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云南丽江
  • 出版时间: 2008-07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正常舌象的调查可以获得有重要对照价值的正常值,这对舌诊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较大数量的在校大学生的舌象调查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1050例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舌下静脉分布情况及舌面PH值变化范围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 摘要:色彩的冷暖感是一种明显带有色彩直感性心理效应的特征,是人类关于颜色的一种共性感受.本文试图分析寒热辨证与舌象冷暖色系之关系,以便通过颜色的冷暖感觉来辅助判断寒热证候。通过分析传统中医中寒热证候的辨证关系,以及色度学中冷暖色系的关系,提出了寒热证候与冷暖颜色的对应关系,并具体探讨了寒热证候在舌象颜色中的反映,使寒热证候与舌象的颜色对应起来,论证了使用颜色的冷暖属性区别寒热证候的可能性.
  • 摘要:本项目在多学科交叉思想的指导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等方法研制符合中医特色的舌脉象检测系统,建立中医舌脉象规范采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舌脉象分类判读标准,同时进行中医临床应用研究。本研究在中医诊疗技术标准化、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远程医疗、健康保健等多个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各证型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舌印片及细胞化学的实验方法,检测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MI)和成熟价值(MV)以及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琥珀酸脱氢酶(SDH)、巯基(-SH)含量.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舌印片的中层细胞所占的比例高于正常组,MV减少,而各证型MI、MV改变以气滞组为最轻(P<0.05),阴虚组、湿热组最明显(P<0.05)。LDH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虚寒组最低(P<0.01),湿热组最高(P<0.01);SDH含量湿热组高于正常组,其他各组均降低(P<0.05-O.01);气滞组、虚寒组ACP含量低于正常组.结论:提示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可作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舌形的胖瘦分析是舌诊中舌体形质诊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舌象图象分析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图像采集分析的舌形胖瘦分析方法.方法研究应用CCD图像采集设备MVC1000对舌体正、侧面同步进行立体图像采集;测算舌体长度(L),宽度(K)、厚度(H)参数,并应用参数与体表面积(Mt)比值关系建立五种舌体系数计算方法;通过临床500例舌象图像不同舌体系数分析,数据离散度(CV)检验分析,建立了单位体表面积(Mt)舌体宽度(K)、厚度(H)“和”的最佳舌体系数计算方法;应用建立的该最佳舌体系数分析方法对212例胖舌、35例瘦舌进行了图像分析比较。结果实验显示,舌体系数s=(K+H)/Mt对舌体胖、瘦判断具有较好的效果,与人工分类比较胖、瘦舌符合率分别为93.40%、88.57%。结论舌体系数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舌体胖瘦图像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舌诊仪、远程舌象分析诊断等处.
  •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舌象分区的量化研究的方法,使舌面分区更加客观、有效,并期望将之上升为一种标准.这样为舌象自动化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夯实基础.主要依据中医舌诊中对舌面病理的分布特性对舌面分区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分区后各分区的直方图、均值、方差等进行对比,印证分区的可靠性和客现性。实验结果表明本分区是有其色度学及医学依据的,可以作为一种舌象分区的有效方法.
  • 摘要:红刺是中医舌诊的一种常见性状,通过观察红刺的大小、分布、密度可以对一些病理进行判别.本文研究如何将舌象中的红刺提取出来,从图像的区域切割,拟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红刺进行提取,噪声区的去除3个方面进行研究红刺的自动提取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提取方法可以有效的将红刺提取出来,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
  • 摘要:目的:从舌苔蛋白质组探讨舌苔原理及其微观规律。方法:对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的双向电泳技术中的关键因素与环节,如样品处理、上样量、电泳参数、凝胶浓度和SDS凝胶电泳染色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和实验条件的优化。并对其四组舌苔组织的蛋白质组进行分离,银染显色,凝胶扫描入计算机,ImageMastor2DPlatinum软件分析比较电泳图谱。结果:建立并优化了蛋白组学分析中的双向电泳技术,建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图像分析体系,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对四组舌苔组织的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分析,发现凝胶中可检测的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1082±105个、1052±85个、1129±98个、1143±140个;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病理薄苔组与正常舌苔组相比,有6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8个为表达下调;厚苔组与正常舌苔组相比,有6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7个为表达下调;剥苔组与正常组相比,有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7个为表达下调。结论:不同舌苔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舌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望为中医临床辨证、中医疗效评价、中药药效学研究及中药新药筛选研究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微观指标和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进行舌象量化指标的采集系统的改进与研制及.陵性乙肝舌象数字化信息数据与中医临床证候信息、现代医学检查资料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建立慢性乙肝舌象数字化信息数据与中医临床证候信息、现代医学资料智的关联模型。方法:在复杂系统理论指导下,采集舌象量化指标及临床检查结果,通过聚类分析筛选有益指标建立计算公式,通过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进行验证而建立关联模型,并进行临床实践验证.结果:①实现舌象数据量化与客观化采集。②建立舌象数据与客观化检查指标的关联模型,开发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既结果准确又方便易行的客观评测方法.③为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与现代医药相结合,探索一条新路,为病人减少痛苦,减轻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④本研究所改进的舌象量化、客观化采集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有关的诊疗器械行业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⑤为中医的客观化研究与临床相结合做有益探讨。结论:建立慢性乙肝舌象数字化信息数据与中医临床证候信息、现代医学资料的关联模型存在可行性.
  •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衰患者的舌象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慢性肾衰患者舌色中淡白舌出现比率最高,与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肾脏损害愈严重,舌质淡白愈明显;而淡红舌则与此相反。②该病舌苔中以厚腻与浊腻苔出现比率最高,而且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递进相关。③舌形舌态变化中,裂纹舌、齿痕舌,胖大舌、瘀斑舌均具有统计意义,其中裂纹舌与尿毒症、齿痕舌与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舌态改变未发现与肾功能损害有有明显联系.④慢性肾衰患者阴虚证中阴虚舌象(红舌、少苔或剥苔)并不多见.结论:慢性肾衰肾功能损害反映在舌象上主要是以舌色、舌形、舌苔的变化为主;舌色淡白的程度可作为临床判断该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的一项值得临床注意的参考依据;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可作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递进的一项参考依据.
  • 摘要:脉诊是中国中医学中用于诊断疾病、辨证施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几千年来,中医依据一部寸关尺指下信息,度量疾病,断预生死,传年移代,千载不衰。近十余年来,我们带领博士生进行脉诊的计算机临床研究。在常见27种脉象所表现的脉象信息图中,如何采用更科学、更简捷的方法来计量,是困扰脉诊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近期我们在临床脉诊研究中,试用河洛之数对所获脉象处理,获得初步效果。
  • 摘要:为了实现脉诊研究客观化,使所研制的脉象仪真正能在临床中应用于病证的诊断,确定什么是健康人脉象,什么是病症脉象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为探寻经典医学健康体检认为健康无病的大学生脉象进行了检测识别,发现其中一些需要引人思索注意的规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摘要: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的组成部分,也是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中医诊断学中最基本辨证方法是八纲辨证,其中阴阳属性为辨证之总纲.然而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中对于脉象的阴阳属性的辨析却是极其模糊的,限制了脉诊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本文具体分析了几种脉象阴阳兼见,难以辨析其阴阳属性的情况。并提出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来精确地刻画脉象与阴阳模糊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脉象的现代化、客观化、定量化研究.
  • 摘要:我国常见的相兼脉象诊病及病证转归判识具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及广泛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仲景先师为楷模,约公元150~219年,《金匮要略·痉湿渴病脉证治》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篇“……若口中辟辟燥,咳既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这里是沉细脉、滑数脉、数虚脉、数实脉可谓兼脉诊病矣<1>。临床研究表明右寸脉滑数脉缘图诊断痰热壅肺证,确有实用价值<2>。在脏腑病证诊治过程中常用的兼脉有:左寸脉细数、滑数、疾促、弱结;右寸脉弱数、浮数、滑数;左关脉沉细数、弱数、弦滑、弦数;右关脉迟弱、滑数、沉不匀;尺脉沉细、细弱、滑数、沉弦等相兼脉象图。医疗实践工作证明兼脉脉象图诊断病证较单脉诊断病证应用为多,许多兼脉脉象图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本文示以二十八种兼脉脉象图,并作扼要分析其临床应用,敬请专家指导。
  •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前后以及针刺镇痛前后脉图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脉象检测可以作为针刺镇痛疗效判定的一种客观方法;并通过调整针刺强度来达到针刺镇痛的最佳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无自觉症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疼痛组和针刺镇痛组。用zM—IIIc型智能化中医脉象仪分别记录疼痛组以及针刺镇痛组的脉象参数变化。结果:疼痛刺激后脉象参数中h4,h4/h1显著增大,而针刺镇痛后脉象参数的h4、h4/h1,w1、w1/t,w2、w2/t均减小,并且w2/t呈显著减小.结论:脉象参数的变化可以即时反应疼痛刺激前后以及针刺镇痛前后人体的变化,故可作为疼痛及针刺疗效的瞬时观测指标,从而优化针刺疗效。
  • 摘要:临床过程中,如何根据四诊证据的前后顺序进行分析,正确地辨证论治,一直是历代医家注视的重要问题。《内经》在指出辨证论治要四诊合参时,强调“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难经》中又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提出辨证依据的前后主次序列,《伤寒论》六经辨证即明确提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论杂病亦强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治”为题。鉴于脉诊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而又难于分辨掌握,所以西晋王叔和才又撰写了专著《脉经》一书。至元·朱震亨更以脉一因一证一治的序列为题对杂病进行了辨证论治的阐述。朱震亨是元代以来最负盛名的疑难杂病大家,所以后人在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上多以脉为第一依据的序列进行分析和归纳。
  • 摘要:治未病的核心是预防,正确预防疾病的前提,是要能准确判断机体的生理状况,而诊脉是观察人的整体状况的重要方法.正常人出现滑脉、实脉、长脉、缓脉、迟脉,提示其身体健康,正气充足,抗病能力较强;而正常人出现数脉、细脉,提示其体质较为虚弱,抗病能力较弱,必须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
  • 摘要:脉诊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其已经成为中医的标志而深入人心。脉诊现代研究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工作是医疗器械产品化、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医疗器械生产和临床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产品注册标准,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是医疗器械注册的两个关键环节.注册标准用于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临床试验方案用于保证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类诊断器械是注册工作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医疗器械,本文在概述医疗器械注册工作的基础上,以本研究组开发的NX系列脉诊属性、舌诊特征检测仪为例进行了注册实践的探索.
  • 摘要:问诊在四诊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最多、最广,而且许多信息非问诊不可得,因而问诊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涉及一种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问诊软件系统,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中医理论相结合,实现中医问诊智能化.本系统的核心模块是问诊诊断模块,其特征在于,标准2数据表存放各问诊结论的编码及四个列表、三个标准分、一个总标准分,列表l及列表2存放症状编码,列表3存放问诊结论或/和症状的编码,标准分1定义一个结论的列表1里的症状必须出现的积分,标准分2定义一个结论的列表2里的症状必须出现的积分,标准分3定义一个结论的列表3里的结论或/和症状必须出现的积分;总标准分是判定为一个结论需要达到的结论的总积分。本系统根据收集到的问诊症状做出问诊的初步判断,有利于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问诊的规范化,同时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问诊初步判断的结果有目的地去采集其它临床信息.这样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辨证准确性和速度。
  • 摘要: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及与氧合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早发冠心病血瘀证36例,痰浊证35例,健康对照组31例,采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检测光电血流容积参数,氧合血红蛋白采用HICN比色法测定.结果:血瘀证与正常组比较Hb、He、Hf、Hb/Tab、Hf/Hb有显著降低,(P<0.01);痰浊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及Hf/Hb有显著降低(P<0.01):血瘀证患者与痰浊证患者比较Hb、Hb/Tab有显著降低(P<0.01);三组间HbO2含量、血流容积主波幅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光电容积主波幅的增高,氧合血红蛋白均数值逐渐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光电血流容积特征显示:心脏功能减退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是本证基本病理改变之一:血流容积主波幅与氧合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新的中医客观诊断仪器.方法: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步检测多种特定要穴电位变化,通过不同经穴电位的实测数据及其多项比值,检验人体经气盛衰运行,以及表里、上下、气血、脏腑的平衡状态,进行全面辨证分析。结果: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表达人体多层次协调平衡关系,研制成功经穴电位检测系统.结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经络经穴客观检测研究切实可行.经穴电位检测系统对人体经穴电位的客观检测记录及中医医理判读分析,为中医诊断、经络辨证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数字化依据,可以补充四诊,逐渐实现经络辨证客观化、数字化.
  • 摘要:诊法是中医收集病人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法,《伤寒论》为现代《中医诊断学》中诊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诊法内容的研究,论证《伤寒论》的实用性.本文从望问结合断病性、诊脉辨病决生死、创立腹诊理论与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论《伤寒论》对诊法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讨深静脉置管腹腔留置技术作为中医望诊延伸在外科临床决策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临床病例,在出现急腹症情况下,将深静脉置管留置腹腔,根据置管引流液的性状来进行外科决策.结果:3例外科急腹症患者及时行开腹手术,1例脾包膜下血肿保脾成功,1例内科腹痛避免了开腹手术。结论:作为中医理论望诊的延续,把深静脉置管置入腹腔后能在腹部外科决策中起决定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可视光分光法评价血瘀证患者活血化瘀治疗前后可视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索一种血瘀证新的诊断方法.方法: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选择中医辨证可明确诊断为血瘀证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日本滨松photonics制造的可视分光组织氧监测仪C9183及舌诊用特制探针1根(非接触性),分别检测口唇、舌(包括舌尖、舌两边、舌面)、面(前额印堂、两颧)部位的StO2,然后对血瘀证患者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治疗1个月以后,再次对上述部位的StO2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舌面及颜面皮肤,通过白平衡后统一观察血瘀证患者活血化瘀法治疗前后的舌象变化.结果:血瘀证患者的StO2仍以面部最低,但是与舌的StO2差异不显著;血瘀证患者的面部StO2明显高于健康成人.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各部位StO2值均明显升高.部分患者的舌象及面部色泽明显改善,同期的StO2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活血化瘀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血瘀证患者的StO2对微循环功能改善具有一定作用.可视光分光定量StO2测定值与舌、面部色泽变化可能有部分相关性,但是由于目前缺乏可定量评价的手段,只能作初步主观判断.面部望诊在血瘀证的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5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hs—CRP,同时检测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指标。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hs—CRP、sICAM-1明显升高,tPA/PAI明显下降,与非血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hs—CRP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微观辨证参考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现状特征。结果:从冠心病的证候特征、证候分布、证候的临床研究、证候的实验研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冠心病研究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着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结论:冠心病证候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的证候内部特征,分析出帕金森病的常见中医证候、症状和证候要素以及分布规律,从而为以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文献中涉及的证候、症状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运用spssl3.O进行频次描述。结果:帕金森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痰热动风,气滞血瘀以及肝风内动,常见的症状除了帕金森病的四大主症震颤、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强直以外,症状(除舌、脉象)频次居前的主要有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无华、神呆、纳呆、腰膝酸软、大便干结、精神倦怠、自汗:舌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分别是舌红、舌淡、苔白、苔腻;脉象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分别是脉细、脉弦、脉弱.出现的证候要素有:病位为肝、肾、经络、脾、心、脑、筋骨、营、胃、卫、肌肤;病性为:阴虚、气虚、血虚、内风、痰、血瘀、热、气滞、外风、湿、阳虚、髓亏、阳亢、内寒、寒.结论:通过对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症状和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以后对本病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同时证候要素能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摘要:目的:该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进行了肝功能、舌象特征、舌象数字特征、色诊数字特征、血液免疫学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以期寻找两种证型的差异,为临床辨证提供方便。方法:使用统一标准的光源对患者舌象、面部、牙齿、嘴唇、手掌等部位进行拍照,进行图像颜色的RGB值、HIS值分析,同时对患者临床肝功能、血液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记录,所用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肝郁脾虚证肝细胞损害程度、细胞免疫水平较肝肾阴虚证显著低,P<0.05;肝肾阴虚证病毒感染状况较肝郁脾虚证重一些.色诊研究表明肝肾阴虚证较肝郁脾虚证存在舌苔红色成分较多、舌下络脉较暗、牙齿较亮、唇部略暗的色诊特点。结论:肝肾阴虚证与肝郁脾虚证在肝功能、舌象特征;舌象数字特征、色诊数字特征、血液免疫学指标等方面存在临床差异,可以指导临床辨证.
  • 摘要:血虚证是临床常见气、血、阴、阳亏虚的四大虚证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病理学、诊断学概念,是临床各科多种病证在某一阶段或全过程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反映。血虚证又称营养不足症或血液亏虚证,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去濡养而出现全身多种衰弱证称的总称。《灵枢·决气篇》云:“何谓血?歧伯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主要是指血的生成的生理概念,说明人体中的血有赖于水谷之精微,通过赤化,即形成血。《难经·二十三难》云:“血主濡之”这说明血主要起着濡养作用的生理功能性概念,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赖于血的滋养。“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养,津液得以运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
  • 摘要:胆石症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超声影像的发展,逐渐显示了对该病诊断的优越性.胆石症的B超声特征与中医辨证关系越来越密切,显现出的临床指导意义越来越明确。通过对56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一般来说,凡B超检测为单纯但囊结石,无明显梗阻和感染者,多为肝郁气郁;而胆囊肿大,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影,厚度增加,胆囊透声极差,多为气结血瘀;B超检测提示胆总管结石且有感染和梗阻征象者,多为湿热中阻;B超检测有胆总管下段严重梗阻伴有积液或胆囊穿孔迹象者,多为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辨证常为热毒积聚型.
  • 摘要:本文介绍了抑郁症的现代医学诊断分类体系和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体质禀赋因素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心、脑对精神心理活动的调节失控是基本病机,气血之郁与情志之郁并存,五脏之神受损特别是肾不藏志尤为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总结寒证常用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检索80年代以来国内对寒证动物模型研制的实验研究文献资料,并归纳为中药灌胃造模、化学药物造模、低温冷冻造模等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寒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具有方法多样、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的特点。结论:寒证动物模型对研究寒证的实质以及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仍处于实用期阶段,造模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 摘要:目的:系统生物学以其系统论观点,致力于通过各种级别的生物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而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正是实现了对“证”这种系统论的本征生物表型模式的观测和分类,并加以调节以改变人体状态。由于健康管理主要是对从健康到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即所谓“亚健康”态)的潜在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与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正是基于对“证”这一生物表型模式的量化识别经知识发现的途径遍及个体化健康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为“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和实现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方法及结果:在无创检测人体的宏观整体系统属性的基础上,采用有示教的机器学习算法凭籍严格的基于流行病学的有创型前瞻性模型为示教标准,而开发出低成本且易于推广应用的无创型健康风I硷评估模型的通用建立方法。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人体经络评估模型.基于笔者在系统生物学信息处理的“证”及“辨证施治”过程量化方面的工作基础,因而继之可依据健康评估预警病名下“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分型原则实施“亚健康”干预,由此构成的中医药“治未病”专家系统就有可能使中医药“治未病”的科研成果及成功硅验具有可比性和重复性。
  • 摘要:最简单性原则是将复杂、庞大、深奥的事物变为高度抽象的精华科学表述.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众多科学家都遵守和应用了这一原则.为了将中医的未病、前病、滔病、微病、不显病和现代医学所称之‘亚健康’的庞大复杂系统—语概括,本课题性经过10余年潜心研究,提出疲劳的评估人体健康水准的最简性概念.有疲劳就有疾病,有未病、有亚健康,并经过大量,临床与社会调查证明了这一原则正确性.
  • 摘要:疲劳是评估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是揭示未病、前病、滔病、微病、不显病和‘亚健康’的最简单性概念。在健康体检中注意疲劳症候的问诊,对人体健康评估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本文所随机选取200人所观察到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在健康体检中进行疲劳症候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摘要:生产作业性疲劳,是人类疲劳疾患中的一个常见类型。本文通过对三种特殊职业疲劳人群的调查,获得一些生产作业性疲劳患者的产生原因,临床症候为生产作业性疲劳的诊断治疗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 摘要: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中,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化研究所形成的突破,已经使现代针灸学及现代中医学初显曙光.例如在诊断学方面,早已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医经络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机能诊断标准和模式一——以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为代表的新分类法.这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分类法,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分为了“七态”,即平常态、实亢态、虚亢态、假虚亢态、实低态、虚低态、假虚低态。在此基础上可以临床应用于现代中医学的新“五诊”法(望诊、问诊、切诊、按诊、检诊)之中.此举不仅使中西医结合的崭新诊断学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也超越了西医学目前的种种机能诊断法。所以本文说明了如下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发掘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科学精华,从而加快中医学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也能够促进西医学现代化,从而使中医学和西医学两者和谐发展,并共创现代世界医学于当代!
  • 摘要:目的: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参照“高脂饮食喂养法”造模,设养心通脉片组、辛伐他汀片组、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共4组,分别用养心通脉片、辛伐他汀片稀释液及蒸馏水灌胃。30d后,取各组兔主动脉,检测血管内膜斑块面积和血管光密度,并观察动脉内膜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养心通脉片组血管壁厚度和斑块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血管光密度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0.05).结论:养心通脉片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保护与修复内皮细胞功能,同时也有稳定斑块不致脱落的作用.
  • 摘要: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及放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血小板被诱导剂或某些因素刺激后,引起构象改变,触发血小板“膜内一膜外”和“膜外一膜内”跨膜双向信号转导,最终形成以FAK磷酸化为正性轴心、Calpain为负性轴心的信号调控网络。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明显,所以,活血化瘀中药对血小板信号转导的影响,尤其是对主要信号分子的调控,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构建一个以血小板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的活血化瘀中药筛选体系,可以指导药物的选择和应用,预报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效果,发现新型药物.
  • 摘要:“辨病一辨证一辨体质”是符合现代临床实践、能够代表现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证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内容包括: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全面评价其胰岛β细胞功能并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同时进行并发症的筛查以及严重程度的评估;②在“以病统证”基础上,力求证型的简化和标准的统一,辨证施治,对患者的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进行全面调整,以辅助降糖、改善症状、预防和减轻糖尿病慢性并发痘为防治重点;③辨体质以指导中老年糖尿病无明显症状者的治疗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此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辨证辨质,谨守病机,能够加强糖尿病的诊疗规范化,提高临床诊治效率,使中医药在糖尿病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进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为证实《内经》所述胃气是健康人平脉出现的基础,胃气的好坏、有无,对常人平脉与病人病理脉象出现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正确性而设置此课题。方法:以46例胃病患者和30例平脉健康人脉搏图为比较,应用深圳理邦公司生产的USB型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器,用8MHZ探头,按寸、关、尺脉位选准最佳部位进行脉象图采集.分别采集两次三幅脉图,提取信号包络线,经过降噪后获取IMF分量的傅立叶幅值谱,进而明确脉图中心频率和强度分布图.结果:从降噪后脉图能量分布和能量比值中显示胃病患者桡动脉脉搏图所含能量值明显低于健康人组。二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内经》中所阐述的平人脉象禀于胃气,胃气的好坏有无决定着平脉能否存在和各种病理脉象的性质表现的理论,是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其引发我们要不断加深对传统中医理论学习、应用和理解.
  • 摘要:现代医学所说的排卵期出血,属于祖国医学“崩漏”的范畴.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34例排卵期出血患者,总有效率为94.1%,不仅对桂枝茯苓丸等妇科用药在治疗排卵期出血的运用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在对排卵期出血合并胃肠炎、胆囊炎患者的诊治中,应用了香连丸等非妇科专用方药而收到了更加理想的疗效,在运用清热解毒燥湿、行气化滞疏肝的过程中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整体观的精神.
  • 摘要:中医协调疗法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倡立的中医疗法之一,是其一生研读《内经》、《易经》、《伤寒论》、《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的智慧结晶流淌,是顺乎自然之道,旨在唤起生命自然疗能的无为而治。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走了,留给后世的是一部治疗学的无字天书,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 摘要:本文是设想通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中医诊断学》无纸化考试系统,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减轻传统考试中教师的繁重劳动,完善中医诊断学的考核.
  • 摘要:近些年来,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四诊)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临床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毋需讳言,这对于一个即便是初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体系来说,尚有一段距离。全面收集、整理,厘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构筑中西医结合诊断框架,是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重要工作。值此,笔者以己之浅见,就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的四大要素及其诊断学建立试作以下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 摘要:脑血栓形成,起病缓慢,肢体活动不灵活,逐渐加重,伴肢体麻木不仁,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舌质暗紫,舌苔泛白,脉沉细而涩,属气虚血瘀型。(1)治则:益气活血通络。(2)方药:益气活血通络汤加减。(3)方药组成:生黄芪250g、地龙15g、丹参15g、川牛膝15g、山楂15g、当归尾10g、赤芍10g、桃仁6g、红花5g、桂枝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临床中西结合的内涵、中西结合诊疗思路的确立以及中西结合诊疗实践对科研、教学工作的指导价值.认为从临床角度来看,中西结合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关系应类似于中医,即在实际运用中强调诊疗的一体化,强调临床实效.临床中西结合,最终应是建立在中,西两套诊疗手段之上的最优化治疗方案,将体现于最佳的治疗效果.该思路对相关科研、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摘要:证候、证本质研究是中医学科的关键性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大力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而且支持的层次高、数目大。这些年来,积累了资料,锻炼了科研队伍,也大幅的提高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水平,成绩斐然。
  • 摘要:数学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在中国传统科学和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模型化”趋势,是基于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客观需要,这与传统中医学以阴阳五行等数学模型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情况一致.信息中医学提出以血液指纹图谱建立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实现信息化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方法。
  • 摘要:一般认为,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关键是找到证本质的物质载体即客观指标。迄今为止,客观指标的选择涉及到了现代医学的各个方面,如自主神经系统、激素分泌功能、免疫功能、cAMP—cGMP、微量元素、酶活性、细胞因予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等。
  • 摘要:本文介绍了使用近红外舌下静脉图像采集仪采集到的近红外舌下静脉图像,并提出了从这种近红外舌下静脉图像中提取出舌下静脉轮廓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分离舌下静脉与周边的舌质背景,并能准确定位舌下静脉的完整边界。
  • 摘要:目的:采用二十五音分析仪,对平和体质女性的声音频率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按《黄帝内经·素问》的女性生理年龄特征划分法,以“五七”年龄为界,将观察对象分为年轻组(20~35岁)和年长组(36~50岁).运用二十五音分析仪对两组女性的声音频率进行检测.结果:平和体质女性的声音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偏向于角音;年轻组的声音频率高峰在羽音区,徵音、羽音亦增多;两组的声音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女性平和体质者的声音频率具有一定的特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规律性的变化.
  • 摘要:目的:从颜色科学的角度探讨民国以前舌色的发展与分类特征.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收集民国前古医籍中诊舌色的内容。结果:民国前古代医家对舌色的认识是从对色调的区分开始,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开始观察舌色的饱和度和明度差异,并进一步注意到兼色的复杂色调变化。结论:采用颜色科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发现古代中医舌色研究的规律和特征.
  • 摘要:“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本文介绍了四脉定证的原理和机理,讨论了“四脉定证”的道理。
  • 摘要:“辨病一辨证一辨体质”是符合现代临床实践、能够代表现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证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内容包括: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全面评价其胰岛β细胞功能并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同时进行并发症的筛查以及严重程度的评估;②在“以病统证”基础上,力求证型的简化和标准的统一,辨证施治,对患者的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进行全面调整,以辅助降糖、改善症状、预防和减轻糖尿病慢性并发痘为防治重点;③辨体质以指导中老年糖尿病无明显症状者的治疗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此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辨证辨质,谨守病机,能够加强糖尿病的诊疗规范化,提高临床诊治效率,使中医药在糖尿病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进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哮喘花剥苔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制作小儿哮喘花剥苔病史多因素调查表,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352例儿童。结果:过敏史、易感史、家族史、多汗、怕冷、面色萎黄等因素(P<0.05或P<0.01),对哮喘花剥苔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结论:小儿哮喘花剥苔形成与家族史、过敏史、易感史、多汗、怕冷,面色萎黄等因素密切相关.
  • 摘要:黄腻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舌象变化,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均可见之。黄苔主热,腻苔主湿,因而黄腻苔,一般认为属湿热内蕴之证,治疗也就多从清热利湿立论。这已为中医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律。然而这只是一般的规律,病有常变,惟知常达变者,方能游刃有余,深悉辨证论治之精髓。正如《辨舌指南》所说:“淡白舌亦有热病,黄厚满舌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在临床实际当中,黄腻苔的出现不能概以湿热而统之,尚有不属于此者。临证当慎审明晰,辨证求因,穷本极源,方能切中病情。
  • 摘要:为了探讨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特点,我们曾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舌象及舌涂片的细胞学观察。观察对象为所有病例均为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50.5岁。其中男42例,女18例。并以30例正常人做对照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不孕症舌与性激素的关系及舌苔脱落细胞形成的机理.方法:选择70例原发性不孕症妇女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舌苔脱落细胞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雌、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为指标。结果:1)月经周期第10天对照组和观察组MI均表现为轻度右移,组间无显著差异;第20天观察组MI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显著差异(P<0.01).2)月经周期第10天观察组E2、P较高(P<0.01);第20天观察组P、P/E2较对照组低(P<0.01).3)月经周期第10天观察组PR阳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20天观察组ER阳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PR与MI显著正相关(P<0.01),与MV显著负相关(P<0.01),ER与P显著负相关(P<0.05),PR与E2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舌苔脱落细胞能够反映机体性激素周期性变化性,ER、PR参与了激素对脱落细胞的调节.
  • 摘要:本文首次将基于决策树的AdaBoost算法引入到舌诊分类中来.颜色和纹理是舌面信息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本文首先运用PCA对特征进行了预处理.选择基于CART的AdaBoost学习算法作为最终分类器,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对舌象二类分类具有很好的效果.
  • 摘要:在健康人群中甚至在其早期的人生阶段首次发现明显形状的舌纹.舌纹分成正常形状的舌纹和与疾病有联系的不正常形状的舌纹.舌纹的这种分类标志着望舌纹诊病进入现代舌纹诊病阶段.为了区分这两种舌纹,正常舌纹和病理舌纹被定义.在大样本舌纹统计的基础上明显形状的正常舌纹和病理舌纹在形状上的差异性被清晰地明确下来.基于肉眼观察和上面的统计分析,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等方法客观地区分不明显形状舌纹和明显形状舌纹.通过计算舌纹二值图像的最佳拟和椭圆的长、短轴之比、长轴和x-轴的夹角,每个像素的类型和对只有两个端点且无交点的舌纹线进行直线逼近然后计算直线的折点个数等计算机方法客观地和量化地分离明显形状的正常舌纹和病理舌纹.几百个舌纹图像被采用检测计算机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计算机分离正常舌纹和病理舌纹的有效程度.
  • 摘要:通过对慢性胃炎各组患者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测定及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检测,研究EGF及其受体表达与中医慢性胃炎舌象形成的相关性。舌苔上皮细胞EGFR的蛋白检测,采用链酶亲和素一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唾液EGF含量检测采用ELISA免疫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证型组唾液EGF含量均升高(P<0.01),以脾胃湿热证组和肝胃不和证组升高最明显,其中脾胃湿热证组与肝胃不和证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与胃阴不足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脾胃湿热证组舌苔上皮细胞EGFR胞浆颗粒,着色比例、着色强度三项指标均较其他证型组升高;唾液EGF含量及EGFR表达呈现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的趋势。结论:唾液EGF含量,EGFR表达与慢性胃炎舌象形成有相关性。
  • 摘要:目的:筛选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1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下络脉图像,彩色多普勒采集其肝脏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和肿瘤相关指标,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可能影响其舌下络脉异常的临床因素。对29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原发性肝癌舌下静脉曲张可能有关的临床因素分别为:吸烟(P=0.001)、饮酒(P=0.002)、肿瘤临床分期(P=0.015)和门静脉内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内径(OR=24.266)、吸烟(OR=2.840)、肿瘤分期(OR=1.698)与患者异常舌下络脉明显相关。结论:肝癌患者异常的舌下络脉与其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将观察舌象诊断病症的方法,用于烧烫伤病人的指导护理工作,将护理工作与舌象演变情况紧密结合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
  • 摘要:舌诊报告单可为中医临床辨证、疾病诊断及教学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依据。保存原始舌图片、语言描述舌象、舌图象的人工分析数据及舌图辨证分析意见。通过对舌诊信息全面综合记录、分析实现保真储存可供以后查询,便于观察探讨舌诊定量变化规律,为中医临床舌象的辨证提供了客观动态检测指标.
  • 摘要:脉象名称的规范对脉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脉名词素的构成、词语的性质属性、兼脉的构成及称谓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脉名的结构,为研究古籍中脉名的内涵和规范现代脉诊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 摘要:脉象的宽度与脉象的长度、深度、力度、频率、节律、流利度、紧张度以及均匀度等统称为脉象的八大要素。如何把脉象的宽度客观地表达出来是近年来脉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所介绍的研究方法就是以古代中医典籍对脉象宽度的认识为理论依据,以目前国内外对脉象宽度的研究成果为参考;在充分考虑宽度类脉产生原因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脉象宽度检测装置,对脉象的宽度进行客明化、定量化检测.通过检测,力求建立一套针对脉象宽度的新型检测方法,在临床采样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初步建立脉象宽度的量化指标,将脉道粗细客观.地表达出来.
  • 摘要:我们1999年以来应用HY-MX-2000-1型脉象诊断仪,观察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黑龙江等地1900余人,按现在常见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常脉29种脉象,编制软件,对所描记的4万余幅脉象图进行逐一判别,并对脉象图的识别作一简单介绍。
  • 摘要:为了探寻脉诊仪对医师诊脉信息识别是否正确,以不断纠正脉象仪研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脉象仪临床使用率.本文将脉象仪与有脉诊经验医师诊脉结果相对照,初步发现了脉诊仪检测脉象是优点和需注意改进的不足点,提出了脉象研究任务虽然复杂而艰巨,但若认真遵循脉诊研究规律与原则,许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 摘要:本文在烧烫伤病人救治过程中,应用中医脉诊检测的方法观察烧烫伤病人救治过程中的脉象表现,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绩,提高了烧烫伤的救治水平,充实了烧烫伤诊治内容有临床实用意义。
  • 摘要:“四脉定证”是中国著名老中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一生饱读经书,依据八十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的诊脉经验。“四脉定证”是在他的行医生涯中,顺从天地之道,感知自然变化规律,体察生命变化的渐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南针,是教化后人临证济世活人的经验结晶。
  • 摘要:中医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特性为脉诊的教学和实践带来了困难。构建脉诊的动物模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目前脉诊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为此,我们选用与人循环系统接近的小型猪为实验动物,以经典的中医脉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脉象形成机理进行脉涩变造模,再通过脉图形式直观表达,使学生从机理上认识、从手感上感觉、从图形上三位一体对脉涩变进行辨识,从而建立新型脉诊动物模型,促进脉诊实践教学的发展。
  • 摘要:简要概述了近年来中医面色诊方面的客观化研究近况,探讨了现代客观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客观化研究提出了展望.
  • 摘要:虹膜学理论认为人眼虹膜是机体的全息模型,机体各部脏器的变化均会体现在虹膜图像上,根据虹膜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疾病,跟踪疾病的变化与治疗过程,是未来医学与预防医学重要诊断手段。本文基于虹膜学诊病理论,设计实现虹膜自动诊病系统,提出通过使用柔性分区的方法,根据各个区域的纹理、色彩等特征对典型疾病做出诊断。在分区时着重于对卷缩轮以外的纹理特征进行分析,为医学诊断提供了一种参考。
  • 摘要:目的:根据中医“肝开窍于目”、“五轮学说”,对中医肝郁证与风轮形态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症状积分量表”收集内科肝郁证82例患者;分为气滞组、阴虚组、血瘀组,另设对照组。利用虹膜检测仪拍摄受试者风轮的纹理、斑块、陷窝情况。结果:各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积分差别有明显性意义(P<0.05);以30岁~50岁年龄段最高;50岁以上次之;30岁以下最低;风轮检测纹理欠清晰者31例(37.8%);风轮有色素斑块者10例(12.2%);出现陷窝者的36例(43.9%).对照组中有3例检出纹理欠清晰;1例检出斑块,4例检出陷窝;阴虚组、血瘀组、对照组中有10例检出纹理、斑块、陷窝同时存在。结论:肝郁证的病理过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青年患者证候表现较轻;中老年患者症状加重.随肝郁证患者症候的发展;风轮形态异常检出率有增加趋势。
  • 摘要:中医诊断的教学,学员普遍反应内容繁多且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滑脉可见于痰饮、食积、妊娠等)构成了学习的难度;此外,普遍感觉理论与临床的脱节较为严重。仔细分析其中缘由,无外乎两点:其一,是四诊信息的采集,望闻问切的方法运用是否正确;其二,如何有效地把四诊的信息整合,从而构成医者自己的分析信息,即辨证。四诊信息的采集,是辨证的基础,这是纯操作技巧的问题。对同一个体而言,除脉象的认识稍有差异外,其他三诊较为一致,毕竟,其他三诊比较客观的东西。辨证则不然,因为它是四诊信息经过大脑充分思考过的诊断过程及结果。因此,对于同一个体,基于四诊信息的不同,中医常有不同的证型诊断。幸好,中药方剂功效的广泛性和“宽容性”可弥补辨证论治的差异,这就使得临床治疗中,尽管医者辨证和治则不尽相同,其疗效都不会相差甚远(当然,辨证论治南辕北辙自当别论)。不过,从辨证学术研究而言,还是有必要把辨证规范为好,尽可能地减少差异。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界有很多学者已利用先进的色度仪对慢性肝炎面部色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基本上是分型研究.然而色诊中的“色”,不是简单地讲颜色,而且还要注意其色调、明度、纯度、光泽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均与人体的气血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慢性肝炎进行色度学研究时更应追本溯源,考虑气血阴阳对其的影响.
  • 摘要:中医学迫切要求建立规范的、统一的常见证诊断标准。以临床准确辨证为目的,统一研制方案、研究内容,整体性完成约100个以上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每证含证名、同义词,定义,必有证素、或兼证素,常见表现及计量值。“常见证诊断标准”具有证候规范、全面,整体辨证,有利证型鉴别,定位、定性、定量,辨证较准,适用面较广等优点,但存在局限性,应遵循操作规则,以利辨证准确。
  •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规律和证候特点。方法:以健康人和CHD气滞血瘀证病人为对照,从面色、舌质、甲色和脉象及其微观指标对CHD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同步观察分析。结果:OCHD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病人均存在面部血流周围阻力指数(Ho/Hb)、挠动脉脉图阻力系数(h4/h1)、心血管外周阻力(RT)均明显增加,微循环管袢红细胞聚集、袢顶瘀血、微血流速减慢;②气虚血瘀证患者面部主波波幅(Hb)、快速充盈系数(Hb/Tab)、脉图的心搏
  •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神经网络模型。方法:采用一种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在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冠心病中医证候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检测样本对该模型的性能作出评价。结果:检测样本集474个,诊断正确的共计429例,判断准确率达90.5%。结论: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神经网络模型有较好的获取证候内在规则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为了前化分型、建立客观指标、便于总结疗效。将心律失常分为气血不足、心血瘀阻两型,探索建立客观检查指标(症候、心电图、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心脏彩超),并拟固定方,观察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肝功能等客观指标的关系,强化对慢乙肝肝郁脾虚证的认识,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进而为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依据,还可为肝郁脾虚证的进一步规范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思路.方法:将54例慢乙肝病人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证观察组和湿热内蕴证对照组,进行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等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慢乙肝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各指标的差异.结果:(D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ALB、GLO、A/G均基本正常,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O.05);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ALT、AST均明显升高,湿热内蕴证组较肝郁脾虚证组升高更明显,但两组ALT、AsT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郁脾虚组TBA基本正常,湿热内蕴组TBA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肝郁脾虚证组、湿热内蕴证组在HBsAg、HBeAg、HBcAb及HBsAg、HBeAg、HBcAb三者同时阳性率、HBV—DNA阳性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慢乙肝肝郁脾虚型肝损伤较轻,湿热内蕴型肝损伤较重。②慢乙肝肝郁脾虚证病毒复制无明显差异。
  • 摘要:脾胃病寒热错杂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症、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可见到。中药寒热并用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脾胃病寒热错杂证,文献报导颇多,但大部分证候不典型,临床表现各异,使辨证诊断困难,不易掌握。笔者在有关杂志和脾胃著作中选录了10余种寒热错杂证的案例予以说明.从以上案例的临床表现和病种的证型看,脾胃病寒热证多数都有问杂证,多兼虚实夹杂,或兼夹气、夹湿、夹痰、夹血瘀、夹食滞等,所以典型的脾胃病寒热错杂证少。笔者认为掌握以下几点,有利于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证和诊断。①必须既有寒象又有热象的临床表现。②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上热下寒,二是上寒下热。临床上以上热下寒多见。③寒热错杂证多兼虚实夹杂。脾胃病寒热错杂证多是在脾胃虚寒基础上伴郁热、湿热、瘀热、或虚热征象,一般说来虚证偏寒多,实证偏热多,借辨虚实来辨寒热,有较主要参考价值。④脾胃病见舌淡苔黄,或舌苔黄白相兼,对诊断寒热错杂证有较大价值。⑤胃镜像的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有利于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证。如消化性溃疡整体多虚,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有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而局部有溃疡,胃镜可见溃疡覆盖厚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边缘糜烂出血等,是存在热与瘀的病机。拓展望诊深度,参照局部微观辨证,在补气健脾温中散寒的基础上,参以清热化瘀,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合,使疗效提高。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虽表现无常,但只要详细辨证,四诊合参,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掌握寒热错杂证的辨证规律,多能做出正确诊断。诊断正确,才能保证疗效。
  • 摘要: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肾虚之阴阳偏盛、气化代谢特点不同而呈现出肾虚为主的基本证候:肾精气亏虚、肾阴虚、肾阳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以及瘀血阻络等证.随病情发展,骨质疏松症后期各证均转属肾虚血瘀的本虚标实之证.
  • 摘要:考察古代著名医家对霍乱的辨证论治,其中治疗寒霍乱最有效的方剂为理中丸加减,治疗霍乱最有效的方剂为燃照汤等。
  • 摘要:目的:以大黄法、游泳力竭法、饥饿法多因素复合建立一种新的脾气虚证大鼠模型.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以多因素复合法对模型组及中药组大鼠进行造模,21d后处理部分大鼠,检测指标。其余大鼠继续实验,以黄芪建中汤灌服中药组,生理盐水灌服对照组及模型组,21d后处理大鼠,检测指标。结果:造模大鼠血清木糖浓度、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胃窦G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健脾中药复建后,中药组大鼠的脾气虚症状、体征缓解,上述指标恢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因素复合复制的脾气虚证大鼠模型稳定性良好,克服了单因素造模持续时间短、自愈性强的缺点,经得起药物反证,是一种可行而稳定的脾气虚证造模方法.
  • 摘要:症候性疲劳是本课题组,经过大量疲劳患者的诊治及疲劳人群的普查所提出的一个新的常见的疲劳证型,它的症候有别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它各种类型的疲劳,是疲劳疾患,易被现代医学诊查所轻视,和患者自身所忽视的一种常见的疲劳类型。本文通过中医四诊检查证型归类,提出了该疲劳类型存在的事实,并揭示出本类型疲劳是及‘过劳死’的主要疲劳疾病之一,值得重视。
  • 摘要:疲劳是一个广义名字,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过程中所存在的客观事实。从病症角度讲,疲劳症候几乎是每一个人都经过的感受与现象。一般认为,疲劳作为机体的一个主观感受症状,是机体体力或精力减弱或丧失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病理现象的体现。因此,疲劳即可以见于‘健康’人,也可以作为一个症候,见于诸多躯体性、心理、精神疾病和人体的其他疾病。由于机体系统的巨大性,使疲劳的产生形成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缺乏条理性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目前医学界对疲劳的分类及诊断亦缺乏明确的系统性,其相关术语的应用亦比较混乱。本文按照目前资料和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 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eFatigueSyndrome,简称CFS)是现代高效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包括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短期记忆力或注意力明显下降,头痛,不能解乏的睡眠,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CFS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的报道,中药治疗CFS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 摘要:脑疲劳是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课题组7年来应用强力健脑益神散治疗372例脑疲劳患者的临床体会,概述了脑疲劳症候及抗脑疲劳中药的方剂组成要点,提示了在脑疲劳患者治疗过程应关注的问题.
  •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运用超声的肝脏检查评估酒精引起的肝损伤情况.提示了对酒精性肝损伤要在仔细肝超声检测的同时,注意中医四诊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酒精性肝损伤以获得早期治疗,提出了酒精性肝损伤超声声像图特点和程度评估和疲劳症候在酒精性肝炎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Y迷宫(Y-maze)实验的变化及逍遥散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大鼠应激模型,同时灌服逍遥散有效组份悬液.在造模第21d结束后的第2天进行Y迷宫实验,观察并记录达标所需的训练次数(N)、错误反应次数(EN)、总反应时间(TRT)、主动回避率、正确反应率.结果:造模结束时,N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大鼠的EN多于其余两个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TRT也多于其余两个组,组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大鼠的主动回避率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的正确反应率正常组低于模型组和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21d慢性束缚应激方法能够复制与中医肝郁月午虚证相似的动物模型,逍遥散能够有效改善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的认知、学习记忆能力.
  • 摘要:目的:探索新的确定诊断临界值的方法.方法:以符合0个类别诊断标准的病人比例为假阴性率,则真阳性率=1-假阴性率;以符合>2个(或3个)类别病人比例为假阳性率,作类ROC曲线,以最接近左上角的点定为最佳临界点--诊断临界值。结果:建立了确定诊断临界值的新的方法--类ROC曲线法.
  • 摘要:目的:观察乙肝II号联合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乙肝II号联合a-干扰素治疗CHB患者160例,并与单用干扰素对照组100例作对照。结果:乙肝II号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血清ALT、AST,TBIL均有显著改善(P<0.05),HBeAg阴转率达50%,HBV—DNA阴转率达5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II号联合a-干扰素治疗CHB具有协同作用,提高了整体治疗效果。
  • 摘要: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在环境变化或者受伤时,神经具有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能力,低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很强,高等动物减弱,而哺乳动物更弱。
  • 摘要:目的:贯彻运用中医“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理论,选择外科临床常见的,非手术可治疗的,具有代表性的肿瘤患者,采用祖国医学中“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近、远期疗效,探索中药的广谱抗瘤性,以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十年来临床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别的肿瘤,均在三甲医院临床检查验证或术后肿瘤再发的而非手术指征的患者,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选择的病例为胆囊息肉60例;乳腺纤维瘤切除术后再发60例;晚期乳癌11例;肝癌术后再发7例.根据中医外病内治,内病标本兼治的原则,我们选择了主要成分为党参、北沙参,柴胡、太子参、牡丹皮、黄芪、女贞子、生大黄、当归、木香等具有①补中益气;②活血化瘀;③通里攻下三合一方法给予服用,而不用其他西药,从症状、体征、生活质量、辅助检查等不同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来判断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都显示较满意的临床疗效,60例胆囊息肉患者58例在四周内消失,最快者为两周,1例1年后消失(80岁),1例一年后复查无变化(42岁).60例乳腺纤维瘤术后再发者57例患者在20天内肿物消失或变小,有效率95%,11例晚期乳癌均在一周内肿物明显变小或肤色转正常,除1例两个月后中断治疗,3例中转手术仍在化疗观察中,其余7例,生存期最短5年(75岁患者),最长8年,仍在继续服用中药固巩,未服用其他药物,至今健在.7例肝癌患者为术后复发,肝叶形态比例失常,脾大,门诊服用中药达5年以上,复查影像学示肝形态正常,脾正常,肿瘤标志物阴性.结论:西医和中医在诊疗疾病治疗中各有自身优势,特别在外科肿瘤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具有互补效应.本文所例举不同类别而又非手术指征的肿瘤患者,都是在西医先进仪器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基础上,从而采用中药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进一步验证了中药所具有虚则补之,实则消之的双向调节机制能够达到“扶正驱邪”的治疗作用,对各种类型的肿瘤均能起到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临床效果.
  • 摘要:“病案”属于《中医诊断学》的最后1个章节.中医病案的内容包含了西医病案的所有内容,再加上中医的内容,并且又是考执业中医师资格的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因为((中医诊断学》属于基础课在1年级就学完了,所以到5年级时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基础尚未学完,就要求学会写完整的病案也不现实.所以我们提出了改革病案教学的课题.
  • 摘要:《诊断学基础》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和中医专业的主干课。在高等中医院校的特定条件下,内容多、学时少.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该培养能通讲《诊断学基础》(包括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检查、84,t~查等)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学时少的前提下,重点讲授大纲所要求的内容。
  • 摘要:本文用《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方法学原则,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的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意义和应用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中论及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处理,到方药性能对比,以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法体系中充分体现出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伤寒论》做为中医学不朽的经典,其理论上的阐述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逼真,思路之慎密,应用之独到,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 摘要:1验方简介方剂:本散取《证治准绳》之方。由甘遂3克、朱砂3克组成。制法:将甘遂研为细末,用新鲜猪心一具,调和甘遂末,将猪心剖作二片入药内,合之线缚,外用皮纸裹湿,慢火煨熟,勿令焦。取药细碾朱砂和匀,分作四丸。服法:每服一丸,将所煨猪心煎汤化下,过半日,大便利下恶汤为效。禁忌:①此药较峻不可轻用;②心悸、怔忡、脾虚、便溏者不可服用,以免损伤正气。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