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南急流

西南急流

西南急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7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浙江气象、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西南急流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农孟松、吴君、宋莹华等。

西南急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16.1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2.21%

专利文献>

论文:777 占比:81.62%

总计:952篇

西南急流—发文趋势图

西南急流

-研究学者

  • 农孟松
  • 吴君
  • 宋莹华
  • 张可欣
  • 王庆华
  • 王晓明
  • 胡长雷
  • 陈婧
  • 黄远盼
  • 任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劲; 游枭雄; 叶梓杰; 何宁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湘潭早春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时,中低空的急流发展旺盛,850 hPa、700 hPa切变线位置重合(2)地面有低压倒槽发展,地面辐合线是主要的触发系统。(3)高层辐散对应低层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4)东西向的强对流回波排列成行,以“列车效应”形式造成湘潭北部强降雨。
    • 肖雯; 刘玮薇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等观测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3日~25日赣北地区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 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低层700 hPa、850 hPa、925 hPa上西南急流均达到急流标准,高层200 hPa对应高压辐散区,与低层切变辐合区对应,抬升条件良好,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2) 整个降水过程中,强西南风气流不断地向赣北地区输送水汽,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造成持续性的降水。3) 赣北地区处于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能量锋区位于长江一线,赣北地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值达2000 J/kg,良好的能量条件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4) 此次过程是原地生成的对流云团和由赣西北发展东移的对流云团造成的强降水累积造成的结果,对流云团影响时间长,短时降水强度大,短时间内多次短时强降水的发生给上述地区带来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 蔡成瑶; 张东琴; 黄红伟; 田竞慧; 严宏文; 滕林
    • 摘要: 根据2000—2019年的降水资料和MICAPS高空地面资料,选取了12次典型低涡切变型暴雨过程,分析其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得出结论:过程发生时副高脊线稳定在22°N~27°N之间,高层低槽东移加深、中低层明显的低涡切变、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合是造成低涡切变型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沿河处于西南急流区或左侧、水汽含量大值区,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低层气旋性辐合、中高层辐散所造成的抽吸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上升运动,上升气流的维持使得降水持续。这些条件对沿河县低涡切变型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 张霏燕; 张日佳; 姜盈; 沈杭锋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GFS 0.25°×0.25°逐6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发生在浙江中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1)该次过程发生前浙江中北部地区高低层均为西南气流控制,白天升温明显,中低层急流逐渐东移北抬,同时700 hPa西北气流南压带来弱冷空气渗透,有利于形成午后"上千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且浙江中北部地区处于干湿区交界处,环境背景场有利于对流发生.(2)中尺度辐合线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触发系统,辐合线先于对流形成,辐合线形成时冷空气楔入暖湿气流下方,将暖湿气流抬升,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激发了对流.辐合线强度增强时,回波强度也会随之增强.(3)在短时临近业务中,预报员需多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尤其需加强对中尺度辐合线等强对流天气触发系统的分析.
    • 张艳梅; 吴古会; 彭兴德; 谢清霞; 吴和俐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及卫星云图等分析资料,对贵州东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并用欧洲中心模式预报(以下简称EC)与实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在副高控制华南–江南东部,贵州处于副高北侧,低层有低涡切变活动,配合高空槽和南支槽及地面的辐合线共同影响,造成的强降水天气。EC模式预报的偏南急流增强,低涡切变位置偏北,但模式预报对此次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陈庆琼; 陈文杰; 林晖; 邓慧颖
    • 摘要: 利用气象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诊断物理量场及NECP再分析资料,通过聚类合成、统计对比等方法,分析了2021年6月28日-7月1日福建省西北部(以邵武市为例)一次暖区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强降水触发机制与发生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西南急流暖湿强迫背景下,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暖湿平流、形成地面强烈辐合是此次暖区暴雨触发的关键因素;在西南风急流引导下,降水云团不断移入有利于对流发展的不稳定区域,使得对流持续发展.诊断物理量场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福建省西北部上空湿层深厚,水汽输送条件良好,K指数在38区域内,不稳定能量堆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同时由于山脉地形强迫抬升作用,造成降水云团在邵武北部山脉附近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的降水持续增强.
    • 杨诗捷
    • 摘要: 根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建瓯一次春季飑线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当低层为西南急流控制时,具有辐散抽吸作用,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此次天气过程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超过35 kg·m-2,降雹时降雹强单体对应的强中心高度Ht都出现了明显的"陡降"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这些识别指标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 黄娟; 王米吉; 唐明晖; 张悦; 戴劲; 龚哈燕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2019年7月7—8日(以下简称07.08暴雨)和2019年7月12—13日(以下简称07·13暴雨)夏季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探讨2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1)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有热低压倒槽发展,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的发生,850 hPa和700h Pa的低空急流均明显加强。(2)两次过程中比湿均超过14 g/kg;散度场均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非常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强降水均出现在假相当位温梯度大的区域。
    • 殷桂兰
    • 摘要: 通过利用 micaps4 分析常规实况资料,对 5 月 25 日 08 时至 26 日 08 时九江地区 暴雨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有高空槽、中低层切及西南急流共同影响,九江东北部出现明显的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