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3-08-2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建立急性后肢缺血大鼠模型,观察应用减阻剂后,大鼠腹主动脉血流量、心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初步评价减阻剂的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方法:1、减阻剂的制备:本实验选择平均分子量为5x106 Da的聚氧化乙烯(Polyethylene oxide,PEO)进行实验,于NS 中加入PEO,配成浓度为0.1%的溶液,放置于分子截留量为50KDa的透析袋中透析24h,NS稀释成50ppm浓度的PEO 溶液备用;2、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大鼠采购后,适应性饲养1天[温度22~26℃、湿度50%左右、明暗周期各12h(8:30AM~8:30PM)的动物房内饲养],于第2天开始在倾角11°的动物跑台行适应性跑步训练[速度10m/min x 5min/d x 3d,速度逐渐增至12m/min],于第5天用3%戊巴比妥钠(45mg/kg)行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双侧腹股沟区开约1cm大小切口,分离、结扎、离断双侧股动脉;术后大鼠继续跑步训练[速度10m/min x 3min/dx 4d,速度逐渐增至12m/min],于第14 天再行腹腔注射麻醉,建立尾静脉输液通道;肢体安置心电电极,监测心率;颈动脉置管连接压力换能器,监测血压;颈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小心分离腹主动脉,于腹主动脉与髂总动脉分叉上方约5mm 处置入Transonic超声血流仪的流量探头,监测腹主动脉血流;3、动物分组及实验数据的记录:Wisters大鼠共12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n=6,对照组n=6),待动物模型稳定约30分钟后,经大鼠尾静脉以7ml/h 的速度输注50ppm 的PEO溶液(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持续10分钟,持续监测及记录平静及给药后30分钟内大鼠血流量、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升高,峰值明显升高;两组之间平均动脉压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中心静脉压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心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减阻剂能增加急性后肢缺血大鼠的腹主动脉血流量,增加局部血流速度,而对大鼠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如IKr和IKs)同一通道的不同亚基与不同通道间均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研究IKs通道内部亚基间不同比例组合的相互作用,比较KCNQ1/KCNE1电流与野生型的IKs电流的电生理特性.对比共转染的KCNQ1/KCNH2通道与野生型通道的电流特征,以进一步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病基础,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论述。rn 第一部分:磁珠标记法测定共转染后ICCNQl/ICCNEl通道电流。rn 方法:利用免疫磁珠阳性标记法制作KCNQ1/KCNE1通道表达系统,测定通道电流的I-V曲线等,比较其与WT-KCNQ1通道电流的区别,探讨KCNQ1/KCNE1通道亚基间不同比例组合时的电流特性。结果:记录KCNQ1/KCNE1通道电流密度,在亚基间比例达到1:3时达到高峰;稳态激活曲线的V1/2及k均比野生型通道大;灭活时间常数均较大,灭火时间长;KCNQ1/KCNE1通道的激活时间常数随着电压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结论:1.所记录的KCNQ1/KCNE1通道电流密度比较大,说明KCNE1通道蛋白的表达量与IKs电流密度成正比。2. KCNQ1/KCNE1通道门控动力学特性与WT-KCNQ1通道完全相反,却与经典的Iks。电流一致,即表现出慢激活、慢灭火和基本上无失火的电流特征。3.电流密度和门控动力学的改变与KCNQ1/KCNE1通道内部亚基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rn 第二部分:WT-KCNQ1/KCNH2通道的电生理特征的研究及比较。rn 方法:利用免疫磁珠阳性标记表达系统记录WT-KCNQ1/KCNH2通道电流,分别比较其与WT-KCNQ1通道及WT-KCNH2通道电流的区别,揭示不同延迟整流钾通道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相关。结果:KCNQ1/KCNH2通道在KCNQ1通道蛋白的作用下电流密度均明显增加,且在刺激电压20mV以上时出现明显的内向整流特性;稳态激活曲线与波尔兹曼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在20mV时激活时间常数Tau值开始迅速下降,这与其峰值电流的I-V曲线相吻合。结论:1.共转染的钾通道的电流密度比野生型的大,但未改变其内向整流特性。说明KCNQ1通道蛋白的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变KCNH2通道电流的曲线形状和峰值。2.共转染的钾通道的灭火时间常数和激活时间常数明显比单独的野生型通道大。3.共转染后通道的动力学改变说明钾通道的不同通道间电流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摘要:目的:1.识别对CHF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早期预警心电指标;2.实现CHF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多指标联合预测。方法:本试验采用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12012年5月期间入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10例CHF患者(EF<50%),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为恶性心律失常和ICD植入。结果:1.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发现:调整NSVT后,CHF患者QRS每延长1ms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将增大到1.03倍;调整QRS后,发生NSVT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3.15倍。2.经ROC曲线获得连续变量QRS的诊断阈值为114ms,进一步用Kaplan-Meier分析发现与QRS<114ms相比较,QRS≥114ms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与无NSVT相比,出现NSVT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进行指标联合后发现,同时存在QRS≥114ms和NSVT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大,明显的高于QRS≥114ms或NSVT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于QRS<114ms且不存在NSVT的CH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3.QRS≥114ms或NSVT阳性的CHF患者对主要终点事件预测的灵敏度最大为0.94;同时伴QRS≥114ms和NSVT阳性的CHF患者对主要终点事件预测的特异性最大为0.87;结合灵敏度和特异性发现QRS≥114ms或NSVT阳性的CHF患者对主要终点事件预测价值最大为1.50。结论:1.QRS,NSVT对慢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有独立的预测价值。2.联合QRS≥114ms及NSVT对慢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预警价值较好。
  •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小板活化状态和内皮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 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检测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 和糖蛋白(G)Ⅱb/Ⅲa水平,测定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并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并在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因子及ET-1显著升高,NO及FMD显著降低。且冠脉介入术后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vWF因子升高较术前也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常规组和通心络胶囊组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N0和FMD增加.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CD62p,CD63,GPⅡb/Ⅲa复合物、vWF因子以及ET-1的水平降低更明显,NO和FMD的水平明显增加,治疗6个月与治疗2个月比较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常规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7例,心力衰竭6例,室速/室颤3例,碎死发生2例,而通心络治疗组6个月发生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1例,无室速/室颤和碎死的发生。结论:通心络胶囊可用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分析伴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方法:对43例血同型半胱氨酸大于15mmol/l的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组)和72例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行高血压靶器官的评估,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重塑、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尿蛋白及总靶器官损害的阳性检出率.结果:"H"型高血压患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总靶器官损害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正相关性(r=0.196,r=0.203,p<0.05),但其余靶器官损害两组间无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中,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升高,且"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正相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患者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SES)植入之后的临床表现以及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36位患者,共植入SES 326枚。并于术后6个月到5年间对患者进行造影和OCT随访检查。依据是否出现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ISNA组和NISNA组。并观察病变特征和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位置与血管成角或与血管分支的关系。结果:SES植入后5年内共36枚支架内出现支架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36/326=11.04%。支架小梁覆盖不全多见于工SNA组[38(0.7) VS 828(1.7%),(P<0.01)]。组织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21(0.4%) VS 266 (0.5%),(P<0.01)],ISNA出现于成角内侧多于成角外侧[14(77.8%) vs 4(22.2%),(P<0.05)]。而ISNA出现于分支同侧和分支对侧的分别为[15(52.2%) VS 12(47.8%),(P<0.05)]。结论:两组在人口统计学,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方面间并未见到明显的差异。ISNA组有着较高的组织脱垂率,内膜覆盖较NISNA组良好。ISNA多发生于管腔或管径较小或内膜增殖严重的部位。并且ISNA多发生于血管成角的内侧,并且多发生于血管分支的对侧。支架植入后血管远近端管径均匀度与面积均匀度亦为影响ISNA形成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索HPR患者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共840例伴有日P日的ACS患者入选。入选患者按1∶2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强化组,对其进行相应处理,作临床观察。结果:30天随访时,相比标准组,强化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HPR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但是,接受不同西洛他唑治疗方案间HPR发生率相似。2年随访时,强化组的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以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即使强化组有微不足道的出血倾向,两组间的出血风险是相似的。结论:针对ACS患者,基于血小板功能监测的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是可行的,且在缓解HPR方面和改善长期临床结果是有效的,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ACS患者随即分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简称负荷组40 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0例).对其进行相应处理,作临床研究。结果:ACS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vWF,ET-1和hs-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NO较对照组升高(P<0.01);ACS组PCI术后CD62p,GPⅡb/Ⅲa和hs-CRP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增高;常规量组和负荷量组治疗4周后,ACS患者的CD62p,GPⅡb/Ⅲa,vWF,ET-1和hs-CRP表达水平较PCI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NO升高,但与常规量组比较,负荷量组CD62p,GPⅡb/Ⅲa,vWF,ET-1,NO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而对肝功能的影响与常规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负荷量加高维持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 摘要:目的:了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达标情况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对湖南省部分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17名已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CHD患者的早、中、晚RHR进行现况调查,计算其达标率。将早、中、晚RHR分别分为8组了解RHR的集中趋势。结果:冠心病患者早、中、晚静息心率达标率分别为:10.2%,8.6%,12.7%,均不足15%;RHR均数分别为:75.21±13.12 bpm(早)、75.29±13.02 bpm(中)、75.03±13.03 bpm(晚),RHR中位数分别为:73.26 bpm(早)、74.34bpm(中)、71.83bpm(晚);早、中、晚RHR≤70bpm的CHD患者比例分别为:42.7%,38.1%,47.4%,均不足50%;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偏低,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达81.8%。结论:目前CHD患者静息心率达标率低,心率控制不理想,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偏低。
  •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及院外的药物治疗的过程进行持续性的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以下持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入院后责任护士负责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评估,对评价结果做好记录,以便针对问题做持续性的健康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院外药物治疗期间持续随访干预,出院时做好针对性的出院指导。结果:院外药物治疗时间越长,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均越差,4周后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的掌握对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起到根本作用;持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院外药物治疗的主动依从性;重视家庭支持系统作用,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支持对患者的遵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充分抓住对家属与患者共同教育的时机,讲解疾病及药物知识,强化不良反应及疾病加重表现的理解,使得患者在出院后家属能很好发挥支持和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CRT)治疗心衰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配合,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方法:对21例患者进行全程护理指导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观察。结果:21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病人舒适度增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结论:三腔起搏器可恢复两心室的同步激动,实现心脏电机械再同步,减轻二尖瓣反流,增加心排血量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通过加强术前对患者和家属沟通,做好患者评估及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特别是术后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患者对疾病的自我保健能力,还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缩短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 摘要:目的:将微创开胸手术行心外膜起搏治疗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对3例晚期心衰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失败的患者,选择外科手术植入心外膜电极技术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由心内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和导管室护士共同协作完成。结果:3例患者术中电极植入均顺利,术中无即时并发症。术后0.5-2.0 h拔除气管插管。第1例术后第10天患者出院,术后患者每6个月随访1次,起搏参数均正常,心功能状况好转,随访至今起搏器工作正常;第2例1周后拆线出院,随访至今无并发症发生;第3例1周后拆线出院,术后第1个月随访1次,起搏参数均正常,术后3个月来院复查途中发生晕厥摔倒致颜面部摔伤,当天共发生4次晕厥,程控显示均为室颤,除颤器除颤成功。此后未再发生事件。随访时3例患者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反流面积减少,左房、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6min步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心外膜电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心衰患者是可行的。面对晚期心衰并经历心内与心外两次手术的患者,护理的要求是综合的,兼有内外科护理特色。这样需要护士不仅要掌握起搏心电图相关知识,也要精通心外科护理如呼吸机的应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引流情况的观察、伤口护理及术后康复等,因患者对第1次手术是抱有希望的,左室电极植入失败后剧烈的情绪波动会诱发心衰,对这类患者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护理人员术前充分的患者准备、药物及器械准备是为术中手术安全提供保障;术中配合体现多科合作的重要性;术后病情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疼痛护理、预防感染等是确保疗效的关键环节,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士的多元化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做好各项监护及护理,防止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约束带评估表的临床使用效果,以更好地预防住院患者意外拔管及自伤事件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住院安全,降低护理管理风险.方法:在精神异常、躁动或气管插管等应用约束带患者的临床护理人员中随机抽取80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约束评估表评估,观察组采用改良约束评估表.分别就两组人员对两种评估表的使用情况、动态评估和护理效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护理人员对改良约束表应用的使用效率、动态评估和护理效率、以及资料保存效率的感受明显优于传统表。结论:改良约束评估表的应用能大大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率,便于对约束部位皮肤状况进行连续、动态评估及护理且便于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保证护理安全。
  • 摘要:目的:分析老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为护士提供安全的老老年介入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行介入治疗的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103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老老年组,老年组年龄70-79岁,老老年组年龄≥80岁,对两组的一般情况和介入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老年组年龄,80岁,对两组的一般情况和介入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68例,年龄76.2±12.4岁,老老年组35例,年龄83.4±2.6岁,两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放入支架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14例,脑梗死13例,合并心功能不全9例,肺部感染14例,肾功能不全15例,肝功能不全6例,老老年组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9例,脑梗死病史9例,合并心功能不全8例,肺部感染8例,肾功能不全14例,肝功能不全3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老年组三支及以上病变27例,双支病变18例,单支病变32例,老老年组三支及以上病变16例,双支病变发生并发症13例,单支病变8例,两组病变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老年组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术后心绞痛7例,穿刺处出血、血肿5例,咯血1例,老老年组发生并发症13例,其中术后心绞痛1例,穿刺处出血、血肿8例,造影剂肾病3例,澹妄1例。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老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心、肺、肾、肝等多脏器功能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发症的种类多,围术期护理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严密观察出入量,积极预防各种诱发急性左心衰的因素。术后应密切心、脑、肾、肝、消化等多脏器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显性和隐性的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水化疗法对预防冠脉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CIN)的护理观察.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0例病人中144例水化成功,6例发生造影剂肾病。经水化治疗、应用改善肾脏循环等治疗后,6例患者的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人在造影前后加强水化,特别是术后静脉补液及严格监测尿量可有效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全方位的护理加上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观察是预防造影剂肾病的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筛选工作,严格掌握冠脉造影的指征。对必须要行冠脉造影的高危患者,造影前应积极纠正诱因,尽可能的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并予水化和药物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改进CCU患者入院接诊流程,改善护患交流模式,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方法:选取2011年1月-6月入住CCU病区意识清醒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接诊组(对照组)30例和改进组(实验组)30例,入院第二天分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信任度调查。调查量表采用《信赖他人量表》。结果:实验组在接受新的接诊方案后,护理信任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入院接诊满意程度和入院介绍掌握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CCU患者接诊流程有助于提高患者服务态度满意率提高,同时改进护患交流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联合应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统计分析资料,评价用药安全性、疗效,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按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2012年9月-2013年3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需住院并诊断为高血压和或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和或冠心病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A:阿托伐他汀每晚顿服20 mg(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组B:阿托伐他汀每晚顿服20 mg(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及普罗布考500 mg(之乐,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次/d;药物组C:阿托伐他汀每晚顿服40 mg(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药物干预组D:阿托伐他汀每晚顿服40 mg(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及普罗布考500 mg(之乐,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次/d.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服用,入院时、用药后3天抽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肌酐、血尿酸、肝功能等指标,服药3天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尿素氮,肌酐,血尿酸等指标.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1月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进行随访,检测肾功能、血尿酸、肝功能等指标.结果:(1)与入院时比较,药物A组、B组、C组及D组服药后三天血尿酸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A组及D组服药后三天血尿酸的差值的总体均数有差异,且D组的血尿酸的差值大。(2)与入院时比较,B,C及D组患者服药后一月血尿酸均较入院时血尿酸的水平下降,A组无明显变化。(3)与入院时比较,A,B,C及D组患者服药后一月谷丙转氨酶(ALT)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联合使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且联合给药方式短期降尿酸的效果比较明显,速度较快且效果持久,联合给药方式安全性良好。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19岁女性患者反复晕厥10年余,持续约1分钟左右好转,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障碍等症状,3-5次/月。2013年4月26日以“心原性晕厥、室性心动过速”收入西南医院心内科。经临床诊断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患者及家属拒绝行ICD治疗。即在CART03下行激动、起搏标测促发CPVT的室早,考虑室早起源于左冠状窦靠后Thermocool消融导管20-30瓦消融180s后,反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心率130bpm,未再诱发出CPVT。术后口服唬拍酸47.5mg,随访1月,未再复发。临床研究该疾病发病机制为肌浆网RvR2基因或CASQ2突变导致Ca异常释放、Ca超载,后除极触发心律失常。B受体阻滞剂为治疗基础,ICD可预防碎死。
  •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对60岁以上住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并数据分析.结果:127例患者(男性101 例,女性26 例),平均(76.4±6.8)岁,分别或合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病等疾病.检出SAHS 107例,患病率84.3%.SAHS组冠心病患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SAHS 患者平均呼吸紊乱指数(AHI)22.6±14.7,其中AHI≥15(中重度)患者64 例;呼吸事件主要为阻塞性,但随着增龄,阻塞性呼吸事件时长减少,低通气事件时长增加,P<0.01,P<0.05.监测血氧饱和度118 例均存在夜间低氧血症,重度患者50 例占41.7%,最低血氧(LO2)(79.0±7.2)%,平均血氧(AO2)(92.8±2.7)%;患者年龄与低通气指数正相关,与LO2负相关,均P<0.01,在调整呼吸紊乱参数后,年龄与LO2的负相关依然存在,r=-0.223,P<0.05。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有很高的SAHS和夜间低氧血症患病率,但临床诊断不足,患病率被低估.SAHS的低通气事件加重老年患者随增龄增加的夜间低氧血症。
  • 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入院时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比值对经历紧急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共有156名经历紧急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根据患者入院时的LDL-C/HDL-C的均值将患者分为两组,低LDL-C/HDL-C组(≤2.50 mmol/L,n=87)及高LDL-C/HDL-C组(LDL-C /HDL-C ratio>2.50 mmol/L,n=79).随访患者收集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再次血运重建及脑卒中.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99.20±61.68 天.脑卒中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高LDL-C/HDL-C 组(脑卒中:4.8% vs.1.7%,P = 0.040;不良心血管事件:11.6% vs.4.3%,P=0.01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LDL-C/HDL-C与脑卒中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脑卒中:HR=10.153,95%CI:1.896–63.792,P=0.039;HR=3.568,95% CI:1.411–9.883,P=0.042)。结论:本研究发现入院时LDL-C/HDL-C能够影响经历紧急冠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LDL-C/HDL-C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脑卒中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
  • 摘要: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定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33 例,同期住我院心血管内科排除高血压的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对照组3 组.检验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是否增厚和是否形成斑块。结果:非H型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组的肤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肤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较敏感的反映血管炎症情况,它们与同型半肤氨酸可能共同参与加重了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血压和炎症反应可对脏器产生损害,H型高血压对脏器损害更为严重。
  • 摘要:目的:研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流程所需的人力时间成本。方法: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 年版)》,制定社区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城市及农村分别选取2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及1 所妇幼保健院,调查重点人群与全人群服务项目的标准化流程服务的服务时间与所需的支持性成本.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健康档案年人均耗时27.57分钟,管理高血压患者年人均耗时88.51分钟,管理糖尿病人年人均耗时86.34分钟,管理老年人年人均耗时75.49分钟,管理精神病人年人均耗时107.81分钟,儿童计划免疫年人均耗时37.68分钟,儿童保健年人均耗时37.95分钟,孕产妇保健年人均耗时198.50分钟。研究结果表明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万名各类重点人群所需医务人员数分别为:健康档案需医务人员3.4名,高血压管理需医务人员10.8名,糖尿病管理需医务人员10.6名,老年人管理需医务人员9.2名,儿童保健需医务人员4.62名,孕产妇保健需医务人员24.3名,精神病人管理需医务人员13.3名,儿童计划免疫需医务人员4.59名。除重点人群以外,全人群服务项目每10万服务对象需医务人员2.4名。研究结果表明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名各类重点人群所需人力时间货币成本分别为:健康档案需22.67元,高血压需72.69元,糖尿病需71.34元,老年人需61.50元,精神病人需74.25元,儿童计免需30.68元,儿童保健需30.88元,孕产妇产前健康管理及产后访视(包括产妇与婴儿)需人力时间货币成本157.15元。研究表明提供每10万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人群服务需12.49万元。结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进一步完善社区人员配置,本研究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务人员的编制数量及所需人力时间货币成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摘要:目的:G蛋白偶联受体4(GRK4)基因变异体可损伤肾脏多巴胺受体,提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的功能,降低肾脏排钠能力,导致钠盐的重吸收和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血管顺应性和反应性的改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由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而造成.方法:本实验拟采用hGRK4γ142V及hGRK4γWT转基因小鼠和hGRK4γ142V以及hGRK4γWT转染的血管平滑肌来源A10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血管GRK4和AT1受体的相互关系以及GRK4对AT受体的调节作用。结果:通过研究发现,GRK4在动脉血管平滑肌上存在表达。hGRK4γ变异体142V增加了血管AT1受体的蛋白表达和AT1受体介导的细胞内钙浓度。AT1受体表达的升高与hGRK4γ142V调节NF-xB,从而影响AT1R受体的mRNA表达有关。与对照细胞相比,转染GRK4 142V的A10细胞中的NF-xB更易于与AT1受体基因启动子结合。另一方面,AT1受体表达的升高也与hGRK4γ142V较少AT1受体的蛋白衰减有关,这可能与hGRK4γ142V降低AT1受体的蛋白磷酸化有关。结论:研究发现GRK4可以通过调节血管AT1受体的表达和功能,参与高血压发病中血管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
  • 摘要:目的:口服钠盐饮食产生的利尿排钠作用远高于静脉灌注相同量的钠盐,提示在血压调节中存在胃-肾促尿钠排泄轴机制。方法:本研究以WKY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其肾近曲小管上皮(RPT)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刺激或阻断D1多巴胺受体与胃泌素受体,观察对Na+-K+-ATPase活性、尿钠排泄的影响。结果:在WKY,刺激胃泌素受体可增加约51.89%尿量和42.4%尿钠排泄,刺激D1受体可增加约42.4%尿量和38.2%尿钠排泄;但在SHR,无论刺激D1受体或胃泌素受体对尿量和尿钠排泄均无明显影响。Gastrin和Fenoldopam对胃泌素受体和D1受体的刺激作用可分别被相应的受体阻断剂所阻断,提示Gastrin和Fenoldopam的利尿排钠作用分别经过胃泌素受体和D1受体完成,是相应的特异受体激动剂。结论:肾脏多巴胺受体与胃泌素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保持正常的尿钠排泄具有重要意义,该作用受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联合应用"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对血压、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对心、肾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市内的高血压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50-80 067.8±9.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均停用降压药物2周并且试验期间禁用其他任何影响血压的药物,然后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早上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早上服药、睡前服药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总有效率均达97.5).但与早上服药组相比,睡前服药组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缓解,夜晚血压下降幅度增加(较早上服药组血压下降率增加3.5%,P<0.05),在某些时段(醒后4-6h及醒前3-5h)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部分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结论:“氨氯地平+氢氯噻嗪”的联合降压治疗对于高血压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不同时间服用“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均可达到有效降低血压,但夜晚服药组较清晨服药组对缓解血压晨峰现象、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的优势。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基层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状况,以地制定社区用药规范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库的资料,对2007年至2011年59697例门诊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记录进行分析。结果:1.单药治疗比例从2007年的91.7%减少到2011年的74.7%,联合用药的比例从2007年的8.3%,提高到2011年的25.3%,3种以上的联合用药2011年仅占3.2%;2.2007年最常用的制剂依次为传统的复方制剂、CCB和ARB,分别占44.7%、36.2%和5.8%,到2011年最常用的制剂依次为:CCB、传统的复方制剂和ARB,分别占49.6%、24.1%和16.9%;3.以硝苯地平片为例,5 年中应用长效制剂增加了20.8%,短效的硝苯地平的使用减少了29.3%;4.除了ACEI 和β-阻滞剂合资企业生产的品种使用相对稳定以外,CCB 和ARB 国产药厂生产的产品使用率不断增加,至2011 年分别占93.7%和79.7%,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合资企业生产的17.1%。结论:1.社区的抗高血压治疗不足的现象较为明显,单药的应用的比例较高;2.合理选药的水平在提高,CCB和ARB应用增多,传统的复方制剂应用减少;3.选择长效制剂理念逐渐增强;4.联合用药措施逐渐得到重视,应用比例在增加;5.国产制剂在社区高血压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 摘要:目的:研究白介素-6和10(IL-6和IL-10)基因6个SNP位点、ox-LDL、缺乏体力活动、超重、高血压等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单核细胞分泌IL-6 和IL-10 的影响.方法:2010年在北京社区人群1348 人进行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检测6个SNP位点(IL-6:rs1800796、rs1524107、rs2066992;IL-10:rs1800872、rs1554286、rs3021094).从中随机抽取无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病史者40人,分离静脉血单核细胞,用RPMI1640培养24小时,分为二等份,一份加入ox-LDL刺激,另一份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继续培养48小时,抽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IL-6和IL-10的浓度。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Kruskal Wallis Test。结果:1、经ox-LDL刺激的上清液中IL-6、以及IL--6/IL-10比值显著高于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的单核细胞。2、超重者单核细胞分泌IL-10均显著低于体重较轻者。ox-LDL刺激后,超重者IL-6/IL-10比值显著高于体重较低者3、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液中,缺乏体力活动者单核细胞分泌IL-6和IL-10的比值显著高于体力活动较高者。结论:ox-LDL、缺乏体力活动、超重、高血压等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及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促进炎症和抗炎平衡向炎症方向偏斜,而常见的基因变异则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明确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纳入132 例高血压患者及5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高血压程度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轻中度高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轻中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重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CysC、AASI水平;2)按照患者年龄分为≤45岁和>45岁两组,两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CysC水平正常参考范围分为CysC正常组和CysC升高组,进一步比较AASI;3)对各组CysC与AAS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 四组在年龄、性别、病程、BMI、血脂水平、血肌酐、GFR 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高血压组诊室收缩压高于轻中度高血压组(P<0.05).合并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分别大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2)与轻中度高血压组相比较,其余三组CysC、AASI均较高,同时,重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于重度高血压组及轻中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P<0.001);按年龄分层后,不同年龄阶段CysC升高组AASI均高于CysC正常组(P<0.001),排除了年龄因素的影响.3) 绘制散点图并计算四组相关系数,可以认为二者呈正相关(r=0.777;P<0.001)。结论:CysC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关性良好,推测其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有效预测因子。
  • 摘要:目的:探讨立坐卧三体位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醛固酮(plasma aldosteroneconcentration,PAC)及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the ratio of plasma renin activity to plasma aldosteroneconcentration,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对象均行三体位PRA、PAC测定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以静脉盐水负荷试验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诊断标准,分别绘制PRA、PAC 及ARR 的ROC 曲线。结果:卧PAC的AUC最大,且与参照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ARR的AUC最大,与参照下AU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卧位PAC最佳切点53(ng/L)诊断PA,与盐水负荷试验的符合率为0.411,以卧位ARR的最佳切点118.3(h)来诊断PA,与盐水负荷试验的符合率为0.571;卧位PAC 最佳切点53(ng/L)联合卧位ARR 最佳切点11.83 后的敏感度为0.476,特异度为0.941,约登指数为0.471,与盐水符合试验的符合率为0.857.结论:在不宜行盐水负荷试验的人群中,卧位ARR≥118.3(h)联合卧位PAC≥53 ng/L确诊PA可提高其诊断率。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左室重构和冠脉病变发生及严重程度分析.方法:4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糖代谢异常情况分为正常血糖组(NGR,269 例)、糖调节受损组(IGR,122 例)和糖尿病组(DM,101 例),三组间进行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伴发情况、生化指标、超声指标、冠脉病变发生及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结果:①与NGR组比较,IGR组和DM组在性别构成、合并高脂血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高血压时程与严重程度构成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IGR组和DM组冠脉造影阳性率组、DM组,比NGR组明显升高。③IGR组和DM病组在上述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发糖代谢异常者,冠脉狭窄发生率高且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有更显著的心脏重构;伴发糖调节受损与伴发糖尿病的患者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别。
  • 摘要:目的:调查非高血压人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然抽样方法,2011年5月~12月对天津市市内6区年龄在40~70岁的人群进行抽样.依据《2010中国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不服用降压药物下,收缩压<120mmHg 和舒张压<80mmHg诊断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诊断为高血压前期;符合上述标准者定义为非高血压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指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10umol/L.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几何均数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调整OR比值及置信区间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选非高血压人群共456例(男108例,女348例),HHCY224例,总发生率为49.1%。男性较女性、年龄在50-60,60-70岁较40-50岁人群HHCY发生率和tHcy几何均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在120-130/80-85,130-140/85-90 mmHg,BMI≥25 kg/m2人群HHCY发生率和tHcy几何均数与血压<120/80 mmHg和BMI<25 kg/m2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高血压人群HHCY发生率较高,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与血压水平、体重指数不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受试对象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未治疗和治疗的高血压;伴有和不伴有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杓形与非杓形高血压;中、青与老年男、女性高血压;一般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人群.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基础医学规的研究方法 并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的量化方法包括:血小板容量、体内、外聚集性,代谢产物和分泌物,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光谱法测定细胞特异性产物的血浆水平,例如sP-selectin、vWF、WEGF-A、循环微粒(MPs)、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物(MPAS)、5HT、5HT 转运蛋白(SERT)等。结果:1、高血压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浆凝固系统增强,而纤维活性降低,尤其在未治疗或血压未达标、靶器官损伤及非构形高血压人群更严重。2.血小板活化参数与血压(SBP,DBP和MAP)、CRP和靶器官损伤程度呈正相关。3.抗高血压药物(ARB, AEC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CCB和a-受体阻滞剂)对血小板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压处于血栓前状态,致病因素包括异常增高的血压、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伤、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强、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诸多因素。因此,高血压血栓并发症的防治,必须包括有效控制血压、适宜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制剂及尽可能祛除致病因素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绝无单一妙方。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取自然抽样方法筛取天津市市内六区年龄在40~70岁非高血压(血压﹤140/90mmHg)的常住居民390例,根据血压情况(按照JNC-7 标准分组)将入组人群分为高血压前期组(195 例)和正常血压组(195例).收集一般资料,按统一方法 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集体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等实验室数据.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两组的血清IGF-1水平.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推断采用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血压前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年龄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前期组IGF-1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114.81±72.62μg/L vs 99.48±62.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以是否属于高血压前期人群为因变量,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F-1和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为高血压前期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血清IGF-1水平高于正常血压人群,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F-1水平是高血压前期的独立相关因素。IGF-1参与了高血压前期的发生与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降压联合降脂对高血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动脉弹性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NAFLD235例,随机分A组(降压降脂+生活干预组)51例,B组(降压+生活干预组)50例,C组(降脂+生活干预组)48例,D组(生活干预组)46例,E组(非干预组)30例.降压药物采用缬沙坦(80mg)/氨氯地平(5mg)单片复方制剂(商品名倍博特),qd;降脂药物采用立普妥20mg,qn;生活干预包括运动及饮食疗法;观察6个月.结果:在降脂、减重方面,各组治疗后都明显下降,有差异显著性,A,C组治疗后差异显著性更大(Pa<0.01),且与D组对比,都存在差异显著性(Pb<0.01);在改善脂肪肝方面,A与C组、B与D组疗效相同,分别为100%:97.9%和44%: 56.6%,即A, C组疗效明显优于B,D组;在改善动脉弹性指数方面,A,B,C组治疗后皆明显下降,D组无变化,E组呈负性增加,且A,B,C组分别与D组对比有差异显著性,呈现A>B>C>D趋势。结论:高血压合并NAFLD患者,应尽早进行降压、降脂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联合干预治疗,有利于消除脂肪肝,改善动脉硬化。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尿酸)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684名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无房颤组(n=633)和高血压伴房颤组(n=51),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心脏彩超数据;根据不同性别及尿酸水平分成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组(n=271)和高血压无高尿酸血症组(n=413),比较两组间的房颤发生率;进一步根据尿酸水平四分位数分成第1分位数组(n=168)、第2分位数组(n=168)、第3分位数组(n=180)、第4分位数组(n=168),比较各组间的房颤发生率.结果:高血压伴房颤组的尿酸、年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质量指数(LVMv均明显高于高血压无房颤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总胆固醇均明显低于高血压无房颤组(P<0.01)。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了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尿酸及年龄的影响后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19-1.090;p=0.002、左房内径(OR=1.173;95% CI=1.114-1.235;p<0.001)和左室射血分数(OR=0.942;95% CI=0.914-0.971;p<0.001)是高血压患者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患者的房颤并无明显的独立相关性。进一步分析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组和高血压无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9.3%vs7.3%;P=0.406),尿酸四分位数组各组间房颤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7.7%,3.7%,8.4%,12.8%; P=0.062)。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房颤与尿酸水平无明显独立相关性,而与年龄、左房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存在独立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夜间间歇性低血氧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多导睡眠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并根据肝脏超声影像学的诊断结果分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多导睡眠监测指标中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分析脂肪肝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脂肪肝组(101例)较非脂肪肝组(67例)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酰转肽酶明显增高(P<0.05),但LSaO2水平明显降低(79.37±9.19vs83.12±6.40%,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LSaO2 可能是高血压患者脂肪肝的形成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3.794(95%CI:1.678~8.578),3.378(95%CI:1.464~7.796).结论:高血压患者脂肪肝形成可能与夜间间歇性低血氧有关.
  • 摘要:目的:测量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不同性别年龄组身高、腰围(WC)、臀围(HC)、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等参数及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百分位数,为进一步确立该人群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福海地区维吾尔族6-18岁中小学生共10800名为调查对象,按标准化方法测定各年龄组儿童身高、体重、HC、WC、BMI、WHtR等数据.结果:(1)男女生身高、体重、WC, HC, BMI均随年龄有逐渐上升趋势,而WHtR却有逐渐下降趋势(男生6-18岁由0.86逐渐下降至0.80,女生由0.83逐渐下降至0.75)。(2)WHtR受年龄影响小。女生基本稳定在0.47-0.48;男生略有波动,≤11周岁基本稳定在0.43-0.44,≥12周岁时逐渐下降(由12周岁时的0.44下降到18周岁的0.40)。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青少年形体学参数中WHtR不受年龄、性别影响,其变异程度小且相对稳定,可作为反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简易指标。
  • 摘要:目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对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但其病理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方法: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水平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68 例(NA组,UAER<30μg/mg);微量蛋白尿组19例(MA 组,30ug/μg≤UAER≤300μg/mg).再将NA组人群据自测血压水平分为家庭自测血压达标组(HBPM1组,共计34 例)及家庭自测血压未达标组(HBPM2组,共计21例).测定所有研究人群uNGAL、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ng rate,UAER)等指标.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高血压人群组uNGAL、UACR水平显著升高(P<0.05),MA组uNGAL、Cys-C、eGFR水平高于NA组,且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BPM2组uNGAL水平显著高于HBPM1组人群(P<0.05).而UACR、血肌酐、eGFR在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正常对照组、HBPM1与HBPM2三组人群比较,uNGAL水平有递增的趋势(P<0.001).而HBPM1组人群eGFR、UACR水平与HBPM2 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ys-C水平在HBPM2组高于HBPM1组(P=0.043)、而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eGFR与uNGAL、Cys-C、尿酸、收缩压具有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eGFR仅与uNGAL相关.结论:研究表明高血压性肾病的早期阶段既可有肾小管间质损伤,并可能先于肾小球损伤发生.且血压控制不佳者其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越重.uNGAL升高与早期肾脏损伤程度相关。
  • 摘要:目的:采用多中心联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代谢综合征(MS)轻症患者的早期干预的疗效,观察化瘀解毒法对糖脂毒性的影响,从内皮细胞功能角度阐述作用机理.方法:针对MS轻症人群,本着中医治未病理念,对其进行健康管理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治疗,并分为三组,分别采用MF治疗,SG治疗,CT治疗等方法,通过对比,阐述疗效及区别.结果:MF治疗可使患者BMI,SBP,FBG,ISI,HbA1c,TG,LDL等多项指标改善;SG治疗可使MS轻症患者血脂(TCH、TG、LDL、HDL),血压(SBP、DBP),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水平(INS)等指标显著改善;CT可全面改善MS轻症患者机体紊乱状态,逆转糖脂毒性对人体的损伤.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整IL-10、EDRF、PAI-1、TNFa水平是化瘀解毒法的作用机理。结论:对MS轻症患者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相关指标,中西医结合方法更为显著,而通过解毒活血,达到改善炎性指标和血流状态是其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某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MMSE量表测试,目的是了解天津农村老年人群的认知下降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MMSE测试采用统一的中文版MMSE测试用卷,由经过培训的有资质的评分员完成.认知功能下降判定标准:采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制定的筛查标准对受试对象的总分进行评价:文盲(教育年限=0)者,MMSE≤17分;小学文化程度(1≤教育年限≤6)者,MMSE≤20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年限≥7)者,MMSE≤24分.结果:研究发现认知功能下降患病率为32.5%,其中女性患病率(38.2%)显著高于男性(25.7%)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功能下降患病率也随之增高,P<0.001,其中8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最高(72.9%);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患病率逐渐降低,P<0.001淇中文盲组的患病率最高(53.6%)。结论: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文盲、80岁及以上人群MMSE阳性率最高,老年女性有较高的MMSE阳性率(38.2%),为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但经过教育分层后发现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教育年限≥7),男性为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特别是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比男性更低,导致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组(教育年限≥7)中,女性人数较少的缘故。而这可能是造成性别对认知功能影响不一致的原因。
  • 摘要:目的:采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了血压的主要要素SBP、DBP和心率(HR)及其这些血压要素的组合在预测老年人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寻找一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对于老年人脑梗死预测的最佳组合.方法:以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入院、大于60岁的男性、进行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的15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Holter所测数据,分别以24小时平均SBP、平均DBP以及平均心率(HR)为变量,按各自大小顺序递增式依次分为19个亚组,采用数学上常用的“平滑曲线”方法,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经过大量的血压要素之间不同排列、组合的计算,获得一种实测数据与脑梗死趋势性变化曲线关联最好的血压要素的组合方式。结果: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不同的排列组合,发现S×HR0.2/D0.8的幂次组合乘积与脑梗死的关联度最为密切(p<0.001),较单纯24hSBP(P<0.0.5)及其单纯24h(脉压)PP(P=0.001)与脑梗死的发病趋势相关性均好。结论:对老年男性,脑梗死的危险性与SBP的一次幂成正比、与HR的0.2次幂呈正相关,与DBP的0.8次幂成负相关,该组合在预测脑梗死的发病率比单纯收缩压、脉压对脑梗死的预测更加有效;此外,应用该组合可以指导临床对于SBP和DBP减低的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及行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 例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 例肾动脉性高血压患者肾动脉造影结果显示: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双侧肾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位于左、右肾动脉开口处或近段,狭窄程度80%-90%左右;1例患者为右肾动脉狭窄,1例患者为左侧肾动脉,部位位于肾动脉近段,狭窄程度为75%-80%.3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肾动脉狭窄者均为单侧肾动脉病变,均为右侧,位于肾动脉远段,狭窄80%左右.1例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为双侧肾动脉病变,位于肾动脉近段,狭窄85%.所有患者均于狭窄病变处行支架植入治疗.4例患者(3例为纤维肌发育不良性,1例为大动脉炎)术后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其余6例患者中血压较前明显改善.2例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术后1周肾功能明显改善,分别由210.3μmmol/l降至147.3μmmol/l,186.7μmmol/l降至119,7μmmol/l.患者的肾素活性水平较、血管紧张素II 术后1 周复查均显著降低[(1.70±0.89)ng/ml vs (0.66±0.33) ng/ml ];[(139.07±73.63) pg/ml vs (50.88±16.75)pg/ml].结论: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经皮肾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目前常用的两种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及两药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本试验是前瞻、开放性、三治疗组平行对照研究,共纳入119名正在接受单药降压治疗或者门诊新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氨氯地平(1组)、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2组)及缬沙坦(3组)降压治疗.收集各组患者的相关人口学数据及实验室指标并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动脉僵硬度检查.分别予以三种药物治疗方案治疗10周,用药期间行诊室血压监测及家庭血压监测,10周后再次复查基线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种治疗方案用药前后血压变异性和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结果:①三种药物治疗方案具有相似的降压疗效。②在降低24h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效果相近,均明显强于单用缬沙坦,在降低日间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氨氯地平效果最佳,缬沙坦效果最差。③三种降压方案均能减少动脉僵硬度(baPWV),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撷沙坦、两药联用、氨氯地平。结论:①三种药物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且具有相似的降压效果。②氨氯地平可明显降低24h收缩压变异性,尤其是日间收缩压变异性。③缬沙坦改善动脉僵硬度效果最优。④血压变异性和动脉僵硬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摘要:目的:了解缓释硝酸酯类药物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的降压疗效.方法:电子数据库包括DARE、Cochrane 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WHO-ICTRP 等.选取使用缓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由2位系统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24项试验(n=1655),风险偏移较高,荟萃分析显示2-12周的治疗可以降低SBP 6.73 mmHg(95% CI-8.95,-4.51);增加DBP 8.50 mmHg(95% CI 6.49,10.51);降低PP-14.61mmHg(95% CI -18.32,-10.90)(all P<0.001).结论:缓释型硝酸酯类药物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有降压效果,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增加结果可信度。
  • 摘要:目的:评估初发高血压患者使用富马酸比索洛尔6个月后降低心率的效果.方法:非干预性、前瞻性研究,入组1168例患者,来自亚洲八个国家的68个中心,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所有患者为新发高血压患者或既往曾行降压治疗,未使用过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的初发高血压患者。应用富马酸比索洛尔5mg QD起始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心率、血压情况。统计采用全因分析集,使用描述性方法总结连续性变量。分类变量使用频率和百分比统计。95%置信区间使用标准百分比二项分布。结果:最终使用的为1081人。75.2%的被试完成了6个月的富马酸比索洛尔的治疗,6个月治疗后,65.5%的患者心率下降超过10%,心率平均下降13.7次/分。血压下降:SBP/DBP:24.0/13.1 mmHg;2型糖尿病,吸烟,年龄对于降压和降心率作用没有差别;无论在全部的还是在亚组人群中,富马酸比索洛尔对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醋和总胆固醇水平影响较小。全部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7%,最常见不良事件为心动过缓,发生率为0.7 %。全部的药物不良事件是轻中度的,只有一例发生了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结论:富马酸比索洛尔能有效降低初发亚洲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水平。2型糖尿病、吸烟、年龄对于其疗效未产生显著差异,对于糖脂代谢影响较小,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使用性。
  •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门诊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戒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相关资料完整的2569例男性的吸烟及戒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569例男性高血压患者中,一直吸烟、戒烟和一直不吸烟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8%,24.3%和33.9%,过去吸烟者的戒烟率为36.8%。不同特征患者的戒烟率有比较大的差异,但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患者初始血压水平、病程长短、是否伴随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后,以p<0.05为准,影响吸烟高血压患者戒烟的独立因素为:c1年龄因素。年龄越低,越难以戒烟。其中18-44岁之间的戒烟率仅为13.8%,而45-54, 55-64和65岁以上患者的戒烟率依次为25.4%, 37.1%和61.6%。以18-44岁为参照组,45-54,55-64和65岁以上患者的戒烟OR值依次为1.85,2.94和7.33。(2)规律测量血压者,容易戒烟(OR=1.98 95%CI[1.60-2.46]);(3)有冠心病(OR=2.101,95%CI[1.64-2.69])及卒中史者(OR=1.47,95%CI[1.02-2.11])容易戒烟。结论:目前我国男性高血压患者的戒烟现状不容乐观。应当对年轻和尚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控烟教育,要使他们意识到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危害,这对进一步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03-2011-1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19 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ASI定义为1减去24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回归系数.依据AASI水平,分为4组:AASI<0.30、0.30~<0.41、0.41~<0.52、≥0.52.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AASI分别与年龄(r=0.301,P<0.01)、24h收缩压(r=0.276,P=0.001)、白昼收缩压(r=0.225,P=0.008)、夜间收缩压(r=0.366,P<0.01)、24h 脉压(r=0.510,P<0.01)、24h收缩压标准差(r=0.297,P=0.001)呈正相关,而与24h舒张压标准差(r=-0.256,P=0.002)、24h平均心率标准差(r=-0.205,P=0.017)及24h平均动脉压标准差(r=-0.202,P=0.017)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ASI与24h脉压和24h收缩压标准差呈正相关(β=0.321,β=0.725,均P<0.01),与24h舒张压标准差和24h 平均动脉压标准差呈负相关(β=-0.428,β=-0.346,均P<0.01).结论:AASI与BPV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性别、患有及不患有糖尿病人群,发生急性心梗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其中考虑到了单一或多种治疗手段,例如:支架的置入.还特意比较了男女的结果是否有不同.方法:对象包括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曾患过一次急性心梗的患者,排除资料不全的患者,所有患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依据为欧洲心脏病社会学和美国心脏病学标准.患者在院期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病例采集.化验结果、心电图、再灌注(内科支架介入、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要有记录.在院期间的不利事件:室颤、心源性休克、心脏停搏、再次心梗、肺水肿也要记录下来.短期死亡为围手术期28天,长期死亡为存活>1年.所有的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AS9.1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以风险比率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包括505例男性糖尿病患者、196例女性糖尿病患者和1327例男性非糖尿病患者、415例女性非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3年。2.围术期28天内死亡的男性DM患者为46名、非DM患者为76名,女性DM患者为22名,非DM患者为26名,长期死亡的(至随访结束、平均为4.3年),共有男性DM患者122名死亡、非DM患者199名死亡,女性DM患者62名死亡、非DM患者58名死亡。3.DM患者在院期间主要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治疗;男性DM患者很少接受降脂药治疗、女性DM和非DM患者接受降脂药治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男性DM患者出院后多建议使用ACE抑制剂治疗、而女性DM和非DM患者推荐药物没有显著差异;DM和非DM患者心梗、心脏停搏、脂质紊乱没有显著差异。4.男性DM患者在院期间并发症(心源性体克、肺水肿)发生率高于非DM患者,女性DM和非DM患者在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1.不同性别DM患者的短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DM患者与非DM患者的短期死亡率也没有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DM患者的长期死亡率差异显著、女性患者明显增高。3.不同性别非DM患者的长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从细胞自噬角度,以期揭示"藏红花保护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措施.方法:构建SD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藏红花提取物预处理(50mg/kg),分别观察缺血2h、再灌注24 h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和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AMPK、PI3K、Akt、mTOR、Atg7、LC3Ⅰ/Ⅱ蛋白表达水平.原代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给予藏红花提取物预处理(25μg/ml),分别观察缺氧4 h及复氧12 h心肌细胞凋亡、存活水平,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形态,检测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给予自噬抑制剂3-MA、诱导剂雷帕霉素,分别观察其对缺氧及复氧心肌细胞凋亡、存活的影响。结果:经藏红花提取物预处理,可以分别改善缺血期及再灌注期心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细胞凋亡;上调缺血期AMPK,mTOR,Atg7,LC3工月I蛋白表达水平,提高自噬水平,而对PI3K,Akt无影响;上调再灌注期PI3K,Akt水平,下调mTOR,Atg7,LC3Ⅰ/Ⅱ水平,降低自噬水平,而对AMPK水平无影响。经藏红花提取物预处理,分别在缺氧期上调自噬水平,在复氧期下调自噬水平,达到保护心肌的目的;缺氧期给予自噬抑制剂3-MA或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复氧期给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或PI3K抑制剂LY294002后,藏红花提取物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均消失。结论:藏红花提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自噬水平发挥作用。缺血期,藏红花提取物通过上调AMPK激活自噬发挥心肌保护作用;而再灌注期,藏红花提取物通过上调PI3K/Akt抑制自噬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雾化吸入万他维,使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延长患者寿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降低死亡率.方法:采用德国百瑞公司生产的INQUA NEB plus压缩雾化吸入机,每次万他维吸入剂量为10ug(1ml),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1:1稀释后雾化,雾化时间约为5-10分钟.每次雾化前后均要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并记录下来,给医生提供临床依据.雾化时嘱患者坐位,吸入后屏气,已加强活性成分的沉积和弥散;万他维可直接扩张肺动脉血管床,持续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使血氧饱和度得到明显改善.结果 我科于2013年5月至今,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万他维雾化吸入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结论:雾化吸入万他维,给药方法简单易学,通过健康宣教,操作示范可方便患者自我家庭治疗,对稳定和恢复患者病情有积极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在先天性主动脉憩室(Kommerell憩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MSCT诊断的六例主动脉憩室患者的影像学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五例患者均无其它心血管畸形,一例合并室间隔缺损.MSCT均能准确显示憩室的位置、形态以及有无其它合并症.结论:MS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主动脉憩室的检查方法;同时也要重视X线平片的提示性诊断作用。
  • 摘要:目的:测量PAH患者基础氧化应激水平并评价伐地那非是否能够影响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同时改善PAH.方法:运用S-D大鼠建立PAH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PAH模型组、伐地那非干预组。并给与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伐地那非显著降低PAH患者以及大鼠的肺血管阻力并增加其心输出量。伐地那非抑制PASMCs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从而缓解随之引起的肺小动脉重构和右心室肥大。伐地那非显著降低PAH患者以及大鼠,诸如3-硝基酪氨酸、8-异前列烷F2α等,氧化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并提高其体内NO浓度。最后,伐地那非显著提高PAH大鼠肺组织eNOS的表达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下调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结论:伐地那非降低PAH患者以及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并改善疾病。这也提示氧化应激能够作为潜在的靶点用于PAH的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开阔肺栓塞的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03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为主,如胸痛、胸闷、憋气;心血管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或后背不适;中枢神经症状表现为晕厥、烦躁、抽搐,个别头痛;其它如长期反复低热,对于患者的以上表现没有高度警觉肺栓塞,该组病例首次就诊就确诊的10例,仅占9.71%。临床表现排在前3位的是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痰,但也有心悸、晕厥、发热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体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如水肿;听诊肺动脉高压表现如P2亢进,三尖瓣收缩期杂音和肺部罗音。SPO2降低最为多见,达70.87%,余下肢水肿、P2亢进、三尖瓣收缩期杂音相对多见,但亦达不到50%.辅助检查:心电图主要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SⅠQⅢTⅢ,QRS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顺钟向转位,肺型P波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低;心脏超声发现右心房、心室大、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比较大;肺血管的CTA阳性发现在本组仅53.68%;必要时,行肺灌注/血流成像检查。误诊、漏诊率高达70-90%。具有骨折、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V因子突变、蛋白C缺乏等危险因素的患者,由以上任何一种表现,均要想到肺栓塞的可能。回顾分析表明,肺栓塞的症状、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都是非特异性的,只作任何单独一项的诊断,其价值都很有限。结论:肺栓塞的诊断关键是要想到,然后适当联合辅助检查,绝大多数可确诊。
  • 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8-Isoprostane F2α。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并新诊断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可随访到的患者80名(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所有患者和正常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与正常人相比,IPAH患者血浆8-iso-PGF2a。水平显著升高(正常人为30 pg/mL 95% confidenceinterval[CI]:29至34 pg/mL;而IPAH患者为91pg/mL, 95%CI:84至98 pg/ml,p<0.001)。血浆8-iso-PGF2a。水平与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8-iso-PGF2a。水平越高(cut-off值97pg/ml)患者预后越差。8-iso-PGF2a。水平≥97pg/ml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2%和41%,而8-iso-PGF2a。水平<97pg/ml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4%和87%(log-rank p=0.001)。此外,尽管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但随访时血浆8-iso-PGF2a。水平在死亡患者中仍持续升高(p<0.001)。基F线血浆8-iso-PG2a。水平与患者mRAP,6分钟步行距离以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浆8-iso-PGF2a。水平在IPAH患者中明显升高。随访时,血浆8-iso-PGF2a。水平在死亡患者中进一步升高。基线血浆8-iso-PGF2a。水平是预测患者生存独立的风险因素,是一种新的预测IPAH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 摘要:目的:在心脏宝石能谱成像图像上使用"脂肪-肌肉"基物质进行配对以实现定量测量EFV.方法:本研究纳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8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为48.±6.3岁。每例患者均采用使用单源双能量的能谱CT扫描机进行GS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心外膜脂肪为心外膜脏层的脂肪组织组织,其测量范围上起自从左心房中部下至左室尖部,人工剔除心包外的其他组织。结果:8例患者的测量结果显示,EFV-GSI的平均测量值为170.92±14.40 ml,而EFV-CT的的平均测量值为103.82±20.45 ml。与EFV-CT相比较,EFV-GSI的测量误差率为164.41%,EFV-GSI与EFV-CT的平均差异为67.10±11.96(ml)。结论:采用心脏GSI测量的EFV-GSI的数值约为标准EFV-CT的数值的1.6倍,但EFV-GSI具有较小的测量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GSI物质分离算法对部分组织的误判而导致测量不准确。总之,EFV-GSI有可能成为定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一种简单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 摘要:目的:在兼顾减少线束硬化伪影和提高对比噪声比的情况下,优化选择显示钙化性斑块和狭窄的最佳VMS图像.方法:本研究入组8位患者,其中男性3位,平均年龄为49.5±8.5岁,使用单源双能量的能谱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CTCA检查。所有能谱成像数据均使用GSI viewer软件重建出60120 keV的VMS图像进行分析。对于每个钙化性斑块分别计算用伪影指数、对比噪声)、狭窄百分比及最小管径来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15个钙化性斑块的分析结果显示,当VMS重建的电子伏特从60 keV升高至95 keV时,AI值持续下降(p<0.05);在100-120kev范围内,AI值保持平稳(p>0.05)。例如,斑块1在60,70,80,90 keV的AI值分别为117.57,98.30,83.43,61.94,在100,110,120 keV的AI值分别为52.82,48.17,42.31。在60-90Kev范围内的CNR显著高于90kev以上的范围(P<0.01)。结论:高电子伏特的VMS图像能明显减少CTCA中钙化性斑块的线束硬化伪影,但同时又会导致CNR的降低。根据本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80-95kev可能是准确诊断钙化性斑块的最佳电子伏特范围。个性化选择最佳VMS图像有可能通过减少线束硬化伪影来较准确评估钙化性斑块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 摘要:目的:使用GSI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图像,测量正常心肌的碘浓度和基于碘浓度的心肌透壁灌注率(iodine transmural perfusion ratio,I-TPR),并比较I-TPR在16个心肌节段上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9例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12人,均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行单源双能量的能谱CT扫描,所有能谱图像数据均使用GSIviewer软件重建出左室短轴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碘浓度值存在显著差异(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碘浓度值分别为3.69±1.09mg/ml和3.45±1.04mg/ml, p=0.000)。正常心肌I-TPR的平均值为1.08±0.120碘浓度值和I-TPR在16个心肌节段上无明显差异(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碘浓度值的p值分别为0.14和0.24,I-TPR的p值为0.92).结论:在不同的心肌节段中,心肌碘浓度值无明显差异。因此,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碘浓度值有可能用来区分正常灌注心肌和灌注缺损心肌。使用心脏GSI成像技术计算的I-TPR有潜力被用于评估心肌透壁灌注的情况。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肺病相关肺高血压患者吸入伊洛前列素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相关变化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08年9月-2013年1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行右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肺病相关肺高血压的115例患者(COPD患者占48.4%,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占18.3%,肺发育异常或肺叶切除患者占12.1%,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占11.4%,其它疾病占9.7%)。入选患者有明确的肺功能减退且近期病情稳定,6月内肺部疾病未发作且未调整基础肺部疾病相关药物;同时排除其他肺高压相关疾病,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所有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取基线血流动力参数及桡动脉血氧饱和度指标后,吸入伊洛前列素20μg,持续10分钟,吸入结束立即重复测定上述参数及再次抽取血液标本1 ml进行血气分析。比较两者的前后变化情况,进一步评价它们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慢性肺病相关肺高血压患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后急性期肺动脉平均压由42.3±10.7mmHg降至39.4±11.1mmHg(P<0.001),心指数(CI)由3.1±0.9 L/min/m2上升至3.4±1.1L/min/m2(P<0.001),肺循环阻力(PVR)由7.3±3.5 Wood单位降至6.5±4.5 Wood单位(P=0.014)。而挠动脉血氧饱和度吸入伊洛前列素后由87.1±7.4%升至87.2±7.8%(P=0.493)。多因素COX分析模型发现吸入伊洛前列素后挠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吸入伊洛前列素后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的远期生存预后劣于血氧饱和度降低组。且吸入伊洛前列素急性期血氧饱和度升高组患者的死亡风险相对较高,其死亡风险是血氧饱和度降低组的2.39倍。结论:慢性肺病相关肺高血压患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却不影响挠动脉血氧饱和度。急性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和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短期内氧和改善的患者反而预后不佳。
  • 摘要:目的: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在不控制心率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研究中的作用.方法:31例疑似冠心病连续志愿者,均未服任何心率控制药物,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标准算法重建和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重建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由两位有经验医生判读,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分别基于每支冠状动脉及每支冠状动脉的每段血管水平,评分标准为Likert 4分标准.统计学处理使用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31例志愿者,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1±7.9岁。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图像的可判读性在每位受试者、每位受试者的每只血管及每只血管的每个段水平明显高于标准算法。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每支血管评分,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结果高于标准算法结果,左主干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每段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的应用与标准算法比较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
  • 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E/A比值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女性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初发急性心梗在我院住院的女性患者共7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E/A比值<或≥1作为截点分为E/A<1组(39 例);E/A≥1 组(36 例),以住院及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为研究终点,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等分析E/A比值等相关指标与心血管死亡的相关性进行比较,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⑴75例女性初发急性心梗患者中,E/A<1组死亡率显著高于E/A≥1组(P<0.001);⑵E/A比值对心血管死亡的预后判定灵敏度为93.3%,特异度75.6%,阳性预测值71.8%,阴性预测值94.4%.结论:女性初发急性心梗患者早期二尖瓣E/A比值<或≥1 对其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腔静脉回流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漏诊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331例心脾综合征患儿腔静脉回流情况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31例心脾综合征患儿中,无脾综合征277例,其中双侧上腔静脉151例,右侧上腔静脉79例,左侧上腔静脉47例。上腔静脉回流超声诊断符合者268例。277例中,均无下腔静脉中断者,下腔静脉回流部位超声诊断符合者243例。277例患儿中,34例肝静脉直接回流至心房,超声心动图均未予诊断。多脾综合征54例,其中双侧上腔静脉23例,右侧上腔静脉21例,左侧上腔静脉10例。上腔静脉回流超声诊断与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均符合。54例患儿中下腔静脉肝段中断,(半)奇静脉延续者50例,下腔静脉肝段未中断者4例。下腔静脉回流超声诊断符合者52例,误诊2例,2例均误诊为下腔静脉肝段中断。28例肝静脉直接回流至心房,超声心动图均漏诊。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心脾综合征腔静脉的回流,对于肝静脉的回流尚待进一步提高。
  •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电场导航系统(EnSite-NavX ) 与常规X线透视指导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术(RFCA)的比较研究,探讨EnSite-NavX指导下阵发性室上速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0例PSVT 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1组在EnSite系统引导下行RFCA术,另一组对照组,常规X线透视射频消融术,分别比较两组左侧旁道、右侧旁道及房室结双径路标测消融手术时间(自安置好各标测电极至消融终点的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消融次数、有效放电率(有效靶点与放电消融次数的比值×100%)、即时成功率(术后24 h内心电遥测或24 h Holter有无复发)、1年复发率.结果:EnSite组,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7例(右侧旁道6例,左侧旁道11例),X线透视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9例(右侧旁道6例,左侧旁道13例);2 组患者全部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即刻成功率、1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X线曝光时间EnSite组明显短于常规X组;EnSite组右侧旁道及双径路组消融手术时间、放电消融次数、有效放电率均优于常规X线组,而左侧旁道消融EnSite组则差于常规X组.结论:EnSite指导下行RFCA是有效可行的,尤其是右侧旁道及双径路消融优势更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人格类型对心脏电生理参数及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以Eysenck人格问卷(EPQ)对97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人格测试,区分为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外向稳定和外向不稳定4种人格类型.采用同步12导联ECG、24小时Holter以及心脏内程序刺激测量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不同部位心肌有效不应期(ERP)、AH和HV间期等心脏电生理指标并评价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稳定型人格者相比,不稳定型人格者心脏电生理参数改变为:1.ERP及AH间期缩短,ERP_RA, ERP_RV, ERP_CS34, AH均P<0.01;2.HRV时域分析指标中SDNN、HRV三角指数RMSSD均明显下降,SDANN显著增高。结论:人格类型的不同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导致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心律失常易感性。
  • 摘要:患儿,男,4岁,自出生后不久发现心脏杂音。对其进行临床诊断后,行全麻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术后第二天常规彩超显示封堵器移位至主肺动脉内,患儿未诉明显不适,予以心电、血压监护,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转心外科于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未闭修补+封堵器取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入ICU,给予呼吸机支持呼吸,补液,抗感染,镇静镇痛,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患儿恢复顺利,9天后出院。
  • 摘要:目的:葛根素(Puerarin,Pue)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应用大鼠心肌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在氧化应激诱发的心肌细胞损伤中,葛根素发挥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机制.方法:本研究用H2O2处理大鼠胚胎心脏组织来源的H9c2细胞,建立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观察Pue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法检测线粒体特异性荧光染料四甲基罗丹明乙酯,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证明Pue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的开放,从而产生心肌线粒体保护作用,同时确定Pue的最适保护浓度。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Pue对SAPK/JNK,p38MAPK等上游信号因子活性的影响,明确Pue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的具体信号转导机制。结果:1.H2O2处理H9c2细胞20 min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TMRE荧光强度明显减弱,与H2O2对照组相比,Pue处理组(0.1μM)荧光减弱程度明显减轻,提示Pue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线粒体损伤。2.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率,与对照组相比,0.1μM Pue处理组吸光度明显增加,证实了Pue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结论:Pue在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时,可能通过抑制JNK活性,抑制mPTP的开放,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1例腹主动脉瘤行覆膜支架植入术后致右股总动脉近端闭塞患者的临床要点.方法:采取切实可行术前和术后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术前心理,防止瘤体破裂、下肢血运的观察;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监护,加强基础,做好术肢缺血疼痛的,安全,沟通交流,心理及康复教育指导。结果:患者侧枝循环建立好.右下肢肢端皮温正常,色泽红润,疼痛消失,可步行,生活自理,术后48天带药出院.7个月随访患者恢复好,生活自理。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原因,提出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是对我科近半年来住院老年患者的安全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过入院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管理等干预,有效提高老年患者、家属及护士的安全意识,减少老年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下干预对房颤患者射频术后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健康信念模式下的干预后,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患者术后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得到提高(31.84±0.37比30.37±1.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15.79%比36.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教育更加规范、系统化,使标准化,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华法林的使用更加安全和有效,而定期随访则能使出院之后的患者继续保持遵医行为,两者相结合可提高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术后华法林抗凝依从性,并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与糖代谢对血压的影响.方法:按照两因素析因设计收集年度体检资料,共录得符合条件对象297例,其中女14 人、男283人,按年龄分:60 岁以上老年组(99人)、40-59 岁中年组(59人)、39岁以下青年组(139 人);按血糖分:5.60-10.80 以上高血糖组(68人)、5.00-5.59 中血糖组(76人)、3.50-4.59 低血糖组(153人);按血胰岛素分:10.00 以上高胰岛素组(95人)、6.00-9.99 中胰岛素组(95人)和5.99 以下低胰岛素组(107人);按血C肽分:2.01 以上高C肽组(102人)、1.16-2.00中C肽组(94人)和1.15以下低C肽组(101人).分析以年龄为老化因素,以空腹血糖(mmol/L)、胰岛素(mu/L)和C肽(ug/L)为糖代谢因素,及两因素协同作用对收缩压和舒张压(mmHg)的影响;各因素内组间比较采用S-N-K法,P<0.05有显著性.结果:一、就老化因素而言:1、收缩压年龄三组间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别;两组间比较老年、中年、青年收缩压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别显著。2、舒张压年龄三组间方差分析显著有别;两组间比较也是老年、中年、青年舒张压依次降低,但只有青年组与其它两组间有显著性。二、就代谢因素而论:1,A:收缩压血糖三组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别;两两比较高血糖组收缩压居中,仅低血糖组较其它两组收缩压显著低。B:舒张压血糖三组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别;两两比较高血糖组舒张压居中,仅低血糖组较其它两组舒张压显著低。2, A:收缩压胰岛素三组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别;两组间比较高、中、低胰岛素组收缩压依次降低,仅高胰胰岛组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别。B:舒张压胰岛素三组间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别;两组间比较高、中、低胰岛素组舒张压依次降低,仅高胰岛组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别。3, A:收缩压C肽三组间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别;两两比较高、中、低C肽组收缩压依次降低,各组间均有显著性。B:舒张压C肽三组间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别;两两比较高、中、低C肤组舒张压依次降低,仅低C肽组较其它两组舒张压显著低。三、糖代谢与老化因素之间均未发现有显著交互作用。结论:1、血压老化现象明显,收缩压、舒张压都随增龄升高,收缩压较舒张压受增龄升高更为突出。2,糖代谢对血压有影响,收缩压、舒张压都随血胰岛素、C肽浓度增加而升高,舒张压较收缩压受代谢影响更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方法:总结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各系统出血的机率,计算构成比。结果:消化系统、五官科系统及呼吸系统损害例数较多,分别占总例数的47.4%, 20.5%和16.7 %。消化系统损害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也有个别病历出现结肠的弥漫性出血。五官科系统表现为牙跟出血,眼底出血。呼吸系统出血主要以咯血为主。再次为皮肤瘀斑。合并两个系统出血者有4人,三系统同时出血者1人,分别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牙跟出血。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缓冲片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无明显降低,因此剂型也不可靠。特别是老年人多存在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差,影响止血,其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并有研究报道,服用阿司匹林合并出血的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出血者。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做胃镜检查及HP检测有助于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与高血压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然抽样方法,于2011年5月~2011年12月对天津市市内6区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人群进行抽样.依据《2010中国高血压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前期组和正常血压组,不服用降压药物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为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为高血压前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检者血清IL-17水平。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因血清IL-17水平呈偏态分布,故以中位数(M)表示,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选高血压前期组共196例(男57例,女139例),平均年龄57±6.6岁;正常血压组共198例(男27例,女171例),平均年龄54±6.3岁。高血压前期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7.00 vs 5.10,U=15018,P<0.05),且随着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每升高10mmHg血清IL-17水平是增加的(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校正年龄、体重指数等危险因素后,血清IL-17水平仍为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为1.65(95%CI:1.07-2.54)。结论:高血压前期人群血清IL-17水平高于正常血压人群,且血清IL-17水平为高血压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本文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人群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分析,观察心血管疾病在高血压合并OSAS的人群中的流行情况.方法:选择2004年-2009年连续入院高血压患者中,对诉有睡眠时打鼾、白天嗜睡、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唇舌发绀者进行夜间多导睡眠检测.入选研究对象共2244例,年龄16-87岁,女性554例,男性1690例.根据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进行分为四组.结果:1)随着OSAS严重程度的增加,吸烟的检出率逐渐增加(P=0.007);脂质代谢紊乱的检出率仅在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存在差异(P=0.033),四组比较差异无线性趋势(P>0.05);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在OSAS组显著增高,并呈线性增加(P<0.001); 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在四组之间也存在显著线性增加趋势(P<0.001)。2)四组之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1,≥2和≥3的检出率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OSAS严重程度的增加,检出率呈线性增加(P<0.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检出远远高于单纯高血压人群,并随着OSAS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值得临床重视;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数目与低氧相关;OSAS是肥胖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科成功进行了介入封堵术并完成随访的131例继发孔型房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封堵术后,随机分为二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延长低分子肝素组,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1、两组IL-6,TNFa封堵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IL-6,TNFa封堵术后即刻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第1,2日下降、接近术前水平,术后第3日再次升高且达峰值(P<0.05),术后第7日及第1,3月恢复术前水平。两组IL-6,TNFa封堵术后即刻、第1,2,3,7日及第1,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IL-6,TNFa分别与组内F1+2,TAT,β-TG,PF4,tPA, D-D在术后即刻、术后1, 2日均有显著正相关;与p-TG, PF4在术后第3,7日仍有显著正相关,但与F1+2,TAT,tPA,D-D在术后第3,7日无相关性;与F1+2,TAT,p-TG,PF4,tPA,D-D在术后第1,3月均无相关性。结论:1.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持续至术后7日,凝血系统激活持续至术后3月,纤溶系统激活持续至术后3日。2.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激活均与封堵术中操作及术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封堵器直接接触循环血液有关。
  • 摘要: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冠脉病变量化评分SYNTAX积分(SXscore)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OSAHS患者共103例,分为轻度组(n=29)、中度组(n=32)、重度组(n=42),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统计并计算各组SXscore。结果:(1)三组间年龄、性别比例、身高、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者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重度组OSAHS患者体重、BMI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2)三组患者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量及溶栓二聚体含量均未见差异(P>0.05),重度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轻度组患者(P<0.01)。(3)三组OSAHS患者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患者血尿酸(P<0.05)及血肌配(P<0.01)水平均大于轻、中度组患者,而轻度组与中度组间未见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OSAHS患者的AHI与SXscore呈正相关,表明随着呼吸睡眠障碍的加重,SXscore明显升高,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应增加,对临床上合并冠心病的OSAHS患者采取再血管化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4))应用左西孟旦;对照组(n=24)应用米力农.记录治疗前后全身状况、呼吸困难程度、B型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等.安全性评估采用治疗前后定期测量血压、心率、血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结果:治疗48h后左西孟旦组呼吸困难程度和临床状况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一周BNP明显降低,EF,CI明显升高(p<0.05),未发生明显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左西孟旦迅速改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和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在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近、远期疗效.方法:顺序入选于本院心脏病治疗中心诊断明确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73例,观察用药前、后和随访1 月时心功能分级(NYHA)、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65例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后住院期间,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均较用药前好转,且随访1月时,上述观察指标仍优于用药前,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左西孟旦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且疗效可持续到用药后1月左右。
  •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法舒地尔是否可降低危重肺高压右心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血管中心住院的心功能Ⅲ-Ⅳ级急性右心功能衰竭的肺高压患者中接受法舒地尔(法舒地尔组)和仅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结果:法舒地尔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和治疗状况基本相似,没有统计学差异。共入选209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法舒地尔治疗的74名患者中有3名死亡;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有135名,其中19人死亡。两组之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用年龄、性别和WHO肺高压功能分级校正后分析法舒地尔可降低住院病死率,和出院后1月之内的再住院率。法舒地尔耐受性好,仅1人中断治疗。结论:静脉注射法舒地尔可以安全用于肺高血压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并且可以改善临床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是否较儿童患者严重、儿童BMPR2突变患者氧化应激是否更加严重以及成人与儿童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并新诊断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可随访到的患者201名,包括成人患者167名,儿童患者34名(-17岁),以及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50名,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成人与儿童患者BMPR2突变率均为18%(成人30/167,儿童6/34)。与儿童患者相比,成人患者处于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包括明显升高的氧化产物8-iso-PGF2a (p=0.002),明显降低的抗氧化酶SOD(P=0.021、抗氧化剂GSH(p=0.04)、以及NO(p=0.023)水平,而其他氧化产物8-OH-2-dG和Nitrotyrosine、抗氧化酶GSHPx和catalase、抗氧化剂TAC未见差异。儿童与成人生存率未见差异。与成人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成人患者处于严重的氧化损伤,表现为血浆8-iso-PGF2α二水平明显升高,但儿童患者未见。BMPR2突变、WHO肺高压分级、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是全部患者中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而未见任何氧化应激指标。结论:与儿童IPAH患者相比,成人患者处于更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包括脂质过氧化损伤、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缺乏。BMPR2突变、WHO肺高压分级、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是全部患者中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诊断时是儿童的患者并不是独立的风险因素,因此,相对于成人而言,对于儿童患者的诊疗应进一步优化成人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对冠脉心肌桥患者局部心肌进行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应变率的测量,以探讨冠脉心肌桥引起局部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情况,为临床心肌桥患者介入或手术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入选冠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47例,对照组40例,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左室心功能及应用定量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应变、应变率成像测量前降支支配区域9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Ss)及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早期峰值应变(Se)舒张晚期峰值应变(Sa)及相应的应变率(SRe)、(SR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二维超声心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但冠脉心肌桥组患者的大部分节段Vs,SRs,Ve明显减低,部分节段SRe,Ss,Se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应变率可以定量检测冠脉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及局部心功能改变,评价较为可靠的检测指标是定量组织速度(Va,Vet,应变率(SRs))。
  •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本院共77123例心血管增强患者的影像资料,发现下腔静脉先天畸形34例,男20例,女14例.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结果:下腔静脉畸形34例中,单纯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4例,表现为下腔静脉中断并与奇静脉、半奇静脉延续,下半身血流经奇静脉或半奇静脉流入右心房,以奇静脉延续常见,而肝静脉直接回流至心房。双下腔静脉畸形伴下腔静脉肝段缺如3例,冠状面重组显示腹主动脉两侧各有一血管结构,左下腔静脉终止于左肾静脉水平,通过主动脉前方汇入右下腔静脉,左、右下腔静脉的粗细可不对称,本组汇合部分均在隔肌水平,与文献不一致。左位下腔静脉伴下腔静脉肝段缺如3例,作者认为左位下腔静脉并肝段缺如患者如果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极有可能经半奇静脉汇入右心房。环主动脉左肾静脉2例,主动脉后左肾静脉1例,左肾静脉在经过主动脉绕行处因腹主动脉与腰椎的压迫管腔均受压重度变窄,左肾静脉回流受阻,产生胡桃夹或后胡桃夹现象。下腔静脉异常引流入左心房4例,均为心脾综合症,心房异构患者,心脏结构的位置通常也会异常,腔静脉与心房的连接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当心房异构时,除观察心内畸形外,一定要注意观察腔静脉连接畸形,腔静脉异常连接需行矫治。左位下腔静脉并部分异常汇入左心房1例,CT表现为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侧,上行至肝脏近隔面水平右行,于下腔静脉右行起始处见一分支发出,分支继续上行汇入左心房,而大部分下腔静脉则右行与肝静脉一同汇入右心房,该病例存在右向左分流,血氧饱和度会有所下降。肝静脉高位插入1例,CT发现肝静脉与下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肝左静脉异常引流4例,CT显示下腔静脉与肝右、中静脉一起汇入右心房,肝左静脉则汇入左心房。下腔静脉肝段、右肾前段缺如1例,CT表现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在左肾静脉注入后与奇静脉连接,经奇静脉、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右肾静脉未汇入下腔静脉,单独上行与肝静脉汇合一同直接入右心房。结论:下腔静脉畸形容易被忽视,术前CT明确,对涉及心脏手术、肝脏、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手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外下腔静脉及其重要属支畸形的识别,对于避免误诊有很大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探索正常胎儿左、右心耳的二维超声显示方法及图像特征,为准确判断心房方位及心耳病变奠定基础.方法:200例1928周正常胎儿,探索适宜的切面显示胎儿左、右心耳,分别记录不同超声入射角度和不同孕周时左右心耳的显示率及其形态特征。结果:在心底部双心耳切面能同时显示左右心耳,左心耳显示率92%,右心耳显示率68%。比较不同入射角度时心耳显示率,以声束从胎儿胸腔右侧面入射时双侧心耳显示率最高(92.9%)。比较不同孕周胎儿心耳显示率,最佳显像时间为孕21-23周。在此切面上观察到胎儿左心耳形态以弯指状最为常见:基底部开口较小,体部狭长,边缘可有切迹,内壁回声较光整。右心耳最常见为钝三角形:基底部开口较宽,深度较浅,内壁梳状肌常见,呈锯齿状回声。部分胎儿右心耳腔内可见矢状带。结论:在双心耳切面上能较满意的显示出正常中孕期胎儿的左、右心耳,二者基底部开口大小、心耳深度及形状、内壁回声都有差别,可为确定心房的方位提供直接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25羟维生素D水平和冠心病相关性.方法 对连续41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按照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冠脉正常组,按照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减少组).结果:25羟维生素D正常组和异常组,冠脉狭窄积分(3.56±0.76,1.91±0.35,P=0.036)及冠脉支数(0.56±0.06,0.52±0.05,P=0.046)具有统计学意义.25(OH)D水平与冠心病组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25(OH)D降低的水平更加明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5(OH)D水平和纤维蛋白是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OR=0.654,P=0.043).结论:25(OH)D水平和纤维蛋白是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寻找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因素,指导冠脉检查前临床决策.方法:收集行冠脉造影同时心肌标志物阴性的患者共计84名,记录冠脉造影结果及29项术前临床指标.利用SIMCA-P软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冠心病的比较重要的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加入决策树模型.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LS显示与冠心病重要的临床因素依次是心绞痛症状、甘油三醋、总胆固醇、糖尿病持续时间、空腹血糖、体重、谷丙转氨酶、高血压病史、肌配、吸烟、肾小球滤过率,年龄等12项指标。CART增长方式的决策树模型显示心绞痛、高胆固醇、糖尿病持续时间三个因素入选决策树模型。结论: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持续时间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关键因素,决策树模型可预测冠心病。
  • 摘要:目的: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 Ca)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20 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OR 组,n=8)、动脉硬化组(AS 组,n=6)和阿托伐他汀组(AVT 组,n=6),饲养16 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HE 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通过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胸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KCa蛋白的阳性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值(AIOD).结果:与NOR组比较,AS组TC,LDL-C明显升高((P<0.01),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TC和LDL-C水平(P<0.01); AS组胸主动脉内膜增生,显著增厚,呈较典型的动脉硬化斑块,AVT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AS组明显减轻;AVT组动脉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比均显著小于AS组(P<0.01); AS组BKCa蛋白表达显著低于NOR组[0.049(0.044-0.053)比0.092(0.088-0.111)P<0.01],与AS组相比,AVT组BKCa蛋白表达上调[0.087(0.082-0.093)比0.049(0.044-0.053),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伴有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表达下调。阿托伐他汀不但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上调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表达可能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行PCI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的变化,以及PCI治疗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1)对500例(NSTEMI)患者进行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分别测得QT间期及计算QTd, QTcd并依据是否行PCI治疗分成两组(每组各250例)进行比较,统计学上采用t检验。(2)分别统计并计算两组NSTEMI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例数及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未行PCI治疗组,治疗前QTd(66.39±24.73) ma, QTcd(7.63±2.84)ma,治疗后QTd(63.29±19.36) ma, QTcd(7.29±2.23) ma,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行PCI治疗组,治疗前QTd(68.03±18.10)ma,QTcd(7.61±2.02) ma,治疗后QTd (51.08±17.04 )ms,QTcd (5.71±1.90) ms,两者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且行PCI治疗后,QTd的值明显减小。(2)500例研究对象中有117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未行PCI治疗组中有77例(30.8%),QTd≤SOms发生室性期前收缩10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QTd>SOms发生室性期前收缩43例室性心动过速16例,室颤7例;行PCI治疗组中有40例(16%,QTd≤50ms发生室性期前收缩4例,QTd>50ms发生室性期前收缩27例,室性心动过速17例,室颤2例.结果显示行PCI治疗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室颤及碎死患者共9例,其QTd均大于100ms.结论:行PCI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的QT离散度有显著改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ACS患者100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常规组(n=39)、冲击组(n=28)和强化组(n=33),通过对主要和次要心血管事件、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肝功能的比较,明确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三组间基线情况、ACS类型、是否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7天三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0天三组间MAC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主要源于死亡率的不同;次要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和hs-CRP水平比较:冲击组和强化组的总胆固醇(TCH)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常规组,但前两者间无差异.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小时、48小时和7天的hs-CRP比较,冲击组和强化均低于常规组,但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天的hs-CRP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其中以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后次日开始20mg/天口服的冲击治疗方案更为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30例,急性心肌梗塞组(AMI)18例,并与96例非冠心病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UA含量(305.49±98.58)umol/L,D-二聚体(0.16±0.05)mg/L相比,冠心病组的UA、D-二聚体明显增加(P</span>均<0.05),随着冠心病程度增加(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UA、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UA(389.06±99.13)umol/L(475.39±124.35)umol/L;(582.20±145.56)umol/L;D-二聚体(0.38±0.16)mg/L;(0.98±0.31)mg/L;(1.83±0.64)mg/L;P<0.05~<0.01].结论:尿酸、D-二聚体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正相关,检测UA,D-二聚体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有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总结女性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方法:2009年1月至2011 年12月期间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IMH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54例)和男性患者组(8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女性组发病年龄大于男性组(62±11岁:58±11岁,P=0.053),其中>60岁的老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61.1%:40.2%,P=0.017)。男性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75.6%:3.7%,P<0.01)女性组既往高血压病史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组(87 %:62.2%,P=0.002)。两组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家族史比例无差异。IMH病因包括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溃疡,两组高血压比例无差异,男性组溃疡比例高于女性组(74.4%:57.4%,P=0.04)。IMH根据部位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两组在分型方面无差异(P=0.11),临床症状相同。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升主动脉宽度大(42±6mm:39±3mm,P<0.01),但壁内血肿厚度薄(9.9±3.5mm:11.7±3.8mm,P<0.01)。女性组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高于男性组(68.5%:53.7%,P=0.1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男性组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比例高于女性组(43.9 %:24.1%,P=0.03)。住院期间共死亡3例,均为老龄女性,Stanford A型,合并心包积液,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均死于血肿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女性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3)。结论:女性IMH患者发病年龄大于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居多。两组患者在临床分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无差异。女性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高于男性,而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女性住院期间死亡率高。
  • 摘要:目的:应用经胸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AT)与冠心病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研究对象经胸超声图像,测量上述80 例患者右室游离壁前方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并将其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8.85±1.44) mm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6.86±1.09)mm及正常人(4.5 8±1.12)mm(P<0.01);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0.496,P=0.014)。经均衡年龄、血糖、血压、左房内径等其它危险因素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OR:5.394,95%CI:1.700-17.112,P=0.004)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通过评估健康人群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HDL2和HDL3)的逆胆固醇转运、抗炎、抗氧化功能,明确ACS患者HDL亚组分是否发生了失功能改变。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ACS组)及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40例。分别检测两组血脂四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HDL亚组分(HDL2和HDL3)介导的J774巨噬细胞[3H]胆固醇转出率、HDL亚组分屏氧酶-1(PON1)活性及炎症指数(HII)。血浆HDL亚组分的分离采用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法。结果:ACS组HDL2介导的胆固醇转出率为(20.6±3.7)%,明显低于对照组(27.7±5.5)%(P<0.001);ACS组HDL:介导的胆固醇转出率为(18.4±3.8)%,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P<0.001);与对照组比较,ACS组HDL亚组分炎症指数明显升高[HDL2-炎症指数:(1.25±0.27)VS(0.48±0.12),P<0.001;HDL3一炎症指数:(1.32±0.27) VS (0.62±0.15),P<0.001,而PON1活性则明显下降[HDL2-PON1活性:(77.58±14.88)U/mg V S (110.00±14.95)U/mg,P<0.001;HDL3-PON1活性:(75.83±14.97) U/mg VS(104.57±13.16)U/mg,P<0.001]。结论:ACS患者HDL亚组分发生了失功能改变,其逆胆固醇转运、抗炎及抗氧化功能减弱,甚至转变为具有促炎及促氧化作用的致动脉粥样硬化颗粒。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冠心病不同分型患者外周血白介素-35(IL-35)的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探讨IL-35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急诊病房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住院治疗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共9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并收集30例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所有临床资料,使用专用电脑软件进行冠脉Gensini积分,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hs-CRP,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IL-35浓度。结果:冠心病各组血浆IL-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95.71±4.05 vs 111.44±4.57,P<0.001;45.00±3.18 vs 111.44±4.57,P<0.001;28.25±3.19 vs 111.44±4.57,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IL-35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5.00±3.18 vs 95.71±4.05,P< 0.001;28.25±3.19 vs 95.71±4.0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IL-35与hs-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18,P<0.01,IL-35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r=-0.567,P<0.01),IL-35水平和冠脉Gensini积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IL-35表达下降,且与hs-CRP和NT-proBNP呈负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和非冠心病患者26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29例,两支病变组29例,多支病变组22例。分别测定TnI、尿酸水平。将TnI、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26例的TnI和UA分别为0.014±0.01μg/L和295.682±45.43μmol/L,冠心病单支病变组29例的TnI和UA分别为5.453±12.29μg/L和357.821±74.91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双支病变组29例的TnI和UA分别为16.022±28.56μg/L和389.907±82.19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多支病变组22例的TnI和UA分别为0.020.552±30.25μg/L和401.122±83.81μmol/L(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比较,均P<0.05)。将106例研究对象作为整体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TnI、尿酸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但尿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关系并不密切。结论:可以通过测定TnI、尿酸水平以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但尿酸水平对其评估的价值较TnI低。
  • 摘要:目的:探讨劳拉西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11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加劳拉西泮组(治疗组)各58例,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缓解情况。结果:两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76.4±13.8 VS 123.7±16.4、持续时间(s)(163.2±32.8VS 224.6±28.5),硝酸甘油用量(mg)(6.78±0.35 VS 11.63±0.65),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显著(P<0.05)。两组焦虑抑郁症状缓解及HAMA评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4%,对照组3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治疗组[17.18±3.42(治疗前)VS 8.42±2.63(治疗后)];对照组[19.06±2.83(治疗前)VS 11.18±3.48(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均有显著差异。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8例出现眩晕,对照组6例出现眩晕,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治疗组7例出现乏力,对照组5例出现乏力,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未见震颤等椎体外系表现。两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加劳拉西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疗效更好,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与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冠脉病变的Gensini 评分和心功能的差异,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1409例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00例(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是21.29%)。观察糖尿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和心功能的影响,以及糖尿病STEMI和糖尿病NSTEMI两组人群心功能,以及Gensini评分的差异。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的年龄较高,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组,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糖尿病合并NSTEMI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NSTEMI组,在NSTEMI合并DM患者中,年龄和女性所占的比例均高于STEMT合并DM组,但左室射血分数低于STEMT合并DM组。结论:合并糖尿病的AMI组较非糖尿病AMI组患者年龄大,女性多,NSTEMI常见,左室射血分数低,Gensini评分高。合并糖尿病的NSTEMI组与STEMI组相比,女性多,年龄大,左室射血分数低,且对于合并糖尿病NSTEMI的患者来说,左室射血分数与Gensini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
  • 摘要:目的:探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 )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分化的作用.方法:BMSCs分为空白组(A组);实验组:10, 25, 50 ng/mL SDF-1组(B1,B2,B3组),25 ng/mLVEGF+25 ng/mL SDF-1组(B4组);对照组:25,50 ng/mL VEGF组(C1,C2组),在添加相应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诱导12d。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BMSCs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WF, CD3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的表达。结果:B4组KDR,VE,vWF,CD31,VCAM-1表达及CD31,vWF阳性率分别较B1,B2,B3组显著升高;B4组VE,vWF表达较C1组显著升高,且vWF阳性率较C1组也显著升高;B4组KDR,CD31,VCAM-1表达及CD31阳性率较C2组显著升高(P<0.01),且CD31阳性率较C2组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SDF-1对BMSCs向VEC分化起促进作用,联合使用SDF-1和VEGF可以更好地促进BMSCs向VECs分化。
  • 摘要:目的:为了观察研究饮用优质小分子水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理疗效果,看能否逆转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以真正治愈高血压和冠心病。方法:从1990年因患高血压而研究医学,研发出"卓康" 小分子水瓶,处理成经核磁共振半幅宽检测值55.82Hz(赫兹)的优质小分子水供饮用.于1993年11月将产品送到广西三家省级医院做临床试用4个月,对心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黏血症取得良好效果.经北京和广西医学专家鉴定,认为"降脂降压效果好" "对治疗心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上市后通过《产品信誉卡》对上述病症承诺疗效,并附给《质量跟踪调查书》,请用户在使用3、6个月时或更久后反馈,以知患者的远期效果.结果:该发明器具上市13年来,已治愈3万多人患者的冠心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高(低)血压、高血脂和高茹血症,及由此引起微循环障碍而形成的衰弱器官并发症,包括2型糖尿病。饮用后血压逐渐平稳正常;2至5个月后血压都能保持120-130/70-80,脉压差为40左右的正常水平,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消退,血管恢复弹性。而且停药,症状消除,血脂血茹度正常;表明饮用后改善体内生物化学作用,血高密度脂蛋白从原来1.0左右提高至1.8-3.8。已做或未做“搭桥”或“支架”冠心病患者,饮用3-5个月逐渐减轻至消除胸闷、房颤、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饮用1年左右心电图正常,经冠脉造影扫描无明显狭窄,表明冠心病痊愈;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饮用半年至一年,停服降糖药,而血糖尿糖正常。结论:饮用优质小分子水全面地同时医疗心脑动脉粥样硬化、高(低)血压、高血脂和高茹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而形成的衰弱器官并发症,包括2型糖尿病在内,实现多病同治,使人恢复动脉和心脏及全身器官健康。因为饮用后降血脂降血黏度好,改善微循环而修复衰弱器官,使前列腺增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胆囊炎、多发胆囊息肉、慢性胰腺炎、膀胱炎、湿疹皮炎和2型糖尿病等不药而愈。并且由于胸腺和脾脏这两个免疫器官被修复和增强,使人提高了免疫力,平常不生病或少生病。因而,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整体理疗可真正治愈上述病症并修复衰弱器官,解决了对原发性高(低)血压、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无药治本的医学难题。
  • 摘要:目的:观察四乙胺(TEA)阻断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后对体外培养兔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Ras—Raf-MEK—ERK/MAPK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家兔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分别加入浓度为0μmol/L,100μmo1/L,200μmo1/L,400μmo1/L的TEA干预VSMC生长24,48,72小时,浓度0μmol/L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曝哇蓝比色法(MTT)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增殖细胞核抗原(PCIQA)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水平的变化。结果:培养的VSMC呈梭形,有典型的“峰谷样”生长,a-acr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MTT法检测表明,在不同浓度TEA处理不同时间下,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吸光度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并随TEA浓度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值逐渐减少(P<0.01),细胞抑制率逐渐上升(P<0.01)。流式细胞术分选结果显示VSMC经不同浓度TEA处理24小时后,与正常组比较,各浓度组G1期所占的百分比升高,而S期、G2期细胞所占百分比下降(P<0.01),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P<0.01)。经TEA处理后的VSMC 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且随浓度的增加表达率逐渐下降(P<0.01)。经400μmol/L的TEA处理48小时后,与不经TEA处理正常组比较,ERK1/2,P-ERK1/2蛋白表达,ERK活化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A可呈浓度依赖性阻滞VSMC由G0/G1向S期推进,抑制VSMC的增殖;其机制不经由Ras-Raf-MEK-ERK/MAPK信号途径介导。
  • 摘要:目的:观察富含氢气(H2)的培养基对血清-葡萄糖剥夺(SGD)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用SGD的方法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缺血性心肌病的细胞模型.在SGD处理后,分别给予正常培养基和富含H2的培养基以观察H2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给予选择性HO-1抑制剂锌原卟啉IX(ZnPP IX)以抑制HO-1的作用;各处理因素完成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羟基自由基(OH·)的含量及HO-1蛋白的表达.结果:SGD处理6-30 h,时间依赖性地降低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相关性分析显示r为-0.94。SGD处理6h后再正常培养24 h可明显增加细胞内OH的含量,并上调HO-1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P<0.01。ZnPP IX通过抑制HO-1的作用能明显加重SGD处理诱导的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在SGD处理后给予富含H2的培养基能减轻SGD引起的细胞损伤,使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胞内OH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富含H:的培养基还能使SGD诱导的HO-1表达进一步上调,而ZnPP IX部分取消了Hz诱导的细胞保护作用(P<0.05)。结论:富含H2的培养基可减轻血清一葡萄糖剥夺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不仅与直接清除OH有关而且还与上调抗氧化酶系统HO-1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患者炎症反应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收录41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患者,采集患者术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TNI)峰值。在患者入院后第4±2天,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收集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同时通过血压监护收集每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数值,计算血压变异性(BPV)指标包括:收缩压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分析血WBC计数、hs-CRP水平与HRV, BPV各指标及肌钙蛋白I(TNI)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术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肌钙蛋白I峰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与其HRV指标SDNN和BPV指标dSD呈负相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HRV指标时域指标SDNN 及频域指标H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患者的血WBC计数与hs-CRP的水平越高,心率变异性下降越显著,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紊乱越明显。炎症反应指标WBC计数与hs-CRP有助于预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
  • 摘要:目的:观察左肺切除复合野百合碱注射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流动力学、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肺组织TNF-alpha mRNA、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西地那非对左肺切除复合野百合碱注射所致肺动脉高压肺血流动力学、血管肌化及TNF-alpha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肺高压组(n=8)、西地那非组(n=8)。后两组大鼠左肺切除7天后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建立高肺血流量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对西地那非组大鼠每天灌胃构橡酸西地那非50 mg.kg-1.day-1,对照组和肺高压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左肺切除35天后,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室收缩压(aRVP);观察右室肥厚程度,计算右室重量/(左室+室间隔)重量比值,以[RV/(LV+S)]表示;计算肺中、小血管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RMT);采用实时荧光RT-PCR定量法、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大鼠肺组织TNF-alphamRNA、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高压组大鼠mPAP,sRVP,RV/(LV+S)比值显著增高(P<0.05) ,RMT显著增加(P<0.05),肺血管TNF-alpha mR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肺高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mPAP, sRVP, RV/(LV+S)比值显著低于肺高压组组(P<0.05),RMT显著降低(P<0.05),肺血管TNF-alph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西地那非组mPAP, R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大鼠TNF-alph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肺切除复合野百合碱注射导致高肺血流肺高压大鼠肺血管发生肌化重构并且其肺血管TNF-alpha mRNA、蛋白表达增加,而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抑制高肺血流肺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和下调肺血管TNF-alpha mRNA、蛋白表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