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顶板结构

顶板结构

顶板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7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765615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6中国(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5届地铁学术交流会、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顶板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20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庆享、付大喜、周东珊等。

顶板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5615 占比:99.99%

总计:1765766篇

顶板结构—发文趋势图

顶板结构

-研究学者

  • 黄庆享
  • 付大喜
  • 周东珊
  • 曹文文
  • 郭炎伟
  • 丁泽成
  • 兹延君
  • 刘修敏
  • 孙忠伟
  • 李海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垒; 贾尚帅; 李宝川
    • 摘要: 基于FE-SEA(有限元-统计能量)混合法,建立了能完整考虑内饰板、多孔吸声材料和铝型材的磁浮列车组合顶板声振特性预测模型,预测并对比了磁浮列车圆顶区域、空调区域和侧顶区域的顶板结构声振特性。对比结果显示:侧顶区域顶板的声振特性最优,圆顶和空调区域次之。对于铝型材结构,圆顶区域和空调区域的面密度基本接近,空调区域的计权隔声量比圆顶区域大3.2 dB,总辐射声功率级大3.0 dBA。对于组合结构,空调区域顶板的计权隔声量比圆顶区域大1.0 dB,总辐射声功率级一致。顶板结构的声振特性与其振动响应和辐射效率直接相关。顶板采用铝型材结构时的声振特性差异明显,采用整体组合结构时的声振特性差异会略有减小。
    • 武月江
    • 摘要: 为解决18402大采高工作面巷道支护难的问题,西曲矿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采高下的巷道顶板塑性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基本顶在初次来压后形成两组关键层,上组关键层未发生断裂,而下组关键层断裂,另在下组关键层位置形成下位斜台阶岩梁,且随着采高的增大,巷道等效直接顶的厚度逐步增大,但增长的趋势逐步下降。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发现,支架阻力实测及理论计算数据误差极小,整体误差不超过5%,为浅埋大采高煤层巷道支架选型作出借鉴。
    • 石花军
    • 摘要: 针对冲沟地貌条件下近距离煤层群下位煤层综放面进出煤柱期间矿压显现剧烈问题,以上榆泉煤矿9^(#)、10^(#)煤层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上位9^(#)煤层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分布规律,探究了下位10^(#)煤层综放工作面进出煤柱期间采动应力与煤柱集中应力的叠加效应,结合工作面进出煤柱顶板结构模型,明确了顶板结构失稳方式为回转失稳与滑落失稳,回转角度与岩层断裂度为失稳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顶板块体破坏方式提出煤柱下掘进工艺巷和减小采厚两种的进出煤柱期间压架灾害防治措施。可为冲沟地貌近距离煤层开采顶板控制与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 郝相应
    • 摘要: 为了掌握近距离上煤层采空区与遗留煤柱对下煤层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规律,以山西上榆泉煤矿9^(#)(上位)煤层开采后10^(#)(下位)煤层回采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下和煤柱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顶板结构演变特征和支架阻力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下位煤层1001工作面在煤柱与采空区下的矿压显现规律有所差异,周期来压时,动载系数差别明显,非来压期间,煤柱下支架载荷比采空区下支架载荷平均增大20.58%;上位煤层开采时,关键层一形成铰接承载结构,下位煤层在采空区下开采时,关键层一铰接结构失稳垮落,垮落带向上发育,直至关键层二形成铰接结构承载上覆岩层载荷;上位煤层遗留煤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煤柱所导致的底板集中应力峰值出现在煤柱中心线区域,且随着底板深度的增加应力峰值逐渐减小,近距离下位煤层在煤柱下开采时,关键层二破断岩块相互铰接,形成铰接结构承载上覆岩层载荷;提出增大支架工作阻力的矿压控制措施,1002工作面回采时选用工作阻力更高的ZYF13000/25/42D支架进行支护,根据现场观测可知,片帮现象得到改善,顶板整体稳定性良好,支架能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 张永强; 王襄禹; 李冠军; 李军臣; 姚志红; 杨俊峰
    • 摘要: 针对工作面末采期回撤通道顶板失稳导致支护体受力过大和围岩破坏问题,建立了基本顶超前断裂关键块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来压位置和悬顶结构对回撤通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支架后方悬顶长度和岩块间的挤压力、提高支护强度可缓解失稳顶板岩块对支架的作用力。基本顶断裂位置靠近回撤通道上方时关键块偏转下沉会造成围岩严重破坏。通过水力压裂可以加速顶板岩层破断和下沉,减轻末采期来压强度甚至改变来压规律,使回撤通道围岩免受顶板强来压作用。现场应用表明,水力压裂后支架载荷和围岩变形显著减小,实现了霍洛湾煤矿31108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撤。
    • 张江利; 陶广美; 马赛; 赵斌
    • 摘要: 陷落柱影响区煤岩往往较为破碎,工作面回采过陷落柱时易出现煤壁片帮及冒顶情况,影响工作面安全开采.为保证工作面安全开采,以赵庄二号井23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了综放工作面过陷落柱时的应力演化规律和顶板结构特征,通过采取分阶段细化工作面管理和重点区域超前注浆加固的煤壁片帮综合防治技术,有效预防了工作面煤壁片帮和冒顶.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后,工作面煤壁整体直立平整,最多连续出现2个架片帮,片帮深度不超400 mm,没有出现漏顶现象;工作面推进速度为2.46 m/d,为正常区域的81.7%.
    • 陶彦名; 郝伟; 燕杰星
    • 摘要: 为了提高察哈素煤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效率,以313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来压步距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75.1~79.7 m,平均为78.2 m;周期来压步距为13.4~16.2 m。对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承压力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影响距离为25.78 m。以此建立了顶板结构模型,为工作面来压预报提供依据,为其他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提供借鉴。
    • 宋选民; 朱德福; 王仲伦; 霍昱名; 刘一扬; 刘国方; 曹健洁; 李昊城
    • 摘要: 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开采厚及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引入我国近40年来,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实践在我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系统回顾与总结了我国在放顶煤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结合综放工作面技术特征、理论演化逻辑与资源开采新理念,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期试验、发展成熟以及智能化无人开采3个阶段.主要针对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以及综放"三机"装备的进展4个方面核心内容,对我国综放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围绕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以及顶板(煤)结构与稳定性问题,依据机采高度的变化描绘了我国学者关于该问题研究的基本历程;从顶煤破碎机理、综放采场顶煤冒放性分类评价以及顶煤放出规律理论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关于顶煤破碎运移放出规律的发展道路;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方面,则从常规的综放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综放工艺以及综放工序的时空配合关系展开,再现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路线;同时简要阐述了综放"三机"装备的发展进程与最新成果.明晰了我国放顶煤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思路,分析并探讨了现阶段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难题,为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维启迪.
    • 陶彦名; 郝伟; 燕杰星
    • 摘要: 为了提高察哈素煤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效率,以313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来压步距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75.1~79.7 m,平均为78.2 m;周期来压步距为13.4~16.2 m.对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承压力进行统计分析,平均影响距离为25.78 m.以此建立了顶板结构模型,为工作面来压预报提供依据,为其他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提供借鉴.
    • 周虎; 孙峰; 张桐桐
    • 摘要: 以凉水井煤矿431301综采面为研究背景,结合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研究近距离煤层群下位煤层推进速度对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3煤推进速度增加后改变了工作面顶板岩层运移特征,增加了工作面来压动载系数,但上下关键层仍能保持稳定的双砌体梁结构,使推进速度对工作面来压强度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