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腔内修复

腔内修复

腔内修复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9286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腔内修复的相关文献由768位作者贡献,包括符伟国、郭大乔、蒋俊豪等。

腔内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2867 占比:99.92%

总计:293110篇

腔内修复—发文趋势图

腔内修复

-研究学者

  • 符伟国
  • 郭大乔
  • 蒋俊豪
  • 陈斌
  • 史振宇
  • 杨珏
  • 王玉琦
  • 徐欣
  • 董智慧
  • 郭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邱国时; 王小庆; 谢思新
    • 摘要: 目的: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状况。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60例按治疗方式分组,其中30例接受腔内修复治疗(观察组),另30例接受传统手术切除(对照组),比较围术期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疾病预后等。结果:观察组28d死亡率3.33%、1年死亡率6.67%低于对照组6.67%、10%,数据差异小(P>0.05),观察组总住院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术后7d时,观察组CD8+、CD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腔内修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降低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并对术后康复有促进作用。
    • 王湘; 李刚; 庄贤勉; 蒙茂龙; 张文; 汤建宇; 马琼
    • 摘要: 目的:总结一期HybridⅢ型技术治疗存在降主动脉远端破口合并脏器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0年4月至12月接受一期HybridⅢ型技术[即全主动脉弓置换(TAR)+象鼻支架(FET)手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的12例合并脏器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早期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10例,平均年龄(41.8±10.0)岁。结果: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脏器灌注不良,其中肾脏7例,下肢6例,腹腔脏器3例,上肢2例,冠状动脉1例。12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脊液压力监测,覆膜支架最远端平T_(8)3例、T_(9)4例、T_(10)5例。术后截瘫1例好转后因消化道出血转外院治疗,剖腹探查后死亡。随访时间(7.7±1.0)个月,期间无院外死亡、脑血管意外、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事件,CT未见支架内漏或移位。与术前CT血管造影(CTA)结果相比,术后CTA显示,覆膜支架远端水平、膈肌水平及腹腔干水平真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从假腔血栓化的情况看,覆膜支架远端水平12例患者支架覆盖范围内假腔均完全血栓化,而在膈肌水平、腹腔干水平、肾动脉水平,假腔完全血栓化的患者分别有11例、3例及1例。结论:一期HybridⅢ型技术治疗存在降主动脉远端破口合并脏器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期效果较满意。
    • 汤波; 卢辉俊
    • 摘要: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是由主动脉管壁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由此破口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逐渐延伸剥离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而引起。创伤性主动脉损伤作为危及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因为患者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不能及时诊断而错过治疗机会。本文对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多脏器损伤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探讨,以期为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 刘东婷; 张楠; 王文川; 徐磊; 刘家祎
    • 摘要: 目的:探究根据患者特定的边界条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FD)建立个体化B型主动脉夹层(TBAD)腔内修复术(TEVAR)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模型。方法:15例TBAD患者在TEVAR手术前后分别接受CTA检查和4D flow磁共振成像扫描。基于4D flow MRI数据去推导一个心动周期内的边界条件,用于个体化患者的计算建模。计算分析速度、压力、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和振荡剪切指数(OSI)等参数。结果: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主动脉破口大小以及真腔和假腔直径的变化,来评估主动脉重塑。在整个心动周期内,血液动力学参数在心脏收缩期会波动较大;定量比较显示,CFD结果与4D flow MRI测量吻合较好。与TEVAR前相比,TEVAR后假腔流速和压力明显降低,TAWSS和OSI分布面积也减少。结论:有助于4D flow MRI用于调整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边界条件,准确计算夹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更好地预测手术预后和治疗,并为患者的早期决策提供患者个体化特异性数据。
    • 秘家学; 王端; 戴向晨
    • 摘要: 目的分析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后远端支架源性新发破口(distal stent graft-induced new entry,dSINE)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2015~2021年155例采用TEVAR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远端锚定区预防性处理患者(预防组)和未预防组的治疗情况特别是dSINE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dSINE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04例(67.1%)患者进行了弓上分支重建,53例(34.2%)在术中对支架远端锚定区进行预防性处理。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1.0±23.5)个月,dSINE发生率8.4%(13/155)。其中3例进行了二次TEVAR覆盖新发破口,10例由于破口较小、造影剂外溢较局限而继续动态观察。预防组远端支架放大率明显低于未预防组[(15.2±9.3)%vs(19.5%±15.7)%,P=0.035],支架总长度明显长于未预防组[(259.2±67.7)mm vs(196.3±11.1)mm,P<0.001]。预防组dSINE发生率(3.8%)低于未预防组(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远端锚定区的预防性处理显著降低了假腔的非血栓化率(52.8%vs 71.6%,P=0.022),预防组和未预防组的二次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vs 2.9%,P=0.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远端放大率过大是TEVAR术后发生dSINE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389,95%CI=5.388~5579.607,P=0.004)。结论支架远端放大率过大是术后发生dSINE的危险因素,发现dSINE后进行覆盖新发破口的远端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姜易宏; 刘光; 卢化祥; 秦金保; 赵振; 杨广林; 黄晟; 刘晓兵; 陆信武
    • 摘要: 目的评价预开窗/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F/B-EVAR)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内脏动脉分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例应用F/B-EVAR重建内脏分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共行内脏动脉分支重建76例次,技术成功率为98.7%(75/76)。1例患者因右肾动脉对位不良,而行二期手术原位开窗术。围术期出现急性脊髓缺血1例,保守治疗后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7.9±4.2)个月,1例Ⅰc型内漏患者术后12个月后再次植入支架后内漏消失,5例Ⅲc型内漏患者有3例内漏在随访期间消失,2例内漏范围缩小。随访期间无发生脏器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和全因死亡。结论应用F/B-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高,可有效治疗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
    • 胡双龙; 卢辉俊
    • 摘要: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 薛云飞; 周洲; 罗明尧; 舒畅; 郭媛媛; 方坤; 赵嘉伟; 郭修海; 张雄; 朱凡
    • 摘要: 目的:探讨"病灶内导管预置法"辅助感染性和可疑感染性病因的复杂性主动脉疾病急诊腔内修复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技术要点.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有6例濒临破裂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急诊腔内修复的同时,采用"病灶内导管预置法"预防术后移植物感染.患者年龄23~72(53.0±18.0)岁,男性4例、女性2例.其中主动脉疾病合并未完全控制的结核病2例,术前菌血症表现1例,术前高度可疑感染性假性动脉瘤3例.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用药情况及术后30 d死亡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3~12个月CT血管造影(CTA)随访.结果:本组患者的技术即时全部成功,30 d内无死亡发生.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3±3.3)个月.2例结核性主动脉瘤患者术后规范口服抗痨药物治疗,分别随访10个月、12个月后未见气泡或其他移植物感染迹象,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前菌血症、高热寒战、大咯血的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3个月,随访结果良好、未见移植物感染迹象.3例高度可疑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分别随访6个月、7个月、12个月病灶内血栓化满意.结论:"病灶内导管预置法"辅助急诊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感染性或可疑感染性病因的复杂性主动脉疾病,操作安全、快捷,抢救成功率高,有效性被初步证实,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刘华; 张群献; 张军; 林称意; 罗玲; 刘斌; 郭家龙; 罗卫民; 程栋梁; 刘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体外开窗与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0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17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选择性隔绝LSA腔内修复组(endovascular exclusion,EE)和体外开窗LSA腔内修复组(invitro fenestration,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3年随访结果.结果 围术期期间,EE组手术时间(62.0±5.4)min,短于IF组,脑梗塞、左上肢缺血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0.71%(6/56),高于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E组的内漏、脊髓缺血、术后30天病死和支架覆盖T10发生率分别为5.36% (3/56)、5.36% (3/56)、1.79% (1/56)和12.50% (7/56)与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果方面,生存出院患者116例,失访12例,持续随访104例,随访率89.7%(104/116).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38.1±3.2)月.3年随访结果显示EE组未增加主动脉源性死亡,但脑梗塞和上肢缺血发生率高于IF组.EE组和IF组随访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2.23%和85.19%.两组间3年生存曲线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P=0.814).结论 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延长锚定区,降低内漏发生,但增加脑梗塞、脊髓缺血和左上肢缺血发生风险,体外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并发症低.两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尚需进一步评估.
    • 武刚; 孙科雄; 王平凡; 闫小清; 张力; 高夏; 肖长波; 陈玉新; 张向辉; 崔聪; 张亚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收治18例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价术中及术后的情况,包括术中特殊处理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及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Ⅰ型内漏1例,截瘫1例,1例患者出院后30天突发呕血,发现主动脉食管瘘,急诊行胸主动脉替换术并食管瘘修补术,均治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22.2% (4/18).余患者无逆撕、远端破裂、支架扭曲移位、冠状动脉缺血、脑血管意外等情况.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中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