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尺度环流

大尺度环流

大尺度环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21篇、专利文献10795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大尺度环流的相关文献由6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跃清、李辑、陈联寿等。

大尺度环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2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07954 占比:99.79%

总计:108184篇

大尺度环流—发文趋势图

大尺度环流

-研究学者

  • 李跃清
  • 李辑
  • 陈联寿
  • 周长艳
  • 彭骏
  • 李英
  • 杨素雨
  • 余晖
  • 刘银峰
  • 包芸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包芸; 何建超; 方明卫
    • 摘要: 大尺度环流是湍流热对流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研究大尺度环流形态的变化特征,本文在大 Prandtl 数(Pr)下,较大的 Rayleigh 数(Ra)范围内对热对流的流动形态进行研究。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二维湍流热对流,对大Pr = 10、20 的热对流大尺度环流形态进行研究,Ra 范围是 1×10^(8)~1×10^(12),同时与 Pr = 4.3 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 Pr 数的热对流大尺度环流存在三种形态,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小 Pr 数只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的最大速度点在侧壁附近,椭圆形大尺度环流的最大速度点在椭圆与角涡的相剪切处,圆形的最大速度点随机出现在大尺度环流周长线上;方形到椭圆形的转变是一种渐变,存在过渡点,而椭圆形到圆形是突变;大尺度环流的长短轴之比,方形时在 1.0~1.2 之间,椭圆形时在 1.2 以上,而圆形时基本为 1;大尺度环流形态变化影响 Reynolds 数(Re)的变化规律:补偿 Re 数变化规律显示,大尺度环流形态由方形渐变为椭圆形时,Re 数出现小量下降,过渡点出现极小值,由椭圆形突变为圆形时,Re 数出现间断式大幅下降。
    • 孙宇; 韩琳; 李建平; 丁瑞强
    • 摘要: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气压直接反映了低层大气的环流特征,其动力特征对大气环流形势,气压系统的演变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发展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提高我国的天气和气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一种新方法来定量估算海平面气压吸引子的两个瞬时指标:瞬时维度和瞬时稳定度。瞬时维度表征了吸引子轨道在局部空间上的离散程度,瞬时稳定度则表征了轨道在局部时间上的稳定程度,它们共同反应了海平面气压吸引子的瞬时(逐日)动力特性。本文利用不同大小的指标值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对应关系,研究了该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不同时空特征。主要结论为:(1)海平面气压吸引子的两个指标都是低值时,对应逐日环流场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气压结构单一,通常有几个强大的高低气压中心东西对峙;时间特征表现为:环流模态可以稳定的持续10 d左右。(2)当两个指标都是高值时,逐日环流场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多个弱的气压中心同时存在且结构混乱;时间特征为:环流场极不稳定,持续性仅在1 d左右。(3)瞬时维度和瞬时稳定度具有一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20世纪70~90年代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末快速上升,2000年后波动变化。
    • 秦意茗; 周瑾; 焦鑫喆
    • 摘要: 本文基于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利用有限混合模型(Finite Mixture Model, FMM)聚类分析方法将西北太平洋台风(Typhoon, TY)路径分为四类,并通过动态合成方法研究了转向路径与西北移路径强台风登陆前后其周围环境气流及水汽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将西北太平洋台风分为转向路径台风、西北移路径台风、异常路径台风和曲线路径台风。转向路径的台风与强台风的个数最多,登陆以后维持的时间最长;西北移路径台风登陆的频数最多。异常路径与曲线路径台风偏东偏南,且频数较少,极少登陆。相较于西北移路径强台风,转向路径的强台风在登陆前后的强度更强,暖心结构更明显,得到的水汽输送更充沛,因此在登陆后能够维持更久的时间。
    • 杨霞; 许婷婷; 张林梅; 华烨; 周鸿奎
    • 摘要: 利用1961—2020年5—9月(暖季)南疆4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年代际和气候背景(暖干期和暖湿期)下南疆暖季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南疆暖季累计暴雨日数、暴雨站次和暴雨雨量均呈增加趋势,暴雨强度和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比例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南疆暖季累计暴雨日数、暴雨站次和暴雨雨量在暖湿期明显多于暖干期,暴雨强度和暴雨雨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在暖干期及暖湿期的差异不大。进入暖湿期后,南疆大部分站点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都有所增加,且西南部站点增加最明显,但山区的增加幅度小于平原。中亚低槽、中亚低涡和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是造成南疆暖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南疆暖季暴雨在暖干期以低涡型为主,暖湿期以低槽型为主;850 hPa偏东气流在低涡型暴雨中比低槽型暴雨西伸更加明显,在暖湿期与暖干期环流差值场中,低槽型暴雨和低涡型暴雨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异常呈现反向变化特征。
    • 何芬; 赖绍钧; 池艳珍; 潘航; 曹蓉; 鲍瑞娟
    • 摘要: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日OLR资料,分析福建省2018年3—6月干旱事件的大尺度环流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2018年3—6月降水均偏少,暴雨日偏少,持续性暴雨过程弱,导致严重气象干旱。受拉尼娜的滞后影响,福建处在下沉气流中心,阻塞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偏南、偏东,福建处于水汽通量辐散异常中心区,这是造成福建该时段干旱的环流背景。环流变化显示,前期的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对流北传均不活跃,导致暴雨日偏少,干旱发展;后期环流呈现阶段性振荡特征,南北系统的有效配合为持续性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干旱得以缓解。
    • 关浩; 王奎云; 樊嘉璐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诊断分析2020年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北上,吉林省白山市产生大范围区域性暴雨、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三台风”北上后与西风带系统相互影响不同,西风带系统越强,槽底部越偏南,冷暖中心融合时间越长,则降水持续时间越长,降水量级越大,影响范围越广;“三台风”从生成到登陆前比湿都很大,水汽丰沛,使得台风得以维持一路北上;“三台风”影响白山市降水时,白山市都有一个高能中心,中心值在80°C左右。不同之处是,“巴威”能量足,冷空气不强,能量得不到很好释放,在白山产生的降水不大;相反,虽然“美莎克”和“海神”能量没有“巴威”强,但影响白山市的冷空气比较强,从而产生明显的降水。
    • 黎金鑫; 毛文书; 杨慧鑫; 董自正
    • 摘要: 为分析龙泉驿区41年来暴雨环流形势,利用1980~2010年的NCEP再分析资料,网格距1˚ ×1˚,时间间隔为6 h,龙泉驿区本站的24小时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1980~2020年41年,发生在龙泉驿区共9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合成研究。研究表明:1) 龙泉驿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大多受到100 hPa位势高度上的南亚高压和500 hPa位势高度上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同时中低层受到高原东部的弱高压和西南涡以及四川地区的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但具体每个月份环流形势都略有不同,主要的差异在于影响系统的位置有所变化,其所造成的暴雨降水程度也高低各异。2) 对比研究发现:6月南亚高压相对较低,其脊线位于30˚N左右,7,8月份的脊线位置相对较高位于35˚N附近。3) 所有月份的暴雨过程中副高脊线位置均相对较高,其中6月的脊线位置最低在20˚N,其他月份都在25˚N,最高的7月副高脊线位置可达到30˚N附近,这样的形势为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4) 7,8月份的强降水皆受到西南涡的控制,且都伴随着强的风切变,同时来自于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水汽在龙泉驿区上部得到辐合,并在上层形成了西南–东北方向的轴向急流辐合带。
    • 李力锋; 陈雄; 李崇银; 黎鑫; 林毅鑫; 杨明浩
    • 摘要: 基于再分析资料揭示了2019年2—3月中国南方持续性降水事件的成因及其与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关系。此次持续性降水事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覆盖了整个南方地区,第二阶段降水主要出现在华南地区,且降水强度比第一阶段更强。大尺度环流分析表明,此次降水事件中,中国南方和西太平洋的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形势,有利于南方地区出现偏南气流和水汽辐合。在第一阶段,整个南方地区都出现明显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而第二阶段,仅在华南地区出现显著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水汽收支诊断分析发现两个阶段中的水汽通量散度异常主要是经向水汽辐合所导致,它对水汽通量散度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通过对比分析降水和MJO活动演变,发现降水的变化与MJO位相和振幅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当MJO振幅明显增强(减弱)时,南方地区的降水异常显著增加(减少)。经向水汽辐合的尺度分析表明,低频尺度(大于90 d)和季节内尺度(30~90 d)的水汽和环流的相互作用对经向水汽辐合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季节内经向风对大于90 d低频水汽的辐合。因此,热带地区MJO的活动可通过调节季节内经向风对低频水汽的输送,从而对此次南方地区的持续性降水事件产生重要影响。
    • 申紫薇
    • 摘要: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生产生活的重要课题之一,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也有其显著特点。本文研究2019年12月内蒙古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及大气环流特征,2019年12月,内蒙古全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降水最多的城市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从位势高度场、风场和垂直速度场分析,12月大尺度环流场利于降水增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