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茶梅

茶梅

茶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中国文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花木盆景:花卉园艺、花卉、中国园艺文摘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浙江园艺产业发展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等;茶梅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碧玉、章丹峰、于炜等。

茶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84.2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43%

专利文献>

论文:20 占比:14.29%

总计:140篇

茶梅—发文趋势图

茶梅

-研究学者

  • 徐碧玉
  • 章丹峰
  • 于炜
  • 杨伟红
  • 林田
  • 郭晋平
  • 吴梅
  • 周兴武
  • 徐志鸿
  • 李怡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严晓素; 倪穗
    • 摘要: 茶花(Camellia japonica)又称山茶、山茶花,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开花植物,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因其花色艳丽多彩、花姿绰约缤纷、叶色浓绿光亮、植株形姿优美,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亦是世界重要的园林花木。中国作为世界上栽培和观赏茶花最早的国家,已有1800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茶花主要有华东山茶、云南山茶、金花茶、茶梅4大类,尤以华东山茶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分布地域最广,以江浙沪和川渝两地为栽培繁育中心。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茶花产区,栽培面积约2.5万亩,栽培品种约1000个,年产值15亿元,从而吸引了近万花农从事茶花生产,茶花栽培也成为浙江省近年发展最快的花卉支柱产业。金华市茶花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茶花之乡”,建有“国际山茶物种园”,共收集204个山茶物种,是全世界山茶物种收集最全的物种园。浙江金华市婺城区也是全国茶花生产中心之一,目前,有近万花农从事花木和茶花生产,拥有3500万株(盆)茶花,广泛应用于城镇园林绿化(公园、专类园、花园、小游园)、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风景名胜区绿化及花坛、花境中,形成以应用拉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发展的新阶段。
    • 摘要: 山茶花中的王者——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 (Merrill) Sealy],隶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与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等为孪生姐妹。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首次发现该植物,后被我国植物学家正式命名为“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 陈沂章; 李芳; 石文婷; 吴宪; 王露露; 王军
    • 摘要: 为更好地识别山茶属(Camellia L.)大苞白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 Sealy)、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 C. F. Wei)及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的木材解剖学特征,本文从植物树皮、木材宏观及微观构造进行了详细观测。研究表明:树皮:大苞白山茶干燥时灰白色;光滑,纵向裂纹肉眼下不明显,偶见有瘤状小突起;杜鹃叶山茶和茶梅干燥时分别为褐色和棕色;粗糙,纵向裂纹明显。三者树皮较薄,厚度约0.5 mm,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有或略有光泽;无气味和滋味;生长轮略明显;髓心黄色至金黄色,具有白色内含物,富含晶体;轴向薄壁组织无或不明显。大苞白山茶为散孔材至似半环孔材,单管孔或短径列复管孔(多为2个,稀3个),杜鹃叶山茶和茶梅为散孔材,以单管孔为主,其次短径列复管孔(多为2个);管孔形状呈不规则多角形或椭圆形、近圆形;管间纹孔式梯列,数目甚多,220~390个/mm2,径切面上明显,弦切面上可见;导管分子穿孔板横列,偶见斜列。木射线:非叠生,以异形I型为主,其次为异形III型(大苞白山茶)、异形单列(杜鹃叶山茶和茶梅),常见多列射线融成单列;木射线密度(大苞白山茶15~20条/mm、杜鹃叶山茶和茶梅20~25条/mm);射线宽度1~2细胞;射线高度(大苞白山茶5~15个细胞、杜鹃叶山茶3~30个细胞、茶梅2~36个细胞);射线细胞较大,内含有树胶,常见巨型菱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晶体,存在晶体的细胞常膨大;径切面上,横卧射线细胞垂直壁节状(其中大苞白山茶可见细胞核);木纤维为纤维状管胞,在横切面上呈不规则多角形。髓心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稍规则;细胞直径15~60 μm;大多细胞富含树胶;部分细胞富含晶体。综上所述,大苞白山茶与杜鹃叶山茶、茶梅的木材解剖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而后两者非常接近,与其他山茶属植物比较研究发现,差别较小。本研究旨在为该属植物的木材鉴定、系统分类和植物保护提供依据。
    • 马翔; 李辉; 郭霄; 李明燕; 柳健; 李有; 刘庆超; 王奎玲; 刘庆华
    • 摘要: 以耐冬山茶[Camellia japonica(NaiDong)]和茶梅(Camellia sasanqua)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氮沉降量(0、6、12 g·m-2·a-1)与3个氮沉降添加频率(6、12、18 d),测定幼苗生长指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物量等生理生态学指标,探讨不同氮沉降对其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重度氮沉降和高添加频率下茶梅的株高明显升高,氮沉降对山茶影响不显著.茶梅的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轻、重度氮沉降量处理组随着添加频率的下降而下降,而氮对耐冬山茶幼苗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耐冬山茶细胞间隙CO2浓度(Ci)在中、高添加频率下先下降后上升,而茶梅的Ci在中、低氮添加频率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耐冬山茶初始荧光F0在轻度氮沉降且高添加频率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 0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茶梅仅在重度氮沉降且中添加频率下F 0值最低.结果表明氮沉降的促进作用可能存在阈值,且耐冬山茶的阈值可能明显高于茶梅.耐冬山茶和茶梅对氮沉降具有一定耐受性,过高的氮沉降会对耐冬山茶和茶梅产生抑制作用,高添加频率能够缓解高氮沉降量的消极影响.
    • 毛志群
    • 摘要: 应用多点试验和随机区组试验等方法,对6个品种茶梅进行引种栽培,开展生长性状,花性状表现、抗性表现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个茶梅品种在福州,邵武,漳平3个试验点的性状表现稳定.其中,小玫瑰‘乙女'‘笑颜'和‘晚霞’的树高、地径和冠幅直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65%-9.53%之间;‘立寒'‘朝仓'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达12.02%~22.05%.通过观测其生长适应性,花性状及抗性表现,结果表明,6个茶梅品种的生长适应能力较强,花期,花色,花冠直径和花瓣数等性状在不同试验点表现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
    • 毛志群
    • 摘要: 应用多点试验和随机区组试验等方法,对6个品种茶梅进行引种栽培,开展生长性状,花性状表现、抗性表现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6个茶梅品种在福州,邵武,漳平3个试验点的性状表现稳定.其中,小玫瑰‘乙女'‘笑颜'和‘晚霞’的树高、地径和冠幅直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65%-9.53%之间;‘立寒'‘朝仓'的树高和冠幅直径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达12.02%~22.05%.通过观测其生长适应性,花性状及抗性表现,结果表明,6个茶梅品种的生长适应能力较强,花期,花色,花冠直径和花瓣数等性状在不同试验点表现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
    • 章丹峰; 齐鸣; 楼晓明
    • 摘要: 选取30个茶梅品种,将茶梅分类中的12个重要表型性状,采用不同的数量编码,用SPSS16.0进行聚类分析。12个表型性状作为12个变量性状,其中多元性状6个、数量性状6个。品种间聚类(Q聚类)与品种表型性状间聚类(R聚类)均采用相关系数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Q聚类结果将30个茶梅品种明显分为2大类,29个品种聚为一类。黄海南宝珠单独成为一类。R聚类结果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三组,5个直接测量的数量性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了在茶梅分类中的重要性,在茶梅分类中应重点考虑。
    • 摘要: 材料:薄荷香蜜5cc,柠檬汁3cc,蜂蜜6公克,绿茶汁90cc,琴酒10cc,茶梅1颗,新鲜茶叶适量做法:1、先将薄荷香蜜和柠檬汁混合搅拌,再加入蜂蜜、绿茶汁和琴酒调匀后,倒入鸡尾酒杯中。2、再放入茶梅和新鲜茶叶装饰即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