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52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2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171252篇;相关期刊546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血栓与止血学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高峰论坛、第十七届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文献由371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晋、李扬秋、杨力建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2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7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71252 占比:99.13%

总计:172759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文趋势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研究学者

  • 周晋
  • 李扬秋
  • 杨力建
  • 陈少华
  • 陈赛娟
  • 陈竺
  • 马军
  • 周羽竝
  • 陆道培
  • 仇惠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立萍; 唐瞻贵; 黄俊辉
    • 摘要: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致颌骨坏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该病例因静脉注射三氧化二砷(每日1次,每次10 mg,治疗1个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约20 d,出现右上颌疼痛伴有牙龈红肿及黏膜溃疡,14-17牙颊侧和腭侧牙槽骨暴露,牙龈黏膜缺失,牙龈组织缺损至前庭沟底部,腭部软组织缺损至腭中缝5~8 mm;该患者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不稳定,予以患者口服维生素及康复新液含漱,保持口腔卫生清洁等保守治疗。文献报道的药物性颌骨坏死可见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引起,三氧化二砷亦可引起局部颌骨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伤口长期不愈合、脓液、牙槽骨或颌骨外露、死骨形成,伴有疼痛、牙齿松动、面部红肿等症状。抗炎、清创、手术切除死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结论临床上需要警惕药物性颌骨坏死并加强预防。
    • 王惠
    •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甲酸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96例APL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维A酸+亚砷酸)与对照组(亚砷酸).对比两组疗效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P<0.05).观察组血液学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升高,观察组aPTT低于对照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1%(5/48),低于对照组31.25%(15/48)(P<0.05).结论 维甲酸治疗APL的疗效理想,可纠正机体的凝血功能,并且安全性较高.
    • 阚瑞; 钟瑞; 刘婧; 吴志瑰; 彭财英; 陈鸿; 付小梅
    • 摘要: 三氧化二砷(ATO,As_(2)O_(3))能够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其他恶性肿瘤。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ATO具有肾毒性作用,从而限制了ATO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使用ATO后,会干扰机体的氧化而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损伤DNA修复途径,诱导DNA突变,从而导致细胞癌变,这是目前产生ATO肾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ATO所引起的细胞凋亡、DNA甲基化也是产生肾毒性的原因。该文就ATO肾毒性机制研究及防治综述。
    • 苑新蕾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变化的意义,为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108例AP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将其作为APL组,另外选择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中检测血浆D-D水平。比较APL组与对照组组患者血浆D-D水平,同步比较APL治疗前与疾病控制及早期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结果(1)APL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1);(2)APL死亡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疾病控制患者(P<0.05),且疾病控制患者血浆D-D水平指标数据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D-D可作为APL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状况评价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为临床及早治疗APL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焦聿墨; 马林通; 王鼎; 赵鹏; 丁波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CD33、CD13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陕西省汉中市三二○一医院收治的130例APL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收治的非AP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130例为对照,两组均进行骨髓穿刺,予以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及免疫学检查,并采用流式细胞仪行CD33、CD13和MPO检测,分析两组CD33、CD13和MPO表达水平,并探讨不同疗效的APL患儿CD33、CD13和MPO表达水平。结果以CD33及CD13≥20%、MPO≥10%为阳性表达,APL组CD33、CD13、MPO表达等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221、5.330、28.850,P0.05),CD13表达强阳性率高于非CR组(χ^(2)=3.949,P<0.05)。结论APL患儿CD33、CD13、MPO呈高表达,CD33、CD13、MPO表达水平检测对临床诊断APL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金英
    • 摘要: 目的探究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维甲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亚砷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TAT、TM、PIC)、临床指标(临床症状缓解、高白细胞血症持续和异常凝血指标恢复时间)、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比例)、治疗后1年和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APL效果确切,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白细胞计数和早幼粒细胞比例,缩短临床症状缓解、凝血功能异常恢复以及高白细胞持续时间,且不会增加临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高明明
    • 摘要: 目的:研究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检验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制定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上海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的3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例健康志愿者加入对照组;治疗前,64例研究对象均安排静脉血样抽取,并依据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试验组行维甲酸+砷剂治疗后,在不同时期对两组研究对象予以D-二聚体检验;观察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①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为(2.52±0.76)mg/L、病情缓解期为(1.24±0.55)mg/L、病情复发时为(2.29±0.61)mg/L、死亡时为(3.48±0.83)mg/L,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为(2.08±0.56)mg/L,与不同时期的试验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_(1)=0.0000,P_(2)=0.0000,P_(3)=0.0000,P_(4)=0.0000。②在试验组组内进行比较,病情缓解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其时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_(5)=0.0000,P_(6)=0.0000,P_(7)=0.0000)。③试验组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总体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8)=0.0000,P_(9)=0.0000)。结论:D-二聚体检验结果可以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评估疗效,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 吴飞凤; 佘周; 罗森林; 刘瑛; 万伍卿; 文川
    • 摘要: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患儿在接受依托泊苷(VP16)治疗后继发AP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17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某院收治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接受HLH-04方案治疗后继发APL,给予化疗后APL缓解并存活。复习文献纳入17例HLH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病例,共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首次诊断HLH年龄为0~19岁,中位年龄为3岁,HLH类型中EB病毒感染相关HLH(EBV-HLH)占61%,VP16累积剂量为400~20500 mg/m^(2),中位数为3100 mg/m^(2);继发白血病潜伏时间为6~7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18例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2例,其中6例M3接受化疗后均完全缓解并存活。结论感染相关HLH是HLH继发白血病中较常见的原发病类型,在继发白血病中,以APL发生率较高。在HLH治疗期间,需要关注VP16累积剂量、应用频率、联合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情况,骨髓的分子生物学有助于监测继发白血病的发生。
    • 荆源; 蔡薇; 李承文
    • 摘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 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一个亚型,染色体核型为伴有t(15;17)的二倍体核型,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1]。临床上伴有2个t(15;17)及四倍体核型的APL比较少见,目前仅见16例报道[2-13],本文报道1例。
    • 岳迎宾; 刘玉; 王学梅; 严媚
    • 摘要: 目的对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有效性和其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在CNKI、CBM、万方、VIP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Web of Science等主要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使用中文检索词“复方黄黛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英文检索词“compound realgar natural indigo tablet”or“Realgar-Indigo naturalis formula(RIF)”、“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为主题和关键词,收集有关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的时间是从建立数据库开始到2021年8月。挑选出所有符合要求并纳入质量评价的文献,提取基线数据信息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对本文献研究结果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总共有21篇纳入RCTS,总样本量1440例,试验组734例,对照组706例。Meta应用分析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临床缓解率方面:RIF+西药治疗优于单用西药,RIF+全反式维甲酸优于全反式维甲酸+甲氨蝶呤+巯嘌呤;在缓解时间方面:RIF+全反式维甲酸优于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RIF+西药优于西药,RIF+模拟全反式维甲酸优于全反式维甲酸+模拟RIF,RIF+全反式维甲酸优于全反式维甲酸+甲氨蝶呤+巯嘌呤;在生存率方面:RIF+全反式维甲酸优于全反式维甲酸+甲氨蝶呤+巯嘌呤,RIF+化疗优于全反式维甲酸+化疗。结论RIF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者西药(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能够提高临床缓解率和缓解时间,提高生存率;但受目前纳入临床研究的数量较少、纳入临床研究的结果质量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相关研究结果质量偏低。因此,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结果证明和分析才能加以证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