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畜牧科技创新
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畜牧科技创新

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畜牧科技创新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四川雅安
  • 出版时间: 2010-04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

会议文集:2010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畜牧科技创新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测定不同饲料形态下肉鸭的生产性能及体脂沉积,以期了解饲料形态对肉鸭采食曲线、生长曲线以及日龄、饲料形态对肉鸭体脂沉积规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选用150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公鸭(sM3系)随机分配到2个处理(颗粒料和粉料),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鸭,为期42d,分0-21d和22-42d两阶段。试验鸭均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表明:(1)相对于颗粒料,粉料降低了肉鸭的采食量;两种饲料形态下肉鸭的采食曲线均可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且累计采食曲线的拟合优度更高(R2>0.99 vs R2>0.94)。(2)Von Bertalanffy模型能较好的拟合两种饲料形态下肉鸭生长曲线(颗粒料R2=0.9996;粉料R2=0.9980),其拐点日龄均在24d左右。(3)从全期来看,粉料降低了肉鸭平均日增重约19.5%(P<0.01),平均日采食量约6.8%(P<0.05),降低饲料转化效率约16.5%(P<0.01)。(4)日龄极显著(P<0.01)影响肉鸭腹脂和皮脂沉积(皮脂/腿肌除外);饲料形态极显著(P<0.01)影响腹脂重、腹脂率、腹脂/腿肌比及皮脂重,显著(P<0.05)影响皮脂/腿肌比;日龄和饲料形态的互作仅对肉鸭体重产生影响(P<0.01),对肉鸭的体脂沉积未产生影响。(5)日龄极显著影响肉鸭血清中GLU、TC、TG、HDL-C、LDL-C、VLDL-C、PL(P<0.01)。饲料形态极显著影响血清中GLU、TC、HDL-C、LDL-C含量(P<0.01)。日龄和饲料形态互作极显著影响TC和HDL-C(P<0.01),显著影响TG含量(P<0.05)。日龄极显著的影响肉鸭血清中瘦素含量(P<0.01),在接近显著水平(P=0.083)影响胰岛素含量,饲料形态对三种激素含量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日龄和饲料形态的互作极显著影响胰高血糖素含量(P<0.01)。以上结果提示,粉料未改变肉鸭的生长曲线,但降低了肉鸭的生产性能;日龄、饲料形态对肉鸭体脂沉积及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 摘要:为了更好的指导二郎山山地鸡的选育工作,本试验对二郎山山地鸡SD02、SD03两个品系的早期增重以及13周龄屠宰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D02品系在6周以前饲料报酬以及生长速度都落后SD03品系,而6周后则超过了对方;屠宰性能方面,除了公鸡的腿肌率、母鸡的屠宰率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同时,两个品系的母鸡腹脂率都是远远高于同品系的公鸡。
  • 摘要:本实验以四川白鹅(Anser cygnoides)原代肝细胞为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三种脂肪酸的四个浓度分别为:P1:0.3 mM/L、P2.0.6 mM/L、P3:0.9 mM/L、P4:1.2 mM/L;01:0.5 mM/L、02:1.OmM/L、03.1.5 mM/L、04:2.0 mM/L:L1:0.1 mM/L、L2:0.4 mM/L、L3:0.7 mM/L、L4:1.0 mM/L)处理鹅肝细胞,用M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脂肪酸对鹅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测量胞内三酰甘油(TG)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三种脂肪酸对细胞活性和胞内TG含量的影响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棕榈酸对细胞活性影响最大,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各浓度都促进了胞内TG的沉积;低浓度的油酸对细胞活性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油酸对细胞活性有较大抑制作用,且油酸能显著促进胞内TG沉积;而亚油酸对细胞活性有促进作用,但亚油酸处理对细胞内TG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棕榈酸和油酸均能增加鹅肝细胞内TG的沉积,可以用于构建鹅肝细胞体外变性模型;而亚油酸对细胞活性有促进作用,可以考虑作为营养添加剂用于鹅肥肝生产。
  • 摘要:为了探索工艺简单、投资节省,便于在中小型猪场应用和推广的堆肥技术,本试验设计了小型静态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堆体,研究了相关指标的变化和影响堆肥发酵的因素。试验证明两种小型化简易堆肥工艺均能够达到猪场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要求,从保氮、节能的需要出发,薄膜覆盖(项上开孔)的被动通风工艺比较适宜于在猪场推广应用。另外,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中任何一个指标都可以反映出堆肥进程的大致状态,而以二氧化碳释放浓度骤然下降作为堆肥第一次发酵结束的标志,具有快速、简便、明确的优点。
  •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油脂日粮中添加.RRR-α-生育酚琥珀酸酯(α-TOS)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选用60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10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试验采用2x5因子设计,即两种油脂类型(新鲜油脂和氧化油脂),以及5种α-生育酚处理,分别为30 mg/kg all-rac-α-生育酚醋酸酯(TOA1)、30 mg/kgRRR-α-生育酚醋酸酯(TOA2)及15、30、60 mg/kg RRR-α-生育酚琥珀酸酯(TOS2、TOS2和TOS3)。试验期为42 d。rn (结果)结果表明,(1)α-TOS和氧化油脂显著影响1-21 d肉鸡的料重比,对其他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随着α-TOS添加量的增加,血清的抗氧化能力不同程度提高(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 (3)氧化油脂日粮使肉鸡生产性能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低于同水平添加a-TOS新鲜油脂组(P>0.05)。rn (结论)结果提示,氧化油脂日粮能诱导肉鸡产生氧化应激,并导致生产性能和抗氧化功能下降;日粮中添加α-TOS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抗氧化功能,且在不同油脂日粮中均以60 mg/kg α-TOS添加组的作用效果最佳。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日龄AA肉鸡160羽,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个重复,每重复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益生菌的试验日粮。结果表明:益生菌能极显著提高肉鸡前期的日增重和料重比(.P<0.01),免疫器官指数也有所增加(P>0.05)。添加益生菌使肉鸡前期的CHO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5),BUN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后期血清中ALB和TP含量显著升高(P<0.05),TG和CHO含量略有下降(P>0.05)。结果提示益生菌可以提高肉鸡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在体内的沉积。
  • 摘要:目的:探讨由高脂饲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在高脂日粮中添加抗氧化剂硫辛酸(LA)对高脂小鼠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rn 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正常饲料),高脂模型(高脂饲料),硫辛酸(高脂饲料+0.1%LA)3组。10w后检测小鼠全血和脾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的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B细胞百分含量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率。rn 结果:饲高脂日粮可导致小鼠血浆和脾脏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ROS和丙二醛(MDA)显著升高,形成慢性氧化应激。而添加LA可有效防止氧化应激的形成。高脂日粮诱导形成的慢性氧化应激可显著降低CD4’/CD8’、B细胞百分含量以及升高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率。通过添加LA能有效地改善慢性氧化应激对免疫系统的损伤。rn 结论:高脂日粮摄入可导致慢性氧化应激而显著抑制小鼠免疫功能,LA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恢复氧化还原平衡解除慢性氧化应激而保护小鼠的免疫系统免受损伤。
  • 摘要:为研究不同饲喂方式对猪背最长肌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和μ-钙蛋白酶(μ-calpain)mRNA丰度,以及对肌肉剪切力的影响,54头约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被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第l组为对照组,自由采食;第2组为补偿生长组,前20d限饲30%,后20 d自由采食:第3组为限饲组,全期限饲30%。所有猪饲养40 d后屠宰取样,用荧光相对定量PCR测定猪背最长肌中calpastatin和μ-calpainmRNA相对丰度。结果表明,背最长肌calpastatin和μ-calpain mRNA相对丰度在自由采食组和补偿生长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补偿生长组和限饲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自由采食组和限饲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背最长肌剪切力与calpastatin表达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59。背最长肌剪切力与μ-calpain相对丰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5 7。背最长肌中calpastatin mRNA.相对丰度与μ-calpain mRNA相对丰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59。
  • 摘要:旨在研究铬制剂对处于热应激环境中的肉牛生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头月龄相近、体型结构相似、体重200 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的二代公牛,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将30头牛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5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酵母铬、甘氨酸铬、毗啶羧酸铬、烟酸铬和三氯化铬。试验以三峡库区夏季湿热环境为热应激源,时间为2007年7月1日到9月8日,其中预饲期为10 d,正式期为60 d。根据铬添加水平的不同将正式期分为前期和后期,每期30 d。rn 试验前、后期分别在每kg精料(以干物质计)中添加铬0.4 mg和0.8 mg。结果表明,试验前期环境平均温湿指数为82.17,后期为82.74,试验全期为82.46,三峡库区夏季肉牛处于中度热应激环境;在热应激期,铬制剂能降低肉牛的呼吸频率、直肠温度及皮肤温度;并且,铬制剂能提高肉牛血清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及血清热应激蛋白70表达量,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在本次铬制剂抗热应激试验中,有机铬的效果优于无机铬;有机铬中,以酵母铬效果最好,其次是吡啶羧酸铬、烟酸铬和甘氨酸铬:每kg精料(以干物质计)中添加0.4mg和0.8 mg铬均能达到抗热应激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应用铬制剂缓解肉牛热应激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环孢霉素A(CsA)诱导免疫抑制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亚群和白介素-2(IL-2)分泌量的影响。试验采用3x2因子安排的随机设计,即CLA(c9,t11-CLA与t10,c12-CLA的比例为80:20)添加水平(0,1.0%和2.0%)和免疫抑制处理(生理盐水和CsA)。选择1日龄雄性爱拨益加(Arbor Acres)肉仔鸡216只,平均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试验结果表明:注射CsA显著降低肉鸡28日龄和42日龄Con 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4+淋巴细胞亚群,显著降低28日龄外周血淋巴细胞IL-2分泌量(P<0.05),说明以CsA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建立成功。日粮中添加1.0%和2.0%的CLA显著提高肉鸡28d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和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添加1.0%的CtA显著提高肉鸡28d胸腺指数(P<0.05)。日粮中添加1.O%和2.0%CLA均能显著提高28日龄和42日龄(P<0.05)。日粮中添加CLA均能显著提高28日龄外周血淋巴细胞IL-2分泌量(P<0.05),添加2.0%的CLA显著提高肉鸡42d外周血淋巴细胞IL-2分泌量(P<0.05)。CLA的添加水平与注射CsA对肉仔鸡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4+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存在互作效应。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sA可以特异性抑制肉仔鸡细胞免疫反应,日粮中添加富含c9,t11-CLA混合物可以增加肉仔鸡正常生理状态和免疫抑制状态的细胞免疫水平,从而缓解CsA诱导的免疫抑制。
  • 摘要:采用压力读取式体外产气法,研究了肉桂油、牛至油及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在O(对照组)、50、200、500、750mg/L 5个水平下添加对瘤胃甲烷产量、氨氮浓度、各挥发酸浓度等指标的影响。测定结果,添加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单体时,瘤胃甲烷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随添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高浓度添加(500,750mg/L)时,显著抑制瘤胃发酵。添加50mg几的牛至油和肉桂油可分别降低甲烷13.3和21.2%,而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影响较小。200mg/L挥发油添加降低了氨氮浓度和乙丙酸比,但也显著降低了总挥发性脂肪酸。牛至油和肉桂油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与其主要成分肉桂醛、香芹酚具有相似趋势,但香芹酚和肉桂醛对瘤胃发酵的抑制作用强于牛至油和肉桂油;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的添加水平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 摘要:Z0206是一株高产多糖的菌种,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优化Z0206菌产多糖的发酵条件,为利用Z0206多糖高产菌株进行大规模发酵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本实验在已确定培养条件(KNO30.05%,K2HPO4.3H2O0.3%,MgSO4.7H2O0.15%,培养基初始pH7.5,接种量4%,温度32℃)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3个主要影响因素麦芽糖、蛋白胨和牛肉膏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上述三因素与多糖产量问的函数关系,最终对方程求解得出Z0206菌株产多糖的优化培养基组成:麦芽糖33.660 g/L,蛋白胨4.483 g/L,牛肉膏2.346g/L,在此优化条件下多糖的实际产量为11.424 g/t.,比原有的培养基提高31.70%。
  • 摘要:目的:研究SRl41716对高脂日粮诱导的肥胖SD(Sprague-Dawley)大鼠体增重、体脂沉积、血脂及肝脏中脂肪沉积的影响。rn 方法:3-4周龄体重均一、正常健康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基础日粮饲喂组(8.53%粗脂肪,基础对照组,normal diet,ND)、高脂日粮饲喂组(35%粗脂肪,高脂对照组,high fatdiet,FD)和高脂日粮+SR141716处理组(处理组,高脂日粮+10g SRl41716/kg B.w.,SFD)。试验大鼠预试期为7天,各实验组饲喂高脂日粮,预试期结束后,除基础对照组换饲基础日粮外,高脂对照组和处理组均持续饲喂高脂日粮,同时处理组进行SR141716灌胃(10mg/kg B.W),试验期为20天,每天称重并观察行为变化。实验结束后限饲8 h,测定内脏脂肪重、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甘油三酯含量。rn 结果:与ND组相比,FD组实验大鼠体增重显著提高(P<0.05),内脏脂肪比重显著增加(P<0.05),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FD组比较,SFD组SRl41716显著降低了高脂诱导的肥胖指标(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沉积(P<0.05),显著降低了动物日增重及内脏脂肪比重(P<0.05)。rn 结论:SR141716作为大麻素受体1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显著降低大鼠体增重、血脂水平,内脏脂肪比重,并可缓解由高脂诱导肥胖大鼠的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大量沉积。
  • 摘要:通过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联合药敏试验,研究牛乳铁蛋白肽(LFcin B)、天蚕素A(Cecropin A)及金霉素、新霉素对四种猪肠道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25923)、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choleraesuis ATCC5001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ATCC2785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结果表明:Cecropin A与LFcinB联合使用对所试革兰氏阴性菌均表现为协同作用,两者联用时的MIC分别是单用时的1/4-1/8;金霉素与LFcin B联合使用,对革兰氏阴性菌表现为协同作用,两者联用时的MIC分别是单用时的1/2-1/8:新霉素与LFcin B或Cecropin A联合使用时,对所试四种菌株均表现为无关作用。四种药物对四种受试菌株的两两合用均不表现拮抗作用。结果提示,LFcinB、Cecropin A及金霉素联合使用对猪肠道主要致病菌具有协同作用。
  • 摘要:本研究分别进行了体、内外两个试验。体外试验分析了酶水解对抗原蛋白GIycinin和β-Conglycinin免疫活性的降解,然后通过体内试验观察了大豆抗原蛋白在不同生理阶段猪体内免疫活性的变化,同时比较了大豆抗原对不同生理阶段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Conglycinin在胃中有较差的消化率,而GlyciIliIl在小肠中抵制胰蛋白酶消化;大豆抗原蛋白的存在是导致不同生理阶段猪对抗原蛋白敏感性差异的原因。
  • 摘要:为了研究甘肃高山细毛羊杂交一代的生长潜力并筛选理想的杂交组合,从而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ompertz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了以特克塞尔和白萨福克为父本,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的杂交一代的早期生长过程。同时,比较分析了两杂交组合羔羊生长观测值和参数估计值,进而评价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拟合度(R2)均在0.99以上,拟合效果好,其中Gompertz模型拟合特甘细生长曲线效果较好,Logistic模型拟合白萨甘细生长曲线效果较好。特甘细公、母羔的拐点日龄分别为60.15d和56.24d,拐点体重公羔高出母羔0.73kg;白萨甘细公、母羔的拐点日龄分别为78.20d和72.08d,拐点体重公羔高出母羔1.27kg。1至6月龄均表现为特甘细公、母羔累积生长高于自萨甘细公、母羔(P<0.05)。同时模型参数中最大日增重、瞬时生长率、相对生长率、成熟体重等均为特甘细大于白萨甘细,说明特甘细早期生长强于白萨甘细。由此可以得出特甘细杂交组合要优于白萨甘细杂交组合。
  • 摘要:本试验分析了不同日粮蛋白水平、品种和肌肉纤维类型对肥育猪肌内脂肪(IMF)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22头体重(47.0+-4.2)kg的瘦肉型杜×长×大三元杂交猪(DLY)和18头体重(55.9+-7.0)kg的脂肪型宁乡猪,分别按日粮蛋白水平随机平均分为2组,DLY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3%和16%的日粮,宁乡猪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0%和13%的日粮。饲喂46d后每组随机选4头试猪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腱肌样品,测定IMF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日粮蛋白水平对同一品种背肌和半腱肌的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宁乡猪背肌的IMF含量极显著高于DLY(P<0.01),而半腱肌IMF的含量极显著低于DLY(P<0.01):DLY半腱肌的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背肌(P<0.01),而宁乡猪的背肌与半腱肌的IMF含量则无差异(P>0.05);与宁乡猪相比,DLY背肌和半腱肌具有更低的油酸(C18:1)比例和更高的亚油酸(C18:2)比例(P<0.01);DLY背肌中C18:1的比例极显著低于半腱肌(P<0.01),而C18:2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宁乡猪的背肌和半腱肌的C18:1的比例与C18:2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瘦肉型DLY和脂肪型宁乡猪的背肌和半腱肌的IMF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的不同。
  • 摘要:【目的】大蜂螨是我国饲养的西方蜜蜂最重要病虫害之一,多年来药物防治蜂螨,一方面蜜蜂对药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治螨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蜂产品。本研究通过蜜蜂营养杂交,探讨培育抗螨蜂种的可行性。rn 【方法】采用中蜂的蜂王浆饲喂意蜂工蜂小幼虫,然后测定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指标、苹果酸脱氢酶II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蜂群遗传相似系数以及抗螨力。rn 【结果】结果显示,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面积、腹部第3+4背板总长、第4背板突间距、第6腹节面积、蜡镜面积6个指标与亲本工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肘脉指数、跗节指数和翅钩数与亲本差异不显著;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苹果酸脱氢酶Ⅱ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变异;营养杂交子后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明显高于亲本意蜂;营养杂交子后代的工蜂抗螨力显著高于亲本意蜂。rn 【结论】通过蜜蜂营养杂交,可以改变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生理生化、分子遗传相似性及抗螨力等特性。蜜蜂营养杂交可成为蜜蜂育种一条新途径。
  • 摘要:(目的)为探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不同单倍型个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免疫应答变化。rn (方法)选择8只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抗性组,8只非抗性单倍型绵羊设为对照组,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人工感染攻虫。在攻虫前7 d(-7 d)、攻虫当天(0d)、攻虫后第7 d、21 d、30 d、60 d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T、CD8+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用ELISA方法定量分析血清中IgG、IgM、IgE、IFNq水平并进行粒细胞计数。rn (结果)结果表明,抗性组绵羊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9);CD4+T细胞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攻虫后第7d抗性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水平在攻虫后第7 d两组均显著高于攻虫前7 d(P(0.05)。攻虫后第30 d抗性组IgM和IF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性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分别在攻虫后第7 d、2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总蛋白在攻虫后第21d抗性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抗性单倍型绵羊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抵抗力显著高于非抗性绵羊:抗性组绵羊体内的CD8+T细胞、IgM、IFN-γ和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在攻虫后不同时期显著高于非抗性组绵羊。
  • 摘要:本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配制基础日粮,将450只1日龄雌雄各半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每重复组15只鸡,试验期42 d。维生素A的五个添加水平分别为3000、6000、15000、30000和60000 IU/kg。在整个试验期内,与3000、6000IU/kg维生素A组相比,30000、60000IU/kg维生素A组的肉鸡生长速度与饲料转化效率有趋于显著的下降趋势(P<0.10),15000 IU/kg维生素A组生长速度也有降低的趋势。随日粮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肉鸡对日粮粗蛋白质与钙的消化率呈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10),其中,日粮维生素A水平为3000~6000IU/kg时消化率较高,维生素A水平为30000~60000IU/kg时较低。日粮维生素A水平为15000 IU/kg时,提示肉鸡维生素A临界过量;日粮维生素A水平达到30000 IU/kg以上时,提示肉鸡维生素A过量。
  • 摘要:本研究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动物模型,探讨Z0206细菌蛋白多糖对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Ⅱ、Ⅲ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0.2%、0.4%和0.8%的Z0206细菌蛋白多糖。结果显示:Ⅱ、Ⅲ组大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1),而I组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都有所提高,其中,II组血清IgA、IgG、IgM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鼠血清补体C3浓度和溶菌酶活性都显著升高(P<0.05),但血清补体CA浓度变化并不显著(P>0.05);Ⅰ、Ⅱ组大鼠血清TNF-α、IL-2、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Ⅲ组大鼠上述血清细胞因子的浓度虽然也高于对照组(P>0.05),但相比于Ⅱ组有下降趋势。上述试验结果表明,Z0206细菌蛋白多糖对大鼠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Z0206细菌蛋白多糖添加量为0.4%效果最好。
  • 摘要:本研究以SD生长大鼠为试验对象,通过饲喂以酪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玉米醇溶蛋白为唯一蛋白源的半纯合日粮及复合蛋白日粮,研究饲料蛋白品质与机体营养代谢紧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蛋白源对相同组织产生的蛋白质代谢效应不同,同种蛋白源组织间存在互补的蛋白质代谢效应关系。蛋白品质影响组织蛋白质代谢的营养生理原因及分子机制,是由于机体内分泌和体液氨基酸营养状态差异的存在,引起调控蛋白质代谢的关键基因表达发生适应性变化。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两个试验研究有机铬和锌对夏季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一选择24头泌乳前期的荷斯坦奶牛(产后15~24 d),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吡啶羧酸铬3.6、7.2和10.8 mg/头·d(以铬含量计)3个试验组。试验期内平均温湿度指数(THI)高于79,形成热应激环境。结果表明:补铬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P<0.05);添加7.2和10.8 mg/头·d铬可显著提高泌乳量、血糖及胰岛素的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善了热应激条件下奶牛的能量代谢。试验二选择24头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产后160-185d),随机分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蛋氨酸锌5mg/头.d,酵母铬4rag/头.d,以及蛋氨酸锌5 mg/头.d+酵母铬4mg/头.d共四个处理组。试验期内Thi为79.8。结果表明:添加酵母铬、以及铬和锌结合使用能显著提高血糖的浓度、血糖/胰岛素的比值,提高奶牛的抗氧化能力,且铬和锌结合使用的效果最好。
  • 摘要:为了研究优质肉种鸡不同产蛋阶段种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从而能为二郎山山地鸡的选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本试验选择了产蛋高峰期前期(25周龄)、产蛋高峰期(32周龄)、产蛋高峰后期(40周龄)以及产蛋后期(48周龄)这4个阶段,分别收集种蛋进行孵化。结果显示:不同产蛋阶段的种蛋与其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产蛋高峰期的种蛋孵化效果最优,产蛋高峰:后期次之,再次为产蛋高峰前期,最差为产蛋后期。
  • 摘要:成肌细胞是研究肌肉发育机理的重要平台,为了解鸭成肌细胞早期生长的特点,本研究分离纯化和培养了鸭胚成肌细胞,观察了其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并绘制了生长曲线,同时对肌纤维发育三个阶段的标志基因表达进行了荧光定量检测。rn 结果表明:鸭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依次经历了增殖、融合为多核肌管,分化为肌纤维的过程,其中成肌细胞传代后约在第4d进入对数生长期,此时细胞在形态上多表现为多核肌管。当成肌细胞增殖缓慢时,细胞分化明显,表现desmin的表达低,而MCK和TNNC水平较高;当成肌细胞增殖旺盛时,细胞分化受抑制,表现desmin的表达较高,而MCK和TNNC相对较低。以上结果反映出:仅仅通过对成肌细胞的外部特征观察来判断细胞所处于的状态是局限的,肌纤维发育的三个标志基因可在分子水平上用于判定成肌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
  • 摘要:本实验以四川白鹅为实验材料,探讨光照和温度的控制对四川白鹅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停产的5-8月,四川白鹅仍保持了较高的产蛋率,平均产蛋率达29.8%,年产蛋量71.5枚,受精率达到86.6%,受精蛋孵化率90.0%。实验结果为四川白鹅反季节繁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 摘要:20头小梅山母猪交配后随机分为2组,整个妊娠期间分别饲喂12%(高蛋白组)和6%(低蛋白组)的粗蛋白日粮;哺乳期间分别饲喂14%(高蛋白组)和7%(低蛋白组)的粗蛋白日粮。仔猪35日龄断奶,称重、屠宰、采样。取断奶仔猪的背最长肌,定量分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real-time PCR的方法,测定预测的以myostatin为靶基因的microRNA的表达丰度。结果显示:(1)低蛋白组体重及背最长肌的重量均显著低于高蛋白组;(2)低蛋白组背最长肌中myostatin mRNA丰度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3)高低蛋白组myostatin蛋白前体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而低蛋白组myostatin蛋白成熟形式有明显上调的趋势(P=0.098):(4)低蛋白组背最长肌microRNA-1a、21、23a、206有下调的趋势。以上结果提示,妊娠和哺乳期间母体日粮蛋白水平影响断奶仔猪背最长肌myostatin的mRNA及蛋白表达,并且影响microRNA-1a、21、23a、206的表达。
  • 摘要: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小梅山母猪20头随机分为2组,妊娠期高蛋白组给予含12%蛋白的日粮,低蛋白组给予含6%蛋白的日粮;哺乳期高蛋白组给予含14%蛋白的日粮,低蛋白组给予含7%蛋白的日粮。仔猪35日龄称重、屠宰。取仔猪肝脏和血清,测定血清中胰岛素、T3、T4;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游离(LDLC)、脂肪酸(FFA)、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和肝脏中的TG、Tch;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低蛋白组肝脏重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2)低蛋白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Tch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和FFA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3)肝脏Tch显著低于高蛋白组(P<0.05),TG有下降的趋势(P=0.08);(4)低蛋白组肝脏SREBP1无明显变化,SREBP2显著升高。以上结果提示,日粮蛋白水平影响35日龄仔猪体重、肝重、血清激素和血清及肝脏。Tch,影响SREBP2蛋白表达水平。
  • 摘要:以5月龄长白猪为试验动物,利用RT_PCR和RACE法相结合克隆猪骨骼肌肌酸转运载体(Creatine transporter,CrT)基因,采用原位RT-PCR法和酶组织化学法相结合测定猪腰大肌中CrTmRNA表达分布情况。结果发现:①猪骨骼肌CrTcDNA全长2734bp,其中5’UTR.长233bp,3’UTR长233bp,开放性阅读框(ORF)长1908bp,编码635个氨基酸。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猪骨骼肌CrT预测氨基酸序列与人(L31409)、牛(AF027197)和鼠CrT(AB077327)的同源性均在90%以上。rn 基因预测分析发现猪骨骼肌CrT蛋白分子量为70440.87 Da,等电点为6.044,是一种具有12个跨膜区域结构的疏水性蛋白质。②原位RT-PCR检测显示猪腰大肌中CrTmRNA主要在肌纤维细胞内表达,其中肌纤维面积较大细胞中的信号越强,染色斑点面积与肌纤维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而酶组织化学测定发现猪腰大肌βR型肌纤维显著小于αR肌纤维,而aR型肌纤维又显著小于αW型肌纤维(P<0.05)。这表明猪骨骼肌CrT mRNA分布可能与肌纤维特性有关,并可能主要分布在快速型肌纤维中。
  • 摘要:为探讨赖氨酸(Lys)对猪离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胶原酶Ⅱ 2h消化法分离1日龄仔猪的背最长肌卫星细胞,采用1.5h差速贴壁法得到高纯度的卫星细胞。将卫星细胞以1×105个/ml的密度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和6孔培养板上,采用浓度为0、0.1、1、5、10 mmol/L的Lys处理离体培养的猪背最长肌卫星细胞,以MTT法研究Lys对离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流氏细胞检测法研究Lys对离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还检测了细胞calpain(CAPN)、calpastatin(CAST)的含量。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Lys处理骨骼肌卫星细胞,均对细胞的增殖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中,lys浓度为5 mmol/L时,促进作用尤为显著(P<0.05);同时发现:Lys降低了骨骼肌卫星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率;本研究还发现:添加Lys显著降低了CAPN的含量(P<0.05),明显提高了CAST的含量(P<0.05)。研究结果提示:一定浓度的Lys可以促进猪离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减少静止期(G0-G1期)细胞比率、并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降解的作用。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地塞米松和禁食对生长后期肉仔鸡腿肌脂肪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制。选用35d肉仔鸡,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地塞米松(DEX)应激组和采食量配对组(pair-fed),样品采集前各组分设正常饲喂和禁食处理。结果表明,饲喂状态下,DEX显著提高脂肪循环流量和腿肌脂肪沉积,上调臀股二头肌糖皮质激素受体(GR),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l),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肝型肉碱脂酰转移酶1(L-CPT1),长链乙酰辅酶A脱氢酶(LCAD)与单磷酸腺苷激酶oL2(AMPKα2)mRNA表达。而禁食后,DEX对血浆甘油三酯(TG)浓度,VLDLR,LPL,H-FABP,LCAD和AMPKα2mRNA水平均无显著影响,且DEX对腿脂沉积的促进效果减弱。综上所述,DEX促进生长后期肉仔鸡腿肌脂肪沉积,可能机制为脂肪酸转运的上调幅度大于氧化,此外,禁食消弱了DEX对腿肌脂肪代谢的促进作用。
  • 摘要:为了探索乳酸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红细胞凝集性与其内化派伊尔结(PP)之间的关系,分别用细菌黏附正十六烷法(BATH)、e电位仪、接触角和液体表面张力测定疏水性、细胞表面电荷和表面自由能;并用兔红细胞凝集活性评价乳酸菌表面凝集素表达性质:3H标记的乳酸菌,分析其在PP内化的能力,并在体内分析了3H标记的三株乳杆菌体内内化于PP的性质。体外试验证明22株乳酸菌体外内化PP的性质具有显著的菌株特异性;细菌的疏水性和内化PP的能力没有相关性;而细菌的表面自由能和内化PP的能力呈负相关趋势。选用的4株乳酸菌在体内内化PP的能力也和体外的结果一致。乳酸菌内化PP的能力具有菌种依赖性。细菌表面电荷、疏水性和红细胞凝集能力与内化能力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细菌的表面自由能与内化能力呈负相关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日粮对小鼠十二指肠氧化还原状态与肠钙吸收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50只5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体重13~14g,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0.6%Ca,w/w),高脂日粮组(19.64%猪油,0.6%Ca),添加0.1%硫辛酸(LA)高脂日粮组,钙补充高脂日粮组(1.6%Ca)和添加0.1%LA钙补充高脂日粮组,饲养8w,最后1w,通过代谢实验评价钙吸收情况,并检测血和十二指肠的ROS、SOD、CAT、MDA、GSH/GSSG和总抗(T-AOC)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高脂日粮导致C57BL/6小鼠十二指肠氧化应激并且减少肠钙吸收。钙净吸收与十二指肠的GSH/GSSG(r=0.801,P<0.01)、T-A0c(r=0.777,P<0.05)呈正相关,而与ROS(r=0.716,P<0.05)呈负相关。结论:高脂日粮导致十二指肠氧化应激是肠钙吸收减少的重要原因。
  • 摘要:本文旨在对国内饲料企业广泛使用的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进行全面的营养含量分析,建立通过概略养分含量预测DDGS蛋鸡真代谢能(TME)的模型。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5只体况相似的去盲肠海兰褐壳蛋公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采集国内有代表性的25种DDGS,每样品5个重复,每重复1只鸡,排空强饲法测定DIX;S的TME。结果表明,本试验采集的25个国内DDGS样品,各营养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变异,主要指标含量的均值分别为,总能(GE)4566 kcal/kg,灰分(Ash)4.73%,粗蛋白(CP)28.04%,粗脂肪(EE)14.96%,粗纤维(CF)6.25%,中性洗涤纤维(NDF)37.72%,酸性洗涤纤维(ADF)10.44%,TIIE 2517.16 kcal/kg。预测TME的最佳单一变量为GE(R2=0.29),引入其他变量增加了预测方程的精确性,推荐TME预测方程为TME=-88.23+1.04×GE-35.90×CF-56.16×CP-26.33×EE(R2=0.51,P<0.01)。利用色差计测定的25种DDGS的亮度L*、红度a*、黄度b*均值分别为47.00、18.07和36.27,其中b*值与DDGS的GE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P<0.01),颜色偏黄的DDGS能量高于暗灰的DDGS。
  • 摘要:旨在研究铬制剂对处于热应激环境中的肉牛生长及育肥性能的影响。选择30头月龄相近、体型结构相似、体重200 kg左右的健康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的二代公牛,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将30头牛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和5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l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5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添加酵母铬、甘氨酸铬、吡啶羧酸铬、烟酸铬和三氯化铬。试验以三峡库区夏季湿热环境为热应激源,时间为2007年7月1日到9月8日,其中预饲期为10 d,正式期为60 d。根据铬添加水平的不同将正式期分为前期和后期,每期30 d。试验前、后期分别在每kg精料(以干物质计)中添加铬0.4 mg和0.8 mg。结果表明,试验前期环境平均温湿指数为82.17,后期为82.74,试验全期为82.46,三峡库区夏季肉牛处于中度热应激环境;不同铬制剂对热应激期肉牛生长、育肥性能具有促进作用,且有机铬的效果优于无机铬:有机铬中,以酵母铬效果最好,其次是吡啶羧酸铬、烟酸铬和甘氨酸铬;本试验中,每kg精料(以干物质计)中添加0.4 mg铬即可达到抗热应激和促生长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应用铬制剂缓解肉牛热应激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通过凝集素组织化学的方法,以生物素标记的大豆凝集素为探针研究了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糖蛋白在鸡十二指肠,空肠前部、中部、后部,回肠细胞类型定位和分布趋势。结果显示,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糖蛋白在小肠各段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上皮下淋巴细胞上均有分布。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糖蛋白含量随着肠道的延伸在细胞类型上表现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现下降趋势,杯状细胞呈现增加趋势。鸡肠道各部位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糖蛋白的总阳性区面积表现为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显著高于回肠(P<0.05)。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糖蛋白阳性区面积于各肠段沿隐窝——绒毛轴均呈上升趋势。
  • 摘要:肠道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宫内生长受限(IUGR.)所引发的新生仔猪肠道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能是其新生期高死亡率、高发病率以及后期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拟以1 d仔猪空肠黏膜为材料,通过肠道组织形态学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进一步探讨IUGR仔猪生长受限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IUGR仔猪空肠黏膜肠绒毛变短、变细,微绒毛脱落,黏膜蛋白中与营养物质转运(白蛋白、载脂蛋白等)、物质和能量代谢(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亚基A、磷酸丙糖异构酶、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等)有关的蛋白或酶类表达量降低,而与细胞凋亡(组织蛋白酶B和钙网蛋白)和应激反应(热应激蛋白)相关的蛋白表达量升高。这些结果提示: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消化能力下降,肠细胞凋亡与应激增加可能是IUGR仔猪肠道发育受损、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与利用率降低,继而引发仔猪发育不良的主要机制。
  • 摘要:为了研究在肉鸡生长后期日粮中硒的不同添加剂量对肉鸡胸肌硒沉积的影响,我们在饲养后期(36-49日龄)试验中选用162只36日龄肉鸡随机分为18个处理,每个处理9只鸡,结果表明日粮中硒添加量在0.3~1.8mg/kg时胸肌硒含量随硒添加量的增加而线性提高(P<0.01),各硒源间在提高胸肌硒含量和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方面表现为蛋氨酸硒最优,酵母硒次之,亚硒酸钠最次(P<0.01);3种硒源随硒添加量的增加胸肌硒依次最多沉积1.000、0.426和0.173g/g。结果说明,从36日龄开始添加高剂量硒(1.8mg/kg)不会导致肉鸡发生中毒,并且上市肉鸡可以达到的最高硒沉积量为1.00g/g。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出一株益生性显著、抗逆性强的芽孢杆菌,并将其添加到成年肉鸡的饮水中,研究其对成年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本实验室保存的三株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ANSB060,ANSB146以及ANSB169)为基础,分析其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胃酸、胆盐的抵抗性,结果表明ANSB060的益生性和抗逆性显著高于其他两株芽孢杆菌(p<0.05)。从而进一步验证其在饮水中添加对成年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只30日龄健康的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公母各占1/2。处理组分别为:(1)对照组:基础日粮+普通饮水;(2)处理组:基础日粮+饮水中芽孢杆菌活菌ANSB060浓度分别为107、106和105 CFU/mL。试验期为14d,分别在0d,7d和14d称重,结料,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结果显示,芽孢杆菌ANSB060显著提高了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和饲料转化效率(p<0.05)。同时,饮水中芽孢杆菌ANSB060活菌浓度为107CFU/mL时,肉鸡饲料转化率最高。
  • 摘要:Meta分析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定量综述形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外农业研究。本文利用这一方法,分析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与日粮阴阳离子差(DCAD)的潜在关系。研究所用资料取自已发表的8篇关于泌乳前期奶牛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DMI影响的文献数据,对实际观测值进行了研究问效应的校正。分析结果表明,泌乳前期奶牛校正后的DMI随DCAD增加呈二次增加,DMI最高值在DCAD为298.3 mmol/kg DM时达到;校正后的DMI随血液HC03.浓度以及血液pH增加而二次增加,在血液HCO3-浓度为29.2 mmol/L时达到最大。校正后的DMI与血液HCO3-以及血液pH的关系分析表明,DMI与泌乳前期奶牛体内酸碱平衡相关性很大。DCAD通过影响机体的酸碱平衡,并最终影响奶牛的自由采食量。
  • 摘要:近年来,为了获得更好的抗菌肽产品替代抗生素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猪源乳铁蛋白肽及其改良肽,旨在更好的研究该抗菌肽一级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进而获得抗菌活性更高的改良肽。四种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溶血性分析结果表明,猪乳铁蛋白肽LP20及其改良肽LF2A、LF-1和L,F-3对大肠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均具有抗菌活性;LP20对五种试验菌株的MIC值为64~128μg/mL,LF-1和LF.3的MIC值提高了2-4倍;将LP20第2、17位Cys替换为Ala后的改良肽LF2A对五种试验菌株的抗菌活性没有变化,但溶血性降低;用Trp替换LP20第9、18位Ile后的改良肽LF-1的抗菌活性有所提高,但是在4、32、64、128和256μg/mL浓度时的溶血性也显著提高(p<0.05)。采用WST-1和LDH法检测四种抗菌肽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efiphem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增值作用及细胞毒性结果表明,LF2A,LF-1和LF-3对PBMC的增值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与LP20相比,25.200 μg/ml的LF-1显著提高了对PBMC的增值作用(p<0.05),但在400g/mL浓度下却抑制了其对PBMC的增值作用(p<0.05);200g/mL和400g/mLLF-1使得PBMC的LDH释放百分率显著提高(p<0.05),但在25-50g/mL浓度下对LDH释放具有降低作用(p<0.05)。对细胞膜去极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4μg/mL的改良肽LF-3明显增强了大肠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而抗菌活性较低的LP20和LF2A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低于LF-3。
  • 摘要:选用3~3.5月龄,体重15kg左右的波德代(♂)×蒙古羊(♀)和陶塞特(♂)×蒙古羊(♀)杂交一代公羔各12只,采用2×2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两个营养水平(A因子,A1-0.9NRC和A2-0.8NRC)下,不同饲粮组合(B因子,B1-添加甜菜渣和B2一不添加甜菜渣)对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食含甜菜渣饲粮绵羊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极显著高于采食不含甜菜渣饲粮绵羊(P=0.000);采食0.9倍NRC水平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乙酸占TVFA的比例极显著低于采食0.8倍NRC水平饲粮绵羊(P=0.000),采食含甜菜渣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乙酸占TVFA的比例极显著高于采食不含甜菜渣饲粮绵羊(P=0.000);采食0.9倍NRC水平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丙酸占TVFA的比例极显著高于采食0.8倍NRC饲粮绵羊(P=0.000),采食含甜菜渣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丙酸占TVFA的比例极显著低于采食不含甜菜渣饲粮绵羊(P=0.009);采食0.9倍NRC水平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乙酸与丙酸的比例极显著低于采食0.8倍NRC饲粮绵羊(P=0.000),采食含甜菜渣饲粮绵羊瘤胃液中乙酸与丙酸的比例极显著高于采食不含甜菜渣饲粮绵羊(P=0.006)。
  • 摘要: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无机磷的吸收机理,为低磷日粮在生产中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20只大白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6只动物,分别饲喂含0.2%TP、0.4%TP、0.6%TP、0.8%TP的日粮,试验期14天。测定血钙血磷、骨钙骨磷及不同肠段Na+/PiII b载体转运蛋白mRNA表达量和磷的吸收等指标。试验证明,0.2%低磷组回肠、空肠、十二指肠Na+/Pi Ⅱb载体转运mRNA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磷水平组的3.107倍、2.307倍、2.170倍;但肾脏中mRNA表达量比正常磷水平组(0.6%)低12.867倍、1.398、1.799倍;回肠中Na/PiⅡb mRNA表达量较其它部位高:0.2%低磷组磷吸收比0.6%和0.8%磷水平组提高了22.11%和19.35%(P<0.5);0.2%低磷组还提高了血清中VD3含量(P<0.5)。试验结果表明:(1)低磷显著(P>0.5)提高回肠和空肠中Na+/PiⅡb载体转运蛋白mRNA表达量和磷的吸收;显著降低肾脏中磷的吸收; (2)大白鼠Na+/Pi Ⅱb载体转运蛋白mRNA表达量以回肠含量最高,十二指肠和肾脏中含量最低.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微卫星DNA多态性,以期了解该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该品种保种选育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些有益资料。(方法)利用15对微卫星引物,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多态性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评估其品种内的遗传变异。(结果)结果表明:在15个座位中,共检测到16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平均为10.93个等位基因;座位平均杂合度为0.885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9.1458;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8644。(结论)结果提示,甘肃高山细毛羊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所选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绵羊遗传多样性评估。
  • 摘要:采用1日龄的健康绿壳蛋鸡2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对照组不断喙,试验组于10日龄进行断喙。于断喙后12h、1d、3d、5d、7d随机从每组每重复抽取1只。取胸腺、脾脏、法氏囊,称重后保存于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相关凋亡蛋白(Bcl—2和Ba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断喙应激没有影响Bcl-2和Bax蛋白在免疫器官内的表达部位;降低了Bc卜2在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内的表达量,胸腺细胞、脾脏淋巴细胞、法氏囊淋巴细胞内的表达量分别在断喙后ld、3d、ld时表达量最低;提高了Bax在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内的表达量,在胸腺细胞、法氏囊淋巴细胞内的表达量均在断喙后5d时最高,脾脏淋巴细胞内的表达量呈上升一下降一上升的趋势。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精氨酸(L-Arginine)对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的猪宫内生长受限的缓解作用。rn (方法)试验选取40头预产期相近、2~4胎次的长白×大约克夏妊娠母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处理Ⅰ(正对照)、处理Ⅱ(负对照,注射L-NAME)、处理Ⅲ(L-NAME+1.0%L-Argjnjne)、处理Ⅳ(1.0%L-Arginine),每个处理10个重复。自孕85至105天,处理Ⅱ、Ⅲ母猪连续21天于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2.5 mL的L-NAME溶液以诱导宫内生长受限(IUGR),剂量为15.0 mg&g体重。处理I和Ⅳ母猪则以相同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妊娠第85天、105天耳静脉采血,分娩时取胎盘血液以测定NO、‘EqOS含量。记录窝产仔数、窝活仔数、窝仔重、窝活仔重、仔猪初生重及活仔初生重,计算I]LJGR发生率。rn (结果)结果表明:(1)在妊娠后期母猪日粮中添加1.0%精氨酸,窝产活仔数由11.20显著提高到12.60(P<0.05),窝活仔重由16.21提高至18.26(P<0.05),仔猪nJGR发生率由17.49%降低至6.35%(P<0.05);(2)注射L.NAME的母猪窝产活仔数降低了19.6%(P<0.05),窝活仔重降低了27.1%(P<0.01),而仔猪IUGR发生率则显著提高至34.49%(P<0.01)。但在注射L-NAME的同时给母猪补充1.0%精氨酸后,窝产活仔数、窝活仔重达正常水平,仔猪IUGR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给妊娠母猪注射L-NAME,胎盘血管NO、TNOS合成量显著降低(P<0.01),但日粮中补充1.0%精氨酸后,胎盘血管NO、TNOS合成量恢复至正常水平。rn (结论)由此可知,给妊娠期母猪日粮中添加1.0%精氨酸后抵消或逆转了由L-NAME诱导的胎盘血管NOS、NO合成量降低及胎猪生长受限作用,促进了胎猪在宫内的生长速率,并有效地缓解了IUGR的发生。
  • 摘要:试验探讨了绵羊MBL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抗感染作用奠定基础。以绵羊全血为材料,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牛的MBL,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9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绵羊MBL基因DNA全序列,并运用DNAM,AN软件及在线工具对所得到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绵羊MBL基因DNA长度为4462bp(Genbank登录号为FJ977629),FJl69885),包含由760个碱基组成的编码区(cds),有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AA,编码249个氨基酸;绵羊MBL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人、猪、小鼠、马、褐鼠、恒河猴、斑马鱼相应区段(eds)的同源性分别为75.83%、71.03%、67.37%、76.23%、61.64%、75.30%、45.54%,其氨基酸序列与人、猪、小鼠、马、褐鼠、恒河猴、斑马鱼的氨基酸同源性达63.60%、58.57%、56.63%、62.40%、49.80%、64.00%、32.55%以上,表明在进化关系上,MBL氨基酸序列有保守性。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壳聚糖对肉仔鸡血清花生四烯酸含量、磷脂酶A2活性及小肠胞内磷脂酶A2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肉仔鸡240只(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他5种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200、500、1 000和2 000 mg/kg的壳聚糖配制而成。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肉仔鸡血清花生四烯酸含量、磷脂酶A2活性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胞内磷脂酶A2mRNA表达均随日粮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呈显著二次曲线增加(P<0.05);其中以500~1 000 mg/kg壳聚糖组较高,但当日粮壳聚糖添加量为2 000 mg/kg时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由此可知,壳聚糖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与磷脂酶A2的活性及小肠胞内磷脂酶A2mRNA的表达发生改变有关。
  • 摘要:本研究通过饲养试验的手段,研究不同处理及添加剂量的维生素A对奶牛乳品质及乳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2×2随机试验设计,按照体重,泌乳量及胎次相近的原则,将24头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各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处理(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未处理维生素A)及水平(110IU/kgBW、165IU/kgBW)的维生素A。试验的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维生素A的添加量由110IU/kgBW提高至165IU/kgBW,有减缓泌乳中、后期奶牛日产奶量的下降,提高乳中维生素A的含量的趋势,但其作用效果不如添加相同剂量的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微胶囊。与未处理维生素A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10、165IU/kgBW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微胶囊,可以明显减缓泌乳中、后期奶牛日产奶量的下降,提高乳中维生素A的含量,其中尤以165IU/kgBW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组的效果最为明显。
  • 摘要: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92只8日龄健康从雄性肉鸡称重后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处理组6个重复组,每重复组8只。在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00、3000、15000和45000IU/kg的VA构成试验日粮,试验期5周。应用SYBR Green I实时定量RT-PCR技术测定肉鸡胫骨、十二指肠组织中CaBP基因表达量,研究不同VA水平对肉鸡组织CaBP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日粮VA添加量的增加,十二指肠CaBP基因表达降低,当VA水平增加至15000、45000IU/kg时,CaBP基因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P=0.0675)低。日粮VA水平对肉鸡胫骨组织中CaBP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但当添加水平为45000IU/kg时胫骨组CaBP基因表达量有降低的趋势。说明过量VA对骨骼代谢影响的机制之一是过量VA降低了与钙、磷代谢有关的CaBF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钙、磷代谢和骨骼发育。
  • 摘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在疾病治疗、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生产、发育生物学、新药物的开发与药效和毒性评估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已成为近年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AMSCs,通过差速贴壁与传代培养的方式获得纯净的AMSCs,改进成脂、成骨和心肌诱导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RT-PCR、免疫荧光染色和特异性染色检测A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显示纯化后的AMSCs在改进的诱导体系下具有更强的分化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