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专利文献11748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实用临床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医学等; 舌下腺囊肿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翟军、赵怡芳、JIA Jun等。

舌下腺囊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2.17%

专利文献>

论文:11748 占比:97.83%

总计:12008篇

舌下腺囊肿—发文趋势图

舌下腺囊肿

-研究学者

  • 翟军
  • 赵怡芳
  • JIA Jun
  • ZHAO Yi-fang
  • 童信生
  • 邓容洁
  • 高东旺
  • HU Yan-ping
  • 丁修明
  • 严国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敏; 张艳林; 王海军; 郭健; 李亚杰; 曹玉霞
    • 摘要: [目的]为临床中诊治舌下腺结石(鬼齿)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介绍一则将舌下腺结石误诊为舌下腺囊肿,使用火针点刺促进结石排出的医案,通过详细阐述诊治过程,并从中、西医角度切入,结合舌下腺结石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讨论诊疗思路及误诊原因。[结果]舌下腺结石的临床表现与舌下腺囊肿相似,缺乏相关检查时无法明确诊断,极易误诊,西医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而中医对本病病机及治疗的记载较少。患者初诊诊断为舌下腺囊肿,以火针点刺促石排出,最终明确诊断为舌下腺结石,随访一年间未有复发。遇舌系带一侧肿痛时,基于舌下痰包"宜用铍针"的思想,选用新九针之一师氏粗火针,以肿为腧,意外使结石排出,机制与火针点刺痛风患者肿痛所在,促使痛风结石及痛风盐结晶排出类似。[结论]临证遇舌系带一侧肿胀时,需先辨别舌下腺囊肿与舌下腺结石。本例以火针点刺舌下腺结石起效,可为临床中诊治舌下腺结石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宾志文; 宾镇霖; 刘莹; 陈丹; 刘超
    • 摘要: 目的:探讨CO_(2)与Nd:YAP激光治疗单纯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63例采用CO_(2)激光治疗;B组73例采用Nd:YAP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时间、术后反应VAS评分及复发率。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A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YAP激光治疗单纯型舌下腺囊肿的效果优于CO_(2)激光治疗。
    • 李君; 苏荣玉; 周华; 唐海立; 金松
    • 摘要: 目的评价自后端摘除舌下腺在治疗舌下腺囊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曾经收治的8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资料,均使用摘除患侧舌下腺的手术治疗方案,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传统舌下腺摘除术和由后端向前逆向摘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逆向摘除组较传统术式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P<0.01)。手术时长明显缩短,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5,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0.7%到0%),但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后端向前端逆向摘除舌下腺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适合在舌下腺摘除术中推广使用。
    • 张启红; 李春杨; 营栋
    • 摘要: 目的 探讨舌下腺囊肿D-二聚体(D-D)、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104例舌下腺囊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D-D、IL-6、MMP-2水平,分析D-D、IL-6、MMP-2与舌下腺囊肿的关系,并根据舌下腺囊肿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n=15)与未复发(n=89),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D-D、IL-6、MMP-2水平,分析复发影响因素及D-D、IL-6、MMP-2对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D-D、IL-6、M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L-6、MMP-2与舌下腺囊肿有关(P<0.05);复发患者术前、术后7 d D-D、IL-6、MMP-2水平均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囊肿直径、吸烟、饮酒、手术前后D-D、IL-6、MMP-2均为舌下腺囊肿复发影响因素(P<0.05);术后7 d D-D、IL-6、MMP-2均高于术前,且术后7 d联合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894,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00%、86.52%.结论 D-D、IL-6、MMP-2在舌下腺囊肿中呈高表达,可作为早期筛查指标,对指导临床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杨斌; 张哲; 陈圣峰; 林辉
    •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缝线微袋形术与舌下囊肿摘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舌下腺囊肿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7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舌下囊肿摘除术组40例、缝线微袋形术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舌下囊肿摘除术组临床总有效率97.50%高于缝线微袋形术组88.5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微袋形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舌下囊肿摘除术组(P<0.05);舌下囊肿摘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高于缝线微袋形术组5.71%(P<0.05);缝线微袋形术组复发率14.29%高于舌下囊肿摘除术组的2.5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线微袋形术治疗舌下腺囊肿临床总有效率不如舌下囊肿摘除术,但疗效仍较好,围术期创伤小、出血量低、疼痛程度低、并发症少,值临床推广使用.
    • 宾志文; 刘莹; 陈丹; 刘超; 宾镇霖
    • 摘要: 舌下腺囊肿为临床常见唾液腺疾病,目前,其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分歧,Harrison[1]认为,有两种途径可成功治疗舌下腺囊肿:一是手术切除,排空囊液;二是诱导局部组织纤维化或抑制舌下腺分泌,封闭黏液外渗,从而消除囊肿。尽管有研究认为,手术切除舌下腺囊肿的复发率低,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一些存在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接受全麻和手术治疗可能面临一定风险[2]。
    • 周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与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方法:行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9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行口内入路手术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颌下入路手术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相比对照组有效率(80.95%),观察组(95.74%)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96,P=0.027);相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观察组(2.1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92,P=0.017).结论: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治疗舌下腺囊肿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王新; 潘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与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舌下腺囊肿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口内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7.69%,观察组中未发生复发现象,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口内入路与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效果均较好,并发症现象均较少,口内联合颌下入路治疗的复发率略低于口内入路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