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5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

5年生存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1091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临床肺科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临床评价方法与应用国际研讨会(2011)、第五届中澳纽肿瘤外科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等;5年生存率的相关文献由2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汤钊猷、郁宝铭、谷铣之等。

5年生存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0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1091 占比:99.29%

总计:172315篇

5年生存率—发文趋势图

5年生存率

-研究学者

  • 汤钊猷
  • 郁宝铭
  • 谷铣之
  • 白春学
  • 余子豪
  • 刘变英
  • 王天佑
  • 赵家宏
  • 钱图南
  • 陶仲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雅杰; 陈鹏
    • 摘要: 2020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第二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五年生存率仅约21%[1]。肺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非小细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在NSCLC中肺腺癌约占40%,是主要病理亚型[2]。在过去几十余年,以铂类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在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已达瓶颈,有效率低,生存时间短,疗效不甚理想。
    • 郑永昌; 毛一雷
    • 摘要: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前位的恶性肿瘤,是重要的疾病负担和卫生经济学负担。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癌症防治工作应致力于到2030年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较2015年提高15%。我国肝癌诊断时多为中晚期,虽然治疗手段有一定进步,但总体生存率仍不满意,早诊早治是我国肝癌防治体系的一大瓶颈,也是提高肝癌5年生存率的最重要一环。本文对此做一述评,推动肝癌早诊早治应当作为提高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的首要努力,应加大对肝癌早期筛查的宣教力度,完善基于分级诊疗的筛查体系,并注重筛查流程的规范性。
    • 陆桂芳
    • 摘要: 卵巢癌是个沉默杀手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增加了30%,死亡率增加了18%,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名女性死于卵巢癌。卵巢癌有几大类型,其中70%到80%都是上皮性卵巢癌,较之生殖细胞肿瘤等其他类型的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的恶性程度是最高的。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加上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容易发生耐药等,其五年生存率一直没有太大改观,只有30%~40%。
    • 王晴
    • 摘要: 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位居我国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第3位,且中晚期胃癌占比达80%,每年有近30万人因胃癌死亡。“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提出,要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因此,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知晓度很有必要。笔者就此对胃癌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简单梳理,以方便您了解。
    • 郑常聪
    • 摘要: 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又被叫做“沉默的杀手”,这是因为多数卵巢癌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并发生转移扩散。在我国,每年有近2.5万女性死于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
    • 赵睿娟; 李正霞; 张芳芳
    • 摘要: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首次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OSCC患者75例,均行首次根治性手术治疗,统计5年生存率。采用自制《OSCC患者预后效果》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有无复发、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信息,统计分析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75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56.00%(42/75)。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和有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与O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无明显关联性(P>0.05);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有无复发、有无淋巴结转移是O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病理分化程度低、复发、淋巴结转移为OSCC患者术后5年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OSCC患者首次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不理想,临床分期高、病理分化程度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均为O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干预,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 刘前; 于金燕; 尹金植
    • 摘要: 肺多形性癌(pulmonary pleomorphic carcinoma,PPC)是一类至少含有10%梭形细胞和/或巨细胞成分的低分化NSCLC,或仅含有梭形细胞和巨细胞成分的癌[1]。1994年,Fishback初次提出了多形性癌这一概念[2]。2004年WHO肺肿瘤分类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肉瘤样癌、类癌以及唾液腺型肿瘤8种主要类型。2015年WHO将其中的肉瘤样癌分为多形性癌、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1]。PPC非常罕见,在肺癌中占0.4%~1.6%[3],好发于老年男性,男女比例为1.5∶1,年龄59~71岁,平均年龄63.7岁,吸烟者多见[4-6],相比于其他类型NSCLC,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五年生存率约20%[7],早期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36%左右[8]。
    • 摘要: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会的《ACS纳米》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生物传感器,可帮助医生从微小的血液样本中精确地诊断出脑癌。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脑肿瘤的死亡率很高,5年生存率仅为36%。更准确的诊断或会改善这种情况,但组织活检具有侵入性,且可能会错过有关肿瘤组成的重要信息;而基于成像的方法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 摘要: 2%-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心衰的发病率高达2%-5%,心衰也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在美国,2013年大约就有5000万心力衰竭患者,每年有55万人新发人群。80%问乳腺癌发病率有多高?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一!问乳腺癌预后如何?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99.1%(美国)总体的5年生存率超过80%(中国)。
    • 刘景景; 何萌; 李文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全部患者性别、年龄、B症状、EGOG评分、LDH水平、CA125水平、血清蛋白降低、治疗方式、骨髓侵犯信息,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弥漫成片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浸润且对胃黏膜产生破坏,胃黏膜固有腺体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肿瘤细胞对胃壁肌层进行侵犯破坏,肿瘤细胞体积较大,且核分裂象较为多见,散在坏死。LDH水平、CA125水平、治疗方式、骨髓侵犯是影响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生存的单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H水平上升、CA125水平上升、手术联合化疗、存在骨髓侵犯是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病理学并无特殊性,但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与LDH水平、CA125水平、治疗方式、骨髓侵犯有关,临床医生参照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判定,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