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福建武夷山
  • 出版时间: 2014-08-21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髋几何力学参数在预测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1例(年龄52.3~89.4岁)及正常对照组259例(年龄28.2~88.3岁)行DXA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emur neck BMD,FN_BMD)及髋几何力学分析参数,包括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SA)、截面模数(SM)、曲率比率(BR)、颈宽度(FNW)、髋轴长(HAL)、股骨颈干角(NSA),并计算股骨近端强度指数(FS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变量判定髋部骨折的效能.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肺Ca脑转移瘤在低场MRI征象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肺癌脑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肺Ca脑转移的低场MRI资料,分析肺Ca脑转移瘤的形态、发生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与病理相关性.结果:MR定位准确,肿瘤多为圆形、椭圆形、环形、结节状,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少部分混杂信号,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脑干、小脑等部位少见.结论:根据低场MRI特征性征象能较准确诊断肺Ca脑转移.
  • 摘要:后交通动脉联系着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是维持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动脉系统压力平衡的主要部分.在人体内,后交通动脉代表了颈动脉系统的胚胎尾部.在胎儿后期,随后交通动脉退化,大脑后动脉由颈内动脉系统替换为基底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是构成willis环的组成部分,其变异较多,包括长短、粗细不一致,亦可一侧或双侧缺如.本文通过分析本院颅脑CTA病例,分析后交通动脉变异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Lisfranc损伤MD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rn 资料与方法:临床表现符合Lisfranc损伤患者3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1例,坠落伤8例,碾压伤2例.19例手术治疗.受伤后立即常规拍摄足部数字X线正、斜位片,3例加摄侧位片;3日内行64排CT平扫及后处理重建,重建方式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rn 结果:31例患者CT检查均发现有骨折,其中单处骨折3例,2处骨折13例,3处及3处以上骨折15例,共89处;均发现关节脱位,共57处,其中关节面错位≤2mm 9处,>2~5mm 30处,>5mm 18处.骨折累及关节面时相应关节均发生脱位.与CT结果比较,X平片未发现骨折28处,未发现关节脱位14处.骨折漏诊率31.46%,关节脱位漏诊率约25.56%.rn 结论:Lisfranc损伤的CT表现主要是Lisfranc关节构成骨的骨折和关节脱位,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提示相应处韧带损伤.CT表现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3.0-Tesla MRI水-脂分离技术评估绝经后女性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rn 方法:58例绝经后女性(年龄49.2-77.4岁)按骨密度T分数分为正常骨量组(n=24)、低骨量组(n=19)及骨质疏松组(n=15).所有受试者行3D梯度回波T2*衰减校正水-脂分离技术扫描以获取腰椎(L1-L4)水像及脂像图,计算骨髓脂肪分数(FF)。评价FF值测量的可重复性,检验不同观察者测量FF值的一致性,分析不同骨量组FF值差异及不同椎体水平FF值的变化规律。rn 结果:两次MRI扫描FF值变异系数为2.1%。两位独立观察者测量FF值,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0.937、0.909,P均<0.001。L1-L4椎体FF均值与腰椎骨密度存在负相关性(r=-0.459,P=0.006),校正年龄、身高及体重后,两者仍存在负相关性。不同椎体水平FF存在正相关性(r=0.703–0.921,P均<0.05)。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L1-L4椎体FF值分别为(51.8(4.5)%、(59.3(6.5)%、(62.2(5.6)%,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身高及体重),组间FF值仍存在统计学意义。受试者FF值呈现从L1至L4逐渐增高趋势,但正常骨量组不同椎体水平间FF无统计学差异,而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L1与L2FF值无统计学差异,其它不同椎体间FF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MRI水-脂分离技术是评价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与X线平片在足踝部外伤后急诊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骨折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因外伤行足踝部平片和多层螺旋CT检查的8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rn 结果:85例患者均由X线平片诊断为足踝部骨折,其中30例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发现了平片中未能发现的骨折,3例患者通多层螺旋CT排除了X线平片诊断的骨折,此外多层螺旋CT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在术前评估及治疗后复查中对病变的显示较平片更为直观,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rn 结论:对于平片诊断的足踝部骨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多层螺旋CT扫描,多层螺旋CT在足踝部外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成像的CT表现.方法:分析8例化脓性脑膜炎经抗炎治疗后治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成像的CT表现.结果: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8例均有不同程度脑积水,6例患者可见有不同程度脑池、脑沟、脑血管周围的线样、串珠样高密度强化影,尤以基底池及环池周围异常强化;2例患者头颅动脉血管成像可见颅内动脉广泛性呈梭形扩张改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化脓性脑膜炎除了脑膜强化,颅内动脉广泛性呈梭形扩张改变具有较特征性的CT征象,可作为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的脑卒中患者,CT常规扫描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全部患者30例,年龄46~89岁,平均61.53岁.其中男18例(60%),女12例(40%)。30例患者均在出现症状后12h内进行头颅CT平扫、CTP和CTA检查,并在发病后3~14d复查CT平扫。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CT 64层螺旋CT扫描,原始图像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计算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图(CBV)、血流量图(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rn 结果:30例头颅CT平扫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病灶的16例(76.92%),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稍减低,邻近脑沟消失或相邻脑池变形;余14例(23.08%)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临床治疗3~14天复查CT平扫均显示脑梗死的低密度区。30例患者中16例头颅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4例常规平扫未发现异常,而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CBF及CBV减低、MTT及TTP延迟;患侧CBF、MTT、TTP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CBV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重建CTA图像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CTA显示16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其中1例伴大脑后动脉狭窄及左侧后交通动脉闭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rn 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能够早期、及时、准确地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解剖细节,反应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两者联合应用,对早期诊断急性脑缺血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孤立性纤维瘤20例,分析其X线、CT或MRI资料,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20例孤立性纤维瘤患者中,胸部5例,腹部3例,脑部7例,四肢及软组织5例,其中4例出现复发,2例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直径1.5~11cm,大多数瘤体呈实性.2例行X线扫描,表现为软组织结节影,边界清晰.12例行CT扫描,瘤体多呈现为类圆形或有轻度分叶,边缘均较清楚,多数瘤体密度欠均匀,强化程度不等.6例行MRI检查,T1WI及T2WI上均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2例恶性肿瘤CT或MRI示大片坏死或富含黏液区域.rn 结论: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梭形细胞肿瘤,病理学表现为致密区与稀疏区交替分布,影像学检查有特征性.
  • 摘要:目的:分析4例肺间质气肿CT影像学特征,探讨本病在CT上的表现特点.方法:CT扫描时尽量将颈、腋下及胸壁的软组织包括在扫描视野内,便于观察皮下气肿,4个病例做了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MPR)观察.结果:4例肺内沿支气管血管束、肺血管周围均见细长条状、鞘状气性透亮影,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纵隔、心包积气、气胸及胸壁皮下积气,1例伴有腋下及上臂软组织积气。结论:肺间质气肿临床罕见,日常影像诊断工作中对此病表现特点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CT不仅可以显示出纵隔、皮下积气的程度和气肿分布情况,而且它能检出早期、轻微的病变,对本病的确诊具有独到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slot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采用Slot技术,通过一次连续数秒曝光获得包含双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影像.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其中膝关节内翻畸形34例,外翻畸形2例.所摄X线片中,患者双髋关节、股骨、膝关节、胫腓骨及踝关节均显示良好,可为术前计划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采用Slot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检查技术队拟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双下肢全长,对术前计划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平板探测器下的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ightal Tomosynthesis,简称DTS)(以下简称断层融合)在腕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腕骨外伤患者进行普通DR及断层融合摄影的进行对比性摄片.结果:断层融合检查技术图像清晰,细节显示良好、价格低廉,骨折阳性检出率高,显著提高影像诊断质量.结论:在腕骨骨折影像诊断中,数字断层融合技术是一种准确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特定区域脑代谢产物及rTMS治疗前后难治性抑郁症局部脑代谢物的差异及变化.rn 方法:应用3T磁共振三维CSI序列扫描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并分别计算NAA、Glx、Cho、mI与Cr的比值并与28名健康对照者比较.对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20次高频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后再次应用相同设备序列及参数扫描3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rn 结果:rTMS治疗前难治性抑郁症组患者左侧前额叶皮质mI/Cr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rTMS,治疗组治疗有效患者mI/Cr比值增高.rn 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前额叶胶质细胞代谢及血流异常,有效的rTMS治疗可改善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资料.结果:7例病灶位于右肺,3例位于左肺,共5例处在两肺外周带.8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2例呈浅分叶状,2例出现“晕征”,所有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8例呈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结论:PSH在CT影像上较具特征,病灶边界清楚,强化均匀,结合瘤周“晕征”等征象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 摘要:绒癌和恶性葡萄胎发生肺转发、肺转移早,破坏严重,化疗后易复发,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故宜早期发现肺部转移灶,且化疗过程及化疗后宜复查胸平片。鉴别诊断应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在病理检查中找到完整绒毛者为恶葡,找不到完整绒毛仅有滋养细胞者为绒癌。绒癌与恶葡肺转移X线表现形态多样,绒癌多表现为片状、斑片状、棉絮状病变,范围广,然而尚需与恶性葡萄胎肺转移、肺结核、肺炎、原发性肺肿瘤相鉴别。恶葡肺转移表现多为结节状,与其他转移性肿瘤无明显特异性差别。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
  • 摘要:目的:通过设定特殊的扫描方式来提高踝关节距腓前韧和跟腓韧带损伤的诊断率.rn 方法:30名踝关节扭伤患者,经常规序列MR扫描后再进行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在MR图像上观察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情况.rn 结果:常规扫描30名患者的距腓前韧和跟腓韧带共60条韧带,发现距腓前韧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有27条(45.0%),韧带显示欠佳16条,韧带显示正常17条,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加扫前、后斜轴位T2WI后发现距腓前韧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有46条(77.0%),韧带显示欠佳3条,韧带显示正常11条.加做前后斜轴位比只做常规扫描对距腓前韧和跟腓韧带损伤诊断提高了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rn 结论:对踝关节扭伤患者加扫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明显提高对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椎关节突交锁螺旋CT轴位、多层面(MPR)和三维(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诊断中的作用.rn 方法:收集21例脊椎不同部位关节突交锁的术前或牵引前螺旋CT资料,同时进行MPR、3D重建图像,主要观察关节突交锁在轴位、MPR、3D的螺旋CT表现,并评估轴位、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rn 结果:21例,轴位上呈“反汉堡包”征,颈椎16例、胸腰段5例;MPR矢状面,下关节突与下方椎体上关突形成顶对顶形态,伴有患椎Ⅰ°前滑脱及下关节突尖端骨折,均为单侧交锁,颈椎5例,胸腰段0例;上方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前移,形成背靠背形态,伴有患椎Ⅱ-Ⅱ°前滑脱,以双侧交锁为主,颈椎双侧6例,单侧4例;胸腰段双侧5例,并伴有下方椎体屈曲性泪滴样骨折,颈椎7例,胸腰段3例;一侧上下关节突成背靠背形态,一侧上下关节突成顶对顶形态,颈椎1例.冠状面,颈椎16例,下关节突不同程度内移,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呈互相依托,或下关节突锁于上关节凹内;胸腰段5例显示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同时出现或显示下关节突明显上移,关节结构消失;3D,清楚显示21例关节突交锁,并通过不同面及不同角度旋转显示关节突交锁的空间形态,并可见清晰的显示椎体滑脱及旋转程度.MPR及3D显示关节突交锁较轴位清楚、直观.rn 结论:脊柱关节突交锁的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是轴扫CT扫描有意义的补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减少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 摘要:目的:评价同步辐射相衬技术在小鼠肺癌发生、发展生长中的成像应用价值.rn 方法:通过肺部原位种植Lewis肺癌细胞建立肺癌C57BL/6小鼠原位模型.分别用同步辐射吸收和相衬成像对小鼠离体样品(肝脏和肺癌)、活体小鼠肺癌进行成像,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成像特点。对同一只C57BL/6小鼠种植Lewis肺癌细胞前,种植后12h和36h进行相衬成像。利用相衬成像对细胞种植后3d,5d和7d的肿瘤进行测量,每个时间点采集6只小鼠图像,然后进行相应的病理分析。rn 结果:同步辐射相衬成像能为小鼠离体样品(肝脏和肺癌)和活体小鼠肺癌提供比吸收成像图像质量更高、对比度更强的影像。早期肺癌的同步辐射相衬成像可以发现,肿瘤组织的密度比正常组织高,在种植后36h内随着时间推移,密度越来越高。肿瘤进展期的相衬成像和病理分析都提示随时间推移肿瘤的体积越来越大。相衬成像对细胞种植后3d,5d和7d的肿瘤最大径的测量结果分别为2.15±0.27mm,3.77±0.38mm和5.20±0.55mm,相应的病理结果分别为1.87±0.43mm,3.58±0.72mm和4.82±0.57mm,两组测量结果间不存在统计学上差异性(P均>0.05)。rn 结论:通过利用反映相位差异的同步辐射相衬成像技术,可以为早期发现肺癌提供帮助;同步辐射相衬二维成像对测量肿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近几年16例过敏性肺炎CT表现.方法:过敏性肺炎胸部CT平扫及相关临床治疗分析.结果:16例过敏性肺炎5例CT表现为肺部多发模糊结节,2例表现为单发模糊结节,6例表现为肺部弥漫性分布斑片状及模糊结节状阴影,3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阴影.结论:CT能够为过敏性肺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肺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pSS患者肺部CT图像,观察各种病变的分布特征.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并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pSS患者肺动脉高压(PAH)、抗SSB阳性的关系.rn 结果:68例pSS患者PAH 13(19%)例,抗SSB阳性25(37%)例,肺部CT表现正常13(19%)例,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小叶内间质增厚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40%).肺内病变分布具有周围分布、下肺分布为主的特点.小叶间隔增厚、囊性变与pSS患者PAH相关(OR值=1.780、2.513,P<0.05),囊性变与患者抗SSB阳性有明显相关性(OR=10.530,P<0.05).rn 结论:肺部CT可以定量分析pSS肺损害的程度,并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肌力的关系.rn 方法:对9例正常被试和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 T1WI、T2WI和DTI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正常被试分别在内囊前角、膝部、后角选择感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FA值.脑卒中病人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将感兴趣区设在双侧大脑脚对双侧皮质脊髓束进行3D重建.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rn 结果:在正常组双侧白质纤维束FA值无明显差异,但相同部位不同白质区的FA值有明显差异(t=3.12,P<0.05),重建FA值图与方向编码彩色图可显示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脑卒中病人组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有相关性(rs=0.888,P<0.05).rn 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DTI FA值图及DEC图可以显示卒中病人梗死区白质纤维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程度.3D纤维束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有利于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的关系,对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脑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病灶体积增大,可能为短暂性治疗后反应,放疗坏死或肿瘤进展.对于以上三种情况的鉴别对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判断、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18F-PET对原发性及转移性脑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诊断价值.rn 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原发性脑肿瘤以及转移性脑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影像学资料,包括20例恶性胶质瘤,23例转移性脑肿瘤,随访时间为1年或者至患者死亡.rn 结果:20例胶质瘤中,69%在放射治疗后平均12.7周后体积增大;23例转移瘤中,21%在放疗后平均9.6周体积增大.13例在18F-PET中表现为病灶体积增大,其中9例病灶表现为高代谢,4例代谢减低.在9例高代谢病例中,7例经随访证实对患者肿瘤进展、预后不佳的判断是错误的(所有患者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2例证实是正确的,患者分别于5、8个月后死于PET-CT中所见增大并高代谢的复发病灶.4例FDG摄取较正常脑组织低的患者中,1例随访32周后仍存活,3例分别约11、20个月后死亡.rn 结论:放射治疗后随访,脑肿瘤常常表现为病灶体积增大,尤其是胶质瘤.应熟悉这种影像学变化,且在解释治疗后影像学改变时谨慎.MRI对转移瘤放疗后效果判断有价值,FDG-PET似乎对鉴别治疗后反应、放射性坏死以及肿瘤复发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借助影像学新技术,如11C-PET或MRS等.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内型错构瘤的CT和18F-FDG PET/CT显像特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内型错构瘤的CT及PET/CT显像特征.rn 结果:本组9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男性占88.8%(8/9),均为单发病变.8例CT表现为支气管内占位,伴或不伴阻塞性改变,其中3例出现钙化,2例出现脂肪,1例既出现钙化又有脂肪,2例密度均匀;另1例CT表现为肺内肿块,术后病理证实支气管内错构瘤、炎性假瘤.3例支气管内错构瘤18F-FDG PET/CT上18F-FDG摄取未见增高,其中1例合并炎性假瘤者18F-FDG摄取增高.rn 结论:CT可准确显示支气管内病灶及远端阻塞性改变,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18F-FDG PET/CT对支气管内型错构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hpy,CTA)技术在评估尿毒症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状况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尿毒症长期静脉透析患者近期出现透析流量不足的21例,男13例,女8例,病程1-2年,透析流量<250ml/min.CT扫描仪为GE lightspeet 64排VCT,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下肢静脉穿刺,高压注射器团注,注射速度4.0ml/s,剂量80-90ml.患者双上肢上举,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处至腕关节,采用智能触发技术,触发点位于主动脉弓,触发阈值150HU,管电压120~135KV,管电流300mA,扫描及重建层厚为0.625mm.扫描所得数据传入aw4.4工作站,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等对图象数据进行重建,观察内瘘位置、血管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扫描结束后立即静脉透析1次,次日检验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rn 结果:21例患者均为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其中1例为桡动脉近段与头静脉近心段二次吻合.瘘口位置、形态显示均清楚显示,发现流入端动脉狭窄5例(轻度4例,中度1例);流出端静脉狭窄11例(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2例,重度狭窄2例),其中伴瘤样扩张4例,伴血栓形成1例,伴钙化斑块2例;吻合口狭窄5例,其中3例伴吻合口瘤样扩张及血栓形成;出现侧支循环1例.所有患者扫描后未出现明显病情加重征象,次日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未见异常升高.rn 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相对无创、空间分辨率高,可以显示内瘘血管病变及全貌,分析内瘘血管的通路问题,对内瘘重新吻合术前评估及下一步的透析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满足临床的需求,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扫描后立即透析,基本避免的碘对比剂造成的短期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放疗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首选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已应用于鼻咽癌的临床治疗.文中探讨3.0 TMRI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评价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并病理检查证实的20 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前后的MRI影像,比较放疗前后肿瘤大小、信号以及边界变化情况.rn 结果:18例放疗后肿瘤病灶缩小,1例变化不明显,1例增大,与放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动态增强病例,放疗前后时间信号曲线最大斜率(maximum slope,MS)减低、对比剂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延长.8例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缩小,并发鼻旁窦炎症6例和乳突炎.rn 结论:3.0 TMRI可良好显示鼻咽癌放疗后变化,对IMRT的疗效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对CT在耳部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进行CT耳部检查的58例耳部病变患者共69耳,采用ToshibaAquilion One动态容积CT机进行检查,检查数据进行常规的1.0mm横断面重建和高分辨率算法.结果:12例患者听小骨异常共13耳,17例患者外耳道闭锁共23耳,且合并鼓室形态异常4耳,3例患者耳侧乳突呈板障型3耳,10例患者鼓室合并听小骨形态异常12耳,9例患者内耳畸形或异常11耳,7例患者外耳道狭窄7耳.结论:CT扫描可有助于各种耳部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检查结果可靠,可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摘要:髌股关节排列异常主要包括髌骨半脱位、髌骨倾斜和髌骨半脱位并倾斜三类.目前临床常见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主要有X线、CT、MRI,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动态CT已成为诊断髌骨异常运动轨迹的首选有效检查方法.本文就动态CT评价髌骨异常运动轨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对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30例临床出现内瘘功能不全症状的MHD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58.5±9.8岁)行MSCT血管成像检查,并以DSA检查作为诊断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参考标准,结果分别由两名医师进行双盲评估.rn 结果:MSCT血管成像图像优良率94.39%(101/107).MSCT诊断内瘘狭窄(≥50%)的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88.6%、91.4%、86%和93%.MSCT血管成像与DSA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程度评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rn 结论:MSCT血管成像诊断MHD内瘘狭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颈动脉夹层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膜撕脱,血液流入血管内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即所谓假腔,并导致血管管腔偏心性狭窄。引起颈动脉夹层的因素较多:高血压、基因遗传、高胱氨酸血症及外伤等皆有可能。表现症状有头痛(占80%)、颈痛、Horner综合症(占25%)、反复TIA发作及缺血性脑卒中(占56%),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偏盲、失语等,严重者会造成大面积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颈动脉夹层产生病因较多,症状不典型很容易错、漏诊及延误治疗,早期明确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以往DSA作为诊断颈动脉夹层的唯一手段,但其操作繁琐,对患者损伤大而较难广泛运用,随着快速CT的发展,CTA操作简单、无创、图像信息丰富、可多方式多体位观察等优势逐渐体现,逐渐成为动脉病变诊断的主要方法。所以对于怀疑颈动脉夹层的患者,颈部CTA是一个快捷、无创、可靠的重要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鼻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icro-oroccult-fracture's MOF's)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随访颅面部外伤常规CT检查诊断有鼻骨骨折或可疑骨折者,于复查时采用轴位颅底5mm层厚、5mm层距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58例,再到工作站上进行MPR(多平面重建)和VR(容积重建)图像同屏点对点对比观察.按不同重建层厚计算MOF's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rn 结果:58例均查出有鼻骨MOF's,每例1~7处不等.按重建层厚分组比较鼻骨MOF's分值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为88.70%;③2.5mm层厚为49.52%;④5mm层厚为18.27%;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2,P<0.001).rn 结论:以重建的图像作比较,0.625mm层厚骨重建不用增加辐射剂量就能提高鼻骨MOF's的显示率;不仅方便、经济,又能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科学、准确的依据;性价比高.
  • 摘要:本文结合经我院诊断的病例资料,对骨斑点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预后及可能的病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X线、MRI表现的关系,及其复发相关性分析.rn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的X线、MR表现特点及其对照,并与肿瘤复发与否对照分析.X线成像特点包括骨皮质中断情况、肿瘤的膨胀程度、肿瘤内有无骨嵴、肿瘤边缘有无硬化、肿瘤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软组织肿块;MRI表现特点包括有无软组织肿块、病灶实质部分的比例、病灶周围的水肿程度、病灶邻近关节有无积液;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计算法,各种统计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骨巨细胞瘤中,MRI上软组织肿块与X线上骨皮质中断、膨胀程度、肿瘤边界、软组织肿块具有相关性(χ2=16.912,P=0.000;χ2=13.320,P=0.004;χ2=27.083,P=0.000;χ2=17.872,P=0.000);MRI上实性成分比例与X线上有无骨嵴、边缘有无硬化具有相关性(χ2=10.704,P=0.005;χ2=14.558,P=0.001);但是MRI显示周围组织水肿和临近关节积液情况,与X线表现特点没有相关性; 单纯X线及MRI表现特点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无相关性。rn 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单纯X线及MRI表现无法准确评估肿瘤的复发情况。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骨密度检测值在中老年低能量骨折患者中的相关性.rn 方法:筛选50岁以上绝经女性58例,60岁以上男性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腕部骨折20例,股骨颈骨折32例,腰椎骨折48例,踝关节骨折13例,其他部位骨折7例,分别进行腰椎、髋关节及前臂骨密度检测.rn 结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骨密度(BMD)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超过1个标准差属正常(T值≥-1.0SD);-2.5SD<T值<-1.0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T值≤-2.5SD,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120例研究对象T值均≤-2.5SD,应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rn 结论:WHO推荐使用DXA检测BDM是诊断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S)的“金标准”.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BMD检测是骨质疏松性研究的一项突破性进展,主要用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折危险性以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120例患者的BM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密切相关性.
  • 摘要:目的:评价64-MDCT诊断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和返流(aortic valveregurgitation,AR)的价值;并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对照,探讨64-MDCT冠状动脉成像与TTE诊断AR的一致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及TTE检查的住院患者共112例,重建64-MDCT扫描图像,对主动脉瓣钙化和返流进行分析,并测量返流漏口面积(Regurgitantorifice area,ROA),与TTE对照,计算64-MDCT诊断A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64-MDCT的诊断结果与TTE的一致性;并依据TTE诊断的AR程度,计算出相应的ROA值均数.rn 结果:64-MDCT诊断主动脉瓣膜、瓣环和主动脉窦钙化者39例,≤60岁者主动脉瓣钙化率低,60岁以上者钙化率明显升高,且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TTE诊断AR78例,64-MDCT检出70例,1例假阳性,8例假阴性,两者均为阴性者33例.64-MDCT检测AR的敏感度89.74%,特异度97.05%,阳性预测值98.59%,阴性预测值80.48%,准确性91.96%.经Kappa分析,64-MDCT和TTE诊断AR间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极好(K=0.82,P<0.05).64-MDCT测量AR的ROA范围为0.02~1.458cm2.64-MDCT诊断AR轻度64例,ROA平均为(0.041±0.014)cm2;中度4例,ROA平均为(0.141±0.019)cm2;重度2例,ROA平均为(1.349±0.153)cm2.rn 结论: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可准确定性和定量诊断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和返流,诊断AR的结果与TTE的一致性极好,所测量的ROA值与TTE半定量评估AR的程度相一致.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喉部原发血管肉瘤病例,由于本病非常罕见,所以容易漏诊。血管肉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和免疫性特征,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学。本病需要与喉癌及喉部血管瘤相鉴别。血管肉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和早期肺部转移,尽管外科手术广泛切除和术后放疗化疗,文献报道的大部分患者在诊断后数月内死亡,只有个别病例长期无瘤生存。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 摘要:背景: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最严重的并发症,何时应对OP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是临床工作者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一定程度上是骨折风险的预测因子,但BMD只能反映50%~70%骨强度的变化,仅根据BMD测量值来评价骨折风险将遗漏一半以上可能发生OP性骨折的患者。骨髓脂肪组织与松质骨的某些特征具有密切关联性,因此,研究OP性椎体骨折骨髓脂肪含量变化具有重要意义。rn 目的:探讨MRS骨髓脂肪含量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价值。rn 方法:13例椎体骨折及19例无椎体骨折女性患者(年龄59.2±4.9岁,体重指数23.0±3.3kg·m-2)行DXA检查测定椎体骨密度(BMD)及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FF值对OP及OP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和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判断。rn 结果:FF与BMD存在负相关性,r=-0.527,P=0.002。FF判断DXA诊断的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594~0.930),敏感性0.786,特异性0.611。FF判断椎体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689~0.949),敏感性0.846,特异性0.645。rn 结论: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OP性椎体骨折有潜在价值,为研究OP性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rn 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结构不良20例,其中颅面骨10例18个病灶,四肢长骨8例10个病灶,腰椎椎体2例2个病灶,将60%以上病例或病灶所拥有的MRI改变定义为常见表现.rn 结果:(1)颅面骨OFD常见表现:65.72%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好发于额骨(70.65%)和蝶骨(65.78%),以实性成分为主(100%),病灶范围较广且边界不清(92.25%),T1WI实性部分等或稍低信号(80.56%),T2WI实性部分等、低信号(70.56%),实性部分中-重度不均匀强化(100%),信号不均匀,病灶内有小圆形囊变(60.67%)和小片状坏死(87.67%),无软组织肿块及边缘水肿(100%).(2)四肢长骨与腰椎OFD常见表现,85.67%的病例为单发;病变好发于股骨(65.87%),以实性成分为主(90.78%),边缘有“低信号环”(100%),T1WI实性部分等或稍低信号(72.67%),T2WI实性部分中等高信号(68.67%),信号不均匀,实性部分中-重度不均匀强化(88.90%).病灶内有类圆形或不规则囊变(67.65%)或小片状坏死(90.48%),无软组织肿块(100%),边缘无水肿(90.67%).rn 结论:OFD多见于10-40岁的患者;颅面骨的OFD常多骨受累,而四肢长骨与腰椎的OFD单发较常见,好发于额骨,蝶骨及股骨上段;病变多以实性成分为主,实性部分呈“磨玻璃样”不均匀信号,病变内多有囊变和小片状坏死,多无软组织肿块形成,周围无水肿,常呈中-重度不均匀强化.
  • 摘要:本研究收集了60例下咽癌患者,对其多层螺旋CT薄层横轴位图像(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及其二维MPR图像、三维透明化VRT图像进行分析,与手术或喉镜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其二维多平面重组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三维VRT(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后处理技术在下咽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建立闽东正常人群呼气状态下腭后区水平咽腔大小数据.材料方法:利用20例无气道病变行颈椎CT检查患者,采用缓慢呼气状态,测量腭后区气道的面积、前后径、左右径.结果:剔除悬雍垂远端上翘、软腭上抬及伪影病例,纳入研究的病例共20例,经过统计分析,获得软腭与悬雍垂长度37.4±6.0mm,厚度9.1±3.3mm;腭后区最小面积层前后径7.7±2.8mm,左右径15.5±5.2mm,面积112.7±48.2mm2.结论:测量所得的数据与国内研究标准相对偏小.
  • 摘要:文章分析了桥本氏甲状腺炎在中西和西医方面的病因和病机,对该病进行了实验室检查、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并且系统阐述了该病在中医和西医方面的治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因其早期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因此,明确的早期诊断是非常必要的。在治疗上,除了西医内外科治疗以外,中药及中成药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64SCT(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rn 方法:收集行64SCT冠状动脉造影(64SCTA)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被试178例,其中89例检查前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另外89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患者(检查前心率>70次/分)服用β受体阻滞剂调整心率.记录用药前后心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普萘洛尔剂量.测定左心功能指标:EDV、ESV、EF.未服用和服用普萘洛尔两组左心功能结果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未服用和服用普萘洛尔两组间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4±14和81±9mmHg;121±13和79±10mmHg).EDV在这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27.5±16.4ml和129.8±15.1ml),而ESV和EF在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4.7±12.3ml和47.3±13.4ml,65.1±8.4%和62.0±7.8%),服用普萘洛尔组ESV不同程度的增加,而EF下降.rn 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使ESV增加,EF降低,而SBP、DBP和EDV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个体所得的心功能指标并不是准确、可靠的.
  • 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行MSCT检查的PAU病例17例,以轴位CT图像为主,结合CTA及影像后处理技术对PAU的部位、影像表现及合并征象综合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7例均表现为动脉壁上的壁在性充盈缺损并伴有龛影,龛影口部与动脉腔相连,可呈“狭颈征”表现.间接征象包括局部或弥漫性动脉壁内血肿(IMH),动脉瘤及动脉壁粥样斑块、内膜钙化等.结论:MSCT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PAU及其合并症状的影像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术前评价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
  • 摘要:背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一种因内源或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引起的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是最为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GIOP脆性骨折具有更高的BMD阈值,糖皮质激素增加骨折风险的机制并不完全取决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下降,还与骨基质的改变、骨微构筑、肌肉力量减弱等有关。骨髓脂肪组织与松质骨的某些特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研究骨髓脂肪组织对评估GIOP及其引发的脆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GIOP的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rn 目的:MRS动态评估GIOP模型兔骨髓脂肪含量变化规律。rn 方法:15只20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7)、糖皮质激素性模型组(n=8)(肌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剂量0.35mg/kg,每周三次,持续12周)。3%戊巴比妥钠注射液(1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动物,分别在基线(0周)、6周、12周行兔股骨近端 3.0T MRS扫描(TR 300ms,TE 30ms,波宽2000Hz,激励64次)及全身骨密度扫描(小动物专用成像软件)以获取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及BMD。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同组兔不同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不同组间FF及BMD的差异。rn 结果:基线、6周、12周时对照组及GIOP组FF分别为(20.62±4.45)%、(23.48±5.01)%、(26.10±4.31)%和(21.20±5.17)%、(48.54±3.98)%、(55.16±5.24)%;基线、6周、12周时对照组及GIOP组BMD分别为(0.256±0.094)g/cm2、(0.262±0.087)g/cm2、(0.273±0.069)g/cm2和(0.250±0.079)g/cm2、(0.231±0.058)g/cm2、(0.195±0.093)g/cm2。GIOP组BMD及FF呈渐进性增高。GIOP组第6周、12周时FF与同组基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12周时FF较6周时F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GIOP组BMD较同组基线时低(P<0.05),且对照组BMD明显较GIOP组低,在其它不同时间点同组间或两组间BMD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糖皮质激素使骨髓脂肪失稳态,骨-脂失衡共同致使骨量和骨质量下降。
  •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影像特点.3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56岁.对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情况及形式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直径多小于3cm,2例肿瘤内见囊变,1例瘤体内见多个沙砾样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中度强化,2例肿瘤强化均匀,1例呈薄壁环形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为:老年女性好发,位于腮腺浅叶包膜下,单发结节,直径多小于3cm,边界清楚,瘤体常囊变,实质部分中度渐进性强化.
  •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以提高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的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等.rn 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嗜烟.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有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密度均匀,增强多为中度至明显强化.MR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多为早期明显强化,延时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rn 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具有临床和CT、MRI特征性表现.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对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0年12月间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679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的情况.rn 结果:4679例中,右优势型 3346 例(71.51%),左优势型356例(7.61%) ,均衡型 977例(20.88%)。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共有33例(0.71%)。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9例,最多见的类型是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n=13,0.28%),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n=6,0.13%)。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2例,其中左主干短小或缺如较多(n=6,0.13%),另有左旋支缺如4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例;左冠状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共同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rn 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筛查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全景成像检查技术在脊柱侧弯摄影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采用Slot检查技术46例脊柱侧弯患者(A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岁.采用数学化X射线摄影(DR)拼接技术58例脊柱侧弯患者(B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10~19岁,平均年龄16岁.Slot检查技术,通过一次连续几秒曝光获得从颈椎上段至骶尾椎的脊柱全长影像,与行DR拼接技术(通过2次摄影2张X射线照片,经过剪切、重叠拼接成全脊柱片)进行比较.rn 结果:A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摄影检查,颈、胸、腰、骶、尾椎同时在1张X射线照片上清晰显示,整个图像密度均匀,无拼接伪影.B组患者,23例因患者移动导致重拍,16例因照片拼接误差较大导致重拍,其余19例均一次完成检查.所摄X 射线照片中,患者颈、胸、腰、骶、尾椎整体影像与图像细节均显示良好,全脊柱图像可见明显的拼接伪影.B组患者中长度拼接误差14例(24.1%),角度拼接误差49例(84.5%),图像后处理放大率不同拼接误差6例(10.3%).rn 结论:采用Slot全脊柱摄影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与过去的DR拼接摄影相比,不但能够清晰地显示脊柱全长影像,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全幅图像密度均匀一致,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术前计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间接法64排螺旋CT下肢深静脉成像质量及其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rn 资料与方法:共36例,分2组.A组,无水肿肢体组,35个肢体,又分A1组与A2组.A1组:10例20个肢体,无下肢水肿,因其它原因行下肢CT增强检查;A2组,单侧下肢水肿患者健侧肢体,15例15个肢体。B组,下肢水肿组,16例17个肢体。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370,先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扫描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开始后100-120秒进行静脉期扫描。观察内容:1,对比剂充盈程度。A组选择下腔静脉距髂总静脉汇合点上方1cm(a点)、腹股沟区(b点)及腘窝区(c点)测量动脉期、静脉期CT值。B组有明确充盈缺损者测量充盈缺损与近心段无充盈缺损管腔CT值,无充盈缺损者测量同A组。2,成像质量视觉评价。A组成像质量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级。B组评价充盈缺损显示情况,分良好、一般、差三级。3,下肢深静脉其它病变及血管外病变显示。rn 结果:静脉期各测量点静脉CT值明显增高,A组105个点CT值为125.2647±22.3544HU,最小值为82.30HU,最大值为182.40HU,中值为120.50HU。各测量点间CT值无显著统计学意义(F=3.078,p>0.05);A1组与A2组间CT值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0.621 、0.892及0.913,p>0.05)。B组充盈缺损区CT值为42.472±5.0751,近心段无充盈缺损管腔CT值为114.16±20.086,均值差为71.6879±24.0215,二者之间统计学差异显著(t=11.166,p<0.001)。A组显示良好者29个肢体(82.86%),显示一般者6个肢体。B组13例14个肢体发现充盈缺损,显示均为良好。10例发现原发病变,包括静脉狭窄2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5例、肿瘤侵犯2例、放疗术后1例。rn 结论:间接法64排螺下肢静脉成像可清楚显示静脉解剖及病变。延时100-120秒扫描可提高下肢深静脉内对比剂充盈程度,提高成像质量。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肝脏透明细胞癌CT误诊病例,本例病灶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与血管瘤有一定相似处,但因病灶内存在脂肪密度,故误诊为错构瘤,误诊原因主要是对肝脏透明细胞癌认识不够。肝透明细胞癌CT平扫密度较低,戴平丰等认为与肿瘤细胞内含有较多糖原和存在一定的脂质成分有关。脂质成分较多时病灶内可见簇状脂肪样密度影。总之,肝脏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虽然不典型,但如果一个男性患者,具有乙肝病史,其肝右叶出现一较低密度病灶,内可见脂肪样密度及包膜结构,增强实性部分呈延迟样强化,应高度警惕肝透明细胞癌的可能性。
  • 摘要:目的:分析各种因素对18F-产量的影响,提出合适的方案,以保证日常18F-的稳产和高产.rn 方法:用线性回归方法对2004—2009年的PETtrace回旋加速器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8F-产量曲线图,结合曲线图和其他因素分析得到不同的18F-产量的最优生产方案.rn 结果:在束流强度不变的情况下,18F-产量总体上随着轰击时间的延长而增长.18F-产量与轰击时间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轰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总体上束流强度的增加与18F-产量之间无线性关系.大幅度提高束流强度虽然可以提高18F-产量,但18F-的产量很不稳定.rn 结论:采用大束流强度、短轰击时间生产大量的18F-不可取.采用较低的束流强度,较长的轰击时间可以实现18F-的稳产和高产.
  • 摘要:目的: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星形细胞代谢物含量与细胞水肿的关系.rn 方法:对12例年龄相近临床诊断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患者行1H-MRS及DTI扫描,采用单体激励回波采集序列(STEAM)行右侧基底节区1H-MRS扫描,分别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ns)及谷氨酰胺复合物(Glx)峰下面积,并计算与Cr的比值:NAA /Cr、(Cho+mIns)/Cr及Glx/Cr值.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技术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其感兴趣区与1H-MRS一致,测量参数为平均扩散率(MD),将MD值与1H-MRS所测NAA/Cr、(Cho+mIns)/Cr及Glx/C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NAA/Cr、(Cho+mIns)/Cr及Glx/Cr与MD值均呈低度相关,r值分别为0.144、-0.286、0.108(p均>0.05).rn 结论:MHE患者的星形细胞代谢物的变化不能直接反应细胞水肿的程度,代谢物的含量不能直接完全反映病理生理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相控阵线圈高分辨率MRI对肛瘘诊断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rn 方法: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76例,术前全部行MRI检查.采用Siemens AVANTO 1.5T MRI扫描仪,6单元体部相控阵线圈+6单元脊柱线圈,患者俯卧位,肛管内插入自制直肠塞子,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SE T1WI、T2WI、PDWI+FS。所有患者于MRI检查后1-3天内行中医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分型按Parks分类法并结合Morris的影像学分类,对比外科手术所见,统计MR对瘘管、内口及脓肿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rn 结果:76例肛瘘,共83个原发瘘管,94个内口,88个外口,52个肛周脓肿。原发瘘管中窦道15例,括约肌间型瘘管14例,经括约肌型瘘管27例,括约肌上型瘘管15例,括约肌外型瘘管11例。MRI对原发瘘管、肛周脓肿、内口显示的敏感度分别为95.2%、100%和93.6% ,特异度分别为88.4%、98.0%和93.1%。瘘管表现为 T1WI上条状等或稍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PDWI上呈高信号。脓肿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及马蹄状,T1WI等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本组中直接显示内口41个,余经瘘管、脓肿的走行作出判断,仍有错误的判断。rn 结论:MRI可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走行、有无脓肿和支管形成及肛瘘内口的位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与邻近括约肌及盆底肌肉的关系、瘘管大角度转折处的位置及转折后的走行方向,为中医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脑显像与EEG用于颞叶癫痫灶术前定位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的患者152例,其中男108例,女44例,年龄范围3~59岁.所有患者行18F-FDG PET/CT脑显像和长程和(或)视频EEG检查,其中29例无法准确定位者行颅内电极EEG检查.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用χ2检验对PET/CT脑显像及长程和(或)视频EEG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152例患者PET/CT脑显像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为80.92%(123/152),长程和(或)视频EEG定位致痫灶准确性为43.42%(66/152),2种检查方法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2,P<0.01),29例术前无法准确定位的患者行颅内电极EEG定位致痫灶,其准确性为100%.rn 结论:发作间期18F-FDGPET/CT脑显像定位癫痫灶价值优于长程和(或)视频EEG,与颅内电极EEG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对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
  • 摘要:文章介绍了肛瘘的瘘管造影、腔内超声诊断、CT诊断以及磁共振成像诊断,重点分析了磁共振成像在肛瘘诊断中的优点、技术以及检查序列等。
  •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少见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rn 方法:描述15例结肠恶性肿瘤CT、MRI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15个病例中有2例只做CT平扫,其余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所有病例作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另有1例做了MRI检查.rn 结果:15例结肠肿瘤包括:结肠粘液腺癌3例,其中1例为结肠多发癌灶;绒毛状腺瘤癌变4例;低分化腺癌3例,其中2例为胃、大小肠或结肠多发低分化腺癌;直肠腺癌并直肠套叠2例;结肠恶性淋巴瘤3例。对照手术病理,CT诊断符合率53.3%,误诊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对肠癌肠壁增厚及其它特征性表现的观察。rn 结论:结肠恶性肿瘤一些影像表现容易混淆,如对肠壁病灶作仔细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在结直肠癌肝脏小转移(<3cm)中,比较宝石能谱CT碘定量和常规CT值对CT强化特点分析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15例肝占位患者,其中186例有肝转移性,41例确定为结直肠癌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宝石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在CT原始图、最佳单能量图和碘基图上测量病灶中心、病灶边缘、正常肝组织以及腹主动脉的动脉期(AP)和静脉期(PVP)的碘基值和CT值.分别计算分析病灶CT值、碘值、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concentration,NIC),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lesion-tonormal hepatic tissue ratio,LNR).对上述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A组和B组的参数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rn 结果:在转移灶的中心部分,CT值仅在PVP增加17.4%(7.6Hu)比AP(44.2Hu到51.8Hu),而碘浓度在PVP从4.7mg/mL增加102.1%(4.8mg/mL)比(4.7mg/mL到9.6mg/mL)(P<0.001).在转移灶的边缘部分,CT值仅在PVP增加28.4%(16.9Hu)比AP(59.5Hu到76.4Hu),而碘浓度在PVP增加102.8%(7.4mg/mL)比(7.2mg/mL到14.6mg/mL)(P<0.001).病灶中心的双期增强扫描得CT值、碘值明显低于病灶边缘,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01).rn 结论:能谱CT定量的碘值的定量分析,比传统CT能更能很好的显示结直肠癌转移性肝肿瘤强化特征,对于小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MR对Arnold-Chiari畸形Ⅰ型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1例ACMⅠ型均经MRI诊断,手术及临床证实,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3~52岁,平均38岁.结果:18例小脑扁桃体疝入枕大孔平面下5mm~28mm,3例2m~4mm,21例患者均伴有脊髓空洞症.结论:MR成像技术是Arnold-ChiariⅠ型畸形诊断的首选检查诊断方法,确诊后尽早行枕大池重建术能获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rn 方法:选取在我院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的患者,采用本院的CT机进行扫描.取患者仰卧位,对其制动.先定位,进而确定范围,最后行横断扫描.从患者目外眦至外耳道连线为基线,以层厚10mm逐渐向上扫描至颅顶(特别部位用5mm进行扫描,或采用更小的参数进行扫描).采用本院磁共振进行扫描.扫描前对患儿制动并让家属陪同,取出患者所带的一切金属物品(包括假牙).患儿取仰卧位,将其头部放置线圈中心.然后对其扫描.每位患者同段时间内(≤6h)行CT及磁共振的数据分为A组,以A组为研究组;每位患者同时入院时做血病菌培养和脑脊液涂片的数据为B组,以B组为对照组.然后将A组的CT和磁共振(MRI)数据分别与B组的结果进行对比.最后统计分析.rn 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用百分数描述;以P<0.05为有意义.CT检查的符合率为53.3%,MRI检查的符合率为84.4%;CT与MRI图像的符合率间的差异(P<0.05).CT检查病毒、细菌、其他病因阳性率分别为66.7%、20.8%、12,5%,MRI检查病毒、细菌、其他病因的阳性率分别为39.5%、34.2%、26.3%;CT与MRI图像在诊断病毒、细菌、其他病因导致感染之间的差异(P<0.05).rn 结论:由于此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不良,故而严重威胁小儿的生命或者留下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定负担.所以,快速有效的诊断,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磁共振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但是,CT在诊断病毒导致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而磁共振在诊断细菌、其他病因导致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若能将CT及磁共振很好的结合予临床,能更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诊断.值得临床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评估乳腺扩大整形术术后假体改变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2011.3至2013.12间16例行隆胸术患者的MR影像资料,共32只乳房.扫描方式:俯卧位足先进,双乳自然下垂,双乳平扫16例,层厚4mm,层间距1mm。序列包括Axi T1WI,Axi STIR,Axi DWI b=1000,SAG STIR. 其中10例行VIBRANT动态增强检查。评价MR图像中假体形态、位置改变及其假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rn 结果:在T2WI上聚丙烯假体比硅胶假体信号更高;18只乳腺假体呈凸面向外的半卵园形,信号均匀;7只假体轮廓完整,但明显变形,移位,其中3例假体内可见条状等短T2信号影,假体周围细线状结构清晰;7只乳腺假体轮廓不完整,周围细线状结构不连续,其中5例假体破裂,呈团片状、条状、结节状散布于乳腺腺体结构内及腺体后间隙,2例假体碎裂,碎片结构分布于胸大肌后及腋窝皮下。rn 结论:MRI能全面显示乳腺植入物的形态变化、分布范围,同时能观察假体周围乳腺腺体及胸壁结构,为临床评估隆胸术后乳腺假体状态提供全面信息。
  • 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联合乳腺X线摄影(XRM)、超声(US)与单纯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rn 材料与方法:对2010-2012年在我院就诊的480例乳腺癌疑似患者行前瞻性比较影像学研究,分别进行了乳腺MRI(包括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XRM及US检查,筛选出有手术病理结果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影像学方法分别诊断乳腺癌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并探讨MRI联合XRM、US与单纯MRI比较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效能的差异.rn 结果:在乳腺癌诊断准确度方面,MRI+XRM[0.83,(95%CI,0.74-0.90)]、MRI+US[0.86(95%CI,0.76-0.92)]及MRI+US+M为[0.84,( 95%CI,0.76-0.91)]与单独的MRI[0.87,(95%CI,0.78-0.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US+XRM(98.2%,χ2=25.9,p=0.000)、MRI+US(94.5%,χ2=53.3,p=0.002)、MRI+XRM(92.9%,χ2=41.9,p=0.000)诊断敏感性高于单独的MRI(90.9%),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MRI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9%(95%CI,75.2-90.6)、89.3%(95%CI,86.1-92.5)],高于其与XRM、US联合诊断,而MRI+US+XRM 联合诊断乳腺癌的阴性预测值92.8%(95%CI,87.5-98.1)显著高于单纯的MRI[85.3%,(95%CI,81.6-89.0)]、MRI+US[86.3%,(95%CI,79.2-93.4)]及MRI+XRM[81.8%,(95%CI,77.7-85.9)].rn 结论: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MRI检查是必要的.乳腺MRI与XRM、US联合检查能提高乳腺癌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与单纯MRI比较并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特异性不同程度降低,易出现过度诊断.多种乳腺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时,综合评估、医师经验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显示乳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的类型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rn 方法: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共81例86个病灶,均进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利用磁共振乳腺容积成像(volume imaging for breast assessment,VIBRANT)进行多时相增强检查,其中恶性病变39例39个病灶,良性病变42例47个病灶.对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如形态、边缘进行描述,并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测定,测定病变的早期强化率,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病变进行联合评价。rn 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强化率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类型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形态学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05%、68.09%、74.42%。早期强化率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43%、47.83%、70.59%。时间-信号强化曲线类型的分布对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05%、69.57%、75.29%。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87%、73.91%、82.35%。rn 结论:1、利用VIBRANT进行多时相增强检查,有利于分析乳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乳腺病变进行综合评定,有利于提高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2、乳腺恶性病变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边界模糊,多呈毛刺状边缘,多呈II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强化率多大于100%。而乳腺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肿块,多分界清晰,边界光整,多呈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早期强化率多小于100%。
  •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在不同敏感系数值(b value b)情况下所进行的乳腺扩散加权成像所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rn 方法:经手术后病理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病变共52例59个病灶,包括恶性病变21例22个病灶,良性病变31例37个病灶。分成恶性病变组、除囊肿外的其他良性病变组及囊肿三组病例,分别测定b值等于2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1500s/mm2下不同乳腺病变的平均ADC值,比较相同b值的不同病变的平均ADC值,比较相同病变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的变化。rn 结果:b=200s/mm2时,乳腺的恶性病变、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1±0.310x10-3mm2/s、2.093±0.392x10-3mm2/s、2.838±0.637x10-3mm2/s。b=500s/mm2时,乳腺的恶性病变、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34±0.258x10-3mm2/s、1.850±0.407x10-3mm2/s、2.607±0.504x10-3mm2/s。b=800s/mm2时,乳腺的恶性病变、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5±0.219x10-3mm2/s、1.637±0.362x10-3mm2/s、2.318±0.514x10-3mm2/s。b=1000 s/mm2时,乳腺的恶性病变、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7±0.196x10-3mm2/s、1.501±0.328x10-3mm2/s、2.103±0.489x10-3mm2/s。b=1500s/mm2时,乳腺的恶性病变、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 0.944±0.873x10-3mm2/s、1.306±0.271x10-3mm2/s、1.770±0.356x10-3mm2/s。rn 结论:在五组不同的b值下,乳腺囊肿、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之间的ADC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乳腺的恶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低于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这两者均低于乳腺的囊肿。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观察.方法:30例巴德针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经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2~6周期,采用动态增强MRI评估化疗前后肿瘤大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ADC值及腋下淋巴结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后MRI检查示:肿瘤缩小26例、不变2例、增大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降型18例、不变9例、增型3例;ADC值升高17例、不变10例、降低3例;腋下淋巴结缩小21例、不变7例、增大2例.结论: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能更好评估残留癌的范围及形态,帮助外科医师更好地进行术前评估,更好地选择手术方式和确定手术切缘,可为乳腺癌手术治疗提供量化证据.
  • 摘要:目的:通过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误诊原因分析,提高对该病的钼靶X线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rn 方法:对我院2010年至2013年经针吸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钼靶X线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本组53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钼靶X线诊断乳腺炎症性病变27例;考虑乳腺癌14例,其中2例考虑炎性乳癌;腺体不对称致密建议随访或进一步检查4例;考虑囊性增生并部分囊肿形成3例;纤维腺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rn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缺乏典型临床症状,钼靶X线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是导致X线诊断误诊率较高的原因.只有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总结X线检查的影像特点,并结合其他相关检查资料,经常分析误诊的原因,才能真正提高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评价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图像,结合CT分型,分析其MRI分型和表现.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MRI影像分为炎症型,脓肿型,混合型;炎症型局限在乳晕周围,呈斑片样或结节样,借条索相连混合;脓肿型壁呈环状强化,脓腔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混合型可见低信号的窦道瘘管影。结论:MRI检查有助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明确诊断,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强阳性组VEGF(+++)与阴性组VEGF(-)的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征象(BI-RADS标准).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VEGF(+++)组24例与阴性VEGF(-)组25例共49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钼靶X线资料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1)计算等级相关系数并(2)比较包括腺体分型、侧别、象限、肿块形态、边缘、密度、大小、钙化形态、钙化分布、有无结构扭曲、非对称性致密、腋下淋巴结改变、皮肤改变、乳头改变、病理淋巴结转移及分级、年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不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状态组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R=-0.314,P=0.028),与乳头改变呈低度正相关(R=0.287,P=0.048).余未见统计学差异.(2)VEGF(+++)组较VEGF(-)年龄(48.3±9.9岁,54.1±10.3岁,t=-2.016,P=0.049)更小,乳头改变(Z=1.965,P=0.049)更常见.余未见统计学差异.rn 结论:采用BI-RADS为标准,钼靶X线征象浸润性导管癌VEGF(+++)与VEGF(-)征象较为类似,钼靶检查对VEGF强阳性表达预测价值有限.
  • 摘要:目的:以确定美国放射学院(ACR)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X线术语中哪种乳腺肿块病变描述语言与乳腺癌诊断最相关.rn 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进行.对175例病灶进行乳腺全数字化X线检查,根据BI-RADS分类描述规范对乳腺肿块性病变进行描述,并进行最终评估分类,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rn 结果:175例病例中恶性72例,总体阳性预测值41.4%(72/175).BI-RADS描述规范中肿块形态、密度、边缘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有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恶性肿块的最终评估与形态不规则形、边缘模糊、高密度呈正相关(P<0.001),BI-RADS描述用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不规则形29.8%(52/175)、边缘模糊20.6%(36/175)、高密度24.6%(43/175).乳腺良性肿块的最终评估与卵圆形40.6(71/175)、遮蔽状26.3%(46/175)、等密度53.1(93/175)呈正相关.BI-RADS分类:5类19例,恶性占19例(100%);4C类14例,恶性占14例(100%);4b类24例,恶性19例(79.2%);4a类89例,恶性20例(22.5%);3类25例,2类4例,恶性均为0例.rn 结论:ACR X-BI-RADS乳腺肿块病变描述规范与乳腺癌诊断有显著正相关性,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价值,在乳腺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乳腺分型(Ⅰ型(脂肪型)、Ⅱ型(致密型)、Ⅲ型(中间型)、Ⅳ型(导管型))、不同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Kv、mAs)、平均腺体剂量(mGy)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6月间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MMOMAT Novation DR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所获得的2000例头尾位和内外侧斜位乳腺片,分析7840幅Ⅰ级乳腺照片中不同乳腺分型、不同乳腺厚度的曝光条件、平均腺体剂量,以研究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的关系.rn 结果:当乳腺厚度相同时,Ⅱ型(致密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大,Ⅳ型(导管型)次之,Ⅲ型(中间型)再次之,Ⅰ型(脂肪型)乳腺的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最小.无论何种乳腺分型,随着乳腺厚度的增加,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之增加.rn 结论:乳腺分型及乳腺厚度与全数字化乳腺X射线摄影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关系密切,乳腺腺体组织约致密、厚度越厚,其曝光条件及平均腺体剂量就越大.
  • 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MRI表现正常的脑组织是否存在隐匿性损伤.rn 材料和方法:36例经临床确诊的NMO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0.69岁)以及年龄和性别与NMO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5例,在头颅MRI平扫后行脑部DWI扫描。应用感兴趣区(ROI)方法测量各组幕上正常表现脑白质、幕上正常表现脑灰质和幕下结构的ADC值。比较各ROI组间差异,并分析NMO患者各区域脑组织ADC值与病程、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的相关性。rn 结果:NMO患者的幕上正常表现脑白质、双侧尾状核、壳核和幕下结构的ADC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NMO和健康对照组的双侧丘脑及中脑的ADC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NMO患者枕叶白质的ADC值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413,P=0.015)。NMO组患者脑内各ROI的ADC值与年龄、病程、复发次数均未见显著相关关系。rn 结论:DWI可以敏感地检测NMO早期脑部改变。NMO患者MRI正常表现脑组织内存在隐匿性损伤,且为全脑弥漫性病变。通过对NMO脑内正常表现脑组织ADC值的定量分析,可以较好地反应其病理变化,对理解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NMO)脑部异常的MRI表现及特征,探讨脑内病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对符合2006年Wingerchuk诊断标准的54例NMO患者行脑部MR检查,分析脑部MRI异常患者病灶的分布及信号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脑内病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rn 结果:54例NMO患者脑部MRI正常24(44.4%),MRI表现异常30例(55.6%),以多发的皮层下和皮髓质交界区白质小病灶最常见(13/30,43.3%).典型的NMO脑内病灶位于胼胝体、脑室室管膜下、下丘脑及脑干等部位,表现为斑点、斑片及线状异常信号.16例脑部增强检查均未见异常强化病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以及合并自身免疫病或前驱感染史与脑部MRI异常有关联(OR:3.519,P<0.05).rn 结论:NMO患者脑部MRI出现异常信号较常见并有较特异的好发部位.合并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或有前驱感染史的NMO患者容易出现脑部MRI异常.
  • 摘要:目的:通过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TACE、氩氦刀和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rn 方法:4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先TACE术,然后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并全程给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总结术前、术后血小板和血AFP变化规律,分析原因,探讨其变化机制,对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发生机制.rn 结果:无死亡病例未发生消化道出血,少量胸腔积液5例,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5例,大量胸水1例,持续引流5天内胸水好转、消失;TACE术前与术后1周内AFP呈现缓慢下降过程,而氩氦刀先快速下降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TACE术前与术后1周内血小板无明显变化,而氩氦刀先快速下降然后快速恢复的过程.rn 结论:TACE、氩氦刀和中药联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安全可靠、优势互补,疗效优于单纯TACE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对于血小板的变化机制等仍需要继续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女性乳腺密度构成与年龄、生理、生育特征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乳腺密度分型与乳腺癌风险潜在相关性.rn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来我院接受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当地女性5006例.参考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 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型标准,即脂肪型(腺体含量25%);散在腺体型(腺体含量25%-50%);不均匀致密型(腺体含量50%-75%);高度致型(腺体含量75%).依据乳腺X线摄影结果评价乳腺腺体密度类型,乳腺癌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按不同年龄、生理、生育特征因素分组,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5006例被调查对象乳腺密度构成:脂肪型、少量型、多量型、致密型依次为256(5.11%)、726(14.51%)、3719(74.29%)、305(6.09%).平均年龄44.22±8.09岁,中位年龄43岁.乳腺密度与各年龄、哺乳史、流产史、绝经年龄、绝育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密度与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是否服用雌激素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证实乳腺癌184例,其乳腺密度构成:脂肪型、少量型、多量型、致密型依次为,26(14.13%)、66(35.87%)、91(49.46%)、1(0.54%).其乳腺密度与各年龄、绝经年龄、否服用雌激素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哺乳史、流产史、绝育手术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年龄、哺乳史、流产史、绝经年龄、是否做过绝育手术特征是影响女性乳腺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特别是围绝经期前后较低乳腺密度类型女性乳腺癌风险更突出.
  • 摘要:目的:观察手枪弹击中防弹头盔致颅脑损伤的特点.rn 方法:将14只健康长白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致伤组(9只)、对照组(5只).致伤组使用9mm手枪弹、360m/s射速垂直射击防弹头盔板防护下的猪头部;对照组除使用相同弹药量无弹头手枪弹射击外,余同致伤组.观察伤后早期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后2h视网膜损伤情况,留取伤前、伤后3h脑脊液,用以检测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αII-spectrin蛋白含量.随后处死动物并解剖,观察颅脑大体形态改变,取部分脑皮质固定、HE染色,观察其显微病理改变.rn 结果:致伤组伤后早期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和呼吸频率加快,视网膜出血(3/9),颅骨骨折(3/9),脑表面损伤(9/9),包括局部脑撞击伤(9/9)及对冲伤(9/9),撞击伤重于对冲伤,显微镜下见撞击部位及对冲部位大脑皮质神经元急性损伤,伤后3h脑脊液NSE、αII-spectrin蛋白含量较伤前显著升高(P<0.05).rn 结论:手枪弹击中防弹头盔板防护下的猪头部早期可致钝性颅脑损伤,且撞击伤重于对冲伤.因此,作战人员防弹头盔后颅脑损伤应引起重视,并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小肠梗阻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对50例经手术和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小肠梗阻病例的MS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梗阻的影像表现包括梗阻近端肠管的扩张并有液气平面,肠管的积气和积液.扩张肠袢和萎陷肠管间的移行带是判定梗阻的可靠征象.对50例小肠梗阻病例,MSCT判定的准确率为100%,病因符合率为92%.结论:MSCT对小肠梗阻的定性、梗阻原因的判定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CT能谱成像在小肠间质瘤和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病例12例和小肠淋巴瘤病例6例,所有病例均做了CT增强检查能谱成像和能谱成像后处理.比较间质瘤和淋巴瘤以及低度风险和中度风险间质瘤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和水浓度以及在不同kev下的CT值.计算和比较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的ROC曲线.rn 结果:1、间质瘤和淋巴瘤门脉期碘浓度值均高于动脉期(P<0.05)。2、间质瘤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值均高于淋巴瘤(P<0.05);动脉期,间质瘤在40~100kev CT值均高于淋巴瘤(P<0.05)。门脉期,间质瘤在40~60kev CT值均高于淋巴瘤(P<0.05);中度风险间质瘤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值均高于低度风险间质瘤(P<0.05);门脉期,中度风险间质瘤在40~50kev下的CT值高于低度风险间质瘤(P<0.05)。3、ROC曲线中,碘浓度在动脉期和门脉期鉴别间质瘤和淋巴瘤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4和0.833;碘浓度在动脉期和门脉期鉴别低度风险和中度风险间质瘤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867。rn 结论:1、间质瘤和淋巴瘤门脉期碘浓度值均高于动脉期,提示这两种实体肿瘤门脉期持续强化。2、能谱分析可以鉴别间质瘤和淋巴瘤以及低度风险和中度风险间质瘤。3、ROC曲线中,用碘浓度在动脉期和门脉期鉴别间质瘤和淋巴瘤较优。用碘浓度在动脉期和门脉期鉴别低度风险和中度风险间质瘤较优。
  •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fMRI技术,以参数性数字2-back WM为目标任务,探讨TLE患者WM的神经学基础,为研究WM功能可塑性与重组性提供影像学依据.rn 材料与方法:选取1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TLE的患者以及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参数性数字2-backWM任务,0-back作为对照任务的脑部BOLD-fMRI成像,并采集相应数据信息.采用组块设计,记忆任务和对照任务交替进行,记录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SPM5软件行功能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和结果显示,得到脑功能激活图,分别以两侧额下回、顶下小叶、颞叶为ROI,计算LI,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反应时间、准确率以及上述脑区激活体素和激活强度的差异.rn 结果:1、TLE患者组N-back WM任务执行行为学表现弱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2、TLE患者组多数表现为左侧大脑半球偏侧化,正常对照组均表现为左侧大脑半球偏侧化;TLE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偏侧化程度小于正常对照组.3、正常对照组和TLE患者组主要激活脑区均以额、顶叶为主,TLE患者组WM任务激活脑区范围、感兴趣区额下回、顶下小叶、颞叶激活体素和激活强度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1、WM任务的神经学基础是由大脑皮层、皮层下结构和小脑等共同构成的分布式脑区网络,额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2、TLE患者WM相关重要脑功能区很可能有受损,揭示了TLE患者记忆认知功能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3、对TLE患者正常侧脑区可以对病变侧脑区进行相关重要认知功能,如WM功能的代偿和重组的推断,fMRI可以提供影像学的支持依据.
  • 摘要: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小肠造影CT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检查小肠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对现代小肠影像诊断质量有实质性贡献,弥补了消化道钡透检查以及小肠胶囊内窥镜检查的不足。从鼻腔通过肠管给小肠注入阴性造影剂,进行小肠造影,取得优秀的图像质量效果,优越于传统的阳性造影剂如碘剂、钡剂,中性造影剂如水,但是这样操作不方便,受检者感到难受、痛苦且恐惧,以及检查带来的辐射均是阻碍小肠造影CT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不利因素。理想的造影剂应该是使用方便、无毒性、无活性物质,对胃肠粘膜无刺激性,能抗胃肠道中PH值的变化和消化酶的作用,在500-1000ml胃肠分泌物的稀释下仍有良好的增强作用,不引起伪影,且检查方法无创、低辐射。未来的小肠造影CT研究方向包括一方面发展理想的腔内造影剂,一方面发展CT技术,研究理想的造影剂更为迫切。
  • 摘要:本文就胃癌的MSCT诊断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知识予以综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胃癌术前MSCT诊断和分期对指导胃癌综合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不足和缺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或通过多项检查融合技术互相补足。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针刺疗法镇痛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的变化,探讨平衡针与一般体针针刺镇痛机制上异同性.rn 材料与方法:25分钟进行全脑fMRI扫描,使用SPM5软件进行图像(ReHo)后处理,应用双样本t检验(P<0.03),分析得出不同针刺方法针刺镇痛的静息状态下局部一致性(ReHo)图像。rn 结果:15例被试,8例为体针组,7例为平衡针组。体针组与平衡针组针刺镇痛中,存在局部一致性的共同脑区(P<0.005)主要有双侧小脑半球、小脑后叶、小脑前叶、小脑蚓部、扣带回、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颞上回、海马、枕中回、顶下小叶及初级躯体感觉区和次级躯体感觉区。两组脑区ReHo值存在的差异主要是:(1)ReHo值升高的(P<0.03)为双侧小脑半球扁桃体,左侧枕叶梭状回、右侧下顶叶,右侧额上回。而ReHo值下降的(P<0.03)脑区为脑干中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及左侧丘脑。rn 结论: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方法研究表明,平衡针与一般体针针刺镇痛都是通过镇痛中枢进行镇痛调节,但由于针刺穴位不同、针刺信息传递通路上的差异,使激活的脑区存在异同性,实现不同的镇痛效果。同时由于被试针刺穴位不同,引起的情绪反应不同,在功能脑区上表现也有所不同,这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避免针刺引起被试的情绪反应。同时还应对疼痛评分上进行更细的分类.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宝石CT能谱单能量图像对提高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头颅能谱CTA检查的患者,获得质量控制(QC)图像和5组单能量(50、70、90、110、130keV)图像,并行脑动脉VR和MIP重建.分别测定各组图像的噪声、脑动脉CT值及其对比信噪比(CNR),并由2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生在双盲下采用5分法对6组重建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6组图像间的脑动脉CT值、CNR、噪声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6组间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rn 结果:在6组图像的脑动脉CT值两两比较中,70keV单能量图与QC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组图像噪声比较中,70、90ke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图像CNR、图像主观评分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keV单能量图CNR、图像主观评分最高,70keV单能量图、QC图及90、110、130keV单能量图的CNR、图像评分依次递减.rn 结论:能谱CT 50keV单能量图像能显著提高头颅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别记录原发灶部位、骨转移的部位及骨外转移部位(包括前哨淋巴结及脏器)并按CT骨转移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rn 结果:经PET-CT显像检查后84.7%(61/72)的原发灶得到确定,15.3%(11/72)未找到原发灶.多发骨转移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原发灶部位依次为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溶骨性转移,以肺癌、胃肠癌多见;成骨性骨转移,以前列腺癌、肺癌多见;混合性骨转移,以肺癌、鼻咽癌多见;胸部骨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骨盆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前列腺癌.rn 结论: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诊断、再分期有明显价值,诊断时首先要看骨转移的类型,其次看骨转移的部位,再根据前哨淋巴结和脏器转移的位置,找出原发灶,必要时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I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高压氧治疗视觉障碍的疗效.rn 方法:选取视通路异常患者16例为研究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并于高压氧治疗前、后行视觉BOLD-fMRI和全脑DTI检查,选取性别、年龄与研究组大致匹配的正常视力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行视觉BOLD-fMRI和全脑DTI检查,并与研究组的视觉BOLD-fMR和DTI结果进行比较.rn 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被试视觉BOLD-fMR视皮质激活体素、视放射各向异性值(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高压氧治疗后视觉BOLD-fMR视皮质激活体素、视放射各向异性值(FA值)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张量成像能从解剖功能学角度量化研究视通路病变视觉异常的高压氧治疗效果,是视觉脑功能康复疗效评价的可靠手段,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针灸镇痛是治疗腰腿痛的一个常用手段,但临床选择针灸方案多依靠个人经验,缺乏客观科学的选择指标.本研究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平衡针及体针两种不同针法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rn 方法:纳入20名2009-03/09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康复科、传统疗法中心门诊及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致腰腿痛患者,平均分成平衡针治疗组以及体针治疗组,均在针刺前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双侧杏仁核的联系有显著改变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对两组针刺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的差异进行探讨.针刺前及针刺后10min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腿痛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疗效.rn 结果:经平衡针灸治疗后10例患者腰腿痛均有好转,经体针治疗后10例患者亦大部分人症状好转.平衡针刺后,与双侧杏仁核存在时间相关性明显提高的脑区有壳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丘脑、海马回、颞上回、岛叶、脑干、颞中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扣带回、胼胝下回、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体针针刺后,与双侧杏仁核存在时间相关性明显提高的脑区有左侧丘脑、左侧壳核、腹外侧核、边缘叶、扣带回.rn 结论:杏仁核是内源性痛觉调制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源性痛觉调制通路内部存在丰富的纤维联系.平衡针灸镇痛的中枢机制并非通过单一脑功能区,而是通过与杏仁核有功能联系的多个脑功能区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流动性的网络的相互作用而对其发挥调节作用.而体针的镇痛作用并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效,故平衡针起效快速,疗效持续时间较长.相比平衡针治疗组,体针治疗组治疗后并没有出现完整的内源性疼痛调控网络的功能改变,提示体针的镇痛作用并不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效,故体针治疗起效较缓.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Spectral CT)双能量成像的功能参数在局部梗死心肌图像质量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30例冠心病病人,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GE Healthcare,USA)常规冠脉CTA(CCTA)扫描模式和延迟1min、3min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扫描模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MRI心脏电影成像及延迟心肌灌注显像。结合能谱成像的重建/后处理引擎与GSI浏览器, 可重建出常规混合能量(140kVp)的图像和一组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范围 40keV至140keV,间隔10keV)。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上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别测出常规混合能量图像、1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和图像噪声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分别找出1min和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的最佳对比噪声比(optimal CNR)以及对应的最佳单能量值和图像噪声值,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方法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结果进行比较。在MRI心肌灌注图像上找出梗死心肌并与能谱CT进行相关性对比。rn 结果:宝石能谱CT共检出梗死心肌36区域,所有梗死心肌在C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 (71.7%±16.2%),并且找出的梗死心肌与MRI心肌灌注图像有较高的相关性(r=100%,P=0.00)。1min、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CNR值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CNR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1min、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CNR值均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CNR值,CNR值均数分别为(3.18±2.34),(1.27±0.89)和(0.66±0.32)。1min、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1min、3min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均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29.68±7.82),(16.23±9.19)和(38.11±10.32)。rn 结论:宝石能谱CT双能量扫描模式较常规混合能量扫描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且其结合常规冠脉CTA一次扫描,不但可以常规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提高梗死心肌的检测效率,且与MRI心肌灌注成像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 Spectral CT)的HD模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结合AW4.4后处理工作站在评价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rn 材料与方法: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HD,GE Healthcare,USA)高分辨率CT扫描模式(High Resolution Density---HD扫描模式)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MRI心脏电影显像。将高分辨率CT扫描模式采集的图像从0%到95%期相,以5%为间隔重建成20个期相,输入AW4.4工作站心功能分析软件包,使用功能键auto add structure基于心功能分析软件区域生长算法分别在水平长轴位、垂直长轴位、短轴位每层图像上生长出左心室心腔轮廓,并且使用功能键auto removestructure在每层图像上去除掉乳头肌和腱索,利用心功能软件自动计算出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将心脏磁共振整个心动周期的数层短轴电影输人工作站心功能分析软件包,得出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Pearson’s相关分析进行分析宝石能谱CT和MRI计算出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相关性。rn 结果:宝石能谱CT高分辨率CT扫描模式(HD)扫描模式的图像计算出的舒张末期容积(137.98±48.7)、收缩末期容积(49.07±22.6)和射血分数(0.65±0.17)与MRI电影图像计算的舒张末期容积(130.63±41.2)、收缩末期容积(54.57±31.9)和射血分数(0.61±0.12)有较高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6,0.99,0.99,p值均为0.00。HDCT计算出的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较MRI系统性偏高,收缩末期容积系统性偏低。rn 结论:宝石能谱CT的HD模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其结合心功能分析软件可用来评估心功能,且与MRI电影成像评估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检查在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rn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行上腹部能谱CT扫描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病理证实肝硬化伴肝细胞癌且肝硬化组织在影像学上有异常表现者.最终有23例病例入组,包括27个稍低密度肝硬化结节灶,23个肝癌灶及病灶周边正常肝对照。在常规CT混合能量图像(方案A)及能谱分析软件处理后产生的单能量(40keV-140keV)图像(方案B)上,测定两种方案中肝硬化结节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通过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两种方案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在单能量图像(方案B)中,测量各个keV下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脏对照的CT值,以均数间多重比较的方法(SNK检验、Bonferroni检验和Dunnett检验)统计在各个keV下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脏对照的差异;将统计后的结果作图,得到各组织的、以keV为横坐标、CT值为纵坐标的能谱曲线;分析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组织、正常肝脏三者不同的能谱曲线变化,探讨能谱CT对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rn 结果:方案B对肝硬化结节的显示能力优于方案A。在双期扫描中,方案B的最佳CNR(动脉期1.067±0.662,门脉期1.847±1.212)与方案A的CNR(动脉期 0.726±0.840,门脉期1.237±1.097)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方案B中,动脉期肝细胞癌的能谱曲线明显异于肝硬化结节及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而肝硬化结节及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差异不明显;门脉期,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与其余两者具有统计差异,而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的能谱曲线差异不大。rn 结论:能谱CT比传统CT能更好地显示肝硬化结节,其对比噪声比高于传统CT。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组织的能谱曲线在双期扫描中均不尽相同,更倾向于接近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
  • 摘要:目的:评估双能CT碘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8例SPN患者行双能平扫和增强扫描.双能增强扫描图像经双能软件处理后,生成虚拟平扫图和碘图.对SPN进行动脉期、静脉期病灶强化值和碘图CT值测量以及标准化碘基值定量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作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rn 结果:68例SPN,48例为恶性,其中腺癌33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7例.20例为良性,其中炎症7例,结核10例,腺瘤2例,错构瘤1例.良恶性组比较,动脉期、静脉期恶性组CT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及标准化碘基值均高于良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静脉期增强强化值均小于碘图CT值(overlay),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诊断良、恶性的敏感度以静脉期增强强化值为最高(95.8%),其次为静脉期碘基值(91.7%),而特异度以静脉期碘图CT值为最高(95%).rn 结论:CT双能量成像可以成功将碘从增强的软组织中分离,碘定量分析作为一种辅助参数有助于SPN良恶性定性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乳腺肿块影像表现以及对乳腺肿块病变良、恶性质鉴别价值.rn 方法:选取数字乳腺X线检查发现肿块且行手术活检的患者170例175灶,应用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进行BI-RADS分类以及乳腺密度分型,BI-RADS 1、2、3类为阴性诊断,BI-RADS 0、4、5类为阳性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rn 结果:单纯肿块128灶,肿块伴钙化47灶.术后病理证实恶性72灶、良性103灶.X线阴性诊断BI-ARDS 2、3类29灶,阳性诊断BI-ARDS 4、5类146灶,阳性预测值(PPV)为49.31.rn 结论:乳腺X线摄影应用BI-ARDS对乳腺肿块影像特征评估分类,可有效地预测乳腺肿块病变的良、恶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病变和心肌病变的双能量CT表现.rn 材料与方法:2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行双能量冠脉、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一站式扫描,并在此检查的一周内行心超检查.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分析冠脉狭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DSCT和心超分析全心功能参数(EDV、ESV、SV和EF)的相关性、DECT-HELICAL模式与传统HELICAL模式辐射计量差别、非冠脉胸部大血管(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病变情况;当两者存在分歧时需协商得到统一结果并记录数据.rn 结果:20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共分析冠状动脉248段,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病变,累及60段冠脉节段,患者以多支病变伴管腔轻度狭窄为主;分析了340节段心肌的灌注情况,有15例患者存在灌注异常,共涉及了72节段心肌,灌注异常、灌注稀疏与正常心肌碘值所对应的P值均<0.01;心功能异常有12例,其中9例有全心功能异常,11例有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共涉及到61节段;DSCT和心超两者分析全心功能参数EDV、ESV、SV和EF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07、0.878、0.851和0.704;冠脉狭窄情况、心肌灌注和局部室壁运动三支之间的两两相关性系数r分别0.567、0.593和0.724;DECT-HELICAL模式与传统HELICAL模式两者辐射计量t=3.40,p<0.01;非冠脉大血管病变以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为主,患病率高达85%,主动脉夹层一例,肺动脉栓塞两例.rn 结论:利用双能量CT扫描,从冠脉和胸部大血管的形态学方面到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等功能方面,保证低剂量和只打一次造影剂的同时,可以综合评估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 摘要:目的:分析误诊为乳腺癌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MRI、X线及超声表现,分析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rn 方法:收集2009-2012年经磁共振或超声误诊为乳腺癌的非哺乳期乳腺炎14例(29-63岁),其中术前行MRI检查者13例,行X线检查者11例,行超声检查者12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rn 结果:(1)临床特点:1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例中央型乳腺炎11例,周围型乳腺炎3例.伴患侧乳房肿痛者9例.同侧乳头凹陷者6例.皮肤增厚者6例.3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在MRI上,13例病例在MRI上均有阳性发现,其中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者6例(圆形1例,椭圆形1例,不规则形4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者7例(局灶性强化1例,区域性强化3例,多区域性强化2例,弥漫强化1例).内部强化为不均匀多发环状强化者11例,占84.6%.时间信号增强曲线,表现为上升型者4例,平台型者1例,流出型者8例.(3)在X线上,12例中有阳性发现者10例,其中8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影,1例表现为微小钙化.5例见邻近皮下脂肪间隙模糊.(4)超声上,12例在超声上均有阳性发现.肿块表现为水平位者11例,垂直位者1例.低回声10例,等回声1例,混合回声1例.后方衰减者4例.边界清晰者3例,边界不清晰者9例.界限清晰者9例,高回声晕者3例.rn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在MRI有特异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X线及超声表现有助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x线乳腺摄影乳腺钙化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经x线乳腺摄影具有钙化征象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2、NO~1、M0期乳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早期乳腺癌以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居多.从钙化数目上看,以>20枚组为多.从钙化类型上看以细颗粒型居多,钙化形态以泥沙型居多.化密度基本均衡.结论:钙化灶应谊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分析,以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血清CA125在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卵巢良、恶肿瘤114例,回顾性分析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血清CA125水平,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rn 结果:单一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为: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97.5%,诊断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69.6%;血清CA125诊断良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82%,诊断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85.1%;CDFI与血清CA125联合诊断良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97.5%,诊断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率为91.5%,联合检查较单项检查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CDFI联合血清CA125检查对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大大提高了卵巢恶性肿瘤阳性诊断率.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在诊断“三阴性”乳腺癌(TNBC)方面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69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并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根据免疫组化染色评价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分为TNBC组37例和non-TNBC组132例,分析比较超声声像图、病理及临床情况.rn 结果:超声声像图表现:①TNBC组病灶边缘毛刺状的比例低于non-TNBC组,p=<0.032.②超声显示肿块有较清楚边界的比例TNBC组高于non-TNBC组,p=0.017.③TNBC组病灶回声较少衰减,病灶内部较少钙化,p=0.036和0.04.④TNBC组病灶内无血流或较少血流,p=0.016,⑤且血流阻力指数<0.7的比例也高于ono-TNBC组,p=0.024.病理检查:TNBC 组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36.rn 结论:TNBC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病灶边缘多较完整、内部低回声,较少伴后方声影,肿块内部较少有钙化或微钙化、内部血流稀少,在超声声像图上的表现更倾向于良性肿块.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在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缺陷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应用彩色超声技术于产前进行子宫前壁下段厚度的观察,并与阴道分娩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超声检查对受试者子宫前壁下段厚度的测量其超声评价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2.6%,阳性预测值为87%,阴测值性预为100%.(2)瘢痕愈合Ⅲ级全部以剖宫产结束妊娠,与Ⅱ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愈合Ⅱ级与Ⅰ级相比,剖宫产率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超声检查能较为准确诊断和预测子宫破裂或先兆破裂,是一种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
  • 摘要: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口服有回声型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后,对980例中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阳性病例的随访分析,总结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的方法学和临床价值.结果:超声诊断阳性病例93例,其中进展期胃癌25例,消化性溃疡18例,胃息肉5例,食道下段(胃底)贲门癌8例,胃实质性肿瘤6例,胃窦炎23例,胃黏膜囊肿3例,胃下垂8例,阳性检出率9.49%,与胃镜诊断符合率93.9%,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结论:充盈法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对常见病具有很高的检出率,是理想的胃十二指肠常规检查方法 .
  • 摘要:目的:探讨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2-2013年我院甲乳外科住院手术的155例共172个乳腺肿块进行传统二维彩超和弹性成像检查,分别测量肿块和周围组织弹性应变率比值,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72个肿块中,良性119个,恶性53个,良恶性肿块的弹性应变率比值分别为(2.24±1.37)和(8.23±5.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弹性应变率比值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以乳腺的二维彩超为基础,辅以弹性成像诊断,对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 摘要:本文分析了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以及颅脑超声的检查设备、检查方法、评分依据以及对其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目的: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前明确上肢动静脉是否有走形变异及管腔内病变,以确保造瘘术后能成功进行血液透析.rn 方法:2013年3月~10月我院住院及门诊准备做血液透析上臂动静脉造瘘术前共33例,对其双侧66条上肢的动静脉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包括:66条上肢的深静脉、浅静脉及动脉(锁骨下、腋动脉、肱动脉、桡、尺动脉)。深静脉检查方法:平卧位手心朝上外展45度。探查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2条)、桡尺静脉(各2条),观测管腔内径、管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加压管腔是否消失以及彩色血流是否充盈完整;浅静脉检查方法:体位同深静脉。上臂腋下捆绑止血带,观察头静脉、贵要静脉走形及汇入情况(头静脉汇入口需解开止血带后观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明确管腔是否通畅,测量两支静脉全程内径及是否有其它变异浅静脉或较大交通支。动脉检查方法:体位同深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尺动脉管腔及管壁情况,测量各段内径及流速,并作超声Allens试验。所有结果存入PACS系统,并将管腔异常情况及内径、流速等测量以图示记录报告单中。rn 结果:深静脉:只有2名患者右侧锁骨下静脉于头静脉汇入口内侧见不规则附壁血栓(可能与局部曾作静脉插管有关),CDFI:局部血流充盈缺损,其余64条上肢深静脉未见明显阻塞。浅静脉:根据我院动静脉瘘术前测量要求,加止血带时浅静脉内径需>3.5mm方能作为造瘘血管。此组患者中有6例12条上肢前臂浅静脉内径不足3.5mm,但肘窝以上内径>3.5mm。有2例患者3条上肢浅静脉见双头静脉,贵要静脉仍为单支。有4例患者浅静脉汇入口变异,其中2例头静脉汇入腋静脉,2例贵要静脉汇入腋静脉。另于3条上肢探及前臂正中静脉。动脉:5例患者6支桡尺动脉内壁欠光滑,但流速及频谱形态较好,有4例患者6条高位桡尺动脉(从腋动脉直接分出桡尺动脉),均为右侧。2例患者3条上肢Allens试验阴性。rn 结论:超声于血液透析造瘘前进行深浅静脉扫查可以排除静脉内径不够、腔内阻塞等改变,以避免造瘘后静脉回流不畅、血液瘀滞等问题;造瘘前进行动脉扫查可保证造瘘后的静脉段维持较高的压力,并且及时阻止可能引起远端肢体供血不足的并发症。因此,造瘘前应用超声检查对血管情况的准确评估是成功进行血液透析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图像误诊原因,以提高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rn 方法:2013年9月~2014年3月80例在我院手术的子宫内膜息肉,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为5~9MHz.对8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患者,测量子宫大小和内膜厚度,取纵切面,垂直于长轴,测最厚处,观察和记录内膜及宫腔内的异常图像、血流情况,对超声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rn 结果:超声诊断41例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率51.2%),39例宫内膜增生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内膜息肉7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54.6%);3例宫内膜炎,2例宫内膜癌,误诊率48.8%.误诊原因主要为:(1)合并其他疾病的影响;(2)声像图不典型的影响; (3)检查时期的影响;(4)宫内节育器的影响;(5)检查条件的影响.rn 结论: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中,应尽量排除避免误诊的一些原因,在宫内膜厚于1.2m,提示宫内膜增生症的超声图像中,不单纯为内膜增生,多伴有宫内膜息肉,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