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切除

脾切除

脾切除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8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96730篇;相关期刊50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全国血吸虫病诊治技术与临床研究学术研讨会、2012重庆国际肝胆外科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等;脾切除的相关文献由348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易人、于庆生、曹苇等。

脾切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8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6730 占比:99.74%

总计:598293篇

脾切除—发文趋势图

脾切除

-研究学者

  • 陈易人
  • 于庆生
  • 曹苇
  • 陈维佩
  • 成军
  • 瞿全
  • 陆家齐
  • 张绍庚
  • 蒋国庆
  • 陈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姬俊玲; 齐艳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ARSN)干预在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80例接受脾切除术的门脉高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ARSN)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5.00%(P<0.05).两组干预后D-D水平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RSN可减少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DVT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快速康复.
    • 黎钢; 王锦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凝预防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效果.方法 以120例接受脾切除联合PD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P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PVT发生率为30.00%(18/60),低于对照组76.67%(46/60)(P<0.05);观察组术后Yerdel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减少脾切除合并PD术后PVT的发生,降低PVT的风险等级,且未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 王杰; 黎钢
    • 摘要: 目的 探讨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与对照组(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门静脉直径、流速、流量及门静脉压力(FFP)降低(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升高(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促吞噬肽(Tufts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切除后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理想,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脾亢进,值得临床进行参考应用.
    • 邓玉军; 闵修春; 王静; 章大为
    • 摘要: 目的了解南陵县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2016—2020年南陵县新发晚血病例的基本情况、住院病历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2016—2020年南陵县新发晚血共49例,分布于4个乡镇,其中弋江镇34例、籍山镇13例、许镇镇和家发镇各1例。49例新发晚血患者平均年龄为(59.11±11.66)岁,男性26人、女性23人。职业分布上,农民22人,民工17人,家务及待业8人。临床分型上,巨脾型31例,腹水型16例,结肠增殖型2例。首次诊断为血吸虫病到首次确诊为晚期血吸虫病平均历时19.2年,治疗次数平均为4.22次。B超结果显示,49例新发晚血患者中脾肿大31例,脾切除14例,脾正常4例。脾肿大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脾切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2、-4.958,P均<0.05)。49例患者中有乙型或(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27例。其中,有乙肝感染史24例,有丙肝感染史6例。有乙型和(或)丙型肝炎感染史的晚血患者白蛋白低于无感染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5)。结论在血防重点地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晚期血吸虫病的线索调查,及时发现晚血病例,并早期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减缓晚血病程,同时预防肝炎或抗肝炎治疗。
    • 甄勇; 王兵济; 杜华劲; 高学健; 王仔平; 宣佶; 张尊庶; 王传泰; 耿家宝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在肝硬化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后,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发生风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住院行脾脏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106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56例。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1次/日,1周)联合华法林(口服,24周)抗凝治疗。对照组未予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肝功指标、Child-Pugh评分、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 抗凝组、对照组术后PVT发生率分别为2周16.1%和44%,4周12.5%和40%,12周8.9%和38.0%,24周7.1%和34.0%,48周7.1%和32.0%。术后2周、4周、12周、24周、48周抗凝组的TBil、DBil、ALT、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腹水14.3%、32.0%,P<0.05。抗凝组平均住院时间(10.8±2.9)d,小于对照组[(15.9±4.6)d],P<0.05。抗凝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肝硬化患者脾切术后PVT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 张军永
    • 摘要: 目的探究脾切除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治疗,研究组使用脾切除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生理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皱度等生理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PVF)、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SMVF)、脾静脉血流量(SVF)等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VF、SVF指标值低于对照组,SMVF指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TBIL、ALB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利用脾切除手术配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其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更加利于患者疾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 黄应铜; 于庆生
    •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活血方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在手术后予以抗炎、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健脾活血方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血常规、D-二聚体、肝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栓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4d RBC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7d、14d 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d、14d的ALT和AST、术后7d的DBIL及术后14d的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7d、14d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14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和PVS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健脾活血方可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患者脾切除后改善周围血象、肝功能,降低PVST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姜素霞; 王丽
    • 摘要: 目的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以在医院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段范围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43例,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43例,实施循证护理,以患者肝功能、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为观察指标,之后对两组患者观察结果予以统计比较。结果术后5 d,对照组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分别为(37.80±3.51)g/L、(47.54±4.52)IU/L、(23.42±2.34)μmol/L,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分别为(41.91±3.92)g/L、(28.15±4.11)IU/L、(18.24±2.1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护理文书、环境护理、健康宣教评分分别为(83.65±4.62)分、(84.12±4.58)分、(83.76±4.19)分、(84.91±4.49)分、(84.73±4.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6±4.12)分、(74.85±4.21)分、(74.61±4.20)分、(74.83±4.19)分、(73.98±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后,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 王振; 冯辉; 于庆生; 潘晋方; 沈毅; 彭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行单纯脾切除的效益和风险。方法收集10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将其分为HLD组50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组50例。两组均接受单纯脾切除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监测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7、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观察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计算出院时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WBC均较术前升高,术后第1天达到最高点,术后第7、14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P均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不仅解决了患者长期的脾功能亢进状态,同时术后肝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患者比较,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无增加。
    • 达热拜·热达提; 刘林; 杨新辉; 赵泽亮; 葛磊; 金博; 雷程; 孟涛; 王海江
    • 摘要: 探究脾切除对Ⅲ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2010年1月—2020年1月,41例Ⅲ期AEG患者分为2组,A组(n=20)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B组(n=21)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免疫功能、预后。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IgA、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组IgA、IgG、IgM均高于A组(P0.05),经6个月后,B组CD4^(+)、CD4^(+)/CD8^(+)高于A组,B组CD8^(+)低于A组,两组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1年生存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Ⅲ期AEG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保留脾脏对机体免疫功能及预后有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