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5篇、会议论文103篇、专利文献689345篇;相关期刊627种,包括临床肝胆病杂志、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山东省第十六次麻醉学学术会议、全国血吸虫病诊治技术与临床研究学术研讨会、2010 国际腹部创伤暨第十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等;脾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67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卫东、王跃东、蒋国庆等。

脾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5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9345 占比:99.60%

总计:692133篇

脾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脾切除术

-研究学者

  • 王卫东
  • 王跃东
  • 蒋国庆
  • 刘清波
  • 姜洪池
  • 冯剑平
  • 柏斗胜
  • 许瑞云
  • 李志伟
  • 李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韩彦清; 任瑞; 杜亚莉
    • 摘要: 目的 探究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后血小板水平分为合并血小板增多症(观察组)及无合并血小板增多症(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记录术后血小板变化及血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总结分析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休克、输血量、合并感染3项相关因素在观察组及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为影响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感染为影响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峰值、术后稳定血小板计数值级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休克,而保护因素为合并感染,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
    • 钱洋; 潘晋方; 黄龙; 王振; 经文善; 于庆生
    • 摘要: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66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均行脾切除术,记录术后14 d内并发症(静脉血栓及脾窝积液、胰瘘、肺部感染、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42例(25.3%),其中静脉血栓18例,肺部感染11例,脾窝积液7例,胰瘘4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出血1例。Clavien-Dindo分级Ⅰ、Ⅱ、Ⅲ、Ⅳ、Ⅴ级并发症分别有9、32、1、0、0例,以轻、中度并发症为主。单因素结果显示,ASA分级(χ^(2)=7.82,P<0.01)、Child-Pugh分级(χ^(2)=9.57,P<0.01)、腹水(χ^(2)=5.70,P=0.02)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AⅢ级(OR=3.43,95%CI:1.30~9.03,P=0.01)、Child-Pugh B级(OR=3.02,95%CI:1.38~6.58,P=0.01)、腹水(OR=2.96,95%CI:1.22~7.17,P=0.02)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ASAⅢ级、Child-Pugh B级、腹水患者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 黄洪军; 吴志明; 孟兴成; 张举; 黄志强; 蒋桂星
    • 摘要: 目的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急诊腹腔镜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1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手术中分别采用了右侧卧位(A组,n=35)和仰卧位(B组,n=4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更短[(145.5±24.4)min vs(169.0±15.3)min;t=5.308,P<0.001],术中出血更少[(75.3±35.3)mL vs(110.3±50.6)mL;t=3.490,P=0.0008],中转开腹率更低(2.9%vs 19.6%,χ^(2)=5.127,P=0.024),术后胰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8.6%vs 28.3%,χ^(2)=4.861,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腹腔感染(2.9%vs 6.5%,χ^(2)=0.569,P=0.451)、术后出血(2.9%vs 4.3%,χ^(2)=0.124,P=0.725)、静脉血栓(5.7%vs 10.9%,χ^(2)=0.669,P=0.413)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中采取右侧卧位更有助于术者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实施,手术效果更好。
    • 李玉静; 冯怡凡
    • 摘要: 1病例报告患者,42岁,因剖宫产术后18年,孕38^(+6)周,无临床征兆于2020年12月14日入院。G_(5)P_(l),2002年剖宫产1次。孕期不定期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检查,孕22^(+5)周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88.5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28.1 U/L,病毒性肝炎检测指标均为阴性,未用药,之后复查ALT波动于81.2~135.8 U/L,AST波动于71.4~109.7 U/L;孕26^(+6)周做75g糖耐量试验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围产医生给予饮食指导,未用降糖药物,间断自测3餐前血糖波动于5.1~5.6 mmol/L,3餐后血糖波动于6.3~8.2 mmol/L;孕前体质量指数(BMI)21.48 kg/m^(2),孕期体质量增加22.5 kg。专科检查:宫高37 cm,腹围110 cm,估计胎儿体质量3900 g。先露高浮。入院彩超检查示:先露头,双顶径(BPD)9.7 cm,头围(HC)33.3 cm,腹围(AC)38.9 cm,股骨长(FL)7.2 cm,羊水指数(AFI)14.5 cm,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S/D)2.0,估计胎儿体质量4216 g;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及右侧壁,3级成熟。入院后查肝功能回示:ALT 64.2 U/L,AST 59.5 U/,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均为阴性,未做消化系统彩超检查,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静脉注射保肝治疗。患者因瘢痕子宫、巨大儿在入院第2天行子宫下段二次剖宫产术,术中见膀胱与子宫原切口致密粘连,分离粘连、下推膀胱,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给予腹部轻微加压,以左枕横位助娩一活女婴,体质量4300 g,羊水1500 ml,术中出血600 ml。手术顺利,术后安返病房。术后在病房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心率92~126/min,呼吸19~22/min,血压106~116/67~72 mmHg,血氧饱和度98%~99%。术后7小时患者自觉口干腹胀,血压107/67 mmHg,心率130/min,全腹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宫底脐平,阴道流血不多;床旁彩超检查提示盆腹腔积液。考虑有腹腔内出血,行腹腔穿刺穿出不凝血3 ml,急诊行开腹探查术。拆开原手术切口缝线,清出腹腔内积血约4500 ml,子宫切口缝合处未见出血,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正常,子宫膀胱返折处,两侧阔韧带及后腹膜均无血肿,肠管表面无异常;血液自左上腹部流下,考虑出血来源于左上腹,取上腹部正中切口,见脾下级和脾结肠韧带处有活动出血,修补无效,行脾切除术,术中于脾窝处放置引流管。术中输红细胞18 U,血浆1400 ml,冷沉淀10 U。术后继续输血、补液、抗感染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脾被膜下局灶见出血及一些炎细胞浸润,符合脾破裂出血。产妇术后3天血小板开始升高,术后10天血小板最高746×10^(9)/L,为防血栓形成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14天痊愈出院,出院诊断:孕39^(+1)周,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术后;脾出血,脾切除术后;失血性休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娩一活女婴,巨大儿;高龄经产妇。院外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术后21天门诊复查血小板降至542×10^(9)/L,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术后42天复查血小板降至314×10^(9)/L,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 王慧敏; 林海静; 赵璐璐
    • 摘要: 目的:观察手术室细节护理在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手术室细节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手术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细节护理能够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手术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李宝定; 卜阳; 田明国; 辛国军; 刘明奇
    • 摘要: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 黄应铜; 于庆生; 胡高斌; 沈毅; 张琦
    • 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健脾活血法对接受脾切除术后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治疗对预防其出现血瘀证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近年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脾切除术的24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脾切除术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补液、保肝、抗炎、止血、营养支持、抗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抗凝等治疗,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健脾活血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观察组患者血瘀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观察组患者PVST的发生率和血小板(PLT)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患者PVST的发生率低于血瘀证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VST消失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脾切除术后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进行补液、保肝、抗PVST、抗凝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法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降低其血瘀证和PVST的发生率,缩短其PVST消失的时间。
    • 邓杰文; 石帅; 唐卫东; 杨秀林; 姜超; 许承
    • 摘要: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围术期指标、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PH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53例(接受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38例(接受传统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及并发生发生率;比较2组手术前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水平(A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HGF及TGF-β_(1)水平。结果观察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低于对照组,自由门静脉压(FPP)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TBIL、ALT、PT均低于术前,ALB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HGF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_(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2组均未发生胰瘘、脾脓肿、肝性脑病,观察组发热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治疗PHT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非选择性PCDV联合脾切除术,可增强肝细胞再生能力,改善肝功能障碍,降低术后发热、消化道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李权; 刘建; 王松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PHT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3例)及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比较治疗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P0.05)。结论对PHT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方案治疗,可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优化,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肝功能,促进免疫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 夏孙明; 陆学安
    • 摘要: 目的分析在采取腹腔镜或开腹下脾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同时分析血栓形成与血小板上升的关联性。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需要采取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共1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腔镜下脾切除术6例,开腹下脾切除术12例,分析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下的手术时间,术后患者DVT发生率以及DVT高危率,还需注意观察患者D-二聚体水平以及D-二聚体对患者DVT发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下可见,采取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时间相对更短,DVT高危率明显更高,但两组无差异(P>0.05),但开腹脾切除术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更低于腹腔下脾切除术患者(P<0.05);而在两种不同术式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中可见,腹腔镜手术中D-二聚体水平超过0.5μg/mL的患者为4例,但开腹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超过0.5μg/mL的患者为2例(P<0.05)。结论在临床中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手术后的指标观察,通过D-二聚体观察患者血小板上升情况,对指标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DVT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