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3760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等;国家自主性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明、陈毅、陈霞等。

国家自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3760 占比:99.97%

总计:453914篇

国家自主性—发文趋势图

国家自主性

-研究学者

  • 郭建明
  • 陈毅
  • 陈霞
  • 戴辉礼
  • 陈富国
  • 叶麒麟
  • 吴天慧
  • 周光辉
  • 姚振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毅
    • 摘要: 现代国家与民主变迁之间存在变奏和互塑关系,现代国家因为民主而具有合法性,民主变迁也需要现代国家的引导与规约。民主在塑造现代国家,现代国家也在塑造民主,寻求国家建构与民主选择二者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中西方面临的共同议题。国家、人民和民主治理机制构成的三维结构,成为审视现代国家与民主变迁之间历史沿革的一种比较视角。这种比较视角旨在探寻发挥何种国家自主性、培养何种人民和选择何种民主治理机制,指导走出因为私利化而导致的个人权利异化和国家公共治理危机的困境。西方现代国家自诩开创了自由民主的“典范”,但其已经退化为以精英民主替代直接民主,以形式民主掩盖实质民主,使民主价值大打折扣。中国民主的发展经过国家引导民主,走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路,在创造人民有机联系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在民主治理绩效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中西方现代国家应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加强人类政治文明互鉴,不断探索和发展更符合自身国情、更有治理绩效的民主道路。
    • 朱海茹
    • 摘要: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一直以美日同盟为基本的框架。20世纪50年代以来,时任首相吉田茂提出了以“经济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吉田路线,塑造了日本战后基本的对外政策。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外交战略发生剧烈变化:吉田路线转变为“政治大国”战略。探析此次转变的原因对于研究日本外交走向背后的逻辑有重要价值。传统观点从“经济实力”和“领导人偏好”角度进行阐释,仅局限于国家和个人层面,解释力有限,对此,本文试图立足冷战形势下的不对称同盟框架,从国家自主性诉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日本外交战略转变的动因。本文发现日本对美国依赖程度降低,促使日本主动追求国家自主性;而美国对日本需求程度的变化,为这种自主性诉求的成功提供了土壤。在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日本外交战略的自主倾向日益明显,“政治大国战略”应运而生。
    • 罗晓东
    • 摘要: 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近年来,史学界深入开展了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围绕着对这一制度的历史探索和反思。这一制度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贯穿并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其影响所及。
    • 刘慧; 武海宝
    • 摘要: "绿色国家"理论是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在政治学视野下思考环境问题的新视角,体现了西方环境治理思路从市场主导向国家主导的转向,其核心主张是以增强国家的政治干预为突破口来对资本的无限积累及其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予以一定的"政治修复",即用国家来"规训"资本.这种主张一方面忽视了资本积累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另一方面则过度强调了国家在金融垄断资本独裁统治面前的相对自主性.因此,"绿色国家"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环境治理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演化出的一种伪装形式,并不能真正超越新自由主义.全球环境治理想要走出困境,必须以反金融垄断资本为主要靶向,把生态变革与社会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 吴天慧
    • 摘要: 中国互联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互联网政治呈现出"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通过政治文化、组织社会两个维度向国家表达诉求并形成、实施压力,促进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为利益表达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保持自主性,提升国家能力,采用舆论管理、政治宣传、政务回应的策略管控互联网,形成中国式"监管国家"。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家参与互联网政治,反过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了后续的影响:国家基本能够适应互联网治理的需求,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仍未消除,网络社会与监管国家也仍将继续处于长期博弈的过程中。
    • 矣成汉
    • 摘要: 党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是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框架下,国家自主性嵌入社区治安治理的重要形式.类型化社会控制体系与社会治安秩序结构的低度耦合为体系重构创造了可能,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基层党组织副书记隐含了国家自主性嵌入对类型化社会控制体系的互构与整合逻辑.在技术层面,文本缺陷与结构摩擦引发了制度紧张、过度理性与精英排外构成了行动阻力.面对嵌入过程中的制度与行动困境,一方面要通过文本调整与制度调试缓解制度紧张,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嵌入与多元参与消除行动阻力,以此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安治理新格局.
    • 刘争先
    • 摘要: 学术界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从治理理论寻找"选择性传统"研究教育治理议题的做法割裂了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无法准确、完整地理解教育和权力关系以及教育自主性问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探讨教育自主性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自主性的生成机制不仅来自微观视角下教师个体或群体主动寻求的结果,也来自宏观视野下国家作为现代社会的治理主体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对教育自主性产生的影响.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国家作为治理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自主性的丧失.教育自主性之所以必要是为了弥补国家失败导致的主体缺位,教育自主性的可能空间源自国家能力的结构及其不足、限度和悖论,教育自主性存在必然的限度则是因为否认或忽视国家自主性.
    • 矣成汉
    • 摘要: 党员社区民警兼任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是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框架下,国家自主性嵌入社区治安治理的重要形式。类型化社会控制体系与社会治安秩序结构的低度耦合为体系重构创造了可能,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基层党组织副书记隐含了国家自主性嵌入对类型化社会控制体系的互构与整合逻辑。在技术层面,文本缺陷与结构摩擦引发了制度紧张、过度理性与精英排外构成了行动阻力。面对嵌入过程中的制度与行动困境,一方面要通过文本调整与制度调试缓解制度紧张,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嵌入与多元参与消除行动阻力,以此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安治理新格局。
    • 吴天慧
    • 摘要: 中国互联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重构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国互联网政治呈现出"控制"和"反控制"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通过政治文化、组织社会两个维度向国家表达诉求并形成、实施压力,促进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为利益表达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国家保持自主性,提升国家能力,采用舆论管理、政治宣传、政务回应的策略管控互联网,形成中国式"监管国家".面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家参与互联网政治,反过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了后续的影响:国家基本能够适应互联网治理的需求,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仍未消除,网络社会与监管国家也仍将继续处于长期博弈的过程中.
    • 丁岭杰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政治发展和民族运动问题促使比较政治学重新关注和系统研究国家的基本特性和运行模式。对苏联、俄罗斯、土耳其、缅甸、南非和西班牙的民主化和民族政治问题的比较分析发现:五大民族冲突机制引发和升级对抗性民族政治运动,进而导致政治秩序脆弱和政治发展乏力。国家自主性的薄弱或缺失又是这几大冲突机制共同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国家自主性构建发展便是规制民族运动和实现民族整合的主要前提。整合型文化培育,政治精英妥协达成和宪制体系构建等又是国家自主性构建路径的基础性结构要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