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804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旅游论坛、地球物理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暨第十届青年学术研讨会、广西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6年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等;地理因子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文华、李文、张杰等。

地理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8044 占比:99.74%

总计:28118篇

地理因子—发文趋势图

地理因子

-研究学者

  • 蔡文华
  • 李文
  • 张杰
  • 张金屯
  • 李栋梁
  • 王元
  • 王加义
  • 舒守娟
  • 陈惠
  • 亚吉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厉芳婷; 张亮; 贾继鹏
    • 摘要: 随着COVID-19在全球的蔓延,社会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移动通信的信令数据计算了2020年3—4月COVID-19影响下湖北省17个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并估算了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后不同阶段的恢复程度。选取社会因素、地理因素和COVID-19因素等14个影响因素,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湖北省社会经济复苏的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复工率的影响程度发现,地理因素中的铁路、公路密度(q值达到0.7)以及前期COVID-19确诊人数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疫情稳定后城市封锁的时间影响变大。目前,世界各地的疫情形势仍在局部爆发,研究结果可为疫情封锁控制和社会生产的恢复提供参考。
    • 姬兴杰; 刘美; 吴稀稀; 丁亚磊; 朱业玉
    • 摘要: 请研究基于黄河流域317个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统计分析了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关系,从总体趋势角度综合探讨导致土壤水蚀加剧的原因,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961-2019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223.1 MJ·mm/(hm^(2)·h·a),整体呈不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每10a下降6.71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夏高冬低,夏季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61.3%,冬季仅占0.3%。2)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33.0~3550.6 MJ·mm/(hm^(2)·h·a),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规律。3)降雨侵蚀力与各地理因子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经度和坡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和0.164(n=317,P<0.01),与纬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和-0.490(n=317,P<0.01);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降水日数、雨强和暴雨日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0.208、0.819和0.753(n=317,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雨量对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最大,降雨量是导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 周新华; 曾平生; 武晓玉; 黄宇涛
    •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var.chinensis(Franch.)Hara野生种群的表型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繁育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我国分布区内7个野生华重楼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测量,利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除叶片数和花萼片数外,野生华重楼其他15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52.19%)大于种群间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26.39%),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34.27%,种群内变异是华重楼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72%,变异幅度为6.83%~29.95%,花梗长、叶面积、花萼面积和株高的变异幅度远大于平均变异系数,叶片数、花萼片数、果球横径、果球纵径、果球横纵比和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异幅度远小于平均变异系数,表明华重楼花、叶的数量指标及果球、种子的性状稳定性大于叶片形态性状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表型因子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广东清远地理种群变异最为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优选对象.
    • 何涛; 樊小莉; 鲁璐; 黄田钫
    • 摘要: 以来源于四川、贵州和云南的10个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种源为研究对象,对营养器官和花器官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并采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表型分化系数以及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对不同种源间各表型性状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斛18个表型性状的均值在多数种源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云南省勐腊县勐腊镇种源有10个表型性状的均值最大,且总体上与其他种源差异显著.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8.24%~24.38%,各种源的变异系数均值为12.08%~19.02%,总体均值为14.36%.10个种源18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3.8以上,均值为3.881~3.908.18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种源内个体间仅茎节数、茎长、花瓣长和花瓣宽存在极显著差异;各表型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为50.00%~87.50%,均值为65.80%,且大多数表型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在57%以上.在18个表型性状中,仅茎节数、茎基部直径、茎中部直径、茎上部直径和花梗长与纬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仅叶片长和叶片宽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所有表型性状与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度、纬度以及地理位置相近的种源聚在一起.在欧氏距离6.5和3.5处,分别可将10个石斛种源分为3组和4亚组,其中,组的聚类与来源地的纬度和地理位置有关,亚组的聚类与来源地的经度则有一定关系.组Ⅰ包含7个种源,纬度均在N28°范围内,位于四川南部和贵州西北部;组Ⅱ包含2个种源,纬度在N29°范围内,位于四川西南部;组Ⅲ仅包含1个种源,纬度在N21°范围内,位于云南最南端.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斛种源的营养器官和花器官具有明显差异,且营养器官性状的变异水平高于花器官性状,种源间变异是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石斛的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但不同种源间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接近;石斛的表型性状变异呈现以经纬度为主导的地理变异模式.
    • 赵煊; 卞韬; 任国玉; 张艳品; 韩子霏
    • 摘要: 论文利用1961-2017年北疆地区37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以及高程数据,选取了3类(冷指数、暖指数和极值指数)15项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理因子在北疆极端气温趋势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表明:①北疆地区气候变暖显著,极端气温冷指数呈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暖指数及极值指数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主要体现为极端冷事件频次降低、夜间温度以及极端低温升高,具有白天和夜间变化的不对称性以及低温和高温变化的不平衡性等特征.②极端气温指数在北疆中部盆地地区上升(下降)趋势最强,在北疆北部及南部山区地带,上升(下降)趋势相对较小.地形分布对气候趋势的影响程度暖指数大于冷指数,海拔高度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出现频次有较大影响.③极端气温指数趋势的经向分布是其空间分布的主导模态.北疆地区极端气温指数趋势性变化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南北趋势性变化差异最大处位于北疆中部地区.极端气温指数趋势性变化的南北差异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在山地地区,纬度对于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趋势影响较小,而在盆地地区,纬度为影响极端气温指数气候趋势的重要因子.经向上,除炎热夜数增加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较低外,北疆东部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性变化与海拔高度相关性高于北疆西部.④地理因子对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为高度关联),影响程度暖指数大于冷指数.地理因子对冷指数的影响在山地、丘陵地区较强,而对暖指数的影响主要为地势较为平缓的丘陵和盆地地区.
    • 汪帅; 邹滨; 许珊; 李莎
    • 摘要: 通过移动走航式观测获取长沙市岳麓山周边道路不同通勤时段PM_(2.5)浓度数据,结合土地覆盖、兴趣点、数字高程模型、邻近污染源和街区路网分布5类微环境地理因子,采用空间聚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内道路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城市微环境地理因子的潜在联系。结果表明,长沙市岳麓山周边道路不同通勤时段PM_(2.5)浓度时空差异明显:晚高峰时段PM_(2.5)中位数浓度高达31.5μg/m^(3),早高峰和非高峰时段分别为28.2μg/m^(3)和22.0μg/m^(3);高值PM_(2.5)浓度在通勤高峰时段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非高峰时段则相对分散。就地理因子影响而言:不同通勤时段影响PM_(2.5)浓度的微环境地理因子在数量与类别上存在差异;同时,微环境地理因子对不同分位数道路PM_(2.5)浓度的影响也具有异质性。依据各通勤时段不同地理因子的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针对性调控、空间合理配置等干预策略有望全面降低道路PM_(2.5)浓度。本研究可为基于空气质量视角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开发建设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陈邦清; 易尚源; 王黎明; 彭刚志; 王微琼
    • 摘要: 对宜昌市5个核桃产区10个种植点的核桃植株的9项生长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对不同种植点核桃植株生长性状的变异程度、生长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核桃植株的生长性状在5个核桃产区间以及同一种植点内和不同种植点间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不同种植点间核桃植株的着花节间、叶厚、1 a生新生枝条直径及一年生新生枝条长度等生长性状变异较大,而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重、芽长度及芽直径的生长性状变异较小.宜昌不同种植点核桃植株的生长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海拔、微量元素与生长性状间有明显相关性,表明环境因素对核桃植株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影响.
    • 刘阳; 于兴超; 贾占永
    • 摘要: 全地形环境感知系统是研究车辆自主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绝对基础,而车辆的可通行区域分析则是环境感知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本文分析了全地形环境下可能对装备车辆的地面通行性产生影响的众多地理环境因素,并结合多类型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包含地面坡度、植被、水系和建筑物等因素在内的,能够反映地面可通行性的车辆可通行区域以及装备车辆的可行驶区域进行规划.依托ArcGIS平台和C++编程语言,对ArcGIS进行了二次开发,建立了一套针对全地形复杂环境下的路面可通行区域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装备车辆的不同参数实现地理因子影响系数的设定,满足不同条件下车辆的可通行区域规划.
    • 奎玲; 王子君; 李国荣; 张广辉; 周玲
    • 摘要: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后期茶树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临沧市8个县区(临翔、双江、耿马、沧源、镇康、永德、云县和凤庆)101个古茶园的448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基于16S和IT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经纬度和海拔等因素对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和海拔的变化对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较细菌的更显著,并且其在随pH和海拔的变化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pH对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相比于真菌更大,且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pH为4.5—5.0和海拔2200 m组中均为最高,而真菌的则在pH为4.0—5.5和海拔900 m组中最高.不同海拔地区茶园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的分别是在海拔2200 m和900 m.细菌和真菌群落的OTUs数在海拔1400 m和1800 m组中分别最高,所有分组间共有2869个细菌OTUs序列,但仅共有453个真菌OTUs序列.相对丰度占据绝对优势的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所有8个县区都是优势真菌门,其中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沧源中相对于其他7个县区呈最高且差异显著.环境与地理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理因子中具有类似的模式,进一步关联发现纬度与海拔对细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更大.综上,古茶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发生人为活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做出的"选择",而生活环境对细菌群落的"压力"相对于人为活动更强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