指示意义的锋区高度也不同,在梅汛期暴雨预报中要充分考虑不同降水类型与不同锋生作用在不同高度的对应性。
    • 韩洁; 徐迎春; 李恩莉
    • 摘要: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雷达数据以及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5-16日陕西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的交绥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陕南西部的水汽输送为来自南海的偏南气流输送,而关中西部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条路径:分别为700hPa的偏南气流输送和850hPa转向的偏东气流输送。地面上弱冷空气的补充和地面暖低压形成的锋区是影响此次暴雨的重要地面系统。影响陕西西部的两个显著降雨云团与地面锋区的增强对应较好。锋区增强时,降水云系增强,雨强增大。
    • 石光普; 王银花; 刘世华; 冯娅茹; 白登元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9—10日甘肃靖远致洪致灾短时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伊朗高压北上东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甘肃中部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弱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低层暖湿平流的增温增湿使不稳定层结发展;低层正涡度辐合加强了水汽的垂直输送,地面气旋性风场、次级环流为强对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没有高空槽、低空急流的配合,垂直风切变较弱,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环境下,中小尺度热低压使该区域热力不稳定增加,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触发和组织作用;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在地面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具有明显的低质心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
    • 黎金鑫; 毛文书; 杨慧鑫; 董自正
    • 摘要: 为分析龙泉驿区41年来暴雨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利用1980~2010年的FNL再分析资料,网格距1˚ ×1˚,时间间隔为6 h,龙泉驿区本站24小时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对1980~2020年41年发生在龙泉驿区共9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研究表明:1) 龙泉驿区6月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受到西南气流的影响,水汽经过云南后抵达四川,从而为龙泉驿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6月龙泉驿区850 hPa平均水汽通量散度值达到−10 ×10−3 kg∙m−2∙s−1∙hPa−1,有利于暴雨的发生。2) 龙泉驿区7月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一条水汽通道由孟加拉湾进入青藏高原,随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另外一条水汽通道由南海途径贵州、重庆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7月龙泉驿区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最大值可达−20 ×10−3 kg∙m−2∙s−1∙hPa−1。3) 龙泉驿区8月暴雨水汽分别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二者的水汽在东风与西风的共同作用下在广西汇聚,受偏南气流的影响,途径贵州,重庆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8月龙泉驿区850 hPa平均水通量散度值为−15 ×10−3 kg∙m−2∙s−1∙hPa−1左右。4) 龙泉驿区9月暴雨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于南海,南海的水汽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途径台湾,两广,经贵州,重庆后抵达四川龙泉驿区上空。9月龙泉驿区850 hPa水通量散度最大值可达−25 ×10−3 kg∙m−2∙s−1∙hPa−1。
    • 王程昱
    • 摘要: 利用桃仙机场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对比分析了2000-2019年发生的初雷天气过程.通过发生初雷时伴随的降水的最大强度将初雷分为弱降水初雷(包含无降水)、中等降水强度初雷、强降水初雷三种类型.对上述三种类型的初雷从气候统计特征、形势场、物理量场包括水汽通量散度、温度平流、垂直速度、大气温湿场进行分析,对比总结这三类初雷的特征.
    • 邓佩云; 桑建人; 杨萌; 穆建华; 常倬林; 曹宁
    • 摘要: 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高时空分辨率(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 hP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 hPa和750 hP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 hP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 厉瑞孝; 陈龚梅
    • 摘要: 5月8日傍晚至9日早晨温州机场发生一次平流雾和一次蒸发雾过程.本文对这两次大雾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生消原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平流雾消散的原因.利用EC再分析资料对低层的层结稳定度、涡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发现此次平流雾是由1000 hPa涡度由北往南扩展时发生发展,平流雾的消散是由小股弱冷空气在锋面过境前南下渗透后东移入海导致.弱冷空气入海以后,西南气流快速覆盖沿海地区是第二次蒸发雾发生的原因.近地面小系统的扰动对大雾的生消有重要影响,分析近地面小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大雾生消的精细化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 厉瑞孝; 陈龚梅
    • 摘要: 5月8日傍晚至9日早晨温州机场发生一次平流雾和一次蒸发雾过程。本文对这两次大雾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生消原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平流雾消散的原因。利用EC再分析资料对低层的层结稳定度、涡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发现此次平流雾是由1 000 hPa涡度由北往南扩展时发生发展,平流雾的消散是由小股弱冷空气在锋面过境前南下渗透后东移入海导致。弱冷空气入海以后,西南气流快速覆盖沿海地区是第二次蒸发雾发生的原因。近地面小系统的扰动对大雾的生消有重要影响,分析近地面小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大雾生消的精细化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
    • 曾久洋; 王伟; 邵清林
    • 摘要: 为研究2020年08号台风“巴威”发生期间的降水及结构等特征,选用2020年8月14~30日的台风资料、ECMW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提供的0.25˚ ×0.25˚的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温资料,对台风登陆前后的环流形势、海温与垂直风切变的特征、降水时空分布及水汽通量散度特征、以及台风的动力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巴威”自生成以来路径较稳定、2008号台风“巴威”具有生命史长,强度大,发展快,影响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的特点。2) 台风登陆前后的降水在环流形势上的表现很好,并且水汽通量散度上也有良好的表现,有大量充沛而连续的水汽从沿海一带向北方输送,低层有着比较大的水汽通量辐合。3) 台风“巴威”在其强度急剧加强的过程之中,台风的中心周围低层维持着辐合,高层则维持辐散,这种情况是非常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并且还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 肖杰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发生在副高边缘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涡度、散度及垂直速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副高边缘强盛的西南气流、东移的低槽及低涡、切变线.(2)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与强降水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对降水结束的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吸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4)低层正涡度中心、高层负涡度中心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5)低空急流将南海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