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枯草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645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9篇、会议论文250篇、专利文献33088篇;相关期刊78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7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2012氨基酸、有机酸产业发展论坛、纪念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201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枯草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由14907位作者贡献,包括堵国成、陈坚、李江华等。

枯草芽孢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9 占比:9.33%

会议论文>

论文:250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33088 占比:89.99%

总计:36767篇

枯草芽孢杆菌—发文趋势图

枯草芽孢杆菌

-研究学者

  • 堵国成
  • 陈坚
  • 李江华
  • 刘龙
  • 刘延峰
  • 马平
  • 李社增
  • 鹿秀云
  • 陈志谊
  • 郭庆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樊丹; 邓福容; 李绍戊; 卢彤岩; 刘红柏; 王荻
    • 摘要: 为筛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本研究从健康虹鳟幼鱼肠道中分离到1株潜在益生菌株RT-BS07,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评价了该菌株的抑菌性、耐受性、黏附性和安全性.形态学观察显示,菌株RT-BS07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圆形或椭圆形芽孢.16S rRNA比对结果显示,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BI3610株的同源性为99.86%.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菌株RT-BS07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RT-BS07具备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力,其酶活力分别为(0.039±0.002)和(0.393±0.002)U/mg;该菌株可有效抑制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和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等致病菌.菌株RT-BS07在pH为2~10 LB液体培养基中均可存活;在盐度为2% ~8% 条件下存活率为5.70% ~93.28%,其存活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T-BS07可大量黏附在虹鳟前肠黏膜,不破坏肠道组织完整性,对左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链霉素等18种抗菌药物敏感.本研究分离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RT-BS07株具有产消化酶性能,其抗逆性能强,对虹鳟无毒害作用,可作为虹鳟健康养殖及益生菌制剂研发源益生菌候选株.
    • 彭田伟; 谢会雅; 李思军; 刘怡轩; 帅开峰; 彭媛媛; 王青; 李迪秦
    • 摘要: 为探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菌剂复配施用对烟苗素质的影响,以烤烟新品系20619为材料,采用漂浮育苗,在烟苗4叶1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复硝酚钠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复配剂,对8叶1心(成苗期)烟苗主要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复硝酚钠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复配喷施后,8叶1心烟苗的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好于对照;且以喷施20 mg的1.8%复硝酚钠和7.5 g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处理,烟苗全株干重(4.98 g·株^(−1))、干鲜比、根系活力(93.01μg·g^(−1)·h^(−1))、叶片叶绿素含量(0.5485 mg·g^(−1))及硝酸还原酶(1.434 U·g^(−1))活性均表现最高;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均表现为最高。表明对4叶1心烟苗喷施复硝酚钠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复配剂,有利于提高烟苗素质和培育壮苗。
    • 孙万启; 李剑; 李枫; 赵岩峰; 张春华; 王芳; 马挺军
    • 摘要: 目的测试自研新型负压过滤系统的过滤效果和杀菌性能,为其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使用测试平台检测自研新型负压过滤系统在不同气体流量下的过滤效率;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的方法获取新型负压过滤系统放电作用后的细菌存活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的超微结构,了解其放电处理前、后的样貌变化。结果当流量在0~950 m;/h范围内变化时,新型负压过滤系统的气溶胶去除效率高于99.99%,高于WS/T 292-2008《救护车》对气溶胶过滤效率(达到99.7%)的要求;在放电处理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放电功率越高,灭菌效果越好;3种细菌灭活的难易程度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随着放电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肠杆菌菌体胞内物质析出逐渐增多。放电作用后的菌体出现了细胞壁变粗糙或明显破损的现象。结论该新型负压过滤系统过滤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原位杀菌效率,在传染病防治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亦可用于冷库、空调风道、人防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空间内微生物的过滤和消杀。
    • 杨明洁; 张晓曼; 赵蔓
    • 摘要: 【目的】为研究不同镉浓度下单独接种铜枯草芽孢杆菌、绿假单胞菌及混合接菌对紫花地丁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探讨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对镉胁迫下紫花地丁生物量、氮、磷、钾元素及镉含量的影响。【结果】接菌处理后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比未接菌处理增加,且在Cd浓度为10 mg/L时增幅最大,分别为6.4%、20.2%、66.6%。对根系形态的交互作用表明,单独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了根系表面积和根长,随着Cd浓度的增加,混合接菌对根长的增加效果最好,对根系形态的主效应表明,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尖数的增加,1 mg/L的Cd处理促进根系分叉数的增加。接菌后地下部分全氮、全磷、全钾升高,L、M、H处理下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后紫花地丁的地下部分全磷最高,混合接菌后地上部分全氮含量最高,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地上部分全磷和全钾含量最高。1 mg/L Cd处理下,接菌处理对紫花地丁地上部分的镉含量无显著差异,高浓度Cd处理下,混合接菌促进对镉的吸收。【结论】镉胁迫抑制了紫花地丁株高和生物量的生长,镉胁迫和促生菌的交互作用下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系表面积,混合接菌促进根长,接种铜绿假单胞菌促进根尖数增加,接菌处理提高地下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高浓度镉胁迫下,混合接菌比单独接菌促进根系对镉的吸收。
    • 陈华强
    • 摘要: 目的:本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发酵菌种,考察发酵液中次黄嘌呤前体物质的质量浓度与发酵产率的关系、次黄嘌呤前体物质加入方式与腺苷产量的关系,以研究提高腺苷发酵水平的补料发酵工艺。方法:利用摇瓶、50 L发酵罐、10 m³发酵中试罐,整合补料与溶解氧的发酵过程调控,进行逐级放大试验。结果:在10 m^(3)中试发酵罐进行补料工艺放大,流加补糖含9 g·L^(-1)的次黄嘌呤,并通过阶段控制溶氧条件,腺苷产量达到35.06 g·L^(-1)。结论:次黄嘌呤的添加对腺苷的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分阶段溶氧控制连续流加次黄嘌呤工艺腺苷产量有明显的优势,腺苷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 裴雯雯; 曾艳; 刘娟娟; 张建刚; 王敏; 孙媛霞
    • 摘要: 为获得安全高效的β-葡萄糖苷酶用于生物催化淫羊藿苷水解制备宝藿苷Ⅰ,通过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MA5在食品安全菌株枯草芽孢杆菌WB600中异源表达Thermotoga petrophila来源的耐热β-葡萄糖苷酶TpBgl3,研究了所表达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及其水解宝藿苷制备宝藿苷Ⅰ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株在30°C、SR培养基中发酵培养48 h后,上清液中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达到69.68 U/mL。重组表达的TpBgl3最适温度为85°C,最适pH为4.0,在65°C、pH4.0下放置3 h仍能保持85%以上的相对酶活。在65°C、pH4.0、酶用量0.16 U/mg、反应时间20 min的优化条件下,其能将10 g/L的淫羊藿苷水解转化为7.50 g/L的宝藿苷Ⅰ,摩尔转化率为98.67%。β-葡萄糖苷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分泌表达为宝藿苷Ⅰ及其他高附加值苷元类化合物的工业化安全高效生物制备提供了新途径。
    • 王怡凡; 刘巍; 朱其立; 孙敏; 李延锋; 朱建强
    • 摘要: 【目的】筛选及开发出对马铃薯早疫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菌株,旨在丰富该病的生防菌种资源。【方法】从马铃薯种植区早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多项分类法,对获得的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株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抑菌广谱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步验证菌株的防效功能,并进一步设置盆栽试验印证供试拮抗菌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通过初筛与复筛获得1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平板抑制率达89%的拮抗细菌WK-1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切片的防治效果为88.39%,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以及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有溶解无机磷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防治效果为74.49%,且经拮抗菌剂WK-1处理,土壤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细菌的多样性上升。【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WK-1,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早疫病害的发生,为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菌种资源,应用于农业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前景良好,可根据实际种植生产需要进行推广。
    • 邱萌霞; 果秀梅; 薛冰; 张泽洋; 贾士儒; 崔建东
    • 摘要: 目前绿原酸的主要来源为天然植物中提取,但天然植物中绿原酸含量较低且提取工艺复杂,导致绿原酸生产效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高效的制备绿原酸方法.本研究以金银花叶、红薯叶、薄荷叶、蒲公英叶和杜仲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开展合成绿原酸的内生菌分离筛选,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筛选出内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最终从植物样本中分离到具有合成绿原酸能力的5株内生菌,其中菌株XJ-1的绿原酸产量为9.9μg/mL.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发酵培养基进行初步优化,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为:果糖30 g/L、柠檬酸铵5 g/L、玉米浆6 g/L,所得绿原酸的产量达到24.02μg/mL,为优化前的2.43倍.本研究为开发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绿原酸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 黄悦涛
    • 摘要: 以三疣梭子蟹为受试对象,探讨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0只体重相近的三疣梭子蟹随机分为4组,每组100只。对照组三疣梭子蟹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三疣梭子蟹分别饲喂含有0.5%、1.0%和1.5%的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饲料。预饲期为7天,正式试验期为56天。试验结束检测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结果显示:试验2组和试验3组三疣梭子蟹的试验末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三疣梭子蟹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饲料中添加1.0%和1.5%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改善三疣梭子蟹的试验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成活率,并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考虑养殖成本,三疣梭子蟹饲料中枯草芽孢菌的最适添加剂量为1.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