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践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07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等;实践辩证法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宝信、张一兵、张绍宏等。

实践辩证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15.3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907 占比:84.37%

总计:1075篇

实践辩证法—发文趋势图

实践辩证法

-研究学者

  • 朱宝信
  • 张一兵
  • 张绍宏
  • 文翔
  • 辛鸣
  • 丛大川
  • 付威
  • 任百成
  • 何中华
  • 刘文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雷波; 王秀
    • 摘要: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越来越引起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首先,关于它的批判主要有四种:它的非人类行动者问题、非还原论问题、它对社会结构分析进路的忽视及其本体论政治意义的争议。其次,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三点:一是非人类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生命力,二是非还原论的强烈意识,三是辩证本体论的生态洞见。最后,针对它们之间复杂关联与分歧,采取批判实在论的进路进行融合是可行的:以超验实在论融合ANT的行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以批判自然主义整合ANT的实践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以辩证的批判实在论贯通ANT的后人类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为解决ANT的激进经验主义困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困境提供一条有创见的思路。
    • 文兴吾
    • 摘要: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人类的全部认识过程都是从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先天直观形式开始的。康德的空间观"哥白尼革命",实质上是用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绝对"来替代神学意义上的绝对。他不再根据上帝的某种属性,也不再根据我们面对的世界及其中的各种事物的秩序来构想空间,而是把空间构想为人类与世界及诸事物打交道的方式本身。随着科学的发展,康德的空间观"哥白尼革命"演变为"康德的空间问题":既然空间概念不是从外界事物或人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那么,人的空间观念及其空间概念来自什么?缘何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广延的存在物?20世纪40年代以来,海德格尔对空间概念的生存论解构,梅洛-庞蒂的现象空间学说,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基本阐明了空间观念的身体本源论思想,为"康德的空间问题"的有效解决奠定了基础。一经把"空间的身体本源论"贯彻下去,追问怎样从"人的身体实践活动空间"抽象出欧几里得几何空间,我们发现,长期以来被人们看作是关于空间属性的"宽窄"意识,本身却是决定几何空间存在的"根据";空间作为康德所谓的"先天直观形式"不再是"不可知的",它根源于身体的"宽窄直观"。
    • 王生云
    • 摘要: 《哲学笔记》是研究列宁哲学的重要著作,蕴含着列宁丰富的创新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哲学唯物辩证法,最大的创新是明确指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指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相一致。只有在以实践辩证法为基础的“三者相一致”的哲学理论高度才能自觉变革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思维方法和以抽象实体论为基础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法,从而正确掌握唯物辩证法。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 辛鸣
    • 摘要: 中国制度的实践辩证法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观察分析中国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对其作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阐释。中国制度的实践辩证法就体现在坚持“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是“一种实际的力量”,从根本上塑造制度形态,推动制度发展,实现制度优势,彰显制度价值。
    • 王海锋
    • 摘要: 在艾思奇看来,基于民族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总问题所构建的新哲学,就是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紧要的是推动这一哲学思想的中国化、现实化.艾思奇梳理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著作及其观点,强调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艾思奇"构建"了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观等在内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并为其大众化铺平了道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 唐诗茹; 薛靖林
    • 摘要: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共同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以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为理论尺度来对自然辩证法进行否定与驳斥是完全错误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现实基础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即来源于人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和把握,那么我们在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时就不能离开对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的探讨.自然辩证法既是一种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又有着主观形式,只有被纳入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它的现实意义.
    • 翟俊刚
    • 摘要: 唯物辩证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内核。党领导革命事业,始终要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辩证法时代新内容;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体系,赋予矛盾辩证法时代新内涵;立足实际、实践,以理论创新为先锋先导,注重制度创新,推进系统创新,开创实践辩证法时代新境界;运用和贯彻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彰显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思维辩证法)时代新风范。全面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创新,是掌握实质要义精髓的前提要求,对于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意义重大。
    • 韩庆祥
    • 摘要: 本文从"哲学"层面总结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哲学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呈现着一般和特殊关系视阈中的实践辩证法、从"两类矛盾理论"到斗争哲学、认识辩证法、战略(系统)辩证法的哲学总智慧.这些哲学总智慧又具体体现为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一致,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衔接,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和打牢发展支点"相贯通,坚持"总框架、路线图、牛鼻子"相递进,坚持"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相配合,坚持"强大政党、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统一等哲学智慧.分析和把握这些哲学智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哲学逻辑,也有助于应对"新时代""大变局"的挑战,助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王让新; 李弦
    • 摘要: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一百年奋斗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它的出场能够为中国奇迹的"溢出效应"提供"原因解释",而"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亦需要科学"解释".从其本质层面来看,中国道路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基础性逻辑,即坚持了实践辩证法.中国道路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中"被动—自发—自为""知行合一"的辩证运动,这种辩证运动既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国道路的基本视角.
    • 池忠军
    • 摘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方法论的支持,其中实践辩证法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蕴涵着深刻的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应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实践辩证法的逻辑关系中,深刻揭示实践辩证法对历史的科学解释和改变世界的功能、对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革命和建设功能,以显现实践辩证法的科学价值.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和发展实践辩证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提升运用实践辩证法及其创新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中诸多矛盾的解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