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4043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校园心理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武汉市第五届科学年会等;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文献由76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成森、王锋锐、辛莘等。

负性生活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4043 占比:99.69%

总计:94337篇

负性生活事件—发文趋势图

负性生活事件

-研究学者

  • 何成森
  • 王锋锐
  • 辛莘
  • 付文宁
  • 冯正直
  • 刘亚非
  • 刘冰
  • 崔才三
  • 方琦
  • 赵春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谨; 郭晓荣
    • 摘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及素质—压力模型,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机制,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以及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山西省某重点高中571名高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基本心理需要和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命意义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探寻高中生的生命意义感缺乏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提升个体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 冯果; 田容博; 徐霞霞; 唐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以及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自尊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作用。方法:选取539例大学生,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荷兰饮食行为问卷(DEBQ)、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自尊量表(RSES),分别测量负性生活事件、异常进食行为、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自尊水平。结果:ASLEC总分和DEBQ总分正相关(r=0.42,P<0.001)。DAS总分在ASLEC总分和DEBQ总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8.1%;RSES总分调节了DAS总分和DEBQ总分的关系(β=-0.03,P<0.001)。结论:大学生的功能失调性态度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异常饮食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自尊可以调节功能失调性态度和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
    • 吴君杰; 黄挚靖; 丁琳洁; 牛更枫; 李旭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民众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方法:2020年8月5-11日,采用在线平台对1556名民众进行调查,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评估主观幸福感(SW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认知量表评估对新冠疫情的风险认知,日常烦心事量表(BDSST)评估日常压力情况,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DASS)评估各项心理症状,积极心理资本量表评估心理资本状况。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变量间相关关系。结果:SWB得分与风险认知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06,P>0.05),与BDSST得分呈负相关(r=-0.37,P<0.05)。抑郁得分和压力得分的强度中心性最高(1.29,1.09);DASS各子量表得分的可预测性最高(0.69~0.72);焦虑得分的预期影响最高(0.95),其次是自我效能得分(0.87)和压力得分(0.84)。结论: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民众主观幸福感与对疫情的风险认知无关,与日常烦心事和心理症状负相关;积极心理资本是主观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
    • 陈利涛; 杨青林; 欧阳姣军; 郭馨
    • 摘要: 为了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学业焦虑的影响及负面评价恐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对41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负面评价恐惧和学业焦虑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负性生活事件和负面评价恐惧对学业焦虑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负面评价恐惧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33.33%。由此提出,负性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学业焦虑,也可以通过负面评价恐惧间接影响学业焦虑。研究结果帮助教育者进一步增进了对学业焦虑的影响机制的认识。
    • 王晓萍; 全雪婷; 武雨晴; 李伟强
    • 摘要: 为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情绪调节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3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攻击行为,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2)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受到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相较于情绪调节能力较高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更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关于网络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对潜在作用机制的理解。
    • 李佳泽; 李洋
    • 摘要: 大学生由于负性生活事件而导致无法适应大学学业甚至休学、辍学的比率逐渐提升。自我效能能够帮助大学生面对生活当中的负面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为了探究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学业适应之间的作用,本文对江苏省南京市25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利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1)大学生学业适应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r=-0.413,p<0.01);自我效能调节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2)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学业适应的负向影响越弱。
    • 刘亚非
    • 摘要: 目的:探讨T2心理痛苦在高中生T1负性生活事件与T3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93名高中生(女生184名(62.8%),男生109名(37.2%),平均年龄为17.46岁(SD = 0.60))在2017~2019年间完成了关于T1负性生活事件、T2心理痛苦和T3手机依赖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T2心理痛苦在T1负性生活事件对T3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高中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以影响随后的心理痛苦水平进而增加了个体手机依赖的风险。这些发现丰富了关于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献,并有助于阐明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这也为预防和干预手机依赖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 张玲玲
    • 摘要: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对7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区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生命意义感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均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0.16~-0.08,P<0.05);中介模型检验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意义存在和意义追寻有直接负向影响,效应值分别为-0.17、-0.21,直接效应量合计为50.67%;负性生活事件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意义存在和意义追寻,路径值分别为-0.17、-0.20,中介效应量合计为49.33%。因此,负性生活事件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也能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意义存在和意义追寻。
    • 徐培杰
    • 摘要: 生活中,很多人因工作压力大、身体亚健康、突然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常常被失眠所困扰,早醒、睡眠时间不够、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有时即便睡眠时间够了,却也总是多梦纷纭甚至噩梦连连,睡眠质量非常差。
    • 刘亚非
    • 摘要: 为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及心理痛苦和同伴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同伴支持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对广西玉林市29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痛苦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伴支持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痛苦,并且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即随着个体同伴支持水平的提高,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痛苦的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进而缓解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