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域

流域

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3年内共计579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21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1909篇;相关期刊1333种,包括水文、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等;流域的相关文献由1160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浩、严登华、周祖昊等。

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21 占比:65.97%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1.07%

专利文献>

论文:1909 占比:32.96%

总计:5792篇

流域—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侯文娟
    • 摘要: 以某流域大型水库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用水调度模型并基于逐步优化算法(POA)对水库群中长期水量调度问题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报可供水量和50%来水频率可供水量情况下,水库群水位普遍高于95%来水频率可供水量情况的水位,50%来水频率可供水量情况下的平均用水保证率最高,流域上游用水单位平均用水保证率要低于下游用水单位的平均用水保证率;7-9月份是水库群调水最多的时间段,且流域缺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5月份。
    • 王子聪; 许海; 詹旭; 朱广伟; 朱梦圆; 康丽娟; 赵锋; 唐伟; 赵星辰
    • 摘要: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脱氮热点,其对削减流域面源氮负荷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水库流域沟渠、池塘等湿地的脱氮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1年春季(3月)与夏季(6月)采集了天目湖沙河水库流域内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沟塘湿地的原状泥-水柱,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室内流动培养,测定了不同沟塘湿地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结果表明:①各沟塘湿地沉积物均具有较高的脱氮速率,春季脱氮速率范围为10.59~107.65μmol/(m^(2)·h),平均值为70.73μmol/(m^(2)·h),夏季脱氮速率范围为32.07~150.10μmol/(m^(2)·h),平均值为112.36μmol/(m^(2)·h),春季果园排水沟渠的脱氮速率最高,夏季茶园退水池塘的脱氮速率最高.②春季和夏季不同沟塘湿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对脱氮的贡献率(简称“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5.45%、36.26%,其中生活污水排放池塘和茶园退水池塘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在夏季分别下降26.82%、14.98%,春季和夏季果园排水沟渠和入湖口河流湿地的厌氧氨氧化贡献率变化不大,平均值分别为21.17%、48.99%.③统计分析表明,水体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物脱氮速率均呈显著相关,且高温与低溶解氧浓度条件下也有利于脱氮作用的进行.研究显示,水库流域沟塘湿地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通过有效调控管理能够大大增加流域氮的截留能力,对水库水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 吴路华; 王世杰; 白晓永; 周苗; 宋小庆; 田义超; 罗光杰; 李汇文; 操玥; 李琴; 陈飞; 邓元红
    • 摘要: 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区域水热条件,并影响着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长时间尺度上极端气候的演变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晰。采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检验法、连续小波变换和Hurst指数法揭示了喀斯特槽谷印江河流域极端气候的变化趋势、突变时间、周期性特征和未来演变规律,并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极端气候溶变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印江河流域极端气温显著上升,降雨量增多,呈现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未来极端气温事件持续等级将更高,持续强度也更强。(2)同类型极端气候具有潜在的关联性,但不同类型极端气候间的影响较小,且多呈负相关。(3)印江河流域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2000-2015年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NPP平均值为598.53 g C m^(-2)a^(-1),平均减少速率为-3.32 g C m^(-2)a^(-1)。NDVI平均值为0.59,平均增长速率为0.0013/a。(4)冷持续指数(CSDI)、平均温差(DTR)、系统阈值结冰日数(ID6.4)和生长期长度(GSL)对NPP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12.64%、11.50%、11.05%和7.4%。其中,CSDI、DTR、GSL对NPP变化表现为负贡献,而ID6.4则表现为正贡献。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对NPP变化的贡献都不超过5%。ID6.4对NDVI变化的影响最大,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和暖昼日数(TX90p)相对次之,贡献率分别为13.67%、13.54%、12.95%和10.02%。总体上看,在2000-2015年间,印江河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对NDVI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的原因,对NPP累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流域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 雷明军; 赵彦龙; 尚春林; 胡晶; 张一弛
    • 摘要: 本文分析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期流域监测工作的新要求,指出目前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监测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流域监测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机动性、精准性不够等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立足“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需补齐流域监测工作短板,具体而言,需完善流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组建跨部门的监测网络,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增强监督性监测力度,加强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流域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对策建议。
    • 罗明清; 张国来
    • 摘要: 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分期滚动开发,为充分发挥梯级电站整体技术效益,通过上下游联动,一、二期统筹,流域一体化运作,对一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全流域水情测报、优化调度、防洪度汛和大坝安全监测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了持续优化和提质增效目的,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 陈方舟; 王瑞芳
    • 摘要: 20世纪初,国家江河管理体系从传统向现代变革。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成立,开启了现代黄河管理新阶段。黄河治理经历了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到将黄河水沙视为资源,在全河和流域的层级进行用水量的强制性调配,最终走向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流域综合治理之路的发展过程。从治黄方略演变入手,结合自然与社会背景,对20世纪以来黄河管理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分析各阶段治黄方略与管理体系互动的特点。指出,流域管理体系作为治黄方略推进的政治保障,其演变与发展以治黄方略为标,不断调整完善;治黄实践中对黄河水沙从控制到利用的认知,决定了流域管理视野的扩展与综合统筹能力的提升。
    • 胡磊; 佘冬立; 杨震
    • 摘要: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影响水分入渗和转移、土壤肥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对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晋西北朱家川流域内7个坝控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农地)下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提取样点地形因子,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借助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理化因子对于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西北朱家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团聚体稳定性从高到低顺序为:林地>草地>农地。分形维数和小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处于流域下游的后会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中游柳树咀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最优。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海拔高度,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7和-0.229,决策系数分别为0.1680,0.0856。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环保泰斗曲格平先生的倡导下,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于1991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保护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 赵小星; 许仙斌
    • 摘要: 基于GIS平台及其水文模块,利用流域划分的原理,对DEM进行预处理,提取了福建区域内的子流域分布,结合省内重要人口聚集地、交通干线、水系干流、海岸线等地理要素空间分析,对省内一重山范围进行提取研究,基于GIS三维视角及野外验证,提取的一重山范围效果较好,表明该技术方法可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要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整治、海岸线环境评价、矿山环境治理、生态敏感性评价、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景观提升工程等专题研究,对一重山范围划分问题,并为相关技术提供参考。
    • 陈小芹
    • 摘要: 该文基于水利发展改革总基调指导模式,从流域发展现状、流域落实发展总基调实际应用成果等方面,阐述适宜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以下简称“玛河流域”)在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和水利服务行业监管的治水新思路,将新时代的治水理论在玛纳斯河流域得以充分实践,谱写了新时代流域发展的改革强音,成果丰硕,效能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