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疗率

治疗率

治疗率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54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99965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江苏预防医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2015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宁波市第八届学术大会等;治疗率的相关文献由15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增武、王馨、田野等。

治疗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9965 占比:99.86%

总计:400511篇

治疗率—发文趋势图

治疗率

-研究学者

  • 王增武
  • 王馨
  • 田野
  • 陈祚
  • 张林峰
  • 朱曼璐
  • 武阳丰
  • 胡大一
  • 邵澜
  • 刘一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凤东; 张博强; 阎涵; 井丽; 于晓晨; 王丽; 刘云飞; 邢立莹; 田园梦
    • 摘要: 背景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复发、致残、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现状,开展综合防控,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目的了解辽宁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现状,为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通过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6个县区28个行政村/社区≥40岁的9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辽宁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率分别为29.5%(289/980)、63.3%(183/289)、56.4%(163/289)和47.2%(77/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居住地为城市〔OR=1.818,95%CI(1.317,2.508),P<0.001〕、有糖尿病家族史〔OR=2.790,95%CI(1.922,4.050),P<0.001〕、高血压〔OR=1.813,95%CI(1.160,2.834),P=0.009〕、高三酰甘油〔OR=2.312,95%CI(1.631,3.277),P<0.001〕、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241,95%CI(1.300,3.865),P=0.004〕和超重或肥胖〔OR=1.562,95%CI(1.136,2.146),P=0.006〕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1.865,95%CI(1.086,3.203),P=0.024〕、有糖尿病家族史〔OR=2.402,95%CI(1.306,4.416),P=0.005〕利于糖尿病的知晓,高总胆固醇〔OR=0.389,95%CI(0.215,0.705),P=0.002〕不利于糖尿病的知晓;年龄60~69岁〔OR=3.052,95%CI(1.523,6.115),P=0.002〕、居住地为城市〔OR=1.866,95%CI(1.104,3.155),P=0.020〕、有糖尿病家族史〔OR=2.303,95%CI(1.275,4.161),P=0.006〕利于糖尿病的治疗,高总胆固醇〔OR=0.387,95%CI(0.210,0.713),P=0.002〕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居住地为城市〔OR=1.916,95%CI(1.021,3.595),P=0.043〕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结论辽宁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居住地、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尿病的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有关,亟待开展相关综合防控。
    • 钟艳宇
    • 摘要: 很多人认为,打呼噜是一种睡得香的表现。但“打呼噜”有可能是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有猝死的风险。打鼾突然没声儿需警惕我国有近1/4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其中4%~5%的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接受治疗,但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都不高,原因是很多人都不认为打呼噜是一种病。如何分辨哪些人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呢?
    • 金仙
    • 摘要: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上升,18岁以上人群中每9个人里面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但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36.5%.治疗率仅为32.2%.血糖控制达标率不到一半。糖尿病的城市化、老龄化,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增加,遗传易感性等.均为我国糖尿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
    • 姚溪; 裴晓婷; 曲哲
    • 摘要: 背景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而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的了解1991—2015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9轮的调查数据,选择≥18岁且年龄、性别和血压值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值和疾病史等资料。分析25年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991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4.77%(1291/8743)、27.58%(356/1291)、15.80%(204/1291)、5.89%(76/1291),2015年分别为32.67%(4520/13834)、48.08%(2173/4520)、40.51%(1831/4520)、14.65%(662/4520)。1991—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基本呈上升趋势,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00年之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5年间,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不同年龄、性别、行为习惯、知识水平等因素上存在差异。结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增加,虽然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在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居民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水平,以延缓其发展。
    • 郑娴勇
    • 摘要: 在我国,很多人通常不测血压或者很少测血压;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或拒绝口服药物治疗,或口服降压药物后,未进行血压监测。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血压,尤其是提高早期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和家庭成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好家庭监测随着电子血压计走进家庭,家庭血压监测简便易行,患者自己就可以完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测血压,反应患者的真实血压和严重程度,避免在医院测量血压时出现“白大衣效应”。通常,一般建议初次发现或治疗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起床后)、晚(上床睡觉前)各测量2~3次,间隔1分钟。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1次。
    • 摘要: 我国70%的脑罕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但治疗率只有45.8%,控制率仅为16.8%。关于高血压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严重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误区一:防控高血压是个人问题每天摄入克钠盐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必须。
    • 朱佩佩; 吴翠萍; 胡琼; 黄雯
    • 摘要: 目的探讨“骨动夕阳”诊疗小组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骨科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骨科患者35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诊疗和护理,观察组采用“骨动夕阳”小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比较2组骨质疏松诊断率、治疗率和患者住院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骨质疏松的诊断率、治疗率和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χ^(2)=6.509,P=0.012;χ^(2)=8.216,P=0.004;χ^(2)=8.344,P=0.004)。结论“骨动夕阳”小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 马丽媛; 王增武; 樊静; 胡盛寿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已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高血压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 王增武;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编写组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高血压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 雍开丽
    • 摘要: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向于年轻化,据统计全国患者总数超过2.7亿,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但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理想,仅分别为35%、30%和8%~10%。更糟糕的是,一些患者基于认识误区,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严重影响血压水平的控制,最终引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