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81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82568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医疗卫生装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习班暨学术研讨会、福州市科协2013年学术年会、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等;气管导管的相关文献由572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宏、夏敏、傅国强等。

气管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5 占比:0.9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568 占比:99.01%

总计:83393篇

气管导管—发文趋势图

气管导管

-研究学者

  • 高宏
  • 夏敏
  • 傅国强
  • 王志萍
  • 田鸣
  • 黄东晓
  • 续飞
  • 高巨
  • 肖金仿
  • 胡春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鹏程; 何卉; 韩晶; 马文浩; 燕燕; 郭忠宝
    • 摘要: 目的:观察喉罩在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全麻气道管理的围术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50±10)岁、体质量(60±1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Ⅱ~Ⅲ级、BMI 18~28kg/m 2、预计手术时间60~120min。采用随机方法分为A组(n=50)和B组(n=50)。全麻诱导后,A组插入气管导管,B组放置喉罩,记录入院时(T0)、插管前(T1)、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30min(T3)、拔管结束时(T4)的BP和HR。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从停药到可以睁开眼睛的时间)、拔管时间(从停药到拔掉喉罩或气管导管)及术后不良反应如喉痉挛、反流、误吸、呛咳、屏气、躁动、恶心呕吐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放置气管导管或喉罩,A、B两组在各时间段血压和心率变化均无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A组均高于B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A组10例,B组3例,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喉罩在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全麻气道管理时血压、脉搏平稳,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明显缩短,苏醒期并发症较少,能有效提高麻醉综合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钟明强; 王金英; 纪凡层
    • 摘要: 超声技术近年来备受麻醉医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及快速应用于围术期各项操作、诊断和评估。其中包括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超声引导胃容量判断技术、超声引导血管容量判断技术、超声引导心脏功能诊断技术、超声引导肺诊断技术、超声引导气管导管定位技术等。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超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对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农明; 赵凯丽; 陶嘉怡; 韦桂源; 农婵媛; 余云飞
    • 摘要: 机械通气是保持气道通畅、改善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CO_(2)蓄积的一种治疗手段,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或不能自主吸氧患者提供氧气的有效措施。人工气道是通过使用气管导管经口或鼻置入气管中或直接行气管切开而形成的气体通道,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通气及肺部疾病的治疗。但人工气道在保障患者有效通气的同时也存在对患者不利的因素,如气管导管的存在会减弱呼吸道原有功能,使咳嗽反射减弱,影响上气道加温及湿化功能,分泌物排除能力降低[1-2]。若不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淤积的痰液使气道变窄,甚至堵塞,导致肺不张,增加呼吸肌做功,导致低氧血症。有研究[3]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有助于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状态,降低吸气峰压及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研究[4-6]表明,有效吸痰可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等。本文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吸痰护理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吸痰指征、体位、吸痰管型号选择、负压吸引压力、吸引深度、吸痰方法等研究内容,以期为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有效清理提供更优化的护理方案。
    • 庄珊珊; 戴黎敏; 张转运; 傅双; 王江
    • 摘要: 气管拔管是全身麻醉术后复苏中的关键步骤,是呼吸道从受控状态到不受状态的转变。有研究[1]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全身麻醉拔管期或恢复室中出现了呼吸道并发症。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都可能导致拔管时不良事件的发生[2]。另有研究[3]显示,拔管期间通气困难或缺氧的发生率比插管时增加约3倍[4]。
    • 王祖文; 黎合剑; 周志东
    • 摘要: 临床实践中,气管插管术普遍应用于全麻手术及危重症患者,以清除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与成人比较,小儿由于解剖发育的特殊性,生理功能及代偿能力较差,小儿气管插管术更应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就小儿气管导管的类型、型号以及置入的深度等现状进行综述,为更好地掌握小儿气管插管提供参考。
    • 周美含
    • 摘要: 目的研究外科短小手术中采用喉罩与无肌松药全麻的综合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1月赤峰市医院麻醉科手术治疗的100例外科短小手术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气管插管)与B组(喉罩与无肌松药),每组50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指标、不良反应、拔管后焦虑情绪评分、住院指标、家属满意度。结果B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与A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均低于A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住院时间短于A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住院费用低于A组外壳短小手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A组外科短小手术患儿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短小手术麻醉患儿采用喉罩与无肌松药全麻方式更加安全,麻醉效果能够得到保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升麻醉患儿家属满意度。
    • 刘慰; 刘霞; 沈常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穿刺针、气管导管浸泡清洗盒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使用后的穿刺针750件、气管导管910件作为研究对象,按日期分为实验组(单日)和对照组(双日)。对照组使用不锈钢方盒浸泡器械后手工清洗,实验组使用穿刺针、气管导管浸泡清洗盒装载器械放入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比较两组器械的清洗质量、手工处置耗时、配置准确率及职业暴露发生率,对38名使用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浸泡清洗盒评价量表,评价使用感受。结果实验组清洗合格率、配置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手工处置耗时、职业暴露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8名使用人员对浸泡清洗盒的评分为(98.53±1.23)分。结论使用穿刺针、气管导管浸泡清洗盒,可提高器械清洗质量、配置准确率,缩短手工处置时间,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及使用人员满意度。
    • 时玉婷; 陆晓艳; 卫慧; 许雅芳; 黄莺; 蒋红; 葛向煜
    • 摘要: 人工气道指将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而所建立的气体通道[1]。人工气道的建立因改变和破坏了呼吸道屏障功能,会使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加。据研究示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中,占15%~60%,VAP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文献[2-4]报道VAP患者死亡率24%~50%的。一旦发生VAP会使患者增加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
    • 罗丽秋; 梁建爱; 辛款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性加温湿化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气道护理;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8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性加温湿化。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氧疗效果、肺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VEmax)、最大通气量(MVV)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性加温湿化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不仅能降低患者痰液黏稠度,保证其脑部供氧,提高气道湿化及氧疗效果,还能改善呼吸及肺部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李艳民; 申秋丽; 郭新丽; 李书芳; 魏燕云; 张悦哲
    • 摘要: 目的:探讨“3H”加固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在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危重新生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2)、研究组(n=62)。对照组予以传统“H”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研究组采用“3H”加固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比较气管插管移位程度、舒适度、呼吸系统损伤、胶布固定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气管插管移位程度优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面部皮肤损伤、口角损伤、肺气肿、气管损伤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3H”加固型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可改善气管插管移位情况,提高患儿舒适度,促进疾病转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