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4803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学报、透析与人工器官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天津(北方)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等;体外循环技术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储勤军、刘超、周毅峰等。

体外循环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8037 占比:99.97%

总计:348125篇

体外循环技术—发文趋势图

体外循环技术

-研究学者

  • 储勤军
  • 刘超
  • 周毅峰
  • 常建华
  • 张希
  • 张振
  • 张永健
  • 杨继平
  • 游庆军
  • 王文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毅峰; 杨继平; 彭瑶丽; 袁浩; 石泽亚
    • 摘要: 目的通过应用前期研究制定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体温管理证据,以规范术中体温管理操作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采用JBI循证实践证据应用程序,按照基线审查、临床实践变革、证据应用后质量审查3个阶段实施循证实践。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证据制订临床审查指标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行动策略将证据在临床应用,然后实施证据应用后审查。结果证据应用前后,术中鼻咽温、氧合器动脉出口温度、氧合器静脉入口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膀胱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的鼻咽温、膀胱温、氧合器动脉出口温度、氧合器静脉入口温度与证据应用前后交互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低体温、寒颤、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7%、6.7%、13.3%,对比基线审查时分别为36.7%、26.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心脏专科小组护士及体外循环师相关知识考核成绩分别为(76.25±9.62)分,(91.25±6.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线审查时手术室护士对审查指标1、2、3的执行率分别为63%、27%、100%,其余审查指标执行率均在20%以下,证据应用后,审查指标2、4-15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体温管理策略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可规范临床操作行为,提高护士术中体温管理的科学性与执行依从性,有效保护术中心肌、大脑细胞及神经组织,降低相关并发症,确保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中安全。
    • 王子; 佟爽; 王玲凤; 张融
    • 摘要: 谵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意识障碍,主要由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是一种可以自愈或不断进展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躁动不安、定向力丧失、言语杂乱等[1]。谵妄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继发于高热或全身代谢障碍等疾病,也可发生于心脏术后,病程持续数小时或数天[2]。心脏术后谵妄具有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多种多样等特点[3]。心脏术后谵妄既不能用神经认知疾病解释,也不能以昏迷进行治疗。近些年随着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谵妄的发生会导致患者ICU停留时间延长,感染风险升高以及住院费用的增加[4]。因此本研究对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术前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脑改变对心脏术后谵妄的诊断价值。
    • 周毅峰; 杨继平; 袁浩; 吴娟
    • 摘要: 目的 检索并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体温管理相关证据,为临床进行规范化的术中低温治疗及复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ICO程式结构化临床问题,确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体温管理"为研究问题,检索中国指南网,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国际指南图书馆,英格兰学院间指南网,Up To Date,BMJ-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医脉通指南网.采用AGREEⅡ、AMSTAR 2、GRAD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包括指南3篇,证据汇总2篇,系统评价7篇,最终提取17条证据,总结出15条审查指标,包括术前评估,预保温,体温监测,浅/中/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的降温和复温速率、目标值、温度梯度,复苏时的体温管理等具体内容.结论 建议医务人员结合自身经验、临床情景及患者的意愿应用证据,并及时对证据进行更新,以期临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体温管理,确保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安全.
    • 耿晓娟; 袁林芳
    • 摘要: 目的 比较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与雾化面罩吸氧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或换瓣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高流量吸氧,H组)和对照组(雾化面罩吸氧,C组)各30例.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H组采用高流量吸氧装置供氧(氧流量:50 L/min,FiO2:40%~100%),C组采用雾化面罩供氧(氧流量:6~8 L/min).在入ICU时(T1)、术后24 h(T2)、术后第3天(T3)采取血样,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3天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比较两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在T3时S100β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术后第3天MMSE评分和MoCA评分升高,POCD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可降低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减少POCD的发生,减轻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组织氧供有关.
    • 赵晶; 高兴莲
    •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应急体外循环技术在抢救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实践,建立和规范应急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提高手术病人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使用的应急体外循环技术抢救非心脏手术的5例病人,评价应急体外循环技术使用时机、病人适应证、物品准备完善情况、选择转流部位、辅助转流时间、抢救成功情况.[结果]4例抢救成功,1例因肿瘤多次手术家属选择放弃;应急体外循环技术选择在手术进行中心搏呼吸骤停及突发大出血病人;抢救物品准备完善率达98.95%;体外循环转流部位均选择股动-静脉转流;平均辅助转流时间为109.20min;抢救成功率为4/5.[结论]应急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手术中抢救临床实践效果好,建立和规范的抢救操作流程是保障抢救成功的前提.
    • 李响
    • 摘要: 夏求明,生于1926年,上海市人,胸心血管外科专家。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黑龙江省胸心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理事。1952年自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志愿到哈尔滨工作,从事胸心血管外科医、教、研工作50余载,攻克百余项技术难题,成功实施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 张波
    • 摘要: 目的 探究体外循环技术治疗巨大甲状腺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醒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采用体外循环技术支持下的气管插管,对比两组患者切除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除成功率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60.98%(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88%与复发率2.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9.27%、24.00%(P<0.05).结论 借助体外循环技术治疗巨大甲状腺肿瘤可提高切除成功率,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