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流结构

水流结构

水流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76789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人民长江、水利技术监督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五届全国水利量测技术综合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水流结构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维涛、王协康、王坤等。

水流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67891 占比:99.99%

总计:1768034篇

水流结构—发文趋势图

水流结构

-研究学者

  • 崔维涛
  • 王协康
  • 王坤
  • 陆伟东
  • 李昱
  • 刘同宦
  • 刘焕芳
  • 王振
  • 王燕燕
  • 陈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荣; 权全; 王浩; 刘挺; 闫团进
    • 摘要: 在植物群落之中,因为挺水植物与水流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且缓流和净水效果最为突出,常常作为湿地植被修复的首选材料。本文选择芦苇作为研究区优势挺水植物物种,基于室内水工试验确定了不同植株密度的缓流效果。结果表明:① 对于不同植株密度条件下的沿程水位变化,由于存在植被阻力的影响使得群落段前的水位雍高,而在进入植株群落时,由于植株阻力面积的减小使得水位逐渐降低;② 观测不同植被植株密度下各个横纵断面流速分布发现,当植株密度为108株/m2时的植株缓流效果最好;③ 比较不同植被植株密度下各个测点垂向流速分布,发现不同植株密度下各个测点的垂向流速规律相似。研究结果为湿地修复中的植物群落构建提供数据支撑。
    • 齐春风; 彭伟; 欧阳群安; 普晓刚
    • 摘要: 为明确船闸下游口门区水流结构特征并实现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定量预测,以船闸下游口门区概化模型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船闸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计算,研究了口门区水流结构特征和通航水流条件分布规律,并对来流流速、入流角、口门区几何参数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了船闸下游口门区流速极值预测公式。结果表明:船闸下游口门区水流结构呈平面二维形态,经实际工程物理模型实测数据验证,回归分析得到的口门区流速极值预测公式的可靠性较好,为类似工程船闸下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预测方法。
    • 李志威; 文杰; 陈帮; 鲁瀚友; 胡旭跃
    • 摘要: 黄河源黑河下游于2018年7月汛期发生1次颈口裁弯的极端地貌过程,裁弯河段的水流结构发生强烈调整,开展原型观测裁弯后河道水流结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2019年和2020年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对裁弯河段共计45个横断面进行野外测量,对比分析裁弯后河道三维水流结构与环流强度。结果表明:受河道形态、边界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裁弯口上游顺直河段的水流结构受颈口裁弯的影响较小,而弯道段水流结构于裁弯后明显调整。具体表现为颈口裁弯对顺直河段的流速、环流强度空间分布无较大影响,会改变弯顶段最大流速的横向分布和环流结构的断面分布、影响分离区的规模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加深了颈口裁弯后水流结构调整对牛轭湖淤积、分离区河床冲淤以及新河道冲刷影响的认识。
    • 王睿齐; 唐涛; 彭依云; 沈春颖
    • 摘要: 在掺气减蚀研究中,气体的迁移扩散对减蚀效果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水平向涡流水流中的气体迁移扩散特性,建立了水平向涡流模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水平向涡流掺气水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能较为全面地提供三维流动的流场分布情况;水流结构可划分为附壁流动区、水平向涡流区、壅水回流区以及表面旋滚区;气体卷吸的部位是水面各水流结构区交汇处,水平向涡流区、壅水回流区、表面旋滚区掺气浓度随来流量及堰上水头升高而增加,附壁流动区掺气浓度随来流量及堰上水头升高而减小;附壁流动区、表面旋滚区、水平向涡流区掺气浓度沿程先增大后减小,壅水回流区沿程掺气浓度先减小后增大。研究成果可为泄水建筑物或消能工预防空化空蚀现象的发生提供参考。
    • 刘俊涛; 吕彪; 邢岩; 李少希
    • 摘要: 由于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特殊的水流结构,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是影响河流船闸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三维水流的结构特点,开发了可高效高精度模拟该区域水流结构的完全三维非静压数学模型,对其水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消除回流和归顺口门区航行水流的角度,提出了可有效减缓引航道口门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工程措施,为枢纽通航运能提升和船舶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 程实; 李昱; 张旭; 陈浩
    • 摘要: 为提升区域引排能力,因河道断面变化需对现有跨河桥梁进行拆建。部分文物桥梁应文保单位要求,需进行原址保护。文章以老桃花港河道整治工程中文物桥梁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复核了文物桥原址保护对区域引排河道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纺锤形桥墩基座对水流结构的优化更有利,并进一步对桥墩基座的上下游衔接坡比进行对比研究,选择水流流态较好、工程投资较少的设计方案,并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
    • 向珂; 杨中华
    • 摘要: 天然河道中坝田滞水区的低速环流特点能够促进泥沙淤积,延长营养盐滞留时间,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关于滞水区水动力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然而植被影响下的滞水区流场分析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模型试验研究了挺水植被作用下滞水区水流结构与泥沙落淤问题,其中,在清水条件下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IV)测量了流场结构,在浑水条件下采用拍照、称重以及粒度分析等手段调查了淤沙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群落可以削弱滞水区环流速度,并造成环流模式发生变化,即从无植被条件下的双环流结构调整为有植被条件下的单环流结构;另外,植被会抑制混合层拟序涡的发展,导致涡体尺寸明显减小.由于丁坝群的连续挑流作用,主渠泥沙主要以细颗粒悬移质形式进入滞水区,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跟随环流结构进入空腔,另一种是跟随交界面紊动涡体扩散到空腔.由于泥沙运动受制于水动力特性,无植被与有植被两类工况下,水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滞水区淤沙结果存在一定区别,即同等历时内,无植被滞水区的淤沙颗粒粗,落淤质量大,淤积物主要集中在主环流区域;在植被化工况中,植被群落的约束作用会降低Kelvin–Helmholtz剪切层摆动强度以及抑制空腔–主渠之间的水体交换过程,导致滞水区泥沙颗粒细,淤沙少,淤积物几乎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滞水区.这些差异在上游滞水区(即水力特性沿程发展的过渡阶段)体现尤为明显.
    • 李昱; 宋黎明; 孙鹏明; 吴芳
    • 摘要: 流域骨干引排工程实施过程中常遇到一些无法迁移的重要穿河管线,河道浚深无法达到设计高程,为满足设计断面过流能力的需求,一般采用"以宽代深"模式.该模式下局部断面的突变会对水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工程的运行与安全.文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以新孟河"西气东输"段过河管道为例,研究了"以宽代深"模式下的水流结构,比较了不同过水断面间衔接段长度的变化对水流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衔接段长度可以调顺水流结构,并显著减少征地拆迁面积,节约工程投资.
    • 向珂; 杨中华
    • 摘要: 天然河道中坝田滞水区的低速环流特点能够促进泥沙淤积,延长营养盐滞留时间,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关于滞水区水动力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然而植被影响下的滞水区流场分析却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模型试验研究了挺水植被作用下滞水区水流结构与泥沙落淤问题,其中,在清水条件下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IV)测量了流场结构,在浑水条件下采用拍照、称重以及粒度分析等手段调查了淤沙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群落可以削弱滞水区环流速度,并造成环流模式发生变化,即从无植被条件下的双环流结构调整为有植被条件下的单环流结构;另外,植被会抑制混合层拟序涡的发展,导致涡体尺寸明显减小。由于丁坝群的连续挑流作用,主渠泥沙主要以细颗粒悬移质形式进入滞水区,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跟随环流结构进入空腔,另一种是跟随交界面紊动涡体扩散到空腔。由于泥沙运动受制于水动力特性,无植被与有植被两类工况下,水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滞水区淤沙结果存在一定区别,即同等历时内,无植被滞水区的淤沙颗粒粗,落淤质量大,淤积物主要集中在主环流区域;在植被化工况中,植被群落的约束作用会降低Kelvin-Helmholtz剪切层摆动强度以及抑制空腔-主渠之间的水体交换过程,导致滞水区泥沙颗粒细,淤沙少,淤积物几乎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滞水区。这些差异在上游滞水区(即水力特性沿程发展的过渡阶段)体现尤为明显。
    • 李昱; 程实; 吕犇; 王振红
    • 摘要: 随着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的调整,部分航道需调整原有线路,形成水流条件较为复杂的三叉河口改线段.以锡澄运河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复核了河道引排时对黄昌河三叉河口航道改线段的影响,并结合水流结构确定通过航道改线段时的最优航行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