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废气再循环

废气再循环

废气再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7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3篇、会议论文135篇、专利文献251991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车用发动机等; 相关会议64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2年度学术年会等;废气再循环的相关文献由3088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尊清、尧命发、景建周等。

废气再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51991 占比:99.66%

总计:252859篇

废气再循环—发文趋势图

废气再循环

-研究学者

  • 郑尊清
  • 尧命发
  • 景建周
  • 曹一枢
  • 陈贵升
  • 黄健
  • 张振东
  • 汤俊洁
  • 姚春德
  • 王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华琰; 王忠; 李瑞娜; 刘帅; 赵洋; 梅德清; 吕辉
    • 摘要: 为探究废气再循环(EGR)对柴油机颗粒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采集了不同废气质量分数的F-T柴油、生物柴油和柴油3种燃料的燃烧颗粒,运用粒径谱仪(EEPS)、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方法,探究了颗粒物的结构特征与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随着废气质量分数的增加,颗粒物平均粒径、分形维数D_(f)、基本粒子的层面间距d和微晶曲率T_(f)升高,微晶尺寸L_(a)、氧化特征温度和表观活化能E_(a)降低,颗粒物结构更加紧凑,团聚程度增加,碳层有序性减弱,颗粒稳定性变差,氧化活性增强,表明采用EGR技术可降低颗粒捕集器(DPF)的再生温度。废气质量分数相同时,柴油产生的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比F-T柴油升高了3.3%~7.1%;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物基本粒子碳层排列更加无序,氧化反应活性较强;当颗粒基本粒子具有更宽的d、更短的L_(a)和更大的T_(f)时,颗粒氧化活性更强。
    • 李苏龙; 潘剑锋
    • 摘要: 为了提升柴油机应用过程有害废气排放控制的效果,提出基于EGR耦合米勒循环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以燃油燃烧各阶段为基础,构建柴油机燃烧模型,分别深入分析EGR技术与米勒循环技术对废气排放的影响,衡量指标为EGR率与米勒度。以废气排放影响分析结果为依据,以排放控制效果最佳为目标,确定EGR技术与米勒循环技术的最佳耦合方案,实现柴油机废气排放的最佳控制。实验数据表明,应用EGR耦合米勒循环技术后,废气排放量低于实际废气排放量,并低于EGR技术与米勒循环技术对应排放量,充分证实了该技术具备较好的排放控制效果,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帮助。
    • 张龙平; 宫宝利; 黄德军; 伍晨波; 刘永刚; 胥昌懋
    • 摘要: 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充分挖掘VVT和LPEGR技术对混合动力汽油机在节能方面的潜力,试验研究了VVT和LPEGR技术对混合动力发动机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加入LPEGR时,燃油消耗率随进气VVT增大、排气VVT减小而降低,最佳进/排气VVT组合是50°/0°;不同VVT组合下加入LPEGR,燃油消耗率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同,最大下降7.4%,且呈现出随进气VVT的增大,降幅和最佳EGR率逐渐减小的趋势;另外,最佳EGR率下的燃油消耗率则随VVT的减小而降低,最佳进/排气VVT组合是10°/0°,对应的最佳EGR率为23.2%,燃油消耗率为205.5g/(k W·h),说明VVT和LPEGR技术对改善燃油经济性具有较大潜力且LPEGR技术的潜力更大。
    • 张朝辉; 黄琳; 任培恩; 尹丛勃
    • 摘要: 在成熟标定过的商业化涡轮增压汽油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GDI)发动机上增加一套低压EGR系统,通过对点火参数的优化,在维持动力性不变的前提下探索EGR氛围下废气稀释上限,进而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GDI发动机性能优化的潜力。结果表明:高负荷下循环变动是限制废气稀释上限的主要因素。EGR引入后,各工况废气稀释上限的状态下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得到大幅度提升,NO_(x)以及CO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得出结论,动力性边界条件下通过优化点火参数,使废气稀释达到上限,可大幅优化发动机性能。
    • 陈贵升; 魏峰; 李冰; 王震江; 黄震; 罗赢
    • 摘要: 基于正庚烷、甲烷、乙烷、丙烷多组分混合物简化动力学机理耦合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型,模拟研究高替代率时不同进气氛围(H_(2)、O_(2)组分)耦合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对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低负荷工作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在不同EGR率下,进气掺氢会使缸内燃烧速率显著加快,OH活性基浓度明显升高,CH_(4)排放显著降低,但CO排放升高;进气掺氧后,缸压及瞬时放热率峰值、最大压力升高率、最高燃烧温度及OH活性基浓度均升高,碳烟、CO和CH_(4)后期氧化作用增强使其最终排放降低,但NO_(x)排放升高。在EGR率小于29%,掺氢比小于2.5%时,在实现较低CO、碳烟排放的同时能显著降低CH_(4)排放和NO_(2)/NO_(x)比例;高EGR率时,进气掺氧能降低CO、碳烟排放,并改善CH_(4)与NO_(x)排放之间的折中关系。
    • 刘冰; 王珂; 王城景; 张引弟
    • 摘要: 为研究N_(2)、CO_(2)稀释下的非预混甲烷燃烧特性,以工业锅炉常用的小型圆筒燃烧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研究2种不同稀释气(CO_(2)、N_(2))在不同稀释比(0、5%、10%、15%、20%、25%)工况下对天然气燃烧温度场、组分、燃料燃烧效率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2种稀释气体的加入,燃烧速率、最高温度逐渐降低,NO_(x)和碳烟(soot)排放总量也随之降低;圆筒燃烧器在5 mm半径燃料入口下的CO_(2)和N_(2)稀释极限稀释比分别为23%和34%,综合考虑稀释技术的经济成本和减排结果,2种稀释气体稀释率应控制在5%~10%。
    • 教传艳
    • 摘要: 针对当前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控制系统受到时滞问题影响,导致系统开度走势与设定走势不一致、废气再循环效果差的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LS-SVM的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控制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40针作为电控单元核心部件,利用位置传感器向系统发送负载信号,利用温度传感器来传输信号并反馈至D/A转换器;在D/A转换器中,反馈信号以串行或并行方式进入寄存器,并在转换后输出电流电压,控制系统阀门在排气再循环时的开启;伺服泵采用冷却系统,为系统提供液压动力源;利用自适应LS-SVM原理计算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控制目标边界值,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基础上,利用求解线性方程组进行优化,消除了控制误差;根据控制差的大小,调整控制系统的输出值;由试验结果可知,该系统开度走势与设定开度走势一致,且与设定开度误差为1开度,说明使用该系统具有良好稳态特性,有效克服了系统中时滞问题,废气再循环效果较好。
    • 谭丕强; 周捷; 楼狄明; 胡志远; 房亮; 赵彬皓
    • 摘要: 以一台采用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的增压直喷汽油机为研究样机,试验研究了高压缩比15.0时不同EGR率(0%、5%、10%、15%)下该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压缩比11.5相比,采用高压缩比15.0时,该机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升高,点火正时提前,燃烧持续期延长,平均指示压力变动系数增大,有效热效率显著提高;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HC)排放和颗粒物数量增加,CO排放和颗粒物质量降低,NO_(x)排放略有升高。采用EGR技术能够有效抑制爆震和降低NO_(x)排放。相同工况下,随着EGR率升高,该机的燃烧持续期延长,平均指示压力变动系数增大,低负荷(制动平均有效压力(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BMEP)为0.5 MPa)下的缸内最高燃烧压力逐渐下降,有效热效率变化不大。高负荷(BMEP为1.0 MPa)下的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先上升后下降,有效热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压缩比情况下该机EGR率为10%时的热效率最高,为38.45%;CO排放先减小后增加,HC排放逐渐增加,NO_(x)排放降幅增大,最大降幅达86.8%。
    • 杨如枝; 满兴家; 叶年业; 梁源飞
    • 摘要: 基于一台奥托循环增压发动机,通过采用高压缩比、进气门早关型线和高滚流进气道,再引入低压EGR,将其改造为混动专用发动机。通过试验研究米勒循环和低压EGR对混动专用发动机燃烧特性和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200r/min的不同负荷工况点,与奥托循环相比,米勒循环点火提前角增大,且随负荷的增加,点火提前角的增幅先增加后减小;CA50减小至8°左右,燃烧持续期增大,排气温度增加;泵气损失减小,且随负荷的增加,降幅先增加后减小;米勒循环泵气损失的降低和CA50的减小使燃油消耗率降低了6.8%~11%,且将高效区域拓宽至全运行区的60%。在米勒循环发动机高效区工况引入低压EGR,随EGR率的增大,点火提前,CA50减小,燃烧持续期延长;EGR抑制爆震的作用使燃烧改善效果明显,在中负荷和大负荷工况获得的燃油消耗率最大降幅分别为5.6%和15.9%。
    • 杨松; 于爱兵; 孙磊
    • 摘要: 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进行钎缝气密性检测试验,应用压降法重复检测泄漏率,并计算标准差,由此研究检测工艺参数对检测结果重复性的影响及显著程度,并确定水路与气路气密性检测的最佳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充气时间对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钎缝气密性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影响最大,稳定时间次之,检测时间的影响最小。对于检测总时间受限的场合,可以通过延长充气时间,适当缩短稳定时间,尽量缩短检测时间来平衡检测结果重复性与检测总时间。另一方面,延长检测总时间可以提高废气再循环冷却器钎缝气密性检测结果的重复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