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09-05-2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扁平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术的35例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结直肠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rn 结果:35例患者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21例,黏膜内癌1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3~87(62±12)岁。低位直肠(据肛缘7 cm以下)病变14例,中高位直肠7例,乙状结肠4例,肝区病变5例和盲升结肠病变5例。病灶直径2.0~8.5(2.42±2.27)cm。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5~114(中位数38)min,出血量5~400(中位数32)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好转。35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3~23(11±5)个月,无复发病例。rn 结论:ESD治疗较大的、扁平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黏膜内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近二十多年来,以腔镜外科手术(狭义微创外科)为龙头的微创技术带动了整个医学界,引发了一场微创医学革命,与器官移植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医学领域两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而所有在微创理念指导下的微创诊疗实践通称为广义微创外科,它不仅涉及胸腹部外科、妇科、泌尿外科、骨科,而且影响到消化科、心血管介入诊疗、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眼科、呼吸科等许多领域。这些微创技术在多学科、大范围的应用和实践我们可以看作微创外科的横向拓展,那么为微创外科在各个专业内又在不断地纵向发展,从而做得更精、更细、更强。近年来,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单孔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诞生使得业已装备精良的腔镜微创外科医生如虎添翼,也使微创外科医生与病人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面对不断涌现、众彩纷呈的各种微创新技术,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医生到病人、从医方利益到公众权益等许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哲学思考,一种精心设计、精细操作、精致展现的精准微创外科也就应运而生。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的最佳方法,提出微创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系列性方案。rn 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我微创中心收治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224例,首先经十二指肠镜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待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后,根据不同病因和病情特点实施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rn 结果:224例ACST患者,急诊内镜成功219例,成功率97.8%,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83例胆管结石中,择期内镜胆管取石治疗122例,成功率95.1%;择期三镜联合胆管探查、一期缝合胆管治疗41例,成功率97.6%;择期内镜胆管内支架放置术姑息性治疗胆管结石23例,成功率100%;4例急诊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成功率100%;胆管狭窄41例中,36例限期行内镜胆管狭窄逐级扩张+胆道内支架放置术;5例实施限期开腹根治手术。rn 结论:ACST利用内镜、腹腔镜联合、分阶段治疗实现了ACST的全程微创化治疗,手术耐受性好,风险低,提高了生存率和病因治愈率。
  • 摘要:目的: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剂量硬化剂注射治疗的疗效。rn 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EVS)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97例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共行硬化剂注射治疗332人次,15人次为急诊硬化治疗,317人次为择期硬化治疗。初治病例EVS次数3.23±1.26次/人,每次注射量为23.26±9.7ml,2次治疗间隔时间8.33±4.15天。对41例病人治疗后进行了12-39月随访。rn 结果:急诊止血率93.3%,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93.7%。随访观察,长期有效率为90.2%。并发症发生率为9.28%,包括出血6.19%,食管狭窄1.03%,肺浸润1.03%,心跳骤停1.03%。rn 结论:静脉内大剂量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和针刀切开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胰管括约肌切开术获得胆总管通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rn 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间,对219例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失败的病人分别施行针刀切开(n=113)或经胰管括约肌切开(n=106),分别统计两组切开方法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rn 结果:219例病人中有209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成功(95.4%),PSP组成功插管104/106例(98.1%),NK组成功插管105/113例(92.9)%。共有10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经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3例。针刀切开术后7例(出血1例,穿孔1例,急性胰腺炎5例)。rn 结论:同NK相比胰管括约肌切开术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率。PSP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预切开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46例肠梗阻病人经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进行吸减压既往较多采用在X光机下盲放置该种导管省时省力,导管插入深且可边插入边吸引胃肠液避免误吸,更避免了医患受X光照射。2.放置肠梗阻导管患者术前都需要做大肠镜以除外大肠癌所至肠梗阻而肠梗阻患者做大肠镜往往肠道准备不好,技术要求高,须轻揉,少注气还要尽可能进到回盲部。3.用肠梗阻导管吸引疗法解除粘连性肠梗阻的成功率在98%以上,早期发现就是用肠梗阻导管吸引疗法的成功率更高,所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和食管-支气管瘘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经内镜和X线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在胃镜直视下或胃镜结合X光机完成置入食管合金支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显著改善,食管气管瘘患者呛咳显著缓解。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部异物感,2例发生呕血,平均缓解时间8个月,胸痛.、胸部异物感症状最长持续时间平均3周。支架术后平均存活时间11个月。结论:食管支架能显著缓解中晚期食管、喷们癌患者的进食困难及呛咳肺内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讨论ERCP及内镜治疗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对台州医院2008年成功接受ERCP检查及接受内镜治疗的1006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胆道结石最常见,为766例,占76.14%,其次为胰腺炎129例(其中胆源性胰腺炎94例),占12.82%,胆管癌47例,占4.67%;其中950例行EST切开,651例取石或虫体,419例留置鼻胆管,65例放置胆道支架,7例放置胰管支架;并发症发生率5.27%。结论:ERCP对于胆胰疾病的诊断明确可靠,内镜治疗可使其中相当部分患者免受外科手术的痛苦。
  • 摘要: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较双人操作使结肠镜检查病人的痛苦程度、结肠镜操作过程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肠镜的操作时间及结肠镜操作困难病例的发生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困难的结肠镜操作,本文现就结肠镜单人操作困难病例原因及应对策略的总结及体会进行了简述。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在手术中的应用。rn 方法:在150例开腹、腹腔镜胆道手术中结合使用胆道镜的患者,总结使用方法、治疗效果。rn 结果:术中胆道镜的使用降低了术后的残余结石率,在明确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办法。rn 结论:胆道镜在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术中胆道镜150例,其中17例胆道梗阻性病变经术中胆道镜配合病理检查得到了确诊,使术前诊断得以更正和补充,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我们应用术中胆道镜处理肝内胆管结石132例,明确诊断并处理肝内胆管狭窄3例。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下段占位12例。同时为胆管病变的术式选择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总结运用十二指肠镜与腹腔镜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手术方式治疗52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rn 结果:LC术前行ERCP492例,ERCP+LC同期进行15例,LC术后行ERCP19例。联合应用内镜取石成功501例(95.2%);转开腹手术25例(4.8%);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例,经内科保守或内镜下止血成功;急性胰腺炎3例,经内科保守成功;LC术后胆漏2例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治愈。rn 结论: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合理选择二镜顺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体现内镜联合应用的优越性,提高了微创治疗的成功率。
  • 摘要:目的:总结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接受内镜下支架置入术的18例晚期食管癌伴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术后患者均可进普食或软食,明显减少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未出现任何致命性并发症。结论:支架置入术的致命性并发症可有效预防。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下技术治疗方法。rn 方法:选自我院1995年12月至2008年4月采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方法(EVL)、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注射疗法(EVS)、EVS与EVL联合疗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共104例。rn 结果:104例活动性出血套扎治疗32例,硬化注射治疗34例,联合治疗38例,合计止血成功率88.5%;套扎或硬化注射方法治疗66例,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66.7%;套扎及硬化注射联合疗法治疗38例,食管静脉曲张根除率73.7%;所有治疗生存率96.2%,并发症15%。rn 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单环套扎术及硬化治疗术,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好,预防反复出血及使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或曲张静脉程度减轻的治疗作用,单环套扎及硬化注射联合治疗方法,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效果最佳。内镜下硬化注射方法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优于套扎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 摘要:本文对ERCP术后出血的背景及定义进行了介绍,分析了ERCP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提出具体预防及处理可参照的措施。ERCP术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术中、术后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的胃间质瘤(直径<2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rn 方法:2004-08/2008-09,对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cm,平均1.42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rn 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rn 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小的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的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rn 方法:6例胆囊疾病(4例息肉,2例结石)行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脐部作-1.5cm弧形切口,应用2种不同的方法建立腹腔镜操作通道并维持气腹完成胆囊切除。rn 结果:6例均成功完成。第1例手术时间在189min,后续2例手术时间90min,后3例在50-60min。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术后无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清醒后即饮水,第二天出院,术后两周复查,脐部无明显手术瘢痕。rn 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技术操作难度仍较常规LC大,脐部操作装置及手术器械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其较传统LC更加微创,极具推广价值,可望成为有前途的新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7例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6min,7例中转开腹,无一例腹腔内残余感染,无一例戳孔感染,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天。讨论:只要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熟悉阑尾在右下腹的各种解剖位置,肥胖患者如行阑尾切除术应首选腹腔镜阑尾切除。
  • 摘要: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并不少见,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肠梗阻报告极少,并发绞窄性肠梗阻更为罕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腹部X线检查,多可确诊。对于炎性肠梗阻,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多可治愈;而对于绞窄行肠梗阻,只有手术才能解除。本报道中的病例手术时肠管己坏死,全腹膜炎明显,小肠系膜和扩张的小肠水肿明显,手术时机已过晚。若再延误手术时机,患者就有生命危险。对于这类罕见的病例,医师往往不易想到。本病例起初被怀疑是胆漏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合并炎性肠梗阻,未想到是绞窄性肠梗阻。所以,这就提醒我们在保守治疗不佳时,应积极的进行手术探查,以免耽误病情。
  • 摘要: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术中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rn 方法: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rn 结果: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131例,119例乳头切开取石成功,7例乳头切开成功,5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8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rn 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术中联合治疗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总管,肝内胆管取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开腹胆道镜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成功完成,无胆道残余结石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胆道镜的熟练应用,有利于提高取石的效率、效果,是胆总管探查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rn 方法:收集我院1995~2008年的3851例LC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行LC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手术引起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rn 结果:3851例LC患者中最多的是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3194例,占82.94%);其次是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260例,占6.75%)。中转开腹手术83例,占2.16%。手术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为手术中胆管损伤,共7例,发生率为0.18%;术后胆漏5例,发生率为0.13%。晚期并发症包括胆总管残余结石6例,胆管狭窄3例。无死亡病例。rn 结论: LC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最佳选择,但操作技术仍然较复杂,胆总管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细致地操作及配合手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
  • 摘要:目前腹腔镜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快、生活质量优于开腹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长期疗效,已被广大外科医生接受。而应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仍有争议。主要是能否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效果。本例患者为进展期胃癌,由于腹腔镜的放大效应,可清楚暴露腹腔内的器官组织,且超声刀具有良好的切割、止血效果以及其对周围组织损伤轻的作用,更适合做血管“脉络化”。同时超声刀的热效应能够杀伤肿瘤细胞,可能引起分离时脱落的细胞死亡。此外,手术抓钳只抓持少许组织进行牵拉暴露,并不挤压肿瘤组织。取肿瘤标本时通过塑料袋保护切口,避免癌细胞的切口种植。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切除范围、清扫淋巴结等方面与开腹手术相当,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这些特点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也符合患者需求。由此认为,腹腔镜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是可行的,但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儿月行困难LC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LC术中造成操作困难的原因,探讨各种困难情况下的手术技巧。结果:56例中5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1例发生胆漏,保守治愈,余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谨慎操作、仔细解剖,采用适当的手术技巧,绝大多数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可以顺利完成的,遇到复杂情况果断中转开腹是避免LC严重并发症的明智之举。
  •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从20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约为150~20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200ml,术后2~3天恢复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天。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对于适合的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且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以来共实施的25例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LS成功22例,手术时间60~26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30~900ml,平均240ml。术后住院4~7d,平均5.2d,无术后并发症。3例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其并发症可预防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54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均顺利完成LC,无中转开腹,其中7例胆囊大部分切除加腹腔引流,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LC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是复杂LC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五孔法。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再行胃底折叠术(21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6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最后行LC。结果:27例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食管内压力(19.32±4.11)mmHg,显著高于术前(7.30±1.36)mmHg(t=16.407,p=0.000):术后24h食管pH值9.20±2.15,显著低于术前60.16±50.30(t=16.387,p=0.000)。无出血、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27例随访1~24个月(其中7例随访1~6个月,20例随访7~24个月),无食管狭窄、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一期行腹腔镜手术可行。
  • 摘要: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和腹腔操作距离远、范围大特点,当患者腹腔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时,有可能在一次腹腔镜手术中同时解决,克服了传统手术因腹壁切口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完成联合手术的难题。本院共完成腹腔镜联合手术969例,效果良好,研究表明只要严格遵循联合手术的原则,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联合手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本文就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 摘要:由于腹腔镜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的优点,在外科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我院在开展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同时,也施行了电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自2004年至2008年共施行电视腹腔镜阑尾术126例,无一例出现意外,均预后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本文就LA的心得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介绍肝癌合并膈肌侵犯的手术的改良,评估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05至2008年采用改良手术治疗8例肝癌合并膈肌侵犯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肺部并发症,7例术后有少量胸腔积液,1例中等量胸腔积液合并肺膨胀不全,穿刺引流后治愈,平均术后住院9.3天。随访8例,平均随访13.4月(6月-28月),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3例复发,余4例至尽仍未复发。结论:此改良手术治疗肝癌合并膈肌侵犯是可行的、安全的,操作简便,并可以有效地避免胸腔闭式引流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经腹腔镜手术效果。rn 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136例,其中老年患者572例,因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急诊行LC的老年患者112例,男性48例,女性74例,年龄70~89岁,平均78.5岁。既往:64例患有冠心病,25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 2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患有脑梗塞病史。rn 结果:本组112例患者,8例因为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无法分离,胆囊萎缩或胆囊管解剖不清中转开腹手术。104例顺利行LC,其中1例术后出现胆漏,鼻胆管引流好转,平均住院7.5天。rn 结论:对老年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在控制好心血管等疾病的同时及早行LC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袖套状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为14例重度肥胖症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袖套状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手术包括三部分:(1)自大弯侧距幽门5~6cm处起垂直向上至贲门左侧His角,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向上切除大弯侧胃、保留和形成宽约2~3cm的小弯侧管状胃;(2)切除大网膜; (3)切除约1/3~2/5的小肠。结果:14例腹腔镜下袖套状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全部完成,无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手术中位时间3.1h,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d。14例患者术前平均体重指数(BMI)为36.1 kg/m2;术后1、3和6个月平均BMl分别减少4.1、5.6和7.3kg/m2,平均体重分别减轻11.7、17.5和22.0 kg。结论:腹腔镜下袖套状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行性。方法: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我院65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手术中63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5-110min,平均50min,术后住院4-12d,平均7.6d。术后发生胆漏2例,均经引流自愈,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患者行LC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手术关键是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把握手术时机和提高腹腔镜操作技巧。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经临床筛选的右肝病灶需行切除的患者4例,其中3例右肝血管瘤和1例外伤性肝破裂。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了右肝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0~410min,术中出血量900~1200mL,术后住院12~15 d,未发现并发症。结论:经过临床选择的病例,完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方法,对肝脏良性疾病完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更具微创意义。
  • 摘要:目前关于直肠脱垂国内外采用经腹和经肛门众多不同手术方式,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达到防止复发及符合生理要求,多采用综合手术以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本例三联手术方法采用了现代PPH吻合器切除了冗长、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达到缩短脱垂的直肠粘膜的目的。同时,由于吻合口瘫痕的形成,可以使局部粘膜紧贴于粘膜下层组织而使其固定,增强了直肠壁固护张力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再应用传统的直肠周围间隙消痔灵硬化注射法,使注射的部位形成较强纤维化组织,加强固定了直肠周围筋膜组织支持结构。肛门环缩术用丝线在肛门周围皮下组织内形成一环,以使肛门收紧并增强对直肠的承托。3种疗法联合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比单一手术作用增强,效果更好,无后遗症,是一种微创无痛、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认为是目前治疗Ⅱ ,Ⅲ度直肠脱垂比较理想的手术。
  • 摘要:100多年来门静脉高压症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各种治疗措施的适应症也有了改变。目前存在多种治疗方法,表明对所有患者或所有临床情况而言,没有单一治疗方法能取得完全满意的结果。患者常需要综合或多元化治疗措施。理想的外科处理门静脉高压症、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应该能够有效控制出血、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和避免出血复发,同时其手术过程对患者肝功能影响少,手术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肝性脑病等发生率要低。断流手术是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特色之一。但传统断流手术有手术创伤大、对患者肝功能损害重和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成熟及新的手术器械如超声刀、结扎速和切割吻合器的使用,使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处理门静脉高压症成为可能。尽管欧美国家一直将巨脾、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作为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鉴于我国有大量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部分需行脾切除术。笔者于1996年率先为此类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2002年报道腹腔镜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2005年率先开展腹腔镜下改良Sugiura手术。临床经验表明腹腔镜脾切除和门奇静脉断流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止血效果确定、创伤小、对机体影响小、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 摘要: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 tomy,LC)时CO2气腹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患者在同一手术时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选取行LC患者60例,同时选择同期OC患者50例作为OC组,分别在不同时间下研究两组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LC组在建立气腹后30分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压积比OC组手术开始30分钟的数值明显降低(P<0.05),LC组术后30分的上述指标比OC组术后30分钟明显降低(P<0.05)。结论:LC组在建立气腹后30分及术后30分的血液黏度较OC组明显降低。
  • 摘要:随着手术微创理念的普及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已成为肝囊肿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于腔镜器械无法触及的特殊部位的肝囊肿,腹腔镜手术难以完成或治疗不彻底,疗效差,易复发。近期笔者在胸腔镜下经膈肌切开治疗肝Ⅶ、Ⅷ段囊肿一例,取得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中处理脾蒂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以来13例LS的临床资料,包括使用的不同器械和手术方法。结果:13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小时(2-4.5小时),术中出血10~800ml;1例巨脾,手术时间4.5小时,术中出血800ml;3例应用LigaSure处理,手术时间平均为2.5小时,术中无出血;8例应用超声刀分离,手术时间平均3.0小时,出血量10-200ml;2例应用单极电凝,手术时间约3.0小时,出血约100ml。结论: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脾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脾周围韧带的分离和脾蒂的处理是腹腔镜脾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联合应用微创治疗复杂胆石病的方法。rn 方法:术前常规行电子十二指肠镜检查,了解胆管内结石情况,对镜下不能完成取石或不适合电子十二指肠镜取石者,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术中或术后应用胆道镜技术综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rn 结果:26例复杂的胆石病,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rn 结论:腹腔镜联合其它内镜,如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结合运用钬激光、液电碎石等技术,为复杂的胆石病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切除、胆道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腹腔镜辅助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及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结果:8例腹腔镜下顺利根治切除胆总管囊肿,5例经结肠后、3例经结肠前吻合胆道重建术,手术时间4.0-6.5小时,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经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切除及胆道重建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腹部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疝修补手术的难度、并发症和复发率都较高。各种修补材料和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切口疝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术方法。本科应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复合补片(Bard Composix Mesh)行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7例,现进行介绍。
  • 摘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CCC)多见于儿童,成人发病者少见。传统的开腹切除胆总管囊肿、肝总管空肠R-Y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标准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经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根治性手术屡有报道,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腹腔镜治疗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4月61例腹腔镜处理的慢性萎缩性胆囊。根据术中胆囊萎缩程度及胆囊三角瘢痕形成程度,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切除术及逆行胆囊切除术。结果:全部腹腔镜手术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常规胆囊全切术39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10例,逆行胆囊切除术12例,平均55min,全部放置引流管;全部患者未出现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采用腹腔镜治疗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可行,并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术者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对策和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8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8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e,LC)38例,Ⅰ型31例,Ⅱ型7例。结论 ERCP、MRCP可以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率;腹腔镜可以安全完成Ⅰ型、Ⅱ型。
  • 摘要:NOTES技术在完成腹腔内外科操作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美容及心理微创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传统外科和腹腔镜手术造成的不必要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并避免切口感染、切口病及慢性腹壁疼痛。与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相比,NOTES手术对腹膜和腹腔脏器接触较少,手术引起的腹膜反应较轻,术后肠梗阻、肠粘连发生的机会显著减少。目前治疗性内镜可以在仅使用镇静剂下进行,因此,临床NOTES手术完全有可能不用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来完成,减轻了麻醉深度、相应的麻醉风险也大大降低。NOTES可能在门诊开展,降低个人和社会的医疗消费。NOTES这种提供无疤痕的外科手术方式正在成为标准外科手术的补充,也为常规手术无法治疗的高度肥胖病人和高危险、不健全的特殊病患提供了手术治疗可能。本文主要对NOTES的发展、NOTES手术程序、NOTES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及NOTES技术的未来展望进行了简述。
  • 摘要:Esophageal cancer is the six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cancer worldwide. Due to the esophagus distensible characteristics,patients may not recognize any symptoms until 50% of the lumenaldiameteris compromised explaining late presentation and poor prognosis. Esophageal stents are devices used to maintain or restore the lumen of the esophagus.it is recommended that stents be placed in patients who have dysphasia caused by esophageal or gastric cardiacancer and a calculated life expectancy of 3 months or less.All metallic stents used in the esophagus are self-expanding.No balloon-expandable end prostheses rededicated for use in the esophagus. Stents are inserted using radiologic placement or endoscopic tenting.
  • 摘要: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壁无瘢痕手术(Scarlesssurgery)成为人们研究新的热点。其基本入路是经自然腔道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和经脐入路内镜手术(Transumbilical.endoscopic surgery,TUES)。NOTES系通过自然腔道(胃、结直肠或阴道)的切口将软性内镜置入腹腔进行手术。从而达到腹壁无瘢痕、术后疼痛更轻、更加微创、更加美观的效果。但由于NOTES技术难度较高,存在腹腔感染和脏器穿刺孔漏的风险,尚未得到广泛临床应用。TUES系经脐这一胚胎时期的“自然腔道”置入器械进行手术。利用其自身皱褶的形态特点,术后腹壁基本无可见的切口瘢痕。和NOTES相比,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均大为降低。本文尝试进行了经脐入路内镜肝囊肿开窗引流与阑尾切除术,首先提出了TUES这一术语,并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经脐入路内镜胆囊切除术。
  • 摘要:1998年底至1999年初,笔者先后以《认清微创技术在胆道外科治疗中的主导地位》,《微创胆道外科时代已悄然到来》和《迎接微创胆道外科的新时代》为题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时间已经过去了10年,10年来医患双方对微创技术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手术方法不断完善,一些技术己经成熟,适应范围不断拓宽,安全性明显改进,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当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共同努力。本文分四部分就胆道良性外科病变、胆胰恶性病变、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微创处理及微创胆道手术应用中应注意问题进行了介绍。
  • 摘要:随着腹腔镜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多种复杂胆道手术已能够在腹腔镜下完成,从而使腹腔镜胆道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成为临床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十二指肠镜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独有的优势,使其在处理腹腔镜胆道手术后并发症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现对笔者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报道。
  • 摘要:目的:观察缩窄性Vater乳头功能障碍的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到2008年10月间所诊治的456例缩窄性Vater乳头功能障碍的内镜下表现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治疗效果。rn 结果:456例患者中镜下见乳头形态略有差异者379例,其中乳头形态细长76例(16.7%),乳头肥厚167例(36.6%),乳头位于肠环根部并被肠粘膜遮盖23例(5%),乳头旁憩室113例(24.8%)。EST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22例(92.5%)、有间断性发作但症状明显减轻25例(5.4%)、未缓解9例(1.97%)。rn 结论:缩窄性Vater乳头功能障碍的镜下表现多样,EST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高位疝囊离断法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RIH)中的应用经验及体会,评估其实用价值。方法:总结采用高位疝囊离断法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46例,其中斜疝39例,直疝4例,股疝3例,合并胆囊结石3例,合并胆囊息肉1例。结果:46例均成功完成,同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例,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2~6d出院,平均7~11d恢复正常活动,随访2~16个月无复发。并发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3例,并发尿储留2例。结论: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应用高位疝囊离断法具有与传统腹腔镜疝修补术相同的安全性及优势,但其同时可避免精索损伤和血清肿的形成,具有比传统腹腔镜疝修补术更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LC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LC手术临床资料,按LC常规手术四孔法、三孔法行胆囊切除,对胆囊管分离困难及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辨认不清者中转手术。结果:328例完成LC手术318例,平均手术时间30-90min,中转开腹10例。无出血、胆漏、误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基层医院开展LC手术是可行的、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微创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9年3月,运用微创方法,将48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根据胆道有无梗阻、胰腺炎重症度和治疗方法分为单纯LC组、ERCP+EST组、ERCP+LC组、ERCP+LC+LCBDE组、重型胰腺炎组,观察各种微创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480例胆源性胰腺炎中,实施EST者309例(64.4%),经十二指肠镜取石成功者191例(39.8%),实施ERCP、LC、LCBDE者分别为331例(69.0%)、245例(51.0%),16例(3.3%),成功例数为321(97.00%)、219(89.39%)、13(81.25%)。重型胰腺炎21例,存活20例,ABP治愈率99.8%(479/480)。结论:AGP的治疗应分型而治,早期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待胰腺炎缓解后应用腹腔镜根除的病因,体现微创手术的优点,不失为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的必要性,改进手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方法:使用冷光源内照明系统和特殊手术器械,完成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266例。根据其临床资料,对该术式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6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直视微创胆囊切除术具有适应症广,创伤轻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设备投资少,手术费用低等特点。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先进术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展日益增多。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标准的四孔法基础上减少右侧腋前线的第二辅助操作孔,仅留右侧锁骨中线的辅助操作孔的胆囊。改良三孔法将辅助操作孔,自右肋缘下移至脐部偏右,可减轻病人术后季肋部疼痛。改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切口近似对称,接近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只要将观察孔与主操作孔交换,改良三孔法同样可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本院用改良三孔法行腹腔镜胆囊联合阑尾切除术9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目的:总结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经验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200例采用系膜电凝,阑尾根部结扎,阑尾残端不包埋,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200例全部完成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2.5天,无术后出血、阑尾残端瘘、腹腔脓肿、穿刺孔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无钛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创伤更小、恢复快,几乎不留瘢痕,同时避免了因钛夹留置体内对病人的一些不利影响。
  • 摘要:目的: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应用很广泛,但其观察与标本取出孔在乳头连线中点乳沟处,容易形成疤痕疙瘩,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本文探讨完全经由乳晕入路进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缺点。rn 方法:自2005年4月到2008年9月,我们选择了28例对美容要求非常高的年轻女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施行完全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病人年龄22.5(18~38)岁,其中结甲肿25例、原发性甲亢2例、甲状腺微小癌1例。甲状腺肿块直径小于5cm、甲状腺不超过Ⅱ度肿大。在右侧乳晕内侧缘置入一个10mm Trocar为观察与取标本孔,右乳晕外侧缘一个5mm Trocar为辅助操作孔,在左侧乳房乳晕上缘置一个5mm Trocar为操作孔。分离皮下空间至甲状软骨下缘水平后切开颈白线,用体外悬吊线牵引舌骨下肌肉层,显露甲状腺腺体,切开甲状腺峡部,根据情况切除病变甲状腺组织,缝合颈白线,放置引流管。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并对美容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rn 结果:28例病人手术均成功,行甲状腺单侧叶切除术5例、单侧叶次全切除术15例、甲状腺双侧叶次全切除术3例、一侧近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术4例、一侧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侧次全切除术1例。平均手术时间60.7 min (65~125min),平均术中出血5.8m1(2~15ml),术后住院时间3.1天(2~5天),无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全部患者均对切口美容效果表示相当满意,术后随访1~40月,均没有疤痕增生。rn 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完全经由乳晕入路是安全而可行的,虽然辅助操作器械和镜子距离比较近不是很方便,但不影响手术的进行,手术时间不会明显延长,美容效果非常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腹腔镜与开腹两种不同方式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rn 方法:从EMCC,CHKD,Ovid和ProQuest等数据库中检索1992至2007年之间的文章,共有11篇纳入本研究,从中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11篇文章纳入本meta分析,共602名患者(腹腔镜组310名,开腹组292名),性别组成及年龄组成相似,脾脏重量相似(P=0.91),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要比开腹组长,加权均数差58.70,95%可信区间(34.56,82.83)。但是平均出血量腹腔镜组比开腹组少,加权均数差147.52,95%可信区间(-251.45,-43.58),且进食普食的时间比开腹组要早,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加权均数差-4.21,95%可信区间(-6.14,-2.28)。副脾发现率LS组为13.4%(32/238),OS组为13.6%(33/243),OR值为0.92,95%可信区间(0.54,1.85),P>0.05,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腹组,OR 0.52,95%可信区间(0.31,0.88)。两者术后治愈有效率相似,OR1.36,95%可信区间(0.69,2.70)。rn 结论:进一步探明了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可以临床推广。
  • 摘要:腹水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是以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游离液体的积聚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可出现于心、肝、肾脏疾病以及炎症性、肿瘤、营养不良等疾病过程中,临床表现各异。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肿瘤、肝硬化是形成腹水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介绍了腹腔镜探查术前准备及腹腔镜检查方法。指出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对腹水诊断确诊率高,是一种且安全、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对临床上经过各种检查手段多次检查仍未能确诊原因的腹水患者,腹腔镜检查是一种最佳选择。渗出性腹水一时难以确定病因,而又不能排除肿瘤时,也应尽早予以腹腔镜检查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由于腹腔镜探查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老年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无痛内镜技术是在各种有创和无创的医学检查和治疗中,对患者疼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实施无痛技术的目的是在进行某些诊断性和治疗性操作时,消除患者的焦虑,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疼痛,让患者保持静止相对不动的状态,并确保其舒适与安全,以便操作能顺利进行。从临床的观点来看,就疼痛来源而论,我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病原性疼痛与医源性疼痛。对患者而言,后者相对更不宜接受。本文介绍了无痛十二指肠镜下介入治疗的相关概况,指出多数无痛十二指肠经镜下治疗术还是采用静脉镇静法。作者认为如患者采取俯卧位进行而且时间较长的话,采用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更为理想和安全。
  • 摘要:目的:探讨诊断性及治疗性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rn 方法:回顾总结了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间4579例次ERCP临床资料,分析了并发症发生情况、种类、预防处理及预后。rn 结果:4579例ERCP诊疗中,共发生并发症109例(2.38%),其中并发水肿型胰腺炎43例(0.95%),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例(0.04%),胆管感染33例(0.72%),消化道出血20例(0.45%),结石及取石篮嵌顿3例(0.06%),肠穿孔5例(0.1%),后腹膜腔积气3例(0.06%)。109例并发症中,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02例(93.5%),外科手术治疗6例(5.5%),1例死亡。rn 结论:ERCP并发症中以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高,胆道感染及出血也较为常见,绝大多数并发症可经内科保守治疗而得以痊愈,仅极少数患者需外科手术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总管,肝内胆管取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开腹胆道镜取石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均成功完成,无胆道残余结石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胆道镜的熟练应用,有利于提高取石的效率、效果,是胆总管探查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导丝在困难ERCP中的应用。方法:自2003年1月-2007年2月共遇到困难ERCP操作659例,操作过程中均应用了导丝。结果:灵活应用导丝会提高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导丝在ERCP操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困难ERCP更为重要,效果肯定。应该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导丝的操作技巧以提高ERCP的操作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从免疫学角度比较经内镜置支架(endosopic retrogradebiliary drainage,ERBD)术与开腹内引流术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机体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引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选择临床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8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为ERBD组42例,B组为开腹内引流组39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7、10天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IgA、IgG、IgM的浓度、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SIL-2R、IL-6、IL-2、TNF的浓度。rn 结果:术后A组与B组相比,术后3天IgA、CD4+/CD8+均明显高于B组,SIL-2R、TNF明显低于B组。术后7天IgG、CD3+、CD4+、CD4+/CD8+、IL-2明显高于B组,IL-6、TNF、SIL-2R明显低于B组。术后10天IgM、CD3+、CD4+、CD8+、CD4+/CD8+、IL-2明显高于B组,而IL-6、TNF、SIL-2R明显低于B组,差异更加显著。rn 结论:两组免疫功能恢复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经内镜治疗比经手术治疗免疫功能恢复快。进一步从免疫学角度证明对于手术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时解除梗阻是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关键,应首选经内镜置支架内引流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导丝在降低ERCP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应用导丝操作ERCP 851例,回顾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导丝组胰腺炎2.47%(21)、胆管炎1.41%(12)、结石嵌顿0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4.70%(40)分别明显低于常规组胰腺炎4.90%(16)、胆管炎3.67%(11)、结石嵌顿0.61%(2)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10.40%(34)(P<0.05),出血0.71%(6)、穿孔0.12%(1)发生率亦低于常规组出血1.22%(4)、穿孔3.06%(1),但没有统计学差异。灵活应用导丝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导丝在ERCP操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肯定。应该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导丝的操作技巧以提高ERCP的操作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内预留导丝法在有乳头、胆管解剖变异的治疗性ERCP中的应用。方法:有些患者因乳头位置较偏、憩室内或憩室旁乳头、胆管有严重弯曲等等解剖因素的患者,造影成功后将导丝预留在胆管内,然后再进行治疗性操作。结果:成功率明显提高(92.45%vs 82.26%)、操作时间缩短(40±15min vs 55±20min)、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5.66%vs 19.35%),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有乳头、胆管解剖变异的治疗性ERCP应用此技巧效果肯定,临床上可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内镜治疗的方法。rn 方法:选择自2004年7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8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随机选择20例患者行开腹胆道探查+肝切除术作为对照组,其余61病例作为实验组,先行十二指肠镜取石治疗。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取石成功者,根据肝内结石位置,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和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术;对于肝外胆管结石无法取净者,行腹腔镜肝切除+胆道探查术。对微创治疗组和开腹对照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rn 结果:对于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微创治疗方案,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微创治疗组和开腹对照组相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P<0.05)。rn 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创伤,充分体现了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优越性。该方法对于内镜、腹腔镜技术较高的医疗单位是切实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特点。rn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10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入院时3例血淀粉酶正常,7例有不同程度升高,平均273.4±25.1U/L,人院后3-5d降至正常水平,尿淀粉酶增高者7例。血甘油三醋10例均升高,平均26.15±8.30mmol/L,人院后3-10d降至正常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9例。急性轻型胰腺炎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休克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腹膜炎8例。发生胰腺坏死3例,胰腺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各1例。除按急性胰腺炎的一般处理外,另予以降脂治疗、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及胰岛素、必要时血浆置换或手术。6例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4例。治愈9例,死亡1例。出院后定期监测血脂,口服降脂药物。4例获随访,1例出院1.5年后复发胰腺炎1次,保守治疗后好转。rn 结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临床症状与其他病因所致急性胰腺炎相似,轻重程度不等,易反复发作,并发症较多。部分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水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水平。诊断主要依靠急性胰腺炎临床症状结合高脂血症而定。治疗的关键是迅速降低血甘油三酯值,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评价其手术安全性及一期缝合胆总管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手术,切除胆囊,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部分患者一期缝合胆总管,部分患者留置T形管,二期T管造影后去管。结果: 30例病人一例中转开腹,一期缝合胆总管5例;留置T形管者24例,其中残余结石2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术式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恰当的病例选择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从1992年6月至2008年12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手术方式,对885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837例手术获成功,4例胆总管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肝内胆管残石未处理,37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腹腔镜、内镜或开腹引流治愈,2例术后出血,1例胰头癌术后死亡,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国内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本院自2004年以来共进行LC700余例,其中253例均为急性胆囊炎(疼痛发作时间超过72小时者)。本文就其中253例急性胆囊炎的LC病例进行回顾总结,指出LC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中转开腹是保证病人安全和医生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应中转开腹的情况有:炎症严重不能明确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关系时,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及有胆道损伤时;胆囊与横结肠、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粘连严重不能分离时。
  • 摘要:随着以切口小,创伤小为特点的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外科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来完成,然而由腹腔镜手术操作损伤造成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这引起腹腔镜外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回顾了各类腹腔镜手术1798例,并对这些手术中由于损伤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 摘要: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rn 方法:首先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管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扩张、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和液电碎石取净结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行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术。十二指肠镜法:经胆囊管残端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用十二指肠镜取石网或球囊取石。rn 结果:对191例胆总管内径≤0.8cm的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胆管镜法治疗117例,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7例;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十二指肠镜法治疗74例,68例乳头切开和取石成功,5例乳头切开成功,1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6例。两组均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rn 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术中联合胆管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均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方法和疗效。方法:6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腹腔镜诊断,镜下缝合穿孔。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45min,平均35min,无手术并发症,术后4-6天出院。结论: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患者痛苦小,损伤轻,术后恢复快,腹腔冲洗引流方便、彻底等优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2007年间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T管并发症的1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保守治疗治愈13例,经胆道镜再次取石治愈1例,再次行开腹手术治愈2例。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后T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处理及患者自身因素相关;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防治术后T管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狭窄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和胆管镜探查取石术,经胆总管切口插入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腔,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针式刀或弓式刀在输尿管导管或斑马导丝指引下对乳头施行切开术。结果:施行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53例,51例乳头狭窄切开成功,2例中转为其他术式。术后轻症胰腺炎1例。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管内引流、一期缝合的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对72例患者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入专利的“胆道支撑内引流管”,一期缝合胆总管。结果:7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75~270 min,平均122 min。术后胆漏3例,戳孔内遗留结石1例,戳孔疝1例。内引流管于术后5~7 d拔除,随访3~24个月,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置管内引流、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腹腔镜和消化内镜外科发展迅速,应用领域有了很大拓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种技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有些临床实际问题,单靠其中一种微创治疗手段难以有效解决。近年来,新兴出现的腹腔镜联合内镜外科技术,充分发挥了软硬镜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为彼此创造出有利条件,弥补了单一内镜或腹腔镜技术不足,使某些临床棘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进一步拓展了微创技术的应用领域。目前,在我国腹腔镜联合内镜外科技术在胆道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和普及。与之相比,尽管其在胃肠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本院自2001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此项技术,在治疗广基或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早期结肠癌等胃肠道良恶性病变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发现腹腔镜与内镜联合应用对病灶定位准确,增加手术安全性,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微创优势,可以做到微创、精准、安全有效,在消化外科领域具有较大应用价值。本文对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腹腔镜联合内镜外科技术在胃肠外科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