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桂林
  • 出版时间: 2008-11-0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新疆2005年4~8月土壤墒情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昼夜亮温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所有模型均通过0.01的极显著水平的F检验,分析得出: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纯地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
  • 摘要: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依据植保知识、专家经验,采用人工智能、自行开发的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相关技术,研制了基于Internet网络传输的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实时监测预瞀系统.本系统能够对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高粱和谷子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的60余种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诊断、提供植保知识,能够对年度间同期病情、虫情做出图形比较,可将抽象的预警数据转化成清晰简明的点图式电子地图,直观明了地显示病虫害发生点数及地域分布,可根据品种的抗性、病虫害发生基数和天气预报等信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马铃薯晚疫病、麦蚜、小麦吸浆虫和玉米螟9种重要病虫害做出短期防治决策,系统的运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管理的科学水平.
  • 摘要:以对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所制作的数字景区项目为例,文章探讨了应用3S技术、无人飞机航拍航片拼图、三维景观建模、虚拟现实、仿真等系统软件技术中的一些方法和成果介绍.
  • 摘要: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做好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吴中区气象局从2007年起开展了碧螺春茶叶、渔业养殖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成了上下互动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由气象部门组织,区、乡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种养殖大户参与的服务体系。强化信息沟通,加强上下互动,注重服务效果的反馈,服务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天气信息.而是根据未来天气变化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应采取的生产指导措施,更具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服务效果更明显.开展了茶叶、大闸蟹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制定了碧螺春茶叶和太湖大闸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
  • 摘要:通过统计分析对辽宁省1988~2007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灾和霜冻)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与受灾率、成灾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旱灾受灾呈略下降的趋势,成灾呈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受灾和成灾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风雹灾受灾和成灾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霜冻灾害受灾呈略下降趋势,成灾为略上升趋势。
  • 摘要:利用抗旱剂FA旱地龙在山西省万荣县对冬小麦叶面进行喷施抗旱研究,讨论了施用FA旱地龙后对冬小麦关键发育期、千粒重、密度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用FA旱地龙后,抗旱增产效果明显,两年里试验和推广田的增产都在10%以上,在严重干旱的2005年的大田推广中,个别地块增产幅度超过了20%,试验地块理论产量的增产幅度最大达到了38%,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 摘要:2007年12月下旬,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蔬菜普遍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病害频发,出现大面积烂苗、死苗、落果、霉果、烂果等现象,导致蔬菜大幅度减产,经济损失严重.灾情发生的主要气象环境因素为:长期高湿、寡照、低温.而两次持续大雾天气的发生是导致长期高湿、寡照、低温的主要原因.连续大雾天气是在高空平直西风环流、地面冷高压东南部的稳定形势下形成.前期低层偏南气流持续输送水汽和水汽通量的辐合为持续大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水汽条件;逆温层的形成与维持为持续大雾天气的产生和维持创造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夜间偏北微风少云的天气利于雾滴的形成雾滴;强冷空气的入侵是持续大雾天气结束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徐州市1960-2006的气象资料和夏粮产量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连阴雨的累计雨日、累计雨量以及连阴雨发生的次数对夏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累计雨日、雨量以及连阴雨发生次数均与夏粮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累计雨日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累计雨量与连阴雨发生次数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以间接效应为主.最后,通过总决定系数的计算,得出春季连阴雨对夏粮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达到40.59%.
  • 摘要:东北玉米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总产量占全国的35%.由于东北地区处在我国高纬度地区,一直以来玉米生长季低温产生的冷害是影响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鉴于此,本文借助国外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人为再现并评价了近46年来(1961-2006)东北地区玉米发育及产量的形成.通过模拟结果与历年实测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分析东北地区玉米的生产,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从而为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的定量化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利用贵州省秋风灾害指数资料,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理论模型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对贵州省秋风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运用绝对平均误差(MAE)、相对平均误差(MRE)及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插值精度检验的标准,对反距离加权插值、普通克里格插值、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空间分析模型进行了全面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在贵州山地气候环境下利用局部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模型对温度的空间插值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型.并利用该空间分析模型对贵州省秋风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与区划,制作了全省秋风灾害分布图.
  • 摘要:利用哈尔滨市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气象灾害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市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以及农业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气候变暖导致积温增加,生育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产量增加;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带来负面影响,干早增加,作物病虫害增多,喜凉作物受到了冲击.为此,哈尔滨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哈尔滨市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与推进项目,以提高哈尔滨市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
  • 摘要:试验表明,充足底墒水、深耕、药剂拌种、秸秆翻压还田、秸秆覆盖、有限灌溉、喷施多功能防旱剂和防御小麦干热风制剂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干旱风险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作物生长前期土壤水分的积累,促进后期植株蒸腾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使土壤水分从物理过程向生理过程、从无效消耗向有效支出转化.覆盖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喷施多功能防早剂具有明显的促生抗旱作用,可增大气孔阻力,减少蒸腾,从而使耗水量减少,并能够延缓功能叶衰老,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叶片同化物的积累.有限灌溉在满足小麦关键期用水的同时,通过有限水分胁迫,增强作物光合作用的反冲作用,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提高产量。在黄淮地区的推广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上述几项措施后,可使小麦、玉米生育期间分别减少灌溉1-2次和1次,使小麦增产1.71×108kg,玉米增产2.46×108kg,另外累计节约水资源约1.08×109m3,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摘要: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41年(1965-2005)的月降水资料,根据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河北省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地区的早涝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全省干旱主要出现在1965、1968,1972,1981,1992年,以及1997-1998,1999-2000年;连续性干旱主要出现在80年代和90年代.降水较多时期主要出现在1969、1973-1974,1977-1978,1990-1991年.其中70年代是降水相对较多时期.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早涝具有相对一致的趋势。即: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为降水偏少的干早期:7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时期.SPI适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早涝监测评估服务.
  • 摘要: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9月26日至10月6日,沧州市持续出现连阴雨天气,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沧州出现的持续时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最多的一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造成沧州气温偏低,日照明显偏少,给人们生活和有关行业带来很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农业损失.对造成连阴雨灾害性天气的气象因子进行定量评估: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相差不大,最高气温明显偏低,最低气温明显偏高,气温白昼相差较小,日照时间极少.rn 对农业灾害进行定量评估,灾害影响范围大,受灾人数多,损失重.众多的数据在使灾害显示具体的同时,也给人造成发散的感觉.选择一种方法,根据灾害的气象因子及农业因子,对灾害进行定量的等级评定,是以后气象服务的课题之一.
  • 摘要:研究采用线性相关普查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昌市近10年500hPa主要大气环流特征量与气象条件对水稻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500hPa大气环流特征量因子和气象因子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流行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从中筛选出与稻飞虱发生面积相关显著、因子间相互独立且稳定性好的大气环流特征量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南昌市水稻稻飞虱发生面积的气象预测模型,为我市稻飞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通过对棉盲蝽资料与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分析,建立了棉盲蝽害气象等级长期与中短期预报模式,并对预报模式进行了同一农业气候区的多站应用试验.
  • 摘要:分析修正了陕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农作物气候适应性域;利用Delphi、VC++、VB与SQL Server等开发工具,开发了一套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管理、农业气象成灾条件分析、农作物全程气象适应性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组成.
  • 摘要:根据上海奉贤区2008年1月28~29日和2月1~2日两次强雨雪天气过程积雪资料与发生特点,初步分析和确定了设施大棚致灾(坍塌)的临界积雪深度为≧7~8cm.最后结合当地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应对雪灾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台风暴雨是影响8~9月上海绿叶菜价格的重要气象因素.本文根据2005年2次台风暴雨影响个例分析,发现台风暴雨导致上海绿叶菜价格上涨达125~261%,涨幅与台风强度、暴雨雨量等密切相关,并以快速上涨缓慢回落为主要特征,历时20天左右回复到前期价格水平.
  • 摘要:我国南方早稻在抽穗期正逢雨季,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为确定不同的洪涝程度对早稻产量及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2007年在江西、湖南、湖北三地进行洪涝试验.通过减产百分率进行灾害水平鉴定,得出水淹1/2处3天、4天、5天为轻度影响,水淹2,3处3天、4天、5天,水淹4/5处3天、4天、5天受洪涝影响程度均为重度影响.
  • 摘要:按干旱发生的时期不同,将镇江市汛期干旱分为初夏干旱、夏秋干旱和汛期连旱三类,并将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分为入梅型、台风影响型和冷锋、切变型三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旱期天气形势特征和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特征.从干旱气象服务的实践需要出发,提出了对干旱实施动态监测的若干方法,包括预警期设置、预警期监测、预警意见发布、警报发布、转折形势预测和警报解除等。以2001年两例干旱为例,讨论了干旱动态监测方法的应用问题。
  • 摘要:利用山东省6个气象台站45年(1960-2004)的逐日气象资料并选用7种参考作物蒸散(ET0)模型,分别计算了上述各地的参考作物蒸散,对模型结果进行时空分布对比分析:进而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为对照,利用最小一乘法对其余6种模型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模型进行时空比较.结果表明:Makkink模型在6个台站的时空分布模拟效果均最好,Mass-transfer模型在7~8月明显偏低,Net Radiation模型各站全年基本都偏高;根据不同月份的相对偏差情况,采用最小一乘法进行分月优化,优化后的模型预测月参考作物蒸散标准误差小于5mm,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5%,R2达0.93以上极显著水平,台站的年参考作物蒸散相对误差也基本小于10%,说明这些含参数较少的模型经优化后基本上可用,当资料缺损时不失为Penman-Monteith模型的替代模型.
  • 摘要:植物的阳叶和阴叶分别处于不同的光环境中,气孔的生理特性对环境的响应不同,所以在计算冠层光合作用时区分不同受光叶片非常必要.本文以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棉花阳叶和阴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等进行了比较,通过双叶模型和大叶模型对冠层光合作用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模型的计算结果普遍高于双叶模型.
  • 摘要:以叶面高度卷曲的水稻品种两优E32、中等卷曲品种两优培九和不卷曲品种汕优63为材料,引入叶面卷曲度(Leaf rolling index,LRI)因子,用有效叶面积指数(ELAI)代替传统的叶面积指数(LAI),模拟水稻冠层内的辐射传输,比较了不同LRI品种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转化率和利用率,探讨了不同品种的最适LRI及最佳群体密度.结果表明,用ELAI比LAI能更准确地预测冠层内PAR的分布.两优E32叶片过度卷曲,ELAI偏小,PAR利用率不高;而汕优63叶片平展且披散,下层叶片长期受光条件不良,光合能力弱,PAR利用率也不高.相比之下,两优培九的PAR截获率、转换率分布较为合理,PAR的利用率也较高,最适LAI为7.6,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群体密度(LAI=7.9)接近.两优E32和汕优63的最适LAI分别为9.8和6.2,而常规栽培条件下的群体密度过小或过大,导致PAR利用率不高.利用孕穗期至齐穗期PAR的实测值,通过输入不同的LRI,得到两优E32、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最佳LRI分别为0.12、0.11和0.08,均非常接近两优培九的实际LRI(0.11).
  • 摘要:本文依据郑州市多年逐旬降水量、小麦产量资料,将全生育期降水分为五个时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小麦生育期内,不同时段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小麦返青到拔节期降水对当年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降水对产量影响的定量模型,进行了产量预测分析,效果良好。
  • 摘要:基于遥感信息获取的瞬时性与广域性,结合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较为简化的水稻估产模型.通过组件化的设计方法实现了遥感信息和估产模型的耦合,即利用抽穗期遥感影像反演的LAI和生物量及时替换水稻估产模型对应参数变量,进而实现对水稻产量形成的估测.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水稻产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预测水稻产量的RMSE为610.47kg.ha-1,表明利用水稻估产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水稻产量形成情况进行监测预报.
  • 摘要:2008年年初的连续阴雨雪低温冰冻天气对碧螺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期温度偏低,茶芽萌动晚,采摘期比往年推迟近半个月.3月中旬后的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茶叶生长,使碧螺春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好于往年.高档茶上市量没有减少,高、中档的价格比去年高10%~15%.
  • 摘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其重要的方面,而气候资源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清洁性,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试图就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进行一些探讨.
  • 摘要:为了科学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光热潜力的变化,根据1971至2007年山东省辐射、日照及温度资料,在与前30年(1971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2001年以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光合有效辐射和光热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变化趋势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01至2007年,山东省年总辐射比前30年平均减少72.3 MJ·m-2,标准变化量M为-1.75,整体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减少231.4h,标准变化量M为-4.21,呈下降趋势。
  • 摘要:调研和收集紫花苜蓿生态方面的相关资料.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气象资料,结合紫花苜蓿正常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融合牧草生长信息和农业气象专家的思想,采用TOPSIS分析法对唐山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气候资源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从气候角度而言,唐山地区均可种植紫花苜蓿,但最适宜区位于唐山东南部的唐海和乐亭.
  • 摘要:依据奶牛生物学特性及与气象条件关系,利用延庆地区30年的气候资料,从地理位置、体高、适温条件、不适温条件、温湿指数、相对湿度和日照、饲料条件等多方面分析论证了延庆在发展奶牛相对于北京平原地区的气候优势。综合分析表明:相对于北京平原地区,延庆气候更适于发展奶牛养殖.
  • 摘要:北京平谷的大桃生产在北京具有最大的规模,且质量好、品种多,上市时间长.本文从其地理优势及气象条件方面分析了其小气候资源的优势,与北京其他地区相比,在地理地形、土壤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综合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福建省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和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其它相关研究的结果,归纳山区地形气候差异的要点.在精细区划中,确定不同坡向的指标以体现地形气候差异,区划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 摘要:河南省冬小麦底墒水主要由当年7月至10月上旬的降水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本文在分析土壤类型及夏季降水规律的基础上,以100cm为计算冬小麦底墒水的深度,探讨了河南省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底墒水与7月-10月上旬降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底墒的分布尽管有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数量相当可观,有效含水量正常年全省变化在127~276mm之间,非胁迫含水量正常年为60~240mm,丰水年和欠水年的有效水含量和非胁迫含水量只比正常年增加和减少20mm左右.正常年在豫北大部及豫东的临颍、扶沟一线水分亏缺,建议灌1.2水,约60~140mm;而在河南的驻马店、周口等部分地区,底墒加上生育期降水可以满足冬小麦的正常需求,不需要灌溉.
  • 摘要:根据宿州辖区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和2个农气站的农气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宿州市1953-2006年的54a的光温水等农业气候生态环境要素的变化.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宿州市平均气温呈升高的趋势,平均年气温倾向率为0.31℃,10a,1994年以后的连续13a,年平均气温都在15℃以上,特别是本世纪的前7a,年平均气温比历史平均值偏高1℃以上;气候增暖现象主要在最冷月,其气温倾向率达到0.57℃/10a,出现了1986年以来的连续21a冬暖;降水量在1991年以后变化异常,不多即少,特别是进入本世纪降水相对变率较大,达到0.27,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在大气温度、降水等要素异常的情况下,宿州市54a年来的日照时数变化亦呈减少的趋势。农业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事实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旱涝等农业气象灾害加剧.
  • 摘要: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头市严重缺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对自然降水尚未开始资源化开发利用。迄今为止,我们对降水的重要价值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科学和理性的深度.多年来我们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误区,过多过重地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而对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至今未纳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中,每年降水产生的洪水,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而直接排入黄河.一方面包头市严重缺水,大量抽取黄河水和地下水,来满足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没有大规模蓄积雨水,大量山区洪水白白排入黄河.随着包头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明显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降水是可再生的原生淡水资源,依托气象科技开发降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包头市27691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降水、特别是山区降水能够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使水循环趋向良性,生态包头将大有希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