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2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739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临床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等;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文献由16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永强、郑永锋、李旭等。

阿司匹林抵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18.16%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2739 占比:81.16%

总计:3375篇

阿司匹林抵抗—发文趋势图

阿司匹林抵抗

-研究学者

  • 李永强
  • 郑永锋
  • 李旭
  • 郑军
  • 郭治昕
  • 吴廼峰
  • 郑永峰
  • 吴迺峰
  • 范立君
  • 郭治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邵波; 陈钰; 陈慧慧; 杨鹏翔; 滕灵方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疗效的监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的36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资料,并根据介入治疗术后24 h磁共振检查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分为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术后24 h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测定血栓形成的最大振幅MA_(AA)和MA_(ADP)。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均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的MA_(ADP)平均值高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能够及时有效检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根据血小板功能测试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个体化治疗,可能降低术后血管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仲婷婷; 张耀元; 薛茜; 梁盼盼; 王欢欢; 宋爱霞
    •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miR-223表达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组、未合并组两组,各6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况、miR-223表达水平;比较阿司匹林抵抗与阿司匹林敏感患者的miR-223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合并组患者的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为(0.15±0.03)%、(7.33±1.22)fL、(121.22±9.22)×10^(9)/L、(15.33±2.44)%,均低于未合并组[(0.21±0.11)%、(8.33±1.13)fL、(226.33±9.20)×10^(9)/L、(17.03±2.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患者的诱导剂为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时MAR为(76.88±6.74)%、(68.55±9.55)%,高于未合并组[(71.22±8.66)%、(51.22±9.22)%],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3.33%,高于未合并组(16.67%),阿司匹林敏感发生率为66.67%,低于未合并组(83.33%),miR-223表达水平为1.33±0.24,高于未合并组(0.7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miR-223表达水平为2.41±0.22,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0.98±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miR-223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
    • 李翠平; 胡薇薇; 王薇
    • 摘要: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5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治疗,依据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46例)和对照组(104例)。记录所有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组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2型糖尿病占比4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是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部分脑梗死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而2型糖尿病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阿司匹林抵抗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丹; 陈建娥; 陈国柱
    • 摘要: 目的:探讨尿11-脱氢—血栓烷B2(尿11-DH-TXB2)水平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ACS患者11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者血小板聚集率(PAG),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11-DH-TXB2水平;研究组对象根据PAG检测结果分为AR组(34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76例)。比较AR组与AS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尿11-DH-TXB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发生AR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尿11-DH-TXB2水平检测对ACS患者发生AR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的PAG、尿11-DH-TXB2水平高于对照组,AR组的PAG高于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2型糖尿病史及尿11-DH-TXB2水平均是影响ACS患者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11-DH-TXB2水平检测对ACS患者发生AR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2.35%、71.05%、74.55%、0.885。结论:ACS患者尿11-DH-TXB2水平异常升高,且是患者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ACS患者发生AR有重要价值。
    • 单康娜; 石福宏; 刘茂林; 吕秋杰; 井晶; 李东潇; 郝娜
    • 摘要: 目的:分析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分为抵抗组30例和敏感组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小板监测,分析血小板聚集相关指标。同时,选择55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为初发组,59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为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复发组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及阿司匹林抵抗率为(23.84±5.39)%、(78.16±6.35)%、50.85%,高于初发组的(14.89±3.46)%、(53.42±5.9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6、21.475,P<0.05;χ^(2)=28.517,P<0.05)。抵抗组花生四烯酸诱导率为(27.16±3.59)%、二磷酸腺苷诱导率为(84.36±4.12)%,均高于敏感组的(11.89±2.54)%、(60.95±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45、28.327,P<0.05)。抵抗组单核细胞率为(29.89±2.49)%、粒细胞率为(28.43±3.96)%、淋巴细胞率为(27.10±3.86)%,均高于敏感组的(7.84±1.36)%、(9.20±1.51)%、(8.56±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81、33.788、33.867,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以及血小板聚集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而且两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与患者预后有关。因此,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聚集过程,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 陈顺松; 蒋卫红; 王俊文
    • 摘要: 1例青年男患者因胸痛急性发作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规律药物及介入治疗后半月内仍反复发生心肌梗死3次。考虑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等治疗,因检测提示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抵抗,故及时更换抗血小板药物,并联合抗凝治疗后未再发心肌梗死。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在有规律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仍出现反复发生的心肌梗死,应考虑到阿司匹林抵抗及血液呈高凝状态的可能。若遇到此类患者,应及时更换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需联合抗凝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 吴诗颖; 严大鹏; 钟晓岚; 叶岩荣; 彭罡
    • 摘要: 阿司匹林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抗血小板药物,但相同的剂量在不同个体中会有血小板反应性的差异,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阿司匹林低反应或无反应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测定的预期改变,心脑血管事件复发,出现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据统计,高达30%的血小板活性变异可以由遗传因素解释,目前新的研究提出基因交互作用对AR的贡献更有意义。本综述将从环氧合酶(COX)-1、COX-2、血红素加氧酶-1、血小板受体(二磷酸腺苷受体、纤维蛋白原受体、胶原受体)、血小板内皮素受体-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等方面评估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 蒋志涛; 吕玲燕; 韩怡; 倪磊
    • 摘要: 目的:发现阿司匹林抵抗(AR)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AR可能机理.方法:以金黄地鼠的AR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考察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及置换检验分析等,确定AR血清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组金黄地鼠血清中有脱氧胆酸、硬脂酸、松香酸、谷氨酰胺、肌酸等11个特异性代谢分子.结论:脱氧胆酸、硬脂酸等11个成分可作为AR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示AR致病机理可能与脂肪酸生物合成、二次胆汁酸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药物改善AR奠定基础.
    • 王倩; 郑春玲; 张艳华; 黄刚; 朱磊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9-01—08收治的20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有无复发分为LAA未复发组(158例)和LAA复发组(42例).所有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药物基因检测,PEAR1(G>A)基因型,检测结果示GG野生型对阿司匹林应答较好,AG突变杂合型应答不佳.对患者进行为期1 a的随访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A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Spearman分析LAA复发与AR的相关性.结果 LAA复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比例、AR比例、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及TC、Hcy水平显著高于LAA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a内42例LAA复发患者中AR组26例(61.90%),显著多于AS组的16例(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LAA未复发患者中AR组25例(15.82%),显著少于AS组的133例(8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患者年龄、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TC、Hcy均为LA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年龄、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TC、Hcy与LAA复发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患者年龄、糖脂代谢、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等各项因素均能增加LAA患者复发风险.
    • 车伟君
    • 摘要: 目的 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复方丹参组及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组三组,每组20例.用药2周后,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后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LT(血小板计数)以及FIB(纤维蛋白原)的凝血指标情况.结果 干预后,复方丹参+阿司匹林组APTT、PT显著变长,PLT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改善阿司匹林抵抗,应用此药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