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泡

微泡

微泡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93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92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长江2011国际医学影像物理和工程应用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医学影像物理学术年会、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等;微泡的相关文献由408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志刚、刘政、冉海涛等。

微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4 占比:32.7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1292 占比:66.74%

总计:1936篇

微泡—发文趋势图

微泡

-研究学者

  • 王志刚
  • 刘政
  • 冉海涛
  • 李攀
  • 万明习
  • 高云华
  • 谭开彬
  • 郑海荣
  • 宾建平
  • 罗淑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政; 屠娟; 黄蕾丹; 董小小; 李泞珊
    • 摘要: 恶性实体肿瘤常对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产生治疗抵抗,严重影响治疗疗效。利用低强度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一直是超声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热点。采用诊断级的低强度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具有精准影像引导、无创安全、临床转化快等特点。本文综述了诊断超声治疗的声孔效应机制,介绍了相关的超声肿瘤血流增强效应、超声增强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超声治疗安全性和超声诊断仪的治疗改进方法等。
    • 梁艳男; 王海楠; 周若谦; 张海军
    • 摘要: 气泡作为浮选过程的载体,其特征对浮选效率有显著影响,气泡特征调控是强化浮选过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微泡浮选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微泡生成、气泡特征调控及矿化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微泡浮选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射流发泡、微孔介质发泡、溶气发泡、超声发泡和电解发泡的发泡原理及应用。从表面活性剂、电解质和能量输入角度分析了微泡直径的调控机制,并基于气泡形态和上升速度方面探讨了微泡运动特性的调控机制;从颗粒与气泡的碰撞、粘附和脱附过程角度全面分析了微泡与颗粒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浮选微泡调控及其作用机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薛瑞; 孙春阳; 于春水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聚焦超声(FUS)技术联合超声微泡(MB)构建大鼠脑出血(IC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其中1组为实验组,静脉注射MB后立即接受FUS处理20 min;其余3组为对照组[FUS组、MB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模型建立后6 h,参照运动损伤评分量表(MDS)评估大鼠模型的运动功能损伤情况。所有大鼠均取脑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分析4组大鼠的T2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照。结果实验组5只(100%)大鼠建模成功,MDS评分为8.20±1.92分,均存在运动功能受损;3个对照组大鼠MDS评分均为0分,运动功能未见明显损伤。实验组大鼠于SWI上可见出血灶,表现为左侧尾状核区类圆形低信号影;T2WI上出血灶呈不均匀低信号,伴周围高信号水肿带。脑组织切块标本示左侧尾状核区类圆形出血灶,HE染色切片显示该区域脑组织结构疏松、广泛出血,并可见血管内皮增生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3个对照组的大鼠左侧尾状核区MRI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均表现正常。结论FUS联合MB建立大鼠ICH模型成功率较高,该方法无需手术、操作简单且可重复性高,应用前景广泛。
    • 郭胜存; 张胜叶; 户富栋; 陈熙; 陈魁
    •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微泡选择性破坏小鼠腹主动脉不稳定斑块内不成熟血管的可行性及其对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饲养30只8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至30周龄,建立动脉不稳定斑块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2)、未干预组(n=12)及对照组(n=6)。对实验组经鼠尾静脉弹丸式注入0.1ml微泡后,以超声辐照腹主动脉斑块对应体表区域,并于治疗后24h和8周后各处死6只小鼠。对未干预组注入0.1ml微泡后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对照组仅予超声辐照,于8周后处死。对各组腹主动脉斑块行病理检查,分析斑块易损性,计算易损指数和核/帽比值,评估斑块微血管密度(MVD)。对比实验组与未干预组斑块内微血管情况,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斑块易损性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超声联合微泡治疗24h后斑块内不成熟血管MVD较未干预组降低(P0.05)。结论超声联合微泡可有效选择性破坏小鼠腹主动脉不稳定斑块内的不成熟血管,改善斑块不稳定性。
    • 姚雷; 杨国良; 殷佳蓓; 张毅; 罗婷婷; 唐家伟; 唐君辉; 刘政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占空比低强度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大鼠乏血供肿瘤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5只,于右侧背部皮下建立大鼠C6胶质细胞瘤模型,根据不同脉冲时间及间隔时间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9只:A组,脉冲时间5 s,间隔时间1 s;B组,脉冲时间1 s,间隔时间1 s;C组,脉冲时间1 s,间隔时间5 s;D组,脉冲时间5 s,间隔时间5 s;E组,超声假照;各组对应的治疗脉冲占空比分别为0.167%、0.100%、0.033%、0.100%和0。每组荷瘤大鼠经超声联合微泡治疗10 min,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分别应用超声造影检查获取时间-强度曲线,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各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观察治疗后病理学改变。结果A、B组治疗后AUC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后PI及C、D、E组AU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后超声造影视觉评分均较高,与C、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图示:A、B组可见较明显的血管扩张,A组部分血管周围组织内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C、D、E组血管扩张均不明显。结论脉冲时间5 s、间隔时间1 s、占空比0.167%及脉冲时间1 s、间隔时间1 s、占空比0.100%的低强度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可增强大鼠乏血供肿瘤血流灌注,后者为相对安全的超声治疗声学参数。
    • 温伊林; 刘俐; 魏立亚; 陈芸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生理基础。超声靶向微泡爆破(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或基因递送技术,在治疗AS的精准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靶向微泡通过锚定AS中的炎性因子、新生血管或应用细胞膜包衣仿生技术,可克服动脉内的高剪切应力,提高超声造影诊断效能。联合超声介导,靶向微泡更能将药物递送到AS斑块处,实现靶向给药,不仅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抑制AS炎症进展,而且能够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本文就UTMD技术在AS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范文霖; 聂伟东; 谢海燕
    • 摘要: 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膜性颗粒统称,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携带着母细胞相关膜蛋白以及内源分子,与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等细胞活动密切相关。巨噬细胞EVs也因其与母细胞相似的功能特性而表现出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工程化改造巨噬细胞EVs也是目前常用的一种使EVs功能更强大的手段。本综述主要概述了巨噬细胞EVs的性能、工程化改造及其在疾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王佩瑶; 王灿; 孙瑶琪; 秦杨阳; 黄猛
    • 摘要: 低频超声激发微泡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主要包括靶向输送药物、增强免疫治疗、介导基因转染、开放血脑屏障、损伤肿瘤血管、辅助血栓消融。本文总结了超声微泡的制备、超声微泡技术在动物实验的应用,旨在为临床超声微泡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马玲; 薛念余; 张盛敏
    • 摘要: 超声不仅在诊断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之联合微泡用于无创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亦极具应用前景。本文就超声联合自组装微泡在血栓栓塞疾病及新型靶向溶栓材料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丽娜; 魏圆圆; 窦静; 艾丽菲热·艾尼玩; 穆玉明
    • 摘要: 目的优选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介导载基因靶向纳米泡(T-NB)爆破的条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泡,以生物素-亲和素-生物素连接方法制备pAd-AAV-9/miRNA-1 T-NB,观察其基本理化性质。基于机械指数(0.6、0.9、1.2、1.5)、T-NB溶液浓度(10^(5)/ml、10^(6)/ml、10^(7)/ml、10^(8)/ml)及辐照时间(30、45、60、120 s)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评价不同超声辐照参数对T-NB溶液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pAd-AAV-9/miRNA-1 T-NB溶液为乳白色混悬液,浓度(0.74±0.10)×10^(8)/ml;T-NB为大小相近的球形,平均粒径(443.97±12.84)nm,平均电位(-7.33±0.09)mV。在不同辐照条件下,T-NB溶液的信号强度不同。机械指数、T-NB浓度及辐照时间均可显著影响信号强度(P均<0.05)。影响T-NB爆破的因素依次为机械指数、T-NB溶液浓度及辐照时间,机械指数0.6、T-NB浓度10^(6)/ml、辐照时间120 s为其最优组合。结论机械指数0.6、T-NB溶液浓度10^(6)/ml、辐照时间120 s为UTMD技术载基因T-NB的最优爆破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