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保存时间

保存时间

保存时间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96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2256篇;相关期刊603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医学信息、中国医药指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蔚林杯第13届全国橡胶助剂生产和应用技术研讨会、第四届西南宠物医师大会暨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学术交流大会、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等;保存时间的相关文献由17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刘洪江、张晓霞等。

保存时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3 占比:1.2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2256 占比:98.77%

总计:73158篇

保存时间—发文趋势图

保存时间

-研究学者

  • 张丽
  • 刘洪江
  • 张晓霞
  • 惠国华
  • 李萍
  • 牟灵英
  • 王欣志
  • 钱华
  • 陈兰
  • 刘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明玺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保存时间的不同对于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博兴县店子镇卫生院2018年至2019年受检的120例血液标本进行了生化检验,检测指标包含ALT、AST、ALP、TP、ALB、TBIL、TG等,对所有的指标在5个时间段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48小时内,对ALT、ALP、TP、ALB、TG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P、AST、TBIL进行检测指标的比较,在48小时内TP和AST会随着时间的增加数据呈上升趋势,TBIL却呈下降趋势。对比数据差异较明显,符合各项标准。结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较长时,会对一部分的生化检测指标有较大影响,影响临床治疗诊断的准确性。
    • 王艳清; 杨颜菁; 张松英
    • 摘要: 目的 研究团体献血采集的全血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保存,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方法 以2021年4月血站内团体献血采集的血液为研究对象,选取30袋300 ml全血。每袋300 ml全血立即均分为3份,3组,每组30袋。分别保存在(4±2)°C贮血冰箱(对照组)、(18±2)°C室内(实验1组)和(22±2)°C室内(实验2组)。每组取10袋分别于6 h、8 h、10 h运回成分制备科。成分制备科接收血液后在1 h内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2周后将新鲜冰冻血浆取出,采用虹吸法1~6°C水浴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结果 全血在(18±2)°C和(22±2)°C保存6 h、8 h和10 h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含量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全血(22±2)°C保存10 h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不符合国标要求。结论 为保证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团体献血在(18±2)°C保存的全血应10 h内运回,(22±2)°C保存的全血应8 h内运回。
    • 吕金龙; 刘志华; 廖琳
    • 摘要: 目的 探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尿肌酐(Ucr)指标变化与尿液标本不同保存条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中段尿液标本,分析除温度、时间之外影响尿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因素;将合格标本等分2份,于不同温度(4°C、25°C)条件下,检测取样即刻、静置1 h、2 h、3 h、4 h、5 h WBC、RBC、Ucr指标变化情况,分析其与保存条件的关系。结果 本组共180份健康体检者尿液标本,排除温度、时间影响,不合格率为18.33%(33/180),影响因素为采集尿液样本前受检者准备不当、采集尿液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感染、检验所用仪器保养或操作不当、标本标记不清;合格尿液标本中WBC不受温度、时间等保存条件的影响;4°C、25°C条件下合格尿液标本静置时间≥3 h时,Ucr较静置时间<3 h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5°C升高幅度明显大于4°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49、29.681、29.598,P<0.05);4°C、25°C条件下合格尿液标本静置时间≥3 h时,RBC较静置时间<3 h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5°C降低幅度明显大于4°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05、11.627、10.136,P<0.05)。结论 尿液标本检验结果受患者准备不当、仪器、操作等多种因素影响,且合格尿液标本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温度变化,RBC、Ucr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度,取样后应尽量在3 h内完成检测,并尽量在4°C环境下保存。
    • 李晶; 孙炜; 刘莉莹; 张玉梅
    • 摘要: 亚硝酸盐氮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不同水环境条件下,它可氧化成硝酸盐氮,也可被还原成氨。本文在采集的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化工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不同类型水质样岛中加入亚彌酸盐氮标准溶液,使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保存条件、不同保存时间的亚硝酸盐氮浓度变化,确定水样保存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加固定剂且0~4P冷藏保存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水质样品保存时间均比较长,96 h内亚硝酸盐氮浓度均基本保持稳定,无显著性变化;样晶加酸保存反而达不到保存效果,从4h开始,亚硝酸盐氯浓度逐渐下降,24 h后则呈明显下降趋势,与立即测定的亚硝酸盐氮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 陶景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进行凝血实验检测中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离心时间与速度及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7月到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收治住院的患者共120例,对其实施凝血四项检查,观察标本不同保存时间、离心时间与速度及溶血对凝血实验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①在保存时间方面,即刻及1h、2h、4h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无差异(P>0.05);4h标本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长于2h,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明显长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离心时间方面,相比于离心10min与离心15min血液样本,离心5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显著降低;相比于离心10min血液样本,离心15min血液样本的PT、APTT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溶血方面,正常标本的TT明显短于溶血标本,APTT与PT明显长于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温保存时间过长与标本溶血均将对凝血实验检测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进行送检,并且需要采取正确的采集方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刘红侠; 赵雪; 孙海玉
    • 摘要: 目的:探讨 γ-干扰素(INF-γ)释放试验中不同血标本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疑似肺结核的30例患者,采集全血标本,检测常温下放置4h、8h、12h、24h后以及常温下放置4h、4°C环境下放置4h检测血INF-γ水平差异.结果:常温下放置4h、8h的血INF-γ水平无显著差异,而放置12h、24h的水平较4h、8h明显更低;常温下放置4h的血INF-γ水平显著高于4°C环境下放置4h.结论:在血标本采集后,不同放置时间及温度可影响INF-γ释放试验结果.
    • 刘彬; 安堃达; 郭丽
    • 摘要: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土壤和沉积物中11种均三嗪类农药测定相关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在4°C以下避光、密封,标准贮备液可保存60 d;标准曲线系列溶液可重复使用11 d;阿特拉津等6种化合物的土壤样品可保存20 d,其他化合物可保存5 d~12 d;经过冷冻干燥处理,阿特拉津等7种化合物的沉积物样品可保存8 d,其他化合物可保存12 d;土壤提取液至少可保存60 d.
    • 严海云
    • 摘要: 分析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保存全血标本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随机采集九四〇医院临夏医疗区体检的78例健康人员的血液,将获得的全血标本分为两组,分别研究不同保存时间和不同保存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保存时间分别是0 h、12 h和24 h,保存温度设置为25°C室温保存和4°C冰箱保存.随着全血标本室温放置时间的增加,加大了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放置24 h时对血小板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与25°C室温相比,保存48 h时,4°C冰箱保存可以维持全血标本的各项指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获得全血标本后需尽快检测,若样本量过大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未能及时检测,可选择在4°C的冰箱内暂存,但仍需尽快检测.
    • 邓铭; 陈梓贤; 魏子维; 张家豪; 曾经理; 魏嘉一; 郭勇庆
    • 摘要: 防腐剂、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均可影响牛奶成分测定的准确性,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保存条件对牛奶成分测定的影响.试验样品为5头荷斯坦牛的牛奶,试验设计对照(CON)、0.60g/L的重铬酸钾(potassium dichromate,PD)、1.00g/L的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SB)和1.00g/L的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PS)四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置-20°C、4°C、25°C和40°C四种保存温度,测定不同防腐剂和温度条件下,5头牛的奶样在18d保存期内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非脂固形物含量和尿素氮浓度的变化规律,以期得出最佳保存条件.结果 表明:添加PD和SB不影响牛奶成分的测定结果,PS会导致乳蛋白率和非脂固形物检测结果显著升高(P<0.05);PD可在10d内保持牛奶成分的稳定,其防腐效果优于SB和PS;4°C下奶样的保存效果优于-20°C,25°C和40°C下奶样不能较长时间保存.
    • 轩书艳; 辛志永; 薛莲
    • 摘要: 目的:深入研究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保存时间下多种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对保存时间为1周的检测结果,除AST、ALB、GLU以及CR生化指标外,其余生化指标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UA超出实验室允许误差范围;针对保存时间为2周的检测结果,除AST、TP、ALB以及GLU生化指标以外,其余生化指标与即刻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段的血液标本保存时间会对多数生化指标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确定血液标本的最佳保存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