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4-09-13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前,城市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仍然遵循传统的方式,以建筑为主,景观为辅,强调整体的生态能够性和美观性,而忽视了环境要素与景观对人细微、全面的影响以及使用者的基本诉求,限制了环境规划设计应有的作用.康复花园作为一类以人为本的园林形式,弥补了传统规划设计方式中的缺陷和不足.它不仅将使用者的表征需求囊括其中,更从生理、心理等多维视角挖掘对象人群的深层潜在需求,并通过园林要素的自身特点将花园的康复功效最大化,进而达到康体益健,修身养性之功效.本文将康复花园理念引入到城市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并通过两种设计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借鉴康复花园理念的操作原则和模式,为今后康复花园理念在城市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摘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湖荡沿线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湖荡水系面临蚕食风险,需要有相关规划为湖荡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管理依据.目前湖荡地区的规划存在很多难点,尚缺乏相关的规划策略研究.本文结合南湖荡地区的规划实践,通过自上而下的策略层面和自下而上的控制层面来构建湖荡保护建设规划的体系.策略层面在基地现状条件、生态敏感度、上位规划等相关分析基础上,寻求湖荡自身的规划定位.控制层面以控制建设区用地为核心研究对象,在整体上控制区域的游客容量,景观风貌等;在具体要素上通过重要通道,水系,交通,村庄,产业,配套等方面来实行具体的建设控制.最后将策略层面和控制层面提出的规划要求叠加到分板块图纸中,为各个行政板块管理提供依据.
  • 摘要:在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地区道路景观无人过问的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其景观环境品质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区别于城市道路景观更多地强调人工修剪和视觉美观效果的特点,它是由视觉、生态、功能和文化等多个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而作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它是较为连续和独立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乡土和自然的特质.其规划途径是指从收集与设计任务书相关信息开始,到形成完整设计图文成果的过程,一般包括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段引导和要素控制四个步骤.本文以邛崃市西部片区“4·20”灾后恢复重建乡村地区道路景观规划为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试图对该类景观规划在规划途径和控制方法上进行初步的探索.
  • 摘要:作为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空间组织形式,城镇密集地区普遍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合理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成为城镇密集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本文以东莞城镇密集地区作为实证案例,首先深入剖析了东莞构建绿色开放空间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发展需求.其次,全面梳理针对东莞近年来构建绿色开放空间体系的相关规划实践,总结归纳出综合的规划策略体系,包括构建多层次规划编制体系、科学划定生态控制线、引入空间按管制手段、构建绿道游憩体系、发展生态型产业园、建立实施保障机制6个方面,涵盖了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保障3个层面.最后,基于对东莞规划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指出:城镇密集地区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整合”,保障是“协调”:“整合”包括整合关键生态要素、多元价值、多方力量、多元政策,“协调”包括协调地区内外绿色开放空间的关系、绿色开放空间格局构建与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关系、协调各部门管理机构的关系.通过“整合”与“协调”,最终实现城镇化与生态化两个过程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效共赢.
  • 摘要:美国作为绿道网络规划的起源地,在绿道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以及传统文化继承之间保持平衡,提高公众对生态资源的重视以及调动公众参与管理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绿道规划、实施和管理具有借鉴作用.文章通过美国佛罗里达州际绿道项目的案例,分析了其规划乃至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对我国区域性绿道规划原则、设计策略以及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以市民日常跑步活动这一实际使用角度展开对城市绿地系统分析,通过国内外主要城市跑步空间对比,总结出现状城市绿地分布中绿地系统与居住空间分离、核心绿地系统不足、绿地步行可达性弱等主要问题,并以南京为例对比绿地系统规划与实际跑步空间分布,从适宜跑步角度针对绿地空间形态优化提出总体层面布局优化及细部空间设计优化两大策略,使城市绿地空间更加有效的满足市民游憩行为.
  • 摘要:本文基于规划区内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权力界限,对规划区叠置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于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在城市规划区、镇规划区内具有的城乡规划管理权的分析,研究在规划区出现叠置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问题.认为在城市规划区在与县行政区域发生叠置交叉的情况下,规划区是从新分配城乡规划管理权的工具,而在城市规划区与镇规划区发生叠置的情况下,规划区发生叠置有可能会产生降低城市总体规划科学性的漏洞.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他学者对于总体规划的改进方向,提出相应优化措施.
  • 摘要:“住改商”现象普遍存在,从市场发展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同时因缺乏管制与引导,其无序发展带来了治安、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管理一直以来在“住改商”问题中的角色较为模糊,相关法律法规中都尚未明确具体管理措施,而在当前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深化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如何适应新形势,应对“住改商”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分析,结合厦门市“住改商”现状问题,提出规划管理政策建议.研究认为,目前针对“住改商”的规划管理政策导向需从严格控制逐步向引导市场发展转变,从而提出了两个方向的政策思路:1)对于历史风貌区等规划认为需采取功能管制的区域,严格进行规划审批管理;2)对于一般区域,规划管理主要起引导作用,不必进行审批管理,而目前存在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主要依照《物权法》、商事登记管理等相关法律及政策予以解决.
  • 摘要: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证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绿地空间,而且为生物的生存活动提供重要的场所和栖息地.然而以往的绿地系统规划往往只重视建成区范围内的绿地建设和绿地率的达标,忽略了城市在生境网络系统的重要作用,从而致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境网络源自于欧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欧洲的生境网络理念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它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受到高度人工干扰的城市绿地系统更好的发挥在生境网络中的作用,建立一个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优化区域生态景观格局,是本次莱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 摘要:本文从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制度背景与工作实践现状的介绍入手,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进行时间维度的分类,并以此引出了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的议题.进而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和安徽省淮南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为案例,基于案例研究尝试总结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实践的特征.企图通过本文的探讨,明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工作在工作目的及时限、工作内容及方法上的特点.本文认为,对总规实施的阶段性评估进行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有助于构建我国面向不确定性的循环城市规划模式.因此对评估结果的反馈是总规实施的阶段性评估的最主要的特征.又由于受规划实施时间的限制,总规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在内容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根据城市建设的重点有的放矢,并把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机和适应性的评估作为重点.从方法上,应当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注重公众参与.
  • 摘要:本文结合天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相关经验,从规划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管理在管理体系构建、明确管理部门、认定管理、规划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举措,与城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此类项目有很强的公共政策属性,涉及密集的公共资源投入,并对其所在城市地区有重大的外部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尚缺乏从公共政策角度系统展开的规划评估工作.本研究基于西方学者在公共项目评估领域的研究进展,从评估项目效力、效率和影响力的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大规模开发项目特征的规划评估框架.评估框架由项目实施度和城市影响力2个层面组成,并细分为用地实施度、建设实施度、市场落实度、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社会结构与公众心理影响、环境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和政府后续决策的影响等8个评估专题.
  • 摘要:随着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新城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这一时期对新城的规划和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从管理体系、政策体系、配套体系等方面出发,对英国、法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地区新城的规划和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试图对我国新城建设中的规划治理模式提出建议.研究认为,香港在新市镇规划建设中政府—市场协作型的治理组织方式更加符合国内新城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新城规划治理的实际情况,对国内新城建设的政策体系、配套体系提出了措施建议.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常州市向心交通进一步加剧,核心区道路交通压力持续加大,交通质量趋向恶化,迫切需要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缓解核心区交通供需矛盾.首先分析交通需求管理内涵及作用机理,总结国内外需求管理措施,结合常州实际,重点研究核心区功能疏散、推广精明出行、车辆使用调控、改善出行环境等需求管理措施,并提出实施建议,为常州市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天津现行容积率管理规定的不足的问题,选取区位、交通、服务、环境等影响因素建立密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并引入历史文化风貌、生态、安全等修正因素建立修正模型,通过总量分配构建了地块层面的密度分配扩展模型.并以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证样本,验证密度分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适当地修正建立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密度分区模型,进而对中心城区整体的总体开发容量进行高限控制.同时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对中心城区地铁站点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居住小区的房价、现状容积率、基准地价进行收集整理,综合确定平均的楼面地价占房价比重,然后根据容积率、地价、房价、楼面地价占房价比重等因素的内在耦合关系,综合确定中心城区可更新改造存量建设用地的经济容积率.密度分区和经济容积率两个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中心城区容量高限和可开发地块的经济低限(经济容积率)双限控制引导.
  •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旅游地产、度假地产和养老地产等高端地产产品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由于其用地的独有特点,致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多开发商直接参与其中,导致控制性详细规划其角色和规划思路必然会发生变化.本文以中部地区开发商主导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梳理总结这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面临的开发与保护、开发商过多介入、上位规划缺失及编制的视角较小等四个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开发商主导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具备的搭建沟通平台、规划内容复合、规划表达直观和规划周期变长的四项特征:最终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路应由原来自上而下落实、细化上位规划内容的规划思路,转变为自下而上充分反映开发商、当地居民利益诉求的规划设计思路,二者相互结合,从而模糊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它相关层次规划设计的内容和体系架构.
  • 摘要:加快县级市建设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县级市当前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体制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本文从治理理论出发谈县级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可能性,并尝试提出以多权利中心为特征,同时追求合法性导向、效能导向、效率导向和责任导向的规划治理制度,作为未来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出路.
  • 摘要:在对“邻避”现象及其引申与发展得出的各类相关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邻避”事件中隐含的公众参与悖论,其发展原因与其在网络化社会中,所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最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规划技术人员与公众三方针对“邻避”事件及其他公众参与工作中所应作出的应对进行总结.
  • 摘要: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提出建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却并未在全国范围普遍应用,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意见》,规范了乡村建设秩序: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有望加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实施力度.但由于城乡差别,乡村建设更多是集体、个人使用土地的权益之争,因此该实施意见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为落实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意见,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并结合土地管理、机构改革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从利益协调角度出发,考虑土地权属性质、土地承包权利等,提出结合国家相应的其他制度创新、惠民政策,联动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探索适合乡村的规划管理措施.
  • 摘要:“长沙古城墙事件”引发对旧城更新过程中“潜在事件”的思考,通过剖析旧城更新规划中“潜在事件”的内涵及外延,深刻挖掘“潜在事件”非确定性的特性,以此为分析基础,反思当前我国旧城更新规划实施中弹性调控的缺失.提出通过在规划编制阶段内化预判机制,在规划实施阶段启动应急机制来构建旧城更新规划对“潜在事件”的弹性调控机制,籍此提高旧城更新规划实施的效率,并保障旧城更新规划实施目标的合理与公正.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挑战,如何将城市治理体系融入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课题.沈阳作为我国大城市之一,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使用浪费、生态资源不足等情况.本文就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下,以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底线为目标,对于沈阳城市空间增长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提出要在多部门协调、法律法规建设、信息公众平台和政策技术体系四大方面进行创新管理,为沈阳城市空间增长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 摘要:基于南京主城区198个交通小区6387份居民出行数据,按照出行目的为工作、非工作划分,分别利用居民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征与起讫点建成环境因素构建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分析建成环境要素对于公交车和小汽车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时偶然发现了道路宽度的显著性.二项逻辑回归结论为:拓宽道路宽度会同时促进公交车与小汽车的使用,可见当前增加道路宽度以满足公交通行要求和提高公交覆盖率的效果并不好.而在随后进行的多项逻辑回归中发现道路宽度对于两种方式选择的比值影响并非十分显著,但回归参数为负值说明了道路宽度对小汽车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公交.研究发现了当下增加道路宽度措施的问题,并提出了从公交站点设置、公交IC卡发行的角度以提高公交使用率的建议.
  • 摘要:以“行路难、停车难、乘车难”为出发点,从规划、建设、管理、协同方面系统评估杭州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与症结,采用多情景的供需测试分析全面剖析杭州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面临的态势和挑战,系统总结国际大都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策略和措施,全面对比杭州与新加坡特征数据,提出杭州治理交通拥堵的核心目标和“1344”战略框架,围绕“引、供、管、控”四大策略,实施九大对策工程.
  • 摘要:珠三角以及世界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港口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东莞作为珠三角乃至全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港口及后方城镇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本文以虎门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转型时期国内外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研究,探索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下虎门港未来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临港产业发展、港城关系系构建等角度提出港镇未来发展路径与对策,为港城实现科学、高效、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非正规现象是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特征在空间上的反映,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在我国尚未形成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与研究框架.本文从概念特征、形成原因、价值判断、改造建议等四方面梳理与分析城市非正规空间相关研究文献的观点,认为其概念内涵的界定可由“管制之外”和“自发形成”两方面入手,从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的角度去看待非正规空间.通过物质改造手段与制度、政策的引导,将其融入城市正规空间,并对其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可从研究方法的创新、多学科对非正规空间的价值判断以及改造方法的选择和改造效应的检验等方面着手,旨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以期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政策的引导下,为我国城乡治理、政策研究与规划制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支持.
  •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解决我国老龄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政策起步晚、理论支撑不够等因素,现状既有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设施规划布局混乱、缺乏管理与运作等问题.对此,本文以实地踏勘和文献综合的方法,调研南京老城区已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比较分析.总结不同建设与运营模式的设施的特征,并结合相关政策与规范,分析问题并探索优化方法,旨在对未来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和社区规划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为城市提供社会服务且具有正外部效用的设施,对周边的住房价格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针对公共设施对于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学术界一般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化的研究.近年来城市经济学开始利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定量的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武汉市商品住房小区的样本数据,利用特征价格模型,在公共设施可达性、设施密度、区位差异三个方面定量的研究了公共设施对于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发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公共设施对于住房价格的影响程度、影响要素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今后公共设施主导下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 摘要: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与以往社区体育健身场地相比,在选址、功能、环境品质、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休闲等基本生活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城市建成区小微地块的更新改造为主要方式,大量提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它是广东省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提升城市总体宜居水平、建设“美丽广东”的创新实践.它对于其他地区城市在“存量”模式下有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以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建设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整理和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鬼城”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在城镇化背景下呈贡新区“鬼城”现象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认识“鬼城”蜕变“城市新区”的内在机制,从城市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关于“鬼城”现象的认识,根据呈贡新区的经验教训得出对我国城镇化进程有益的路径参考.呈贡新区的案例表明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鬼城”现象可以通过适当、积极稳妥的措施得到改善,进而蜕变为城市新区,并进入城市的正常发展轨道,最终塑造健康的空间环境,实现城市新区的稳定运转.
  •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方面,由于涵盖不同部门与不同形式的多种规划之间规划内容重叠交叉、管理分割、空间规划不一致、技术标准不协调、规划周期不统一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开发管理上的混乱和建设成本的增加,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本文中的“三规”)之间的差异.为应对这一问题,广东在全省开展了积极探索.2008年广东率先在政策层面提出“逐步推进‘三规合一’”的要求,并以河源、云浮、广州为试点在总体规划层面开展了“三规合一”规划探索.2011年《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出“三规融合”,提出“进一步推动‘三规融合’”的要求,同时广州第十次党代会等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按照“战略引领、平台整合、市区联动、试点先行”工作思路开展全市的“三规合一”工作,成为全国新一轮“三规合一”热点,成效显著.2014年《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按照“以功能定项目、以项目定指标、以指标定控规”,全省各市在不同程度上广泛开展了“三规合一”实践.本文通过总结广东省各阶段“三规合一”的实践经验,提出“三规合一”规划编制的有关建议,并对其进行展望,受现有政策、技术标准、部门分工等现实条件约束,“三规”将是一个空间、政策逐步实现“合一”的过程,将有更多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尤其是三规合一规划法定化、“张图”实施和“并联审批”的联动机制设立等。
  •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治理理论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进入了从国家管理到现代治理的发展阶段.城乡规划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建设也应随着治理体系的进步而发展.本文基于对现代治理的概念解析、结构剖析、发展特征总结,对现代治理体系进行了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阐述了现状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现行控规编制体系与现代治理体系之间存在的现代治理的过程属性与蓝图式的规划成果之间的矛盾、现代治理的协同属性与单中心的规划主导模式之间的矛盾、现代治理的民本属性与自上而下的规划组织模式之间的矛盾等种种矛盾,从现代治理结构的视角分析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改革方向,并以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海滨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规划实践中提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具体策略.
  • 摘要:大学城作为一个城市社区,最初秉承着资源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希望各大学以“拼图”的形式,通过建立之间良好的耦合关系以期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创造更多的溢出价值.而现实情况中校园各自为政,以“散落”状单独存在.大学城校外商业空间作为大学城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大学城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样没有或者很少能做到集约共享,严重降低了大学城资源利用与运作的效率,折射出的是大学城的整体社会化程度低.本文以西安南郊的长安大学城为例,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教育体制文化的发展趋势着手,重新审视大学城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其周边商业空间模式现状的研究及消费使用状况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对大学城商业空间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明确其城市社会化的目标.
  • 摘要:在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和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四个维度构建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并以南锣鼓巷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南锣鼓巷保护与发展规划(2006-2020)》实施结果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该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其中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实施效果最佳;其次是经济效益方面,创意文化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旅游收入可观;第三是社会效益方面,公众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是可行的;第四是环境效益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造提升空间.
  • 摘要:“三规合一”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三规”的概念、发展渊源以及“三规合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脉络,认为“三规合一”应理解为“三规”之间针对城市空间作用力的合一.然后对北京的“三规”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寻找“三规”在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三规”不合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包括“三规”在计划经济理念的秉承上如出一辙,因此对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管控失灵,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三规”更难以实现协调.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明晰“三规”合一的工作方向和初步策略,探索规划转型的入手点.
  • 摘要:深化规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优化政府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规划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行政审批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善治的目标导向下,提出了“优化规划制定、精简审批内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批审分离、加强公众参与、强化全程监管”的系统改革路径,并简要阐述了杭州市规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实践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设想.
  •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缘起和实施结果.重点分析了在预期规划目标和指标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北京“绿隔”在城市空间、生态环境、人口承载、经济活动等方面所达到的绩效和发挥的作用.北京“绿隔”没有形成大规模连片绿带,控制城市蔓延的功能没有实现,但保留绿地开始发挥城市公园的功能,为周边居民的休闲游憩活动提供场所,并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绿隔”内的建设用地成为城市居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绿隔”地区原有居民提供居住和就业场所,也吸纳了外部居民和产业的进入.基于北京“绿隔”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应结合本地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采纳城市绿带规划理念,以及进行绿带规划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陕南山区大量的历史古镇在大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特色、民俗文化逐渐被破坏.历史古镇正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历史风貌丧失、居住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笔者对镇安云盖寺古镇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并对古镇的相关规划进行了梳理,在研究云盖寺镇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古镇的主要特征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总结,阐述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承的古镇开发与保护的针对性策略,对陕南其他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具一定的借鉴.
  • 摘要:在对广州骑楼街的建设历史分析和对骑楼街现状的深入调研基础上,指出广州骑楼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风格雷同、缺乏特色,商业为主、功能低端,现代城市建设对骑楼街的负面影响突出.然后,在骑楼的形态、功能、文化个三层面之间展开分析,揭示出骑楼街现状问题的机制,最后,提出了打破恶性循环、解决现状问题的思路建议.
  • 摘要:本文以我国北方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为例,通过分析整理济南古城片区内需要保护的历史要素,针对不同的历史地段和提出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并归纳总结一系列历史街巷保护与传承方法,整体地保护与传承济南古城片区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
  • 摘要: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中国西部城市在快速转型发展中,也面临着保护历史建筑、继续文化传承、使城市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这个重要命题.尤其是新疆地区,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的独特璀璨的当地文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消退在人们的记忆里.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以新疆昌吉州奇台县会馆片区的相关实践为例,总结历史保护建筑与老城更新间的矛盾与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对成熟的经验,探索针对性强的历史保护建筑周边的老城更新策略.期待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提高地区活力与魅力.根据奇台县文物保护规划,建设控制地带即为规划范围,近期实施要点主要是拆除废弃建筑物并禁止任何新建。场地内铺地找坡,疏通排水系统,防止雨水蓄积造成对建筑基础的侵蚀。保护范围内影响文物本体历史风貌的建构筑物,近期应拆除或立面改造,远期根据经济能力进行逐步拆除。另外机动车辆不得进入保护区,建立停车场。一期对直隶会馆、甘肃会馆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同时以工业遗址改造为重点,引入创意文化产业。完成规划区基本车行路网建设与景观环境整治,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人气与商机,促进周边地价的持续升级,为后期建设打好基础。二期则利用一期建设带来地块升级的机遇,启动传统民居的改造。通过传统文化、创意商业等产业的引入,促进人气进一步积聚,进一步将规划区塑造为奇台的城市核心与老城地标。三期通过一期、二期的改造完成基本历史建筑保护、环境整治、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以及传统民居的改造。同时带动周边文化类地块的发展,促进对周边整体街区的提升,打造具有奇台地域特色的创意文化历史街区。
  • 摘要:本文从总体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引入“地块”的概念,论述了地块是总体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单元,并探讨了在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框架中地块在宏观指导、中观设计和微观控制层面所起的作用.宏观指导层面上,通过地块划分的模式及权属变迁明晰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从而寻找切合实际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目标.中观设计层面上,地块的划分或组合在权属上的可能性决定了城市用地调整、结构形态、空间系统、景观系统等的架构,从而引导城市形态的合理发展.微观控制层面上,地块尺度及宗地边界直接影响建筑物在地块内的占有方式及空间布局、以及对公共空间尺度和品质的界定,从而为确定合理的规划控制指标提供有利依据.最后结合天津市南开区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对以地块为基本单元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作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具体阐释.
  •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建部主导在全国范围内县级层面展开“三规合一”试点工作,“三规合一”的问题在规划行业再一次成为热点议题.文章通过梳理总结由于“三规分割”导致出现的城乡规划与国土规划、发展规划之间的问题,并剖析问题背后存在的部门与部门、中央与地方、近期与长期的三个向度的利益冲突.基于问题与原因的梳理基础上,提出关于“三规合一”的方向选择以及对策建议的县域“三规合一”的规划思考.深度剖析了 “三规合一”作为理念、规划和工作三个方向选择上的特点和优缺点.对策建议包括方法、技术和机制三个方面;初步梳理了将“三规合一”作为一种工作框架下的规划编制重要步骤,技术对策方面主要提出了目标年限对接的初步设想,同时提出了三组机制保障模式.
  • 摘要:本文以武汉光谷中心城为例,从规划编制、地下空间建设、供地政策等多角度探讨“小街坊密路网”模式城市中心区的实施之道.指出“小街坊密路网”理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该理念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取得全面成功。在国内城市中心区的建设中,“小街坊密路网”理念与国内的规划条例和建设模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小街坊密路网”理念在国内的运用,并非一蹦而就,需要在实践中实验、调整、归纳和持续的研究。
  • 摘要:城市避震疏散场所选址是基于地质环境基础的,从安全性、可达性、公平性、易接近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的场所布局.本文将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的选址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其选址原则、选址要求、城市建设的现状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来完成避震疏散场所的不同区域类型的合理选址,以避震疏散场所的三个层次构成的避震疏散场所体系达到城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的抗震防灾能力.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扩张给原有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暴雨内涝、干旱和水资源匮乏在各地时常出现,城市的发展模式给自然水文循环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完善其构建策略,可以使城市的建设得到强有力的支撑.在社区的构建中引入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将雨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将规划方案、详细设计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结合起来,从水灾害的控制、水生态的循环、水景观的营造和水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保持水生态系统与城市、社区共同和谐的发展.
  • 摘要:明确了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层面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思路:首先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对于城市中各单灾种进行打分排序,根据排序的结果确定单灾种的权重;通过GIS对各单灾种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将各单灾种的影响落实到空间上,再根据之前赋予的权重进行重分类,并进行叠加处理,形成多灾种的综合风险评价,作为城市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的依据.
  • 摘要:“空间距离”与“人口承载力”反映医疗设施在空间与量上的影响范围,从医疗点的角度展现城市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单纯的空间可达性与服务人口研究,不能全面了解城市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尤其是在医疗设施水平普遍较低的小城市.本文以湖北省钟祥市网格化管理下的单元网格为研究载体,探索在“网格”这一空间范围内,分析小城市医疗服务差异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等级医疗设施“空间影响”与“人口承载力”范围的网格分布比较,找出城市各地区间医疗服务均等化差异.整理出基于服务半径、服务水平、影响强度、覆盖人口的小城市总体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分布情况,并基于此分析影响各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主要受制因素,为小城市医疗服务均等化发展提出合理、经济、有效的建议.
  • 摘要:本文以香港填海造地进程为研究对象,从1842年香港填海造地开始,依据1987、1924、1945、1967、1976、1996、2011年香港卫星遥感图像,将香港填海造地过程分为七个时间段,通过历史地图的描绘、有效数据的收集处理,对香港的填海造地的空间分布和功能产业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更直观地探究填海进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文重点选取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GDP和人口两项可量化要素,通过对其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与填海速率的相关性研究,探讨香港填海造地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为国内其它沿海城市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提供参考借鉴.
  • 摘要:城市更新在国内缺乏成熟的政策与制度体系,且城市更新涉及面广、涉及链条较长,深圳市将其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尤其在《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以来,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在原有城中村和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启动迈向全面推进的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城市更新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进行引导,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城市更新运行机制,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市场按照政策运行.本文梳理了深圳市更新政策的逐步完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根据每个阶段的城市更新实践活动,相应进行总结、修正、创新、引导更新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深圳近年快速发展的城市更新进行思考,结合深圳城市更新目前的发展情况,在合法权属、复合型城市更新、部门联动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相应提出建议.
  • 摘要:市政管线“一张图”是大数据在市政管线规划管理应用的重要体现.市政管线“一张图”目前在国内各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本文结合深圳市市政管线“一张图”项目,对其建设方法、建设实践和规划应用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将市政管线“一张图”融入规划修编体系,以其为基础平台开展市政仿真评估系统建设和市政管线规划动态修订的理念.本文认为市政管线“一张图”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大数据整合应用的基础性规划工作,对于新时期实现高水平城市规划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城乡旅游近年来蓬勃发展,尤其是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提高后,具有独特条件的乡野资源旅游受到热捧.旅游产业本身因顺应产业转型、促进生态发展、树立地方形象、增加经济收益、带动地方发展等优点受到得到各界的鼓励,对中国的城乡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繁华背后,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原住民利益受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地方文化基因泯灭等问题层出不穷,僵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导致旅游收益不均衡分配,正规旅游供给往往又难以满足各大节假日旅游的井喷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非正规”旅游服务遍地开花.本文从城镇和乡村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非正规”旅游服务现象入手,研究其形式、产生根源、未来趋势和联合开发策略,提倡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融合多种旅游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各方优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乡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从分析比较城乡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入手,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和规划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三规”并行的矛盾,对以体制改革促生 “两规合一”规划创新的上海模式和以技术先行带动“三规合一”机制创新的广州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三规合一”探索是城市应对发展压力的有效途径,各地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创新举措并建立了面向实施的管理体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最后,文章从做好体制改革、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完善管理机构、探索“编管分离”、完善审批流程和加强技术创新六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 摘要:针对当今参与式规划发展状态,在肯定参与式规划的基础上,也对参与式规划之不足进行了梳理.本文指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社会沟通交往的结果存在过于乐观的假想,因而对参与式规划的意义存在理想化期待,实践社会沟通交往并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预期.另外本文揭示规划实践中因参与动机之不纯,存在参与形式化趋势.接着本文阐述了参与式规划的条件,强调参与形式应参照条件要求.
  • 摘要: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治理单元,也是衔接城市和乡村的基本行政单元.县域中小学布点规划正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在统筹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体现.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乡中小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统计数据总结出了在当前的规划体系中县域中小学布点规划所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公共产品的供需角度,剖析了困境背后面临的教育资金分配和教育管理制度问题,最后借鉴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县域中小学建设供给困境的变革思路与对策:一是理顺县域单元的公共财政体制,确保不同等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二是优化管理分配,使中小学基础教育这一公共物品达到城市与乡村、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
  • 摘要: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社区作为新兴的一种社区建设形态,其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逐渐为各地所关注.与此同时,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地方规范,均尚未形成法定性的老年社区设计规范,难以对养老社区的建设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本文在细分养老社区类型的基础上,立足实际需求,以老为本,对于老年社区特殊的停车规范进行了相关研究论证,在对于传统项目的停车配建标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第一个示范养老项目1的建设实践,提出了适度的停车配建比例和弹性配建方法,以满足养老社区特殊的停车和探访需求,同时提供了多元化的社区出行方式建议,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养老社区停车配建思路,为养老社区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 摘要:2005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外向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尤其是OEM类企业)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对于转入地城市而言,这意味着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的重构.全球性企业布局与选址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寻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低”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企业--地方”以及“地方--地方”之间的关系主要以有关投资优惠政策的竞价形式出现.对于拥有政企博弈主导权的全球性OEM类企业来说,区位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以及针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规避;为此,地方政府之间劳资关系的处理成为企业择址的主要考虑因素.作者从“空间集体消费”的角度出发,以富士康企业为例,剖析OEM类企业择址及初建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效果.基于公司地理论和区位论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能对该问题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而城市规划(尤其是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产业园区、科技新城规划)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空间管制工具,借助财税倾斜政策和行政资源,以吸引劳动密集型OEM类企业的进驻;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企业迁移择址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因素。
  • 摘要:在21世纪,公共服务是一项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的公共事业,其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从而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探究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行业背景下,笔者在本文的论述中,选择从当下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这一侧面入手,对温江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番剖析,对温江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 摘要: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社区作为新兴的一种社区建设形态,其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逐渐为各地所关注.养老的核心是服务.养老社区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兴门类,是包含适老化住宅产品和配套服务设施的综合型产品.项目运营的核心是服务设施的合理配建和有效运营.本文在全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于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养老项目运营服务体系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项目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分析,紧跟天津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相关规范标准不足,宜老型设施急需整体谋划的迫切形势,对接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全面研究养老产业服务链条,分析多元需求,借鉴国外案例,规范指标体系,结合服务运营,结合天津市示范养老项目1的规划和建设实践,提出了一个“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天津特色养老社区的创新模式,以带动养老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 摘要:公众参与作为城乡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已然成为规划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如何在城乡规划编制与研究中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北京雁栖湖东线环境敏感区的发展模式研究尝试以公众参与作为主要导向,在相关分析与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区域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发展意向与诉求,并将其作为影响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公众参与全程融入规划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介绍了该项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重点解析了利益相关者发展意向的提取方式、公众参与方案讨论的创新形式等实践内容,以期为公众参与更好的应用于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在《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中国的城乡规划编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地方政府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大量的城乡规划,形成了指导城乡建设的重要技术文件.但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控制的城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对法定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等全套体系的完整与完善,在指导地方城市建设时往往出现了“不适应”或者“无法可依”的情况: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体系、地理特征等各不相同,对于城乡规划的具体需求也不相同,特别是对大量法定规划以外的非法定规划内容有着不同的偏好与选择.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入手,结合当前城乡规划编制中普遍存在问题分析以及其他城市关于城乡规划编制进行的改革,介绍重庆市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所需,进行相应的城乡规划编制顶层设计,并提炼出城乡规划编制在入乡随俗过程中面临的几个主要矛盾.
  • 摘要:随着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加速推进和产业项目的不断入驻,具有山地城市特征的工业园区用地面临紧张局促和余地不足的问题.本文以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对两江国际汽车城汽车产业的用地绩效评估和现状问题探讨,在新区工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空间布局、用地效率提升、动态监管评估等方面提出应对适应两江新区快速动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 摘要:近年来中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逐渐进入了资源衰退期,产业面临转型发展,城市空间相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构建适应新产业发展和新的城市功能注入的城市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产业、公共服务、空间三个层面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在这三个层面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及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的规划治理指标体系,并建议对照此体系补足转型发展中被忽略的城市功能的“短板”,避免资源衰退型城市走上“矿衰城市”的下坡路.
  • 摘要:推进多规合一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从如何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与“多规合一”实现角度相结合,对推进多规合一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研究,力求探寻一条实现多规合一的方法与途径.在研究中,本文从当前制约多规合一的关键问题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并提出了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实现多规合一的策略.在策略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建设智慧规划管理机制、智慧数据库、智慧规划评价体系的三大基本策略,并运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功能架构布置等,对规划管理机制、规划数据整合、规划监督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需破解的关键环节,提出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规合一的重要方法.
  • 摘要:处理好新区建设投资与收益的关系是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规划提高可操作性的关键问题.本文试从新区开发建设的经济预算角度出发,研究能够指导新区有序建设的规划分期方法.新区开发的投资收益估算包括开发建设过程中和开发后使用的两个阶段,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投资主要分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征地拆迁,收益主要来自于新区土地的出让:使用阶段的支出主要是政府保证城市正常运转而提供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收益则通过各类税收实现。通过对新区建设和使用两个阶段不同投资收益平衡方式的分析,得出新区持续发展的两种建设路径,并提出政府在新区建设各阶段应关注的开发重点,以作为规划分期的重要依据。结合中山市岐江新区的规划实践,本文提出新区开发近期需要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需关注重点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关键地段的预征控制和适量用地出让平衡支出等;中期开发需重点关注新区中心打造、滚动资金的获取、景观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产业集群培育等;新区远期开发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需重点关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设施完善、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等方面。
  • 摘要:在回顾城市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以台北市都市更新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简称URS)为例,对都市更新中政府、社会团体和市民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台北市都市更新领域形成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等民间力量合作的“公私协同”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的形成反映了政府对民间力量的高度尊重和重视,其原因不仅是对市民社会兴起的应对方式,更是因应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积极选择.以URS为代表的公私协同治理模式有助于凝聚各方共识,降低都市更新的社会成本,为都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对台北市都市更新治理模式的考察,旨在为我国大陆地区都市更新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 摘要:2002年以后,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地方发展双重动力驱动下,南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十余年来,保障性住房项目呈现明显的特定区位聚集团块发展态势,这些建成的大型保障性住区是否存在贫困集聚、就业问题以及社会隔离亟需跟踪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论文选择其中一个案例--南湾营,分别采用FGT指数法、区位商法、就业通勤空间图解法以及社会融合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调研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居民贫困集聚明显,但南湾营住房类型以及人群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贫困集聚度;2、国有土地拆迁安置户、二手房住户有较严重的居住—就业不匹配问题;3、当前社会融合总体尚可,但基础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社区间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隔阂.
  • 摘要:本文对武汉市过去七年来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其实施驱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城乡融合发展、农用地大规模流转的背景下,针对如何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土地利用低效、粗放,急需改造与更新.自80年代起,广州拉开了旧改的序幕,然而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政府大包大揽的不可持续.基于城市政体的视角对广州旧改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将旧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至2006年,这阶段由于城市骨架还没拓展开来,旧改实际上是对城市现状的修修补补,属于维持型城市政体,政府主导旧改.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由于广州城市发展与治理环境的变迁,维持型城市政体逐渐转变为发展型城市政体,这样的转变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从而使得旧改提速,但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得 “三旧”改造陷入困顿.进入新时期,在剖析旧改中各种利益博弈之下,应倡导构建政府-开发商-公众联合治理的模式,即公众参与型城市政体,促进旧改工程顺利推进.
  • 摘要: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的方式之一.针对我国近年来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需求增长迅速,但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尚处探索之中,本文从法律体系和规划管理程序的角度,对英国地下空间规划管理进行了审视,重点分析英国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空间如何开展规划管理,认为可借鉴其法律体系建设、实施分类管理、强调前期研究和评估、注重公众意见、政府和部门间协调、细则规定、便民等多个方面,为我国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打下基础.
  • 摘要:城乡规划的本质是为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生产空间,出发点是“以人为核心”.城乡规划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主要方式是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近年来城乡规划编制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也在逐步深化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不断创新各种参与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总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规划的公众参与组织方式、实施过程以及对规划编制的反馈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更深入开展公众参与,促进城乡治理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地区特点、规划项目需求,以及调研对象特点,有针对性的创新公众参与形式,了解各类人群的诉求,真正“以人为核心”,不断完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提升城乡治理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摘要:规划与市场、刚性与弹性一直是规划领域乃至整个世界政府管理的博弈焦点,而工业企业受市场影响较大,导致工业用地相较其他用地具有更大的变化性,更需要规划作适应市场的改革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国际上,英国和美国两个代表性的许可式和通则式规划制度的国家,针对各自规划制度上的弊端而实践了一系列规划改革措施,本文试总结两者改革经验,结合杭州城市工业现状,提出相关适应市场的规划改革建议.立足国内以区划为主结合许可的规划体制及杭州的实际现状,在认知杭州城市转型、工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学习不同规划制度下适应市场的规划改革经验,有助于全面理解制度上的限制和寻找改革突破口,以期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办法的创新提供参考。
  • 摘要: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空间品质的提升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灵魂和核心,但在规划实施的第一线,作为法定规划的控规和法定图则被屡屡调整,更高层次的空间品质和精细治理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与其受到刚性管控惯性思维影响,从而导致的理性质疑和权威危机有关.rn 空间精细化治理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详细规划事无巨细和绝对刚性的思维,明确“规划事权”和“可为空间”的边界,坚守既有法定规划的公共利益底线,并通过开放型的规划过程和协同型的实施组织,寻求多方主体的广泛认同,增加规划实施组织的可操作性.本文基于当前空间治理的本质和城市发展的现实,过程规划工作边界界定不明,使规划再一次成为“寄予厚望”的“万能钥匙”。进一步规范规划的“事权”范围和责任边界,而非将规划作为“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才能使其走出“不堪重负”的现实困境,在城市转型和空间精细化治理过程中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以深圳安托山地区环境提升规划实践为例,探讨规划组织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遭遇的困境,以期为空间精细化治理背景下微观层面的规划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当前,我国的规划协同管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一是协同管制比较流于形式,公众的参与仅仅局限于“象征性”的参与的模式,实际操作性不强;其二是协同管制的程度较低,规划的编制仅反映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诉求,对其他群体的规划诉求反映较少;其三是往往在规划的最后环节,才进行协调与沟通,并未进行全过程的协同管制.本文将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城镇开发过程中规划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协同,规划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协同,以及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的问题.研究将基于规划协同的城镇开发模式,并以晋江市虺湖保护性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为例,阐述以市、镇、村,不同职能部门,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为规划协同管制对象,构建协同管制平台的过程.
  • 摘要: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完成了从起步到快速成长的阶段,并开始向功能更加完善的城市转变.由于发展基础和外在环境的差别,不同开发区完成转型的结果也不一样.本文从开发区转型与城市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开发区转型的内在需求,探讨新时期开发区向城市转变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并结合荆州开发区的案例提出包括明确目标导向、优化土地结构、引入多元功能、建构新型社区、推进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实施路径,为开发区向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 摘要:重工业园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目前我国重工业园区发展面临着国家战略落实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重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实施也面临着规划实施主体利益不协调和园区发展动态跟踪成本较高、环境污染防控难以持之有效等问题.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安全和健康空间品质的日益关注,重工业园区的规划、实施、运营监督过程均需要探索更能吸纳广泛意见、更开放透明的体制机制.本文提出重工业园区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由环保NGO、政府、企业、基层群众等实施主体相互制衡的协同治理架构,试图以广泛参与为基本原则,以环保NGO为桥梁和纽带,以园区总体规划公共政策为载体,改革园区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信息公开路径、明确多元利益主体权利和义务,推进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本文以西昌钒钛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实施为例,对基于现代治理原则的城乡规划实施体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基于协同治理机制的规划实施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摘要:随着城市化不断进程中,北京土地承载压力加剧,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目前,北京城市内已基本建成区为主,因此迫切的需要在规划层面针对基本建成区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对城市更新改造引导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为此2009年朝阳区提出传媒走廊概念,计划5年实现文化企业年收入过1000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的目标,是朝阳区“十二五”期间实现发展升级的关键区域.针对于城市内基本建成区,不仅需要通过对现状系统梳理判断,同时从长远角度发展看,对于城市建成区内更新改造机遇区,应因势利导,制定具体规划实施内容.CBD-定福庄传媒走廊沿线以往规划以相对独立的片区性规划为主,各个功能区定位缺少衔接、且深浅不一,故本次研究力图在空间层面打破原有规划方式,依托用地资源,对剩余可利用用地资源进行筛选与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用地,提出不同开发模式及其综合实施效益,探索一种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模式.
  • 摘要:皖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一直都是限制安徽全省快速发展的瓶颈.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落后地区,政府采取的均衡式扶持性发展政策成效不明显.选用不均衡增长战略,培育增长极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运用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分析模型对安徽省的城市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和芜湖-马鞍山成为省域两大增长极具有实证基础;在皖北地区,无任何一座城市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现实条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形成蚌埠-淮南组合都市区、共同担负皖北增长极之重任的设想.
  • 摘要:近年来,战略规划的蓬勃发展使得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方法论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随着全球化时代区域竞争的加剧,基于区域视野的分析方法被逐渐应用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来.然而仅仅对区域、城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形势做出科学预测是不够的,基于区域回溯的时间序列分析同样应该成为城市战略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图提出区域发展回溯法的研究框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有效补充,并选取镇江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苏南地区各城市在沪宁经济带形成时期、沿江大开发时期、区域一体化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城市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评估了镇江市的历史发展战略实施绩效并重新审视了区域新形势下的发展条件,从而对镇江市新的发展战略拟定形成了指导性的建议.
  • 摘要:通过系统分析云南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和特征,提出了云南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规划目标与体系架构,最后提出有关的措施和建议.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和分权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成为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三大利益主体,在地方经济的活动空间显著增强.随着区域转型中形成的地方政治社会分化,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地区利益驱动下,多元主体在各种利益诉求和资源攫取上展开激烈竞争,导致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种种问题、冲突和矛盾围绕着利益这一主题进行交织与渗透,并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跨界事务中被聚焦和放大,使跨界活动领域成为多元主体利益博弈最为集中的领域.本文通过对广珠铁路案例中三个建设阶段多元主体利益博弈过程的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在跨界冲突—协作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多元主体对利益的认识过程,并构建了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跨界冲突—协作C3I模型.
  • 摘要:针对商业发展中网点分布不合理、业态雷同等问题,结合市场环境多变的宏观背景,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从提炼核心规划问题和规划目标入手,介绍了新的网点规划思路以及创新特点、主要内容,有效解决了传统规划方法的局限性,探索了新型的商业网点规划模式.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江苏苏南地区城镇化和国民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明确了未来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宜居建设理论与实践趋势的基础上,根据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和资源禀赋条件,以居民生活和发展诉求为出发点,制定区域宜居发展策略与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引领示范区域转型优化发展.
  • 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时期,其发展模式面临一系列的转变,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模式、政治治理理念、社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都将转型.与之相对的城乡规划模式也面临转型,结合长白规划案例进行分析.体现出四个特点:(1)城乡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从模糊向明晰转型.(2)城乡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的架构,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型.(3)城乡规划作为政策实施的工具,从城市发展向区域发展转型.(4)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从经济导向到以人为本转型.
  • 摘要: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意产业机构的集中区域,既是产业发展的空间场所,也为创意的产生营造的氛围.本文通过研究创意产业整体的背景与发展,重点分析研究上海创意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选取四批创意产业园作为研究案例,结合城市经济学的综合分析,研究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并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其布局的因素,最后提出创意产业的未来合理的空间布局,对上海创意产业空间布局提出规划策略.
  • 摘要:滨水地区是城市中涉及管理和实施部门最多、建设目标最为复合的一类地区,现有文献集中在建设理念、原则和策略的探讨或结合案例的规划蓝图介绍,对于如何将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相结合缺乏相关研究.本文结合株洲湘江东岸规划设计实践,从工作组织方法和规划技术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前者从团队组建、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后者从总体规划技术路线、与交通、水利、景观等专项工程技术衔接以及与开发建设衔接等方面进行探索,最后从规划角度对面向实施的城市滨水区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与思考.
  • 摘要: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编制近几年的趋势,在城乡统筹、环境控制等诸多方面,增加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复杂.相比而下,对于城市空间品质、空间特色等内容的关注却没有明显加强.而城市空间又是关乎每一个市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总规编制阶段加入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以与总规同时开展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为基础,对该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关注点、主要内容、以及其与总规之间协调等方面进行一些研究与思考.提出在总规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两个核心内容就是确定城市特色与空间框架.城市特色关乎一个城市的独特性以及与其它城市的区别,是一个城市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空间框架则关注城市的三维空间特征,是决定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要素,并力争总结一套可拓展的空间框架编制思路.
  • 摘要:本文针对山区特点,提出了山区市政管线布设的原则和方法,对干支线位置的安排及管线交叉点处的高程控制方法提出建议.另外提出应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利用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雨洪利用设计.
  • 摘要:深圳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已进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市政规划与管理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诸如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提升市政服务水平、推动精细管理的要求日益高涨,新技术和新理念不断涌现等.为破解转型难题,规范和指引市政规划和管理工作,本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修订从集约用地、精细规划、绿色低碳和提高标准四个方面着力,对原有市政规划标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完善,其经验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对转型期地方性市政规划标准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 摘要:通过场平竖向设计项目实例,说明山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同步实施路网及场地竖向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山地城镇竖向规划特点,采用ArcGIS进行场地地形地貌评价,明确了路网布局及场地竖向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及设计方法.
  • 摘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金融商务区将面临高度复合、高强度开发、交通拥堵等问题.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和实际出发,提出了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土地使用和容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地下空间设计引导、开发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控规层面地下空间开发的基本框架,并在西安金融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中进行了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旧城市政设施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未来广东新城市政规划发展方向,即以低碳、智慧、安全为规划目标,建立绿色市政系统,并通过分析韶关市芙蓉新城市政专项规划实例,总结出未来广东新城市政规划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即通过缓冲区分析、填挖分析、水文分析、位置—分配、网络分析、三维地层模拟等GIS技术分析手段,对道路交通、场地竖向、防洪排涝、设施选址等重点市政专项进行科学化分析和合理化布局,旨在促进市政设施低碳化布局和数字化管理,保障新城安全运行.
  •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统计数据的整理及回顾相关文献,描绘出上海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轨迹,及对应时期实施的可能对于自行车交通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相关城市政策.其次,分析这些政策对于自行车出行与其使用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在上述政策影响下,本地骑行者的出行特征的变化.最后,基于上海的经验,论文总结了一些教训,强调持续稳定的自行车政策的重要性.
  •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成功关键为其所承载的人居活动使用强度及其所表现的活力氛围.本文以慢行交通为“药”,构建城市慢行公共空间体系,融合不同出行尺度的活动场所,并将慢行交通和公共空间的营造纳入城市设计导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规划探索.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宿迁市交通发展与城市演变的历史,探寻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同时,通过对现状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分析两者之间的适应程度,找出城市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宿迁实际,通过对交通与土地利用在“点”、“线”、“面”三个层面的协调研究,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法.最后对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规划编制体系提出了建议,用于指导实际操作.
  • 摘要:网络时代,随着网络零售业的兴起,消费者购物行为逐渐发生了转变,这种购物行为的变化对商业设施的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购物行为、校园周边商业设施分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考查,探讨高校学生的购物习惯与商业设施分布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大学生对于某类商品的需求度一定时,商业设施配置的不完善会导致学生购买方式的转变,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网购行为:实体商业设施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仍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不能被网购完全替代:但由于受到网络消费的便捷性及价格优惠等优势的冲击,部分实体商业设施的数量、规模及功能将逐步发生转变,功能由销售功能转向宣传体验功能.
  • 摘要: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许多具有典型寒地气候特征的城市,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伴随着寒地城市自身风貌特色的缺失,因此受到规划设计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寒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进行了初步归纳,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公共开敞空间、建筑空间以及城市色彩四个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和对策.
  • 摘要:借鉴“使用后评价研究”(POE)的一些方法,以杭州市祥符规划管理单元一新建的居住小区为例,对小区内四大组团内部的小广场、集中绿地、沿河带状绿地以及街道四类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住区公共空间形态特征与居民使用频率、使用习惯、行为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住区公共空间的四大建议,即广场空间应以“灰质”空间为主,尽可能减少过于开放或者幽密的空间:带状绿地尽可能使用“河+绿地+路”少用“河+绿地+建筑”,增加可达性:公共空间应尊重农村生活习惯,关注老年人交往空间:集中绿地的树种配置应考虑新城市人“防范性”的心理特点,减少灌木数量,提高绿化空间的可视性、安全性.
  • 摘要:城市设计是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工作的交叉部分,其中既体现着建筑设计的空间表达手法,又蕴含着城市规划的理性逻辑思维.但在目前的城市设计工作中,设计师更注重感性的空间形态表达,忽略理性思维,导致大量构图美观但缺乏合理性的城市设计作品出现.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GIS技术正在被逐渐引入到设计中作为其科学化的技术辅助工具.本文以邳州中心公园周边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GIS技术辅助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本次实践证明,GIS技术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性辅助作用,使城市设计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兼顾其中的理性逻辑.
  •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与规划调整不断相互适应动态过程,哈尔滨市通过“五线”的建立、管理与发布的过程中,不断的适应着这一动态过程.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五线”基础数据的形成、管理、运行、实际案例等方面分析,证明了“五线”运行的实际意义,结合实际情况,对尚属于整体初期阶段的“五线”的管理与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最终将“五线”的在体现城市刚性与弹性的过程当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 摘要:本文在分析厦门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前后的基础上,找出其对应的交通趋势特征变化,并围绕此特征分别从骨干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的组织模式应对及布局形态应对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为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