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D

CD

CD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2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897篇;相关期刊1113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音响世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博士生会议暨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学术研讨会、2008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信息隐藏暨多媒体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等;CD的相关文献由2062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斌、刘军、赵涛等。

CD—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1 占比:26.9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7897 占比:72.94%

总计:10826篇

CD—发文趋势图

CD

-研究学者

  • 刘斌
  • 刘军
  • 赵涛
  • 林辰涛
  • 李宏宇
  • 王敏
  • 比昂卡·普林茨
  • 王磊
  • 周鹏飞
  • 王建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徐景峰; 苏怡; 孙荣
    • 摘要: 模拟Pb、Cd污染土壤,加入自制的固化剂,进行了毒性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固化剂后,对于铅为2500 mg/kg,镉为50 mg/kg污染土壤,铅的浸出质量浓度是4.47 mg/L,镉的浸出质量浓度是1.05 mg/L,满足固体废物浸出液中危害成分浓度限值要求。浸出液中的Pb、Cd浸出浓度比模拟污染土样品分别降低85.6%,53.1%,说明Pb、Cd污染土壤添加固化剂做固化稳定处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王鲁兴; 纪晓阳; 邓晓燕; 戴冬梅
    • 摘要: 以松枝为原料,采用350°C限氧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利用元素分析、SEM-EDS、BET-N_(2)、FT-IR、Boehm滴定等分析方法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松枝生物炭为多孔结构、平均孔径为8.10nm、比表面积为1.74m^(2)·g^(-1),表面含有—C=O、—OH等含氧官能团。通过盆栽实验,研究松枝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转化及绿豆植株对Cd富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可提高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同时降低土壤弱酸提取态Cd的含量,促进Cd由活性高的弱酸提取态向活性低的残渣态转化,显著降低Cd的生物有效性;施用生物炭可提高绿豆生物量,生物炭5%处理效果最佳,最大提高13.47%;绿豆地上部、地下部Cd含量均显著降低,生物炭5%处理降幅最大,分别为81.86%和43.86%。
    • 时健; 龙新宪; 徐祚荣; 蔡伟海; 左锐
    • 摘要: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是一种典型的Zn、Cd、Pb的超积累植物,也是一种极佳植物修复材料.本文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东南景天组培苗在几种不同Zn、Cd污染土壤上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土壤Zn、Cd的去除效果.预期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利用东南景天组培苗治理Zn、Cd污染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研究结果:1)东南景天组培苗完整地保留了扦插苗对于重金属的耐受性,并且对于高质量分数的Zn、Cd的环境适应性更强.在3#污染土壤(w(Zn)约2000 mg·kg^(−1))中,组培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对照组的2.3倍;在4#污染土壤(w(Cd)约1344 mg·kg^(−1))中,组培苗地上部分生物量相比于对照组的生物量增加了16.4%.2)东南景天组培苗对复合污染土壤中的Zn、Cd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在1#和2#复合污染土壤中,组培苗对Zn的富集系数分别达到9.69和11.09,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达到12.67和85.36.3)复合污染土壤中的Zn、Cd会发生一定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东南景天组培苗对Zn、Cd的吸收和富集.土壤中低质量分数的Cd会促进植物对Zn的吸收,但Zn却会抑制植物对Cd的吸收富集.此外,生长在复合污染土壤中的东南景天组培苗体内Zn、Cd重金属的分布也会受到影响.
    • 栾雪; 吴磊; 谢晴; 赵立茜; 乔显亮
    • 摘要: 为了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需要研究有效的修复技术.采用可生物降解螯合剂谷氨酸N,N-二乙酸(GLDA)为淋洗剂,通过开展土柱淋洗实验,考察了GLDA对Cd和Zn的修复效果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LDA对Cd、Zn的淋出率(61.7%、22.3%)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相近,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的Cd和Zn显著减少,Cd、Zn迁移性和环境风险有效降低.FeS沉淀淋洗液中的Cd和Zn,可以实现GLDA回收利用,再生与新鲜的GLDA对Cd、Zn具有相近的提取能力.GLDA淋洗后采用水冲洗土壤,可以减少GLDA的使用量,也会降低GLDA在土壤中的残留.GLDA淋洗对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显著增加土壤细颗粒的比例,对土壤结构和质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 蔡润众; 谭长银; 曹雪莹; 马一方; 刘路路; 程学宇; 黄硕霈
    • 摘要: 为探究柚皮生物炭(PC)的理化性质及对Cd的吸附效应,以柚皮为原材料在300,450和600°C绝氧环境下制备柚皮生物炭(分别记为PC_(t1),PC_(t2)和PC_(t3))。通过分析PC理化性质、PC对水环境中和土壤环境中Cd吸附效果以及PC_(t3)对土壤Cd吸附机理,综合研究柚皮生物炭对Cd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PC产率下降,灰分含量和pH值升高。元素含量分析表明,随热解温度增加,C元素占比增加,H和O元素占比则减少,PC的芳香性增大,亲水性和极性减小。SEM分析表明,PC与柚皮吸附剂PS相比,拥有更密集的孔隙结构和表面褶皱。FTIR分析表明,通过热解,PC芳香结构逐渐完善,其表面的羟基、羧基、酯基等含氧官能团参与对Cd的吸附,PC_(t3)对水中Cd的吸附效率达到99.51%。PC加入土壤中培养后,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下降,PC_(t3)-5使土壤中有效态Cd最高减少15.42%。等温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PC_(t3)对土壤Cd的吸附能力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好,PC_(t3)对土壤Cd的吸附以化学作用为主,且为多层异构表面的吸附模式。因此,柚皮生物炭作为一种对土壤Cd的廉价高效吸附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大喇叭
    • 摘要: 这张CD十分可疑(如下图)!巴赫,是我熟知的。身为“音乐的父亲”,巴赫不仅作品数量巨大、享誉盛名,也是始于那个年代,音乐家逐渐地超越了贵族庄园里厨师、花匠等服务人员的地位而成为艺术家。我学过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组曲PARTITA--后者很不容易拉的,印象深刻;唱片公司TELARC,我知道,从八十年开始,就开始收集他们的CD和LP。
    • 毛政利; 赵华美
    • 摘要: 在华南西部的右江河谷地区按照10 km×3 km的网度采集71个浅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样品中Cd和Pb的含量,应用累积频率法和分形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其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以此为评价标准对本地区浅层土壤的Cd、Pb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种分析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相差不大,其中Cd的基线上限相差10.3%,基线值相差9.4%,Pb的基线上限相差3.6%,基线值相差6.7%,说明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都合理,本文取2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其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即Pb为25.44 mg/kg,Cd为0.304 mg/kg。Cd的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轻度污染占67.61%、中度污染占23.94%、重度污染占5.63%,Pb的单因子污染评价显示轻度污染占53.52%、中度污染占25.35%、重度污染占11.27%;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显示轻度污染占52.11%、中度污染占33.88%、重度污染占8.45%,显示出本区以轻度污染为主,中度污染次之,少数地区达到了重度污染,且中、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中西部地区有一个中度污染点。大多数样品Cd和Pb的地累积指数小于1,说明本区Cd和Pb的累积效应不很明显,但在研究区的东南部Cd和Pb的地累积指数以及中北部Pb的地累积指数达到了中度污染水平。这些均说明研究区以东铝土资源开发和研究区中部火电厂的生产活动对该区Cd、Pb污染有较大的影响。
    • 冯志刚; 刘威; 张兰英; 李佩珊; 马强
    • 摘要: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9条风化剖面Cd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贫Cd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Cd的富集机制及Cd含量的约束因素。①贫Cd基岩发育的土壤同样可以导致Cd的明显富集,甚至超常富集,且含量峰值通常位于土壤层底部(T1)。②Cd在基岩中通常优先赋存在酸不溶相,另一方面,由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一般极低,酸溶相的Cd占全岩Cd的比例仍处于绝对优势。在富Cd的基岩酸不溶物基础上,叠加了来自酸溶相中Cd的贡献,是岩溶区土壤Cd普遍富集的原因。③土壤中Cd的含量与其在基岩或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均不相关。T1中Cd的含量受制于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质量百分数、T1中Cd的亏损率的共同约束。有利于Cd在T1中超常富集的最佳条件是: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含量高、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比例大、T1中Cd的亏损率小。另外,对于由基岩酸不溶物残余累积形成的土壤层,T1为其发育起点,Cd在T1中含量高,通常在土壤层中也高,反映出一般风化剖面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以深化对岩溶环境Cd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区域上基于地质成因开展Cd污染风险评价及建立其清洁水平提供参考。
    • 申鑫雨; 张千喜; 王涌; 孙滔; 刘园园
    • 摘要: 研究通过盆栽实验,揭示海泡石对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研究土壤pH值、白菜生物量、Cd有效态含量和品质安全受海泡石浓度的影响,进而推广应用于大面积农田Cd污染土壤的处理。通过研究发现,海泡石在3个含量梯度的(1 mg·kg^(-1)、2 mg·kg^(-1)和5 mg·kg^(-1))污染土壤中,Cd对白菜的胁迫效应有所缓解,作物的生物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抑制了白菜对Cd的吸收,白菜体内的镉含量下降了35.89%~47.42%,添加海泡石后,土壤pH的变化不大,总体维持在7.60~7.85,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增加,与未添加海泡石的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了77.16%~268.1%。研究证明施加海泡石可以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 卢铁文; 马鑫文; 张家文; 张启蒙; 谢政
    • 摘要: 电动修复是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土壤修复技术,但其涉及相关机理复杂,目前该技术主要处于室内试验阶段。在电动修复过程中,预测重金属的迁移效果是指导实际应用的重要基石。本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重金属电动修复的数学模型,使用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对电动修复Cd污染土壤的分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数值模拟能够很好地描述电动修复土壤中Cd迁移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