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珠海国际肾脏病学术周
2005珠海国际肾脏病学术周

2005珠海国际肾脏病学术周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珠海
  • 出版时间: 2005-0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编辑部

会议文集:2005珠海国际肾脏病学术周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2001年世界肾脏病会议提出的新概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改变,CKD及其所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同时CKD的病因分布有了新的变化.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肾损害、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肥胖等发生率增加,是CKD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前述因素也是CKD肾损害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新近认识到更多疾病已成为CKD的常见原因,包括代谢综合征、感染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新工业毒物和中西药引起肾脏疾病、肿瘤及放射性肾损害等,这些疾病极大增加了CKD大发病率.
  • 摘要:本病既往被称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概念较混乱.1992年第四次Alexis Carrel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和动脉硬化讨论会确立了Banff分类标准(Banff classification),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定义为慢性同种移植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它是自身抗原依赖和非自身抗原依赖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有别于环胞霉素A(Cyclosporine A,环孢素)毒性、高血压等血管疾病、返流或感染的独立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无其他原因的进行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和与动脉舒张压增高和蛋白尿增加相关的血清肌酐水平缓慢增高。
  •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以至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预后较差,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虽然随着透析、肾移植的发展,尿毒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但透析、肾移植费用昂贵,也不宜用来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来延缓CRF的进展,尤为重要,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们用黄硝降浊胶囊治疗CRF 37例,并设对照组30例,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是近年来发现的、因长期正常剂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肾功能损伤的疾病.自2000年1月以来,共收治慢性马兜铃酸肾病75例,其临床特点及病情演变均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相同.同时发现此类患者中,恶性肿瘤、尤其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6/75)。
  • 摘要:遗传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包括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包括HLA连锁的家族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肾髓质的囊性病.其中,HLA连锁的家族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以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目前仅在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有发现病例,国内目前尚无此病例的报道.本文对遗传性的肾髓质的囊性疾病作一简述。
  • 摘要: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LT)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要切除病肝,移入供肝,重建大血管,经过无肝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大,术后常出现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异常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长期生存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血Cystatin C水平和肾脏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6只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4、8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肾脏局部MMP-9的表达,以MMP-9平均积分光密度(IDP)为观察指标,同时通过ELISA法检测血Cystatin C浓度改变,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4周、8周大鼠肾脏MMP-9的表达IDP分别为(15.62±73.444),(16.185±3.120)呈强阳性;实验组4周、8周大鼠肾脏MMP-9的表达IDP分别为[(8.180±0.905),(3.948±0.623),P<0.01]呈递减,而血Cystatin C浓度[分别为(4.467±0.455)ng/ml,(5.150±0.23)ng/ml,P<0.01]递增,且MMP-9的表达和血Cystatin C浓度呈显著负相关(4周时r=-0.863,P<0.01;8周时r=-0.964,P<0.01)。结论:Cystatin C是反映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指标,MMP-9表达减少是DN早期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后无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和急性尿酸盐肾病各自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4月-2004年10月本院使用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232例,根据术后24 h血尿酸的水平以及肾脏的损害分为无高尿酸血症组、高尿酸血症组和急性尿酸盐肾病组,对3组病例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24h发生高尿酸血症70例(30.1%),急性尿酸盐肾病22例(9.5%).无高尿酸血症组死亡1例(0.7%),高尿酸血症组死亡1例(1.4%),急性尿酸盐肾病组死亡3例(13.6%)(P<0.001).急性尿酸盐肾病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年龄,3组病例血糖比较无差异.血肌酐、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在3组病例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有逐步增高的趋势.体外循环时间、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在3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1).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高胆红素血症以及低血压、中心静脉压增高可能是术后血尿酸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后高尿酸血症常见,其发生可能和低龄,溶血,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以及低心输出量有关.血尿酸持续升高导致急性尿酸盐肾病对患者预后不利。
  • 摘要:髓质囊性病分为儿童型和成人型两型.其中儿童型称为家族性、少年型肾单位肾痨,成人型称为髓质囊性肾病(medullary cystic kidney disease)。由于两型的肾脏 病理改杏相同.仅发病年龄、遗传方式、死亡年龄不同,故又被称为幼年性肾疹一髓质囊性病复合体。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例儿童型肾髓质囊性病,甭问介绍了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急性中毒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院从1998-2002年采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抢救儿童蜂蜇伤、毒蛇咬伤、毒蕈中毒、鱼胆中毒、有机磷中毒、药物中毒所致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方法应用HP/HD抢救毒蕈中毒21例,鱼胆中毒12例,蜂蜇伤6例,毒蛇咬伤4例,有机磷中毒1例,安定中毒1例,庆大霉素中毒1例.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度昏迷2例,合并脑水肿,肺水肿,心衰26例.几乎均有肝功能异常现象.治疗次数大多2次后进入多尿期,最短治疗者仅1次治疗后进入多尿期,最长者2次联合治疗后改为单纯血透,3~5次以后进入多尿期.结论:抓住时机,恰当的选择血液净化方法是提高患者生存率.
  • 摘要: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度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13例重度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液透析滤过进行治疗.结果:12例治愈,1例死亡.12例抢救成功者从少尿期进入多尿期时间5~12 d,平均7 d,黄疸消退,肝酶及心肌酶恢复正常的时间3~8 d,平均5 d.结论:及早应用血液透析滤过抢救重度鱼胆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 摘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临床上较为党见,而临床治疗却效果相差很大,药物不同,疗程不一,易复发,副反应多等;近看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NS4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摘要:干燥综合征(Sju gren's syndrome)是以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血清中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但也可累及多种内脏器官,在受侵犯的腺体或组织内可见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多见于中年女性.干燥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u gren's syndrome,pSS)是指单纯干燥综合征,不伴有任何一种已分类的结缔组织病者.本文主要讨论pSS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点.
  • 摘要:中毒性肾病(toxic nephropathy)常见的有:药物中毒性肾病、放射性肾病和工、农业毒物中毒性肾病(含职业中毒性肾病、农药中毒性肾病、动物毒中毒性肾病、植物毒中毒性肾病:毒菌).职业中毒性肾病(occupationaltoxicnephropathy):是指在工作或生产过程中由于过量的生产性化学物质侵入机体而引起的肾脏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其主要侵入途径为呼吸道及皮肤.包括:重金属中毒性肾病、溶血性毒物中毒性肾病、有机溶剂中毒性肾病等. 目前工业所用的化学物质大约有90,000种,有人统计能可能引起肾脏肾损的可达700余种能引起灾难性中毒事件的约有100~150.工业毒物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病日渐受到专家的重视,相继开展了以"职业中毒性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为课题的临床研究.我们重点讨论工业毒物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病.
  • 摘要:目的:评价各种血液净化疗法对小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ARF、CRF)、ARF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药物毒物中毒的治疗效果.探讨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过程中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日本东丽TR-321型血透机,Nipro FB-70、90、110透析器对42例ARF、CRF患儿进行HD181次;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1例3次;应用TR-321血透机,爱尔(Aier)YTS-100血液灌流器对3例药物、毒物中毒进行HP 6次.结合190次小儿血液净化中的操作特点,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处理对策.结果:42例ARF、CRF患儿经每HD治疗后,尿毒症症状明显改善,氮质血症、高钾、低钠血症及严重代谢酸中毒予以纠正,尿毒症脑病得以清醒.3例药物、毒物中毒患儿经HP治愈.本组45例患儿治愈好转率91.1%,死亡率2.2%.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对小儿ARF、CRF和急性药物毒物中毒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对老年尿毒症(CRF)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尿毒症患者的死亡情况,提高临床对死亡相关风险的认识并及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及对老年患者透析需要重视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5月开始在本院住院的尿毒症MHD患者透析的初始情况、原发病因与透析生存年限,找出其死亡病例,分析其死亡原因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是老年MHD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占35%;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占25%;多脏器功能衰竭占15%,为老年MHD患者死亡的第二个主要原因.结论:对于老年MHD患者,心力衰竭、各种感染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是老年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老年MHD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护心功能,减轻心脏负荷,防止高血钾、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时纠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积极的控制和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努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按时进行透析治疗,减少并发症,避免死于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百令对5/6肾切除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8只为假手术组,其余行5/6肾切除术.根据术后3周血肌酐(Scr)值分为手术模型组、天然虫草组(2.0 g/kg·d)、百令治疗组(2.0 g/kg·d)和百令高剂量组(3.0 g/kg·d).第二次术后4周开始给药,治疗1月后检测Scr、尿素氮(BUN)浓度,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行定量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模型组大鼠Scr、BUN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均有明显病理改变,CTGF、α-SMA的表达明显上调,而药物治疗组Scr、BUN明显低于手术模型组(P<0.05);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CTGF、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百令能改善5/6肾切除大鼠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CTGF的表达有关。
  • 摘要: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又称为急性过敏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常见的由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可由广泛运用的许多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利尿剂等引起.药物所引起的非变态反应介导的肾脏急性小管间质性损害,如直接的毒性损害等,不属于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引起的变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发热、肾功能损害和皮疹.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肾病则多数没有过敏反应的表现,表现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是其有别与其他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特点.感染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ATIN)有感染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
  • 摘要:肿瘤相关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肿瘤相关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是指因肾外肿瘤所致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包括原发性、继发性,急性和慢性间质性肾炎.原发性是指在疾病早期肾脏受损主要限于肾小管和肾间质,,而肾小球和肾血管几乎不受累;继发性是指起始受累部位主要是肾小球和肾血管,然后叠加了或继而发生了肾小管和间质的损害。 除淋巴瘤和一些实体肿瘤可引起肾小球病变外,原发性肾外肿瘤对肾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肾小管和间质.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或浆细胞瘤(plasmacytoma),主要浸润骨髓和软组织,产生单株(M)球蛋白或片段,具有一种重链(γ、β、δ、ε)与一种轻链(light chain,LC)(κ或λ),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好发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肾脏受累常见.多发性骨髓瘤肾病(multiple myeloma nephropathy,MMN)系指骨髓瘤细胞浸润及其产生的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从尿排出而引起的肾脏病变;又称为"管型肾病";MM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迟早会出现肾损害,是MM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以肾小管管型形成导致肾功能衰竭最常见;因此肾脏疾病诊治对MM的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上以溢出性蛋白尿为主,可出现慢性或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和Fanconi综合征等.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MM肾病的发病与游离轻链蛋白的肾毒性、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粘滞综合征及肾淀粉样变等有关;由于大量LC从肾脏排泄,加之高血钙、高尿酸、高粘滞综合征等因素,患者就诊时约50%的已存在肾功能不全.本文介绍了其免疫学分型及分期,探讨了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机制,及肾小管和间质病变的病理特点,介绍了肾脏临床表现和肾穿刺指征,并且介绍了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方法。
  • 摘要: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治疗ESRD的主要肾功能替代疗法之一,自1923年Ganter首次将PD用于肾衰患者治疗以来,尤其是70年代Tenckhoff管的发明和1975年CAPD技术应用于临床以后,腹膜透析的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使腹膜透析在全球得以迅速开展.大量的研究发现腹膜透析的长期存活率与血液透析相似,甚至其2~3年的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优于血液透析患者,但腹膜透析患者的退出率仍然很高.随着透析装置和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腹膜炎的发生率日渐下降,而透析不充分,尤其是当患者残余肾功能丧失殆尽后,已成为腹膜透析患者退出治疗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对充分透析仍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透析充分就意味着该患者的生活质量预期寿命能够达到或接近健康人的水平,但临床实践中是难以达到的.一般认为腹膜透析充分性的真正含义应包括:(1)透析剂量足够或透析效果满意;(2)一定的透析量时患者的死亡率不会升高,如低于此透析量则死亡率增加;(3)透析后患者心身安泰,食欲良好,体重增加,体力恢复,慢性并发症减少或消失,精神状态良好,贫血纠正,尿毒症毒素清除充分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了解腹膜透析充分性这一概念同时,有必要用综合的方法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给以确切评估,从中找出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因素,给恰当处理,以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 摘要:肾脏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的最后阶段,是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通路,其特点是肾脏充满了纤维组织,临床上出现尿毒症.近年研究发现,无论是肾小球疾病,还是肾血管或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均与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慢性肾病进展有关,其损害程度可作为慢性肾病预后的指标. 肾小管间质病变以炎症细胞浸润、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特征.肾间质纤维化是由于基质蛋白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浸润,以及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间质内大量基质蛋白积聚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目前认为,肾小球硬化、肾血管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肾功能减退过程中的三个始动因素,因此临床上的防治措施主要为控制肾功能恶化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摄入、高脂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而随着对纤维化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化机制的不断认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不少进展.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可调钠透析(sodium profiling hemodialysis,PHD)在儿童透析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是否对儿童HD的并发症有预防作用以及是否会增加患儿的钠负荷.方法:5例维持性HD患儿自身对照,普通透析(conventional hemodialysis,CHD)和PHD各1个月,2例患儿分别应用2种或3种可调钠曲线.每一方案开始和结束时检测血钠、总蛋白、尿素氮、肌酐和渗透压,并计算钠清除.比较单次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的改变.结果:5例维持性透析患儿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钠清除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51和0.984);透析后头晕、头痛发生率PHD组明显低于CHD组(P值分别为0.039、0.030).结论:下降型PHD结合先快后慢的程序超滤与CHD相比在毒素清除率相同的基础上,患儿透析后头晕、头痛发生率下降,但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钠清除与CH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证实PHD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不以增加患儿的钠负荷为代价。
  •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VMC)及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DMC)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多发病.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也无国际统一标准,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至今国内外对两者无特殊的治疗手段.少数病毒性心肌炎的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炎,后者病死率高,以往5年生存率约为50%左右,最近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如心脏移植、心肌减容术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国内也在进步,但前者费用高昂,后者远期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ACEI及β受阻滞剂药物对改善扩心病症状有一定疗效.1999年,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肌病病学会联合工作组关于心脏病定义和分类意见,修订了病毒性心肌病的诊断参考标准.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了目前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的较佳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经血液透析隧道导管缓慢滴注尿激酶溶解导管侧口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隧道导管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30例,用尿激酶封管法和滴注各治疗一次,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尿激酶滴注法与封管法相比血流量及导管远期通畅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隧道导管缓慢滴注尿激酶法是溶解纤维蛋白鞘有效安全的方法.
  • 摘要:近30年来水分子簇结构与功能的探索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水分子簇结构、水分子簇改变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改变水分子簇的方法展开综述,并对水分子簇理论在血液透析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强的松组),治疗组(强的松+黄芪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变化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见尿蛋白减少,血白蛋白升高,血尿素氮,肌酐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明显P<0.01.结论:黄芪能减少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尿蛋白排泄,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
  •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尿毒症患者并发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特征、发病因素.方法:对在维持性透析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MRI检查符合脑白质疏松症诊断条件的尿毒症患者9例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透析10年以上患者并发LA高达18.9%.临床症状一般轻微,严重者有癫痫发作、昏迷.从病程可区分为透析8年以上和透析数月两种类型,发病因素各有不同.结论:透析病程长的尿毒症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应考虑本症.CT检查不如MRI敏感.本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和贫血,可能是致病的因素.
  • 摘要: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的中草药可引起肾损害.急性肾衰竭(ARF)病例是国内吴松寒1964年最先报道,由服大剂量木通煎剂引起;慢性进行性肾衰竭病例却为比利时学者Vanherweghem等1993年最早报道,是服含广防己的减肥药造成.国外常将此病称为"中草药肾病",该命名显然不妥,国内学者建议将其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我们赞成这一命名.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兜铃酸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和发病机制。
  • 摘要: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途径.RIF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累积、肾小管萎缩、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增多等;而肾间质MF是合成ECM的主要细胞,在RI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关于MF的来源,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可能:即肾间质局部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而来.Nielson等、Atkins等、Lan等均发现实验动物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株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或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ubular epithelial-Myo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TEMT).晚近多种动物模型的研究及某些临床研究均表明,EMT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血液透析患者伴高血压者十分常见.USRDS资料显示,美国血液透析患者,75%并发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很不理想.Cheigh等报告53例血液透析患者,仅15%血压始终保持在正常水平.Mittal等报告80%的患者尽管应用1~2种降压药,血压>150/90 mm Hg者仍达80%.HEMO研究也显示,高血压的发生率>70%,75%服降压药且72%以上服药后血压未降至正常.
  • 摘要:过去我们对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脑血管问题的研究,远不如对其心血管问题的研究深入.近来由于ESRD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降低,加上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生存时间的显著延长,ESRD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上,近年对ESRD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已经有了不少新认识,给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摘要:移植肾失功是肾移植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移植肾丧失.美国移植器官共享网络(United Net-work of Organ Sharing)的登记数据显示,接受活体供肾者,其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平均为93%和86%,而接受尸体供肾者,其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则分别为87%和76%.再次移植、出现超过50%群体反应性的预敏状态、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排斥反应发作的次数、供体年龄小于5岁或大于60岁、HLA较大程度的不匹配、摘除肾脏时即存在的功能异常(血浆肌酐浓度大于2 mg/dL或176 umol/L)等多种因素可导致尸体供肾的移植肾存活率降低.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这十年期间,输血、首次移植物持续期the duration of first grafts)这些影响因素已不存在;冷缺血时间、再移植和原发性肾脏病这些影响因素已大为减少;而另外一些因素,包括HLA配型、供者的年龄、种族等仍然持续存在并有较大影响。
  • 摘要:小管间质性肾病(tubulointerstitial nephropathies)是一类有别于肾脏其他疾病,而有着独立的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一个疾病群体.在这类疾病相互之间,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学上有着显著的共性,有着不同于肾脏其他疾病的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肾脏的小管间质组成于肾小球以外的其他结构[1].1860年Biermer第一次观察到发生于非感染时的间质浸润[2],1868年Dickinson在其著作中对"小管肾炎"(tubular nephritis)引起的白蛋白尿进行了专章论述[3].到1898年,Councilman首次提出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的病因及表现[4],随后Pearce于1910年对不同类型的小管间质损害进行了详细分析[5],这些工作使得Vollhard和Fahr能够在1914年对肾脏疾病分类时将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独立作为一类疾病.
  • 摘要:肾间质无感染因子的全身性或肾外性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性肾炎称为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reactiv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1860年,Biermer在德国病理学文献上第一次报道与感染有关的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病例是一个死于腥红热的儿童.1877年,Klein在研究了23例腥红热病例的基础上,将上述病变诊断为间质性肾炎.1898年,哈佛大学Councilman的研究结果显示:与肾盂肾炎时肾脏的直接感染不同,上述间质性肾炎是无菌性的,提示这种间质性肾炎时细胞在间质的浸润是由于可溶性物质对这些细胞的趋化作用.这一观点在随后的50年内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这是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本质。 目前,由于全身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小管间质性肾炎日益增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