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出行距离

出行距离

出行距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45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环境经济、城市问题、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等;出行距离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炜、华雪东、付晶燕等。

出行距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453 占比:99.74%

总计:37552篇

出行距离—发文趋势图

出行距离

-研究学者

  • 王炜
  • 华雪东
  • 付晶燕
  • 范琪
  • 赵顗
  • 钱勇
  • 吴娇蓉
  • 项昀
  • 于维杰
  • 何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小鸿
    • 摘要: 这一期的主题是慢行交通。从小汽车进入中国工薪家庭并替代自行车成为标志性财产的年代起,步行与自行车的称谓就变成了慢行交通。但,“慢”不等于低成本,更不是低价值、低效率。过去四十年,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似乎完成了一个轮回:曾经是城市最为基本、平常、普及、直接、主要的交通方式,由于城市扩张与出行距离增长,自行车丧失尺度优势;经济发展导致小汽车增长与道路阻隔,步行丧失便利优势。
    • 宋少飞; 李玮峰; 杨东援
    • 摘要: 出行距离是影响居民空间活动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出行距离对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差异性的影响,利用2011年、2019年的手机信令数据分别提取出行OD,根据出行距离的概率密度分布选取长短距离出行的划分阈值,构建不同年份的长短距离出行网络。利用社区发现算法,识别不同年份长短距离出行网络的内部模块结构特征,比较长短距离出行形成的活动空间分异,进而探讨活动空间分异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出行距离活动形成的活动空间具有明显差异,城市外围地区的居民活动空间在研究时段内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中心城区的短距离出行则在研究时段内维持了活动空间形态的稳定,轨道交通线路对活动空间的影响非常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活动空间的影响因素,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定量决策依据。
    • 李武(文图)
    • 摘要: 近年来,新疆克拉玛依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出行距离和机动化出行比例激增,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中心城区路幅宽度受限,交通管理工作更加充满挑战。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交通路网布局及配套设施不合理、信号灯设置智能化率低、车辆乱停乱放、公交站台设置有缺陷、接送学生车辆扰乱交通秩序等因素极大地降低了中心城区道路通行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 张万松; 蔡军; 宋振昂
    • 摘要: 步行在城市交通方式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始终是城市最基础的出行方式.步行出行距离分布规律是交通OD分布推算的重要基础,是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关键.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步行出行距离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从数据来源与数据分布特征、步行出行距离阈值、步行出行距离概率分布模型、步行出行距离分布影响因素4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国内外步行出行距离分布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典型观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 付晶燕
    • 摘要: 以公交乘客出行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通过解析乘客的出行过程,建立公交站距优化模型.在研究拟合公交出行概率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数据和项目实践中的参数,对模型中的主要参变量灵敏度以及公交最优站距同乘客平均出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实践中公交站点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 付晶燕
    • 摘要: 以公交乘客出行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通过解析乘客的出行过程,建立公交站距优化模型。在研究拟合公交出行概率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数据和项目实践中的参数,对模型中的主要参变量灵敏度以及公交最优站距同乘客平均出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实践中公交站点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 李敏; 邵敏华
    • 摘要: 获取快速路网的交通出行分布OD矩阵可支持快速路出行距离分析.文中基于交通流理论的逻辑判断,以上海快速路作为研究对象,对检测器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并应用T ransCAD软件反推OD矩阵,利用该OD矩阵从年份、工作日及周末、高峰小时不同时间颗粒度出发,分析快速路的出行量、车公里数及出行距离.结果表明,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相较于2017-2019年出行量显著下降,出行距离有所提升;2019年早高峰下短距离出行(0~6 km)占比较高,达到了60.89%.
    • 孔令斌
    •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下半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相应地,在城镇化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征上,城市人口增长、新区增量扩张速度放缓,既有城市建成区存量规模越来越大。然而,城市空间结构还远未实现规划的多中心结构,职住问题还是制约城市生活品质提高与交通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成区城市更新在城市空间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发展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汽车产业政策以来,随着城市扩张和居民出行距离增加,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迅速增长,小汽车交通成为多数城市机动化交通的主力。这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持续恶化,小汽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路权和交通空间争夺越来越激烈,交通能源消耗增加并在城市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小汽车交通成为城市环境与生活品质提升的瓶颈。
    • 李洁
    • 摘要: 基于纽约市居家人口数据、出行距离数据和多种交通方式客流量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纽约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发现纽约市"暂停"期间居家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从30%提高到45%,在重启阶段居家人口占比仍稳定在40%左右.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居家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减少40.2 km以下的出行次数和公共交通的客流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与中等距离出行负相关;超过402.3 km的长距离出行与疫情指标相关性低.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自行车的吸引力和小汽车出行的份额,改变了市民的出行习惯,对交通系统将产生长远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制定动态防控措施、合理引导交通出行提供借鉴.
    • 张昊
    • 摘要: 对城市交通的出行距离分布和城市居民出行规律的研究,能够了解城市内部因素对居民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对于区域城际之间的长距离对居民出行影响的研究对城市市内出行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充分研究和认识人在不同的出行距离的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和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对过往的学者在出行距离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