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雾

大雾

大雾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2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75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等;大雾的相关文献由2001位作者贡献,包括铁凝、高建民、刘峰等。

大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2 占比:86.74%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6.21%

专利文献>

论文:75 占比:7.06%

总计:1063篇

大雾—发文趋势图

大雾

-研究学者

  • 铁凝
  • 高建民
  • 刘峰
  • 吉廷艳
  • 吴晓京
  • 欧桂兰
  • 王益柏
  • 王锡东
  • 莫瑶
  • 贺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艺; 王健治; 郑林晔
    • 摘要: 为保障低能见度天气下的航空飞行安全,该文以厦门机场1990—2020年地面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厦门机场近31a大雾的年、月、日变化、持续时间等特征,以及大雾形成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厦门机场共出现338个大雾日,年平均雾日数为10.9d, 2016年后大雾日数呈现下降趋势。(2)大雾日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主要出现在春、冬季,其中3月、4月频次最多,分别为93d和92d。(3)大雾的出现有明显的日变化,主要集中在凌晨21-23时(UTC)生成,00-01时(UTC)消散。(4)持续时间方面,主要呈现短时波动,持续时间在0~1h的频次最多。(5)当厦门机场主要风向为360°~60°、风速1~2m/s、温度16~19°C、相对湿度100%、气压1012~1016hPa时,大雾生成频次最多,分别为54次、98次、56次、62次和60次,占该要素的37.2%、67.6%、38.6%、42.8%和41.4%。
    • 李根; 吴福浪
    • 摘要: 本文对2019年12月7日至10日济南机场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大雾在地面形势上先后经历了入海高压后部、弱气旋辐合以及冷锋前部3种形势,与典型山东大雾地面形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持续性大雾天气下,即使全天都维持大雾天气,能见度和RVR的变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日变化特征;逆温强度、逆温温差与大雾的强度和消散时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于大雾期间环流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段造成逆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边界层中低层弱辐合上升运动配合中高层弱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大雾的发生,边界层整层无明显辐合辐散、垂直运动有利于大雾天气的维持。
    • 吴永志; 李沛铭; 蔡世同
    • 摘要: 利用电白基准站1957-2020年大雾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电白区大雾天气进行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电白区大雾日数的年内分布极为不均,总体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1-4月;近64年来大雾日数线性趋向呈微弱下降趋势,且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雾日数具有15、38和64年左右的周期尺度,平均周期分别对应10、25和44年。另外,根据各尺度振荡能量变化和波动相位,未来以15年尺度控制,预计未来雾日数周期变化较短。
    • 张永成; 王梅; 程春香; 陈刚; 艾珊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分析资料对2021年8月13-19日饶河县出现的一次连续性能见度<500 m的大雾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性大雾天气是大气低层至近地层在温度平流基础上净辐射冷却后形成的辐射雾;高空偏东气流和较长时间维持的地面均压场是此次大雾过程产生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层结稳定的大气形成逆温层以及近地层接近饱和的水汽层是这次大雾形成并维持的重要热力和水汽条件。地面均压场的长时间稳定维持和短波槽的弱降水及逆温层结对大雾的预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孙瑶; 崔修来; 高清源; 牛星雅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场、气象要素等入手,对比辽宁省区域性大雾物理量阈值,对2018年12月22日营口沿海地区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物理量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近地面逆温、相对湿度和比湿条件预报效果较差,对省内气压差和10 m风速预报较好。此次营口大雾过程为地形槽型,受前期降水和地面冷锋前暖湿空气影响,暖湿空气经过冷下垫面时,在近地面层产生水汽凝结且层结稳定而形成大雾天气。白天有云和雾、气温较低且长时间维持,是营口沿海地区大雾维持的根本原因。
    • 傅文伶
    • 摘要: 利用HTG-4型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18~2020年成都双流机场冬季三次重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资料能够反映大雾、霜、积冰三种天气条件下的大气垂直特征及变化趋势,温度数据以及液态水路径LWP对大雾的生消具有很强的监测和预警作用,水汽密度能够帮助预报员提前认识大雾的环境场条件。大气温度数据能够探测逆温层的生消,相对湿度大值区(相对湿度≥85%)可用于判断是否有云,液态水路径LWP的激增对应大雾浓度的增加,但在霜天气情况下一直处于低值。液态水廓线LPR与大气温湿廓线配合可预报或探测空中积冰位置,即大气温度层−10~0°C,且处于高湿区,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此时容易造成航空器积冰。
    • 杨荔珊; 杨明灿; 黄德华
    • 摘要: 利用周宁县1985—2017年大雾观测资料和2004—2017年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周宁县大雾全年变化特征,研究、归纳总结出形成大雾预报及消散的一些预判指标。结果表明:周宁县冬季和春季雾日最多,2个季节雾日合计占全年雾日的85%;月雾日的变化整体呈单峰型变化,其中3月出现雾日的次数最多,7月雾日出现的最少;周宁县雾中以平流雾(含雨雾)为主,其出现天数约占总天数的93.3%,辐射雾仅占6.7%,辐射雾虽少,但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产生雾的基本气象要素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地面得到充足的降温、有冷暖空气的交汇(包括微风作用),而周宁县本地能满足以上条件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过境或静止锋维持、冷空气影响过后有地面倒槽发展、冷高压入海后受偏东气流影响。
    • 王慧; 林建; 马占山; 刘达; 吴晓京
    • 摘要: 2018年2月春节期间琼州海峡发生持续性大雾天气,造成大量船舶停航。本文结合葵花8号卫星反演海雾产品、琼州海峡沿岸站点能见度观测数据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ationalCenters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is)客观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18~20日的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成因分析,并进一步利用CMA-MESO(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从边界层方案、模式垂直分层以及海雾能见度算法三个方面进行敏感性试验,以找出模拟效果更好的模式设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大雾期间华南近海海温较常年平均偏低,受地面冷高压南下补充的弱冷空气影响,偏东暖湿气流流经冷海面并快速凝结。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显示,采用YSU(Yonsei University)边界层方案、边界层垂直层次加密及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预报系统实验室(FSL/NOAA)的海雾诊断方案(简称FSL)对改进能见度预报效果显著:YSU边界层方案比MRF(Medium Range Forecast Model)边界层方案对该次大雾过程的分布范围和最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模拟效果更优;模式低层分层加密可更好体现出低能见度的演变过程;通过能见度算法与实况对比,基于模式预报性能较好的湿度和温度预报而来的FSL算法,其能见度预报与站点实况最为接近。
    • 薛佩珍; 李荣; 杨艳红; 牛宏宇; 薛潇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9月10日和14日石嘴山市2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大雾过程前后的大气层结特征、气象要素场、物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雾天气是由高空浅脊、低压槽、冷平流等天气系统作用影响形成的。其中,500 hPa中纬度西风气流、850 hPa弱偏南气流、地面位于减弱冷高压后部为大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伴有晴空辐射,是典型的辐射雾。前期降雨使近地面层湿度增大是此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 罗亚楠; 李刚; 聂祥; 吴姗; 吴蔚然
    • 摘要: 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毕节市气象局设计研发了毕节市大雾大风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是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系统)环境下开发,集监测、显示及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系统,为适应当前业务流程,涵盖了数据处理与存储、图形生成与展示、监测预警和运行监管等功能,大幅度提升现行业务流程及其自动化程度。此外,该系统采用数据分组处理、趋势预判拟合及ECharts网页动态显示等技术手段,改进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内容全面和易维护等特征,投入业务应用后,一线业务人员工作量明显减小,基本满足当前业务需求,为用户在监测预警及防灾减灾工作中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