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TOAST分型

TOAST分型

TOAST分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0594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等;TOAST分型的相关文献由89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旭东、马爱军、仝秀清等。

TOAST分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5942 占比:99.97%

总计:1006226篇

TOAST分型—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苑振云; 李丽博; 韩彩莉; 杨洁; 代桂宁; 王彦永
    • 摘要: 目的 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为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15例,其中男176例(81.86%)、女39例(18.14%)。回顾性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颤等可致心源性卒中的心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病史,血液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述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血管CTA和(或)MRA或DSA、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因分型(TOAST分型),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比例。结果男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男女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TOAST病因分型中,男性、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两组比较,P>0.05。两组SOE比较,P<0.05,均以烟雾病多见。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方面的暴露高于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女性SOE型患者多于男性。
    • 刘宣; 张燕
    • 摘要: 目的分析小剂量阿替普酶在醒后卒中(WUS)患者溶栓治疗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11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WUS患者116例,依据MRI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34例]及对照组[DWI(+)/FLAIR(+),82例],在血管评价的基础上按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循环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替普酶(0.6 mg/kg)溶栓治疗。评估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第3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患者及各亚型的显效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S、L亚型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L亚型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FLAIR(-)的WUS患者,影像学评估后给予小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以改善S及L亚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 乔娜; 耿德勤
    •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降血压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血压升高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AIS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LAA)70例、小动脉闭塞脑梗塞(SAO)66例、心源性脑栓塞(CE)60例、其他(OTH)类型44例,各类型内根据不同降压时间分为24 h、72 h两个亚组,分别于发病24 h、72 h后进行降血压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后30、60、9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后随访1年,记录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各分型24 h、72 h组NIHSS及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CE-72 h亚组的NIHSS评分高于CE-24 h亚组(P<0.05)。出院后1年内,CE-24 h组致残率显著低于72 h组(P<0.05)。结论 在CE分型中早期降血压(发病24 h)治疗可降低NIHSS评分及致残率。
    • 滕雨明; 韩广淞; 沙宇惠; 吴娟娟; 周义钧; 冯璐; 潘子昂; 毛荷娇; 徐蔚海; 倪俊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及临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资料。结果经临床和影像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4例,其中845例患者24 h内完成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不同(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r=0.166,P<0.001)及出院时mRS(r=0.125,P<0.001)呈正相关。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时功能预后不良相关(未经调整OR=1.058,95%CI 1.019~1.099;调整不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6,95%CI 1.014~1.091;调整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2,95%CI 0.984~1.061)。NIHSS评分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功能预后不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功能预后不良敏感性为54.9%,特异性为66.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09。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急性期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可能通过此相关性从而影响功能预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
    • 刘艳芳; 贾娇坤; 赵性泉
    • 摘要: 目的分析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发病90d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8~45岁、发病72 h内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和出院时NIHSS,以出院时和发病90 d mRS≥2分为预后不良,分别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和病因分型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和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691例首次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预后不良234例(33.9%),90 d预后不良154例(22.3%)。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高NIHSS(OR 2.76,95%CI 2.07~3.68,P<0.01),高LDL-C(OR 3.10,95%CI 1.01~9.51,P=0.04),独立保护因素高为TC(OR 0.37,95%CI 0.14~0.96,P=0.04)。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院时高NIHSS(OR 2.42,95%CI 1.79~3.28,P<0.01)和高Hcy(OR 1.02,95%CI 1.01~1.04,P=0.04)。结论入院时NIHSS升高、LDL-C升高、TC降低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NIHSS升高和Hcy升高。
    • 季一飞; 余静梅
    • 摘要: 脑卒中是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脑梗塞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闭塞或血管栓塞致血流受限,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根据栓子来源不同,有学者提出了TOAST病因学分型,目前针对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急性期治疗,尤其是心源性栓塞型,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有部分更新,本文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因分型为主线,对近年来国内外更新的AIS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实现个体化最优治疗。
    • 林璋君
    • 摘要: 目的:分析TOAST和OCSP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云梦县人民医院收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58例。根据是否使用rt-PA溶栓治疗分为rt-PA组和非rt-PA组,根据TOAST分型方法和OCSP分型方法分型。观察不同组别和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rt-PA组和非rt-PA组入院时的GCS评分相比,P>0.05;出院时的GCS评分相比,P0.05。所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LAA患者的占比、SAO患者的占比较高,LAA患者的病死率、SAO患者的病死率较低,与CE患者、SOE患者、SUE患者相比,P<0.05。出院时NIHSS评分方面,SAO患者、SOE患者、SUE患者较低,与LAA患者、CE患者相比,P<0.05。出院时NIHSS评分方面,LACI患者较低,与PACI患者、POCI患者、TACI患者相比,P<0.05;TACI患者较高,与PACI患者、POCI患者相比,P<0.05。结论: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获得良好的效果,TOAST分型中SOE和SUE患者占比虽然较低但病死率较高,SAO患者的短期预后较好,OCSP分型中LACI患者的短期预后较好,TACI患者的短期预后较差。
    • 丁雪萍; 雍先毅; 乐添; 任周明; 姚苇; 马千里; 张许燕; 姚娟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预后情况与TOAST分型的关系以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海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治疗患者97例,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治疗结局,其中预后良好组71例,占73.2%,预后不良组26例,占26.8%。分析不同TOAST分型患者预后差异;同时比较其人口统计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3.822、9.436,P<0.0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TOAST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及空腹血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χ^(2)=7.657、23.656、-8.031、-11.453、-2.938,P<0.01)。(2)Logistic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OR(95%CI)=0.759(0.650~0.885),P<0.05]和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OR(95%CI)=14.918(1.338~166.280),P<0.05]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TOAST分型及发病时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及溶栓前NIHSS评分低者静脉溶栓预后较好。
    • 徐晓琳; 董喆; 夏英; 刘丽凤; 宋程光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TOAST分型、MRI分型与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53例临床资料,比较不同TOAST分型、MRI分型各亚型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血清学指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评分(NIHSS)变化情况;根据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89)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n=64),分析TOAST分型和MRI分型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53例患者中,TOAST分型为心源性栓塞型(CE)的患者36例,小动脉闭塞型(SAO)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40例,其他原因型(SOE)14例,不明原因型(SUE)21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的患者20例,中梗死型31例,小梗死型43例,腔隙梗死型59例;不同TOAST分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NIHSS评分减少率比较,大梗死型<中梗死型<小梗死型<腔隙梗死型(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血清Cys-C、Hcy和LDL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减少率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TOAST和MRI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IHSS评分减少率、Cys-C、Hcy、LDL、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OAST分型和MRI分型均与ACI患者的短期预后存在相关性,NIHSS评分、Cys-C、Hcy、LDL水平、TOAST分型为CE型、MRI分型为大梗死型是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蒋建平; 陈红; 李吉祥; 王欢; 孙涛; 谭志强; 陈宏; 张磊
    • 摘要: 背景 冠心病患者常易并发脑梗死,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具有相关性,但仍有不少研究持不同意见,分析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评估工具的选择欠合理、评估不全面有关.随着SYNTAX积分的发布,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冠状动脉病变评估工具中考虑较全面、较合理的工具之一.目的 探讨SYNTAX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以为心脑同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脑梗死组338例和非脑梗死组1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SYNTAX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SYNTAX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分析SYNTAX积分对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大于非脑梗死组,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脑梗死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脑卒中发生率及同型半胱氨酸(Hcy)、SYNTAX积分高于非脑梗死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47,1.099)〕、SYNTAX积分〔OR=1.159,95%CI(1.123,1.196)〕是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脑梗死组<65岁、≥65岁患者SYNTAX积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YNTAX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呈正相关(rs=0.613,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YNTAX积分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95%CI(0.831,0.895)〕,最佳截断值为11.5分,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9%、89.2%.结论 SYNTAX积分是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冠心病患者并发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