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速率常数

速率常数

速率常数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65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7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9699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实验室科学、广东化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第六届(2010年)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等;速率常数的相关文献由16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亮、王渭娜、刘靖尧等。

速率常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7 占比:2.84%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9699 占比:97.03%

总计:20303篇

速率常数—发文趋势图

速率常数

-研究学者

  • 王文亮
  • 王渭娜
  • 刘靖尧
  • 李象远
  • 张田雷
  • 陈景文
  • 韩克利
  • 马咏梅
  • 冯文林
  • 王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晋润萍; 焦龙; 马羚
    • 摘要: 研究了硝基自由基与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常数(pk(NO_(3)))的全息定量构效关系(HQSAR)模型。为了构建最优的HQSAR模型,将片段区分和片段大小的参数设置为A/B/C/CH/DA和1~4。通过采用外部测试集验证和留一交叉验证,来评估所开发模型的预测能力。两次验证表明,所开发的模型对于研究芳香族化合物与pk(NO_(3))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可行的。
    • 高杰
    • 摘要: 通过采用微分法和初始浓度法相结合测定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改变了以往实验中在已知反应级数的条件下,通过积分法确定反应速率方程,采用单一初始浓度进行速率常数的测定的方法,改进为未知反应级数,利用微分法确定速率方程式,采用4个不同初始浓度分别测定反应体系在不同时刻的电导值,再利用图解法确定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增加了反应级数测定的实验项目,拓展了知识点,丰富了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 许天孜; 刘子忠; 赵瑞生; 赵晓霞
    • 摘要: 由于醚类化合物与大气中活泼自由基的反应速度快、易挥发、有毒等原因,目前很难通过实验方法捕获到反应的过渡态和中间体。因此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大气中·OH引发的甲基丁醚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并分析。研究发现,根据·OH提取H原子位置的不同,反应存在7条不同的反应路径,7条反应路径均生成烷基C中心自由基和水分子。其中甲基丁醚中与O原子连接的α-CH;上的H最容易被·OH提取。计算出的总反应速率常数为1.80×10^(-12)cm^(3)·molecule^(-1)·s^(-1),能较好地与实验吻合。
    • 张书頔; 欧阳雨农; 程园园
    • 摘要: 为了评估Shewanella algae CCU101降解甲基橙的性能,研究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乳酸钠浓度、菌液吸光度和金属离子浓度4种因素对S.algae CCU101降解甲基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algae CCU101降解甲基橙呈一级反应,最大降解速率常数为1.0122 h^(−1)。在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S.algae CCU101降解甲基橙的速度比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高2.13倍。推测S.algae CCU101高效降解甲基橙的能力源于S.algae CCU101具有高生长速率及高团聚成膜能力。由于S.algae CCU101与模式菌株S.oneidensis MR^(−1)相比,具有更高的甲基橙降解速率,可作为染料降解的潜在工程菌株。
    • 池旭辉; 彭松; 赵程远; 杨根; 张峰涛; 曹蓉
    • 摘要: 国内外普遍采用高温加速试验方法,以Arrhenius方程作为动力学模型评估聚合物材料包括复合固体推进剂的老化性能和贮存寿命。近年来,Arrhenius方程在复合固体推进剂老化和寿命评估的适用性受到一些质疑。为探讨Arrhenius方程的适用性问题,本文综述了Arrhenius方程在国内外固体推进剂贮存老化评估中的应用情况,从理论源头梳理了Arrhenius方程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参数物理意义,指出了目前在Arrhenius方程理论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理论分析表明,在Arrhenius方程形式下,频率因子和活化能两个参数之一是温度的函数;对于固体推进剂,现行标准允许的加速试验温度范围内活化能可视为定值。应用Arrhenius方程应符合下述条件:1)研究所涉及的温度范围内老化机理可视为一致;2)各加速试验温度下,老化程度相当;3)参数k应符合速率常数的物理意义。性能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中参数k不符合速率常数定义,使用应慎重,推荐使用性能对数模型替代。
    • 顾双菲; 金之豪; 朱通; 张增辉
    • 摘要: 在燃烧或大气化学多通道反应中,理解不同产物之间的产品分支比与反应的总速率,对这类基元反应同样重要.在CCSD(T)/C BS/B3LYP/aug-cc-pVDZ理论水平上,计算所有氘代烷基卤化物CD_(3)CH_(2)F物种的基态势能面.在CD_(3)CH_(2)F的解离反应中,C-F键解离反应与分子(HF、DF、H_(2)、D_(2)与HD)消除反应存在着争议.本文使用RRKM方法计算各个步骤的速率常数,并使用稳态方法计算解离产物的相对产物分支比.在不同的能量下,RRKM方法预测CD_(3)CH_(2)F的1,2-消除DF或HF的主要通道是通过四中心过渡态消除,而1,1-消除D_(2)或H_(2)的主要通道是通过三中心过渡态消除.在266、248和193 nm光解时,主产物CD_(2)CH_(2)+DF分支比分别为96.57%、91.47%和48.52%;然而,在157 nm光解时,产物分支比计算为16.11%.基于这些过渡态结构和能量,提出了以下光解离机制:在266、248和193 nm,CD_(3)CH_(2)F→吸收光子→TS5→形成产物→CD_(2)CH_(2)+DF;在157 nm,CD_(3)CH_(2)F→吸收光子→D/F交换的TS_(1)→CDH_(2)CDF→H/F交换的TS_(2)→CHD_(2)CHDF→形成产物CHD_(2)+CHDF.
    • 张艳辉; 屈小春; 窦科妮; 刘耀飞
    • 摘要: 目的研究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炎性活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西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20例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髋关节病变情况分为病变组(n=86)和未病变组(n=34),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炎性活动度患者的MRI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检查结果对髋关节病变炎性活动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多模态MRI检查参数与Bath AS疾病活动度(BAS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病变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和速率常数(Kep)明显高于未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AS髋关节病变患者的ADC值、K^(trans)值和Kep值、BASDAI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诊断AS患者髋关节病变炎性活动的效果最好,AUC为0.826(95%CI:0.729~0.899),灵敏度最高(94.44%);K^(trans)值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2.00%);经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AS髋关节病变患者的BASDAI评分与ADC值、K^(trans)值呈正相关(r=0.670,0.543,P<0.05)。结论多模态MRI检测能有效评估AS患者髋关节病变活动状态,且ADC值、K^(trans)值与BASDAI评分有较强相关性。
    • 王光耀; 李伟林; 赵渊
    • 摘要: 固定床加氢精制对煤液化油具有明显的稳定和改质作用,研究煤液化油中含硫化合物分布形态与加氢脱除规律有利于推动煤化工清洁油品技术发展并实现煤化工产品技术升级,其动力学研究可为加氢反应器设计、新型催化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对煤液化油进行不同类型含硫化合物组成分析,研究反应条件对加氢总脱硫率、不同类型含硫化合物脱除的影响,并基于加氢脱除速率差异对煤液化油的脱硫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煤液化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苯并噻吩类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其中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占液化油中含硫化合物总量的54.45%。采用10 mL固定床加氢反应器对煤液化油进行加氢精制,研究加氢过程中反应条件对含硫化合物脱除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含硫化合物的脱除规律。结果表明:当空速为1 h^(-1)时,320°C条件下脱硫率达到了95.57%。硫醇、硫醚等化合物在较缓和条件下即可脱除完全,提高反应苛刻度主要针对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加氢脱除。通过对噻吩类化合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与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脱硫动力学分别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混合组分差异加氢速率的煤液化油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匹配煤液化油组分特点且适用范围更广。通过验证可知,煤液化油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相对误差为0.59%,可为煤液化油加氢精制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罗觉生; 艾俊哲
    • 摘要: 本文对量气法测定H_(2)O_(2)催化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中所用仪器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缺点。现有仪器存在H_(2)O_(2)溶液与KI溶液加样与混合难以操作、产生的氧气量难以计量准确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其加样混合装置和气体计量装置结构不太合理。针对不足之处,对量气法仪器中的反应物溶液加样与混合反应装置及氧气量计量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与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实验仪器设计原理正确,装置结构简洁合理。设计采用带支管的反应器使H_(2)O_(2)溶液与KI溶液加样混合操作简单;设计采用带六通阀的量气管式气体体积计量器,气体的收集与计量方法正确,操作便捷,实验数据准确。
    • 赵文丽; 孙丰伟; 张红; 王永刚; 高峰; 孟庆田
    • 摘要: 本文基于最新构建的SiH_(2)^(+)(■)势能面,运用切比雪夫波包方法,对初始态为ν=0,j=0的D+SiD^(+)+反应体系在1.0×10^(-3)—1.0 eV的碰撞能量范围内进行动力学研究.通过对角动量量子数J≤110的所有分波进行计算,运用耦合态近似和考虑科里奥利耦合效应的精确量子力学两种方法,得到该反应的反应概率、积分散射截面和速率常数.文章详细分析了碰撞能量和科里奥利耦合效应对该反应的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并与H+SiH^(+)反应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忽略科里奥利耦合效应会使D+SiD^(+)+反应积分散射截面和速率常数增大.与H+SiH^(+)反应动力学相比较,D+SiD^(+)+反应的积分反应截面的值较小且随着能量的衰减非常缓慢,在低能区没有H+SiH^(+)随能量增大而剧烈衰减的情况.计算发现,相同温度下,D+SiD^(+)+反应速率常数小于H+SiH^(+)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二者的差距减小.这表明,同位素替代对反应的动力学性质有明显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