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0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14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6340篇;相关期刊1520种,包括文史哲、学术研究、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由4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桂海、赵世超、张广智等。

历史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14 占比:23.45%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6340 占比:76.43%

总计:21378篇

历史研究—发文趋势图

历史研究

-研究学者

  • 李桂海
  • 赵世超
  • 张广智
  • 戴逸
  • 谢本书
  • 瞿林东
  • 周一平
  • 李学勤
  • 雷戈
  • 刘修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慧敏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布,人们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利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阐释历史档案涵义的基础上,以西藏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即二世策墨林诺们罕事件为例,具体说明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及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历史档案的问题。
    • 何韵
    • 摘要: 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经济文化交流日渐紧密以及中国政学两界对区域国别研究日益关注,我国的澳大利亚史研究蓬勃发展。它不仅仅是为了寻求历史真相,还在于从历史脉络中理解当下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智识支持。通过对我国澳大利亚史研究论著的书目文献分析,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史研究深受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旨趣及中澳关系发展现实需求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史研究的专业化、多样化与深入化趋势明显,形成在业内引起关注的代表性成果。通过对新中国澳大利亚史研究的全面回顾,揭示未来图书馆服务与研究要强化区域国别研究文献保障工作,并致力于使历史研究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 王骁
    • 摘要: 历史上,从“中国之天下”的缔造与瓦解,到“天下之中国”的转变与发展,国际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追溯先秦国际制度理念和实践,最早的中国及其天下形成自广域王权国家崛起,先后以异族酋邦、内外服国家、诸侯国作为主要互动单元,以构建和维系安定、统一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目标,以东亚大陆的中原地区为关键布局,以祭祀、内外服、宗法分封、会盟、联姻、奉职贡等为实现手段,最终结果是秦横扫诸侯、统合中国与天下。这不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演进有着深远意义,也奠定了传统中国国际制度的逻辑主线与价值基础。
    • 李国强
    • 摘要: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跨学科对话交流,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还须提升理论概括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演进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和思想。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形成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 陈梦烨
    • 摘要: 在西方史学史上,历史与科学的关系一直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他们为实现史学科学化作出种种努力,“叙事史的复兴”纠正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偏差,它既保留了科学分析的方法,又将目光转向社会问题,从而加强了史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史学科学化的进程看,历史与科学的关系在今后依旧密切,如何处理好主客观关系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 李娜
    • 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诞生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文献,与其他两个历史决议一样,它体现了党一贯把握和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运用大历史观、坚持辩证分析和以史为鉴等,是科学研究历史、深入洞悉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用历史映照现实从而远观未来的典范。从方法论视角研究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可以领会其丰富的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思想意蕴,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孙会修
    • 摘要: 伴随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为回望百年党史,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历史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当代中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历史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于2021年9月18日至19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安徽史学》、《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和编辑共50余人与会。
    • 肖雄; 邝枣园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在“团结中西医”方针导向和卫生建设的双重需要下,针刺治疗聋哑疗法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历经了三次推广高潮,分别为50年代中期调整中医政策后的第一次高潮、“大跃进”时期医药卫生技术革命中的第二次高潮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第三次高潮。梳理三次高潮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阶段性特征,讨论高潮之下的隐藏冲突。结合针刺治疗聋哑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发展现状,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客观理性、尊重事实、加强从业人员规范培训与统一管理,是医学发展、科学进步的必要条件。
    • 廖久明
    • 摘要: 根据相关书信可以知道,郭沫若与《历史研究》及下属的关系为:一、郭沫若尽管身兼数职,公务繁忙,作为《历史研究》编委会召集人,在《历史研究》创办初期参与了具体审稿工作并认真、及时审稿,后来尽管没有参与审稿工作了,仍然关注上面发表的文章;二、郭沫若尽管是召集人,却非常尊重主编尹达的意见;三、在确定尹达为主编后,郭沫若再未因为《历史研究》的事情给刘大年写过一封信,而是给尹达写信;四、郭沫若因为工作关系给人写信时,很注重对方身份,不会因为公事越级给自己下属写信。
    • 李学娟
    • 摘要: 乐谱作为记录音乐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书面文本形式的载体,乐谱通过符号记录音乐,这使记谱符号像文字一样成了一种语言——音乐的语言。这种音乐语言的出现,使音乐本身可以以乐谱文本形式记录与传承,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五线谱是目前国际通用记谱体系,中国传统记谱法和西方记谱法有着截然不同的的发展脉络,谱面形式和特征也迥然有异,各国学者对记谱法相关研究皆有涉猎,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对乐谱和记谱法的美学、理论与历史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乐谱的美学相关问题、记谱法理论、记谱法历史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加以呈现和分析,加深对此领域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后续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