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命

天命

天命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1篇、相关期刊66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人文杂志等; 天命的相关文献由1095位作者贡献,包括阎崇年、刘厚生、周远廉等。

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1 占比:100.00%

总计:1141篇

天命—发文趋势图

天命

-研究学者

  • 阎崇年
  • 刘厚生
  • 周远廉
  • 张海英
  • 张舜清
  • 李鸿彬
  • 杜家骥
  • 丁为祥
  • 丁四新
  • 刀尔登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杜君立
    • 摘要: 在传统语境中,“天”是抽象的,虽然有时候会以特殊的“天象”或自然灾害来表达“天意”,但天下的民情民意却是具体的。用现代话来说,天命不仅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观上统治者要有德,即关心民众的利益;失德则会失去天命,也必然失去政权。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似乎都带有迷信的成分。但迷信不仅意味着无知,也意味着敬畏。
    • 姚小鸥; 李文慧
    • 摘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周公之琴舞》和《说命下》皆有"视日""视辰"之语。其间涉及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它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顺天时而行事的天道观。通过对"视日""视辰"意义的探讨,及《周公之琴舞》与《说命下》两种文献历时关系的审视,可见商周两代在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方面皆有相当密切的传承关系。
    • 王珏
    • 摘要: 孔子天命观在殷周原初天命观的基础上完成了由王权向个体的转化,从而将“天命”的核心内涵与人之个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具体表现为“天命”对人的双重赋予:一方面,“天命”通过对人的生死穷通等外在客观限制,完成了“天命”对人的自然性赋予;另一方面,“天命”通过对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个体之人内在心性的限制,要求人们不断修己德以达“天道”,完成了“天命”对人的道德性赋予。此二者中,孔子天命观将“天命”的道德性赋予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天命”对人的道德性要求,个体之人唯有自觉承担此德性修养,才能实现主体道德的高扬。
    • 唐冰华
    • 摘要: 预叙是《左传》重要的叙事特色之一。受先秦天命观和道德思想影响,《左传》的预叙可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类:前者带有强烈的道德训诫色彩,试图将德作为影响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后者则是当道德不足以诠释历史事件发展进程时,叙事者将之归因于神秘的天命。正是在道德与神秘因素的影响下,《左传》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后世史传文学预叙书写的重要范式,具有深远影响。
    • 崔锁江
    • 摘要: 儒家尊严有四个来源,分别是天道、名位、德性与权利。儒家尊严首先源自于天道对每个人的赋予。儒家的天命论、性善论、人为贵论都肯定人的尊严。儒家的名教价值体系给予君主、儒士、妇女以名分,进而获得了各自的尊严,乃至于用名讳维护尊严。儒家的德性论则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子人格、圣贤文化等角度确立了人的尊严。儒家赋予父母、夫妻、民众以权利,进而演化为尊严。儒家尊严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双重维度,自尊与受人尊敬都是尊严的必要条件,而耻辱感则是人们维护自身尊严所要极力避免的禁忌。
    • 桂珍明; 熊艳
    • 摘要: 王符《潜夫论·遏利篇》针对东汉中晚期社会上“释廉甘利”的社会现实,提出人们应当以“德义”为终极的追求,“富贵”寓于“德义”之中,反对“无德而富贵”“不义富贵”,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他还从财富观念和教育理念两个方面,对儒家的义利观作出新的阐释。在君子的价值追求方面,他主张也当“重义轻利”,以社会责任为先,物质享受为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子孙后代教以德义,引导其走上正途,比留下丰厚的家资更重要,故而适时地将钱财利禄施予需要帮助的人,防止盛极而衰,才是长久地保有富贵利禄之道。
    • 黄少微
    • 摘要: 从汉初至王莽的郊祀礼改革,是一个“天”从众神林立中脱离并被逐步确立至尊地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天命思想日益被重视的过程。汉初东西异制,风俗各异,神祇众多,此时“逐鹿说”更广为接受。武帝改革郊祀礼,依托泰畤统一了东方诸神。匡衡以“天地以王者为主”的思想改革郊祀礼,将分散于各地的泰畤、后土祠及雍五畤移至长安城内,试图把“王亲祭天”的郊祀礼提升为最高规格的礼。王莽改革,在祭祀仪节中明确将“天”确立为至尊之神,并将“王在王城亲祭天”确立为最高规格的礼,这也成为王者向天下宣告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方式之一。
    • 晁福林
    • 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思想基础,诸族间的观念认同起到了导夫先路的积极作用。这些导夫先路的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有了这方面的认同,诸族间才会有大体一致的是非、善恶观念,才会相互理解和交流。另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作为人们精神最高主宰的天命观念,这方面观念的一致,诸族间的交往就会有走历史必由之路的坚实信念。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展示了诸族所认可观念的无限活力,这是一个深刻而壮美的思想之路。
    • 边策; 杜超
    • 摘要: 在孔子的言行中,将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层:小人、凡夫、君子、圣人,分类依据则是守经行权。小人、凡夫没有自由,君子有了一定的自由,圣人则有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区分是依照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划分的。在孔子眼中,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孔子给出了追求圣人境界的方法:人人都应该“知天命”。所谓知天命就是发现本然之善,并以“忠恕”之道践行于生活,体悟礼制的本质。
    • 张舜清
    • 摘要: 孟子对生命的伦理思考,可视之为一种“性命攸关”的生命伦理思想。孟子基于性与命同一性的理解展开诠释,提出人之生命的本质及其存在价值,以及意义实现的根本方式和终极可能。孟子之天具有浓郁的宗教性和伦理性特征,而人则是天在现世的代表。天的伦理性决定了人之作为天之“在世形式”的本质特性亦在于善。性是先天的、固定的,故孟子性善即指性即善,只有善才能证明和成就人自身,而非说人性向善。人性善即“天之性”在人身上的呈现。天命与人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即在于“事天”,这也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根本途径。但这并非宿命论,孟子同样维护了人的某种“主体自由”,从而强调在顺应天命的过程中人如何“造命”而“立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